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93|回复: 5

时间与资本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计时工资。此制度从资方角度来看,对劳方进行考核和计量容易操作,对资方有利。但对于劳方来说,此制度无法有效反映劳动强度和劳动效果,故劳动者之间存在普遍的不公平。而计时工资可以在社会上普遍推广的理论依据就是:时间是可计量的。那么,时间真的可计量吗?

  实际上,科学共同体能把时间“量化”的秘诀非常简单。我们所谓的时间之本质(或者它的呈现方式)其实是事件发生的分阶段顺序,而科共体却以原本是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字来表示了事件的顺序。如此一来,人们就产生了时间貌似可以量化的错觉,而事实上,数量和顺序是不同的概念,暨数字和序列号不可混为一用(请大家仔细看看现在普及的钟表,这种钟表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上面都是刻有数字的。但其实这是误导,上面应该刻有序列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钟表)。

  一、绝对时间

  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对绝对时间下定义:“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

  但是,如果时间真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我们将如何测量它的存在呢?因为,所谓测量,就是测得对象和度量衡之间的相对关系。退一步讲,即便是获得了这种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使用了必然发生关系,而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是毫无实用的东西。

  牛顿提出的绝对时间是「可加和量」。所谓可加和量,就是一个由各个组分构成的联合客体,其对某一数量的值乃是这些各个组分的此种数量之值的算术和。质言之,若我们有两个事件,其一刚好始于另一事件结束之时,则时间的时间长度乃是两个时间长度的算术和。简单的说,就是认为「2小时+2小时=4小时」这样的数学式可以成立。

  「1小时等于1小时」。这是我们认为时间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逻辑起点。此一等于彼一,是1+1=2的前提,而1+1=2又是我们建立现代数学体系的逻辑基础。

  但,如果我们不把时间抽象化而是具体化的考虑,就可发现这个等式与我们在世俗中的生活经验不完全吻合。根据我们的切身经验,如果在两个「一个小时」之内所经历的事件不同,其感悟到的流逝感是不一样的。如,开会的时候和打麻将的时候,虽同是一个小时,可给我们带来的感觉非一,前者无聊而漫长,后者感觉过的很快。换言之,只要我们具体的考虑,时间上的1+1=2其实是不成立的,必须要把所有的具体情况全部抽象掉才可以。

  倘若问一个人“200秒和201秒哪个更长?”,大多数人大半会脱口而出“当然是201秒”。可事实上,这种提问本身就已经含有暗示性了,因为已经使用数字表示了时间。一眼看上去201秒应该大于200秒,假如我们只考虑纯粹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话(更苛刻的讲,纯粹数字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没有指出数字的指向具体到什么物体,譬如201个苹果和200个人,是无法进行无差别比较的)。不过,如果让一个人不看表,也不看数字分别感悟201秒和200秒,无人能肯定的说哪一段更长。

  「6小时是2小时的3倍」。

  已惯于数字化时间表示法的人不会感觉到异常,但时间绝对不能如此简单的被数字化,是阅读这段文字的人进行了简单的纯数运算而已,即6÷2=3。

  诚然,「6÷2=3」之类的抽象纯数计算源出于如右经验:6个苹果是2个苹果的3倍,6个人是2个人的3倍等等。然而,需要仔细推敲的是,这种实物计算中抽象而来的纯数计算,到底能不能无条件的延伸到时间之计算上呢?

