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3|回复: 0

[公知观察] 中戏离休教授就曹禺纪念文章采访作出声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周末:“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曹禺的戏剧与时代
地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41755/

中戏离休教授就曹禺纪念文章采访作出声明

地址 http://ent.sina.com.cn/j/2010-11-08/21233139786.shtml

本年9月27日《南方周末》记者石岩同志来访,说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报上要发表点东西,希望和我谈一谈。我从1953年考入“中戏”就是曹禺老师的学生,我不能推辞,答应接受采访。石岩同志出示了十二个问题,我当即表示只谈曹禺老师作品,其他问题偶尔涉及也不见报。石岩同志欣然同意。我们谈的很融洽。谈后,石岩同志表示一定按我所谈记录整理。我很相信石岩同志,因此“访谈”发表前,我没有阅读原稿。但10月25日我接到报纸一看,大吃一惊。

  文章(姑且叫“文章”吧)开头就写是“晏学口述”,但全篇有一半以上不是我说的,又没注明是编辑或记者的话,而且文不对题不知所云的东西很多,我只好在此声明。先从标题说起——大标题是:“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副标题是“曹禺的戏剧与时代”。

  既是纪念曹禺,却把曹禺放在副标题位子上,不知是何用意?再说,我说“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是特指“大跃进”时期的作品。因为当时系领导命令年轻教师“厚今薄古”,都要讲一个当代作品,如《降龙伏虎》、《烈火红心》等等。我是刚毕业的学生,知道学生不爱听,我说:“这些作品,学生一看就明白,有甚么可讲?”现在不知是编辑还是记者,单把这半句话拎出来作大标题,是何用意?是要把一笔抹煞“当代作品”的罪名强加于我,让当代作品的作家讨伐我吗?我已年近八十,既无力、也无兴趣参加你们设计的这场纷争。

  再如第一个小标题:“没有鲁大海就不是那个时代”。原本是记者问我:“鲁大海和鲁贵在《雷雨》里似乎都有些‘单摆浮搁’?”,让我谈谈他们在戏里的作用。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了两个人的作用。现在“文章”中却在这个标题下大谈曹禺父亲失意、曹禺的初恋等等,完全与鲁大海、鲁贵无关,而且关键是这些话都不是我说的,(有录音为证),失信我们最初不涉及作品外的约定。在这个标题下面还登了一幅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照,说其中某人原型就是鲁大海,真是驴唇对不上马嘴。

  第二小标题,是:“陈白露:再晚几年,也许就参加救亡演剧队了”。这本是我分析完陈白露形象之后的一句闲话。我历来反对脱离剧本的妄议。现在却要拿题外话作题,不知何意。而且在这个标题下写了一大篇“曹禺的野心大了”和他如何写,别人如何导,报上如何评论等等,完全不是我说的。

  更让人不明白的是第三个小标题:“《北京人》:低声下气地做一回学徒”。标题下又是一段曹禺写的《北京人》《蜕变》《黑字二十八》等的年代和评论。只字未提是谁要“低声下气地做一回学徒”,又是向谁做学徒?我一生没有“低声下气”做过学徒,也没说过别人“低声下气”这样侮辱的话,所以,这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冠这个题目何意?

  再说,一开篇就写了“文章”是“晏学口述”。既是“口述”,该是第一人称,这是常识。但全篇却有怪事。文中有:“学生们都说晏学老师讲《雷雨》比看《雷雨》还享受”,(是看《雷雨》演出,还是看文本没有说)。既然写明通篇都是我“口述”,难道我会下作到为宣扬自己而老王卖瓜吗?如果说这是记者或编辑听说,又没注明,这真让我羞愧难当了。

  更有甚者,在我的“口述”中居然出现了:“1980年代《曹禺传》的作者、学者田本相屡次向曹禺问及《黑字二十八》和《蜕变》,曹禺摆摆手‘那是速朽的作品’”。田本相先生我是认识的,也很尊敬他的学问,但把他与曹禺老师的学术交往,写在我的“口述”中干什么?为提高我的身价吗?单是这一句恐怕还不够。那是甚么意思?我在下文谈《北京人》时,只提到一句曹禺为什么在写《蜕变》之后写《北京人》,是回答一些人对《北京人》的误解,根本没谈《黑字二十八》和《蜕变》,更没提它们是“速朽”还是“长命百岁”,把田本相先生的话引在此,不是多此一举吗?

