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回复: 1

[焦点关注]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研究作者:李琳 时间:2016-08-26 [url=]所在专题[/url] 来源:察网[url=]评论[/url]
分享到:     

2016年初,俄罗斯基于新历史文化标准的新版历史教科书正式出版发行,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与科学部(以下简称“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在2-3年内全部使用新版教材。从2013年2月普京总统正式要求重新修订历史教科书以来的三年内,俄罗斯联邦政府组织教育、俄罗斯声音、大鸨三家权威教育出版社和数百名历史学教授、历史教师,就新版教科书的争议内容和历史标准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近百次的讨论和修订。2015年6月8日,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内容通过严格审查,纳入国家基本教育系列教材体系。

通过教育部审查批准发行的2016年新版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共有三个版本:一是教育出版社发行的6-11年级教科书,共11册;二是俄罗斯声音出版社发行的6-9年级教科书,共4册,仅涉及十月革命前的历史;三是大鸭出版社发行的6-11年级教科书,共5册。其中最为权威的当属教育出版社的版本,11册共1547页的历史教材由俄罗斯联邦最著名的14位历史学家合力完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史料扎实,全书有1048幅插图、400多个概念解释、100多幅历史图表,内容涵盖从罗斯建国直至21世纪俄罗斯联邦的全部历史。出版社针对俄罗斯历史重大疑难问题,同时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五本教师用书:饰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伟大的卫国战争(1914-1945)》、《斯大林:时代肖像》、《古罗斯国家》、《形成历史统一概念的教学方法》,以指导历史教学实践。

一、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序言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俄国革命直至现在,百余年的国家历史充满伟大的英雄壮举,也付出惨痛的代价。在新版教科书中能够看到联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感受到祖父、祖母等前辈们生活的历史记忆;能够学习到每一个俄罗斯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国家历史;能够发现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对国家历史的思考和学习探索,是自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承担国家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一)客观看待苏联模式

1. 1917年苏维埃革命的历史价值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攻击和否定十月革命、抹黑列宁等苏联领导人、歪曲和篡改苏联历史的思潮甚嚣尘上,媒体关于苏联的大量负面报道对俄罗斯的历史观产生巨大冲击,俄罗斯史学界和教育学界一度无视苏联的成就,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新版历史教科书实事求是地指出,“1917年伟大的俄国革命不仅是俄罗斯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整个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狭义的1917年革命指的是2月至10月期间,即推翻沙皇俄国到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的时期;广义上伟大的俄国革命应理解为沙皇俄国覆灭直至布尔什维克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确立政权。1917年俄国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四大帝国的军事政治灾难背景下,建立起了全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体制。”

教科书高度评价俄罗斯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入的军事力量和作出的巨大贡献,称“俄罗斯为了阻止德国侵略者入侵欧洲及全世界,为保卫祖国利益,进行正义战争,展现了俄罗斯军队和士兵的伟大英雄主义精神。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俄罗斯军民参与正义战争的重大损失导致国家政权和社会民众的对立,从而引发国家政治变革”(见表1)。

1917年俄国革命是世界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使得国家社会各领域得以复兴。教科书中引用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一段话:“人民获得极大的自由。苏维埃联盟将身体和精神备受折磨的人民解放出来,民众获得巨大的力量,诞生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俄罗斯人爆发出强大的意志力和精神力量,摆脱压抑和束缚,改变了世俗生活。”

教科书强调,1917年革命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国内,布尔什维克创建的新兴社会体制更成为全世界的典范。世界各地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革命的先进代表。1919年3月,俄罗斯成立了联合其他国家的共产国际组织,并力图组成‘全世界苏维埃联盟’。十月革命的思想不仅影响到革命者,‘资产阶级’国家领导人也明确意识到,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革命。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影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变政治制度和政策,试图解决社会内部矛盾,以避免发生共产主义运动”。

2.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辩证关系

教科书以“伟大的转折”为标题描述1925年底的苏联工业化建设,指出:“工业化的目的在于通过优先发展国家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保障苏联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在与西方各国不可避免的竞争形势下,苏联只有‘追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才是国家立足的根本。”

