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8|回复: 16

美丽的湖北钟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有资料转自=====钟祥论坛===== www.zxwindow.com/bbs

钟祥,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处北纬30°42'-31°36'、东经112°07'-113°00'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00.6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3.50公里,版土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全省县(市)级第三位。市人民政府驻地郢中镇,距省会武汉市218公里,东北邻随州市,东接京山县,南连天门,西邻荆门,西北与宜城市接壤。位于武汉—宜昌—襄樊“金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钟祥东部为大洪山余脉,西部为荆山余脉,汉江在两个山脉的夹谷中穿过,两山一河呈"川"字形平行过境,形成了汉江沿岸从北到南平缓降低,汉江东西两侧由内而外逐渐升高的有序排列的地势。地貌具有多样性:钟祥处在鄂中丘陵与汉江平原的过渡带上,中部和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汉江两侧依次为丘陵和低山,丘陵、平原、山区的面积为5:3:2。 气候条件:钟祥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均辐射总量112.1千卡/cm2,年日照时数2112小时左右;年均气温15.9℃,年均无霜期262天;年均降雨量960毫米,年均相对温度77%。 钟祥是楚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战国后期为楚国都城。三国时吴置牙门戍筑城,名为石城,现在还存有部分石城遗址。西晋至明朝为郡、州、府治,明朝是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取“祥瑞钟聚”之意。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发迹于此;境内文物众多,明显陵已被联合国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内还有文峰塔、元佑宫、阳春台和白雪楼等古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全市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景点达200多处,人文、自然景观布局集中,相映并萃,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景区。即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郢中人文景观区;以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客店自然风景名胜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大口自然风景区;以山水风光为主体的温峡水库游览区。钟祥是人口大市、长寿之乡。到2002年底,全市总户数27.8万户,总人口103.5万人,劳动力资源也很丰富。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满、蒙古、壮、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钟祥还是全国驰名的长寿之乡,是国家公布的全国几大长寿地区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钟祥市人均寿命为75.8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8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88岁,比发展中国家高11.88岁,已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全市有90岁以上老人766人,长寿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749‰,其中百岁老人26人,另据新华社2002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口监测中心的最新结论,钟祥为全国六大长寿地区之一,居全国第三位。钟祥还是全国拥军模范城。全国小康建设百强县(市),为全国十个小康建设示范县(市)之一。 交通便捷:市内建有1座机场、3个港口10个码头、5个火车站和近40个汽车站。黄金水道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自北而南纵贯市境144公里,焦枝铁路、长荆铁路、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穿越市境。等级公路1876公里,通车里程2070公里。随着钟祥经济的发展,境内冷水机场可开通各条空中航线,连结各地。城区现有各种公交车辆226标台,开通营运线路6条,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6标台。 钟祥市委、市政府狠抓投资环境配套建设,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钟祥经济。钟祥人民挥舞着热情的双臂欢迎你---海内外有志之士到钟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欢迎您到钟祥来做客、观光旅游,那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鱼家乐、农家饭会让您留恋忘返。  

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




龙山报恩寺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宫灯环绕莫愁湖



梦幻五彩池------承天广场的音乐喷泉










莫愁湖的冬天







龟鹤池




钟祥开发区的夜晚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灯火阑珊------承天广场的夜晚









在希望的田野上---油菜花专集







正月十五闹元宵-民俗一组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云


钟祥横堤暮色



客店村庄和种蘑菇的村里人
[ 本帖最后由 非一般普通 于 2008-4-21 20:1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水出土的石雕!有谁知道这是什么神兽?同时挖出来的还有一对石羊和一对烛台




发表于 2008-4-2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是佘祥林的故乡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佘祥林是我们隔壁京山的,那也是个美丽的地方!
发表于 2008-5-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祥瑞钟聚

