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8|回复: 19

絲路風物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來自 http://www.hkctp.com.hk/index.php?t=201110271903

在新疆,不論年齡大小的維吾爾族婦女都喜歡穿一種叫「艾特萊斯」的絲綢裙子。 「艾特萊斯」,維吾爾語意思是「染的絲織品」。顏色黑白相映,或紅、綠、黃、藍色彩繽紛;花紋像彩雲飄舞,流光溢彩;綢面柔軟光滑,色澤亮麗,如夢幻般迷人。事實上,艾特萊斯綢連衣裙與頭巾是新疆維吾爾婦女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兩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歷盡千辛萬苦,打開了一條從中國通往中亞、西亞與歐洲的通道。一支支馱運絲綢、布帛、漆器、陶器的商隊伴隨悠揚的駝鈴從長安城出發,沿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西出陽關,經樓蘭、精絕(民豐北)、于闐(和田)、莎車等地後,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西去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南至身毒(印度),一路上風餐露宿,最終抵達地中海東岸。

在西方人還沒有見到絲綢之前,他們身上穿的都是粗硬的毛紡織品,那種滋味可想而知,即便王公貴族也不例外。當西方的貴族最早從東方來的商人那裡觸摸到光滑柔軟,輕盈飄逸,豔麗奪目的面料時,驚呆了—世上竟有這麼好的衣料,歎息感慨之後,再三打聽,才知道那是產自於中國的絲綢,於是古希臘人把中國稱之為「賽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國」。1877年,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書中首次將這條古老通道稱之為SILK ROAD(絲綢之路),這是一個多麼經典的概括,一個充滿詩意的辭彙。

和田市區以東18公里的吉亞,是著名的艾特萊斯綢之鄉,桑樹茂密,家家都有古老的木紡織機與拙樸的大紡車。與江南絲綢之鄉不同的,這裡的「織女」竟然大多是留白鬍鬚的維吾爾老漢。和田唯一的艾特萊斯絲綢廠也設在吉亞鄉,迄今仍保留了傳統的手工生產方式,儼然一座艾特萊斯絲綢博物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3932778021.jpg

艾特萊斯絲綢不單是維吾爾婦女喜愛的服飾,也深得小孩鍾愛 (謝光輝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3568111463.jpg

正宗的艾特萊斯花綢,必須採用純天然植物與礦物顏料印染(謝光輝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進艾特萊斯絲綢廠,迎面是綠蔭蔽日的葡萄長廊,炎炎烈日,立刻變得渾身涼爽。葡萄長廊右側有個磚砌的臥式柴灶,長七八米,寬三米,上嵌兩口鐵鍋,鏈式排列。一名維吾爾婦女盤腿坐在熱氣騰騰的鐵鍋旁,蠶繭如煮熟起的湯圓浮在水面,她手勢飛舞從滾燙的鍋中像變魔術般抽出一根根比頭髮還細的蠶絲,捲繞於絲筐上。一名維吾爾老漢配合默契在一側接應,手搖紡車飛快轉動,一粒粒繭子如千絲萬縷的牽引,彷彿跳踢踏舞,水四處飛濺,空氣中散發出一股淡淡的腥膻怪味,抽絲剝繭完畢,剩下了半湯鍋褐色的蠶蛹,這是我看到的最古老的繅絲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1509166872.jpg

和田維吾爾族婦女用傳統的方式紡絲線(謝光輝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51203953.jpg

如此巨型的艾特萊斯絲綢長裙,你見過沒有?(馬耀俊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銀亮的絲線,有條不紊地捲繞成一絞絞的形狀,猶如銀錠般賞心悅目,送去脫水乾燥,以保持光澤。柴灶上另一口鐵鍋,專門用來染色。正宗的艾特萊斯花綢,必須採用純天然植物與礦物顏料印染,不褪色,且環保。古老的紥經染色,使艾特萊斯花綢變得獨具魅力。它是按照圖案的要求,先在經紗上紥結,然後染色。一位六十多歲的維族老漢正在聚精會神地紥經,這是一項細緻而繁瑣的工序,圖案的花樣、佈局、配色都要在紥經藝人的妙手下體現出來,變得格外神奇。紥經後,再分層染色、整經、織綢,在染色過程中,圖案輪廓因受染液不規則的浸滲,產生出自然的色暈,恰似彩筆擦出的效果,參差錯落,疏散而不雜亂,增添了圖案的層次與色彩過渡,有一種水到渠成的隨意,彰顯出艾特萊斯綢的異域風情和浪漫特色。