1925-1929年,国家领导层讨论过各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司为首的领导人召集众多经济学者共商国家发展道路,制定国家重工业和轻工业平衡发展、运用市场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发展私营经济等保障工农阶层生活质量水平的经济改革草案。斯大林对此提出意见认为,由于外来资本的缺失,应优先发展依靠本国国内资源的重工业,同时最大程度地提升国家的轻工业和农业。

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重要工业品产量均提高5-10倍,拖拉机、汽车等重型机械由原来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优势产业(见表2),极大地保障了国家的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建设。

教科书对苏联工业化的总结为:“苏联人民通过艰苦的劳动和非凡的努力,建立了完全独立、无依赖的工业强国,能够自主生产各类工业产品。国家具有强大的工业发展潜力,能够基本达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根据官方资料统计,截至1940年,苏联建立近9000个工业企业,工业化建设成就仅次于美国,成为超越德国、法国、英国的世界第二位工业强国,工业化发展速度是德、法、英的三倍(见表3) o

苏联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但轻工业和农业的落后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1930年底苏联出现轻工业和食品农业危机,粮食产量逐年减少,而粮食的国家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农民不愿意把余粮卖给国家,苏联领导人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农业危机。教科书解释了农业集体化的动因:‘斯大林认为,经济比例失衡是导致食品供应危机的主要原因。小农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日益发展的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同时大富农阶层有意识地破坏国家粮食供应,加剧了国家轻工业和农业危机。”为保障国家工业的高速发展,斯大林建议应加强农业建设转型,加快全盘农业集体化。

实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后,尽管粮食产业发展缓慢,但国家粮食收购量己高出原有的两倍之多。农业集体化保证了城市工业建设、保障了基本工业原料供给、消除了苏联市场经济最后的残余—农业私有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集体农庄生产模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村状况相对复杂:一方面,粮食供应廉价、大量劳动力剩余,国家为保障粮食供应和工业建设,将一半以上的粮食作物收购上来,而且维持不变的粮食价格;另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几乎接近最低生活标准,直至30年代中期(1935年2月)允许农民拥有私有农耕地以及牛、羊等农产品,允许自由买卖后,农民的生活状况才出现好转。

教科书总结了农业集体化问题:“大规模农业集体化的核心目的是获取农业资源以保障工业所需。农业集体化采取强力措施剥夺农民私有财产,引发了富农和中农阶层的反抗。”

3.肯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成就

教科书肯定了苏联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两大超级强国:美国与苏联。二战前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世界17%的领土和9%的人口,战后共产主义政党领导26%的领土和35%的人口,欧亚大陆上出现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欧洲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具有了普遍性并不断扩大,意大利和法国的共产主义政党进入政府机构、参与国家决策,共产主义阵营得到极大加强。”面对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连续抛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对苏联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加剧了世界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对抗。

随着苏联对外政策的“赶超与争霸”,苏联国内进行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防御能力的经济科技改革和食品工业建设。教科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跨时代的科学技术变革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改造和结构创新的特征。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现代信息手段被运用到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改革取得巨大成绩。苏联第七个五年计划(1959-1965年)结合经济改革和科技创新,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以消除部门差异和地区差异、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超额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任务,取得了工业建设的卓越成就。”(见表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是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1950年到1964年,城市住房资金投入提高了两倍,居民搬入独立而舒适的房屋,这段时期亦称为“住房改革”时期。二是民众工资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普通体力工作者的工资增加,而工程师等脑力劳动者的工资仍低于技术工人。三是食品供应出现平衡发展趋势。1958年的粮食需求比1940年减少25 %,而肉类和奶制品的需求分别增长了2倍和2. 5倍,但某些食品(如蔬菜、水果、鱼类)供应仍达不到预期标准。四是退体金保障体系完善。从1956年起,工龄25年的60岁男人和工龄20年的55岁女人都可获得国家退体金保障。五是国家建立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居民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教科书中引用了苏联历史学家亚历山大·莫伊谢维奇·涅克里奇的观点:“十月革命后的70年,历经11个五年计划,苏联从工业落后国发展成为具有完备的工业基础,在航空航天、热核武器和海军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强国。”面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包围,面临随时发生反苏战争的威胁,苏联进行了卓越而艰苦的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人类历史上宝贵的“苏维埃经验”。

