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大宁:两岸热络交流背后 隐藏诡异与凶险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5/9/101185901.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1185901&mdate=0102111535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2 11:15:35
中评社台北1月2日电/佛光大学文学系主任、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1日在旺报发表文章说,毫无疑问的,这一年多来的两岸关系,的确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从某种角度来说,两岸的频繁交往乃是全面性的,它广及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所有层面,触角也伸入了各个不同阶层。无论如何,这当然都意味着两岸来到了一个重大的
历史变局之前。但是如果更细致些来看,这变局在各个层面也并不是同步的,甚至我们也许应该说,它在不同层面甚至有背道而驰的地方。比如说一年来两岸经济关系之密切发展,简直可以用一泄千里来形容;但是两岸的政治关系却又在骨子里透着许多诡异与凶险。而因为这些关系的不同步,遂使两岸关系的分析与预测存在着高度的困难。这状况即使对两岸这一年来文化关系发展这个单一层面的分析,也是适用的。
文章说,以我来看两岸这一年来的文化关系,我觉得可以用三个个别的事件来作代表,一是台湾文史课纲之修订,二是国共的长沙会谈,三则是两岸的学历承认与开放陆生。这三个层面某种意义上正可以做为一种缩影,反映着两岸关系的机会与凶险。怎么说呢?
如果我们还是借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轴线来分析的话,在文化上两岸都共同承认的是彼此的同文同种与文化传统,由于这点双方并没有争执,所以很可以表现出水乳交融的一面。但是这纯是就着过去这一轴线而说的。在这一面向上,我们看到了国共在长沙以文化为主轴的会谈,其中许多文化表演的节目就很有点这种味道。换言之,两岸只要跳脱开这几十年的历史,其它的历史记忆几乎是一致的。就这一面向而言,彼此共同享有着中华民族尚未衰弱前的往日荣光,而台湾的代表也可以自然地把民族感情挂在嘴边,说些大陆代表会感到温馨舒适、心花怒放的话。然而若是大陆朋友要因此以为这就表示两岸的统一已经近在咫尺,那恐怕就是一个不太美丽的错误了。这主要是因为对台湾朋友的思维而言,他的历史记忆是过渡不到现在的语境里的,传统与现代对台湾而言,某种程度上早已经断裂了。
上述这点事实上也表现在长沙会谈中。据一些参加了此一会谈的朋友事后转述说,长沙会谈里一个最奇特的现象,就是台湾代表感兴趣的只是文化创意产业,换句话说,台湾在乎于文化的,只是它能转化为多少钱,至于民族情感云者,只是一种可以用来赚钱的“修辞”而以。这和大陆朋友想要用文化做为一个纽带,来在政治上系住台湾,两者之间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换个方式说,两岸各自表述着民族情感、血缘纽带,但它们一个是“经济的修辞”,另一个则是“政治的修辞”,这仍是一个鸡同鸭讲的无法聚焦的对话;表面上有了共同的语言,骨子里却是另外一个有些荒谬的场景。
如果说长沙会谈代表的是两岸文化发展的过去轴线,那马政府在文史课纲修正上的迟疑瞻顾,就代表着两岸文化发展的现在轴线。
马政府上台已经一年多了,但是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依然屹立不摇,还是目前历史教科书的主轴,而且迄今依然没有修改的意向与可能,这也就是说在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塑造工作上,马政府并无意在两岸之间“求同存异”。原则上说,同心圆史观代表的是台湾现在的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已经断裂为两种文化,而非同一个文化的两个具有连续与发展关系的阶段;此一区别当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我曾在另外的文章中,将同心圆史观的提出,视为是一个国族建构的过程。而马政府之所以迄今仍看不出修改此一史观的迹象,代表的究竟只是因为害怕引起争议,还是见不及此,或者根本已经认同了这样的史观,也许还不能遽下定论,但无论如何,这都已然对敏感的人送出了一个重要讯息,特别是当这个讯息与长沙会谈的讯息具有着某种一致性时,我们很难说它不代表着某种走向,重要的是,此一走向将可能为两岸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坦白说,我是捏着一把冷汗的!
至于未来的轴线,我以承认大陆学历与开放陆生这件事来做代表。原则上说,台湾实在没有不承认大陆学历的理由,以前因为政治因素挡着,现在当然只能朝开放的路子走,所以开放乃是迟早的事。开放陆生更该是今天任何高等教育都该做的事,这些都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但是我注意的是整个台湾社会在讨论这个议题,特别是讨论是否该开放陆生时,所流露的心态。
简单说,赞成者大概多从陆生可以填补台湾大专院校因少子化所面临的缺员压力立论,反对者则根本就是拒绝和大陆做任何交往。而无论怎么谈,就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这可以是台湾展现自己文化力量的机会。其实台湾以往每每在谈及和大陆的对比时,不都常自豪于自己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力量,并且自许为这是为台湾开创未来,向大陆进取的本钱吗?何以我们今天居然不敢藉由陆生的来台学习,而发挥我们改变大陆下一代之文化品质的优势呢?然则,我们将会由这件事中看到了什么?