  欲验证6个苹果是不是2个苹果的3倍的时,尤可直接拿出6个苹果和2个苹果进行直观化计算,并可以切身的经验到「6÷2=3」或「2×3=6」到底是指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可以拿出6小时这样的「实体」,以及拿出2小时这样的「实体」,并进行对比,且在这种对比中切身的经验到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吗?否。

  或许有人会指着钟表说,6个小时是时针走6个格子所花的时间,而2小时是时针走2个格子所花的时间,而6个格子是2个格子的三倍,所以6个小时是2个小时的三倍。然而在这里,时针走的是距离,所以用格子来论证倍数关系,只是论证了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依然不能用来直接证明6小时所含有的“时间之量”和2小时所含有的“时间之量”有必然而确凿无疑的逻辑倍数关系。

  二、量词

  「某物从A点移动到B点用了6秒」。这样的陈述以白话文透视,并没有多少“异常”。其实,这句话是一句中文病句,是不符合于标准的中文语法的。要遵守中文语法,应该写成「某物从A点移动到B点用了6“个”秒」。

  “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翻译工作者顾及到语言通畅性问题,通常会把这样的语句翻译为“桌子上有三个苹果”。这无可厚非,只是如此一来,把中文和西语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给掩盖住了。且不管生涩与否,我们直译他一回:There(那里) are(有) 3(3) apples(苹果们) on(上) the table(桌子)--简化则是,桌子上有「3苹果们」。

  「数词-量词-名词」结构是「儒家语系」的语法特点之一。从儒家语系之语法逻辑角度来讲,「量词」表述了一句陈述中数字所描述的对象的个体是如何划分的。因此在儒家语系中,表达事物之数时,量词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6个苹果”,“2杯水”等等。

  事实上,数与量是相对的,不以组合无以表达清楚物体属性。譬则,当我们说一棵树的高度是6米的时候,其实是在说这个树和度量衡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果度量衡(在陈述中,是量词)有变化,数字亦会变。假如我们把一米规定为现在一米的两倍,这个树的高度是3米。亦即,独立的数字本身,无法表示事物之数量。

  反观英语,并不存在儒家语系中的「量词」这样的词素。因此,这种语言有可能会省略去数字所描述的对象之「定一过程」。而科学共同体所使用的时间概念,正是属于缺乏「定一过程」却在随意使用数字的情况。特别要指出的是,科学理论是倾向于定量分析的体系,而不是倾向于定性分析,所以「定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先定义了什么是「一」,我们才能够构建定量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而正是因为西方语言没有特定的量词,「定一过程」被排斥在文本陈述过程之外,进而有助于形成了科共体的纯数分析体系。

  实际上,按英文语法的分类,作为时间的「time」是不可数名词,所以即便是在英文语法体系内部,关于time的表示法也是有违反语法规则的弊病。英文会把名词分为可数与不可数,可数名词一般直接使用数字表述,如:two apples,four books等。而不可数名词一般都要夹带另一个名词来表述(通常是以“单位词+of”来表示),如:a piece of paper,three pieces of paper等。所以,「6 seconds(6秒)」这样的用法是不符合英文语法的,这是用可数名词的语法来表述了一个不可数名词,缺少了单位词(如果它要定义为名词的话)。

  其实,关于西方时间观念的翻译中,存在着一些盲点。比如「6 seconds」这样的词汇,不应该定义为秒(并且,对秒的词类归属不应该定为名词),而是直译为「再分」更为妥当,亦不会产生歧义。比如,1小时24分56秒,译为1小时24分56再分(seconds),如此,时间定义的比例本质不会被扭曲(钟表是把时针的一周运动,通过齿轮转化为分针和秒针的多倍周期运动的仪器)。

  三、三心不可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4点是今天还是明天(或0点是今天还是昨天)?有人也许会说:“24:00是今天,明天应叫0:00”,或说“今天的结束,明天的开始”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以现行的线性时间表示法,24点又会是0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今天就是明天吗?24点=今天,0点=明天,24点=0点,故,今天=明天?