我也是钟祥的,支持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踏雪寻梅浩然亭
      浩然亭又名孟亭,因唐代诗人孟浩然而得名。亭址在钟祥城区兰台山西侧的鼓楼坡上,即原郡署东旧司马署所在地。清康熙县志将“孟亭梅雪”列入郢中十六景。
      唐朝开元年间,襄阳人孟浩然,诗名追随李白、杜甫,驰扬海内。一年冬天,他骑驴寻梅与好友王维相遇于郢中。王维和李白、杜甫、孟浩然同为唐开元中的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王维来郢州,好友孟浩然已死,为怀念旧友,王维在刺史厅内绘孟浩然像,因孟曾骑驴寻梅于兰台山下,故题名“孟夫子踏雪寻梅像”,遂建浩然亭以志纪念。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孟浩然晚辈同乡皮日休造访郢中,与刺史郑诚论及浩然亭,认为“书名曰贬,书字曰贤”,遂改名孟亭,并撰写《孟亭记》以志其事。        佳句传佳句,名贤颂名贤,浩然亭、浩然像与浩然诗、浩然名并行于世,历代文人贤士竟相观摩和珍视。宋李复《孟亭壁记》亦载有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上谕由郡守钱邵复立之事。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郡守孙文龙在府治侧重建孟亭,清代亦曾多次重修。千余年间,浩然亭虽因风雨摧剥、兵火相加而颓毁几次,但每毁一次,后人就重修一次,直到20世纪40年代,此亭仍完美无缺,特别是石壁上的浩然像,更是几经水火,神色不改。没想到竟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石壁上的浩然刻像也毁在侵略者的炮火之中。今日遗址已被民房所掩盖,不过,人们在仰观古兰台风姿,俯瞰少司马画坊时,仍思念摩诘丹青,和襄阳佳唱。 (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岚翠摇晴白雪楼
        白雪楼,与阳春台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位于钟祥城西绝壁“节节高”上,即今中医院所在地。
        白雪楼始建无考,最初是用于军事瞭望,战国后期得名白雪楼,后就成为贤士大夫竞相登临的游楼,声名渐起。到宋代,白雪楼就与岳阳楼、黄鹤楼、浮云楼并称全国四大名楼,为驰誉千载的古名胜。据《寰宇记》载:“白雪楼基在州子城西。”《舆地纪胜·图经》:“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白雪楼冠其上。”又引李纬序及刘宾诗“江上楼高十二梯,梯梯登尽与云齐。”以纪其概。清乾隆年间李莲、杜光德所修各志均谓“楼虽久废,登郡司马黄光寿所筑之巢云亭,犹可仿佛其大概。巢云亭在石城西,俗所称节节高也”。
        宋代朱勃,字鸿胪,有《重修白雪楼记》云:仆闻郢之白雪楼久矣,日愿登其上,今自洛按襄汉诸郡,望郢而求登楼者,何啻渴之待饮。既至,即问郡守李仲经,云:“废已久,惟基存焉。仅有一亭,屋漏庳殊甚,非昔人所赋,乌睹所谓白雪楼者哉?”遂与李侯谋成之。度材计工至鲜而易成,约以逾月可就,庶以慰郢州共乐之情,且不负前贤难和之曲。是可记也。
        宋代李纬,字仲经,与范仲淹友,仁宗时为郢州郡守,有跋朱勃记后云:白雪楼在石城西,偏当江山胜处。噫,昔人以景物超绝,因取古寡和之曲名。贤士大夫莫不登其楼,咏斯景,如唐白居易、本朝王安石、中间名公巨贤之作,所存者无虑百篇,与夫岳阳、黄鹤、浮云皆声称籍甚于世者也,非仁智者性嗜山水,宦游往往违志。昨罢倅金陵,假麾富水,自喜得从容其上也,至则一亭而已。因念名天下者乌可废,鸠工羡材欲一新之,力未能也。会运判朝奉朱公勃行台至,止按部之外,同登故台,周览徘徊,有吊古意。心画经度,材简力易,逾月可就,且为之记,属共成之。十月五日僝工,次月十三日楼成,下础二十,上楹十四,榱桷称是。度旧址之峻,与楼之高,凭栏下瞰,百有十尺,群峰列其前,巨浸奔其下,波光野色,极目千里,云烟飞扬,朝昏万状,足为骚客诗人摅发情性之资。乃采坚珉刻公之记,以永其传,因笔废兴之,序以记之末。