(二)辩证分析斯大林

2014年10月12日,俄罗斯教育出版社在俄罗斯教育机构的历史教师中发起“斯大林印象”的大型讨论会,邀请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斯大林时代研究专家奥列格.维塔利耶维奇·赫列夫钮克主持并参与讨论,会议主题是探讨在新的历史文化标准下如何看待斯大林问题,并向历史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研究方法。奥·赫列夫钮克在近400人的网络讨论会中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详实数据,解析与斯大林相关的重要历史事实,强调“复杂历史背景下的斯大林性格应多角度研究”。会议一致认为,斯大林形象不应该被妖魔化,历史人物都在扮演历史所赋予他的角色,对斯大林应客观全面地研究。

1.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评价

俄罗斯历史学者关于斯大林问题尚存重大分歧,有的用“冷酷、残忍、独裁”形容斯大林的性格和政策;有的用“伟大、高尚、神圣”描述其历史功绩和成就。教科书教师用书《斯大林:时代肖像》中开篇解释说:“就影响苏联历史的最重要人物而言,斯大林在历史进程中具有最为关键的时代意义。苏联历史与诸如‘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现代化’、‘斯大林社会主义’等词汇紧密联系,这些概念准确地传达了苏联的时代特征。”②斯大林的确犯有历史性错误,但他仍不失为苏联社会主义的重要和关键人物。

斯大林作为苏联建设的重要领导人,对其分析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他既非神话亦非妖魔。教科书认为,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甚至是摆脱社会危机的唯一解决方式,是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根据经济学家统计,1928-1940年间,苏联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介于7%-13%之间,开发出现代技术和新产品、创造出高效率的生产设施,国家高速工业化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综合国力提高和重工业发展带来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革,人民享受社会平等、福利、价廉,普及儿童的四年义务教育,城市里普及七年和十年教育体系,大学和学院培养了众多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砒柱。

另一方面,斯大林强行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是“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任务。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通过的依业集体化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中,确立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并要求在农民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五年之内完成农业集体化改造。尽管政策是为了保障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平稳发展,但是“实践的方式上出现了压迫和强制”,剥夺富农和中农的生产资料,甚至把他们处死或驱赶出农村,造成农民的群体性反抗。

教科书指出:"1930年春,斯大林开始认识到推行农业集体化方法的错误,3月2日《真理报》发表他的文章《胜利冲昏头脑》,认为集体化的重大错误在于促使地方政权采取了暴力,应减少强制性手段。”集体农庄步入正轨后,尤其是“随着工业化成果进入到农村,大量的拖拉机、耕种机和新型农业机械运用到农业建设,年轻农业专家参与到村庄农业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效率提高。30年代中期农业建设趋于稳定,1935年允许农民拥有少量私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国家农业产量稳步提高”。

2.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苏联解体引发俄罗斯历史文化和传统信仰遭到巨大非议和冲击。以维克多.苏沃洛夫为首的“破冰者”利用所谓最新“解密档案”,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问题重新解说,提出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就己经确定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斯大林极力促成世界大战和革命战争,并为希特勒提供政治和经济援助,并进而说明斯大林发动了苏德战争,企图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这一观点得到后继者弗拉基米尔.达尼洛维奇·达尼洛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梅里久霍夫、鲍里斯·瓦季莫维奇·沙克罗夫等人的追捧。

这种己经偏离学术研究轨道的观点在网络和媒体大肆传播,引发俄罗斯民众对苏联历史的猜测和臆想,也造成历史学界关于苏联和斯大林问题的巨大争论和分歧。尽管其后许多历史学家如奥列格·维克托洛维奇·维什廖夫 ,鲁道尔夫·格尔曼诺维奇·皮霍亚等用科学文献无可辩驳地反击了苏沃洛夫“抹黑”历史的言论,但己经不可避免地造成国民历史文化的迷失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模糊和矛盾的历史观束缚着俄罗斯前进发展。

