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可以以读《杜甫评传》为例,谈一谈怎样做讫笔记吗?
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可以理解为,不做读书笔记不叫读书。古往今来书籍千千万,哪一部有价值的书本质上不就是一部读书笔记?
黑格尔的小逻辑有名吧,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名吧,那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笔记。当然这还是经过整理的系统化的笔记。没经过整理的笔记手稿就更多了,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是他未经整理的读书笔记吗。
中国的呢更数不胜数了,且不说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钟书的《谈艺录》都是读书笔记的典范,就说这部《杜甫评传》,也正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
《杜甫评传》全书共有二十章164节。下面我以第一章为例,讲一讲读书笔记的做法。但要知道,下面我谈的读书笔记的做法,是通用的,对任何学术著作都适用。学会了做笔记,你才真正学会了读书。
第一件事,将全章逐字打一遍,再认真校对至少一遍。包括正文和注释。这是做下面另外九件事的基础,马虎不得,偷懒不得的。别人代你打的,代替不了你自己逐字打的过程中对原书的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第二件事,将第一章的三节,每节再按文意细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用一个句子或短语拟出标题。如果你认为在一个段落中还应细分为几个层次,则继续细分,也拟出标题。
第三件事,将第一章中全部生字和冷僻词语一一列出,参照网上或家中的工具书,做出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与词典不同的只是,重点放在这个字或词在本出处的用法和意义,不用把它的其他义项罗列很多。当然你如果看到书上印错或疑错的字也标注下来。
第四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人名,逐一在网上或在家中藏书中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人名词典。也就是说,对每一个书中出现的人物撰写一篇传记。所谓“一篇传记”,只是说在内容上要包括“传主姓名/字/号/生卒年份/籍贯/生平事迹/仕途经历/著作述评/思想评介”这样一些基本方面,但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也可以作为这个词条的附录;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等你读到后面了,自然那时接触的材料就会更多,回头再补也很方便。如果在网上能查得到画像也可以附在后面。
第五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书名和文章篇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书名词典。内容上要包括“书名/卷数/著者/撰写或出版大致年代/主要内容概述/篇章目录/ 对后世的影响”这样一些基本方面,同样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
第六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专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专名词典。包括地名/官名/制度名/器物名/民俗名/典故名等,举之不尽。
第七件事,对第一章里引用过的杜诗,参照你所能查到的资料,例如群空间里提供的参考书《仇注杜诗》,逐一做出注释和今译。
第八件事,对第一章的三节,分别编出一套练习题,并在章后对全章内容编一套复习思考题。题型嘛大家都熟悉的,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等。同时附上自己做的答案。
第九件事,以《杜甫的家世》为主题,当然题目可以自己拟定,准备一篇100分钟的
专题讲座讲稿,对象是高中程度的文学爱好者。字数大约在8000-10000字左右。然后约定时间,在群里讲一次。讲后根据听众的意见和提到的问题,修改补充自己的讲稿。
第十件事,读书笔记共享。随时把自己的笔记发到群空间,也随时阅读参考别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来修订补充丰富自己的笔记。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不够成熟不好意思发,也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是辛苦收罗材料得来不易的而舍不得发,因为如果你不发他不发,你也就失去了很多参考人家笔记来提高自己笔记质量的机会。例如我们现在读的这部《杜甫评传》,不就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吗。他能把读书笔记做出这种水平,就可以作为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榜样了。
这十件事做完后,你可以声称自己把第一章读了一遍,可以去读第二章了。不过也要知道,学术著作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全书读完第一遍后,再从头开始第二遍。我的建议,最少四遍。在你们读完了第一遍,预备开始第二遍之时,我会再来讲读第二遍做笔记的方法,不是刚才提到的那十件事了,是另外一些事。我在网上指导过的学生,有曾把一本书这样读过六十多遍的,读书笔记超过了800万字。
当然,用这样的方法读完一本书,要花很长的时间,但这是个内功修炼积蓄的过程,快不起来的,练一年有一年的收获,练三十年有三十年收获,况且你练过一年还是练过三十年,明眼人一看就知,装不了一点假。一旦学会并熟练掌握了读书方法,就会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的境界,天下之书不足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