  诚然,「昨天」已经不复存在,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同样不存在「明天」。

  当我们说:“明天8点要上班”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明天」的呢?是指过了今晚,早上起床,洗漱之后的大概时辰。然而,当我们真到了所指的「明天8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并不身在「明天」,而是又身处「今天8点」。

  「明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只要到了我们所指的那个「明天」,那个「明天」就变成了「今天」。所以,当我们有诸如此类的想法时〈这事明天再做吧,今天先睡觉〉,其实是现在不想做了,而非真是明天再去做。因为,一觉醒来即可发现,又是今天,明天又变成了新来今天之明天(昨天今天明天,这只是三心的一种形式而已,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这一秒下一秒等等,具是)。

  有趣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愚一直想戒烟(一直未戒成),好几次下狠心始戒,但每当到了犯烟瘾时,心魔就会跳出来不停的劝愚:“就一根吧,抽完这一根再就不抽了,下一根开始 戒也无妨”。实际上,并没有“下一根烟”,只要抽了这一根,就是抽了。下一根根本就不存在,它还会有下一根,还会有下一根的下一根。而我们真正抽烟掉的烟,其实一直都是“这一根烟”。我们永远也抽不到那个“下一根烟”,只要点上烟,它立刻变成“这一根烟”。

  再如减肥的时候,这种心魔也会跳出来,每当要控制饭量的时候,心魔就会劝愚,下一顿开始少吃点吧,这一顿就吃饱……其实这一顿吃饱了就是没有控制住,下一顿开始吃的时候,又是这一顿,心魔又会出来劝“从下一顿开始”。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下一顿”,我们永远只能吃上一顿和下一顿的中间这一顿。

  此时此刻,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唯此时此刻而已。然则,此时此刻本身又在瞬息万变,当我们说「现在」的时候,话音未落刚才说的那个「现在」又不再是现在的「现在」,而是一个新的「现在」。过去心在上一刹那即已远去,未来心却永远不来,因此,现在心亦处在刹那生灭之〈中〉而永不得住。是故,「存在」仅仅只是「变化无常的现在」,无过去,亦无未来。一个生命历程(或者一件事情)是在「连续不断的当下」中完成的,而不是「过去,当下,未来」三心中度过的。

  四、时刻及时刻间隔

  物理学对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换言之,时间是「时刻间隔」的简称。

  来看看「间隔」一词。人们对「间隔」一词的理解是对视觉的理解开始的。比如,当我们说“两堵墙之间的间隔”的时候,间隔一词是指,我们的眼前有两堵墙,而两堵墙的空旷部分叫做“两堵墙之间的间隔”。但是,当我们把这种对视觉空间理解转嫁到「时」上时,这个「间隔」就要面对语义歧义。因为,当我们使用「间隔」来描述两堵墙之间的时候,两堵墙是同时存在的,而「间隔」用来描述「时」的时候就要面对「一个时刻只有一个时刻」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从昨天到今天的间隔”的时候,昨天“这堵墙”已经消失,因而这个「间隔」失去了「一堵墙」,只剩下今天「这堵墙」。质言之,我们永远只能处在一个时刻,或者说,我们无法同时处于两个时刻,如何定义和理解“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呢?

  实际上,苛刻的讲,时刻本身也是得不到的,因为世界是一种连续性的流变体,只要我们在某一刻画出一刻,瞬间变成了静态的。然而,作为大背景的世界本身,却是动态的。

  五、数字和序列号

  事件的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是绝对的,因此,事件的发生发展只有「先后」而不存在与先后相对的「后先」之顺序。比如,春天之后必夏天,而不可能是冬天。而为了标示事件的这种阶段性绝对顺序,我们会使用到序列号(甲乙丙丁,first、second、third等等)。

  科学共同体对时间的论述:时间是事件先后顺序的「量度」。用公式表达则是,「t=(S1,S2,S3……,Sn)」。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发生的顺序,时间就是对这些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

  以上陈述中,出现了两个定义:

  ①时间是事件先后顺序的「量度」。

  ②时间是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

  可以看出,科共体同时使用了「量度」和「排序」两个概念给时间下了定义。但需要辨析的是,量度和排序是有区别的概念。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各自有与其对应的符号群来表述,关于量度,我们用数字表达,而关于顺序,我们有专门的序列号来表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2-5 10:09 , Processed in 0.03441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