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lue 发表于 2023-7-4 15:39

中国的“涟漪”二(5)、投影术(星历)@透视法(制图)

本帖最后由 chinablue 于 2023-7-4 17:12 编辑

https://www.ict88.com/storage.php?o=bx_posts_photos_resized&f=ppn7a36hgx5zdkgkktf4ysh3hdn4facm.jpg



日月、五行、星(宿)历是时空的统一体历法是时间技术,但是却由空间技术测定因为农时事关生存,是发展的第一位要素因此天文历法及其仪器是科技的集大成者地理测绘、制图技术、焦点透视也由此出宋元有这种“方格”地图(里差图)但是明清没有普及(宫廷秘术)蒙古汗国大幅“拉平”了东西方的技术代差在西方普及了(透视法@经纬图)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32&dpx=2&t=1613125824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410&dpx=1&t=1618961438《大戴礼记》: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行以采茨,趋以肆夏,步环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辐以象月。故仰则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则睹鸾和之声,侧听则观四时之运,此巾车之道也。韩琦《通天之学》:随着康熙朝大地测量的展开,通过天文观测决定经纬度,绘制舆图,疆域范围扩大,至乾隆时涵盖了新疆、西藏等地,宣告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从康熙初年开始,日食、月食图标注了各省会日月食发生的时刻。要完成大规模的测量,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制定统一的度量标准。1702年,康熙南巡德州,皇三子胤祉受命测量经度,其目的就是为了确定里制,“用勾股法取直量来”。 五十三年(1714),胤祉等奏:“昔郭守敬修授时历,遣人各省实测日影,故得密合。”康熙年间的测绘,主要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三角测量,经纬度测量也十分重要。当时主要通过观测月食和木卫掩食来决定经度。纬度主要靠测量太阳正午高度和北极星高度。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33&dpx=2&t=1613125837(引子):古建筑民居中的永恒日晷--蒙古包作者:中国科学技术馆古代科技展览部 马若涵    早在3000多年的周朝,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日晷。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图为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日晷展品)日晷究竟为何物?“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简单的说古人依靠观察太阳的影子,来测量时间和节气。这种古代神奇的发明同样也被用在建造住所上,比如草原上的蒙古包。在距今2000多年前,匈奴统治北方草原之时,中原人就把游牧民族的房屋称为“穹庐”或者“毡帐”,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从文字上推断,那种具有拱形屋顶、以毛毡覆盖为外部特征的建筑,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蒙古包”。直到19世纪末,全世界还有一百多个民族仍然在使用蒙古包,建筑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和科学,堪称真正先进的建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其中蕴含的光学原理。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35&dpx=2&t=1613125877坐在蒙古包里,任何时候都会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受。产生这种明亮感觉的原因是:蒙古包“套脑”开在当顶上。更为有趣的是,由于这种套脑的结构和乌尼的伞骨,能够均衡地丈量太阳照在蒙古包里的时间,使之成为了一个日晷。可以自然地度量时间。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36&dpx=2&t=1613125886标准的蒙古包,计量时间最为准确。所谓标准,就是四扇哈纳,每扇14个头,门朝东南开。加起来一共56个头,也就是能放56根乌尼,门头上放4根乌尼,也就正好插60根乌尼杆,两根乌尼之间夹角6度,这样计算下来,正好6×60=360度,转了整整一大圈。太阳一照产生影子,就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日晷啦。附:托克托日晷及投影地图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37&dpx=2&t=1613125899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39&dpx=2&t=1613125967
一、技术源流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41&dpx=2&t=1613126049
R坦普尔《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二、天文学与制图学7、定量制图学张衡于公元2世纪创立了定量制图学,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张衡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的发明者(地动仪)和中国古代第一流科学人物(浑天仪)。他最先把网格系统应用于地图,使得方位、距离和路线均可以用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计算和研究。中国人将网络用于地图的传统最终发展到这种程度:到中世纪时期的网络地图竟然只出现网络和地名而略去了图形本身,这是一种更适合于计算机的定量制图术。(附:《晋书@天文志》:“诸论天者虽多,然精于阴者张平子……张平子既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在3世纪,在制图的科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位张衡的继承人。他就是裴秀,于267年被晋朝开国皇帝拜为司空。