        白雪楼占尽天下形胜之俊,郢中八景“白雪晴岚”诗云:“调高白雪,画楼斯营,楚甸新霁,群峰簪横,芙蓉天际,岚翠摇晴。”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白雪楼前月一钩”之俚句。当年登临楼上,俯仰纵目,群峰前列画屏,巨浸奔腾城下,波光野色,极目千里,正象明代王慎修“郢中八景”诗赞的那样:“岚光日夕弄晴晖,亭傍觚棱入翠微,赢得仙郎歌古调,时时白雪向人飞。”光阴飞度,流年似水,白雪楼数经兴废,当年危楼耸立的所在,如今只剩下节节高遗址了,但岁月挡不住人们寻古探胜的热情,白雪楼等待着重见辉煌的那一天。(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含冤报仇子胥台
      子胥台,顾名思义,是和伍子胥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位于郢中城区东门外,这里地势高旷,视野辽阔,北瞰莫愁湖,湖波舟楫收眼底。南对樠木山,山野樵唱觅仙踪。东向群岭,岭翠葱茏云伴雾。西眺汉江,江水如带玉生烟。与兰台、阳春台合称“郢中三台”,齐为钟祥郢中城区古名胜。民国版《钟祥县志》记载:“子胥台在城东二里,伍员(即伍子胥)入楚屯兵于此。台甚高,南望汉滨如指掌,清乾隆四十四年归入文昌阁以为后山。”今为市血防医院所在地。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楚平王派费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求婚,秦哀公答应把自己的大妹孟赢许配给太子建。孟赢长得十分美貌,楚平王想据为己有。费无极为了讨好主子,在迎亲时,把孟赢送进楚平王宫中,而把孟赢的侍女冒充孟赢送到太子建宫中,这件事引起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的不满,批评了楚平王,痛骂了费无极,这下激怒了楚平王,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伍子胥只身逃到吴国,在京城讨米要饭,吹萧唱歌,后被吴王重用,立誓为父兄报仇雪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借吴国之兵讨伐楚国。楚昭王北奔随国,伍子胥领兵追击,抵达郊郢(钟祥),在此屯兵设帐,并扎彩门点将布阵,楚人极其怨恨奸谗佞臣费无极,为伸张伍子胥含冤报仇的正义之气,遂将子胥屯兵设帐的郢中高台取名子胥台。故清康熙五年知县程起鹏主修的《钟祥县志》所存十六景中有“胥台振彩”之胜。郢中名胜古歌中也因此有了“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之俚句。《史记·楚世家》和《史记·伍子胥列传》皆有这次吴楚大战的记载。  
        子胥台高耸城边,扼控四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多年来,子胥台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南宋岳飞曾在此大战金军,收复了郢州。明末,李自成的义军曾在此大战明将左良玉。革命战争年代,贺龙率红三军攻打县城,于子胥台重创国民党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独立旅解放钟祥时,在子胥台全歼守敌,首创了江汉区攻坚战白日登城的范例。  
        今日的子胥台,以其特有的风姿,屹立在郢中城区东北角,游人登临,无不抒发“胥台闻千古,郢树暮云深。楚在吴先沼,鸱夷何处寻?”的感慨。(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烟云竹树阳春台
      阳春台,取“阳春朝云”之意又名阳云台,与白雪楼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位于郢中城内,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千百年来,被人们誉为城中伟观。
      阳春台阅石城风雨,控古今名胜,这里一直是“三台十八景”的中心,明代诗人王慎修赞道:“微茫苑树接青山,台护双龙白尽闲。一自郢中歌寡和,只余春色到人间。”。明朝以前的郢中八景中就有“阳春烟树”之胜,诗曰:“阳春之台,楚王旧游,登台遥睇,汉水带流,烟花缭绕,远树浮浮。”郢中古歌也有“阳春曲调人难和”之俚句。引得多少游人感慨:不上兰台,不为到郢中,不登阳春,不为游石城!  
