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2|回复: 5

河南南阳山区考古惊现秦始皇的铁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1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秦灭楚国,动用了六十万军队,后勤补给需求量一定很大,于是修建了这条铁路。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不然的话“秦国”的驰道就不可理解,而且从技术上来看也已经非常成熟,不是临时需要才想出来的。
  
    以前一般认为秦始皇修建的驰道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很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却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显然是牵强附会的。但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子的距离必须相同,这虽然符合字义,却也难以解释。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秦始皇的“铁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但是按照这种说法,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即使其他六国并不是个个都修了“铁路”的,那至少修“铁路”的还应该有一个或一些国家。就好像现在各国的铁路轨道间距未必一样。那个时代各国的“铁路”,轨道间距也不可能一样。这也是国防上的需要。
  
    就是我国在解放前,云南省和山西省修建的铁路轨距还不一样呢!各路军阀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下铁路的宽度,使得其他地方的火车没法开到自己的地盘上来。解放后,国家高度统一,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也就随之消灭了。全国统一使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铁路轨距,1435mm。
  
    那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车同轨也就是统一“铁路”轨道之间的距离了。而且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修建的规模都比较小,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全国大规模地修建起来了,以致成了一个茂密的“铁路网”。
  
    当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铁路”网的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这是现在的铁路也没有的特点。我们不能使得汽车上铁路线,也不能使得火车从铁轨上下来到公路上去行驶。
  
    据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铁路”,是单独复线,没有公路相伴。
  
    在秦朝,我国的工业已经非常发达而且科学,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国的工匠,每年制造1600万个一模一样的箭头。制造的弩,原理和现代的步枪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样也和步枪完全相像。而且其生产同样是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个零部件就可以安装。这在现代一般认为是福特汽车公司发明的,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可是在秦朝早就已经实现了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七十年代,西方曾有人指责我国盗窃他们的专利,而实际上也是秦朝留下的文物。
  
    可是当时还没有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都是后来发明的。虽然已经开始炼铸铁也能够炼钢了,但青铜武器却还是占据统治地位。煤炭的使用也是到了东汉以后才推广起来。不然这些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如果当时就有将在中国造成什么呢?也许历史就是要求中国化两千年的功夫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道路,创造出所需的物质基础来,而自己却大大地落后了。这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后来者居上吧!
  
    问题是秦国的铁路网在中国后来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汉朝皇帝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御车配备颜色相同的马,许多将相只能坐牛车。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而没有车子在上面跑的铁路,反而阻碍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汉朝的经济到了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也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铁路”。加上秦朝的驰道也太宽了,因此在后来经济复苏中,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还有,秦朝的“铁路”显然是用于长途运输的,而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原来人烟稀少的长途运输必经地,也已经失去了重要性。大概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够得以免除被人为拆除和开垦并遗留下来。但也正因为人烟稀少而不受人们注意。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以至于人们再也不记得曾经会有如此的辉煌。
  
    不过话也说回来,到目前为止除了南阳山区以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秦朝“铁路”的遗迹,说秦朝有过非常发达的“铁路网”也就只能是个推测,尽管是个非常符合逻辑的推测。一般来说在人口稠密地区已经不大可能还有秦朝“铁路”的遗存了。但愿在人烟稀少的长途交通必经处,还能够找到遗迹。只要再找到一个“铁路”遗迹,并且发现那儿的轨道间距和枕木间距和南阳的相同,那么秦朝修建过“铁路”网就应该成为定论了。如果秦朝的“铁路”网被证实,那么这是比长城还要伟大的工程,这是人们的共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的铁路是我的歌德巴赫猜想
曹为平
强国论坛2008-04-01[ shddtl ] 上帖

  去年的今天,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河南南阳山区考古惊现秦始皇的铁路》,这篇文章是我写的,也不仅仅是一篇愚人节的玩笑文章,实际上是我的歌德巴赫猜想,在特殊的时间里以特殊方式发表的一篇历史学论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我读郭沫若的《中国史稿》时,对秦始皇“车同轨”的解释就很不满意,觉得很牵强附会。看了其他人的解释也很怀疑,如果一般的马车或牛车,为什么一定要车同轨呢?现在公路上跑着各种大小的车子不是很好吗?而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作的各种统一措施中,车同轨居然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之上,位居第一,说明其重要性。在那时我已经怀疑很可能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轨道车了。在西方用木头做轨道的车子也早在铁路发明以前就已经有了,只是没有成网。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在历史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我认为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已经大致上相当于几百年以前快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的欧洲,区别是欧洲已经有了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发明。而我国的战国和秦朝还没有。