正史从裴秀为他献给晋武帝的18篇《禹贡地域图》写的序言中引用了下述内容:在制作一幅地图时,有六条原则应当遵循:(1)分度(分率),这是为地图确定比例尺的方法;(2)矩形网络(准望),这是正确表达地图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方法;(3)步测直角三角形各边长度(道里),这是确定待推算距离(即三角形中无法步测的第三个边长)的方法;(4)测量高低(高下);(5)测量直角和锐角(方邪);(6)测量曲线和直线(迂直)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703&dpx=1&t=1664443443(附:《晋书@裴秀传》: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冞入其岨。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裴秀绘制的地图本身未能保存下来。要注意,它是被存放在机密档案库里的。这并非例外,因为在整个历史上,尤其在中国,拥有优越的地图就像今天拥有先进的战略武器,是取得政治和军事成功的关键。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熙宁(1068-1077)中,高丽入贡,所经州县,悉要地图,所至皆造送,山川道路,形势险易,无不备载。至扬州,牒州取地图。是时丞相陈秀公守扬,绐使者,欲尽见两浙所供图,仿其规模供造。及图至,都聚而焚之,具以事闻。”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早期地图未能保存下来。它们没有副本,并时常被销毁。但是两幅卓越的11世纪刻石地图幸存下来了。它们都保存在中国西安的碑林博物馆里。其中一幅《禹迹图》上有矩形网格。它总体上比另一幅地图(《华夷图》)更好,尤其是在海岸线的细部方面。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736&dpx=1&t=1627778568另一幅优秀的地图由朱思本绘制于1311-1320年间,在200年间仅以手稿存在,最后被罗洪先收入于1555年的《广舆图》。这样,我们便看到这种网络以一种类似于照相缩小的方式成功地用于缩小地图的尺寸。在1150年一部手稿中的一幅著名的西方世界地图,其误差如此之大,以致很难称其为“地图”。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在欧洲开始看到质量过得去的地图。14世纪的航海图是质量良好的,但地域较大的好地图直到15世纪才在欧洲出现,这比张衡在中国采用科学的定量制图学晚了1300年。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069&dpx=1&t=1629767847(没有“透视法”)9、墨斯卡投影墨斯卡投影是在中小学教室墙壁上最常见的世界地图。这种地图上,格陵兰显得地域辽阔,北极和南极地区看起来比欧洲和美洲还大。这种投影是一种圆柱投影,也就是说,假如将透明的地球仪放在一个中空的圆柱的中央,然后点亮球体内的灯泡,投射在圆柱上的地球表面的特征就是墨卡托投影的特征。地球赤道是穿过墨卡托投影图中心的一条直线,并且只有地球赤道附近的特征才接近于其真实形状,越往上或越往下,特征变形得越厉害,因为它们是被投射在圆柱体上更远的部位。这种投影对于陆地旅行实际上是没有用的,但在航海上却非常受欢迎,因为它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绘在航线表现为直线,而在其他地图上这种航线都是弧线。墨斯卡投影在欧洲的起源被推测为格拉尔杜斯@墨卡托的发明。墨卡托是格哈德@克雷默的拉丁名字,他是一位佛莱芒(荷兰)数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于1568年出版了第一幅按墨卡托投影绘制的地图,是一幅航海图。但是,中国人比墨卡托早几个世纪便使用了圆柱投影。一幅时间确定为大约940年的星图手稿保存在大不列颠图书馆里。这幅星图用圆柱投影技术将天球(即描述为圆球的天空)投影在一个平面上。中国人把天空分成28个成为“宿”的天区,很像橘子瓣。这些“宿”是月亮穿越天空的驿站,天极位于其中心。在这幅星图上,各“宿”表示为以天球赤道为中心的长方形,在接近两极处变形极大。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702&dpx=1&t=1664443280一个半世纪以后,苏颂在其1094年发表的《新仪象法要》一书中,公布了更多墨卡托投影星图。在其中一幅图中,有一条在中间通过的直线作为天球赤道,其上方的一条弧线则是黄道。28宿的矩形框清晰可见,靠近天球赤道的星排列得较密集,而靠近南北极的星则分布较稀疏。苏颂出版了两幅墨卡托投影星图和两幅天极投影星图。它们是世界上刊印的任何星图中最古老的。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45&dpx=2&t=1613126193孟席斯《1434》十四、阿尔贝蒂和达芬奇::而且,不论列奥纳多意识到与否,大量的证据证明中国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如阿尔贝蒂论绘画和建筑学运用透视法原则的书籍。阿尔贝蒂著作的基础是数学,这些数学知识是他从中国人对太阳系的解释中学到的。阿尔贝蒂用中国的赤道坐标系代替阿拉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共同使用的黄道坐标系,这是打破旧世界观的关键,这一行动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传统权威。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062&dpx=1&t=1629440982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063&dpx=1&t=1629441024二、全球应用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索》三、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15启蒙运动规划的时间和空间   在欧洲封建主义相对孤立的各种世界(复数)里,场所具有一种确切的法律、政治和社会含义,它表示了粗略说来在特定领土边界之内的社会关系和社群的相对自治权。在每个可以认知的世界里,空间结构反映了经济、政治、法律义务和权利的一种使人混淆的重叠。对外部空间的把握很微弱,外部空间通常被概念化为由某种外在权威、超凡主人或神话与想像中更加凶恶的人物所占据的一种神秘的宇宙论。有限的中心化的场所的品质(一块相互依存、义务、监视和控制的土地),加上在时间上有效的日常生活的程序,开始了“不朽的时间”的无限性和不可知性。中世纪的教区制度和迷信又加上了对于空间表达的一种“安逸的和享乐主义的心理学——生理学”态度。中世纪的艺术家们“相信通过呈现感觉起来像是到处走动之物、几乎可以触知地从许多不同方面而不是从单个的全面优越地位去体验各种结构,自己就能够在看见之前便令人信服地描绘所见之物”。