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4|回复: 11

[公知观察] 最穷的地方在广东 击碎“广东富得流油”印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穷的地方在广东 击碎“广东富得流油”印象


2010年06月02日14:11  来源:《南方日报》

   我们希望,“穷广东”调查对我省扶贫攻坚起到“破冰”作用。

  今天,本报连续重磅推出的《“穷广东”调查》系列报道收官。

  3月份以来,本报7位年轻记者从广州出发,远离都市喧嚣,奔向陌生田野,置身粤东西北和珠三角7个不同类型的贫困村驻村采访。

  我们并不是一群“好事之徒”,我们记录、反映贫穷,实为我们作为新闻人的社会责任,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在公众认知中,“富可敌国”的广东似乎离“贫困”相去甚远。但7路记者行走发现,辉煌的表象遮蔽了外界包括广东人的眼睛。

  通过记者的脚步丈量,广东贫困之痛一一浮现:教育落后、因病返贫、交通制约、资源开发艰难、生存条件恶劣、老无所依、金融服务滞后……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眼中含着的泪水几乎难以抑制。

  “穷广东”系列报道甫一出街,便激起无数波澜———广东富庶的刻板印象为之一变,读者无不慨叹广东原来很多地方这么穷!

  我们并不想“血淋淋”地揭示什么,我们深知,贫困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忽视的世界性难题。贫困七痛痛在哪里?正如省委书记汪洋所说,痛在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较大。这个痛点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制约着广东科学发展。

  我们的“穷广东”调查接近尾声,但只是暂告一个段落。

  我们相信,新闻对社会的责任不是被动的,它不应该是对生活苍白的记录,而是要唤起认知和努力。我们力图和读者们一道来分析造成贫困的历史、自然、观念等纵深原因,引起社会重视,合力帮助同一片蓝天下的这群人脱贫。

  今后,我们将组织回访,见证贫困蜕变。我们也试图从7个村庄的变迁,反映扶贫攻坚已成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折射出广东为破解制约科学发展难题所作的努力。

(责任编辑:闫璐)


