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回复: 0

策略三人行之东北怎么办(heinigo增补修订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北经济增长今年以来始终是个问题,东北到底怎么了,曾经的“共和国长子”活力究竟跑哪里去了?本文意图揭开这个谜团,另外,提供相应的策略建议。
【官方给的三点解释】
官方给的说法是三点:
一是资源型城市的众多,资源依赖和粗放消耗严重。“全国规划资源型城市262个,东北地区就有37个,占14%。”“经过长期的高强度粗放开发,资源储量逐步减少,大量资源型城市由盛转衰,加之地区经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东北的资源型城市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
二是国有经济占比高。“据资料显示辽宁省国有经济占比超30%,吉林省超40%,黑龙江省超50%,都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东北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着‘国有经济占比高’的问题,而恰好,国企低效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第三产业占比低。“从产业结构看,东北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则占比较低。”
第一点说法恰中要害,没错,以前背靠金山银山,坐吃山空是一个,还有就是最重要的国际和国内资源的大幅贬值低价你这又产能过剩,一下子,你原来依靠的金山银山变成了铁渣山石头山,原来你开采一小块就赚一大笔钱,现在你去开采不大幅降价卖不出去大幅降价又赚不回成本钱,干别的也没啥条件,生活一下子一落千丈,陷入困顿,吃老本先看看吧。原来在矿山那边边角角这个那个热情服务的,更是树倒猢狲散了——更没钱赚了。
为啥贬值低价了呢?你像石油,最初就是美国佬和沙特合谋一起鼓捣对付俄罗斯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家俄罗斯想方设法是挺住了,咱也在勉强地挺不是。你像煤,国内生产过剩,国内消费力有限,国外还被实体经济不振弄的消费紧缩贸易保护,国内卖的多买的少,对国外出口还卖不出去多少,产品一积压那压的可都是钱那,行政限制可以去做,但市场的供求关系(实际的供与求)你地方行政轻易是左右不了的,人家资本还能将就着玩得转一些——炒一下搂一把就走!
那怎么办啊?去过剩产能国家正在做,那就主要在于调节产业结构,经济转型了!别看说的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因为大道理大方向谁都懂,关键在于具体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具体地区的管理者们心里没个谱。
【策略人士的智囊型启用】
远的讲,这涉及到管理的策略参与体制设置问题。
策略人士加入管理者智囊团——融入到体制之中,为管理者直接调查分析当地实际问题出谋划策提供解决办法。注意,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官员直接调查分析决策制度。也就是说,管理者融合了策略者(调查分析想招)和决策者(确定制定管理原则和管理办法)两大角色。你想当策略者就得先当官,否则,你有调查分析有招数提供都没用,人家听你的是人家大家气派从谏如流,人家不听你的因为你啥也不是——级别都没有体制都没进来你算个屁——所以很正常。那么一旦你进入这种体制之中——为官了,你首先就必须脱离调查分析思考验证的策略者连环作为,干什么?处理关系,关注等级,提拔手下,营造威望,还研究策略?早分心跑题走行了!因此上,笔者关注到具体的地方管理的水平效果,决策之低的轰动性很强的。当然不排除人家有意为之,但是不走脑子就拍板的后果在基层真的很严重也很普遍。那么,有必要设置专业策略的人员编制和负责制度。一个决策采纳的是谁的策略建议,解决问题的效果怎么样,建议问题还是执行问题,出现后果得有人负责。决策者反正也不愿意负责,自身策略性也不擅长,干脆就让策略建议提供者直接为管理后果负责,那如果是出效果了呢?那么决策者是最乐意的,知人善任笼络人才的好名声是其一,妥善解决了具体问题是其二,仕途奋进是其三。不要单纯认为决策者这样的话不如策略者,实在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各负其责各尽其力都有自我的价值和作用而已。
技术管理其实也应该独立运作,是相对于行政管理而言的。调动人力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加强团结,那就是行政管理的责任和目标。技术管理是不一样的,它的作用是通过实战积累经验钻研技术探索规律深究创新。如果说行政管理具有政治性团队性调动性凝聚性等作用,那么技术管理具备的是实战性科学性经验性和创新性。如果把策略管理纳入进来,人家的特性也不一样,具备前瞻性调查性顺应性逻辑性构思性。这回我们就会一目了然了,特性都不一样,实在是不同的行当。彼此取代不了,一旦取代,麻烦不断,后患无穷。