教科书重新解说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形象:"1941年7月3日,苏德战争开始,斯大林在广播中发表令俄罗斯人民记忆犹新、慷慨激昂的演说:‘同志们!公民们!兄弟姐妹们!我们的陆海军战士们!我的朋友们,我现在向你们讲话!’调动起全体苏联人民夺取胜利的决心。6月23日,根据联共(布)决议成立卫国战争军事指挥部,成立以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为首的最高统帅部。8月8日,斯大林被正式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斯大林掌握军事指挥的最终领导权和最后决策权,并且成为战争年代和战后苏联人民眼中的胜利形象。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以斯大林为首的最高统帅部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任务,如击溃德军的闪电战计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创建民兵营、自愿兵战斗营,国家成为庞大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向东迁移,调动国家经济资源为战争服务;群众爱国主义空前高涨,理解和支持采取严酷措施的必要性。历史学者弗拉基米尔·古洛夫指出:“我们应该向伟大卫国战争的领导者斯大林致敬,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斯大林成功地将苏联的欧洲工业转移到东部,并创建强大的国防工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苏联人力和物力,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3.斯大林个人崇拜与政治运动

教科书并不回避斯大林个人崇拜和党内“大清洗”的历史问题,但抛弃“夸大其辞”、带有感情色彩的批判和评论,采取客观而平实地还原历史事实的态度。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以“镇压政策”为章节标题写到:"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被害,斯大林要求格里戈里.耶夫谢维奇.季诺维也夫等领导人为此承担政治责任。1936-1938年,根据斯大林指示,许多老布尔什维克接受调查,被定为反革命而受到迫害”,“许多参加过武装运动的旧白军分子和孟什维克也被列入镇压名单,在被逮捕的150万人中有近70万被处死”。

大鸨出版社的版本有三页两节描述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被称为具有‘斯大林性质’,苏联人民的所有建设成就、当时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斯大林的名字紧密联系,主要宣传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影、书籍等都出现‘伟大的人民领袖’的称呼。斯大林不仅是苏联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也是十月革命领袖和卫国战争领导者,国家形成统一的宣传口号‘斯大林—列宁事业的继承者,今天的列宁!’国家政权领导层也出现斯大林‘一言堂’,即他的指令无需讨论而被无条件执行。”

针对“大清洗”事件,教科书对史实进行了梳理,写到:‘斯大林专政是当时苏联社会的重要特征。1930年,苏联出现劳教营管理总局(即“古拉格”),秘密劳教和杀害与当局意见不合的政治犯。1934年的基洛夫遇刺事件引发全国性肃反清洗运动,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应以‘加快程序’、‘不延误死刑判决执行’的态度调查此事。内务人民委员会审讯成千上百个所谓‘人民的敌人’,包括反苏维埃的托洛斯基和外国间谍组织。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1937-1938年间为‘大清洗’高峰,大约逮捕了160万人,有68万人被处死,其中包括老布尔什维克、白军将领、孟什维克、富农和社会革命党人。”其后,教科书列出著名的劳教营之一—德米特拉格囚禁与死亡人数对比图(见图1和图2),并提出问题:“对比两图,能否得出德米特拉格‘群体性大规模死亡’的结论?”

教科书的上述权威数据显然是针对斯大林问题研究中某些“抹黑”苏联史、指责斯大林“滥杀无辜”的现象而提出的。1937年,德米特拉格囚禁的犯人中仅有1%被处死,处以极刑最多的1933年也只有15%左右。这说明劳改营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群体性”的屠杀行为,更说明那些漫无边际夸大的“大清洗”数据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三)高度评价苏联卫国战争

