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0591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2140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美国冬哥札记》(未完)

已有 190 次阅读2009-6-24 00:56 |个人分类:心情随记|

申明:个人原创,版权归个人及AC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冬哥在美国,是我学会上网时,结识的第一个网友。我没有见过他,他也没有见过我,那时我在国内刚上大学,而他已在大洋彼岸。
 
在与他交往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是一周平均三封的电邮保持着联系,以致我的信箱从最初的20M升级到1.5G时,里面充斥着全是我们两人来往的信件。八年过去了,如今有些信件因网站系统的原因,有些打不开了,但我依然保存着,为了他,也为了我。
 
冬哥长的很帅,又是运动健将,曾是学校的排球主力,毕业后在国内做过记者、客串过电台主持,以及当时社会很时髦的职业,他都偿试过。虽然说,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但他的翅膀在我当时的眼里最为动人。

冬哥曾给我寄来很多来自美国的相片,有儒雅的、有动感的、有忧郁的、有狂乐的,可惜我却没送过他一张相片,不为别的,只因他的精彩让我自惭不已,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我就不说明了)。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这生气过,但自从他突然音讯全无时,我倒希望他是为这而介意。

其实我不坏,我天生乐天派,南方人善解人意的细腻,让这位北方汉子变得更加豪气。所以他告诉过我的------他的过去、他的现在以及他的将来,在我的思维里是立体的、饱满的、血性的、真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这篇文章贴在海外版块上的原因,因为他类似千千万万走出国门的海外游子,那些所有的酸甜苦辣和自强不息都值得我们回味。

----------------------------------------------------------------------------------------------------------------
《美国冬哥》一
 
冬哥从小就很会读书,十七岁考上了大学,“六/四”风波时,他正在上大一,参与了那场引以为傲,后来却被唾弃的所谓民主 运动。

他说他不知道如何评价那场运动,那时他还很小,看到不应该看到的,听到不应该听到的,以致那场学潮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地深刻,按他信件的话说,就是整个撕裂了他的所有学识与思维体系。

本来冬哥是个很安静的人,即使现在也常常喜欢一个人坐在丹佛(在美国科州)的咖啡厅里,看着玻璃窗外漂浮的人影,冷眼观察老外们悠闲自在的神情。但他却一刻也停止不了大脑的狂躁,而这一切全拜托“六四”运动给他留下的阴影。

他说他很没安全感,如果早几年认识我,他一定会去南方找我,然后大隐隐于市,也不至于至今仍象一只不安份的鸟,到处飞翔。

他说,你听过赵传的那首《我是一只小小鸟》吗?这首音乐的意境已经在他的生命主旋律中盘旋,但他不希望自己是《阿飞正传》里那只没有脚的鸟,从一个工作到另一个工作,从一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一直找不到让他归巢的地方。(待续


附:文中《阿飞正传》那只没有脚的鸟的台词: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注:由于信箱里的部分信件已保存失效,我只能靠着记忆和一些信件进行整理叙述,所以续文可能会比较慢。当然文章内容是许多信件互相掺杂在一起的,比如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和《阿飞正传》里的那只没有脚的鸟的内容,全是为了叙述连贯性,同时有些事情我不可能记住全部细节,所以会附些曾经写过的博客片断,或是可查阅到的内容。
 
《美国冬哥》续二
 
冬哥喜欢飙车,一有大假小假就疯狂地在无人的高速路上出游。有一次,大约98年的一个入冬,去芝加哥的路上,突然遇到了暴风雪。
 
当时他还愣头青似的不管不顾、大无畏地照开不误,结果刹车减速,致使车打了三个转后,愣是甩出了车道,滑进了高速路边的积雪堆里。

还好他已在国内有些驾驶的基础,但这也令他胆战心惊一阵。

他告诉我说,国内驾照可以直接在美国短期开车,各个州的规定有所区别,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但由于持外国驾照开车的保险费比较高,因此到了美国之后换成了当地驾照。

美国驾照可以象身份证一样作为个人身份证明,所以换成当地驾照,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再将护照每天都携带在身边。

因为执有国内驾照,所以不必被强制上驾驶学校,可以直接参加笔试和路考。

美国不像中国一样,有专门的驾校,一般都是自己学得差不多后,直接参加考试,而且在笔试的时候,你还可以要求选择中文考题,当然内容不难,比较难的是路考,全凭考官的心情。

美国驾照的有效期限是4年。在第4年的时候,办理执照的机构会寄来一封信件,提醒可以上网去办理更换,同时会告诉你一个特别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在3个月之内没有使用,则被视为作废。后续操作,需本人前往最近机构办理。(待续)
 
《美国冬哥》续三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周年祭的那天,冬哥给我发来了封电子卡。卡内是一束祭奠英魂的白玫瑰。

