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为“抗战十四年”前,学界有何争论?
2017-01-11腾讯短史记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587.html
http://img1.gtimg.com/view/pics/hv1/224/20/2178/141629774.jpg
1931年11月,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被认为是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1月10日,媒体从教育部证实,为贯彻中央相关精神,已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有关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向有多种说法,其中支持与反对“十四年抗战”说的双方更是争论多年,至今终有结果。有关抗战持续时间,除八年、十四年说,还有人主张四年、十年等1、“十四年抗战”说的内涵,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很大的变化这一说法将抗日战争的起始定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江桥抗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总共约14年时间。“十四年抗战”说是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兴起而出现的。此说发端于东北地区。如1987年出版的《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史论文集》中,有多篇论文标题出现“十四年抗战”字样,如《试论东北人民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简述东北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地位》等。在上述论文集中,《中国抗日战争起点问题初探》、《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刍议》两篇较早地对“八年抗战”说提出质疑,认为只有使用“十四年抗战”,才能让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的作用不被忽视。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一些爱国军队和‘红枪会’、‘大刀会’等农民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日本侵略者作战”,在6年时间里,“独撑东北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兵力,粉碎了企图于数月内攻占全中国的狂妄计划”。①“十四年抗战”还有一重内涵,即部分学者不同意从国民政府方面定义抗战爆发。他们认为:“七七事变”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已经不代表人民,从日本武装侵略开始,它就提出投降的不抵抗政策。而代表中国人民的中国共产党,自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之日起(指“九一八”事变后),就发表‘声明’或‘宣言’,提出动员群众,拿起武器,以武装反对武装的侵略”。②意即不能将国民政府宣言作为抗战之始。近年来主张将“十四年抗战”写入教科书的声音,充分吸纳了这重内涵。如辽宁社科院学者张洁就此提出4点理由,“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且局部抗战更多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十四年抗战观点可以对局部抗战予以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以完整呈现”“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③2、持“抗战八年”说者认为,“七七”之前六年,中日两国间尚未爆发战争此说法将抗日战争界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在战争结束时已广为流传,如战时指挥官何应钦、陈诚所著之书,即名为《八年抗战之经过》和《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现在主张此说的学者,主要依据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声明,其中说,“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示国民政府正式同日本开战。
http://img1.gtimg.com/view/pics/hv1/240/20/2178/141629790.jpg
陈诚著《八年抗战经过概要》封面(有残缺)
持“八年抗战”说的学者,不同意将抗战定义为“十四年”,其中社科院学者曾景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反对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战开端的理由是: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几乎未予抵抗,致使东北全境很快沦陷;2、“九一八”事变后,江桥战役、长城抗战及淞沪抗战等“局部抗战”并不意味着两国已爆发战争。曾景忠认为,两国间的战争,必须正式宣战,或“已经进入交战状态,两国军队进行相当规模、延续相当时间的作战,伴以国交断绝”。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依旧处于和平状态,国民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1935年还将两国关系由公使级,提升为大使级。至于东北地区,“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的武装抗日活动,多数战斗规模较小,时间短暂,且自发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作用影响有限”,更不能视为两国间的战争。④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七七事变”前的所谓“六年局部抗战”,“实际上几场战争乃间隔性地发生在前三年、其中每一场战争都不超过几个月;而八年抗战则是延续八年……双方无间隙地处于战争状态,大小交战一天也没有停止”,因此“‘七七’前的6年和‘七七’后的8年明显地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⑤还有学者从国家矛盾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如王桧林认为,“在‘七七’以前,从国家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抗战问题还不是中国的政治重心”“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大政方针是以国内事务为主……1936年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如果不是发生七七事变,良好的经济形势还要继续下去”。⑥3、其他学者从中国社会矛盾、国民政府抗战意识等方面,提出多种抗战起始说其他有关抗战起始时间的说法还有多种,如“一二九”运动说、“西安事变”说、“对日宣战”说、“八一三”淞沪抗战说等。⑦持“一二九”说者认为,1935年华北事变“一方面使其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退入次要地位;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地主、甚至于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从此,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为划分历史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标志,应当是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的‘特别突出,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一二九运动就是这样的事件”。⑧以此计算,抗战为十年。
