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happykl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0199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LVM 网 络 佛 法 问 答[八] 唯识宗

已有 221 次阅读2009-1-9 20:19 |个人分类:佛法真实意---心密文集|

(五)唯识宗

53、第六识:意识

问:佛学上将一切现象皆归于一心之后,更将这“心”也打破,到此间语言文字也俱无实义,一切见解疑虑也如梦幻泡影。因此称作“戏论”。

答:一切见解疑虑属于第六识。而你说的这个一切现象皆归于一心的“心”是指第八识。

54、第七识:我执

(1)我执属于第七识

问:第七识在人身上起怎样的作用呢?是管呼吸和心跳吗?呼吸和心跳和我执有必然的联系吗?

答:第七识是潜在的意识,未必管人身的呼吸和心跳。呼吸、心跳和我执,也未必有必然的联系。

问:通常说的我执是第七识的作用吗?

答:是啊!

问:第八识中的习气与我执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习气种子在第八识。我执属于第七识。

(2)意生身

问:讲一讲有关意生身的知识好吗?

答:老人的著作里多处提到此事,简述如下:
    前五识是现量,第六识是妄想,第七识是执着(恒执第八识为“我”)。若破了妄想执着,第七识就会出来,出来一次,就会形成一个意生身。意生身类似于道家所说的“阳神”。不同之处在于:“阳神”是做功夫逼出来的,意生身是心空后自然应机而起的。

问:这个“出来一次”,是什么意思?

答:原本这个搬运工是很辛劳的。忙于把第六识的妄想造作搬进第八识,形成种子——种因;还忙于把第八识里遇缘成熟的种子搬出来虚妄现行——受果。

现在好了,第六识转成了妙观察智——不虚妄造因了;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如镜照影,不储藏种子了——不再虚妄受果。第七识失业了,无法牢执谁为我,自己就转成平等性智——无我了。若有人喊他,他答应一声就出来了(以前出不来,忙着呢),这就是自然而然地应机而起妙用。

(3)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问: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答:我执是第七识的功能,而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那么,只要第八识还没有转成大圆镜智,所生起的第七识一定具有我执的功能。也就是说,众生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初生婴儿当然有我执。

(4)断除我执

问:断除我执与第七识是怎样的关系?第七识是一种束缚吗?是不是它把第八识绑在了肉身上?

答:若真的断了我执,第七识就已经转成平等性智了。说第七识是束缚不大对劲,然而,我执不是束缚吗?第八识来时,第七识还没生起呢,它怎么能绑得住第八识!它只是死执第八识为“我”。所以,人们说到“我”,会潜在地拍拍第八识所在处——心窝。

问:断除习气应该算是转识成智对吧?这和断除我执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断除习气应该算是转识成智,断除我执应该算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

问: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之前如何?之后如何呢?

答:之前有我,之后无我。

问:问题本身还可能问得有问题,请老师指教。

答:哈哈!人贵有自知之明。

问:我执如何生起,难以知觉。请老师谈谈超越我执的经验,这样又亲切,又实惠。

答: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断除我执的方法。俱生我执,先天性的,与生俱来,属于第七识,攀缘第八识为“我”,恒常如此,一生中无有间断。分别我执,后天性的,熏习而成,属于第六识,起念分别才能生起,并不恒常,有间断,旋起旋灭。

问:不思善,不思恶,不做分别,只能断分别我执吧?那对俱生我执又奈何呢?当年惠明大悟之处,是否也没有跳出来呢?俱生我执,菩萨的生相无明,是不是也是指的这个东西?

答:哦?俱生我执岂是不能断的么?无论什么样的执着,乃至无明,都能断除。若不能断,那就谁也无法成就了。

问:只信能断,不知如何断。应该说,弟子还是迷信。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同一断法吗?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一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时再回头看咱们现在的贴子,可笑之极,都是戏论!

55、第八识:心王

(1)第八识投胎与离体

问:什么叫第八识离开身体了?离开身体去哪里了?

答:第八识“去后来先做主公”啊。也就是说:人死以后,第八识最后离体;人生之前,第八识先来投胎。

问:法相宗说过八识离开身体吗?

答:《八识规矩颂》云: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这句话怎么讲:“第八识来时,第七识还没生起呢”

答:前七识是投胎之后重新生起的。投胎时,中阴身的前七识消失——一投胎,中阴身就死了。

问:既然是重新生起,应该是因缘法,就要有从无到有的界限。它是顿生还是渐生?如果说顿生的话,是什么时候?

答:正是因缘所生法呀。……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这算顿呢?还是算渐呢?

(2)第八识靠什么进入离开身体?

问:八识靠什么离开,靠什么进入?

答:八识靠因缘离开,靠因缘进入。

问:离开因缘哪里有八识呢?没有离开因缘的所谓8识,所以怎么能说8识靠什么什么离开、进入呢?八识本无。

答:那么,“识就是因缘的产物”,本有呢?本无呢?

问:因缘起则有,因缘灭则无。非关本来。

答:刚才你说“本无”,即这“因缘起则有,因缘灭则无”本有呢?本无呢?现在又说“本来”,似乎不是同一个问题或不是同一个角度吧。

(3)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问: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答:无论睡着或醒着,第八识都在心窝处。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前七识都不现行了,第八识还在心窝处,此时没有呼吸、没有体温、没有脉搏,但心窝处仍微温,所以,第八识又称暖寿识。出定后,前七识升起,呼吸、体温、脉搏就又恢复了。第八识一旦离体,人就死了。

(4)换心人是否和换心前第八识不同?

问:换心人是否和换心前第八识不同?