那一天,我的心情即伤感又激动。

要知道,冬哥离开中国的时候是带着一些愤懑与压抑的,他能够放下心芥,可见他已经对人性的理解有了超然的顿悟。

那天晚自习我翘班了,我躲在校实验室机房,给他发去一封长长的信件。

我只想告诉他,我的感受,还有就是希望这封冰冷的现代信件,带着我淡淡地的体温,能籍慰我们不同的或是相同的心灵创伤。

人有政治属性,但生命没有。生命能跳出俗尘,得到理解,是人性最大的善。

这是我在信末给冬哥的赞誉。

当然,我还在信中告诉他,南联盟使馆被炸时,我们学生的“壮举”。

记得那天当夜,整个宿舍区骂声一遍,这是我进大学还不到一年,遇到最大的事件,熄灯时间已过,到处是喧哗一片,敲桌、敲桶、敲脸盆……,只要是能拿上手的,大家都尽情发泻,有着一座宿舍楼的声浪高过另一座宿舍楼的架势。

不过,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所住的东三楼和东四楼。如果说炸开使馆,美国用了五个导弹,那么我们从两楼之间仍下的开水瓶,砸在水泥地的怒火,至少是五个的百倍。总之,第二天开水房的阿姨,愁坏了脸,因为没人来打开水;而小卖部的大叔,却乐开了怀,还好大叔很低调,没把开水瓶涨价,还低价出售。

有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万树千树梨花开。
如果能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地,那么,睁开眼看到第二天校园的狼藉,就会恍如隔世。满校园的大字报和满地破烂的生活用品。

原来青春是这样如此激情与冲动!!(待续
 
《美国冬哥》续四
 
冬哥对音乐的理解和我对音乐的挑剔有许多相通之处。
 
冬哥说,他身体里的音乐元素正如他的个性一样复杂和多元。在他音乐收藏里,有许美静的《城里的月光》、满文军的《懂你》、孙楠的《你快回来》、彭丽媛的《说聊斋》,以及从港台到极其民族的那些歌手,从NSYNC、Backstreetboys、Christina aguilera到Elton John、 Madonna、Amanda Marshall,等等,纷杂到连自己都瞠目结舌的地步。这些百变风格终归于自己视听的快乐之旅。
 
而我对音乐的挑剔是:《二泉印月》必为二胡拉弦、《十面埋伏》应是琵琶狂弹、《回家》该是萨克斯、《献给爱丽斯》还是钢琴曲。。。。。,弹奏这些音乐的器材应该是材质本身的纯色共鸣乐曲的意境,才有灵魂的震憾。而这一切只为了来自心灵的欢愉。

寻找快乐是人的本能,而音乐成了快乐的媒介,所以人们常将音乐比喻成精神的食粮。

当然,音乐也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我们信件交往中有个共识,醒来时必为二分之一节拍的歌曲、工作时最好有交响乐,夜深人静的时候,睡不着,打开了音响一定要流淌着有民族器乐的丝箔声。

其实音乐的喜好,跟心情有很大必然的联系。

有一次冬哥给我来了一封信,告诉我复杂多元的音乐虽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本民族元素的内涵,那一定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几天晚上,他常常在听民族音乐的时候,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而在这前几天,他刚听完一次演讲报告回来,演讲者叫王丹,他认识。(待续
 
《美国冬哥》续四说明
 
我不知道看文的网友有没有从这段贴文里看出什么东西来,之所以从众多的信件中理出这部分,不是仅仅在说音乐,而是有许多隐寓。要知道,六四风波后出国的人士,与早期出去和后期出去的,在理想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文笔有限,在这段贴文里,我写得其实不是很满意,而且在谈音乐的信件里,还掺杂关于国家、民主等许多问题,只是我没有写进去罢了。还好最后一段冬哥因听完王丹演讲报告后回来,听民族音乐时的感受,做了点睛之笔。
 
《美国冬哥》续五
 
这是一篇完完全全我没有修改的信件贴文,由于时间有限,还有重新翻阅信件带来的心理煎熬和折磨,让我无法平下心来整理,就纯当是送给阅者关于一个海外游子的生活状况和对祝福的理解吧。

“现在是晚上十点,应该是国内31号的中午。不知道你给自己放假了没有?但不管怎么样,终于能赶在2003年来临之前,送上我新年的祝福,真好!!

大约四个小时前,我刚从拉斯维加斯回来。虽然今年的圣诞和新年我没有长假,原本也没有计划出去,上周平安夜那天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可是多年来做学生或是比较弹性的生活形态,总可以给自己在岁末出游和调整放松,提供了机会。


可以说,今年的圣诞是我最不习惯的一个节日了,工作不比作学生,难得冒出那种轻松和休闲,也许,我习惯校园生活太久了吧。久而久之,每到此时,形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习惯,总有一股抑制不住的躁动。

周四结束工作之后,突然决定把这个周末作为新年假期来过,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便坐上飞往赌城的班机了。好在这是个便捷发达的时代,满足一点小小的心愿还不算是个奢望。

虽然很想在新旧交替的夜晚把自己汇入赌城狂欢的人潮,在绚烂的烟花和璀璨的灯海之中放飞心情,真得很想,但还是不得不在今天回来,否则本周的工作没法交待,多少有些遗憾吧。