有趣的是,中世纪的艺术和制图学似乎配合了德塞尔托的“空间故事”里所描绘的那种感觉。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46&dpx=2&t=1613126237(没有“透视法”)不过,文艺复兴却经历了西方世界中空间和时间观的彻底重建。从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来看,环球旅行的发现产生了令人震惊的有关一个更加广阔的、必须以某种方式同化和表达之世界的知识之流。它们预示了一个有限的、有可能认识的地球。地理知识在一个越来越有赢利意识的社会里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财富、权力和资本的积累和个人化的空间知识、个人对于空间的要求有了联系。由于同样的原因,各地地方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区域内部的竞争、军事行动、新商品和黄金的流入等等的直接影响变得很脆弱。但是,由于塑造空间和时间概念之革命的过程的逐渐发展,这场革命慢慢地展开了。透视的根本法则——彻底结束中世纪艺术和建筑实践的各种法则,它们的统治一直到20世纪开始之时——是由15世纪中叶佛罗伦萨的布呂内勒奇和阿尔贝尼所阐述的。这是文艺复兴的一项基本成就;它形成了4个世纪的各种观察方法。透视地图和绘画的固定视点是“严肃而冷漠的,完全超出了塑造力或感觉之所能及”。它产生了一种“冷漠的几何学的”与“有规则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却赋予了“一种与自然法则和谐的感觉,因此在上帝按几何学规定的宇宙之内强调了人的道德责任”。……精密记时把力量和尺度赋予时间之矢的观念,它通过把类似的附属于空间的那些有限的特质归属于时间。……文艺复兴 啊、把科学的和想像上的时间和空间的真实感觉同或许出于经验的更为易变的各种概念区分开来。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48&dpx=2&t=1613126304布鲁诺的概念预示了伽利略和牛顿的概念,它们在实际上是非常泛神论的。以至于罗马把他当作对于中心化的权威和教义的威胁而烧死。……透视法学说根据个人“灵眼”的观点来构想世界。它强调了他或她按照某种“真实的”感觉去表达所见之物的光学科学和个人能力,与神话或宗教所附加的真实形成了反差。个人主义与透视法学说之间的联系很重要。它为被合并入启蒙运动规划的笛卡儿的理性原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物质基础。它标志着艺术与建筑实践突破了各种工匠与乡土的传统,走向作为创造性的个人的艺术家、科学家或企业家的智利活动与“韵味”。也有某种证据表明把透视法法则的原理同商业、银行、簿记、贸易和土地集中管理下的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实践的理性化联系起来。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3149&dpx=2&t=1613126338
三、《诸蕃志》的世界(前)唐代“一带一路”的断@续(南宋)历史特性:海外贸易(“提举”市舶司)(蒙元为游牧民族)(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渊源”(永嘉学派、海贸)从《诸藩志》看,当时的贸易范围:东至日本,南及印尼,西达阿拉伯、意大利诸国,书中共记载东南、西南沿海国家58个;所载各国物产有乳香、沉香、菠萝蜜、猫儿眼、龙涎等,也有四十七种之多;另外还附有海南岛之地理及物货。《诸蕃志》不但是《宋史·外国传》的主要资料来源,还被收入《永乐大典》等书,更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国文字。近代德国人夏德在其《大秦国全录》中提到:“宋代赵汝适的《诸藩志》中有一些宝贵的材料。我由《学津讨原》丛书本抄出关于拂菻的部分文字。而古伯察的中国基督教及波提埃的《景教碑考》中均有摘译。”20世纪30年代,著名中外关系史学者冯承钧在为《诸蕃志》进行校注时,就不但利用了中国先辈的考证成果,还把这些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重新介绍回中国,使得这一海外交通史著作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典范。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往往标举唐、元鼎盛之世,那时节,海陆交融,东西联通。但是“一带”与“一路”在历史上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包括它们互相竞争、各自发展之际。譬如南北朝时,即有江南之开发与《临海水土异物志》的问世;宋代与北方辽、金、蒙对峙时期,又有市舶司之广设及《诸蕃志》的出现。“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南北格局,一边促使蒙古成吉思汗打通了西域,另一边也促使南宋海上贸易直达西洋;反过来,也正是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一路)和亚欧大草原的陆上贸易(一带)维持了南宋和北朝的“均势”。那么今天,我们更期待“一带”“一路”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633&dpx=1&t=1656831505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632&dpx=1&t=1656831495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634&dpx=1&t=1656831513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635&dpx=1&t=1656831530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636&dpx=1&t=1656831537https://www.ict88.com/image_transcoder.php?o=bx_froala_image&h=4637&dpx=1&t=1656832820


chinablue 发表于 2023-10-8 14:55

据法国人米歇尔·德东布《入划耶稣会与中国的地图学的》的研究:1590年到达罗马的罗明坚“随身携去了《广舆图》并翻译了地名,这些文献形成了佛罗伦萨玛窦内罗同年编制的亚洲大地图的基础”。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利玛窦《万国图》于1602制作于北京,作者断言“王泮的中国地图早于利玛窦的地图。”(王泮改造的《广舆图》完成于1584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涟漪”二(5)、投影术(星历)@透视法(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