该贴已经同步到 dalian1122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广东”“穷广东”怎样变回成一个广东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张凤耀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政策,使广东变成两个,一个“富广东”,又一个“穷广东”。就是说,政策,使广东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变富,富得流油,富得发“黄”,组成“富广东”;而使另一些地区、另一些人变穷,穷得发赤(赤贫),穷得连生存都难,构成“穷广东”。
      “富广东”“穷广东”,两极分化。这种发展方式,偏离科学发展观,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一种不光彩、难持续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使社会长治久安。
      地方政府在主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走点弯路,出点偏差,不足为奇,可以理解。人的认知能力有一定限度,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也往往要有个过程。问题在于,发现问题后,持什么态度,怎样对待。态度不同,后果也大不一样。
      好多年前,本人参加过一次所谓“解剖麻雀”工作组。组长是一位副厅级干部,组员是来自多个机关的专业干部。所谓“解剖麻雀”,实际是作典型调查。我们解剖的麻雀,是广东省乳源县大桥公社(现叫大桥镇,贫困镇)。解剖目的是,为发展山区经济制订政策提供依据。为了深入了解情况,我们与农民三同。每个星期天,全体组员到公社集中,交流情况(后来知道,这一天也是为了给我们填饱肚子)。到农家后,第一印象是,农民又穷又懒。说是穷,穷得难以想象,没有亲身经历,绝对想象不到。不要说没有饭吃,连稀粥都喝不上。全大队人平一年只有120多斤稻谷(含杂粮折算),加上政府返销粮,也不足200斤。返销粮,农民没有钱买,还得靠政府发放救济金才能去买。我第一天去参加劳动是种番薯,种时学他们的样子,把埋于泥下部分的叶子摘下来带回家,谁知煮熟后,不是喂猪,而是全家人(包括我)的晚餐。当天的早餐是很稀的玉米糊。说他们懒,即使春耕大忙季节,也是上午9点多才出工,下午3、4点就收工(中午没有午餐吃),一天只在田间劳动几个小时。是什么原因,农民们会如此又穷又懒?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调查。(工作组刚到大桥,组长就对我们说:这里的人不搞社会主义,也不搞资本主义,到底搞什么主义,你们好好调查调查。)我们看到,当地农民住的基本都是砖瓦房,虽然很破旧;而泥坯房、茅草房少见。这与别的贫困地区有明显差异。据当地农民反映,解放后,他们一直有饭吃。有砖瓦房住,有饭吃,对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民来说,算过得去,不算穷。那末,后来是怎么变穷的呢?据了解,当地本是原始林区,生态平衡,环境很好。附近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国营林场。地方政府决定,由林场合并附近农村,叫“场队合并”。合并后,林场开始砍伐原属农民的林木,没有多少年,山林几乎砍光。此后不久,地方政府又决定让场队分开。分开后的农村,由于林木砍光,良好生态环境被破坏,水土开始流失,农业生产条件渐趋恶化,农业用水越来越少,终于导致单产下降,有些可耕地被迫撂荒(无水),境况一年不如一年。原先丰衣足食的农民,终成穷困潦倒,穷得叮当响。农民们被地方政府折腾得穷困潦倒后,地方干部们再也没有去帮过他们。如果当时地方政府和干部肯出力帮农民,譬如及时组织植树造林,被破坏的生态是可以得到恢复的。实际上,他们撒手不管,没有丝毫群众观念。所以,是地方政府政策失误,行为失当,再加干部群众观念较差,责任性不强,把农民折腾得穷了。至于“懒”,很明显,是由穷引起。当时当地农民,不知已经有多少月、多少年,没有吃饱过肚子。长期吃不饱肚子,体能、体力消耗得不到补偿,怎么还能支持得住高强度、长时间的田间农业劳动?所以,每天田间劳动时间不长,只几小时,看上去,确实像“懒”。说句公平话,当地农民在如此恶劣条件下,还能坚持,只能说明他们有很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决不是懒。说他们“懒”,是不负责任,不公平的。应该说,懒的是不肯承认错误,不愿意帮农民恢复生态、解决问题的干部。
      两极分化的“富广东”“穷广东”,只有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共同富裕的广东,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和人民心愿。但这不是要使“富广东”变穷,而是要使“穷广东”脱“穷”帽,奔小康,共同富起来。当然,“富广东”的“黄”帽也得脱。“黄”,不是社会主义光荣色,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特有色。
      “富广东”“穷广东”是因政策而生,要使“穷广东”脱“穷”帽,同样还得靠政策。解铃还是系铃人。
      遗憾的是,至今仍能听到、看到一些很不利于“穷广东”脱“穷”帽的说法和做法。譬如,据《南方日报》报导,财政收入数以千亿计的广东省,每年扶贫财政支出仅2个亿,有的县、镇,一毛不拔;有的贫困县县级领导,家家住小楼(别墅),每人两辆轿车还有多。部分官员和富人中,还流行说:“穷广东”是人“愚”、“懒”所致。等等。有的地方扶贫口号是:“脱贫致富是等不来的,关键在于知难而进。”;“脱贫致富是靠不来的,关键在于艰苦创业。”;“脱贫致富是要不来的,关键在于自力更生。”意思是叫贫困者不要“等、靠、要”,自己想办法脱贫。这一切,反映出两点: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至今还在推卸责任,想撒手不管,最多也就是应付应付,喊喊口号;一些官员和富人歧视贫困者,说他们是“愚”人、“懒”人。
      所以,本人认为,广东要脱“穷广东”的“穷”帽,首先得清除官员中的“走资泒”,是他们伙同少数大户、富人制造了“穷广东”、中国“黄都”,休想由他们来脱“穷”帽,改变“穷广东”;否则,“富的人看不起穷的人,穷的人仇视富的人,贫富之间的对立情绪将严重影响一个地方的长治久安”,(汪洋语)这样的局面无法缓和;不是“走资泒”,怎么会安于坐镇“黄都”;既然能把广东两极分化,并制造出中国“黄都”,肯定有“走资派”。其次,要下较大力气扶一扶官员的“志”,治一治官员的“懒”;汪洋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这里要“扶”和“治”的对象应是官员,而不是老百姓;是官员(干部)把老百姓折腾得很苦,只有扶起官员们扶贫的“志”,治好了官员们扶贫中存在的“懒”,才能解决扶贫工作中“规划太笼统,责任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等问题;才能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才能解决只喊口号,不出钱(一毛不拔)、不出力(不深入群众)的懒散样。第三,下大力气把群众组织起来,走合作化、产业化之路;单家独户,无法进入市场,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要组织,只能靠政府,也只有组织起来,才便于指导。对困难群众,不组织、不指导,撒手不管,那就不是人民政府。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广东  穷广东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东常住人口跃居全国第一,常住人口达到1.0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9%。说实话,这个结果多少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四川与重庆分家之后,河南的人口曾长期占据首位。

          人口骤然增多,唯一的解释固然是"钱途光明",才得以汇聚蜂拥南下的人口。那么,广东究竟有多富?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富可敌国"这一古代成语有了现代诠释。于是,它便使得世人趋之若鹜。