这是远的,近点讲,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地区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解决的办法都不一样——说白了就是调节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必须因地制宜,符合该地区的具体特点才行。对于那些通过网络出名的指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策略人士,地方可以直接请过去,送点荣誉给点钱,实地调查分析后设计个具体对症方案之类的,你地方就用呗。用得好下次还找他,太贵了找别人,现在的策略人士都在网上混,因为你体制内部没人家的位置么,不说一抓一大把,但是看问题的尖锐解决思路的另辟蹊径,很高超的有的是。用得不好下次不用他了,实在不行让他担责受骂,往他身上泼脏水臭臭他,叫他不是楞装。
笔者在这里其实很看好那个叫“蛮族勇士”的策略人才,虽然他好恶感强情绪化严重政治性松动被封杀,但看经济症结很精准的,如果有地方能请他去设计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对蛮族勇士个人,成就和价值感一旦在体制中实现,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再进一步磨练耐性,那么来自政治的偏颇性必然会改变。可谓一举三得。不知有没有地方愿意带这个头尝这个鲜!另外,有关部门有必要知道和反思一下这个人心态的外力转变过程。
通过他的文章可以发现,他就是体制内部的一个不得志的策略级的人才,主持过南方的一些改革试验,最终失败了。估计他也位卑级低,建议啥的也没人理他。然后他2012年开始上网支招发表见解,也是默默无闻没人搭理——“写得呕心沥血”没啥反应,连小石子的波澜都没有。2015年,好像是,他开始利用他的策略分析,加上他的“有志天下无人识”的愤懑情绪开始以贬斥嘲讽挖苦痛恨的态度去对待他笔下的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在2015年底2016年初,在一篇文章中体现出来了,他的政治思维和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他认定:导致他抑郁不得志,策略无人识的尴尬境地,经济“恶化”“敲响丧钟”,不能被有效遏制阻止的原因是这个整个的国家体制导致的。他的矛头直接指向的已经不是策略该研究解决的问题了。也正是看重了这点,2016年4月起,他的文章开始火了,他开始红了——这个小伙子也很得意。而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来自于体制内部唱衰中国经济的出头工具。而且,还促发了官媒对其质疑文章超强影响力的专门批驳,可想而知,2016年9月起,名噪一时的网络上的那个“蛮族勇士”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昙花一现,让人慨叹。
官方给的说法第二点,国有经济占比高,笔者认为这只是表象,不是问题的实质,甚至连问题都不算。这里隐藏着两大问题:一个就是效率低下,尤其是国企;一个就是民企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解决国有企事业单位效率低下的六大招】
效率低下,是东北经济的重要症结。当年为什么效率低下经济增速还那么快,很简单,东北靠的卖资源赚来的钱数的手中的票子可以暂时遮盖这个效率普遍低下的问题。一旦资源不值钱不赚钱还赔钱了,这个原本的问题就突出出来了。这里要指出的是,东北的症结效率低下可不仅仅体现在国企身上,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谁都跑不了。其他地区的低效问题重点在国企,行政和事业单位低效的问题都没有东北严重。
关于这个效率低下的问题。策略三人行系列中的第一篇《策略三人行之国企改革》中,经过详尽的分析,已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那就是:
1、建立地域行业行当单位竞争突出奖励制度,加强行业内部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避免分心内耗和离心离德。
2、建立运作好地域行业内部统一的业绩展示专业评定平台,取代官权好恶利益化关系化评估对人才的压制和锁锢。
3、明规则充分实现实用化有效化情理化威慑化,直接取代潜规则。
4、建立国企和事业单位之间普遍和广泛的人力流动交流机制(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除外),来避免人力和技术资源的高度浪费。
5、建立地区跨企专业化技术管理人才交流任用机制,实现技术管理相对于行政管理的独立规律运作。
6、完善国企的责任担当机制:包括市场调控、社会责任履行、优质产品的生产保障和示范、技术的引进研究改进和创新。
据11月7日新华社的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