以上,我尝试以三件牵涉到文化的个别而不相关的事,简单描绘了一个具有相当交集的图像,那就是在热络的交流与开放之中,骨子里所流露的冷漠与疏离。我觉得这个图像是有概括性的,因为它和我们从其它比如政治等面向上所看到的图像,是很一致的。呈显这样一个图像,主要是为了表明这一年来两岸关系的真实面貌,并提醒大家,我们不能只在交流中看到机会,也要随时注意那藏在交流背后的疏离感,以及从这疏离感所可能为两岸带来的凶险。坦白说,我以为如果我们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来化解这种疏离感,如果两岸不能先寻求共同的文化认同的话,那两岸的未来恐怕仍会是凶险大于机会的。但愿这只是我的杞人忧天。
蔡逸儒:和平分裂量变到质变 杞人忧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2 11:07:46
中评社香港1月2日电/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蔡逸儒1日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个人与国家可以因为有理想而成功、而伟大,但笔者知识短浅,未曾听过、见过有因为梦想和幻想而成大功、立大业的个人和国家。未之有也。
短短三个月,海内外举办了不少有关两岸关系的学术会议,或政策取向较重的所谓美台、两岸二轨对话,大家都看了不少分析文章,学者之间也深入交换意见,不能没有所感。一般说来,大家都同意,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内外因素兼具,双方都要循序渐进,不要刻意回避某些问题,但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看近不看远,不要看短不看长,不要略施小惠就立刻要求回报。
台湾连幻想都没有了
多数两岸三地学者都能同意,两岸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平发展是两岸当前共识,双方都要把握如此难得的机遇,台湾的民主发展有其可贵之处,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成就让人刮目相看,两岸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各自立下汗马功劳,彼此都应肯定、欣赏对方的经验和成就。部分人士还认为,两岸都要思想解放、与时并进,和平发展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阶段或初级阶段。
在乐见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或可预期之余,笔者或许乌鸦当久了,心中还是有一些隐忧,因为两岸关系并未因为当前的局势改善而有根本性的变化,台湾社会仍在以渐进的方式往异化、分离的方向发展。大家不能像鸵鸟一样对此视而不见,或自欺欺人地只愿看到事情乐观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更严肃的本质。一厢情愿的主观想法或将证明只是短期的假象。居安思危此之谓也。
1950年的韩战使台湾不被中共解放,1954年的美台协防条约预告了国民政府重返大陆永远无望,种下了1971年联合国代表权易手的因子。此后,国民政府进行痛苦漫长的本土化与民主化,以强化其统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话虽如此,当年的老蒋还是三度动员,想要反攻大陆,小蒋至少也还想要把台湾建设成三民主义的模范省,垂范中国,两人都有一些理想与抱负。
经过李登辉、陈水扁二十年的搅和,如今的台湾已无逐鹿中原的任何企图心和愿景。其实,大家知道,若非两度“总统”选举失利,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也不会有今日的发展,2008年继任的马英九政府看来在乎的只是眼前的政治利益,要争取继续执政的机会与可能,凡事都以民意治国为藉口,只想偏安江左。台湾过去的坚持已由理想、梦想而成今日的幻想,甚至连幻想也没有了。
马英九日前接受德国之音访问,只为了十年或数十年一字之差,还要透过对旅美教授杨力宇的访问大力澄清,说是统一在台湾没有市场。换而言之,不但台独是个选项,统一也成了可有可无的假议题,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在台湾轻则成了食古不化,重则成了罪过禁忌,看来马政府是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追求这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广大民众共同努力追求的理想。
大陆在逐渐退缩?
谈完了台湾,再说中国大陆。北京历来一向坚持“国家”统一、一中立场,这既是理想,也是原则。表面看来,北京立场一以贯之,但实务上,中国又有许多的政策调整。讲好听点,大陆是既有原则的坚定性,也有策略的灵活性;讲难听点,谁又能够保证,在这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北京不知不觉地由最初的调整而最后放弃了某些坚持?不知这会不会也变成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历史必然?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历程,大陆为了争取台湾民心,为了把握机遇,表面虽然并未放弃统一的理想、一中的原则,但一中原则已改成了一中架构,和平统一变成了和平发展,台湾要国际空间,就同意台湾参加WHA,连战也出席了APEC,外交休兵也在实践之中予以落实,台湾要的经济实利,只要能配合的,大陆卯足全力加以促成,连ECFA也不在话下,就怕一不小心刺激了台湾民意。
如果说北京一路让步,不断展现善意,但看看得到何种回应?达赖来了,热比娅电影播了,虽说这些账不能算到马英九政府头上,但马政府对胡六条迄今未见正面回应,对于政治对话也一再以时机不够成熟,开出各式各样的条件和前提,加以推拖搪塞。更重要的是,马政府对台湾社会的统独对立并未拿出具体对策方案,整个台湾主张统一的民意不但没有上升,反有下降的趋势,民意并未改变。
就如大陆学者所说,“国家”统一如果没有台湾民意的支持,统一将不易实现;台湾追求独立,如果没有北京的同意,独立也只是一个幻想。话是不错,但台湾独立建国对内的主客观条件其实都已齐备,如今台湾不敢宣布法理独立的主要考量除了有战争威胁之外,就是国际社会不愿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主政者无意、也无能改变社会认知,台湾社会必然仍将继续往异化的方向发展。
台湾媒体日前报道,解放军将领罗援曾经表示,马英九的三不政策(不统、不独、不武)就是和平分裂。后来他澄清说,谈话内容被人扭曲、跳接,长期维持现状才是和平分裂。而上海东亚所所长章念驰也有谓,马英九不会出卖台湾,不搞台独,但也不会成就统一。在许多人看来,两人评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谁能保证和平发展必然走向和平统一,而不会像民进党所坚持的走向和平分裂?
看来,中国大陆方面目前只要维持现状,只要抓住机遇,只要和平发展,只要台北不要惹事,只要台北不要宣布法理台独,其他一切都好商量,都能容忍,而且还美其名为与时俱进,把握战略高度。只不知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思想和行动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是不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台北的过去与现在会不会也成为北京未来的镜子?希望这一切都只是杞人忧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