          身为广东人,我并不苟同某些同乡无端优越的暴富心理。关于广东的富,我也不想多费口舌,因为,"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同样,富裕都是相似的,贫穷则各有各的贫穷。换句话说,看惯了我们这个社会贫困状况的人们却未必知晓广东除了富得流油,它的背面却究竟有多贫寒。

          拨开光鲜亮丽的面纱,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广东还有7840多个老区村未通机动车路,182个老区村未通电,7600多个老区村、30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和困难,全省有3409个贫困村,仍有200多万户贫困农民居住在泥坯房、茅草房中,每人平均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还有300多万人,3409个贫困村中,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41.2%,贫困人口中文盲占48.5%。

          相信看完这组数据,许多传统上属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也许会暗暗庆幸自己没长在广东。

          广东的贫穷,是赤贫的贫。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北、粤北和粤西的广袤山区,尤其是石灰岩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土地生产潜力低,经济文化落后。耕地甚少,水源缺乏、土层浅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位于粤北阳山县西北的黎埠镇孟山村,被称为广东最穷的村子,属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山多地少,严重缺水,平均海拔500多米。全村378户中,有贫困户127户,低保、五保户69户。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仅4800元,户均收入我已难以启齿。

          同是在粤北乐昌县大富村,干部在一个星期内到同一家贫困户走访了三次,走进昏暗土屋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始终是桌子上那惟一的一碗咸菜,只是每次去都会减少五六粒。

          粤西雷州东塘村,要地没地,要粮没粮,贫困率超过51%。村干部说,这里是"雷州的撒哈拉",几十年过去了,除了通向村里的黄土路"被"铺上了水泥,村民说其他没有任何改变。整个行政村好不容易盼来一座扶贫教学楼,却连盖厕所的钱也挤不出来,300多人要方便只能集体到附近的树林。

          粤北连南县三排村的绝大多数村民,连离开村子想到镇上看看的车费都掏不出来,只能终日守着自家那蜗居了几十年的茅房。粤东梅州溪口村,人均仅四分田地,无法养活一家老小;粤东北河源市大山深处的杨梅村,人在里面几十年竟然不知道如何出山,外来媳妇不惜打掉孩子也要逃离……

          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非主政广东期间,曾亲自前往粤北石灰岩地区考察,当他推开农户低矮的茅棚,看到的是一家几口人卷缩在床上,包裹着一床破棉絮,床底下一袋红薯是终年的食物,全家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口多处缺口的生铁锅,仅有的两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看到这些,堂堂政治局委员当场落泪。他对随行人员说,建国三十多年后仍会有如此赤贫现象,让他感到悲愤。

          又过去了二十多年,另一个主政广东的政治局委员汪洋面对同样的赤贫,发出了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的感慨。

          其实,如此赤贫,又何止是广东之耻?这应该是当权者之耻,是公平社会之耻,是共和国之耻!建党九十周年在即,建国六十二周年也将来临,在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背后,难道这样的赤贫现象不应该受到问责与谴责?

          与这种赤贫现象相悖的另一种社会丑恶现象,是贫困地区的贪腐官员并不比任何地区要少,且疯狂敛财和敛财的疯狂此起彼落。

          粤北的韶关市公安局长叶树养任职期间,利用职权为黄、赌、毒提供保护、帮助他人逃避刑事责任追究、买官卖官、插手工程建设和矿山经营,从中牟取私利并收受贿赂涉案金额达5500多万元,

          粤西的茂名市,从市委书记到副市长,从公安局长到其它主要官员在一场持续的反腐风暴中无一幸免,可谓群腐群贪,共享权色盛宴。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已经全面崩溃的市委书记罗荫国就供出了100多名处级以上官员,引发了政坛超级地震。

          继原茂名市委书记罗荫国涉职务犯罪被查后,粤东地区原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也被确认涉嫌严重违纪被查。黄志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改革转制中获利,家底厚实,资产以亿元计。

          粤西的湛江市法院系统9名丧失职业道德的法官与一个"讼托"合谋结成一条休戚与共的利益链,将司法公权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几乎所有的贪官都把职务作为捞钱的工具,将权力当做产业来运作,是这些贪腐案件的共同特点。

          仅以几件反证案例,便可勾画出地域与天堂的差异。他们所吞掉的社会财富,足可以养活数以十万计的山区贫民。要知道,“富可敌国”的广东,一年的扶贫款也不过2亿元。

          事实上,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顽疾,全省社会财富总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007年,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对全省GDP增量的贡献率以及财政收入均在80%以上,其总量是山区、东西两翼总量之和的4倍。数据显示,近几年,这种悬殊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继续扩大。而从个体层面来看,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高收入人群、珠三角及城镇地区。约占全省65%的粤东西北人口,只创造了全省20%的生产总值。这不是一个公平社会所应有的社会形态。