  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说曹禺老师在江安时,课堂外他被学生戏称‘万dwarf(万矮子)。我不是曹禺老师在江安剧专时代的学生,这种近于侮辱的外号我也从未听过。现在还是在贵报上第一次见到,令我不解的怎么会写在我的“口述”中。我对先生从来是尊重的,现在把这种事没来由的加在我“口述”中,是甚么用意?我不明白,大概只有添加者明白。

  这么一篇为了填空和补白的短文,却有这么多让人费解之处,真让人难于理喻。且不说大半篇幅与我无关,就是我说的话,也多是无头无尾,不问自答,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说完整的。看到最后,我都不知点打在哪里,更不知如何切题,因为全篇都没有说明“曹禺的戏剧与时代”。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员,承蒙《南方周末》采访,应该深表荣幸。但我不得不写此声明以正视听,实为遗憾。

  中央戏剧学院离休教授 晏学

  11-08


详见鹦鹉史航的微薄(晏学教授的学生) http://t.sina.com.cn/maguashihang

晏学老师被歪曲的访谈发表在10月20日。一直等到11月4日出版的《南方周末》,看到第2版《有错即改》针对晏老师的“异议与批评”的“说明”,承认“给受访者和读者造成了某种理解上的困扰,特此致歉。”你们明明知道,当事人需要的是具体的澄清!她是学者,她想一生为自己名下的每个字负责,这过分吗?

针对历史细节的口述实录,是这个事实天天被磨损的时代极为匮乏的再生资源。功德无量。贵报是个好报纸,但你们必须保证忠实受访者原意啊,要不一溃百溃,读者陆续生疑,多少编采人员的心血将付之东流?版面再紧张,有错当纠,不是空泛声明,是勘误表式的纠正!你们和我们在意的,不都应是具体的真实吗?

这是针对《南方周末》采访晏学老师、发表造成误解之文字、又不肯进行具体澄清一事,我发的第5条微博。刷屏是罪孽,哪位觉得困扰就取消关注我吧,我理解。可晏老师是我1988考进中戏至今最尊敬的老师,她不会上网,不知如何澄清那些她没说过却归入她名下的言论。媒体同仁也请你们公断,这事我们过分吗?
据我跟《南方周末》人员核实,记者石岩非常无辜,是编辑部门删掉了她那句“为方便读者阅读,记者对作品之外但又跟作品相关的曹禺先生的现实人生做一点资料性的补白”,要不然,一切误读和曲解都不会产生。请大家不要误解石岩,晏老师这边深尝误解之苦,不想再这样误伤别人。真的。请大家不要误解石岩。




南方周末:关于《“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曹禺的戏剧与时代》的致歉和说明

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2302
2010年10月21日,本报22版刊出《“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曹禺的戏剧与时代》后,受访者晏学先生对该文的编辑处理方式提出了异议与批评。特做如下说明:
报道初稿以“综述+提问+回答”形式呈现,后因版面原因,编辑去掉了其中的“提问”部分,精简了“回答”部分;见报时“综述+口述”只按本报惯例以字体进行区分;同时删掉了原稿中一句说明文字——“为方便读者阅读,记者对作品之外但又跟作品相关的曹禺先生的现实人生做一点资料性的补白”,给受访者和读者造成了某种理解上的困扰,特此致歉。
第经晏学先生提醒,我们将在以后的“综述+口述”报道形式文末,以“楷体部分为受访者口述,其他部分为记者所写”的文字标注,以免误会。感谢晏学先生接受本报的采访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6 11:36 , Processed in 0.03903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