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0591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2140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七夕情人节 探溯追源 [煮酒原创]

已有 200 次阅读2010-9-17 02:31 |个人分类:评论杂谈|

申明:近期在外网发现有本人的一些原创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现今中国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俗称七夕节。这是中国早期传统的节日,具体起源于什么年代,现无考。

不过根据历史文献和民俗专家考证,七夕节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最早称为双星节、双七节,是源于古人对自然与数字的崇拜。由于古人对天文的逐渐认识、阴历的产生,以及对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数的迷恋,则列为吉庆日。

到了汉代,七月初七才正式演称为七夕节或乞巧节。据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襟楼,人俱习之”,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录。

为什么这一时期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呢?“夕”是晚上的意思,指七月初七的夜晚,这些古代女孩们会在朗朗明月下,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为什么这些古代女孩们会有如此充满浪漫气息的举动呢?源于“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可见这个传说在汉代前便开始流传。

而“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载体,是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这就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前面已说过了,双七节即七夕节是根据阴历的双重数字才成为吉庆日的,阴历产生的年代相传始于夏代,由此断定“牛郎织女相会”传说应在夏朝之后。

不过,在《诗经·小雅·大东》篇里有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大意是: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虽然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但也不能说不存在“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只是织女、牵牛二星正式成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

到了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如: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淮南子》中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

可见,从夏代到东汉,织女星与牵牛星被拟人化为“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是个缓慢的过程,但给七夕节注入了新的生命。

随后几千年的演化,七夕节被赋予了更多的的色彩,如其别称就有香日节、女儿节、兰夜节、小儿节、穿针节、晒书节等等,而且各个时期各地的风俗也各有不同,如南北朝之时的捉蛛应巧、现南方的种米求子、广东的七娘会等等。

当然了,受古中国的影响,一些东南亚国家至今也过七夕节,如日本韩国,只是他们的节日风俗又与我们有所不同。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此“中国情人节”一称开始在中国民间流行。

原址:http://bbs.anti-cnn.com/thread-260348-1-1.html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9 05:09 , Processed in 0.0290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