          许多人到广东,无非是沿着珠三角的扇面地域一路走来,所见所闻固然都是与财富堆积有关。这片传统上的鱼米之乡,侨胞之乡已有先天之美,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驱动,因此走上了先富、大富及暴富之路,对旁观者来说,大有一叶障目的误解。如今,既然当届政府知耻而后勇,一场对口扶贫的攻坚战已经打响,政府对脱贫抱着极大的决心和热情,效果如何,我不敢妄加推测。我只是希望,不要再过了二三十年,又一个政治局委员面对贫困现象再发感慨。毕竟,这个民族没有多少个二三十年可以随意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富地区之耻”的穷广东(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4日 11:01
南方周末

在广东乐昌市大富村,扶贫的效果可以从村里小孩添置的新衣服上看出来。南方周末记者翁洹/摄
  ■在富广东的背面,还有一个被省委书记汪洋称为“先富地区之耻”的穷广东
  ■广东以“责任到人,规划到户”为全新模式,以史上最严厉的干部考核制度为保障,开始为期3年的“扶贫大业”
  ■让所有人都免于贫困,是“幸福广东”一题必须解出的答案,这也或将是广东在扶贫事业上为中国迈出的引领一步
  □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 叶伟民 南方周末实习生 范承刚
  唐青林十岁了,她还从未走出过她的村子,她的父母,亲戚,以及她所在的连南县三排村的绝大多数村民都和她一样,连离开村子的车费都掏不起。
  他们的村子在广东,一个被绝大多数国人视为富裕发达代表的地方。这个2010年GDP超过45000亿冠绝全国的省份,拥有最繁华的城市,最密集的工厂和最优良的交通;但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有三排村这样极度贫困的村落。
  即使作为一名本省干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室主任王清明也绝对不会想到广东还有如此贫穷的一面。让王清明走进三排村的,是广东省从2010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的扶贫工作。
  王清明正是全广东11524名驻村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他们来自各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央企驻粤公司与省级国企。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新“上山下乡”运动。从2010年3月份起,他们分别进驻散布于粤东、西、北的3409座村庄,与农民同吃同住,并兼任当地副村支书,任期1-3年。
  如果不是这场“扶贫大业”,这些来自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干部也从未如此真切地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光芒四射的广东的背面: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16.2%的共3409个贫困村庄中,超过40%的贫困线下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及1500元。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考察后把粤西北贫困地区称为“一块心病”,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
  超过1万名干部由此进驻每一个贫困村庄,这些“过惯了富日子”的新任村官们的使命是,入户调查,为每户贫困家庭建立档案卡,用3年时间,不但要帮助各自负责的村庄找到最合适的发展之道,还要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2012年,他们要实现被帮扶的贫困人口八成以上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在广东省委的工作部署中,对于这个目标的表述非常简单:必须实现。
  这场真刀真枪、完全有别以往的新“上山下乡”始于2007年12月广东省最新扶贫决策的规定:扶贫必须“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措施,将扶贫对象具体落实到个人。
  中国自1986年启动,持续25年至今的扶贫大业,眼下在这个国家最富裕的省份启动了史上力度最猛、打击最精准的贫穷围歼战。这场空前的扶贫运动正在刷新中国一直以来的扶贫模式。
  你不知道的穷广东
  “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是“幸福广东”一题必须解出的答案
  这场“激战”发生在广东,多少出乎人们意料。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已然成为深入人心的富裕标杆。广东经济总量居中国第一的地位已经持续多年,整个国家每赚八块钱,其中一块就来自广东。
  直到在乐昌大富村开展入户调查时,谢文清才发现另一个残酷穷广东的真实存在。
  他在一个星期内到同一家贫困户走访了三次,走进昏暗土屋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始终是桌子上那惟一的一碗咸菜,只是每次去都会减少五六粒。
  村里人对这位衣着体面的城里干部反应冷淡。人多,地少,能长的庄稼有限。勤不勤劳,日子都一样。
  谢文清每几个月回家一次,从大富开车回江门鹤山,这名鹤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花在路上的时间是四个多小时,这趟不算长的车程,“一下隔开了两个世界”。
  这是驻村干部初次抵达时集体感受到的震撼———粤西雷州东塘村,300人的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专用厕所;粤东梅州溪口村,人均仅四分田地,养不活一家老小;粤北河源杨梅村,人在里面不知道如何出山,外来媳妇不惜打掉孩子也要逃离……
  这些身处绝境的村民,或是地理位置本身不适宜人居;或田地、水、交通资源恶劣;或因信息闭塞,根本不可能打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这些先天劣势衍生的后果接二连三:教育资源严重缺失,基本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抗风险能力差,一人生病拖垮全家。