  这四大发明都是中国创造的,西方国家白白地得到,而且在成吉思汗以前除了造纸已经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以外,其余还没有得到。我认为是随着成吉思汗的征服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后传过去的。至少火药肯定是随着大炮传过去的。成吉思汗打通了道路后又有了马可·波罗和其他欧洲人东来。没有四大发明就没有西方的资本主义。四大发明大大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这是培根的结论。指南针是航海所必需的,航海除了指南针以外也还需要一定发展程度的造船业。这培根没有明确说到。

  但四大发明还不是最伟大的发明,是创造资本主义文明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足够条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以工业革命为高潮,工业革命还需要三个发明,炼铸铁、炼钢以及用煤。马克思提到过。这些也是中国发明的,至少我们可以从马可·波罗的书中清楚看到在此以前西方国家还根本不知道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可以作燃料。至于铸铁,据说西方四百多年前才使用,炼钢技术据说才二百多年历史。我倒怀疑这个说法,我怀疑铸铁是成吉思汗随着大炮带到西方的。总之西方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更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创造的。炼铸铁、炼钢以及用煤是比四大发明更伟大的发明,没有这三者就没有机器的普及,可是培根没有看到,因为他那个时代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因此即使已经有了这些更伟大的发明,却不可能为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这是两个层次的伟大发明,中国另外还有更伟大的发明据第一层次下面讲。

  在春秋末期中国已经有干将莫邪之剑,应该是钢剑。那个时候吴国的炼钢术世界第一,在中国吴刀是最快的刀,甚至带有了神话色彩。连大禹的父亲鲧居然也说成被吴刀剖了腹。当然这不真实,大禹时我国不但没有钢,青铜刀也不大可能有。但这说明至少战国时候,吴国的钢刀已经成了最锋利的刀的代名词。战国时青铜的兵器还占据统治地位,到了汉朝青铜兵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完全代之以铁兵器,而所谓铁兵器其实就是钢兵器。那时已经有“百炼成钢”的说法,已经出土三十六炼大刀。后来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到最后甚至出现了蒸汽机的反面使用——风箱(外国的风箱长期是皮老虎)。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煤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汉末魏初已经大量地使用煤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的钢铁兵器质量有所下降,含硫量增高。但也正说明了钢铁使用量大大提高,不然并不是不可以继续用木炭来炼钢的。欧洲国家虽然早就从西亚传去了炼铁术,使得他们在二千多年前几乎一夜之间暴发起来,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比较纯正的奴隶社会,不像埃及和亚洲需要一个很长时期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原始社会里直接脱胎出来的带有大量原始社会遗迹的奴隶社会。在中国经过夏商和西周的奴隶社会,到春秋铁器开始盛行,质量还比较差。从管仲的话中可以知道,铁器还只能制造农具等,兵器还得依靠青铜。但是我国的铁器虽然比西亚发明晚,发展却很快,这和中国的青铜技术好早就很成熟有关,说明我国的冶金炉和鼓风技术好早就远超出西亚了。所以铁器一发明,很快就炼出铸铁,紧接着就炼出了钢。而欧洲虽然二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比较纯正的奴隶社会,科学技术上却还长期比较落后。谁不知道长剑比短剑好,斯巴达克只能用短剑,那是他们在冶炼技术上过不了关,而秦始皇的剑已经长达一米多,以至于荆轲吃他时还一下子拔不出来。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统一趋势,统一已经不可避免的了。而欧洲却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可以这样说,在成吉思汗以前欧洲的社会发展远远在中国之下,除了有纸,都比中国的战国落后。纸也是中国发明的。他们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条件。而我国虽然在战国时期社会已经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却没有具备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发明创造,社会不得不在封建时代继续发展,以待出现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发明创造。

