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结尾讲了三个故事,绿洲网友已经发表在环球网纵论天下版面上,这里不再重复。
故事毕竟是故事,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更可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的。
关于莫言第一个故事,在我小学的时候,也经常有“忆苦思甜”的报告会,当然没有“苦难展览”,那样的展览可能是他们村自己办的。我所参加过的“忆苦思甜”报告会,并没有老师引领下放声大哭,那毕竟不是追悼会。即便是1976年9月那场全国性的追悼大会,也并没有要求全国人民一定要哭,必须得哭。当然,这并不说明莫言所说的故事一定是虚构的,或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的。莫言所说的只不过是个故事,故事毕竟只是故事,没有必要刻意解读。
我认为, 不必刻意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才是莫言三个故事的真正用意。
现在有些人就会对故事刻意解读。故事说一棵树掉光了叶子,他们就会理解成全天下的树都没了叶子。故事说某地饿死了些人,他们就理解为某地的人都饿死绝了,于是就想方设法计算,求证饿死多少多少千万人。这就引出了莫言的第二个故事,对别人意思的故意曲解,还自以为是。
莫言第二个故事,老首长说莫言对面位置“噢,没有人?”莫言曲解成说整个屋子没有人,并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多年后却为此深感内疚。如果对莫言第一个故事过度刻意解读,把莫言所说他的老师,曲解为当时全中国的老师,便就成了莫言第二个故事中的莫言了。莫言事后能明白并深感内疚,但现在中国有许多人像莫言当初那样曲解,却从不能明白,不感内疚,还自鸣得意,反指责别人无知,甚至把别人诽谤成“涂粉”。
莫言第三个故事,想惩罚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世界上的事事并不一定随人的意志转移。不要认为什么“普世”的一定就是普世的,被“普世”抛去的可能却存在,而“普世”的却被尘土湮灭。
莫言的故事,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我可以有上述理解其用意,别人也可以有其它的理解,不必刻意解读。应该容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看法,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可能就是莫言第一个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学人,我总喜欢用科学表达式来理解世界,特别是数学方式,借用流行的科学说法,叫“数学建模”。我认为,只要有人类存在,真理和正义必定存在的。但真理和正义对任何人来说,就象数学中极限,只能是无限逼近,永远无法达到该点。从哲学的观点看,可知和不可知是辨证的,人类可以不断的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但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不要总是以为自己就是拽着真理、拥有正义。
我认为, 不必刻意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才是莫言三个故事的真正用意。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