  他们并不比西北、内陆等绝对贫困地区更为绝望,但他们被另一个富广东甩下了太远太远。两者的差距相对应的专业术语是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目前中国平均系数为0.62,穷广东与富广东之间则达到了0.75,而国际标准的极限为0.8。
  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贴近真实,只要其中一个仍旧落后,另一个再高度发展,也承不起一个完整的“幸福广东”。这是最基础的木桶短板常识。“幸福广东”是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任期内的目标,穷广东这块最突兀的短板,显然是“幸福”一题中必须解出的答案。
  扶贫没有标准解法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最有效的扶贫不是做加减乘除,它是道复杂的语文题”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解法可以帮到所有人,”大富村驻村干部谢文清说,“只有下到最基层,才知道最有效的扶贫不是做加减乘除,它是道复杂的语文题”。
  这是“双到”有别于此前所有扶贫模式的关键。中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扶贫工作机构,制定扶贫方针。基本的操作始终是,扶贫专项资金到省,再按市、县、村逐一下拨。
  过去30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与成就如影相随的弊端在于,扶贫资金在层层下拨中难以避免地跑、冒、漏。每年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中,就频频出现“1/5扶贫资金被挪用”,“1.5亿扶贫款买了小轿车或弥补了行政经费”等信息。
  此外,按国际经验,当贫困人口比例降至10%以下,由于贫困人口变少且分布分散,必须得靠微观层面的努力,比如,扶贫到村,落实到户。
  这已成为共识。2001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2001-2010)》也明确指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从贫困县缩小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双到”的雏形可追溯到2007年12月13日,汪洋在清远考察调研时提出,“能不能将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比如可不可以把贫困户基本情况录入电脑,登记造册,明确扶贫脱贫的具体办法,将‘谁去解决脱贫,解决谁的脱贫’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彼时,他刚赴粤就任广东省委书记不到10天。在系列调研规划之后,广东确定了扶贫工作的基调:新的载体、新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扶贫的规划对象和责任主体,“扶贫双到”由此出炉。
  一切从改名开始———扶贫办改称扶贫“双到”办,人手也比之前扩充了3-5倍。他们很快发现机构臃肿的担心完全没必要,眼下“一年的‘双到’工作抵得上过去十年的工作总和”。2010年,“双到”开展第一年,广东省委常委会专门召集了七次会议,听取21个地级市扶贫汇报。省委13位常委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分别挂钩联系一个市,并负责督察各自挂钩市的“双到”工作,各市县党政一把手也纷纷挂钩一座村庄。
  挂钩的职责之一,是这些领导每年必须起码两次亲临一线。来自广东省扶贫办的统计数据,2010年各级领导的下村次数近20万人次。显然,很多官员下去的次数远不止两次。
  对于驻村干部来说,每天在与农民打交道时,都会遇上意料不到的难题,这也正是到户、到人微观式扶贫的难处,同时也是价值之所在。
  王清明在三排村遇上的问题更加棘手。起初,他为村民引进的脱贫产业是种植桑蚕,在把桑蚕苗、肥料、技术培训讲座通知发给大家后,却发现许多村民没什么积极性,甚至有牛闯入田地啃桑苗都懒得管。
  在花数万元拉铁丝网、花钱雇人赶牛、报警请求保护等一系列折腾后,王清明总算弄明白了,农民不心疼,是因为没花自己的钱。
  在推广养猪时,他只给村民500块钱补贴建猪圈,猪苗、饲料可为预先垫付,但卖掉猪后必须还清,否则禁领下一批猪苗。此外,他还要求每个村民签保证书,不得中途变卖猪换购消费品。
  这是经验教训,此前这样的事就曾发生过。王清明觉得,扶贫,绝不能满怀一腔爱心与同情就向前冲。
  眼下,他正努力阻止村民管他喊“老板”,“他们该叫我支书,不要让他们觉得省烟草专卖局很有钱,”他说,“尽管这是事实”。
  目前投入帮扶三排村的680万元都是由省烟草专卖局直接划拨到账上,区别于以往逐层下拨的扶贫模式,王清明掌握每一分钱的去处。这也是所有扶贫工作组使用、分配资金的方式与权限。
  眼下初春,土地才刚开耕,王清明却迫不及待站在田头,面朝光秃秃的土地想象秋天的模样。去年除了桑蚕,他还带领村民种上了芋头,收成不佳,这让他心痛了好阵子,今年他计划改种更适合生长、效益更高的金银花。“有村民叫我‘猪扒皮’”,他笑说,因为他曾过度积极地清晨五六点钟就挨家敲门叫大家起床干活。
  彼时他的模样,一点都不像是一名处级官员。
  “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双到”让掌握社会重要资源与权力的部门调动与共享资源的实力充分施展,“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对眼下来自广东省直机关的各驻村工作组来说,扶贫工作中难以调动资源这一“老大难”再也不成问题。这些掌握社会重要资源与权力的部门,调动与共享资源的优势与实力在“双到”扶贫上得以充分施展。“责任到人,规划到户”效果迅速而明显:各路神仙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江门鹤山市政府6个政府机构在为帮扶对象乐昌大富村制定脱贫方案时,开始各施所长:资金最雄厚的供电局包揽了修路的所有费用;市委办号召全体党员缴纳几百至五千不等的“特殊党费”;谢文清所供职的文广新局从全市网吧老板处募集到数十台电脑;鹤山市委书记则发动全市中山大学校友企业家捐款20万元。
  广东省交通厅为帮扶的乐昌梅花村解决了数十名年轻人的就学与就业,办法是送他们免费就读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招募为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临时员工。
  省检察院在为连南百斤洞村修村路、铺水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路畅通无阻,最近,驻村组长鲁礼树正在张罗与广州越秀区教育局合作,邀请几所省级顶尖中学的老师到村给孩子们上课,同时选送优秀的孩子入读这些学校。
