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正气 发表于 2016-11-7 21:49

李维谈德意志帝国崛起

http://y0.ifengimg.com/68015f3f603c9524/2016/16/banner119-1.jpg这说明大国的命运是可以在瞬间改变的,按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话来讲,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http://y2.ifengimg.com/290d4f76e4804de2/2012/0419/rdn_4f8fd6d02bb97.jpg

编者按:2016年3月23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组织讲座,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维先生为观众讲授“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凤凰网历史频道在征得李先生同意后根据讲稿整理成此文,以飨读者。http://y2.ifengimg.com/a/2016_17/f05dce76a8ee9ed_size30_w454_h300.jpg嘉宾简介:李维教授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方向为德国现代史、欧洲一体化史,是中国德国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对欧洲经济、德意志第三帝国、德国工业化等有极为深入的研究。主持: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请到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德国史的教授李维老师。李老师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德国史的专家,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博士,他的博士论文讲纳粹对欧洲经济新秩序的规划。这本专著2007年在德国出版,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和好评。让我们再次欢迎李老师。李维:非常感谢翟涛老师,来请我到首师大来做一个德国史的报告。德国历史不是很长,如果讲民族国家的历史,从1871年到现在的话,不到150年,要向前追溯德意志各邦或德意志地区的,或者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这就很久远了。我们今天讲的是从1871年到一战结束的这段历史。为什么挑选这一段历史来讲?在国际上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和今天中国的发展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当然我们认为前途和道路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好多人包括国际上的学者,说德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陆国家,德国有很长的海岸线,中国也有很漫长的海岸线。你再看一看德国在1900年前后这个时候,它有大量的钢和煤的产量,到1914年以前它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仅次于美国之后。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到现在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在1890年开始非常强烈地进入世界经济,十年以后开始大规模地建造海军,来保护自己的商路和海外利益,海军走向深蓝。你看我们现在大量的制造驱逐舰、护卫舰,我们的海军也要走向深蓝。此外,甚至于还有一些细微末节的东西,比如德意志帝国在1890年和英国就汉堡以外的一个小岛赫尔戈兰发生了争执,当时的德国社会群情激愤。现在中国也有南海诸岛的问题,这些岛屿是我们国家的神圣领土,是不容置疑的,由于主权不断受到侵犯,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总之两个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上,有不少相似之处。研究这一段的历史,对于我们走好自己的路,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在正式的讲座之前,我请大家看三副图,这是我自己做讲座,包括在学校讲欧洲史讲到德国的时候一定要让大家看的三副图。这三副图很直观地表现了德国和欧洲在近现代的变化。这一幅图是十九世纪的欧洲的政区图。http://y1.ifengimg.com/a/2016_17/307e37cb22932b8_size50_w450_h300.jpg你可以看到有几个大的帝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特别在经济上,如果你研究经济史,经济学家就会告诉你,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经济是高度的一体化。它一体化的程度甚至比二战以后,初期、早期的欧洲一体化的程度还要高。因为它的政治相对来讲是统一的,不是分散的。http://y1.ifengimg.com/a/2016_17/b963aa3c209c169_size42_w423_h300.jpg这副图是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也就是凡尔赛条约签订以后,根据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在鼓励欧洲国家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欧洲被划分成的二十个多个国家。http://y3.ifengimg.com/a/2016_17/b3bcd74fbf5d6f2_size39_w370_h300.jpg再看一看这副图,这是2003年欧洲的政区图。我现在把这三副图连续回放一下,大家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和规律。有的同学说国家更多了,或者说德国变小了。从欧洲的范围来讲,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欧洲的政治版图在近100年碎片化了。这个碎片化的转折点在哪?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非是加剧了一战的过程,使一战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结果更加彻底化了。而欧洲不断的碎片化的同时,在海外你会发现美国的崛起,英国一战后从一个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了所谓的英联邦,一个区域性的联合体。俄国也由于十月革命后给予前殖民地以平等的政治权利,成为一个联邦体。而欧洲从一战后处于分离的状态,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而德国的近现代历史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个碎片化的过程。从1871年德国建立民族国家以后,到1945年4月30号下午三点,阿道夫希特勒向右侧太阳穴开枪自杀,不到一百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三帝国被接连打垮、被肢解。中欧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我给大家做的一个开场白,讲这些东西是有必要的,如果你脑子里没有这个大的框架,你无法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以来的德意志的历史。一说德国好像就是面目可憎,一说德国就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如果我们做思想史就会发现,普鲁士这个概念在欧洲历史上,总的来说在1871年以前,都是积极和正面的。但是到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周边国家,特别是英国,出于对德国的恐惧,开始对它进行妖魔化,我今天主要集中讲俾斯麦帝国,这是德国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一段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但又突然戛然而止。