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亡藏人在印度的生活与担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印度《亚洲世纪报》执行总编辑考什克最近参加了中国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国记者团西藏之行活动。在领略过西藏的文化之美、现代之美后,他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中国的西藏人生活确实比流亡印度的西藏人要好得多。”
同行的印度《南方先驱报》副总编辑南布迪瑞原本对西藏的“破旧”印象则被当今西藏的现代化气息所颠覆:“我为这儿的现代化气息深深感动了,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地享受宗教自由,同时还能够享有现代化带来的一切好处。”
自总编辑奥斯特西藏之行后,德国《明镜》周刊连续发表了《通向世界屋脊的火车》和《“他(dl)欺骗了自己的祖国”》等报道,强调了西藏的经济繁荣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很好的保障”。
除了“真实的西藏更美好”这样的主题外,这些外国媒体在报道中屡屡提到的,是生活在祖国的藏人和流亡藏人在生活境遇上的巨大反差。
自1959年发动叛乱失败后,dl喇嘛带领跟随他的藏民仓惶出逃到印度,被印度政府安置在北部喜马偕尔邦的山区小镇达兰萨拉。47年过去了。目前,在印流亡藏人生活上日见困窘,精神上还要忍受dl流亡集团“官员”的腐败和内耗,加上印度政府为改善对华关系,疏远与dl的往来,公开表示坚决反对流亡藏人在印度从事任何反中国政府的活动,使得dl和流亡藏人的活动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子越来越难过。
中年人平措的话也许代表了更多流亡藏人的心声:“我的出逃是一个绝对的错误。现在我只想回家,回到我的故乡拉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6年7月,从欧洲回来的dl喇嘛刚一抵达驻地达兰萨拉,就接到医生的劝告,说他的身体已出现不适状况,建议他闭门谢客,静养一段时间。
近几年的四处游说,早已使dl身心俱惫。可他不得不如此这般地硬撑着。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他必须要向追随者做个交待。
偏僻的达兰萨拉
dl在1959年发动叛乱失败后,带领8万跟随他的藏民仓惶出逃到印度,被印度政府安置在北部喜马偕尔邦的山区小镇达兰萨拉。
经过40多年的繁衍,加上陆续出逃的少数藏民,目前流亡的藏人共约13万人,其中在印度有10万人,其余的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不丹、欧洲和美洲等地。
达兰萨拉位于喜马偕尔邦的西北山区,背靠终年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全区为山谷、河川、农田、茶园所点缀,而四周则被高山和原始森林覆盖,风景秀丽,景色别致。喜马拉雅山区凉爽而湿润的空气,赋予达兰萨拉独特的四季分明的气候。达兰萨拉盛产大米、小麦、绿茶等农作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达兰萨拉分为上下二部,下达兰萨拉地区海拔1250米,名为科特瓦尔巴扎,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上达兰萨拉地区约海拔1800米,名为麦克罗干吉,这里距科特瓦尔巴扎约8公里左右。麦克罗干吉居住的主要是流亡藏人,同时也是dl喇嘛的居住地和所谓“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流亡的藏人把麦克罗干吉叫作“小拉萨”,显然有怀乡意味。
流亡印度的藏人并不都居住在达兰萨拉。这个偏僻的高原小镇容量有限,所以多数藏人只好整体分散、相对集中地散居在印度各地,其中以南部居多。真正留在达兰萨拉的藏人也就1万多人。
达兰萨拉的藏人总的来说生活水平还可以,主要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无烟工业的旅游每年为这个小镇的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这里有着其他旅游城市所具有的设施,如网吧、酒吧、夜总会、餐馆和旅游纪念品商店等等。
每年的5月到9月是印度最热的时候,可这里由于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脚,气温一般都在20多度,气候凉爽,因此吸引了大量来自印度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来避暑度假。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还在此地租下房屋,组成“国际村”,他们常年居住于此,或学习修炼瑜珈,或写作绘画。但由于这里是个“三不管”地带,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有钱又空虚的外国游客到这里来逍遥放纵,如酗酒、嫖娼、吸毒等等。
旅游在给达兰萨拉带来钞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垃圾、废气和脏物,使这个过去清净的佛门之地染上了太浓的商业化气息,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污染、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过去这里空气清新,但现在不少当地居民在出门时甚至戴上口罩以遮挡混浊的汽车废气。
|
印度, 担忧, 流亡, 生活, 印度, 担忧, 流亡, 生活, 印度, 担忧, 流亡,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