  除了省直机关和大型国企这些“神通广大”的部门单位,各市县和传统意义上“清水衙门”也“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湛江第二中学帮扶杨家镇北村,发动师生和学生家长捐款捐物。学校发动学生捐图书,并将学校里的桌椅、教具等拉到村子里,建起4个“农家书屋”。天气好的时候,学校还在村内空地给村民放电影。
  位于湛江东部的吴川市,人们习惯了外出谋生,长期“市穷民富”。在双到工作中,吴川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力雄厚的企业会选择在当地开设企业扶贫,小老板则更愿意选择买耕牛和棉被等“送温暖”式的方法。他们惟一的要求是:更愿意优先赠益于本村人。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像“严打”般“动真刀真枪”的扶贫运动。检查组级别从村到省,每年对每座帮扶村庄复查五次,考核标准细分至21条,细到各单位一把手亲临村庄的次数。
  查实主要靠翻照片,穿同一件衣服的一律被视为一次,除非你能指出身边工作人员或所穿的衣服有变化。
  主导检查工作的扶贫办陡然成为决定各帮扶单位一把手政治前途的要害部门。
  来自省检察院的驻村干部鲁礼树就在严格的扶贫成果检查与打分标准面前着实紧张了一回。
  省检察院去年获得的考评其实并不低,97分。问题在于,得到满分及99分的单位一抓就是一大把,3分的差距,几乎相当于穷广东与富广东之间的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了。就这3分的差距,这让省检察院几乎从上到下绷紧了弦。
  无论如何,鲁礼树打算在百斤洞村再扎根一年,打个翻身仗。他正酝酿着力度更大的扶贫措施,比如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的移民工程。
  免于贫困的幸福
  “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不想去上访”;“家乡有希望,就没人愿意离乡背井”
  春耕临近,乐昌梅花镇上一款蓝色胶鞋一下就卖出好几十双。往年,由于农村年轻人的大量流失,买这款又好看又便于下田耕种的鞋的人越来越少。朱春梅是其中一双新鞋的主人。她今年33岁,乐昌大富村人,此前与丈夫一直在外打工,今年春节回乡,发现去年在家乡种了一年绿色蔬菜的邻居赚的钱,比她在外一年的收入要高。这让她开始重新掂量土地的价值。
  在这座被省委书记汪洋赞为“双到”扶贫样板工程的村庄,呈现出当下中国农村罕有的活力与人气。田间多了年轻人的身影,运砖头的板车繁忙地往返于村前村后———村里盖新房的人一下多了起来。
  廖才兵在去年就已经盖起了二层新房。去年,这名乐昌远近闻名的老上访户与老伴种了8亩多绿色蔬菜,年收入近四万元。廖才兵回绝了过去一起上访的“老战友”,“跟我一起种菜吧,”他对着电话那头说,“上访不如种菜划算啊,又花钱又费时间!”幸福对于他来说简单而具体。“幸福就是白天种菜回来,晚上还想接着种,”他说,“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不想去上访。”大富村村支书廖文忠说,2010年村里终于实现了零上访。
  让谢文清更感慨的是,医疗事故致残的付数清今年一口气养了18头猪,他再也没睡过懒觉,并且还打算尝试种菜。谢文清最近一次上他家,正好碰上他拄着锄头准备出门,“他和村里几个年轻人凑了钱,合伙去修补一小段泥路,方便运菜。”大富是“双到”扶贫开展后广东贫困山村悄然发生新变的缩影。在波澜壮阔的社会资源大整合、大投入的推动下,生活在富广东的穷人们享受到了久违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眷顾,以及免于贫困的自由。
  这可能是改革先行之地广东的又一领先之举,广东省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谈及,在向中央及兄弟省份介绍广东的扶贫工作之后,全国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认为,广东的做法,为未来全国扶贫创造了经验。
  按照李容根的理解,广东可能走早了十年八年,就像改革开放先走了十年二十年一样,方向正确,做法先进,绝对有效,可资借鉴。
  广东省扶贫办提供的2010年考核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去年共投入资金近45亿元用于双到扶贫,平均每座村庄近130万元,帮助155余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上升至2410元,增幅超过50%,近三万户贫困户住的危房完成改造,这个比例在今后四年还将大幅提升。
  驻村一年后,许多驻村干部在村民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热情中收获了关于“干群和谐”的难得的成就感。每次进村,谢文清就像回到家般与迎面而来的村民熟络地打招呼。时不时的,他还被江门一些机关单位邀请回去讲讲“如何与群众和谐相处,与群众打成一片”。2011年3月,“双到”工作正式进入第二年,也即倒数第二年。一些村民开始找驻村干部掏心窝话。眼下,他们最担心的是,好日子会不会随着驻村工作组三年期满后戛然而止。
  驻村干部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在村头、村委会宣传栏里贴上“扶贫不扶懒”之类的标语。王清明,这名省烟草专卖局的办公室主任尽量避免让自己显得很“老板”,对于村民赊饲料、化肥、猪苗的要求一概狠心拒绝,“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他说,“我不会永远呆在这里。”关于三年之后,驻村干部们的集体感受是,土地的价值能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农村就肯定有希望。
  眼下,除了种植蔬菜,大富村的朱春梅还有了另一个让她留下的理由:在驻村工作组的重点培养下,当选大富村最年轻的妇女主任。“家乡有希望,就没人愿意离乡背井。”她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海一转向,有人就着急;
不急均贫富,先得重发展!
---------------------------南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作者:山丹丹菊花红艳艳 回复日期:2010-06-08 08:34:31 
回复
   击碎外界“广东富得流油”刻板印象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广东?“富得流油”还是“穷的掉毛”?本报7路记者行走得出答案:这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的广东
  