看到德国的历史就想起中国的一句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对,就是这样。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汲取一些经验教训。从德国的历史来看,国家的命运特别是大国的命运可以一瞬间就改变。我们今天要讲一讲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什么叫崛起,崛起在中文的语境下肯定有后来居上的意思,比方讲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但是在二战以后很少有人听到说,美利坚的复兴,美利坚的崛起。讲德国发展道路的理论非常多,但这些理论都脱离不了一个这个事实基础,就是德国是所谓的(verspaetete Nation),它是一个后来的国家。它在历史上表现出的这么多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它是一个后来和后起的国家。怎么样从理论上来认识这种后起,我们今天也会讲。第二我们要谈一谈具体问题。德国在这一个阶段崛起的过程当中碰到了哪些历史的难题,这些难题不是光靠理论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第三,要讲一讲,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怎样的智慧。在西方国家间的政治中,具体的智慧、算计非常多。比方说德国造深海舰队,到底造多少大军舰合适,达到了这个数量,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就不敢在近海上围堵它,也不敢在海上和它进行决战。这些都需要算计,而且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样,在陆路方面,德国地处所谓的中欧,Central Europe。它西边对的是世仇法国,东边是巨大无比的俄罗斯。德国在第二帝国时期才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然而后者是两千多万平方公里,是它四十倍。德国腹背受敌。当然,德国外交的任务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如果战争不可避免,一定要打,还要打赢。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也需要智慧和算计。我们现在来看一看1871年以前,即统一前的德国是个什么样子。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有三个,第一帝国叫神圣罗马帝国,第二帝国是俾斯麦帝国,第三帝国更有名,是希特勒帝国。到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号自杀,第三帝国结束了以后,就进入到东西德的阶段,它就不属于帝国了。http://y1.ifengimg.com/a/2016_17/43cf028f3f75d62_size51_w368_h300.jpg(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神圣罗马帝国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到962年。教皇加冕德意志的国王奥托一世为罗马皇帝。这个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国最早的起源,到了十一世纪的时候,开始有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到了十四十五世纪的时候,它慢慢变成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为什么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在这个时期,帝国的版图慢慢萎缩,法国,意大利的部分慢慢没有了,萎缩到德语区。选出来的皇帝,大多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所以这个时期帝国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你不要把这个帝国想象成一个像今天的,或者像中国近代或古代的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一帝国的皇帝是地方实力派选出来的。实力派选皇帝自然希望皇帝越弱越好。地方实力派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个是大的自由市,像北部的Hamburg,汉堡,像不来梅,中部的Frankfurt am Main,法兰克福,像Nürnberg,纽伦堡,都是当时的大市,富甲一方,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的中心,这是一种形态。第二个就是小的王国和邦国。公国是最低级的形式,主要由大公来统治。他带着军队、农奴出去打仗,打赢了就把地分给下面的贵族,用采邑的方式进行统治。到了王国就不是封建采邑式的了,它把权利收回到自己的手里,国王建立统一的行政制度,这就是王国。除了这种大的自由市,小的邦国王国以外,还有一种形式叫主教领地。因为这个时期是教会统治的时期。教会的力量非常大,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像当时的科隆主教就是选帝侯。我2012年的时候到过奥地利,作过一次多瑙河之旅。多瑙河在奥地利的一段上有一个巨大大的修道院,叫梅尔克修道院。它的规模和气魄,可以和今天柏林的德意志帝国那议会大厦相比。你可以想象当时的一个大的主教领地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它是集政治经济宗教于一身来进行统治。到1806年,拿破仑称帝后,天无二日,人无二王,德意志帝国的皇冠落下,第一帝国宣告结束。第一帝国犹如一盘散沙,因此他的历史是比较悲惨的。这个时期,特别是从三十年战争以后,德意志帝国处于被小邦分裂的状态,一直成为欧洲列强角逐的战场,如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都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在三十年战争中,有2/3的德意志地区的人口死于战火和饥饿。在这样的一部历史当中,有一支力量在逐渐地积聚自个儿的力量崛起,将来它要来统一这个地区。这个力量就是普鲁士。我们老说普鲁士,普鲁士是什么?。普鲁士首先是一个地名,即以今天的柏林为中心,柏林以北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它往东一直延伸到今天苏联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当时德国叫东普鲁士,叫柯尼斯堡。苏联认为德国纳粹发动了二战,故二战后说这块土地我们就不还给你们了。德国也说我们发动了二战,我们就不要了。这块地方很重要,作为一个飞地和现在俄国的本土不相连,但地处中欧,是俄国随时可以进入西欧的跳板。所以俄国到今天为止抓住这个地方不放,而且美国和北约一旦有什么动作,想在欧洲部署什么先进武器的时候,俄国马上就把自个儿最先进的导弹,拉到加里宁格勒示威,表示我的导弹很快就打过来。即这个地方成为它的一个战略要地。普鲁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政治上显露头角积聚自己力量的?可以追溯到1701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当时自封Koenig in Preussen,即普鲁士的国王。这有什么意义?后来1740年的时候,即他的孙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叫做Koenig von Preussen,就是普鲁士国王。一世讲的是普鲁士的王,普鲁士的王的意思是什么?举个例子,就是北京的王。你想如果清朝的时候,北京的王爷多了,到处都是北京的王,但是没人敢自称是北京王,要这样叫,就是他来主宰、统治北京了。二世敢这样叫,这说明霍亨索伦家族的力量更壮大了,可以真正地统治普鲁士地区了。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儿子是威廉一世,号称“士兵国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到校兵场里和军队混在一起,用教鞭来推行所谓僵尸式的服从。