  也正如此,秦始皇统一以后,我们中国出现了大约两百多年一次的循环,农民起义的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不少人把这作为中国落后的根据,完全颠倒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比西方高级得多,西方长期以来停留于农奴制。而秦始皇的时候,农民都已经自由了,相当于或超出了欧洲废除农奴制以后。如果不是成吉思汗打通了东西方的道路,从而灿烂的经过二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创造的中国文明没能传到欧洲的话,欧洲一样要经过一定的时期出现一个秦始皇,统一欧洲,要经过封建的农奴制变革,再经过二千年的时间和一次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逐渐地发展出先进的和中国差不多的文明来,发明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发明炼铸铁、炼钢和用煤。

  中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绝不仅仅是无谓的社会循环,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反映。中国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很复杂,一直在变革之中,汉代的封建主和农民的关系和秦代的就不一样,唐周的和隋朝的也不一样,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进步。比如唐周时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就比隋朝和隋朝以前的生产关系先进。雍正皇帝的摊丁入田比以前那一次都先进。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是隋炀帝提出的,但他不能实现,直到隋末农民起义推倒了隋朝,才由唐高祖最先实现起来。李世民的反动政变停止了均田制的推广,租庸调法名存实亡,社会僵死。唐高宗推倒了长孙无忌集团才重新得到了大发展,又经过为民伸冤的告状运动而建立的大周朝才普遍推广。摊丁入田就是海瑞的一条鞭法,明朝不能实现,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大起义推倒了明朝后,又经过一段时间雍正皇帝才有条件把它实行起来了。

  但是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劳动者的变化,各个发展阶段,为什么会有这些发展阶段以及他们的必然性,有意识的研究现在几乎还没有开始。这个问题必须好好研究解决。研究出中国社会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推动作用。

  正是这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包括上面说的两个层次的发明。中国为此花了两千年,经过成吉思汗传到西方后,西欧几乎不花一点代价就得到了,使得他们第二次在一夜之间暴发了起来。

  完全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发明创造,没有成吉思汗打通东西方交通,不把中国的先进文明传到西方,就不会有西方的资本主义,不会有他们的工业革命,今天西方国家仍将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甚至中世纪还不会结束。

  我们中国的古代文明创造了三个层次的伟大发明,没有中国的发明就不会有西方的资本主义。至少等他们自己发明出来在时间上要再过两千年,而且使得他们将像如下面说到的中国那样遇到困境中。

  这三个层次的发明是:第三层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第二层炼铸铁、炼钢、用煤。这两个已经展现了它们的伟大作用,另一个更伟大的、第一层次的发明现在人们还看不出来,我却在七十年代就作出了结论。这个发明就是中国式的精耕细作、开垦西方不能耕作的边际土地、有机肥的使用、水利设施和绣花式的农业。中国的这个成就也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才达到的,当然也得到了近代人和现在人的进一步发展。早在战国的李悝就有尽地力之教。汉朝进一步发展。秦朝以后我国两千多年并没有白过,不是无谓的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受中国文化极大影响的国家,如日本的农业也具有这一特点,而且日本比较早地和西方的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了,比如用化肥、农药。

  中国近现代对于这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广泛使用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雍正皇帝,没有摊丁入田就没有中国大量边际土地的开垦、进一步的精耕细作和人口的翻两番。中国人口达到四亿一度被艾奇逊等人作为解释中国发生革命的原因以及掩盖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罪行的“理论根据”,还作为对新创立的伟大的人民共和国的诅咒。

  对于中国式的农业许多自以为是的“大学者”都说颠倒了。他们说,是中国人口的膨胀把人逼到边际土地上去的,也逼得中国不能不精耕细作。实际正好相反,正是中国有先进的农业才使得中国能够用较少的土地养活大量的人口。没有先进的农业,即使有了大量人口也只有饿死的分,根本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正是先进的中国农业才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使得中国具有很高的人口密度(不包括西部荒凉地区)。二百年前西方的农业还极粗糙,按照我们中国农民的看法那不是农业,而是瞎胡混。西方国家在农业上不是没有发明创造,他们的发明创造也是伟大的。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遗传学和优良品种的培育等等就是他们的发明。我国古代也有良种培育,规模小得多也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