关于这点,在笔者看来非常惊喜,完全可以尝试,因为这项政策必定会给经济带来一股很强的活力。当然,大浪淘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是必然也是避免不了的,只要及时规范就可以。社会对此有一定的忧虑。笔者也理解这种忧虑。因为它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吃里扒外。这是市场盲动性趋利性排他性的集中体现。这项政策横跨4和5的建议。而4和5的策略建议的一根筋就是技术管理的体制相对独立(跳出行政控制但必须党控)相对稳定(非单位的稳定性而是地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对那些高级的技术人才,地区必须留得住,人家应该成为地区发展在技术上的绝对信赖绝对可靠的依仗和保障力量(尤其是技术的安全全靠他们,现在由技术引发的安全事故可是真多呀)。我们目前可没有相对独立的技术管理体制,能不能对抗住市场的盲动性趋利性排他性,笔者心里也是没底直打问号的。这项政策绝对值得尝试,但要小心市场中众多资本的别有用心的收买和利用,尤其是关键技术支撑人员和重要技术的流失。
【一户农民五常大米的创业失败史】
关于民企为什么在东北就发展不起来,太费劲?我们来看一看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
黑龙江五常市某村一村民A收购同村民种植的大米连同自己种植的大米利用亲戚关系向沈阳销售——淘宝店早就有,但竞争激烈排不上号,一直起不来——沈阳的亲戚B当然是做买卖了,看到了这个商机,于是利用自己的超市宣传该五常大米,还给该五常大米注册了商标,并投入资金预订了来年的大米。但光自己的超市,消费市场是非常小的,所以B一方面拟向连锁超市大型超市推荐,另一方面积极与A筹建自己的包装及大米品牌,可谓雄心勃勃。推广创业没有支持是不行的,有了支持,无论是国家的还是亲戚的助力,都差不多有突破原有困境的希望吧。
在向大型超市的推荐中,遭遇条件准入,进不去,得需要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准入证。而准入证的获得需要诸多的对村民A而言麻烦繁琐苛刻难以伺候的条件——说白了就是想正常进大型超市,可不是一般的供货商想进就能进的,更何况你一个刚刚创业的农村村民。那么想进其实也可以进,就是潜规则的中间人制度——掏钱收买,打点关系,疏通关节。但是问题来了,中间人C提出了条件,满足不了,算了。为什么了?这几万块钱的登门费和所谓的百分之五十的利润提成看似不多不苛刻,但是大米每斤的利润才多少?当年的成本是三块五,卖也就七块钱打顶。种和收大米的量才多少啊,顶大天三万斤,总利润才多少?潜规则这个也不行。
但是又特别想创业,那就得开拓市场,只要大米质量好保真不信没人认——坚持创业的信念的确很重要。于是向一家独门市的连锁果蔬超市推荐,并定期去做推销打广告提高知名度——很辛苦。大米买的不错,很快就有了回头客。这时候,出现了一项大额交易,大米一次性被购买了一千斤——纯利润2000块。这个欣喜若狂啊,很有成就感!算是推广有道,开门大吉。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宗大额交易竟然是职业打假人D的精心布局。几个月之后,人家直接打电话,第一次是质问你这大米有变质的,质量不行啊。AB还以为是真的变质了呢,还替人家着急呢,这人家买了一千斤,那么多,真变质了得给人家换啊!正当替人家着想怎么办的时候,人家又打电话来了,你没有具体的生产日期,是违规了,你是假货。AB还解释呢,不是假的,是真的五常稻花香二号,你可以到我们村去考查。包装咱头一次弄,头一批生产日期当初的确没印,但咱能拍胸脯保证这个肯定是今年生产的,以后生产的肯定印上,因为咱做梦都想做大呀。到了第三次电话,这次简单明了非常直接,可惜没留心眼给他直接录下来:“说实话吧,我就是刻意买你大米来挑毛病的,怎么样,卖我一千斤赚了很多呀,我也不要多,给十万块钱吧,否则告你去。不行?那三万块,不能再少了。怎么,还不行,想找事是不是,你们给我等着。”
后来,这个职业打假者到黑龙江五常市投诉去了。五常市管理部门不正在规范五常大米的品牌嘛,一查,谁让你一个农民私下里弄五常大米来着,创业也不行,罚。五常那边罚一千多完事,然后给直接转到沈阳,由沈阳的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别说,沈阳这边很痛快,直接到连锁超市要证儿,这大米有我们发的进入超市许可证吗?没有!下架!不准再卖了!
于是,创业的火苗熄了。那位职业打假人D还扬言要到法院起诉。闹到这个份上,一打听,原来D是辽宁打假出了名的,门道多关系铁路子硬惹不起呀。于是,最终的结果是,A是没有钱给D的,B为了息事宁人,米给退了加赔偿一共五万块。6.5元一斤,1000斤6500元,50000元的赔偿,太划算了——难怪国家最终直接不允许职业打假人的存在!想做大五常大米的生意是没戏了,A的孩子去尝试网站设计了,不鼓捣大米了,因为太伤人了!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东北创业之难难在哪里了。
【明规则里卡脖子似的利益垄断点】
1、明规则中暗藏卡创业者的脖子提高门槛遏制竞争的利益垄断点。
大型超市的准入证、进入一般超市的许可证,就是利益垄断点。有人说,这是为了守好关口保护质量对人民负责。话可以这么说,但明规则一旦成为了发展的阻碍,那么潜规则必然会出现,连中间人的制度都有了,还狮子大开口,你明规则背后的价码得有多高哇!
