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6|回复: 5

当中国青年遇到美国总统(有AC创始人饶谨的采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9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中国青年提问美国总统  


  新华网 ( 2009-11-19 10:46:37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11月16日,奥巴马对中国青年施展魅力。路透




1998年6月29日,克林顿在北大演讲。路 透社



2002年2月22日,小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路透社

    影响中国青年的美国观,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做法。而每一次美国总统与中国青年的对话甚至交锋,都折射出了中美关系成长的轨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11月16日,上海新科技馆四楼的圆形大厅,中美国旗交相辉映,几百名中国青年围绕演讲台而坐。当美国总统奥巴马走上台时,场面顿时安静下来。片刻之后,话筒里传来一句“侬好!”的问候,奥巴马用这句不太标准的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举座皆笑,随即鼓掌。
    美国白宫官方网站播出了全程的现场视频,众多美国网民上网浏览“美国总统如何在中国青年前施展魅力”,美国媒体则把奥巴马总统与中国青年面对面定位为“美国着眼于下一代的美中关系”。
    这一点在此次中美联合声明中得到了体现:美方将接受更多中国留学人员赴美学习,并表示今后四年将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
    期待影响中国青年的美国观,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惯例。11年前,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华时,首次开启了美国总统与中国青年的对话,此后,“与中国青年对话”便成为每届总统访华的重头戏。而每一次美国总统与中国青年的对话甚至交锋,都折射了中美关系成长的轨迹。中国青年的表现,也往往成为美国观察中国未来走向的一个窗口。
与奥巴马对话不够“带劲”
    奥巴马是一个演讲天才,身上还拥有明星般的个人魅力。当天在上海科技馆的圆形大厅,奥巴马做了15分钟的开场白后,开始接受中国青年的提问。
    第一个问题很客气。“你采取什么措施来加深美国和中国城市之间的关系。你是否会参加上海世博会呢?”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女生陈曦以上海与芝加哥为姐妹城市为由,提出了第一个提问。陈曦事后说,自己的提问主要是想让奥巴马感到亲切,因为芝加哥是奥巴马的故乡。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张新提到了“台湾问题”,但措词温和而委婉,转述互联网上一位台湾商人的话,美国想向台湾售武的时候,他们非常担心,因为这样会破坏两岸关系。“总统先生,我想知道您是否支持改善两岸关系?”
    其他的问题涉及阿富汗战争、诺贝尔和平奖等。正如对话主持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开场时所说:“今天我们将用一种非常轻松、自由的方式,而且我相信也将会是愉快的方式,奥巴马总统将和大家一起讨论中美关系问题。”
    不过大家的问题并没有激起奥巴马的演讲冲动。这位善于掌握对话主动权的总统,中间有意发起话题,并不忘让他的驻华大使洪博培转述互联网上的网民提问,希望激起中国青年的讨论情绪。但在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讨论的气氛始终保持在“彬彬有礼”的程度。
    这一点,美国媒体也敏锐地感觉到了,并拿奥巴马前两任克林顿、小布什与中国青年当年交流的情形做比较,认为奥巴马此次与中国青年的对话缺少火花。
    美国媒体失望的,是奥巴马没有传递出足够的美国价值。而这样的对话气氛一度让部分中国网民感到失望,觉得没有讨论足够“带劲”的问题,有网民因此说“奥巴马只是在做一场表演秀”。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美国希望借助这种美式‘市政厅风格’的会面,拉近美国总统与中国青年的距离,同时把美国的价值观传达出去。”金灿荣教授认为,与以往对话相比,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的形式没有变化,但中美关系的背景已变化,“双方力量对比更加平衡,中国方面也更加自信。”一位网民因此总结说,“那些总是以政治杠杆为话头的时代终于过去。”
   