      阳春台又以莫愁女习舞之所,与白雪楼并称郢中双壁,为酬游人观赏的兴致,古时的阳春台,先建有亭,后筑有楼,因此,招来无数迁客骚人,纷纷遗怀题吟。民国版《钟祥县志》记载:“阳春台在县城西北,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城中伟观。明兴献王常率侍臣登之,作《北望赋》,继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罢观游。旧有亭,明季毁于兵,林木亦荡然无存。清康熙中,郡守王兴元与同知郑润中,植树千百余本。及四十八年,郡守杨绿绶创建书院,七属士子,皆负笈担簦而来,游牧之场,遂化为弦歌之所。无何,书院他徙,树木亦被土人剪伐,嘉道以后,仍鞠为茂草矣。”时至今日,《阳春台赋》巨碑仍矗立于阳春台上。赋中,极言阳春台形势的佳丽,盛赞阳春台景致的妙趣,在吟诵风物的同时,又以典故起兴,对楚国的先哲倾情称颂。
        据1990年六修《钟祥县志》补充:明洪武中,李文忠镇郢,建郢门书院于此。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安陆府知府杨绿绶建阳春书院于此。1936年,钟祥县政府建熙亭于此。1952年,县人民政府建气象站于此。随着钟祥旅游兴市战略的推进,历经数千年光阴的“阳春烟树”也将重放异彩。
                                                                                      (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楚风之源古兰台
        兰台,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中心,现为钟祥一中初中部所在地,是楚文化繁盛发祥的历史见证。郢中八景中有“兰台午风”之胜,诗云:“楚有雄风,登台正午,披襟飒爽,如与昔处,谁佩芝兰,悲秋怀古。”千百年来,兰台一直是人们访古寻幽之胜地。
        兰台的得名,西晋张华《博物志》说起源于舜帝。尧舜时期,宇宙洪荒,东国大地,黄水荡荡。鲧禹父子,受舜命治水,筑高台,开沟渠,理顺了黄河、长江,又导出一条汉水。在汉水东岸的郊郢之地,楚人先祖因东西形势相继筑了三台。舜帝南巡,驻帐中台,亲手种下了兰花蕙草,土人跳着凤凰舞来献沙里所淘的黄金,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自歌《南风》之诗。于是,此台便取名为兰台,楚人好歌善舞的淳朴民风,也从此形成习俗。
        兰台凝聚了楚国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文风昌盛。春秋战国时期,兰台上宫殿辉煌,史称“兰台之宫”,曾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南北朝时期梁朝人刘勰在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时序》篇中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楚骚鼻祖屈原及宋玉,曾就学、成才于兰台之宫。屈原在其辞赋《九歌》、《离骚》、《九章》中,最喜爱用兰花惠草自喻自况,以抒高洁的志向。宋玉伴楚王三番游览,对问于兰台之宫,产生了著名古典“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巫山神女”、“大王雄风”、“綪缴兰台,饮马西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兰台,曾为楚王与群臣计议国事、恢宏大业之处。据《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为楚怀王疏屈原、近小人,受张仪欺骗客死秦国后十七年。楚国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国王客死于秦国的耻辱,念念不忘报仇雪恨,于是把秦国看作最大的敌人,喻为大鸟,而把燕赵韩魏看作秦国的附庸,喻为燕鸟,召来对问的那个楚人,是广大楚国人的代表。他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以小矢射中大雁,就是比喻要国人发奋图强、克敌制胜的意思。他劝谏顷襄王“綪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于兰台之宫收射雁箭矢之索,享“一发之乐”的意趣,献的是“王居兰台展宏图,发奋自雄兴楚业”的大计。  
