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需要适度收紧吗|时事话题_凤凰评论 http://news.ifeng.com/a/20160502/48653846_0.shtml
中国货币政策需要适度收紧吗
[url=]作者:澎湃社论[/url]
0人参与 0评论
货币政策跟随国际趋势,在规模上保持资金粘合剂功能不缺失,同时加紧推进供给侧改革,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是中国现在较佳的政策选择。
美日欧央行4月议息均“按兵不动”,尤其是美联储再次延后加息。时隔三年,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性正缓慢恢复。 虽然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其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但自2012年以来,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全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已让各国意识到,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时,必须考虑本国政策造成的外溢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评估,近年来新兴市场对发达经济体股票价格和汇率造成的溢出效应显著增加,对资产回报变化的作用已超过三分之一。 各国2月在上海举行的二十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达成八项共识,第二条是“加强政策沟通”,可见大家对跨市场的波动传递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溢性越来越重视,此变化可能也是未来决定全球危机后复苏进程的一个重要因子。我们在考虑本国货币政策时也必须关注这一点。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虽然达到6.7%,但GDP季度环比增速却仍处于下降趋势,仅为1.1%,是国家统计局自2010年四季度开始正式公布此数据以来的最低值,显示经济并没有真正触底。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新增的4.6万亿信贷和6.6万亿社会融资均为历史数据最高值。两个数据比较,似乎又一次暗示当前经济中“脱实向虚”的风险正在上升,由此带来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需要适度收紧。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这样的政策调整吗?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探底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一个偏紧的货币金融环境既不支持应有增速的保持,也不利于以新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进程。因为资金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还是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粘合剂。在新增长点尚未显化之前,新的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定型,需要给足生产要素需求新组合方式的磨合期,相应地,对资金粘合剂的需求客观上必然增多。同时,鉴于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应有增速的保持也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虽然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不是经济运行向好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本次危机以来,中国在执行反危机应对方面态度最坚决,动作也最快,结果是中国实现了率先复苏。同时中国也是本次危机中最早加息的国家,但随后在欧债危机等不确定性事件冲击下,又成为最早调整政策方向的国家。 中国政策的实际路径一方面反映出政策的灵活性,但同时也暴露了政策前瞻性方面的不足。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向中高速回落已成共识,相应地,推进结构优化的前设条件就是稳定向好的市场预期。这样对宏观政策就提出了尽量稳定的需求。因此,多变的政策环境对当下中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下下策。 当然,金融和实体的脱节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则在货币政策之外。另外,货币深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显示出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也在货币政策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全球货币政策取向正在逐渐重新回归一致宽松的方向,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必然是重大的。这个时候冒然反向而行,必然增加自身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所以,货币政策跟随国际趋势,在规模上保持资金粘合剂功能不缺失,同时加紧推进供给侧改革,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是中国现在较佳的政策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