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拆不能出口,“特色”更需纠正
搜狐社论 | 强拆不能出口,“特色”更需纠正-搜狐评论http://star.news.sohu.com/s2015/editorial-19/
今日两则热闻: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7万市民联名上书政府,坚决反对中国首富王健林担任董事长的万达集团斥巨资买下该市地标建筑西班牙大厦后拆除重建的计划;二,巴基斯坦将瓜达尔港2000亩土地长期租赁给中国,租期43年,用于建设巴基斯坦的首个经济特区,并配以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两个事件,发生地相距遥远,一个在欧洲发达国家,一个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一为民间企业行为,一为政府密切合作;一个引起纠纷,一个前景正看好。乍看之下,对比强烈。但都是"中国走出去"的一部分。 细加分析,倒能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走出去"可能遇到哪些境况,应该讲什么样的规则? "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之大势。不过无论民间还是政府,中国之"走出去",与引领近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老牌发达国家相比,研究不够广泛深入,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常常不可避免地把很多"中国特色"一并带出去。 从整体数量上来说,中国走出去发展迅猛,而且也成就巨大。但从公开报道和一些业界人士亲身经历来看,由于一些与生俱来的"中国特色",中国走出去的项目常常在当地遇到麻烦。 马德里7万市民联名上书,因为报道细节不够,暂时还不清楚,当初达成协议时,是否有"重建大厦"的契约。也就是说,是中方企业习惯了大拆大建、钻了文本的空子,还是这几万马德里人不懂合同精神、"聚众闹事"尚不能明确,但说这一项目已经引发当地民意不满,应该确凿无疑。 这件事自然引起人们联想:倘若国内有类似一个项目,将会如何?有在神州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项目很可能可以进行下去。多少文化名城历史遗迹千疮百孔,何况一个"西班牙大厦"?市民"散步"、乌合之众一般地抗议、城管的身影、维稳等等,都可能成为大拆大建之"巨额投资项目"的重要元素。总之,只要有权有势的人或机构点了头,项目就一定会进行下去,有时候还会出现与民意较劲式的"不惜一切代价"。 马德里的西班牙大厦项目,会不会以这种"特色模式"收场?这取决于万达的公关策略与国际发展思路。但从公开的媒体报道已知,在其他一些国家发展中国家,如柬埔寨如缅甸如个别非洲国家的中资项目,都发生过类似的不愉快:虽然当地权势都答应了,但民意后来以拆迁、破坏环境、甚至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为理由,让这些项目受到挫折。 当然,也有很多"特色"做法取得了成功。但这些通过特别手段获得成功的项目,仍然存在隐患。那就是,政府或当地势力同意而民众不满,项目在政府或强大势力稳定时,自然也可以稳步开展,但一旦涉及到权力关系的变动,项目立即岌岌乎殆哉。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如果项目要长期发展,必须取得当地的民意支持。但民意在拆迁这类中国的"特色"体系里,常常是排在最后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走出去"要想更成功,"特色"恐怕不是长久之计,正途还是要讲更加现代的规则:尊重民意,决策透明,保护环境,用工平等种种国际规则。——对于中国,这需要学习,但绝非做不到。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学到的规则,不能"内外有别"只用于"走出去",更应该运用到国内大大小小的项目中,那才是真正造福中国人的"走出去"。 (搜狐评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谢绝任何的形式的转载,申请转载请联系本公号)
对文物破坏性保护的做法,走向海外了,也折腾老外了,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