特别需要讲的是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腓特烈大帝,也就是弗里德里希二世。他儿子在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是一个大帝的气象。父亲一管教,他就拽着最好的朋友跑到法国去,结果在边境上让父亲给抓回来了。抓回来以后当着他的面,把他最好的朋友给处死了。所以他后来对他父亲一直非常顺从,至于是装的还是真的,到现在学术上争论也很多。但是无论如何,他继位后成了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政治家,最伟大的一个国王。为什么?在以前没有人知道普鲁士是谁,它就是个地名,如同北京的二里沟,十里堡。但是到了普鲁士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sse)的时候,他通过几场战争,通过内部的改革,如削弱农奴制,接受启蒙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等,特别是经过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开疆扩土,令普鲁士成为了和当时的法国,西班牙,英国比肩的欧洲列强。他是强大的普鲁士的奠基人。http://y3.ifengimg.com/a/2016_17/a1c7ad13ee5db89_size39_w443_h300.jpg(油画《在无忧宫的腓特烈大帝的长笛音乐会》)希特勒临死时都把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雕像,放在自己的起居室里边。每当战斗不行,危如累卵的时候,当俄罗斯人的坦克已经开到了弗里德里希大街,已经到了柏林的市中心波斯坦广场,他就看着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雕像喃喃自语,给自个儿打气。他觉得他也能大帝一样,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打个翻身仗。可见这个人在历史上,对德国政治的影响有多大,对德国精神的影响有多大,这是讲的弗里德里希大帝,也叫弗里德里希二世。如果你今天到德国的柏林,到它主要的街道,菩提树下大街,就在洪堡大学的对面的路中央,有一个骑马横刀、非常壮观的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雕像。那个雕像大概是十年前立的,当时正好在那里读书。为什么要恢复这个历史雕像?因为在两德统一以后,德国人就发现,无论是靠着西方的金融资本主义或苏联的社会主义,都统一不了德国,德国在内心深处都不相信这些。德国要在精神上真正统一,必须得回归自己的历史,回归自己的文化,必须要积极地看待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历史。所以这个时候弗里德里希大帝又回来了,这是一个插曲。再回来讲历史。那么到了19世纪的中下半叶的时候,普鲁士开始慢慢地对德国进行统一,统一的过程我们可以给它简化成两点,一个就是通过经济,还有一个通过武力。经济方面,普鲁士采用关税同盟的方法,德语叫做zollunion,这个是德语圈进行联合时非常有特点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同学问,这个关税同盟到底是什么?它和自由贸易区有什么样的区别?应该说关税同盟是一个更高级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的成员是互免关税,但是自由贸易区里面的成员也可以和自由贸易区以外的国家签订关税协议。但是关税同盟就不一样,关税同盟就是你一旦加入关税同盟之后,不仅是内部成员的互惠,特别重要的是它有共同的针对第三个国的关税。也就是说你作为成员,你是不能够和其他的国家来签订关税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济从外向型转变到内向型,把你的经济从对集团外部国家的依赖,转向对集团内部成员的依赖,逐渐形成一种内部的经济循环,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今天欧盟的历史雏形。当我们研究近代的欧洲联盟思想时就会发现,今天欧洲联合的设想,特别是对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设想,很多来自对于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学习。这是讲的关税同盟。第二,我们讲一讲,武力统一德国。1848年的时候德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当时的民主派就在德国中部的法兰克福的保罗教堂召开会议,说我们成立一个西方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国家,成立一个自由的国家。而且他们对德皇说了,说你只要承认这个议会民主制度,我们会奉你为德意志皇帝,你就不再是普鲁士国王了。德皇想的也很清楚,枪在我手里,军队在我手里,为什么要我服从你呢?最重要的是,当时德皇手下有一个非凡的历史人物,就是他的首相俾斯麦。俾斯麦看到了,德国这个国家,要想从中央,你记住德国不是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它叫Mitteleuropa中欧,它要想从中央崛起的话,两边的张力是非常大的,政治矛盾是非常深的:法国不愿意看到它崛起,俄国也不愿看到它崛起,当时的奥匈帝国也不愿意看到它崛起,周边的大国都因为自己的利益不愿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俾斯麦知道这个国家要是建立起来的话,必须建立在铁和血的基础上,那是打出来的,那可不是几个学者在一个地方开开会,谈谈理想就能建立起来的。http://y3.ifengimg.com/a/2016_17/3b9b85e6200bb2a_size36_w404_h300.jpg(俾斯麦接待访问德国的李鸿章)俾斯麦的想法是有道理的,1864年时候,他首先是联合奥地利打败了丹麦,在1866年的时候联合意大利打败了奥地利。然后在1871年的时候联合奥地利打败了当时的法国,然后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自己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事情是不是做的有点过了,这德国人怎么跑到法国的王宫里宣布自己的国家成立呢?如果你要往前追一追历史的话这也不稀奇,威廉一世还是孩童的时候,拿破仑进攻普鲁士,普鲁士战败,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冰天雪地里逃到了东普鲁士,最后还被迫与拿破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受尽了羞辱,30多岁就死去了。当半个世纪以后,她的儿子统一德国的时候,就一定要跑到法国的王宫里宣布自己的国家成立,因为她的母亲被拿破仑害死了,他一定要报这个血海深仇。他要把法国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讲的是武力统一德国,1871年以前德国历史的大概线索,基本就是这个样子。那么这个帝国统一以后,到底往哪去?应该这样讲,当时德意志帝国统一是在1871年,这个时候英国亚当·斯密的学说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德意志地区的影响也非常大。亚当·斯密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介绍了,他的《国富论》是从1768年写,1776年出版。他当过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当过苏格兰的盐税官,他的学说里面主要讲的是什么呢?主要是讲自由,市场必须是自由的,政府不能干预,贸易必须是自由,不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而且他的学说还强调分工交换的思想,有分工才能扩大产量,有交换才能产生盈余,这样的经济才能够发展。你如果不分工不交换的话,你肯定是最贫穷的。亚当·斯密的学说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在这方面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前些年,电视台采访了夫妇二人,他们原是名牌大学西语系的学生,毕业后这两人就没有进入社会,跑到大山里生活去了。房子自己盖,地自己种,包括女方生孩子都是男方自己来接生。最后采访他们的时候,这个男的就像野人一样,你想想什么都自己做,他不跟社会发生联系,他的水平肯定是最低的。