        兰台,又是楚王常与臣下兴会抒怀之所。《文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回答说:“此大王之雄风也。”“而庶人之风却是雌风。”这样,宋玉就巧借说风而劝谏楚襄王关心民间疾苦。此文与宋玉的其它辞赋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玉伴楚襄王兰台当风,“西眺汉江如带,三尖诸山列若画屏”,著留了“兰台午风”的赏景逸事。宋玉的另一篇传世佳作《对楚王问》也成就于兰台,即“客有歌于郢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的故事,郢中城内也因而有了阳春台、白雪楼两大名胜。历代诗人吟咏兰台的佳句,往往把宋玉和兰台联在一起等而唱之。
        兰台,更是文学家、艺术家往来聚会的胜地。台上宫阙生辉,山头翠林摇风,俯瞰全城双眼内,万景尽收一望中。屈原曾于此吟哦登临,宋玉傍台下建宅掘井,著名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曾于此与屈原、宋玉雅会唱诵。汉唐宋明以来,文人学士凡到钟祥,兰台与相近的阳春台、白雪楼,都是必登之处。如李白、杜牧、白居易、王安石等著名大家,都曾在兰台留下过不朽的诗章。   
        江山承日照,光阴数千年。故楚都邑如纪郢等早期皇城大多埋没地下,惟别邑郊郢旷世雄立、繁华不衰,兰台之名遂著诸史典,驰誉海内。唐宋明清崇尚科举,在此置书馆。清初,兰台是安陆府所辖钟祥、京山、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和荆门、沔阳二州秀才、举人聚会讲学的地方。今天,兰台为钟祥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基地,“三八会文”的黉门馆,现仍存有四合院。“高台卓立郢城中,霸业千秋孰与同?”兰台,就这样以她特有的芳容,文风日盛,楚韵绵长,继往开来,声名远扬。
                                        (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贤宋玉井
        宋玉井,又名楚贤井,系楚大夫宋玉故宅遗井,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古兰台东侧,今市实验小学门前。宋玉宅,魏晋以来有四说,即荆州、秭归、宜城、钟祥。荆州之说,以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谓庾信侯景之乱时避难之所)、杜甫《送李功曹赴荆州》“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等诗文为证;秭归之说,以杜甫《入宅》“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陆游《入蜀记》“宋玉宅在秭归县东,今为酒家,旧有石刻‘宋玉宅’三字”等诗文为据。以上二说,无其它力证,故持二说者少。宜城、钟祥二说,其实不难判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宜城县南有宋玉宅。”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于“长寿县人物”内称“宋玉,郢人。”“古迹”内载:“宋玉石二,唐李昉守郡日得之榛莽间,今移在白雪楼前。”又载:“楚贤井在城东,旧传即宋玉宅,俗名琉璃井,亦名宋玉井。”可见,宋玉宅,在北魏时为宜城县南,在宋时为长寿。根据钟祥沿革可知,二书所断即今钟祥无疑,且白雪楼旧址在钟祥阳春台旁,又为力证。民国县志总纂李权《宋玉宅考》也对此有完整的论证。

