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012

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现世主义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

  王小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非常尖锐。他说,把《论语》翻来覆去的看,里面无非就是人际关系那点东西。西方人不读《论语》、不崇拜孔夫子,但人家并没有“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还比我们稳定,社会文明程度相当高。而且,人家除了把人际关系搞好,还会别的:有先进的政治理论、有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有高深的自然科学理论等等。这些东西在儒家经典里面可找不到。王小波还说:有一些中国学者喜欢惊呼西方文明出了大问题,有倒悬之急、累卵之危,需要中华文明去拯救。但人家明明生活的好好的,你非要想着先把人家“倒悬”过来,或者变成“累卵”,然后去拯救,未免有点自作多情。

  作者以前在天涯论坛看到过一则针对中国文化的评论,其内容很不严肃,但印象极为深刻,因为它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可谓刻骨剖心。评论者说:我也承认中国文化里面有一些今天还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要孝敬父母等等,但它整个体系是落后的,里面没有人的基本权利平等这些现代文明的基础理念,而是主张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维护君主专制,跟现代文明的基本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这就像一堆大粪,里面还有一些没有消化掉的黄豆之类的,确实还有营养。那现在有一盘精美的大餐摆在面前,想要的营养都有,我为什么要到这一堆大粪里面去找什么“精华”出来呢?难道仅仅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道精美的大餐,自然就是经过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所逐步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化。

  这个非常粗俗的比喻与王小波的批判一样,道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中国文化如果要想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靠人际关系那点学问是不行的,靠从古典文献里面寻章摘句,找一些今天看起来还能用的话也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证明自己在一些根本理念上有可以超越西方文明的地方。

  如果不行,它就和非洲或南美的某些原始部落的文化一样,只具有研究价值。它应该像古埃及或古巴比伦文明一样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面供后世学者研究,把其代表性文物放进博物馆供人参观;或者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于印第安人保护区的自治区域,让少数中国人在里面生活以作保存。总之,它应该被现代文明的主流所抛弃,不能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部分。

  无论我们的国学大师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多么精深,如果不能正面回答这种浅显直白的质疑,中国文化就很难证明自身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

  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对中国文化做牵强附会的解释以勉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为文化的存续是个相当长时期的问题,虚假的迎合早晚总会被揭穿。糊弄得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

  某种思想或理念要成为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核心优势,至少要符合以下四个标准:

  首先,它必须存在于中国文化主流之中,不能是从一些普通典籍中找出来的一些片段;

  其次,它是中国主流文化中长期真实存在的,不能是为了迎合现实情况,通过断章取义、刻意扭曲而产生的“新思想”;

  第三,它应该是一种根本性的哲学思想,不是一些外形的形式,比如诗词、歌赋、戏曲、书画、服饰等东西;

  第四,它与西方主流文化存在根本性差异,而且还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如果中国文化中找不到同时符合以上四条标准的思想,那么它就可以完全被西方文明所超越和替代,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小波说,把《论语》翻来覆去的读,里面除了人际关系那点东西没有别的。这大体符合事实,只是用“人际关系”来表述有些偏差,准确点说应该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这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我们打开《圣经》,也无法找到王小波希望看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思想、市场经济理论这些东西。这些不是《论语》的缺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所关注的核心都必然是一些基本的人生信条,不会是别的东西。

  《论语》与《圣经》的根本差异在于:《论语》关注的是人,《圣经》关注的是神。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主张子女要孝敬父母、父母要教育子女,要与人为善,要讲诚信等等。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不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动不动就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没什么意思。礼仪之邦这个词是相对于古代中国周边的“狄夷”来说的。西方国家从希腊罗马一路过来几千年的文明史,不是什么野蛮民族,人家也是礼仪之邦。

  东西文化的差别不在于讲不讲为人处世。真正的差别在于:中国文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处世,为人就是履行人生义务,处世就是协调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西方文化则认为,除了为人处世,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信仰上帝。所以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谁讲了什么、谁没讲什么,而在于排列的顺序。

  这句话非常重要,应该再重复一遍: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谁讲了什么、谁没讲什么,而在于排列的顺序。

  梁启超尝言:“吾国有特异于他国者一事,曰无宗教是也。浅识者或以是为国之耻,而不知是荣也,非辱也。 ”其观点与本文基本一致。然“无宗教”一说有失偏颇——中国有很多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排斥宗教,供奉山神土地佛祖菩萨的地方随处可见,不能称之为“无宗教”。只能说宗教在中国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对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影响不大,故曰“无严肃的宗教意识”更为准确。

  中西文化差异的关键点不在于有无宗教,也不在于讲不讲仁义道德,而在于宗教生活与仁义道德孰轻孰重,谁是谁的根本。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世俗生活中来,还是从宗教法则中来?宗教法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原则,还是依照“神道设教”的理念,可以因为现实需要而创设、改变或是消灭?这两个问题,乃是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切入点。

  《圣经?旧约》中,上帝为了考验亚当的信仰,要求亚当杀掉自己的儿子;《圣经?新约》里面,耶稣对一个父亲刚刚去世的人说:“让死者去埋葬他自己吧,你跟我走”。《论语》里面没有这种话,孔子也不会赞成这种做法。

  我把《论语》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最后读出来两个字:生活。

  人的生活。


  孔子是个很懂得生活的人。他有妻子、有儿子、有女儿,还有一大帮学生,其中一个成了他的女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社会生活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文化生活的快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艺术生活的快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物质生活的快乐。最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是说把世俗的生活过好就可以了,神圣世界的生活不值得追求。

  孔子说:如果能够轻易的富贵的话,让我给人执鞭开道我也愿意。但他没有真的去当执鞭之士,因为孔子除了热爱生活,还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改变社会。一个有理想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理想也即让大家都能过更好的生活。孔子懂得生活,但他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而牺牲一部分自己的生活,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后来的中国文化,最尊敬的就是这种人。

  孔子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孝敬父母照顾兄弟姐妹,家庭家族要和睦,也即王小波所称的“人际关系那点事”。孔子只说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认为这些东西就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只是最重要的内容——做其它任何事情,都必须以此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可以让人们生活好的东西,就可以采用;不能让人们生活好的,就不要采用。这是“纲”,其它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目。西方文化里面,神的意志才是纲,其它东西包括人的生活都是目。

  纲举目张。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东西方文明开始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进入了世俗政权统治下的汉唐盛世,西方进入了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06:25 , Processed in 0.03037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