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赏析
《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赏析镜头中的文化苦旅
——《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赏析
有志于拍出中国风格的摄影家,从来都以冷峻、清醒的目光去看待西方艺术流派与风潮,而始终用热血、情感拥抱和亲吻中国的大地。无疑,马千里便是这行列中的一员。与众不同,马千里的眼睛没有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所迷惑,却以艺术家特有的敏感与视角,对支撑中国大厦巍峨耸立的文化基石情有独钟——六年之前,他将手中相机对准了孔子的后裔。马千里企求用镜头去阐述、论证自己的一种文化观: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崛起的中国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延续。
见贤思齐,马千里将取自《论语·里仁》的这句名言,选作这本孔子后裔摄影集的名字。他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这是圣人孔子当年做人的个性态度,亦是优秀孔子后裔薪火相传的共性品德。令人欣慰,马千里追踪这些美好的过程,让他对儒学文化的思考更加深入与自觉,使他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愈发深刻和自我:“只有对圣人、贤达怀抱赤诚与敬畏,你的心灵才会平和、平静,托镜头的手才能平稳而不抖颤,人与机器的平衡,岂止是靠技术与技巧,更需要见贤思齐的心境。”
知道马千里的名字已经很久,而知道他的摄影作品则早于他的名字。过去只知道他拍景物不同凡响,今天才知道他拍人物似乎更要技胜一筹。当然也知道,汉服,在马千里这样文化型的摄影家眼里,人与物从来都是相通的。因为我在马千里的“山水”里看到过“人”的映像,而在他的“人”中又能感受到“山水”之灵性。如同此刻,我通过马千里镜头下的孔祥东、孔令辉、孔泉……不仅仅联想到了孔融、孔尚任等历史上数以百计的优秀孔子后裔,更对哺育、滋养这些贤达的齐鲁大地充满敬意与热爱。
拍摄《见贤思齐》六载,让马千里和孔氏后裔不断亲近,与美好结伴同行。他在世界300万孔子后裔的圈子里,最终将镜头聚焦在50位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代人物身上。我问他,为什么这些人走进了你的视野?马千里的回答十分干脆:对孔子精神传承的“内外兼修”,即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的协调、统一。他告诉我,景仰孔子,弘扬国学,也许不能忽略所谓汉服运动与读经活动等,但,最终追寻的,却应该是让孔子独特的人性光辉温暖心灵。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而马千里目光所及的恰是那些职业不同,个性迥异,却在见贤思齐、崇尚真善美这一本质品性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的孔氏子孙。在大楼林立,大师匮乏,大剧院比比皆是,大艺术家屈指可数的年代,我不得不为这份清醒,这份理性,及其这种识见与素养、这种审美和作为而击掌叫好。
细细品来,马千里的《见贤思齐》颇有些独有滋味含在其中:首先,它印证了摄影是一种诗学。所言诗学,是指它没有将观念强加于人,而是通过镜头语言,以有限反映无限,自然、轻松地讲述独特发现与独立思考,让读者展开想象翅膀去品、去悟,去丰富、去联想。其次,它印证了摄影是一种美学。无疑,孔子后裔是个令世人关注、关心的话题。然而只具备观赏性的选题却没有思想含量的内容,只能是一部苍白无力、拙劣乏味的平庸之作。难得,马千里懂得艺术“适应是为了征服”的道理,《见贤思齐》较好地把握了观赏性与思想性的平衡、统一。马千里自己说,拍摄中力求其品格凸显“两个唯有”,即唯有马千里的眼睛这样发现;唯有马千里的镜头如此表现。第三,它印证了摄影是一种人学。《见贤思齐》的视角自始至终没离开“人”,关注的是“人”之全面发展。西方的谚语有“三代血统培养一个绅士”之说。而《见贤思齐》里的优秀孔子后裔,则用自己的价值证明:人向文明的进化、过度绝不可忽略“前因后果”。它力求用一部分人告诉另一部分人:“鸟翼上系上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了”;优秀的孔子后裔们,个个不为物欲、冗务所累,于是便有了丰满且广阔的精神空间。专业的汉服商店为你替供最合适你的汉服_汉服逸_ Q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