  对于中国式的农业作出伟大功绩的另一个人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中国精耕细作的绣花式农业、对边际土地的开垦、对土地的改良、水利设施的兴建在毛泽东时代都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另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把中国式的农业和西方的先进农业相结合。相比之下日本就远远不如毛泽东时代了。毛主席临走时留下了大批的水利设施,十四个特大型化肥厂,其中十三个从西方各国引进,一个由上海自己研制——我国能够自己设计制造世界上最最先进的化肥厂了,还有一大批自行设计制造的大中型化肥厂和2400多个小型化肥厂。大批的农药厂、农业机械厂,那时我国的一只脚已经踏进农业机械化的大门了。另外还有大批的农业科技成就,光优良品种就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如果仅仅指庄稼,那么优良品种占世界的一半,绝不仅仅是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和鲁棉一号。杂交水稻也离不开毛泽东时代,如果没人把袁隆平调去专门搞杂交水稻并且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进行了领导组织的话,袁隆平就得老死在教室的讲台上,解放前也许还不一定能够上讲台,他的杂交水稻只能成为一个伟大而又光辉的幻想。这一幻想也不是袁隆平提出的,国外早就有人提出并且搞过,国内也早就有人在搞了,只是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十年组织发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和科技人员才得以成为现实。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化肥,光优良品种也不能增产。毛泽东时代还使得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有了相当雄厚的科学技术和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正是毛泽东主席使得中国能够在七十年代以世界上22%的人口,7 %的耕地,实现八亿人口有吃有穿,并为世界所公认。1972年尼克松到中国来也承认这是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成就,也就是说,承认了艾奇逊的“理论”和诅咒破了产。

  我在七十年代末期说过:“雍正皇帝不但对中国的历史有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世界历史也有巨大的贡献,这一点现在人们看不出来,将来不能不承认。”自然毛主席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就更大了。中西合璧的先进农业总有一天将为世界所承认,并且在整个世界所推广。尽管人们需要计划生育,但如果认为人口只有永远停留在现有水平上,或竟至于现在这个基本上空落落的世界已经发生了人口爆炸,那等于说人类的历史本来就不应该发展,应该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或者应该倒退,更或者人类根本就不应该产生。世界人口总是要增长的,到那时中西合璧的农业就成为必要了。何况西方国家的先进农业也有缺点,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能源,化学能源不会维持很长久的。中国的发明创造当然远不止这些,在宋朝已经有了纸币,造船业已经大大发展,有了轮船,能够造五千吨的大船。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哥伦布时的西方。

  可以看到战国时期中国除了没有后来传到西方去的发明创造外,和三百年前的西方国家比已经毫不逊色了。如果我们那时有这些发明,在秦始皇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可以逐步进入资本主义了。也正是这个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中国社会早熟论”。说早熟是不妥的,中国是正常发展,我们只能说西方国家在成吉思汗以前远落在我们的后面,不能说中国是什么早熟。倒是西欧国家由于没化什么代价就得到了中国的发明创造,才是大大地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才是早熟,终于后来者居上。

  七十年代初期我遇到一些大学生哀叹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上太长了,好像这就是中国的耻辱。我告诉他们,不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长了,而是西方的封建社会短了,引发了他们的一阵耻笑。我只能感到他们的无知而又狂妄。他们的意思是,说中国长了和说西方短了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区别。这正说明他们不懂得这两者的区别。世界上长短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西方国家就不是正常的,他们靠我们才得以缩短发展历程。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高一米七,我们可以说毛主席长得高,不能说一米七是矮子,说毛主席是高个子和说一米七是矮个子能一样吗?谁说一样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中等身材。同样我们可以说邓小平矮了,不能说一米七高了。谁如说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那只能说明他极其无知,连一米七是正常身材,邓小平才不正常也不懂。中国的封建社会比西方长并不是什么耻辱,这是正常的发展历程,就是在这漫长的时间内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封建文明,为资本主义打下了发明创造的基础。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发现秦始皇的时代,我国有一些西方国家近几百年才有的发明创造那就不奇怪了。生产上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这是事实么!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发现寒光闪闪,锋利如新经过铬化处理的青铜兵器也是事实么!而同样技术西方二十世纪有了现代化学才发明出来。我提到秦朝时候的弩在原理甚至外形上都和现代的步枪相同,有人认为是对电视新闻的调侃,有人认为是受其启发。我不能不声明,不能说完全没有受2007年的电视影响,但我确实好早就看过一本关于我国古代兵器的书,并说过:“这和现在的步枪简直一样么”。西方国家的铁路也是从木制的轨道车发展过来的,开始也是马拉的。后来采用蒸汽机车,才用铸铁铸造铁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的铁路还是用的铸造铁轨,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才发明了转炉炼钢,后来才改用铸造钢轨,再后来是轧制钢轨。那么为什么许多方面比三百年前的欧洲还先进的秦始皇时代就不可能搞出马拉轨道车呢?所以说我猜测秦始皇的驰道是“铁路”加公路网(也许有的地方仅仅是“铁路”或仅仅是公路)就可以理解了,对于秦朝的驰道为什么要那么宽也解释了。虽然没有考古根据,作为我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对于车同轨,人们从来就没有解释清楚过,曾经有过的解释都不通。