但如果他大学毕业以后,他会和社会进行交换,比方说他去教英语,或者他做了其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一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从个人来讲。国家也是这样,78年前,我们国家基本上自力更生,什么都自己做。改革开放了以后,虽说自起点不高,当时有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等说法,但毕竟加入了世界经济,利用廉价劳力,做了最擅长干的事情,财富就慢慢积累起来了。从这一点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学说没有什么错误。那么对德国来说,是不是也要加入自由经济呢?加入海洋贸易呢?德国有一位民族思想家叫李斯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有一本书大家可以拿来看一看,叫《政治经济的国家体系》他认为亚当·斯密的说法不对,亚当·斯密说经济是个人的,是自由的,是海洋的,弗里德尼·李斯特说经济是国家的,是调控的,是大陆的。他说亚当·斯密的东西只是对英国这样的一个岛国有利,完全是在英国取得了霸权地位以后,来维护他的霸权地位的。而对于德国这样的大陆国家、后起的国家,这种理论是完全不行的。李斯特的学说里边强调生产力,他的生产力跟我们说的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生产工具和人。李斯特说了文化也是生产力,宗教也是生产力,这是精神资本,他强调这些东西。他还说一个国家的财富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控制财富的能力是更重要的。什么叫控制财富的能力?比如说英国的海军,控制着海洋的各个重要隘口,那么和平时期他可以和你做贸易,但是一旦世界上有风吹草动了以后,他就可以动用军事手段来制约你的经济,这个就是控制财富的力量。http://y1.ifengimg.com/a/2016_17/f26af62e14499ca_size20_w245_h300.jpg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那么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说,在亚当·斯密主张的这种自由世界贸易体系里,德国是没有什么安全可言的,更没有控制财富的能力。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学说是历史经济学,就是用历史学的办法来研究经济,不仅要看经济在逻辑和理论中是怎么的,最重要的要看在现实当中,经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李斯特要求做历史方面的研究,他研究了什么呢?他研究了12世纪到13世纪的意大利的丝织贸易,当时在威尼斯一带丝织贸易兴盛一时,但当时的意大利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这个地区内战不断和外部的入侵,这里丝织贸易最后就衰败了。那么他还研究了14到17世纪的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是商业组织,主要经营毛纺织贸易,有自己的护航舰队。但它没有发展成为强大的政治意志。面对英国在毛纺织贸易上的保护性政策,汉萨同盟也被挤垮了。那么他还研究了什么?他研究了17世纪的荷兰,在谈到荷兰的例子时,他就说荷兰当时没有和德意志的北部结盟,形成更强大的政治势力,最后也被英国挤跨了。英国挤跨荷兰的时候推行的可不是什么世界自由贸易政策。17世纪的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英国航海条例里边有几条,全是反自由贸易的:第一,只有英国和殖民地的船可以运送英国货。第二个,货物从殖民地出来,比如从北美殖民地运出糖,你不能够运到其他地方去,只能运到英国或者其他的殖民地。第三,它国制造的产品,必须经过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到英国的殖民地。李斯特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你看一看北美的新英格兰地区,那个地区有非常丰富的铁矿。可是在独立战争之前,根据当时英国颁布的条例,那里连一个钉马掌的铁钉都不能生产,因为所有的制造业都要在英国完成,制造完了以后再运回来。李斯特就说,这些东西和经济发展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帮助你打破枷锁的话,这一个地区上的经济是永远不会发展起来的。李斯特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名言,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保护,他当时指的是民族国家,没有强大的民族国家保护,任何地区的财富终将流逝。而且他当时还说,同时做到在政治上民主和经济上繁荣的国家在世界上只能有一个。这就是19世纪的英国,当然他没有看到20世纪的美国,作为后来的国家,你要么是一个贫穷的民主国家,要么是一个富裕的专制国家。这个就是李斯特学说的一些要点。他和亚当·斯密经济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刚才我们说过了,德国作为一个后来的国家,有他自己的特点,有对发展道路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我们讲的理论的部分。理论讲完了以后,我们看一看德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德国在1871年建国以后确实是像李斯特所说的,有了这个强大的政权保护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化速度发展的非常快,应该说只用了30年的时间走完了英国百年发展的道路。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上1750年开始的。那么德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个,它是在国家资助下完成的,比如说当时国家出资建立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这有点像我们的中科院。第二个,它是以科技为龙头,19世纪下半叶有很多关系到今天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些个重大的发明,都是在德语区完成的,比如伦琴发明了X光,我们检查身体的X光,再比如说像赫兹发明了无线电。19世纪下半叶德国兴起了一系列大公司,包括今天我们大家熟知的西门子公司,西门子公司的快速发展就和发明有关,比如说大功率直流电机和电动机。总之科技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三,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应该说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用中庸之道来概括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的话,那么德意志的特点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用两个词,一个是Genauigkeit精确性。第二个就是Gründlichkeit彻底性。合起来就是严谨。我举一个例子,2000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到德国,飞机5点钟到法兰克福,我在飞机上就把手表调好了,因为我下飞机以后,马上就要坐火车到附近的一个城市曼海姆。7点的火车,我拉着行李到火车站台。站台空空如也,没有什么人,就一个老太太。当时我这心里有点发毛,人生地不熟的,我就问那个老太太,我说这个火车是不是晚点了,因为我当时看我的表大概7点03分钟,老太太说不可能,一定是你的手表错了。然后就给我指那个站台的钟,结果发现我真的是在飞机上把手表调快了,现在的时间正好是7点。我调表的时候,后边的火车就进来了。当时那个老太太对我说了一句话,到现在印象都非常深,她说你知道在德国是可以照着火车来调手表的。当然德国也有火车迟到,德国人他也会犯错误,但是总的来看,整个民族具有严谨的特性。第四是地理条件,我们老在书上讲,德国西北部有一个大的工业区叫鲁尔区,鲁尔是产煤,产优质的石煤,鲁尔区的铁矿,好多人都说是来自法国的阿尔萨斯的洛林,那里有富铁矿。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德国的铁矿主要是从北欧来的,走海路比铁路便宜,而且瑞典的铁矿含铁量比法国的好。