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诸子论坛 发表于 2013-5-23 21:38

《经略》宪法研究专题——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

《经略》宪法研究专题——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





  今天,战略分析月刊——《经略》的萧武,在新浪微博介绍本期宪法讨论专题时说:这两天突然谈宪政的很多,原因大家都知道。这期的经略的专题恰好也是美国宪法学,可供大家参考。对多数不太熟悉宪法学现状的人而言,这个导言也许值得读读。搞清楚什么是未来宪法学和预备立宪了,就知道藏在地图后面的是什么了。

  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
  田雷:重新发现宪法——我们所追求的宪法理论
  叶蕤:共和国还是帝国?——对“道恩斯诉比得维尔”案的分析
  刘晗:“二次革命”、连续革命与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想象

  此前,战略分析月刊——《经略》的海裔,也曾在《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主持过“八二宪法30周年纪念:实践反思与理论争鸣”的专题讨论,而该专题的整体叙述,则可望较好的呈现出一个基于中国视角的宪法学学派的崛起面貌

  强世功:一党宪政国——中国宪政模式?——巴克尔对中国“单一政党宪政国”体制的研究
  高全喜:革命、改革与宪制:八二宪法及其演进逻辑
  张千帆:论宪法的选择适用
  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与此同时,学术中国论坛也曾转载过多篇强世功、Larry Catá Backer、陈葵德、王绍光、秋风、宋大琦、唐文明、陈端洪、卢周来、田雷、欧树军、段志强、李鴻禧等学者关于宪法研究的文章,目录如下:

  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美国宾州大学法学院教授Larry Catá Backer教授对强世功教授: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的回应文章:Larry Backer:评论强世功的中国宪政研究
  陈葵德:近代宪政的演化
  宋大琦:建构宪政体制的几个问题
  陈端洪:宪法学研究中的政治逻辑

  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
  宋大琦:民主的儒家宪政主义:一种根基于良知学的政治哲学
  唐文明: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蒋庆“儒家宪政”
  宋大琦:《儒家与宪政主义》:袁伟时对秋风的批评的再批评
  宋大琦:论儒家宪政主义——兼回应余樟法、康晓光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 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

  强世功:“不成文宪法”:英国宪法学传统的启示
  田雷:美国宪法(学)这十年——911事件与美国宪法理论的转向
  田雷:超越宪法的美国宪政史
  卢周来:关于美国宪法神话的真相
  中華民國憲法的病理病癥—半世紀之歷史淺述

  强世功: 革命与法治的辩证法  王绍光: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  王绍光:民主:独轮车还是四轮驱动  王绍光:抽选、代表、民主  欧树军: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60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 海裔: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共和宪政的困境——重审清帝逊位系列诏书及1911-12“大妥协”  海裔:“旧邦新造”的历程:1911-1917年宪政史反思  海裔: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民国奠基与宪政经历中的欧美模式   对话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年的宪政史
++++++++++++++++++++++++++++++++++++++++++++++++++++++++++

新诸子论坛 发表于 2013-5-23 21:39

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

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

本专题以三位年轻学者的美国宪政研究为例,来展现“当下宪法学”的可能性。

  近年以来,随着 “宪政”话题在公共舆论界日益升温,一些宪法学者频频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让知识界得以了解这个长期默默无闻的学科在近年来发生的重要进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宪法学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谁都能侃几句”的学科变成一个具有相当专业技术门槛的学科。2001年最高法院对齐玉苓案件的批复是这一轮“专业化”运动的重要实践推动力。在齐玉苓案带来的“宪法司法化”前景激励下,学者们遍考各国司法审查机制,译介“模范国家”的宪法教义学,大力推动对宪法基本权利的研究,期待一旦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建立,所有这些知识都能马上派上用场。

  然而,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并没有如愿到来。2008年12月,最高法院废止2001年对齐玉苓案件的批复,在宪法学界引起了一片叹息之声。这意味着宪法学者们所作的诸多知识准备落空了。但一个学科已经形成的知识生产流程并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马上改变。在最近几年里,呼吁或预设司法审查制度的研究,仍是这一学科所生产的知识产品中的主流。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学术形态称为“未来宪法学”或“预备宪法学”,它认定自己在“当下”很难发挥实践作用,因而认同“未来”,呼唤“未来”,服务“未来”。然而,值得追问的是:是否宪法学在“当下”注定是一种屠龙术,除了成为“未来宪法学”之外别无出路?

  事实上,只要稍微调整一下视线,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当下宪法学”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本来就存在于“未来宪法学”所推崇的“模范国家”的法学传统之中。 在许多人的想象里,美国的“当下宪法学”就是以司法审查为核心的学问,既然美国宪法是中国的“未来宪法”,美国的“当下宪法学”也就是中国“未来宪法学”的模版。然而,这种对美国宪法学术形态的想象本身恐怕就是成问题的。美国的宪法学家很少把宪法当成跟民法、刑法一样的法律,他们清晰地知道constitution(政制)与constitutional law(宪法律)之间的区别。宪法首先是政制,然后才是最高法院实施的法律:并不是所有政制问题都会成为最高法院有权管辖的法律问题;同时,由于最高法院本身是这个政制的一部分,它在处理宪法问题的时候,也在遵循着政制本身的逻辑。即便只阅读最高法院的判例,敏锐的读者也能察觉到,这个法院根本不是遵循一套严格的教义学来推理,同一个法条在不同的时代的解释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法官其实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相互冲突的政治价值和社会后果之间做艰难的选择,先定结果再找理由是常态而非例外。而如果考虑到很多宪法规范基本上不可能引发司法争议,对它们的研究就更需要超越司法中心主义视角,回到政治过程中来理解。 司法审查理论最多只是当代美国“当下宪法学”的一维,而绝不是全部。