俄罗斯人民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记忆莫过于1941-1945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凝聚了人民无畏的历史英雄主义,而且决定了国家命运和民族认同。教科书教师用书中指出:“遗憾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价值观和历史研究范式发生转变,我们的史学家竟然重新质疑苏联卫国战争的性质,尤其是前苏联情报官维.苏沃洛夫‘调查研究’后得出令人惊愕的结论:一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挑衅性的外交政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二是苏联红军的卫国战争具有侵略性、非正义性;三是1941年苏联与德国进行同样的战争准备,具有相同的战争意图。所以,基于以上三点,纳粹德国的战争具有防卫性和防御性。”受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苏沃洛夫的观点在俄罗斯、波兰、匈牙利、芬兰、乌克兰、波罗的海等国出现了拥护者和传播者,苏联卫国战争被“歪曲”,甚至成为改变公众意识的政治斗争工具。

1.苏联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神圣性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教科书标题醒目地写着“伟大的、神圣的、国家的”卫国战争,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书中专设“战争性质”一节,指出:“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是基于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性,保障国家主权与人民生存权。战争具有真正的全民性。在前线和后方,俄罗斯人民为祖国的自由而战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斗口号鼓舞着人民与敌人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苏联卫国战争是正义的、反法西斯的解放战争。”

苏德战争到底是由谁发动的?苏军到底是自卫还是侵略?教科书回顾了战争的缘起和进程,回答了这些问题:"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国和法国,发动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界大战。9月17日,波兰政府己经全面放弃领土,苏联红军实际上己经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28日,苏联与德国再次签订《边界友好条约》,确定两国互不侵犯的边界区域。1939年秋,苏联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签订互助协议。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猛烈攻势,成千上万的火炮、飞机、坦克和战舰对准苏联的领土,轰炸我们的机场、军事基地,以及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的大型工业中心,苏联军民被迫应战,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持续了1418个昼夜,是英勇无畏、付出巨大代价的四年正义战争。”

教科书教师用书中强调两次苏德条约和德军单方面撕毁条约的背信弃义:“苏联政府己经同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国的侵略意图暴露后,只能采取最果断的措施防止侵略扩大。1939年8月23日,苏联要求德国给予安全保障,并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承诺对苏联‘不会采取任何暴力、任何攻击、任何武力、任何威胁’,保证苏联的政治和领土安全。1939年9月28日,苏德再次签订幻力界友好条约》,德国再次承诺不会武力进攻苏联。这两次条约均无两国军事合作的条款,亦无要求他国参与军事冲突的强加义务,或协助他国联合军事行动的要求”。“纳粹德国是非常不可靠的合作者,放弃了国际缔约原则和基本道德。”

教科书回答了苏德战争的缘起问题:一是战争的发动者是纳粹德国,其战争意图具有明确的侵略性和攻击性;二是苏联无任何参与军事合作的意图,无任何军事进攻的意愿。教科书认为,相对于纳粹德国的侵略性和攻击性,苏联军事防卫行为是伟大的卫国战争,具有不可辩驳的正义性和神圣性。

2.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教科书指出,1944年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为解决威肋、列宁格勒的德军并歼灭北翼德军集团,苏联红军在1944年1月开始发动名为“斯大林十大打击”的连环战役,北部和中东欧的连续胜利彻底改变战争局势,至此德军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并走向灭亡。1940-1944年战争初期,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尚处于劣势,由于德军突如其来的“闪电战”和大规模入侵,苏军军事防卫一度失利,损失很大。维.苏沃洛夫等人就此认为,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并没有投入兵力和物力,采取消极抵抗等战争不作为行为,并借此抹煞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卓雅·安纳托利耶夫娜·科斯莫杰扬斯卡娅等英雄形象,否认卫国战争的英勇行为和英雄主义精神。

那么,苏德战争初期是否存在苏联红军消极抵抗、兵力不足而造成的战场失利?教科书教师用书写到:"1939年前的德国为发动统治世界的战争做好了准备,创造强大的军事工业。煤炭开采、钢铁生产、机器和机车的生产均优于苏联,德国是飞机材料电解铝生产的全球领导者,钢铁产量是苏联的2倍,铁矿石产量是苏联6. 3倍,石油产量是苏联7. 3倍,而且这种工业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44年。”(见表5)德国生产武器的能力和军事装备的储备能力远胜于苏联。