      清初顺治十年(1654年),李棠馥《重修宋玉井记》:“郢学宫为楚大夫宋玉故第,去泮水数武,有泉冷然,相传为宋玉井云……予与诸君子登临其侧,汲而饮之,形神俱爽,不啻偕宋大夫共歌《阳春》、《白雪》于兰台焉。”  

        据民国版《钟祥县志》载:“宋玉井,一名楚贤井,在郡学泮池侧。相传学宫即玉故宅。泉味甘冽,异于他水。上有亭,清顺治初,荆西道石凤台略为修葺;逮十年,署郡守娄镇远始重建之。康熙时,张尊德、杨绿绶复修,今废。”1983年钟祥县政府拨款重修宋玉井,今井上有亭,为郢中名胜景观。
      风    赋  
                  (战国)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及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气与风殊焉。”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扬嫖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灿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绯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帏,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慄,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 ,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敦溷郁邑,欧温致湿,心中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焰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对楚王问
                  (战国)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鴳,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曝鳍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按:宋玉,战国时楚国郢中人,大约生于公元前290年,卒于公元前222年,是著名楚辞文学家,稍晚于屈原,在文学史上,历来屈宋并称。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具有正义感和爱国精神,在政治上不得志,仅在楚襄王时托请友人推荐作过文学侍从大夫之类的小官。后遭奸佞诋毁,悲愤满腔,抑郁而死。有《宋玉赋十六篇》、《宋玉集三卷》等。〕                                                            (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炼丹升仙梅福宅
      梅福为汉代名臣,西汉王莽时曾隐居郢中,铸炼丹药,后得道成仙,并在樠木山周围留有梅福宅等众多遗迹。
      据史志载:“梅福,汉九江寿春人。字子真,少学于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里,数上书言宜封孔子后世以奉汤祀,并讥刺王凤。及王莽专政,福乃弃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始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均属附会。”关于梅福其人其事,班固《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上有详细记载,梅福忠勇刚烈,不畏权贵,讽刺王凤,背离王莽,弃官归隐。至于梅福究竟归宿何处,《汉书》上语焉不详,“始为吴市门卒”,后来呢?不得而知。梅福成仙,虽“均属附会”,但“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这说明人民对一代名臣的仰慕之深。 
      其实,关于梅福隐居古城钟祥的记载尤为突出,传闻和遗迹都十分丰富。《寰宇记》称福“有龟鹤池在长寿县西”,《舆地纪胜》称“县东南八十步,炼丹井有福旧宅”。相传梅福弃官后乘船沿汉水而上,到达郢中,隐居钟祥城东樠木山至龙山一带炼丹修真,丹成仙去。在这方圆里许之内,犹存遗迹系列,有饮食起居的梅福宅,有诵经打坐的梅台,有升火炼丹的炼丹井,有炼丹洗药的青泥池,有闲暇休憩的梅仙亭,有跨鹤仙去的升仙桥。在江南各地诸多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中,没有一处能象钟祥这样形成完整的梅福遗迹系列。再从诗文看,也没有哪一处能有钟祥题咏梅福的多。郢中八景中有“仙桥夜月 ”之胜,诗曰:“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湄。月明依然,鹤归来迟。”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之俚句。因而梅福仙迹自古成为郢中名胜景观。 (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祥“三台十八景”浅谈
        钟祥郢中名胜相沿“三台十八景”之说由来已久,究竟何为“三台十八景”呢?还是让我们从古城钟祥的历史发展中去追寻吧。
