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火秋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5754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一词从何而来?中字又代表什么含义?

已有 1652 次阅读2009-5-1 10:05 |个人分类:★中华文化★|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中国”自古被誉为“国中”之例,即世界之中,国中之国。
“中国”这一命名绝非是随意。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可见,“中国”名称的由来,与这“中”字有很大关系。其它如“中原”、“中华”的由来,大抵如此。
谈起这“中”,执“中”、“中”和、“中”正(不“中”则不“正”),素为中国古圣人所推崇!中国之所以不叫“东”国“西”国,其缘由亦大抵在此。
儒学《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叫“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这是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法则。这就是孔夫子传授的“心法”。
中国这个“中”字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背景的。 倒还不见得就因了是“居天下之中”的缘故。中国古人咬文嚼字的功力,也是可以令我们折服的,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么我一个泱泱大国的国名,如果有才俊之士觉着哪怕有丁点儿不妥不贴之处,那几茎须子肯定是没有了的,说不定头发也得断光光呢。再者,据“五行”的观点,“中”为“土”为“黄”,黄皮肤的国度名之为“中国”,似亦为理之所当然。
由此见得,中国人尚“中”,偏爱这“中”,认为这“中”着实好,才使“‘中’国”这一名儿能一直承续下来。而且这“中”字的来历一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即中华《周易》之学有着关联。
说到《周易》,其实儒学家的“中庸”之学,理学的“执中”之理,都从《易》学体悟而来。因为首先这“中”,便是《周易》哲学追求的最高理想。

如果说中、执中、中和、太和,是《周易》哲学的理想追求,那么用“柔”,便是迎送人们奔赴“太和”之理想彼岸的一叶轻舟了。所以《周易》强调“其用柔中也”(《系辞传》),用“柔”执“中”,便是《周易》谆谆教导的全部人生哲学。
孔夫子说:“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早几年,让我五十岁开始学《易经》,人生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夫子对《易经》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之后读《易》,
韦编三绝,可见读的有多用功了。夫子读《易》,读懂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就人文哲学方面,他大抵上是读懂了两个字:一是“礼”;二是“中”。
孔夫子读《易》后,运用八卦模式网络建立起一大套“禁锢得象罐头一样严密”的礼治秩序。它以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为基础,把强制性的规范(尊卑名分)注入这种关系,进而确定人伦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体的责任义务,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为人的“十义”。
孔夫子读懂的第二字就是“中”。夫子那种相见恨晚的感慨大抵上就是针对这“中”而发的,认为读懂了这个“中”,可以人生“无大过矣”。应该说,《周易》强调“用柔执中”,是无可厚非的,是正确的;而问题似乎也正在这里了,这种道理大抵上是只能意味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明白说出来,昭示天下,并说这是一“不易的法则”,恐怕就很容易让人用偏、走偏。夫子极力倡导“中庸”就是典范的一例。因为事实上中庸思想是过分强了用“柔”执“中”,而最终使得以儒学思想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成了“守成”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守成”也是不错的;可惜,后世竟发展成了“自闭”的文化,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从这一点上说,倡导“中庸”的人成了最不遵守“中”庸之道者,成了“犯规”的典型。
3

鲜花

臭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拒绝谎言 2009-5-5 23:47
狭义中原河南地带吧
回复 火秋 2009-5-6 20:08
拒绝谎言: 狭义中原河南地带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非地域之局限。
回复 wwdztw 2009-5-20 23:39
不是《诗经》,是《尚书梓才》:“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8 18:31 , Processed in 0.03110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