面对备战己久的德军以及突如其来的战争,苏联军队碎不及防,战争初期有所失利。教科书指出:‘沐良据历史学家统计证明,德军1941年6月22日突然发动的闪电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抵抗的。战争一开始,敌军将其70%的军队、75%的枪支和迫击炮、90%的坦克和飞机投向苏联。”但德军的猛烈进攻遭到苏联红军最顽强的抵坑“按照德军计划,应在30分钟内攻克苏联防线,但红军战士顽强作战,许多边境线上的战斗持续了几个昼夜,没有一个师、一支边防支队主动放弃防线,苏联红军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英雄主义与英勇精神”。

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积极应战,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列宁格勒保卫战、斯摩棱斯克会战、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等防御战争。不仅如此“战争初始,苏联各地就建立了众多游击队伍,成立全俄布尔什维克地下反抗组织。苏联共有6000多支由俄罗斯人与他国人民组成的游击队,英勇的游击队员击毙、击伤、俘虏了100多万敌军,摧毁4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65000辆汽车和1100架飞机,炸毁1600多座桥梁和2万多列火车”。尽管战争初期德国的工业总产量高出苏联两倍多,经济实力也强于苏联,但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投入的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却不逊于德军,尤其是枪支、迫击炮和战斗机的数量远远多于德军(见表6)。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说明苏联红军消极应战而导致战争初期失利。

在1941-1944年初的苏德战争中,德军损失巨大,但仍是一支强大的敌军,1944年后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状态。苏联人民为了取得战争最后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下,继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的军事力量、武器、战斗机的数量都多于德国纳粹军队(见表7),逐步确立了英勇的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的优势地位,实现了保家卫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苏联在二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抨击和否定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学者还认为,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指挥无方、装备不良,致使苏联军民伤亡巨大,死亡人数超出德军数十倍。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76年时曾说是30倍。1991年6月4日,著名的《共青团真理报》以此为题抨击“斯大林灭绝人性的罪行”,引发了反苏联、反斯大林的社会反响。2000年,历史学家鲍.沙克罗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秘密》一书中称,德军和苏军在战争东线的人员损失(包括被俘期间的死亡人数)比例是1: 10。

教科书积极评价苏联红军在二战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苏德战场中,苏联军民在前线和后方都表现了艰苦卓绝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对德国纳粹和日军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苏德战场,苏联消灭了德军607个师,占德军士兵的80%、德军军事武器的75 % 。在远东战场,苏军三天内消灭大约80万日军。”“胜利日”己经成为俄罗斯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

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具体死亡人数,教科书称:“苏联军民为胜利付出巨大代价,战争夺走大约2700万苏联人民的生命,其中包括前线近1000万苏联将士,敌后牺牲的400万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和普通民众,还有850多万民众遭到德国法西斯奴役。”苏联军民伤亡惨重,但绝不能片面得出苏联军民牺牲人数是德军数十倍的结论。教科书教师用书采用2009年10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成立的“卫国战争年代损失统计部门间委员会”的正式官方数据,该数据是根据国防部档案材料所作的统计,因此更为准确。书中称:“苏联军民共损失2660万人,前线损失将士近900万人,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损失比例为1.3:10”.也就是说,苏军损失的最高上限是德军的1. 3倍,驳斥了鲍.沙克罗夫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夸大数据。