      郢中古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余年,战国时得名郢中。因古城紧靠汉水,地当要冲,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和建置,留有大量的文化遗迹。同时,历代名人雅士或慕名来游,或结庐于此,积累了丰富的诗文辞章,逐渐形成了郢中的名胜景点系列。   
      最早书面将郢中名胜系列化的是明代早期文人王慎修。早期地方志和民国版《钟祥诗征》均收有他的《郢中八景》诗作,其“八景”内容为:阳春烟树、白雪晴岚、石城春雨、兰台午风、莫愁古渡、汉皋别意(传说郑交甫汉滨遇仙女解佩处)、龙山晓钟、仙桥夜月(青泥湾梅福升仙之桥)。明正德年间,兴王府长史袁宗皋也有《郢中八景》诗作,只是将其中“兰台午风”换成了“利涉晴波“,可见当时已有“八景”共识,只是取景有所不同。
      充实郢中名胜景点是从兴王朱祐杬开始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国地位,素有风雅情趣的他大多数时间在忙于著书立说,在他的《恩纪诗集》中,将郢中名胜发展为《郢城二十景》,其中兰台挹秀、石城晓霁、武穆遗祠(岳飞祠庙)、三闾旧宅(宋玉宅址)、梅井修丹、阳春台、白雪楼、宋玉池、莫愁村、龟鹤池等十处为城内实体景点。花港流香、汉皋解佩、屏风挂月、曲水依云(小东门外,效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等四处为意境景点。涮马鸣湍(溺马滩)、潮泉夕响(城北山中)、龙凤港(旧口)、金鸡冢(长滩)、石羊冈等六处为外围景点。
      完善郢中名胜景点的是嘉靖皇帝及其子孙。兴王之子朱厚熜进京登上皇位后改元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奉行尊亲为大的嘉靖皇帝对故乡钟祥恩隆有加,将兴王府称“潜龙之邸”,对郢中古城冠以“兴都”之称,并在此置承天府治所,对郢中古城大加修葺,使其势雄越四方,俯视三楚,形成“古迹累累,有景皆胜”的繁荣景象。当时文人墨客云集郢中,赏景游胜乐在其中。他们按兴王多多益善的思维,又照顾古城喜八的习俗,将郢中名胜列为“十八胜景”。据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岳武穆祠碑记》所载:“承天故安陆,献皇帝封国也,封内山川之胜若古忠义贤豪遗迹,靡不表彰而咏歌之。岳武穆祠为十八景之一”……显然,郢中十八景已成为当时人们约定俗成的名胜称谓。
      清初,随着朝代更替,景物全非。文人毛际可游览郢中后仍偏爱“郢中八景”,他将明人王慎修的《郢中八景》重新填词赋予新意,留下了许多名句佳章。清康熙五年(1666年)岁次丙午,钟祥知县程起鹏主修第一部《钟祥县志》时,综合前人的成果,又标新立意地将郢中名胜确定为《郢中十六景》,其内容有:胥台振彩、樠木樵唱、白塔穿云、章山映秀(章山街章山仁里牌坊)、孟亭梅雪、玄妙仙乐、利涉倒流、花港流香、莲亭香泛(报恩寺之阴)、曲水依云、汉城铙歌、涮马鸣湍、崇岵怀眺、龙爬峭壁、城西飞阁、巷桥柳荫。
      清代中后期,钟祥文人名士辈出,据《钟祥艺文考》记载,清代钟祥出版诗文专著的文人就达110多位,其中不少文人对钟祥郢中名胜极尽推崇,如胡作炳兄弟、李莲兄弟、韩枚、樊昌运、梅立中等。清乾隆六十年邑人杜光德主修的第三部《钟祥县志》,还将《郢中八景图考》列为卷首,对古城名胜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文人们的推崇,逐渐形成了一首完整的郢中名胜古歌。民国版《钟祥县志》称:“相沿古歌一首,词甚俚然,传播已久,不可删也。”其内容为:“龙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桥边水倒流,玄妙观中仙乐奏,石城高压汉江楼,阳春曲调人难和,白雪楼前月一钩,姨娘井阙流泉滴,龟鹤池清去复留,古墓叔敖云绕绕,兰台境步漫悠悠,烟锁莫愁村外草,舟横涮马伴眠鸥,朱门谁识寥天月,樠木山头守节侯,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云雨未来因宋玉,楚王余恨几千秋。”从这首古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十八景的影子,特别是“龙山”二字为明初所名,而“汉江楼”更是清康乾盛世的产物,从而否定了古歌出自宋人梅尧臣的传闻。
      为什么十八景之前要冠以“三台”呢,这主要是因为郢中名胜景点集中分布在三台周围,人们习惯以三台为中心来表示方位,如兰台东侧,阳春台之左等,加上三台本身就是十八景的内容,而且念起来也比较顺口,所以形成“三台十八景”这句俗语。归纳起来可以认定“三台十八景”是明代形成,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续写成歌谣而传唱于世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今天的郢中名胜古歌称之为“三台十八景”之歌。( 原创:中国地方文史研究员 侯书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28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幸苦了!期待你的原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20:00 , Processed in 0.04662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