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2岁(2014年),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从开始饮酒起,酒没离开过我,我没离开过酒,酒与我就这样相依相伴着。对于饮酒,至今我尚不知是从何年何月何日开始的,依稀记得的是从吃自家用糯米酿造的咱当地称呼的“捞糟”(学名米酒)开始的。 在咱小镇(贵州遵义习水土城镇),家家都有酿制米酒的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往往用米酒煮糯米粑,家境好的用米酒煮鸡蛋待客。冬季夜长,往往用米酒粑或米酒鸡蛋宵夜(吃晚点)。 做米酒还有其讲究,首先得选上好的糯米,洗净浸泡一天时间,用大火蒸至九成熟,摊开凉冷后,再用冷开水打湿并拌上发酵用曲药。然后用盆或盃盛装起来,盖上准备好的白布帕子和小棉毯,放置于有温度的地方,少则3~5天,多则7~8天,酿制则大功告成。 酿造米酒说的如此简单,其实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选择曲药就得注意,选错曲药这米酒可能会酿制失败,选错曲药这米酒可能酒度会过高发苦;比如要掌握好糯米与曲药量的比例,少了和多了都不行,关键是多得少不得——少了酿造米酒会失败(发酵不好),多了米酒度数很高;最后是掌握酿造温度与时间的长短,温度过高和时间太短酿出的米酒口味口感都不好,温度过低时间会很长,酿制时间太长米酒度数会变高——我们称之狠了。 衡量酿制好坏就看米酒出缸时的色、香、味了。好的米酒颜色为米粒亮少(shao亮丽的意思),米粒粘连但不结块(一煮即散),酒水呈半透明不浑浊;香味嘛!不刺鼻,淡淡的糖味伴着浅浅的酒味,催人口水流淌;口感嘛!生吃是甜而不甘(有酒味没白酒的辛辣),加水煮着吃,米粒会散开,甜味与酒香相益得彰。 这米酒是各家各户常备小吃,特别是夏天和冰水喝有解暑功能,晚上吃上一小碗尚可消除一天的疲劳,对生小孩坐月子的母亲,用红糖、米酒、鸡蛋煎煮食用,对大人补身、小孩奶足功不可没。 我学会吃酒就是从吃米酒开始的。 第一次饮酒醉是当知青时,吃的就是农家酿造的小麦米酒。一天,房东何四婆办生,按当时当地农村风俗桌上照例每人一碗米酒。也刚好在这一天,我家四妹带着几个小朋友(10来岁)到我下乡的生产队搞勤工俭学(捡拾青杠籽),中午赶巧在何四婆家吃饭,几个小孩坐了一桌,每人面前一小土碗米酒,小孩们不知农村米酒的厉害(度数高),每个都端起喝了一口,有的甚至吐了出来。我觉得浪费不好,觉得倒了可惜,就将这几碗米酒全数吞下。不会儿天旋地转,不会儿翻肠倒肚,接着倒床昏睡,直到黄昏方才清醒。(假如不吐不知会醉到何时)。 我何时开始喝白酒至今没有记忆,也许还在孩童时就已经被 大人们“开荤”了(看到现在大人给小孩沾酒吃便可佐证)。一个人的习惯爱好是有来由的,是受环境与条件影响与制约的。我也不例外。在我们家,我的外公与父亲都不抽烟,但都喝点小酒,也许我的生活习惯就是受他们的影响——从小不抽烟,就好喝小酒。 我开始学喝酒是受大姐哥影响的。1966年,我大姐哥从土城调入习水县国营红卫酒厂(现如今的茅酒集团习酒公司)。大姐哥在酒厂工作,间接地我与酒就结上缘份。 既然姐哥在酒厂工作,隔三岔五总有来往,来往最多的就是从土城运送生活物资到酒厂,因为当时酒厂没有通公路,物资全靠徒步背负方式运送,一来一去百多公里。 辛苦一天到了酒厂,姐夫一家甚是高兴,自然是好酒(习水红卫大曲)款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酒吃出了味,酒吃上了瘾。临了,还得捎带3斤5斤、10斤8斤的,以表达姐哥的感谢之情。 要说这习水大曲啊!也有“三步倒”之说。在当时,人们喝得最多的是高粱酒与“包谷沙”(包谷酒),但这二种酒度数低(50度以下),而且脱不了一种尾子味。而大曲酒的窖酒与曲香味恰恰弥补了土法酿造酒的缺陷,因此大曲酒在市场上便横空出世,一度独领风骚。 我第一次喝白酒醉酒就是喝习水的“红卫大曲”。我记得当时是我老表结婚,有几位朋友来祝贺,酒过三巡,我酒兴上来,回家拎来四瓶“红卫大曲”,敬酒加划拳,瞬间几瓶酒见底,搞得是人仰马翻,翻肠倒肚一片狼藉。多少年后此情此景还记忆独犹新。难怪有“要知戒酒法.起眼看醉人”之说。 接下来,我的“与酒有缘”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条件,这就是我的婚姻——认识了酒乡(茅台镇)女友并与之结成夫妻。这喝酒不但有了新有来源,更是提高了饮酒的品质。 再后来,改革开放后,我的家门哥嫂(不是亲哥嫂而胜似亲哥嫂)开始创业,开办了私人酒厂,从“仲华酒厂”到“京华酒业”,这酒不就成了不吃白不吃,成了顺礼成章与自然而然。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是吃着“京华酒业”的酒,看着“京华酒业”发展壮大的。 这“京华酒业”的酒啊就是好,真是“少喝暖悠悠而多喝不上头”,一年365天,天天都要喝,天天都想喝。拿一天不喝啊,就像这一天少做了一件事一样!其实是它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呀! “喝酒有害健康”并不是说适量饮酒,而适量饮酒其实是有益健康的。因此,与酒有缘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正确认识下适量饮酒与喝好酒的人生良好生活习惯与态度。 (作者:承上与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