最重要的是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应该说在二战之前整个北欧是德国的后院,相当于今天的南美和美国的关系,可能比这更近。在文化上,整个北欧和德国在文化上基本是属于一个共同体,他们对政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德国统一后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国内的政治问题。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南部的巴伐利亚洲。我们知道拜仁慕尼黑这个球队,大家也可能看过茜茜公主那个电影,巴伐利亚就是她的娘家,是个有文化特点的地方,北部的普鲁士人比较冷漠,比较守纪律,不太关心别人的事,但是你到了南方,帽子上插着羽毛,穿着皮裤,红脸蛋喝啤酒的,那就是巴伐利亚州的人。他们对普鲁士统一德国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们认为以前大家都是大的王国,怎么突然之间你们成了德国的皇帝,怎么我就得臣服于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变化,他不太接受这个事实。他是用宗教来发难的,他就说你要让我臣服可以,我只臣服南边的我不臣服北边的,我臣服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梵蒂冈,我臣服教皇,教皇是神,你是人,你是俗人,你也跟我一样犯错误,凭什么我臣服你啊?所以他用这个天主教问题来发难。那么俾斯麦就进行了所谓的文化斗争,打击天主教势力。那么他当时是怎么做的呢?他在1873年的时候,颁布反天主教的法令,规定国家监督教育,国家对教士的授职具有否决权。教士在布道过程中不得谈论国事。并且撤了1300多个教士,抓了克隆、波森的主教。还有一方面的政治问题是社会问题。工业化初期,工人的地位和工人的生活不是上升,而是降低了。工人就开始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工人运动当时是风起云涌,俾斯麦在1878年颁布《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解散了330多个与工人运动相关的组织,900多人被放逐,1500人下了大狱,1300多种刊物、书籍遭到禁止出版等等,这样把工人运动给压下去了。所以俾斯麦在内政上有两个大棒子,一个是打天主教,一个是打击工人运动。这两个可以用现在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维稳。那么还有一个胡萝卜,这个胡萝卜大家应该注意,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有关系,就是社会保险政策。小范围的互助组织不是德国人的发明,中世纪的行会中就有。但是俾斯麦他做的事情是什么?是通过立法进行全社会的组织,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老说的这个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国家,德国是第一个。这也是它应对当时工人运动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你比如说它1881年通过了《劳动法》,《劳动法》宣布了什么呢?工人一周不能超过六天的工作,每天不能超过10个小时;1883年颁布《疾病法》,这个保险的钱工人交70%,业主交30%;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法》,1889年颁布《养老法》,它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来完善社会保障的体系。通过上述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俾斯麦保证了帝国快速稳定的发展。我们再看一看,比内政更重要的事情可能是外交。当时俾斯麦政府实行的外交政策的重点在哪?就是他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即法国和俄国同时夹击他。俾斯麦像一个蜘蛛一样,坐在欧洲的中心,不停的来编织各种利益关系,来阻止腹背受敌的局面发生。首先是在1879年的时候,他等到了机会。大家看这是巴尔干半岛,在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了,巴尔干半岛上出现了权力真空,俄国和奥地利都想填补进来。俾斯麦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和奥匈在1879年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条约讲的是如果俄罗斯来进攻你奥匈,我来帮助你;如果法国打我的时候俄罗斯要抄我的后路,你来帮助我。这是利益交换的关系,应该是稳固的,到了1882年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一个机会,就是当时法国和意大利,为争夺北非的殖民地产生了矛盾。法国和意大利都把地中海看成自己的内湖,把非洲看成他的后院。他们俩争夺的时候,德国又看到了机会,德国就对意大利说,法国进攻你我帮助,法国进攻我你帮助我。所以在1882年的时候,这个军事同盟就变成了三国军事同盟条约了。但是你注意,他们签订条约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俄国打你我帮忙,他从来没有这么说,你去打俄国,你招俄国的时候我帮你,他从来没这么说。所以签订的这些条约,都是被动的军事防御条约。而且签订这个条约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若干年以后,几十年以后会打世界大战。从德奥意三国同盟中,我们看到了一战同盟国的雏形。尽管有三国军事同盟条约了,俾斯麦还觉得不够满意。他是这样想的,如果俄国来进攻,奥匈帝国来帮忙,这就说明俄国还是有打我的可能,如果俄国根本就不打我,就没有俄国进攻的可能性的岂不更好嘛。于是乎他就和俄国秘密地联系,1887年,他跟俄国签了一个密约,他跟俄国说,你只要保证不进攻我,你去打奥匈的时候我就不帮忙了。这个在历史上叫“再保险条约”,就是对德国“再保险”了,就是俄国根本不可能打德国了。但也等于是把军事盟友给出卖了。但是后来年轻的君主威廉二世登基,到1890年的时候,就不再续这个条约了。他不和俄国续约以后,俄国就担心了。刚才我们主要是从德国的角度,来讲法国、俄国夹击德国。但是站在两边的立场上看这个问题,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三个国家从中央起来了,对两边可能要各个击破,所以俄国和法国也非常害怕。1890年“再保险条约”不再续约后,1892年法德马上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他们认为也是防御性的。在1904年的时候又出现了变化,就是英国和法国互相承认殖民地的利益,一个是英国承诺法国在摩洛哥在利益,而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利益,这样的话他们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议。1907年的时候英国和俄国就瓜分波斯签订了协定,俄国占领北边,英国占领南边。这样的话协约国这一方的雏形也形成了,但是你看到当时他们签约的时候都是一些瓜分殖民地的协定,这些协定跟打一次大战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说客观上形成了这样两个阵营,为几十年以后的大战做了准备和铺垫。这是我们讲的德意志帝国面临的外交形势。如果你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俾斯麦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话,这个关键词叫“Europa”,就是欧洲,俾斯麦不往其他地方去,就在欧洲大陆上。等威廉二世上来了。他采取的政策就不是“Europa”,而是“DieWelt”(世界),我要到世界上去,我要有殖民地,我要进行海外扩张。也有学者认为,并不存在这种截然的划分,在政策上没有这么大的区别。像德国的很多殖民地,像西非的多哥、喀麦隆,像东非的坦桑尼亚,都是在俾斯麦晚期所获得的。这个实际上和个人的政策没关系,德国的经济发展到那一步了,它必然要到海上去,必然要去世界上去找原料、找市场。这个时候就必然有新路线的出现,要走一条新的道路,此一时彼一时,就是这个意思。威廉二世上台时很年轻,人们说他才华横溢,夸夸其谈。你比如说1893年的时候他在外边旅行199天;16年的时候给自己的卫队换了37次服装;经常进行游行、军事检阅等等。而且威廉二世是一个残疾人,他是臀位出生。