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ercder 发表于 2015-11-12 19:04

市场得精神分裂症不在中国经济 而是忽略一事实

本文作者为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陶冬,文章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市场面对中国经济数据,几乎得了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说不相信官方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一见到疲弱的数据股价又大跌。
今天见到6%的工业生产增长,市场一片恐慌。笔者担保五年之后再见到6%的工业增长,分析员们一片唱好。此时此刻问题不是出在中国经济上,而是出在你、我、市场、政府的心态上。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但是我们对此选择视而不见。后工业化时代的出口、投资、工业生产,和工业化时代根本不同,硬要中国经济维持过去的增长速度,是没有可能的。以中国经济目前的体量、生产的全球占比、市场的渗透率,想再维持十几年前的那种经济模式和增长速度,根本是不现实的。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经济,一定是消费拉动的,消费拉动下的增长速度能有多快,取决于诸多要素,但肯定不是百分之七,达到6.5%也很不易,毕竟投资对增长的贡献会大幅下滑,出口市场也无法再容纳潮水般的made in China。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现实。
对此,市场的心态还没有扭转过来,于是不断对走弱的经济数据感到恐慌,硬着陆的担心时有浮现。这个心态不改变,笔者认为市场只会不停地感到失望,因为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过去大家习以为常的那种经济。改变心态,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仔细观察转型中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新特点,挖掘新常态下的投资题材、故事,在笔者看来远比对着疲弱的经济数据呻吟更有建设性。
政府的心态也有问题。明明自己都在说经济新常态,却抱着工业化时代的心态设定增长、投资目标。经济环境和增长动力在后工业化时代,一定与之前有着结构性的分别。产业过剩之下,民间投资萎缩很正常。金融危机后全球性内需不足,出口下滑很正常。中国的消费并不弱,看看双十一那晚的网上采购热情就知道了。只是消费独木难以支撑起工业化时代的增长速度,这也很正常,而且必须看到消费驱动模式下增长质量会有明显改善。如果无视这些,去执意催生增长,去达到一个未必现实的在工业化年代设立的增长目标,就有问题了。
如果出无理手,硬是通过刺激措施拉动增长,就更有问题了。除了民生设施外,投资本应该是民间资本做的事情,政府为了实现一个工业化时代的增长目标,越俎代庖地通过货币、财政政策来制造经济活动,笔者认为效果一定不佳,很有可能给经济制造出失衡与错位,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
所谓稳增长,其实是为了稳就业,维持社会安定。不过目前的就业市场远比GDP稳定。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出现变化,农民工回乡就地就业日多,服务业也在大量吸纳制造业退下来的劳工,大学生们对开发一个APP卖给VC的兴趣似乎远大过“为五斗米折腰”。就业压力不大,何苦频出政策无理手呢?
政府应该意识到中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放弃过高的增长预期,踏实地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经济,其政策效果更佳,对经济对民生更有利,决策者也能减少一些无妄的焦虑。一个消费拉动的、年均增长4%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足以傲视世界,这正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真谛。
在消费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投资呢?首先,心理上要准备面对相对低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环境,资金成本也可能出现结构性下降。其次,储蓄率明显下降,个性化消费、体验式消费开始主导市场,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再者,中国的消费走出国境,伴随着资金的全方位出海,中国购买力成为全球性故事。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增长出现结构性回落无可避免,也很正常。无论市场还是政府均需要调整心态,以新的视角、方法论来评估一个转型中的经济。固守传统思维,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中国经济每十来年会有一次蜕变,每次蜕变均伴随着社会痛苦,但却是通向新高峰的必经之路。退一步看问题,海阔天空。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12/14065961_0.s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市场得精神分裂症不在中国经济 而是忽略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