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4|回复: 15

诺贝尔奖为何仍然远离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自十五世纪在全球崛起以来,逐渐形成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价值和规则体系。这包括过去的G8现在的G20、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奥运会和诺贝尔奖等等。任何一个国家要崛起,要被承认,其标志就是能够进入这些体系。中国经过六十年的奋斗,现在已是WTO成员、G20创始国,也成功的举办北京奥运会,在政治、经济和体育方面已是西方体系的一员。但唯独诺贝尔奖却仍然被排斥在外。每年十月“诺贝尔月”来临的时候,中国局外人的尴尬发外醒目。此时,也是海内外自由派鼓噪的时刻。什么五千年文明古国,十三亿人口,何以就无人能获此无尚荣誉?随后就把目光转向中国的体制----比如中国的教育扼杀个性云云。然而很难让人相信,一个自由派认为很失败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居然可以创造三十年的经济奇迹。其实,从中国加入WTO、成为G20创始国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经验来看,中国并非没有资格,实是西方认为需要颁给中国诺贝尔奖的时机仍然未到。面对西方坚持的最后一个堡垒,中国需要的是耐心和进一步的崛起。
  
  无论是WTO、G20还是奥运会,对于中国都有一个共性。一方面是中国的积极争取,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西方发现,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些体系就不完整,直接影响到这些体系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西方迫于自己的需要,也努力地推动中国成为其中一员。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缺少了中国,还能称之为世界贸易组织吗?所以西方尽管一方面对中国要价,但另一方面却也积极鼓励中国的加入。中国举行奥运会更是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长期的夙愿,也是他一直主动地积极推动中国申办奥运会。奥运会发展到今天,没有中国的举办始终是很大的缺憾。在奥运会发展史上就缺乏代表性。至于G20,西方对中国的积极呼应更为明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于G8,中国表现的一直十分的冷淡,尽管不断有国家呼吁中国加入成为G9。所以,当中国实力足够大的时候,西方搞出个G20,中国水到渠成的以创始国的身份加入。同样的,西方需要中国帮助摆脱经济危机,也就不得不增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
  
  因此,面对西方最后一个堡垒“诺贝尔奖”,西方把中国排除在外,不要紧,我们就向对待G8一样,不理不睬,等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没有中国获奖,这个奖就没有权威,就不具代表性的时候,中国自然就会象现在的美国一样,频频获奖。我们现在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诺贝尔奖没有一个美国人,它还是诺贝尔奖吗?
  
  同理,当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仍然没有中国人身影的时候,谁还会相信它的权威性?当中国成为维持世界和平主要力量之一的时候,诺贝尔和平奖仍然与中国无缘,谁还会相信它的可信度?当袁隆平解决几亿人吃饭问题的时候,诺贝尔生物(化学奖)再不颁给中国,还会有谁认可?就是现在,世界已经在质疑,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何以没有人获得文学奖?这一天,我们相信也不会太远了。当然这一天就是到来了,也不稀奇,中国还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同时开放给西方加入,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发表于 2009-10-14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一定要这个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批评楼主批评错了,楼主没有赞赏洋人。

楼主也要批评,写这么短的文章竟然跑题了。为何?你的文章从头至尾说明了为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科学方面确实无话可说,我们的创新能力从小学就被扼杀了;说起经济崛起,各位朋友去翻翻史书,哪朝哪代刚开国几十年不是经济迅猛发展的盛世。
等到什么时候权力能真正尊重人,就差不多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中国可以在科学上做出新的基础革命性的贡献,并且引发下一代目前未知的工业革命,否则诺贝尔奖就是世界第一大科学奖。

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就必须去得到这个奖项,相反中国应该追寻下一代的新科学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诺奖的与中国无缘有三面性:一是西方文明认识的排外性,比如文学奖;二是西方文明的偏见性,比如和平奖;三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近代的中国在现代化科学贡献发明上确实有限,除了VCD还有什么是我们的创新呢?
前两点无视吧,第三点我们应正视,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将西方人制订的游戏规则,视为标准,视为真理,

更有甚者,视之为信仰!

西方人的肯定,比什么都得要。

这是多么可怕的局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轻风入林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宋鲁郑将中国获得诺奖与加入什么WTO、举办奥运会相提并论,足见此人的无知、浅薄,甚至无耻!

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以上国际组织,都可以举办奥运,这是国际交往的原则,体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而诺奖的评选,其依据则是个人或者个人的组合(一般人的数量不会很多)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上开创性的成果和特别突出的贡献。

它将二者混为一谈,混淆视听,企图让无知的粪青拒绝全人类的进步理念(不排除诺奖评选在个别人文类奖项的争议性),郑的思想只会带领他们与塔利班、义和团为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一剑光寒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拿奥运来证明中国的强大?南非也办了,你能说明他也强大?
再回来看北京奥运,给我们带来什么进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ringfield 于 2009-10-14 16:34 编辑
文章提交者:轻风入林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宋鲁郑将中国获得诺奖与加入什么WTO、举办奥运会相提并论,足见此人的无知、浅薄,甚至无耻!

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 ...
wxyzz 发表于 2009-10-14 16:19

诺贝尔科学奖只是一种比较权威的物理、化学、生理等方面的奖项,还没到“全人类的进步理念”的程度,其他奖嘛,还是算了,连权威都称不上。

顺便说一句,只有普世价值才是“全人类的进步理念”,但你见过普世价值里有“科学”一项嘛?普世价值板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rmonious 于 2009-10-14 16:58 编辑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西藏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1934年生于青海,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年65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法籍华人,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2岁。
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高   锟:1933年生于上海金山,英、美籍华人,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6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
harmonious 发表于 2009-10-14 16:51

祝贺,你们是国人仅存的为数不多的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都是华人,不是华侨,跟咱中国有什么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奖是好事,但是千万别给诺贝尔和平奖,中国丢不起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来顶8楼的,楼主应该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身中国的学术风气不行,更重要的是政治色彩在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6 22:15 , Processed in 1.80529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