当时助产士的助产钳伤了他,左臂残疾了。所以你看威廉二世的图片都是右手压在左手上,或者是两个手拄着一把剑,来掩盖他的残疾特征。那么有人认为,威廉二世有时性格比较乖张,这和他的残疾有关系,他表现的情绪很激烈,恰恰是为了证明他能够克服这种残疾。但更多的研究表明,像威廉二世的这样一个大国君主,他个人的性格和个人的生理特征对国家政策构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很多的事情早是由他的政务班子,宫廷里边给他出谋划策的人早就办好了,不需要他自己来做什么。http://y0.ifengimg.com/a/2016_17/e28617d09b9b099_size16_w210_h300.jpg(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上来以后,积极推行所谓的新路线,刚才我们讲了,俾斯麦时期镇压了工人运动,年轻的皇帝和工人搞缓和。比如说他成立了商业法庭来调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纷争,而且他还说了,不许雇佣13岁以下的童工。他讨好工人,但是并没有出现工人运动减弱的情况。因为当时的工人运动目标绝不是争取微薄的改善,而是要求社会变革,是要执政的,是要实现自己的党纲的。威廉二世对这件事情估计不足,然后他很快就反复了,又开始镇压工人运动,这是讲的内政。外交上刚才我们讲了,他不再和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了,因为他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这是没有道义的,这样俄国就站到他的对立面上去了。威廉二世时期在经济上采取加入世界贸易的政策。德国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进入世界经济的同时,德国也碰到了问题。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德国的脚底下开始不稳了,为什么呢?它进入世界经济贸易以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海洋贸易就开始发展海军,就必然要和英国发生冲突。这一时期德国的军事发展较快,社会上也有浓重的军国主义氛围。德国在这个方面出过一个喜剧性的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1906年,发生在柏林旁边的一个市镇科佩尼克,距离上相当于和通县和北京的关系,这个地方有一个老鞋匠,弗伊格特,57岁,就是个无业游民,他在监狱里呆了很多年。在监狱里呆的时候没学别的,光踢正步了,那个管教的整天让他踢正步,结果练就了一副军人的身板。从监狱出来了以后,某日,不知道从哪找到了一身上尉的军服,穿在身上,走起路来有模有样的,结果碰到了一小队的士兵,,他就领着这队士兵到了科佩尼克的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你赶快把金库打开,把钱给我,拿到钱后,有模有样敬个礼,带着士兵走了,当然案子很快破了。这个事情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当时德国的军国主义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不管是谁,只要你穿上军服,你就在社会上具有了权威性,你就是皇帝派来的人,这是很不正常的。这个喜剧在德国的中小学课本里都有,而且德国的大剧院经常上演这出名叫《科佩尼克上尉》的戏。当时被抢劫的镇财务所,现在是一个博物馆,是对社会开放的,这是在威廉二世时期很有名的事件,而且包括这个老鞋匠后来因此又坐监狱的地方,也是一个小博物馆,那条大街的名字很有讽刺意味,叫自由大街,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这是我们讲的军国主义。“《每日电讯》事件”也是这段历史中有名的事件。在1908年的时候,当时的德国皇帝到英国去度假,见到了一个英国的上校叫沃特利,他和沃特利就谈起了布尔战争的事情。这个布尔人是谁呢,布尔人就是今天的法国荷兰殖民者的后裔,他们在今天的南非,在19世纪下半叶建立了布尔共和国。后来南非发现了金矿,英国人当时去淘金。英国人不仅淘金子,而且还在当地施行武装割据,于是乎双方就产生了矛盾,可以理解为法国荷兰的殖民者和英国的殖民者打起来了。布尔战争有两次,一次在1880-1881年,一次在1899-1902年,在第二次布尔战争前,威廉二世就表示非常支持布尔共和国和英国人打。因为这个时候德国发展的非常快,在海上和英国有竞争,和英国有矛盾。但威廉二世心里应该说是很纠结的,为什么?因为他母亲就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公主,所以威廉二世对英国的看法叫“hassliebe”,“hass”就是恨,“liebe”就是爱,就是又爱又恨,感情非常复杂。那么1908年的时候,在旅行的过程中见到了沃特利上校,他就跟他讲心里话,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结果这些话第二天就上了当时英国最出名的报纸《每日电讯》,在国际上引起风波。那么他说的是什么呢?他说的是这么几条,第一,作为德国的皇帝,其实你看看我的母亲就是维多利亚公主,我对英国一直是有感情的。但是在对英国的问题上,主要是德国人民对你们不好,德国人民一直对英国有看法,有偏见,这个事情我没有办法,作为皇帝我中间受的是夹板气。这等于是把德国的老百姓卖了出去,第二个他又说,你看德国造了那么多大军舰,其实我不是冲着你们去的。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是欧洲的白人,将来也许在东亚我们联合对付日本人。日本一听不干了,你造这么大一个舰队,闹了半天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第三个就更莫名其妙了。布尔战争中布尔人通过游击战争把英国打击得够呛,但是英国人取得最后的惨胜。这个威廉二世对沃特利说,其实英国打胜跟我有很大关系,因为英军的进军计划都是我制定的。这就更莫名其妙了,他的职业是当皇帝,而军事是一个非常细致专业的领域,他能懂多少呢?他的这些话非常不得体,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国内,因为他讲了这些话,引起了政潮。不少德国人认为,德国早就该实行民主了。现在英国的女王也就是个摆设,德国是君主制,政府不能够向议会负责,议会也就是个咨询机构,政府要向这样的一个皇帝负责,由他来代表我们国家,由他进行最后的决策,你看看他那个样子够格吗?所以当时就爆发了政潮,议会中的一些党派伺机而动,说干脆我们就改成西方议会民主制国家,不要这个皇帝。这就是“《每日电讯》事件”,这都是威廉二世时期发生的事情。如果讲到了威廉二世的口无遮拦,还必须谈一件跟中国有关系的事。就是1900年闹义和团的时候,德国驻华公使被杀。德皇不干了,就派兵前往中国。在德国远征军上船之前,威廉二世在威廉军港,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讲话叫“匈奴演讲”,他讲话的时候说了什么呢?他说“你们这些德国远征军到中国去以后,要像匈奴人一样战斗,对中国人不要同情,不要留俘虏。让中国人再也不敢蔑视德皇。”中国人说实话是很善良的,没有人拿他这句话做文章。到今天为止,如果我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不谈这个讲话,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但是他这个话在欧洲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叫做“匈奴演讲”,一战的时候英国反德宣传铺天盖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这句话:德国根本不是欧洲的文明国家,德国人根本就不是欧洲人,德国人就是野蛮的匈奴人,因为德皇自己都说了,“要像匈奴人一样去战斗。”总之威廉二世一说话,在国际上马上就被人抓住。刚才我们讲到殖民扩张,建设海军,这个我们要谈一下。威廉时期德国的政策是往海上去,他要开始建设海军。那么建设海军就有一个问题,你到底要建多少?是比英国建得多呢?还是跟英国建得一样多?建设多少算合适?才能够保证这个国家安全?当时就提出了德国海军著名的“冒险思想”,这个是民族智慧。当时主要是造战列舰,一战前德国造的战列舰的吨位有三万吨,小一点的两万吨,我们的辽宁舰航空母舰才四万吨。当时的战列舰是非常大的,像一个移动的小城市一样,那是国家的战略打击力量。那么造多少呢?当时的德国海军大臣梯尔皮茨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即冒险思想,我们造的数量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德国就安全了,就是一旦和英国的海军在海上开始战略决战的时候,我们一比一的拼掉英国海军,英国海军所剩的主力战舰数量不足以在海上称霸,这个时候他就不敢和德国进行战略决战。