空气稀薄 发表于 2008-12-30 22:21

卫报:2008聚焦中国-英语世界对中国的报道不同以往

译文转自译言
译者corrine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58441/20583?orgin=index

尽管有一些妖魔化和过分简单化的报道,但2008年,关于中国的英语报告文学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Jeffrey Wasserstrom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卫报

http://img.hexun.com/2008-07-30/107785383.jpg
今年,由于北京奥运会以及一连串突发头条新闻事件,从西藏暴乱到四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丑闻,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媒体瞩目的焦点。相比之下,2007年虽然也有一些事关中国的新闻,但都为时短暂,也没有国际头条。而2008年,一切已完全不同。

在英语世界对中国的报道中,这显得不同以往,不过还有两个事件正在传承传统。一件承袭了长久以来令人沮丧的模式,而另一件则昭示着未来的趋势。

先来看一下坏消息。诸多西方媒体在评论中国时,对媒体的选材仍然过分依赖于口号与轰动效应,依旧落入窠臼。对于复杂的中国现象进行简化也很常见。许多对这个国家与人民的报道,尤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直在传奇化与妖魔化之间摇摆。

而积极的一面,在于今年收获了颇多发人深省的报告文学。给我印象深刻的四部作品,分别反应了同时代中国的不同侧面。其共同点是作者都有着良好的中文素养,有条件长期了解中国,并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成书。每本书都给读者提供了可贵的契机,不只看到中国简单化的版本,而是珍视国家的多样性,以及人们正在经历的社会文化变革的复杂性。

《工厂里的女孩们》,作者是前华尔街记者莱斯利-T-常,他几年间采访大型新兴工业城市东莞,讲述了工人们的感人故事,他们性格鲜明,与他朋友相待。《老北京的最后日子》,迈克尔-迈耶尖锐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关注了中国的小巷人家,这些小巷行将拆除。该书取材于一名前和平组织志愿者的经历,当时他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没有室内管道(但有网线接入),免费在当地小学教授英语(多数是民工子女)。

《走出毛泽东的阴影》,华盛顿邮报的飞利浦-P-潘作为政治观察新闻记者的样板作品,优点诸多,包括向读者介绍了出位的纪录片导演胡杰的工作与生活,以及四川省纪念文革受害者的墓地。《烟雾与镜子》,Pallavi Aiyar,作为印度日报第一位驻北京的华语通讯员,记录了她的经历与反思。书中充满了趣闻轶事,重点之一就是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印度与中国对脑力劳动、政治言论以及性别的不同态度。

中国专家罗伯特-卡普为“中国节拍”(我帮助成立的一个在线栏物)供稿,他在博客里谈到再版的《两种时间观》,这部佩克-格雷厄姆经典的1950回忆录时,宣称我们现已进入有关中国的英语报告文学的“第二黄金时代”。一年之内就有四本优秀且风格迥异的图书面世,有力地支持了他的观点。

卡普认为,“第一黄金时代”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结束于《两种时间观》的出现。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可磨灭的开创流派的作品,从艾米丽-哈恩的《中国与我》,杰克-博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贾安娜与白修德的《中国的惊雷》,以及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莱特、卡尔·克劳等人的多部作品。

尽管在《两种时间观》之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也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文学,比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记者与自由作家或到中国旅行,或在中国久居,出版的图书睿智而时尚,内容也很重要。但我认为卡普的定义很有见地。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类作品有着明显增长。以2005为例,这一年出版了伊安-约翰逊的《野草》,这部出色的作品关注了持不同政见者。同年出版了卫报长期通讯记者约翰-基廷的《中国的变迁》,这是他关注中国现象的系列思辨图书的新作。

2006年,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读者,会对三部报告文学作品印象深刻:何伟(Peter Hessler)优雅的转身《甲骨文:流离时空里的新生中国》,潘文(John Pomfrett)永远感人的《中国启示:五个同学和新中国的故事》,詹姆斯-金奇内容广泛的《中国震撼世界:一个饥饿民族的崛起》。

紧接着的2007年,关注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总体趋势在继续。前卫报通讯员邓肯-休伊特的《先富起来》与罗博-吉福德的《中国道路》,两部作品都折射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者始到中国至今,这个国家历经的变革。

然而,与刚刚逝去的这些年相比,今年已非同寻常。由常、迈耶、潘、和Aiyar组成的“2008级”,作品以涵盖话题的广泛性,个人经历的独特性见长,使其无论在第一还是第二“黄金时代”中都能脱颖而出。

还有一些学者对这些作品尤为关注,比如我、许多作者,包括伊安-约翰逊、何伟等,大家在研究中已习惯于广泛猎读那些深感兴趣的历史学与社会学作品。

最后一点令人乐观的是,除了我对2008中国口号式探讨提出批判外,这一年间,英语世界的确有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优秀报道与评论,包括卫报的平面版与自由评论。这些以中国为根据地的记者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其中的佼佼者,比如纽约客的埃文-奥斯诺斯,终会将他们的见识与思想汇集成书,正如“2008级”一样有趣、原创。果真如此,那么,卡普所谓的报告文学“第二黄金时代”仍将持续下去。

酸枣树310 发表于 2008-12-30 22:47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为了更美好的未来Q33)

illidanyyh 发表于 2008-12-30 23:58

Q44)Q44)又看到骂老毛的书,还有关注“异见者”的书。这两个方面西方有偏见传统。

可以想见,如果有不客观或者造谣,那最可能出现在这方面报告文学中。

redondo616 发表于 2008-12-31 15:13

个人十分推荐Pallavi Aiyar的《烟雾与镜子》,作者能够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中印之间的不同之处

sam712 发表于 2008-12-31 16:00

西方人和西方媒体中当然有客观平衡的,只是很可惜这种人在西方市场太小,简直不成比例Q6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卫报:2008聚焦中国-英语世界对中国的报道不同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