http://img1.gtimg.com/view/pics/hv1/49/21/2178/141629854.jpg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认为抗战起于1936年“西安事变”者主张,“九一八”事变说和“七七事变”说“二者并无质的区别”,“因为全国性抗战较之局部性抗战,虽然起了很大变化,但终归只是一个量变的问题”。与之不同,“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发动了抗战,这是从西安事变以来中国政局的极大变化”“既然西安事变后,抗日已成了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中国近代史就应以此为契机,进到了它的抗日战争时期”。⑨以此计算,抗战为九年。主张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为抗战起始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野心从‘七七’事变开始暴露,发展到‘八一三’事变时完全暴露出来”,“当时的中国执政党国民党政府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幻想用妥协、忍让的和平方式制止所谓的‘局部冲突’。国民党政府由妥协到口头上表示抗战,最后发展到决心武装抗日,的确有一个斗争、转化过程……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是从‘八一三’事变后才开始真正抗战的。因此,中国全面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⑩以此计算,抗战为八年。将1941年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作为抗战开端的学者认为,“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日宣战表明中国社会已具备抗日战争时期的内涵与特征,表明中国走上彻底反法西斯战争道路,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到来”“从国际战争法的角度来看,以1941年12月中国对日宣战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是科学而又可行的”。以此计算,抗战为四年。(11)此外,还有“区别对待”论、“不可定”论等,不一一赘述。国、共两党也都曾有过“抗战十四年”的提法虽然有关抗战起始,及抗战时间有着以上争论,但将“十四年抗战”定为教科书说法,也并不突然。长期以来,很多军政人物,都提及过“十四年抗战”的意思。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场,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1946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叶剑英等人的指示中提及,“国民党不承认共产党领导东北义勇军,独立坚持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光荣历史”。(12)其他如蒋介石,亦曾在1967年4月的日记中回顾,“直至迟暮之年,犹时念平生三大国耻。一为日本侵侮中国及占领台湾、强夺东北……第一大耻,已经由十四年抗战成功而洗雪”。(13)可见“十四年抗战”说的出现并不突兀。近年来,有关“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也逐渐出现在书籍及媒体报道中。如2008年,再版抗联将领冯仲云所著《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一书时,出版说明中说,“为纪念冯仲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中央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这本书”。(14)2014年,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现场,设计“14个方阵、14声礼炮、140面彩旗、14000只气球”,象征中国“抗战十四年”。2015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新华网发表《东北抗日联军14年抗战全纪录》,纪念抗联。
http://img1.gtimg.com/view/pics/hv1/51/21/2178/141629856.jpg
抗联所用的臂章注释
①潘喜廷主编:《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史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10—124页;②王秉忠:《“八年抗战说”之异议》,《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5期;③张洁:《十四年抗战观点应通过教材普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3日;④曾景忠:《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⑤张振鹍:《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⑥王桧林:《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⑦宋力:《抗战起点研究述评》,《北京党史》1997年第4期;⑧贾俊民等:《抗日战争时期上限新探》,《上饶师专学报》(社),1986年第1期;⑨黄爱军:《对抗日战争起点问题的探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⑩周溯源:《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11)徐公喜:《抗日战争时期开端之我见》,《上饶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12)《中共中央关于拒绝交出我军战斗序列的理由给叶剑英等的指示》,《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13)《蒋介石日记》1967年4月20日;(14)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还有学者从国家矛盾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如王桧林认为,“在‘七七’以前,从国家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抗战问题还不是中国的政治重心”“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大政方针是以国内事务为主……1936年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如果不是发生七七事变,良好的经济形势还要继续下去”。⑥”
-------呵呵,这位王桧林也算是睁眼说瞎话, 1931年日本人占了整个东三省后,就驻军在你北京的卢沟桥对面看着你,从国家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1932年第一次上海事变,日本侵略军驻守上海,随时威胁首都南京,中日两国的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
当年美国人还没有打到鸭绿江,毛泽东就认为中美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了,立马志愿军就出动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