教科书总结了苏联在二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苏联军民在消灭法西斯德国、日本及其仆从国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苏联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胜利者的功勋会被永远铭记。”教科书援引斯大林1945年5月24日的讲话:‘我国政府犯过不少错误,我们在1941-1942年曾经历过危急万分的关头,那时我军实行退却,离开了我们亲爱的……乡村和城市,那时离开这些地方,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如果是旁的人民,他们也许会对政府说:你们辜负了我们的期望,请走开吧,我们要另立一个能同德国靖和并保障我们的安宁的政府。但是俄罗斯人民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政府的政策正确,而甘愿承受牺牲,以保证把德国击溃。俄罗斯人民对苏联政府的这种信任,成了我们打败人类公敌法西斯主义而取得历史性的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感谢俄罗斯人民的这种信任!”教科书引用这段话的用意在于斯大林实事求是地检讨了由政府决策所造成的战争初期的损失,同时更肯定和颂扬了苏联军民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卫国战争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的意义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是由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具有权威性和国家意志性,代表着当前俄罗斯学界的主流观点,并具有明确的国家历史观导向。从教科书“苏联问题”的史实分析中发现,俄罗斯联邦己由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全盘否定斯大林,回归到承认历史真相、尊重苏联历史的功业和成果、实事求是看待斯大林的功过、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并注重对某些重大事件作出尊重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评价。在此意义上,体现了俄罗斯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历史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以及俄罗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

(一)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垃圾”

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国家历史,己经成为当代俄罗斯的共识。2014年1月16日,普京总统接见历史教科书编撰者,并就修订标准发表谈话“最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真实,现有历史教科书不仅贬低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人民的作用,而且存在某些深层次的‘思想垃圾’,这些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他举例说:“战后苏联在东欧历史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东欧陷入斯大林政权的黑暗统治,东欧的泛苏维埃化对这些国家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我认为,就二战后果而言,如果不是苏维埃胜利而是法西斯主义的胜利,那产生的后果就是这些国家‘完全被击溃’,因此,应以最客观的方法还原历史。”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国家历史学会主席谢尔盖·叶夫盖尼耶维奇·纳雷什金称:“现有历史教科书充满了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思想偏见、国家和民众都不能接受的历史评价,尤其是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问题,要摒弃这些无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观点。”原历史教科书的“思想垃圾”主要集中在20世纪现代史,如片面看待斯大林、否定苏联卫国战争意义、抹黑苏维埃十月革命、错误评价苏联解体等。”陈旧的、错误的历史态度和历史观念将直接导致俄罗斯人轻视国家历史、缺乏国家认同,成为俄罗斯前途和未来发展的阻碍。

教育出版社历史教科书编写组认为,抛弃原有“思想垃圾”的基础在于树立新的苏联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整体评估苏联在20世纪历史中的作用;正确评价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这场胜利对苏联在战后世界地位的重大影响;苏联战胜纳粹德国及其盟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苏联人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苏联快速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如用于和平目的的空间探索、利用热核反应、大型电站、运河和水利枢纽等”。随着近年来俄罗斯对苏联历史问题的澄清,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垃圾”,还原真实历史故事成为新版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要务。

(二)找回“被遗忘的历史英雄”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问题己经超越了史学研究范畴,成为控制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的主要工具。受西方资助的歪曲并丑化苏联的教材占领课堂,抹黑苏联的历史文章充斥媒体,否认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否定国家历史的重大史实、歪曲布尔什维克形象等,形成俄罗斯混乱的历史观,造成国家意识形态迷失和国家认同困境。总统普京认为:“历史教学需要的是历史连续性和事件发展关联性,俄罗斯历史教育是确立国家民族、文化和历史认同的基础,历史教育的任务应还原历史重大事实和英雄人物事迹,不能像以往历史教科书中贬低历史英雄人物和曲解历史事实。”总理梅德韦杰夫也说过,统一的历史教科书是必要的,历史教学应使儿童热爱国家,而不是蔑视祖国。

针对原来一些教科书否定历史英雄人物、丑化国家领导人的情况,新版教科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还原俄罗斯历史英雄形象、树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2013年10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部部长弗拉基米尔.拉斯基斯拉沃维奇.梅津斯基在俄罗斯历史学会扩大会议上说:“历史教育的最重要任务是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和爱国主义精神,新版历史教科书应该呈现鲜明的公民意识、服务于祖国、奉献于祖国的历史事实。”②新版历史教科书不仅正面描述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的历史史实,而且歌颂了卫国战争中英勇奋战的将军、士兵,如朱可夫元帅、飞行员伊凡.尼基托维奇.阔日杜布、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波克雷什、女英雄卓雅、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等英雄的历史事迹。