“炮轰”布什,“质问”克林顿
    中国网民认为“带劲”的提问,曾出现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及小布什访华期间,当年的中美关系处于碰撞波动时期,那时中国青年的提问自然要显得更加尖锐和激动。
    2002年,小布什访问中国并与中国青年交流时,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张璟有幸提了一个问题。如今在盖茨基金会工作的张璟向本报回忆说,当时跟美国同学接触时,发现美国人很不了解中国,美国的媒体总是误解中国,而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程度要深刻得多,这让自己感到震惊。因此,张璟当时的提问就针对了美国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并向小布什请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璟的同学黄瑞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则更直截了当,当时气氛还略显紧张。“我想问总统先生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否还牢记对中国人民的承诺?那就是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个提问当时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清华学生提出的最尖锐问题之一”,香港媒体则在报道此事用了“炮轰”一词。
    黄瑞事后说,布什演讲中一直在推销美国的价值观,并且十分巧妙地提到了一些让中国人听来不舒服的事情,比如婉转批评中国的教科书对美国有歪曲,回答有关台湾的问题时闪烁其辞。“我并不认为我的问题尖锐,我想我表达了很多同胞的心声。”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高度评价了当时清华学子的提问,他认为同学们的提问不仅体现了“和为贵”的气氛,而且绵里藏针,柔中有刚。
    相比克林顿1998年与北大学子交锋的情景,其实小布什并没有遭遇太多的尴尬。那年,当克林顿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北京大学演讲大堂时,有着丰富辩论经验的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面临一次强有力的挑战。在前30分钟的演讲里,克林顿挂着笑容,说着优美词句铺陈的演讲稿,滔滔不绝地讲着美国的自由、民主,还引用胡适的话,国家的解放、民族的解放不应该以牺牲个人自由作为代价,意在指责中国缺乏民主和自由。
    只是让克林顿没有料到的是,接下来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度令他脸红到难以招架。
    “如果中国在夏威夷驻军,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安全条约对付美国,美国是否会同意这种行为?”
    “您的微笑之后是不是还隐藏了其他什么话?”
    “您是不是有遏制中国的企图?”
    “美国在人权与民主等方面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
    每一个提问,都会引来台下学子一阵潮水般的掌声。
    “我们的学生问得真好啊!”时隔多年,北大前校长陈佳洱忆起克林顿访华与北大学子交锋的往事,仍对学生的表现赞赏有佳。据陈佳洱回忆,当听到第一个问题时,克林顿的脸当时唰的一下就红了。当听到台下响起的掌声时,克林顿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他拿起桌上的矿泉水就喝。”
    演讲结束后,克林顿对陈佳洱说:“你的学生很出色,我走过世界这么多国家,从没有哪个学校的学生能够提出今天这样的问题!”
   
中国学子美国观的变迁
    当年北大中文系学生马楠就是尖锐提问者之一,她驳斥了克林顿演讲中有关自由、民主的说法,之后克林顿也不得不用“自由止于别人鼻尖”的美国名言来自我解嘲。
    正是这一提问,让马楠在互联网上有了“反美先锋”的称号。但后来具有戏剧效应的是,马楠毕业后嫁给了一个美国人。用当事网民的话说,她从反美走向了“媚美”。直到多年后,马楠向媒体澄清网上的种种传言,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但让人深思的是,为何一次对外国元首的提问会引发如此多的风波。
    而与小布什总统对话的张璟,毕业后到美国《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站工作了四年。这段工作经历让她越来越意识到这些驻华的美国媒体就是美国民众看中国的眼睛,“这些报纸反映我们什么样,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就是什么样。”
    这份工作让张璟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尽管我当时的提问还是有些肤浅,但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很重要,其实中国对美国的理解也不一定很深。”
    后来,张璟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留学,接触到很多美国人,“这些人都是美国未来的政治家,在那里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互相了解对消除误解有多重要。”
    马楠、张璟后来都与美国有了或多或少的渊源,她们对当前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她们看待美国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
现代中国青年美国观日趋成熟
    面对此次奥巴马总统与中国青年学子的对话,很多网民甚是怀念以前的“交锋”,甚至悲观地认为,现在的青年更为“媚美”了,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小东并不完全认同。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这次对话只是小范围的,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青年的美国观。尽管如此,但还是说明了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心态更为平和了。
    反CNN网站负责人饶谨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这代青年对美国的认识是一种平视的眼光了。”饶谨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会向奥巴马这样提问:“美国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的友好上,‘口惠而实不至’已经让中国青年越来越反感。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他迷人的微笑,而是美国真正做出有利于中美两国间的事。”
    饶谨的话背后显露的是中国青年人对美国的自信。不过,王小东还是认为,尽管比过去好了,但还是有不少人存在把美国天使化的心态,要真正平视美国还需要时间。
    王小东指出,过去,我们把美国妖魔化,而改革开放后,我们把美国神化,认为美国人很单纯、不存在勾心斗角等,这完全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相对而言,现在的中国青年既不盲目崇拜美国,也不会一概否定美国,他们的美国观正在走向成熟。”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http://xqdb.blog.sohu.com/
发表于 2009-11-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代青年对美国的认识是一种平视的眼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代人是趴在地上仰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起来,还真是站长在使馆的三个提问个个到位。

连邱震海作为上海人也说,大概是上海为人缺乏点锐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学生问得真好啊!”时隔多年,北大前校长陈佳洱忆起克林顿访华与北大学子交锋的往事,仍对学生的表现赞赏有佳。

当听到台下响起的掌声时,克林顿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他拿起桌上的矿泉水就喝。”

克林顿对陈佳洱说:“你的学生很出色,我走过世界这么多国家,从没有哪个学校的学生能够提出今天这样的问题!”

挺怀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98年以来迄今11年了,中国青年只有面对美国总统的份,没有面对自己president的份
而且当年那个勇质克林顿的北大女生,如今喜嫁美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14:27 , Processed in 0.06725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