  搞明白美国“当下宪法学”的基本形态,我们就能进一步讨论其对培育中国“当下宪法学”的意义。美国“当下宪法学”的许多典范性作品证明,即便不谈司法审查,也能够把宪法研究得有声有色。如果中国的“未来宪法学”学者们真的吃透了“模范国家”的学术传统,就不太可能发出当下“无事可做”的抱怨。实际上,可做的事情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中国正处于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急速的、大规模的现代化过程之中,中国的政制结构表面上看似多年不变,但其运作方式,由于其所整合的力量的变迁,已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光是对既有实践的描述,就足以让中国的宪法学者们忙得焦头烂额。之所以没有忙起来,主要还是因为思想不够解放。

  本专题以三位年轻学者的美国宪政研究为例,来展现“当下宪法学”的可能性。刘晗的文章揭示了美国宪法看似稳定的文本表象之下惊心动魄的革命性变迁,指出美国宪政稳定性命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一个神话,但这却是一个有用的神话。刘晗并由此提出了中国人研究美国宪政应采取的视角和态度问题。在对刘晗的评论文章中,田雷从美国宪法研究传统内部的讨论入手,指出了以司法为中心的宪法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并由此倡导“重新发现中国的宪法”。而叶蕤的文章则将“道恩斯诉比得维尔”这一案例置于美国国家结构及宪法中的共和国传统和帝国传统的背景下,将法官的判决理由上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放在中国国内,这三个研究都不能归入主流的美国宪政研究。但放到美国,它们却足够主流。这或许可以说明,国内对美国宪法学术传统的引介本身可能就存在一些片面性。

  我们组织这一专题的用意不仅仅在于纠正这种片面性,更在于田雷所倡导的“重新发现中国宪法”与“重新定义中国宪法经典”,但由于主题所限,在此已无法展开。解释当下的中国实践,是对理论研究的真正挑战,是学者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而将中国改造成符合某些现成理论的样子,则是革命家或改革政治家所长。在一个学者热衷于做革命家和改革政治家的时代,冷静的观察和理论思考更显得重要。欲建构中国的各种“当下学”,且让我们从描述和解释开始。

***********************************************************************

  今天,战略分析月刊——《经略》的萧武,在新浪微博介绍本期宪法讨论专题时说:这两天突然谈宪政的很多,原因大家都知道。这期的经略的专题恰好也是美国宪法学,可供大家参考。对多数不太熟悉宪法学现状的人而言,这个导言也许值得读读。搞清楚什么是未来宪法学和预备立宪了,就知道藏在地图后面的是什么了。

  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
  田雷:重新发现宪法——我们所追求的宪法理论
  叶蕤:共和国还是帝国?——对“道恩斯诉比得维尔”案的分析
  刘晗:“二次革命”、连续革命与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想象

  此前,战略分析月刊——《经略》的海裔,也曾在《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主持过“八二宪法30周年纪念:实践反思与理论争鸣”的专题讨论,而该专题的整体叙述,则可望较好的呈现出一个基于中国视角的宪法学学派的崛起面貌

  强世功:一党宪政国——中国宪政模式?——巴克尔对中国“单一政党宪政国”体制的研究
  高全喜:革命、改革与宪制:八二宪法及其演进逻辑
  张千帆:论宪法的选择适用
  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与此同时,学术中国论坛也曾转载过多篇强世功、Larry Catá Backer、陈葵德、王绍光、秋风、宋大琦、唐文明、陈端洪、卢周来、田雷、欧树军、段志强、李鴻禧等学者关于宪法研究的文章,目录如下:

  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美国宾州大学法学院教授Larry Catá Backer教授对强世功教授: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的回应文章:Larry Backer:评论强世功的中国宪政研究
  陈葵德:近代宪政的演化
  宋大琦:建构宪政体制的几个问题
  陈端洪:宪法学研究中的政治逻辑

  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
  宋大琦:民主的儒家宪政主义:一种根基于良知学的政治哲学
  唐文明: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蒋庆“儒家宪政”
  宋大琦:《儒家与宪政主义》:袁伟时对秋风的批评的再批评
  宋大琦:论儒家宪政主义——兼回应余樟法、康晓光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 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

  强世功:“不成文宪法”:英国宪法学传统的启示
  田雷:美国宪法(学)这十年——911事件与美国宪法理论的转向
  田雷:超越宪法的美国宪政史
  卢周来:关于美国宪法神话的真相
  中華民國憲法的病理病癥—半世紀之歷史淺述

  强世功: 革命与法治的辩证法
  王绍光: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
  王绍光:民主:独轮车还是四轮驱动
  王绍光:抽选、代表、民主
  欧树军: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60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

  海裔: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共和宪政的困境——重审清帝逊位系列诏书及1911-12“大妥协”
  海裔:“旧邦新造”的历程:1911-1917年宪政史反思
  海裔: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民国奠基与宪政经历中的欧美模式
  对话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年的宪政史

洛迦王子 发表于 2013-5-24 10:06

非常好的专题

小许有法 发表于 2013-5-25 17:38

问一句:谁来执行

新诸子论坛 发表于 2013-5-25 18:12

@洛迦王子   @小许有法   欢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略》宪法研究专题——导言:从“未来宪法学”到“当下宪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