不过,在逃离的几天中,我已经尽可能舒展了身心,在流光溢彩的世界里,短暂享受了难得的无忧和放纵,释放着潜藏日久的困扰和遇你的快乐,带着这份心情,满怀期待的在这里,许下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们的祝福,也为自己许下了新年里的心愿。

人们总说,岁月如流,光阴似箭,特别是在辞旧迎新之际更容易感叹时光的飞逝。这时不论是谁,都会情不自禁的送给自己祝福和希望。美国人称之为new year resolution ,意思是新年的决心,也就是希望在新年里去做到的事情。

过去的一年对每个人都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可是无论你已经多大了,无论你过去或是现在过得好不好,对未来的企盼和憧憬却是一份永远的寄托,这大概也是做人快乐的一部分吧。

所不同的是,年少的时候,可以把心愿送上世界的巅峰,在仿佛高不可攀的追求中,抒发豪情意气。长大之后,成熟和阅历更多的只能允许心愿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虽然少了许多刺激,却在每一次小小的满足中获得享受,就象现在,赶在零点之前,送上我对你的祝福。

既然对明天永远会有期盼,那就快乐而勇敢地去追求吧,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希望什么,为这份希望该怎样去做了。所以多少遗憾也比不上快乐的延伸。” (待续)
 
《美国冬哥》续六
 
这是另一封信件的原文,我不知道这个贴子我能续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该按什么方式把它写完。正如《续五》里说的,重新翻阅信件带来的心理煎熬和折磨,让人很不平静。好吧,就纯当是送给阅者关于一个海外游子的生活状况来理解吧!

“其实上个周末,我又跑出去了一趟,算是帮忙,也算是赚外快。一个朋友从旧金山搬家到 丹佛来,需要开两部车,因为他是做生意的缘故,所以俺也就不客气地收了他的劳务费。哈哈。

不过开长途还是很累人的,将近16个小时,骨头快给颠散了,呵呵。 星期一晚上才回来,害得俺这两天还得加班加点处理本职的活儿。

说起开长途,刚来美国头两年的时候,还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一没事,就疯狂地开车出游。州内的短途不计,到外州看风景儿的,算起来前后大约有几十来次,光是拉斯维加斯就开过两趟,最远的算是洛杉矶和迪特律了, 噢,不对,应该是亚特兰大。

起初,还觉得有趣,一路的风土人情,怎么看怎么都吸引人,可再接下来就越开越乏味,越开越慵懒了。

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景致单一,说了你都不信,有的地方连绵两百多公里,竟然连个加油站都没有,也就是说绝无人烟,恐怖吧。好在每到这样的地方,路边总会有提示标牌,提醒开车的路人提前加满油,要不熄了火,那可就哭天喊地没了辙儿,呵呵。

我最后一趟,我已经跟你说过的,去芝加哥回来的路上突然遇到暴风雪的事,总算人车平安,可是那份惊吓却是难以言表的,幸亏那一刻没有尿急,要不然就。。。。。也说不准,哈哈。

至今想来仍是惊魂战胆,心有余悸。打哪儿之后,俺打死也不肯再开车出游了,甚至恨不得去看心理医生,怕是落下个恐惧症什么的,嘻嘻。

这回,一来是飞到旧金山,只需要开单程回来,不至于那么累,二来嘛,毕竟是有钱赚,也就豁出去了。”(待续
《美国冬哥》续七
 
继续原信件转贴,呵呵,由于不用自己草拟,续文就比较快了。当然对于一个海外游子即要学习,又要工作养活自己,那份艰辛,对于国内人来说,没有体验是无法想象的。在这里,我向海外学子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来信收到,请勿担心。这几天确实有点忙。

一位朋友在本地开了个礼仪庆典公司,为那些婚礼呀、开业呀、啥的提供服务。大概是holiday 季节的缘故吧,接了不少的活儿。

总算俺的人缘比较好,在里头打个零工、干个第二职业啥的,赚点外块。其实也就是帮着出出点子、搞搞宣传、拍拍片子,再就是主持主持什么的。有空就多干点儿,自己工作忙得话,就少搭些手。

因为上周接了一个婚礼party 的差事,也就花了不少时间,所以没能及时给你去信,当然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不管怎么样,我可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把手哦,哈哈。

好在是单身一个人,东跑西颠倒也省得早早回家受那份儿无聊。这就是俺说的,找些事儿把时间给填上,哪怕只是从形式上让自己忙一些,总比闲下来一个人儿神神道道的发痴强。

你可别说俺这样的日子充实,其实,俺常想,这都是他妈的什么事儿呀,真不是自己喜欢或者希望干的事儿,身体累点儿倒不算啥,可是心里透出来的那份累,又怎是几个囫囵觉可以打发的呢。不过还好,有你在身边安慰安慰我,这个累也就值得啦。哈哈,开个玩笑。

其实长大了,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除了体会谋生的艰辛,还得忍受精神世界的无奈,你可能没体会过,无人的时候,对壁无言;人多的时候,对影无语的滋味,可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八个字到底蕴含着多少层的感慨呢。”(待续
 
1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 11:52 , Processed in 0.0275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