答:哦!你是说心脏啊,心脏在胸口偏左的位置。心脉是在正中间,形如倒挂莲花,并不是解剖学能研究到的。

(5)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

问: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

答: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差别就大些。然而,若有人生生世世广造蚂蚁的业,这差别就会逐渐减小,直至成为蚂蚁。

问:一个瓶子里能装多少个第八识?

答:第八识不是瓶子能装的。

问:一群蚂蚁的第八识怎样了呢?

答:一群蚂蚁的第八识大体相同(共业),也各个不同(别业)。第八识藏有业力种子,故又称含藏识。

(6)第八识是一还是多?

问:阿赖耶识是一还是多?

答:先换一个命题,回过头来再讨论第八识。人,是一还是多?

问:若从体来说,人都有五蕴构成,是一。从相来云,由于个体的所缘不同,(表现)是多。

答:哦!我的意思是:人并非单个孤立的,任何一个人与其它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象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一样,第八识也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非一非多,互相含藏,如帝网珠,颗颗放光,光光互摄。一珠含多珠,多珠共一珠。

问:非一非多让人挺难接受的。凡夫总认为不是一就是多,不是多就是一

答:其实,凡夫本身就是非一非多。只是他在迷,不知道而已。故名凡夫。第八识也是这样的非一非多。

问:这个真身(一灵)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

答:大海的众多浪花是一个水还是几个水?

问:您说几个?

答:待你一口喝尽大海水再向你道。

问:我的真身正好在这里,你说几个?

答:哈哈!借您一句话用用:“阿弥陀佛,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就是真身啊。”

问:哈哈,原来这么现成啊。

甲:我念念相继中的灵知是对是错?

乙:无对无错

答:当然如此!若还有对错在,即非“一念不生”,顿失“了了分明”。

问:我俩心灯同还是异?若同,为何有你我?若异,为何心灯有异?(注:请用自己的语言)

答:我俩心灯不同也不异。不同,因为有你我。不异,因为心灯不异。(注:用用你的语言)

问:应该是同的,以心灯的功能故,而有各个众生;应该是不异的,所以众生含灵,而现大千世界。

答:您贴中“同”字前少个“不”字吗?

问:没少“不”字。

答:哦!原来没少啊。

56、往生西方极乐后六七识还在吗?

问:往生西方极乐后六七识还在吗?

答:佛法细分诸识,目的是诠释人心。将人心分分破尽,可以证明“心不可得”。八个识尚是粗分,还可开出51个心所。心所的分法也有种种不同,并非拘定51个。慢说心所,即此八个识,也不拘定,《楞严经》就不讲第七、第八识,摄归于如来藏心。不能忘了细分的目的呀——心不可得!若分一条执死一条,恰与目的相违。若执着实有,佛法就变成了佛学,成了佛教文化、佛教哲学,就与解脱道不相干了。

第八识称为心王,统摄前七识。人死后,前七势俱灭,第八识“去后来先作主公”。看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庄严圣境,则眼识生;有说法妙音,则耳识生;有莲花飘香,则鼻识生;有上味妙餐,则舌识生;有莲生净体,则身识生;有殊胜瑞相可缘,则意识生;有我有人、有凡有圣,则第七末那识生。《华严经》将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同归华藏世界第十三层,心境当是可以类比的。

57、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与佛性是怎样的关系?

问: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与佛性是怎样的关系?

答:前七识都是从第八识生起的。在迷叫第八识,在悟叫大圆镜智。还有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连同器世间……,这些都是佛性的显现。

58、如何是现量境,怎么修?

问:如何是现量境,怎么修行?我觉得无从下手,彷徨了很久,读唯识理上有些明白了,但还是下不了手,止观半天,不知止哪个,观哪个,似乎怎么都不是,有种茫然无措的样子,病久了,不会乱投医了,有时觉得医不医也罢了,请诸位指点。

答:您既然说“医不医也罢了”,还问“怎么修行”作么?直下“如救头燃”,才有少分相应。如“修不修都行”,还不如一开始就别白费劲。

问:有人说过,我眼本明,因师而盲。请原谅,也许弯路走多了……

答:蓦直行去,便非弯路。可不能只认它个“现量境”啊。

问:我觉得能到真实现量境已经很难了,如何到,请指教!

答:当下就是。但与“分别”同起,习惯于跟着分别走,认不出了。您这句话可以修改成:“我觉得能去掉分别心很难。”

这样就有了方向——去掉分别心。久久一旦相应,啊!原来“现量境”本不欠少!

问:请问是否修必从现量修,诸法其实都是手段?

答:您不缺“现量境”,关键是去掉分别心。

问:如先生所言,现量境本来人人都有,现量现前后,其实分别也是自然随之生起,怎么可以或者需要去掉分别心呢?

答:恐你不识现量境,故说去掉分别心。

问:如何是现量境,怎么修?我只是请教经论,未敢问禅。

答:经论里讲现量,乃三量之一:经论里有两种“三量”:

一、圣教三量:现量、比量、圣教量。

二、因明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问:多谢,请问意识有哪些境界?

答:即此所问,便是意识的境界。

问:从意识怎么修?

答:十八界: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

以上二十五轮,皆有圆通法门。《楞严经》中【意识】圆通的大目犍连云:“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问:意识有无现量?

答:眼、耳、鼻、舌、身五识皆现量,唯【意识】摄于比量。

问:征联: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答:这个可否做下联?

上联:贪欲不舍,嗔怒不息,一应俱全,害我身心随处愚钝;

下联: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皆远离,开汝法眼应时清明。

若讲平仄,“征联”适合做下联。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 03:18 , Processed in 0.0279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