俄罗斯教育学博士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维奇·戈尔博诺夫研究发现:“国家仍存在模糊和矛盾的道德观念,传统文化价值和爱国主义被视为因循守旧,而伪外来文化往往被年轻人视为‘现代文明’,青年的精神迷失和歪曲爱国主义理想的现象非常严重,;“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青年人在具有强烈的创新和独立意识的同时,也更容易接受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各种民族主义组织和新纳粹青年组织有扩大趋势,青年犯罪比例逐年提高”。为了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侵略、价值观扭曲、玩世不恭等反爱国情绪的蔓延,教育部把找回历史英雄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视为修订历史教科书的重要任务。

(三)弘扬俄罗斯历史文化的“辉煌成就”

俄罗斯民族具有较强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能力,当苏联解体、经济体克和社会混乱之时,勇于直面国家创伤、进行自我修复,但在后苏联时期的现代文化重建中,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记忆,造成了俄罗斯文化主体和公民主体身份的认同缺失。学者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夫娜·罗杰诺娃在全俄中小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 54%以上的儿童不清楚俄罗斯联邦的国歌与俄罗斯传统文化,而只有12. 87%的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19. 31%的学生称自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价值观混乱和对国家历史文化缺乏统一认识,务实主义、自由主义、个体意识等与传统俄罗斯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成为俄罗斯历史教育的重大弊病。

对此,普京指出:“国家最终的经济繁荣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来源于国家的每个公民,因为他们植根于国家历史、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目标和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是俄罗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我们需要恢复伟大的俄罗斯文化和文学,需要具有高度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的俄罗斯公民。教师和教育是国家价值观、思想和观念最重要的守护者,应教育俄罗斯公民感受到俄罗斯国家和土地的神圣,履行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历史教育应使国民了解并掌握俄罗斯独特的历史文化、卓越的文化艺术成就,培养珍视传统和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

新版历史教科书囊括了基辅罗斯、莫斯科罗斯、俄罗斯帝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成就,阐释了建筑、音乐、文学、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巅峰成果和世界地位,包括苏联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侨民文化和航空航天等军事工业的重大科学创新。

正如教材主编、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阿纳托利·瓦西里耶维奇·托尔库诺夫所说:“我们确定这是一本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优秀教科书,它集合了俄罗斯人民历史与文化多样性,能够唤起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身份认同。”新版历史教科书与国家历史文化、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相关,旨在重塑俄罗斯历史文化辉煌成就,以实现国家气质和民族精神的世代传承。

三、余论

俄罗斯国内对俄罗斯联邦官方历史新标准和新版教科书仍存在争论和质疑。历史学家鲍里斯·亚历山大洛维奇·鲁奇金发表《新版教科书:国家意识形态的标准》一文,尖锐地指出根据国家意志形成的历史教科书具有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历史教科书修订吸引了科学家、学者、教师和家长的讨论,其目的在于消除国家内部矛盾和避免历史事件解释的相互冲突。俄罗斯历史被重新解释,许多历史名词被替换:勒靶蒙古的桎梏更改为金帐汗国政权、教会分裂更改为宗教传统形成、专制变为国家保守主义、废除农奴制变为社会法制现代化、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更改为伟大的俄国革命、集体化和镇压变为苏联现代化模式,重新解释体现了对祖国历史的重新认识,但是也造成政治意识形态对历史研究科学性的干扰”。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如何解读过去、评判历史,不仅对于修正现状至关重要,更决定着构建未来的发展道路。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季诺维也夫认为:“受苏联教育的几代人在当代俄罗斯己成为过去,而新俄罗斯人在对西方世界的模仿下成长,缺乏祖国和公民责任等概念,道德观念缺失,加之国家教育程度低下,出现了嫉妒、贪婪、贪图享乐,甚至犯罪等动机和行为。”关于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争论己经超越了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范畴。围绕着历史话语权争夺的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道路的较量。

(注释略)

【察网(www.cwzg.cn)摘录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年第4期】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22:38 , Processed in 0.04079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