这个比例是3:2,也就说英国有3艘战列舰,德国必须要有2艘。那么这个策略成功不成功呢?应该说是成功的。战争之前,英德海军的战列舰数量比例是3:2,战争当中,日德兰大海战的时候,双方战列舰的比例也是3:2。在日德兰海中,双方主力舰队擦肩而过,并没有发生战列舰间的战略总决战,为什么呢?因为谁也不愿意拿这个国家的战略打击力量来冒险。那么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比例基本上还是保持了3:2,这么一个比例。那也就是说,德国通过造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英国的战列舰直接堵在德国的家门口,堵在德国近海,一战当中没有发生这种情况。http://y1.ifengimg.com/a/2016_17/172e4e522f986de_size22_w472_h300.jpg(德国公海舰队的第一及第二战列舰中队 后方是小型巡洋舰群)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讲一战是怎么爆发起来的,按照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来讲,19世纪下半叶这些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到海外去争夺市场,争夺殖民地,加速他们之间的矛盾,随后爆发了战争,基本是这样的一个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对中国现在对一战本质的认识有影响,在欧洲的学界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但一战为什么会在1914年8月初这个时间爆发呢?我们来解释一下,刚才我们看到这是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南部,大家看到的这个颜色,这个地方就是波斯尼亚,波斯尼亚的首府是萨拉热窝。它的东边是塞尔维亚,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塞尔维亚就已经独立了,沙皇俄国是它的支持者,奥匈帝国背后站的是谁?是德国。奥匈和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上争夺利益,具体争夺的焦点就是波斯尼亚。1908年的时候波斯尼亚已经被并入奥匈帝国里边去了,塞尔维亚就非常不满意,因为塞尔维亚想往西来,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区大国。1914年6月28号的时候,奥匈王储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宣传他的政治改革思想,目的在于稳定该地区的政治统治。在访问的过程当中就被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普林西普的公民身份是波斯尼亚人,他在塞尔维亚的首府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受到狂热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影响,刺杀了斐迪南大公。事件发生后,奥匈很快发现,普林西普持有的是塞尔维亚军方的制式枪支。而且获得了确实的证据,整个枪支和人员的过境都是塞尔维亚边境机构一手安排的,当时奥匈帝国就认为这是塞尔维亚向他们宣战,所以准备惩治塞尔维亚。但奥匈忌惮塞背后俄国的力量,于是7月6号的时候,奥匈驻德大使就面见了德皇,征询他的意见。西方史学家就说,这个时候德皇给奥匈帝国开出了一张空白支票,空白支票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多少钱,填多少我支付多少。你打塞尔维亚我陪着,俄国出来我也陪着,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支持你。这是西方史学家的解释。实际上我们发现,这次谈话中的有些关键点,西方史学家是不提的。德皇当时和奥匈帝国的大使说了三条:第一个,你们要想打塞尔维亚就打,要快,要坚决,这是第一个。第二句话,不要怕俄国,打俄国我已经准备很多年了。第三句话,在西方的史学界的著作里是很少提到的,俄国一定会三思而后行,战争打不起来。也就是说,他前面的那些许诺实际上根本就是不能实现的,德皇说完这句话以后,他跑到挪威度假去了。当时德国政府还给媒体打个招呼,不让他们渲染战争气氛,不要在国际上发错误的信号。http://y2.ifengimg.com/a/2016_17/ca9ffacbcdf51ec_size47_w452_h300.jpg(萨拉热窝事件)7月23号的时候奥匈帝国就给塞尔维亚发了最后通牒,最后通牒里边主要是两个内容,第一个,你长期以来反对奥匈帝国,想把波斯尼亚从我们国家分离出去,你必须停止相关宣传,解散相关组织,这个谈的还是比较虚的。重要的是第二点,他说关于刺杀斐迪南大公的事情,相关涉案人员的名单要奥匈帝国来开,抓捕和审判的时候奥匈都要参加。这一点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挑衅。塞尔维亚当时的反映应该说叫绵里藏针,他说第一条我答应,后边这个我不能答应,同时他开始军事动员。奥匈对此非常气愤,7月28号就炮击了贝尔布莱德,从而一下子就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俄国在7月30号的时候就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当时德皇一看这个局面,马上就告诉了俄皇,说你12个小时之内必须停下来。德皇最害怕的是,他知道法国这时候一定要落井下石的。所以德皇要求法国在18个小时之内宣布自己保持中立。法国的反应都是很有意思的,法国对德国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将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到了8月1号下午16点30分,法国进行了全国军事总动员,这个时候德国的判断就是法国和俄国夹击德国的形势就已经形成了,而且战争是不可避免,这个时候德国必须执行“施利芬计划”预案。http://y1.ifengimg.com/a/2016_17/4b65c202f37e1fa_size55_w389_h300.jpg(施里芬计划中德军西线作战方案)在1905年的时候,德国的总参谋长施利芬提出该计划。讲的是一旦法国和俄国同时夹击德国的话,德国要打,还要打赢,那么应该怎么打?第一,德国集中优势兵力于西线,首先打败法国。要用六到八周的时间彻底击溃法国,为什么要用六到八周的时间?就是因为俄国的幅员辽阔,工业化程度低,组织的程度也比较低,全国总动员的时间估计还需要六到八周时间,这是德国唯一不会腹背受敌的时间窗口。第二个,在进攻法国的时候,绕过法国的正面防线,要穿过比利时,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南下直取巴黎,第三,在六到八周击溃法国以后,还要通过德国发达的铁路网,再把大军运到东线,打垮俄国,那么这个计划的要害是什么?这个计划的要害就是时间差,一旦战争不可避免,法国和俄国出现了要夹击德国的局面,德国必须要先下手为强,如果你拖沓一个星期,德国是没有机会的。所以在1914年8月1号下午17点的时候,德国进入全国总动员,马上实行“施利芬计划”,在当晚就对俄国宣战,8月3号对法国宣战,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打起来了,基本就是这样的情况。德军对法国的进攻最初很顺利,但在巴黎以北的马恩河,法军一下子把德军挡住了,法国叫马恩河奇迹。然后双方建立了战线,并不断进行侧翼的包抄,西北到了海边,东南到了瑞士,在长达几百公里的战线上相持了四年,期间的战争非常惨烈,包括像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号称叫“绞肉机”,法德双方各死伤三十多万人。最大的单日伤亡出现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一天英军伤亡是6万人。所以这个战争打到最后是看不出输赢的,决定性的因素后来是一百万美军进入到欧洲。德国一看不行了,这个战争肯定打不赢了,打不赢应该怎么办?赶快签条约,别等人家打到柏林家门口,趁着你的百万大军在国外的时候赶快签。所以1918年11月的时候签的是《停战协定》,不像二战那样是无条件的投降。应该强调的是,在此前一个月,即在10月份的时候,德国就变成了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跟德国讲的很清楚,你想签协定可以,我不能和专制的皇帝谈,我只能和人民的政府谈,你改民主政府吧,这是从美、英、法这方面来讲。