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回复: 1

[闲话家常] 都错了?“礼仪之邦”应该是“礼义之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电脑搜索引擎上查“礼义之邦”,跳出一行字,你要找的是不是“礼仪之邦”?这个检索项下面,大概有几十万条结果,其中还有很多是“礼仪之邦”混杂在里头。
可是当输入“礼仪之邦”这四个字,就有几百万个结果。
语言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积非成是”,指的是长期形成的语言错误,最后却被当作正确的。
据钱江晚报报道,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王能宪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并抛出研究观点——人们通常说的“礼仪之邦”都是错误的,“礼义之邦”才是正确的说法。
在这件事情上,王能宪挺较真儿,“此‘非’绝不可为‘是’。”
一字之差 格局相差万里
1.jpg


“礼仪之邦”、“礼义之邦”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二者格局之大小相差万里,境界之高下何止天渊,如果长此以往,不仅谬误流传,还将影响到对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评价。
“礼”和“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里面,特别是儒家思想里面,地位非常之高。
在古代典籍当中,“礼”的含义非常丰富,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社会层面,这是“礼”的基本含义,就是礼节的意思,相当于“礼仪”;
第二是政治层面,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含义,就是“礼法”。中国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礼和法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是道德层面的,这是人的修养和立身的含义,就是“礼义”。
那“义”是什么呢?《中庸》说“义者,宜也。”
刘熙《释名》的解释,叫做“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就是做事处理问题,恰到好处,就叫做“义”,也就是中庸之道。
根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一书后面所附的《孟子词典》,《孟子》中涉及到“义”的地方,一共有108处。
最有名的就是这段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把义看得很重要。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生命与道义二者摆在你面前的,舍生取义,这是多么高的境界。
“礼义”作为一个词语 内涵丰富博大


2.jpg
礼义”作为一个词语,它大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它分别作为单个词原有的意涵。这就如同“礼”和“乐”组合成一个词之后,它表示的是“礼乐制度”和“礼乐精神”,含义远远地超出“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中作为某一种技艺的内涵。
“礼义”所表示的含义,有“礼义廉耻”“礼义教化”、“以礼治国”等内容,其内涵就比作为单个词的“礼”和“义”大大丰富了。
《礼记》上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就把礼义看得非常重,非常高。
人和动物区别在哪里啊?人之所以为人,要讲仁义、讲礼义的,所以你才是人。你不讲仁义,不讲礼义,你与动物,就没什么差别。
先秦以后,历代典籍中使用“礼义”一词非常多。朱熹在《朱子家训》里教育他的子弟:“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要读书,要知书达礼,子孙后代要重视教育,甚至连家里的佣人、童仆都要给予体恤、关心。
“礼义”这个词所表达的内涵丰富博大,几乎涵盖了关于人伦、天道、政治、社会、文教、风俗诸多方面。
所以礼义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礼义的精神,就是儒家的精神。
“仪”为“义”后起字 “礼仪”指向单一
3.jpg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认为,“仪”是“义”的后起字,先有“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表现力不够了,于是就增加了一个单立人,有了“仪”这个字。“义”和“仪”这两个字是古今字的关系,“义”是古字,“仪”是今字。
“仪”作为“义”的后起字,它的意义指向十分清楚而单一,即仪容风度。也就是具体的礼节、礼仪和仪式。比如古人见面要鞠躬、点头。也包括衣着的讲究,辞令的尊卑等等。
“礼仪”连属成词也很早,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广泛使用。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诗·周南·关雎》这篇的序中就有这样的话:“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经·卫风·氓》的序说:“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礼”和“仪”连作为一个词,所表达的内涵,一般就是具体的礼节、礼貌或者礼仪活动、礼仪形式。
古书中也有很多例子,在先秦典籍当中,早就有礼仪这个词。《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汉书·礼乐志》里有:“汉兴,拨乱反正, 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拨乱反正,日不暇给,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还让叔孙通制定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较真一个词 是为了汉语的纯洁性
最后总结一下,“礼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使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的重要方面。“礼义之邦”就是包涵了这些内容的常用的词汇。它的内涵和外延从历史到今天,没有任何变化,也不应有任何变化。
“礼仪”是“礼”的表现形式或者具体仪式,其含义明确而单一。“礼仪”包涵在“礼义”之中,“礼义”的概念远大于“礼仪”的概念。如果说我们国家为“礼仪之邦”的话,就等于说“中国人只会打拱作揖”,太狭小了。
在历代文献当中“礼义之邦”的用例非常之多,而“礼仪之邦”在清代以前的典籍当中,我没有发现一例。
“义”和“仪”虽有通假和古今字的关联,但当其含义有了明确的分工之后,它们的意义范畴是非常清晰而从不混淆的。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断言,“礼仪之邦”是滥用,应当废止。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礼义之邦魂兮归来。

发表于 2015-5-3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仪
讲的是
秩序
统治阶级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5:25 , Processed in 0.0353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