    落后边陲,广东奇迹。改革开放32年,很多人觉得———广东,富得流油!
  
    这里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雄居全国第一;30年生产总值以年均13.7%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GDP达37759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8;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
  
    但一直以来,珠三角的富庶造成了人们对广东印象的惊鸿一瞥。辉煌的表象下,由于地理区位、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广东还存在比较突出的贫困问题。
  
    7路记者行走,寻找广东最穷村庄;7路记者体验式采访,“广东之穷”令人惊诧,也让人错愕。
  
    在粤西,雷州东塘村300人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专用厕所;在粤东,梅州溪口村人均仅四分田地,养不活一家老小,病倒一个人就塌下一个家;在粤北,河源杨梅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在里面不知道如何出山,外来媳妇不惜打掉孩子也要逃离。
  
    在喀斯特地貌区,清远孟山村石灰岩密布,全村378户在几无产出效益的石缝中艰难度日;在海边,揭阳彰宁村村集体仅靠出租鱼塘收入,一年才几千元,风烛残年老无所依;在珠三角,恩平金坑村饱受缺“金”之苦,多数村民外出谋生,农村凋敝,生机不在。
  
  

回复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广东?“富得流油”还是“穷的掉毛”?7路记者行走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区域性贫困特征突出,相对贫困问题日趋严重的广东。
  
    据国务院扶贫调研组去年的数据,广东农村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16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高于全国4.6%的贫困发生率。
  
    这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的广东。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据广东省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的“缩小广东城乡贫富差距”课题研究报告的统计,2007年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为0.75,高于全国0.62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国际上0.80的临界值。
  
    从1997年到2007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47:1扩大到3.15:1。2008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虽然得到初步遏制,但仍处于3.08:1的较高水平,明显高于江苏的2.5:1和浙江的2.49:1。
  
    即使是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2
  
    2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有3409个贫困村、70万户、316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落后,贫困村内部公路、泥砖房改造、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
  
    2008年,广东仍有7840多个老区自然村未通机动车路,182个老区村未通电,7600多个老区村、30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和困难,全省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泥砖房和茅草房中。
  
    残酷的现实,开始击碎外界“广东富裕,广东人有钱”的刻板印象。
  
    去年初,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人员,从江西一路考察至粤北山区。调研组调研后认为:“广东贫困地区的状况使我们很震惊,我们没有想到贫困地区还这么落后,也没有想到广东的贫困地区还存在这么多困难。”
  