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每次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市场行为的所谓“规范”几乎就是卡脖子,绝大多数都是把该行当往“萧条”上推,说白了就是赶走一大批人,然后,新的“媒介行当”自然会出现,而且非常火,为什么?那一大批人和市场口味在没有行政口味的干涉下飞速发展快速兴盛。有关部门又出现了,这边又冷了,下一个新的,或者原来的“行政监管”松的。笔者并不排斥监管,但是总是你的“行政口味”想取代“市场口味”,不给多数人施展的空间,不符合多数人的需求,暗藏的人为压抑性,你们知道会有多高么,会具有多大的执政风险么——看看地区个别经济决策引发的群体事件,怎么会汇聚那么大的反对声音和愤怒的力量的?!凡也是,倒是推动了各种技术进步和媒介演变,但都在向进一步需求化隐蔽化(隐私化)工具化脱监管化发展,真要到跟你闹掰脱离了你人家就能一飞冲天的那步,到那个时候,你还能控制得了局势么?!所以,心胸宽广的情理化容纳接受,要比主观好恶判断基础上的意志强加口味强加高压强制好得多得多!
因此,必须得清理一大堆设置了出入门槛,存在行政口味的利益垄断点的明规则。
突然想起在电视台播出的一个节目,工商局还是食药监局呀,在某市某街控制了两个卖鸡蛋饼的手推车作坊,动用了最新最先进的细菌检测仪器,认定你这个小车作坊摊出的鸡蛋饼有可能导致体弱的消费者吃了腹泻。小车没收,运回所里近一步检查,如果认定了出品环境不卫生,要罚这两个流动摊贩几千块来着,五千还是九千。看到这里,笔者都笑了,人家的鸡蛋饼手推作坊整个才多少钱那!
电商为什么发展快?因为人家就是生产者/销售者/代理者——平台+快递——消费者,产品出卖方和产品购买方之间就是平台和快递。对产品出卖方的监督实际上是主要通过消费者的满意付款和举报反馈来实现的,平台和快递就是两大服务方,行政干预少,没有那么多强加的规则规定和条款。而实地市场其市场成本负担很重不说,来自行政方面的管理负担更重,这些负担的绝大部分最终会统统转化为消费成本附加在消费者身上!
突然想起某地某学校的食堂,全市那么多所学校,有那么一所学校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别的学校食堂就被这样要求了:食堂必须都取消豆浆、牛奶,自拌的凉菜没有许可不准做,芸豆这都中毒了都不准买了更不准做。看得出来,管理部门尽心尽力就为了预防出事,为什么想方设法避免出事,就是在于他担责任太多太大了。他评定的你对不对?检查的你对不对?你一旦出事他就有联带责任,他既然有联带责任就不允许你出事,不允许你出事那万一出事怎么办?所以他必须伸手干涉你的所有的行为,只要他认为带有一丝一毫风险性,他都会要求你必须这么做不许那么做禁止怎么做。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食堂是管理部门办的么?不是。经营是管理部门吗?不是。那么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是经营者承担还是主管部门承担?是经营者自己完全承担。那么,你这样的要求应急或非常时刻当然可以,但之后呢?那么你的所谓底线会被人家自觉遵守吗——豆浆好喝人家干吗不喝?会被人家被动遵守得长久吗——芸豆好吃人家干嘛不做?你设定的底线轻易就会被突破,只要被突破,你的权威性何在?你的专业性何在?你的管理有效性何在?不管,我们就是管理他们的,他们就得听我们的,否则…….否则怎么样?然后就“投资不出山海关”了对不对?
