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3|回复: 5

《大国游戏》第一卷连载(74)——第八篇《稳定》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十四

如果日本无法分享东海的能源,那么在当前的局势下,日本只好在美国控制的伊拉克油田(是否可以顺利增产达到设定目标还是一个未知之数)等着买入经过美国大石油公司和华尔街大投资行拼命吹泡的高价石油,或者就是利用日本庞大的外汇储备,加入非洲的油气资源争夺战。目前欧美仍然占非洲石油出口的57%,为最大市场。中国占非洲石油出口14%的份额,已经引起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口诛笔伐,试图利用苏丹达尔富尔和抵制奥运会来逼迫中国吐出来。而且目前中国尚无其他亚洲竞争对手——印度是作为合作方跟在中国大佬的背后一起合作,比如在苏丹的大尼罗河石油公司里,印度的股份就有25%,这样的合作就为中国减少了因为竞争而推高的成本。如果日本再加进来抢油,而且也学中国抬出“投资无附加条件”的招牌菜,肯定会推高中国在非洲开发石油的成本。


反之,如果日本能和中国合作,以其自身技术能力,以及方便从西方拿取技术的身份,配合上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上的大佬身份,由中国的石油公司带着日本老弟一起玩,就可以使日本的海外能源来源多样化,还能够参与到美国和欧洲都够不到的地方去开采石油。一旦日本的能源来源不必完全依赖于美国,日本就会比较愿意对美国的全球政策上摆出一幅不太热心的“保留态度”。又由于日本的能源来源更多和中国扯在一起,自然会比较容易赞同中国对全球事务的看法。而当日本不得不服从于美国的诏令而参与对某些国家制裁的时候,就可以在中国成立由日资公司控股的影子公司,或者同中国公司合股组成中国法人公司,绕过美国的制裁限制继续到这些国家做生意。


中国在与日本达成东海合作协议后,除了引来美国和欧盟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疑虑以外,俄罗斯恐怕也会发表一些怨言,因为中日合作使其在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奇货可居从中渔利的谈判姿态必须放软,但俄罗斯也不得不服。而在中日合作基础上,美国在与中国能源技术的合作和转让问题上,也同样要降低价码,以免让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如果中国能够有效的利用日本和美国的技术,并在其上进行改进,在清洁煤、液化煤、二氧化碳地下储藏和人工光合作用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就可以大大减低中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中国由于争夺资源而和美国和欧洲造成冲突。本来,由于中国是这几年来唯一一个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国家,中国对原材料和各种金属的需求量极大,但因为还没有抢进西方列强的饭碗,因此在原材金属领域西方还是比较容忍。但在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上,由于西方经济极度依赖油气,中国的小小动作,就会造成满堂喊打喊杀。


事实上美国的节能高技术与日本相差不是太远,但由于美国政府,尤其是外交和国防领域,被石油公司操控,任何国内的节能计划通常会被政府反对而胎死腹中。现在美国一天要消耗2000万桶原油,其中1100万需要进口,这个消耗量的69%是用于包括开车之类的运输,只有大约4%用于发电。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改变美国人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的首选,在于如何改变当前的交通技术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如何利用太阳能发电。其实在七十年代,美国已经有很成熟的电动车技术,可是由于政府的阻扰,这个技术完全没有得到发展,即使在今天油价不断攀高的情况下,也只是电油两用车初成规模。相反,倒是那又斩杀美国纳税人又忽悠环保义士,享有发展中国家“粮价杀手”美称的生物乙醇燃料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发表于 2011-6-17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天天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历史的深度不一般,视野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关于日本那一段我不太认同,看看东芝、丰田对中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下再看哈












礼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 13:41 , Processed in 1.70564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