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商人6 发表于 2018-12-3 12:31

这一天,中国打破了西方工业大国对这个盛会的垄断

https://n.sinaimg.cn/news/transform/155/w550h405/20181203/6tg8-hphsupx8774248.jpg2002年12月3日,上海市民与外国友人一起庆祝上海申博成功。(视觉中国)
  (文/朱柒柒)12月3日,看起来是平平常常的一天。不过时间倒退16年,2002年的12月3日,却是不同寻常:中国上海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那简直是堪比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高光时刻。  而《参考消息》报纸的勤奋小编,又扎进报纸堆,一点也没敢揉眼睛,细致地记下了当时台前幕后的各种点滴。  世博会举办权的“小波折”  在2002年11月28日《参考消息》报纸中,驻莫斯科记者熊伊眉写道:“俄罗斯人普遍认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国上海,他们承认,上海在国内和国际宣传声势上超过了莫斯科。然而从利益均衡角度看,他们又认为俄罗斯理应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因为中国已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当然,现实有点打脸——  2002年12月5日《参考消息》报纸上就刊载了题为《上海挑战2010 世博与奥运双至上海与北京媲美》的文章,其中美国《洛杉矶时报》12月2日文章提到“居住在中国最活跃的城市的上海人信心十足。从市长到小学生,不管你和什么人聊天,他们都自信地说,上海1700万人民有足够的能力成功举办世博会。”https://n.sinaimg.cn/news/crawl/640/w320h320/20181203/vUBz-hphsupx8774418.jpg
  果不其然: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参与者最多的一届世博会,与会的国家和组织达246个,游客人次达7300万。  美法政要齐现身  其中,最显著的效果是“世博外交”——《参考消息》2010年4月30日报纸写道“上百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政要将在世博期间来华参观,出席开幕式的外国政要将有数十人。”  首先是美国和法国的政要出席:https://n.sinaimg.cn/news/crawl/41/w500h341/20181203/tmJa-hpinryc1013748.jpg希拉里在上海世博会考察美国馆(新华社)
  2010年3月16日《参考消息》报纸的标题是《美借世博会对华开展文化外交》,里面记叙道:“世博会提供了一个开展文化外交的机会。不到一年前,美国馆是否能建起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每个人都知道,必须在5月1日开馆。展馆负责人说‘上一次美国与数百万中国人展开直接而亲密的对话是在什么时候?我们视之为一个用一种让人难忘和非常积极的方式介绍美国的机会。’”  这不,在2010年4月10日《参考消息》报纸中就有这样一则报道:《“奥巴马-科比组合”将登场世博会》,法新社4月9日称:“贝拉克·奥巴马和科比·布莱恩特看起来不太像一对组合,但这位美国总统却要用他的乐观精神和NBA超级球星那不太灵光的普通话一起向中国人施展魅力。这个组合被赋予了美国大众的特质,是美国专为上海世博会展开的新一轮魅力攻势,意在向参观者呈现美国更个人化的一面。”https://n.sinaimg.cn/news/transform/574/w550h824/20181203/7Gcx-hprknvs7090791.jpg法国总统萨科齐的“世博外交”(视觉中国)
  2010年4月30日的《参考消息》报纸总结道:“上海世博会不仅吸引全球焦点,也云集各国政要,成为今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法国总统萨科齐更以超豪华阵容访华,从昨天开始一连三天访问中国,拉开上海‘世博外交‘大幕。”  246个参与方反馈了啥?看细节——  参与世博会的各方也使劲吆喝,纷纷拿出自家的“传家之宝”。https://n.sinaimg.cn/news/transform/105/w550h355/20181203/Lsdo-hpinryc1013650.jpg丹麦美人鱼(视觉中国)
  《参考消息》在2010年4月29日的报道中记录了“丹麦将最著名的国家象征小美人鱼铜像运到上海”,之前的2010年1月27日则记述了日本将日中交流的象征“遣唐使船”再造后运到上海世博会现场,各家无不细致入微。  在2010年6月23日的《参考消息》报纸中,引述了广泛代表发展中国家的百人记者团访华文章集萃,标题是《世博会整个园区都充满吸引力》:  巴西《圣保罗报》5月1日报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本届世博会的口号并非偶然,中国希望树立一个榜样。”  尼日利亚《卫报》5月4日记述道:“19岁的英国学生谈‘我去过德国汉诺威的世博会,但上海世博会要棒得多。’”  古巴《格拉玛报》5月7日报道:“上海世博会打破了西方工业化大国几乎垄断这项盛会的局面。”  马拉维《每日时报》5月9日报道:“上海世博会令马拉维的小型农场主获益匪浅。”  《印度快报》5月10日报道:“公共汽车、地铁、轮渡和两座机场像上足发条的机器一样,把成千上万的人运送到世博园。”  但更引人注意的一点是于2010年4月10日发表的《中国拉开“世博外交”大幕》的文章,其中谈到一个观点“各国展馆的建筑设计都基本着重本国特色,希望在异邦传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上海世博不同——多个国家的展馆外观都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 ”https://n.sinaimg.cn/news/transform/94/w550h344/20181203/JNKL-hpfycet0898031.jpg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新华社)
  该种说法,在2010年11月2日《参考消息》报纸引述的台湾《联合报》中有更细致入微的体现:“中国馆的造型是‘东方之冠’,当然寓有‘大国崛起’的意味,而镇馆之宝则是‘清明上河图’的巨幅动画。进入上海中国馆的观众人流,与放大了700倍的清明上河图动画中900年前宋代开封河畔的人流擦肩而过,恍若同世……”  “中国崛起是眼下无人置疑的事实。”来源:参考消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一天,中国打破了西方工业大国对这个盛会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