  在以前我没有发表的机会,但这个观点三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心里,而且我总觉得应该把它发表出来。自从节衣缩食买了电脑后我就想把它发表出来。但觉得如果写一篇论文不但没有多少好写,也不大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去年三月初,我又想到了这个问题,突然想到四月一日是愚人节,反正那一天哄死了人也不偿命,就决定制造一个轰动效应的愚人节新闻,同时把我的观点发表出去。就这样,我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原以为文章很快就可以写成,可是事实上这个月我几乎把其他的工作都停了专门写这篇文章,几乎天天都要补充和修改,直到三月底终于到了自己非常满意的地步,并于四月一日凌晨发表了出来。而且果然引起了轰动效应,大概很少有愚人节新闻比我的《秦始皇的铁路》那样吸引了人们,许多人明明注意到是四月一日发表出来的也相信了,而且还到处转贴。也许没有一个愚人节的新闻能够维持那么长的时间,本来我准备经过一个月就出来说明真相,谁知道这个新闻到处传播越来越广,相信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也不急着出来说明真相了。我亲眼看到转贴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两万多页,直到现在还有五六千页,快一年了还有人在转贴。另一方面我的电脑出了毛病,后来忙于修理和购买新电脑,把这件事也就淡忘了。再后来我又干起其他事来了。但是快一年了,我总不能使它永远被人们当作真相或者当作愚人节新闻,所以现在就不能不出来说明真相了。论文我不必写了,我的意思大致已经表达清楚了。其中大多数不是没有道理的,它能够得到如此广泛和长时期的传播正说明了这个观点的生命力。真作假时假亦真,也许最能使人们相信的谎言包含的真理最多。希望认为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有相当根据的朋友能够顶一下。

  还好,网上没有人骂我,有人看破后评介为:“这是某历史爱好者献给今年愚人节的礼物,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有人信以为真……”不过,今天也是四月一日,也是愚人节,那么会不会本文也是愚人节的新闻呢?大家去猜测吧!不要又上当哦!2007-04-02 17:32:07 我在网上说的:“我以人格担保,十几天前已经看到过这篇文章。”这句话完全是事实。作为作者确实在十几天以前,看到过自己写的已经基本成型的文章。

  有些事情不能不出来澄清:

  第一:“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说几乎无法停下来,过分了,但是如果枕木突出在地面上,确实需要和马步合拍,不然马没法奔跑,效率也就不会高了。不然的话,必须把枕木中间填平。

  第二:“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

  ——这是我瞎编出来的,是为了加强戏剧性,也是故意留下破绽。我没见过西安的铜车马,就是秦始皇时代真的修建了“铁路”也未必既在“铁路”上跑,又在“公路”上跑。不过作为一个科学幻想家,我倒确实设想过一种既能在公路上跑,又能在铁轨上跑的汽车或装甲战车。有机会我也想看看西安的铜车马,也许就是一般的轮子,没有什么“奇特”。我本来想会有人出来说:“西安的铜车马轮子并不能上铁路”不料竟然没有人出来说。

  第三:碳14测定自然更不可能了。

  不过:

  “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这在中国古代确有事实。

  “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这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古籍中好几次提到了双车道。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有: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後。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列传第九》说: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有人解释道,车不得方轨,是指不得两车并行。《汉书》里也有“方轨”这一词。依此看来,这在那时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双车道。

  “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

  ——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人跑步一个小时可以达到十公里,当然不能持久。马的速度是人的三倍,应该在一个小时内达到三十公里。照此如果每过一站换一次马二十四小时就是720公里了,考虑到换马需要时间,就定为一天一夜六百公里,多则可以达到七百公里。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现在留下的秦直道就是这样,两千年来不长草。

  至于问为什么要说在河南的南阳山区发现的,那是因为秦灭楚国是最大规模的战争,最最需要后勤保障,开始只发兵二十万行不通,后来发兵六十万才灭了楚国。南阳是必须经过的,既然在南阳“发现”,自然应该在山区,而且没有“公路”相伴,不然二千年来早就破坏了或者被发现了。有的网友说:“河南人最会吹牛”,那是误解了,得为河南人说句公道话。我姓曹,最早祖先出于山东,所以是山东人,后来我们的老祖宗大英雄曹操家在安徽,我们从安徽迁到浙江宁波,所以我既是安徽人、又是宁波人。我父亲1934年逃壮丁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就业、落户、安家并生下了我,所以我又是上海人。现在我在四川南充,所以又是四川南充人。所以我无论如何不是河南人,不是河南人爱吹牛。不过1970年毕业时工宣队将我分配在许昌,我们老祖宗的首都里。后来有人希望离家近一点,要和我调换,尽管他有意把四川大大地吹嘘了一通,我却明白南充是个小城市,天府之国是成都平原不包括南充,还不通铁路,说嘉陵江通船也是骗我的,无论如何不如许昌通铁路好。如果南充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和我换呢?但是我的思想就有那么好,现在还是那么好,人家要换我就换了。所以我差一点就成为河南人,但是终究没有成为河南人,终究不是河南人爱吹牛。我在网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得到了不少资料,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搜索我的名字“曹为平”。需要资料也可以来信。
EmailCaoWeiping469@yahoo.com.cn

  其它问题大概不必说了吧!尽管是个哥德巴赫猜想,但是我倒真的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证实。如据《史记·河渠书第七》说,大禹“行沙以轨”,倒可以看到所说的“轨”应该是“铁路”。在沙漠里为了防止陷下去,只有铺轨道才行。——我们可以承认大禹时还不至于铺“铁路”,但至少应该有了铺“铁路”的思想,才可能转到大禹身上,就好像有了钢制的吴刀后,才能说鲧是被“剖之以吴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大胆
我喜欢这样发散性的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擅自帮版主提醒下lz,呵呵,需要补充原文的来源链接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uc 于 2009-9-23 08:34 编辑

说几乎无法停下来,过分了,但是如果枕木突出在地面上,确实需要和马步合拍,不然马没法奔跑,效率也就不会高了。不然的话,必须把枕木中间填平。

--- 其实不过分, 真的是几乎无法停下来:
如果有座桥是用横木板组成, 且各个木板的间隔要我们跑才能够着. 我们跑到一半可以慢下来吗? 不能, 因为脚会够不着下一个木板而掉下河; 能停在中间吗? 也不能, 因为惯性; 所以为了不掉下去上了桥只能跑.


因此有人猜测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复线的公路也可能相当于现在机场跑道的作用, 为马车入轨前加速和出轨后减速制造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4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 种 铁 路 是 完 全 可 行 的 。

中 国 第 一 条 铁 路 是 李 鸿 章 作 为 礼 物 献 给 慈 僖 太 后 的 一 条 铁 路 。 老 李 的 意 思 可 能 是 让 太 后 和 皇 上 能 体 验 一 下 工 业 文 明 , 好 更 好 得 带 领 大 清 进 行 现 代 化 改 革 。

但 是 慈 僖 太 后 不 能 忍 受 火 车 的 噪 音 , 下 令 拆 掉 火 车 头 , 用 马 拉 着 火 车 在 轨 道 上 跑 , 据 说 效 果 非 常 理 想 。 举 朝 上 下 一 致 称 颂 太 后 圣 明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3:18 , Processed in 0.05680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