謝光輝.圖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igpig 于 2011-11-11 18:56 编辑

在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遊歷中國的記憶裡,甜瓜使這位番邦使節一見鍾情。清代哈密回王為康熙皇帝獻瓜,

「哈密瓜」成為名垂青史的清朝朝廷貢品。這粒傳說來自東非的農作物種子,還被視為摩尼教門徒神聖的禮物。

如今,這種神聖的水果早已落入尋常百姓家,從新疆沿絲綢之路運銷全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4208957954.jpg

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誰都讚頂瓜瓜(宋士敬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撒馬爾罕人有一個習慣:吃完甜瓜,是不能急於擦嘴的,由於瓜的甜濃香氣,可以招來天使吻你,給你美夢與祝福。

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為了博妃子一笑,專門設了一條速遞荔枝的「荔枝道」。甜瓜雖然沒有荔枝一樣的命運,但已教康熙皇帝喜出望外。1696年,哈密的一世回王額貝都拉將甜瓜作為貢品帶到北京,康熙一吃難忘,認為是瓜中珍品,賜名「哈密瓜」。從此,京城除了京白梨以外,大街小巷流傳了:「東海的螃蟹西海的蝦,比不上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不過讓康熙愛不釋手的「哈密瓜」,關於它的產地還是掀起過不少爭論的。

哈密認為,是哈密回王進貢給康熙的,貢瓜品種名叫加格達,產地正來自哈密市西南郊的花園鄉喀日塔村,村裡到了今天還生活加格達貢瓜的第七代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747768501.jpg

無論哈密瓜是出自哈密或鄯善,都徹底地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宋士敬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1812882989.jpg

除了鮮吃哈密瓜,晾製的哈密瓜乾也深受歡迎(王文瀾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距哈密約320公里的吐魯番則說,貢瓜來自吐魯番鄯善東湖。東湖是中亞甜瓜發源地之一,是魯克沁郡王將東湖瓜進貢給哈密回王,哈密回王又將它獻給康熙皇帝的……

但無論甜瓜是出自哈密或鄯善東湖,哈密瓜都徹底地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哈密因「哈密瓜」而變得有名;鄯善東湖村子沙坎村,因為甜瓜使村子富起來,它是全疆第一個電話村、手機村和電腦村。這種甜得像天國來的仙瓜,大大地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

據考古發現,早在1,000多年以前,東湖便有甜瓜的種植。1980年在鄯善縣火燄山南一處被黃沙掩埋的唐代佛教寺院內,挖掘出三塊哈密瓜乾瓜皮。在阿斯塔那一座古墓中發現半個乾縮的甜瓜皮和甜瓜籽,在另一座古墓中發現兩塊瓜皮,瓜籽與瓜皮上的網紋與現今的哈密瓜十分相似。說明這一帶種植哈密瓜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

程惠敏‧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jkhioo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1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瓜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hjkhiooi 发表于 2011-11-12 22:28
好多瓜干啊

吃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02:12 来自 四月社区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好想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ca921 发表于 2011-11-14 02:12
good好想去看看。

什么时候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nezlg 发表于 2011-11-25 00:45
很精典,谢谢! 难得的好贴

谢谢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pigpig 发表于 2011-11-11 18:59
除了鮮吃哈密瓜,晾製的哈密瓜乾也深受歡迎(王文瀾攝)

看着就想吃啊。以后一定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肥 发表于 2012-1-5 12:19
看着就想吃啊。以后一定去看看

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00:32 , Processed in 0.04668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