    省委书记汪洋今年3月底在河源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就反复强调:“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因此,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
  
  


[size=-1]作者:山丹丹菊花红艳艳 回复日期:2010-06-08 08:37:36 
回复
  广东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亟待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脆弱,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滞后,生产靠天吃饭,制约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为消除贫困孜孜以求,为追求公平、正义不懈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贫困、逐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2009年年底召开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指出,虽然我国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致贫因素较多且复杂、返贫压力增大;虽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虽然我国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总体有了改善,但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总结,广东扶贫开发同样存在诸多困境。首先,广东农村贫困面较广,地域分布分散。全省仍有3409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6.2%;贫困村分布在省内15个地(市)83个县(市),最多的梅州市有551个村,最少的江门市25个。
  
    “扶贫的重点不仅在重点县,其他地区扶贫任务也相当艰巨。”林果先指出,全省有316万贫困人口,占农业户籍人口数的8.5%;在3409个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41.2%。
  
    南方日报7路记者踏访发现, 广东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size=-1]作者:山丹丹菊花红艳艳 回复日期:2010-06-08 08:38:55 
回复
  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亟待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脆弱,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滞后,生产靠天吃饭,制约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广东,其实是一个多山和丘陵的省份,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据省扶贫办统计,全省3409个贫困村中,有半数以上的村庄是因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薄弱所致。
  
    比如说,广东行政村道基本实现了硬底化,但自然村之间大部分仍是烂泥路;比如说,全省仍有50多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要么没有房住,要么房子将要倾颓。
  
    因交通不便,河源特困村杨梅村医疗和教育保障几乎是空白,村里人被迫出走城市受教育,却因教返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研广东后指出,广东基础设施投资欠账太大,边远贫困村收入模式单一,贫苦成为恶性循环。
  
    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有限,贫困农户素质偏低,难以适应非农就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业务处处长宋宗约介绍,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连字都不认识,更别提掌握技术技能。”
  
    雷州东塘村,多年来出去打工有多少人,回来就有多少人,这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尽管“小升初”入学率达到100%,但由于入学晚,16岁才上初中的比比皆是。
  
    贫困农民增收脱贫门路不多,抗灾抗病能力不强,因灾因病返贫屡有发生。
  
    梅州溪口村当地乡镇卫生院最先进的设备是一台黑白B超,医疗技术落后,勉强维持生存;“新农合”虽已普及,但农民很难就近就医、报销水平低等,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当地扶贫难题。
  
    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压缩了农村金融的生存空间,隔断了资金向农村的注入渠道。
  
    江门恩平金坑村,当地农村金融服务只能依靠邮政储蓄,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基本空白,缺乏资金支持下,只能维持传统的耕作方式,“种了一辈子田,最后成了贫困户。”
  
    另外,直接用于扶持贫困农户改善生产条件和发展生产的财政专项资金不多,山区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极少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去年国务院扶贫开发调研组调研发现,广东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支出都高居全国前列,但扶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相对少得多。
  
    从机构设置来看,广东省扶贫队伍建设与承担职能也不相称,特别是各市、县扶贫办机构设置五花八门,人员编制普遍只有3—5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薄熙来---当代中国的毛泽东
http://bbs.m4.cn/forum.php?mod=v ... &fromuid=289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共富十二条“是重庆模式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是大手笔。   

薄熙来多次引用邓小平原话“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算失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如大修公租房,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最近,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明确提出抓好共同富裕的“十二条”,并分别明确了责任领导。在重庆三届八次全委会上薄熙来书记说:“有人认为,你总要先把经济搞上去,挣了钱才能改善民生吧!“蛋糕”做大了才能分“蛋糕”,这看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因为“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这“蛋糕”就总也做不大(2010年10月,薄熙来在在重庆三届八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薄还说,只有分好蛋糕,才能做好蛋糕。针对“发展才是硬道理”,重庆还鲜明地提出“民生才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生产”。从而与广东的“做蛋糕是重点”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共富十二条”的重大意义,正如黄奇帆说,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做出的《决定》,出发点就是要缩小三个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314”总体部署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共富十二条”是“重庆模式”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也是毛泽东时代,“人人有工作做,人人有饭吃”的具体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的最低工资1992年是245元,比北大教师的平均工资还高,除了个人消费,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当时深圳的平均工资是494元;而到了2010年,深圳的最低工资是1100元,连个人温饱都不能解决。当前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第99,最低工资排名第158,这对于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从199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所占比例从53.4%下降到39.7%,而资本收入从21.9%上升到31.3%。因此劳资冲突此起彼伏,越维稳就越不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有良心的媒体人开始行动了,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西电白估计是最穷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蛋糕被烤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3 09:27 , Processed in 0.05686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