从德国的这这方面来讲,当时的德国也有不少人有这种幻想,幻想是什么呢?第一个德国在一战当中为什么没打赢?就是因为政治体制落后,我们是皇帝专制,没有人民的政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只要我们改成议会民主制的政府,改成人民的政府,改成西方的政府,英国、法国和美国就会优待我们,这是当时德国很普遍的一个想法。但是一战以后德国得到的是《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规定把德意志帝国一分为二,中间开“但泽走廊”,规定德国陆军只能有十万,不许有潜艇,不许有航空兵,飞机、民航都不许有。这个国家应该说是从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国变成了欧洲的一个三流国家。赔款赔多少呢?最后规定赔1120亿帝国马克,大家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凡尔赛条约》的赔款一直到2010年德国才还完,也就是三四年以前德国才还完了,波及数代人。《凡尔赛条约》是纳粹崛起的重要历史背景。http://y3.ifengimg.com/a/2016_17/97ae4699692e6b3_size43_w550_h196.jpg(《凡尔赛条约》签订)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的总结一下。从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的崛起我们得到两个启示。第一个就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一个地区人民的福祉是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庇护和保护,这个庇护和保护在李斯特那个时代所讲的就是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集团,一个民族,你要像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说的那样,要想站到世界财富的顶端,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保护和庇护,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说,一个地区财富再多,经济再繁荣也终将流逝,不会登顶的。这个讲的是第一个。第二个讲的是什么呢?德国这个国家,到了1914年战争爆发前,曾是蒸蒸日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谁也没有想到,一夜之间整个国家环境就变了,而且四年以后德国打败了,应该说一战打败了以后德国是万劫不复,到今天为止都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这说明大国的命运是可以在瞬间改变的,按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话来讲,“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所以联系到这段历史,我们也要思考,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发展的这么快,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应该怎么做。前几天我在新浪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是军队一位领导同志的讲话。他说:我们的军事斗争,一方面要积极捍卫中国的主权利益,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妥协,但是另外一方面要特别的小心,避免卷入到国际上的漩涡和没有准备的战争里面去。我觉得这个话讲的是非常到位的。通过德国的历史来看,有些事情是可以瞬间改变的。我坚信,我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智慧,把我们自己的路走好。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主持人:感谢李维老师精彩的讲座。咱们同学有什么问题?李维老师是难得一见的专家,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这个机会比较难得的。提问:李维老师您好,您刚才提到关于德意志,德国强权和民主的问题,我的问题是,德国在历史上有1848年保罗教堂会议,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德国在历史上有较强的民主传统?李维:德国近代的民主传统,像1848年的民主宪法,现在是被德国的某些自由派,特别是愿意向美国和英国表示亲近的教授大大夸大了。德国的历史传统绝不是“自由、平等、博爱”,那是法国大革命的传统,不是德国的传统。德国与之相对的是:“秩序、权威、纪律”。1848年的德国历史,是王权战胜自由派的历史,是国王的秩序最终战胜了自由派的民主。所以它近代传统的主流是保守和专制的。如果从现代上来看,就更清楚了,魏玛的民主制叫没有民主者的民主,没有共和者的共和,魏玛民主制完全是舶来的。我简单说几句。魏玛民主是打哪来的呢,就是当时威尔逊总统说了,我们和德国谈可以,但是我们不和皇帝谈,我们只和人民的政府谈,德国的社会也有这种思潮,认为,近代历史上我们又吃败仗,这次又打败。究其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政治体制的落后,你看跟拿破仑打败了,我们就把农奴制彻底废除了,这次一战当中打败了,干脆把皇帝废了,因为我们是皇帝的臣民,打不过自由的公民。还有一种想法认为,只要我们变成了西方的民主国家,西方国家必然优待我们,民主国家之间没战争,民主国家之间都是兄弟。这个东西说实话和后来所发生的史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德国实现了魏玛民主,但得到是一个完全屈辱性的条约。魏玛德国应该说从一开始就和投降卖国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它通过了魏玛的宪法,建立了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但它另一只手就在签凡尔赛条约,所以你想这个民主制能够让人信服吗?这个讲的是魏玛的民主制。二战以后,德国被西方国家美英法长期占领,经过了长期的政治和思想改造。到目前为止,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国家。提问:我想问一下,您怎么看普鲁士和后来纳粹的军国主义的关系,普鲁士是否构成了纳粹国家的历史根源?李维:如果在德国的大学里讲这段历史,老师一般会演示一个大漫画。这个漫画是一个纸卷,上面写着《凡尔赛条约》,从这纸卷里边希特勒爬了出来。也就说,没有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支解和压迫,就不会有纳粹的变态式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诞生。但是在英美的学者看来,过分强调《凡尔塞条约》的作用,就是对纳粹历史的漂白。德国人应该从历史上,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上来检讨自己。你就说你自己,就说你过去的那点事,不要往别处扯。我认为,在批判纳粹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将整个德国的历史纳粹化,不应妖魔化,矮化德国的历史。时间关系,今天就到这儿,谢谢大家。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lwtdyzdgjq/


历史的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10 10:49

要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此类错误再次重现。

扬正气 发表于 2016-11-10 10:58

历史的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10 10:49
要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此类错误再次重现。

历史是一面镜子,镜子需要清洗尘土Q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维谈德意志帝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