【政府有关管理权的独大问题】
没有服务的意识,脱离了实际,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只有随意性设置的人为主观底线,只有居高临下的干预性权力管理的等级地位,这就是政府有关管理权独大的问题体现。
那么,怎么解决政府有关管理权的独大问题呢?相关部门其实干的挺累的挺辛苦的,有的都干得提心吊胆胆战心惊心惊肉跳睡都睡不好觉的,生怕自己辖区出一点点问题——奖金没了是次要的乌纱没了那就太倒霉了。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
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就在没有服务意识的领域中引入“利益精确”原则。啥意思?在一些国有单位常常听到这样的嗑唠:“如果干一个这活儿,给我十块钱,我立马去干去。有动力呀!关键是,你拖着不去干晚点干和当天接到反馈马上干,都是那么回事。谁傻呀,自己清闲点多好啊,我才不管你着急不着急呢!等着吧,有心情了或者搭人情了再干。”
笔者有位同事,去办个什么户口证明,好像是,坐火车几个点到当地有关部门,办理人员:你这缺个证明啊,想满足这个条件回家去拿再回来。我那位同事一看,“我给你二百块钱你帮我办了得了,我也不是骗子,坐了几个小时火车太折腾了,实在受不了,通融一下吧。”对方看在回报的份上,“那就这么办吧,你也怪折腾的。”这是出了钱的。没出钱的另一位同事就因为办公家的一个手续前前后后跑了七趟有关部门,他都直报怨:“你们能不能把毛病一起指出来,我都来来回回跑七趟了。”人家还安慰他呢:“哎呀,你以为我们想啊,都这样。”
曾经办理买房手续的应该知道,手续的繁杂条件之多非专门从事这个的不行,自己办理那你就折腾吧,所以,请的是专门搞这个通过检查审核的中介人,中介都得靠人家,事先谈好花几千块钱,然后你写他检查,最后到大厅办理。到了办理窗口,人家一露脸办理人员就心领神会,再一一检查当即修改一路绿灯通过。那么,这里的心领神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利益打点——明里完全符合程序,但私下清算,你我是轻易看不到的。
那么,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要想提升服务意识和主动性,就必须符合利益调动的原则。只不过,这钱不让办理人员托关系找中介人私下打点,而是作为国有单位给办事员为办理人员直接服务成功的提成和奖励,这就是“利益精确”的原则。它的特点就是明规则精确化激励动力化有效促进产出化。都给工资了那里面包含着为百姓服务的费用的,凭什么还给?有什么权利给?说的对!是这样的道理,但是,你不给老百姓就得给,否则办不成事。这叫铁一般的事实,积极性就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里头,你道理再好,不符合事实的利益引导原则,那只能喊喊口号做做样子然后继续潜规则那个熊样!铁一般的事实在狠狠地打某些理想家理论家道理家的那张脸啊,挺响的,只不过这三大家肉疼心不痛啊,维护的形象越来越差,口碑越来越糟,民气越来越弱!事实上,社会的确进步了不少,管理方文明了不少,程序也正规得不少,许多窗口行业服务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为什么老百姓看不见不认可?就是因为潜规则的根儿没变!花点钱,为让老百姓满意主动买服务得民心顺民意值不值?!
脱离了实际,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净闹笑话了,怎么办?好办!
远的讲,技术立国。话题太大,地方政府也搞不了,不说了。
近的讲,在清理各种明规则的利益垄断点和额外干涉点之后,确定和划定权力管理的底线操作点和责任范围。企业自身的事——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和风险,部门权力管理不负责任不担风险。但是如果企业没有动力去做怎么办?可以考虑采用部门行业单位评定奖励的措施或保险监督或消费提示来促进企业去做。涉及到企业和管理共同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管理把握具体的操作点,哪些是我必须承担的,你是必须准备工具还是确定对应人啊,你得做到——该出钱出钱该明责明责,还出事就是你的事了。涉及到管理需独立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划定不同级别的最低防御底线和具体的实践证实过的屈指可数的操作点,干什么?我检查就检查这个,我测试就测试这个,我扰民就扰你这块,你没过关那就抱歉了,一警告二罚款三停业(简单明了,有言在先)!
说的简单点,就是管理标准的分层区别化和底线具体操作化(不是指标量化没有虚化的空间),管理人员的经验职业化和客观检查(非苛责非主观)。你像刚才所提到的卖鸡蛋饼的手推车作坊,你可以粘贴风险提示,成本小贩出——一个牌子才多少钱啊,你没收人家的家伙是想杀一儆百,但也不可能取缔和杜绝所有的鸡蛋饼手推作坊和其具体的消费者呀。你像一个学校食堂出现了那个事故,事后确立的所有学校食堂“食材留样备检制度”就很好啊,其他家也没出事,有的豆浆自磨喝得安全不说还挺嗨的,芸豆可是东北的常用菜,你就给禁了,你要知道私下里可是你被大家嘲笑啊!
如果能够实现服务性的“利益精确”原则和标准化操作化的有效底线管理,那么所谓“居高临下的干预性权力管理”其实最多体现在准入设卡方面。如果说,大型超市准入处于安全质量监控的考虑存在还可以勉强理解,但一个食堂想拌菜还需要准入许可,因为光是炖菜许可,没办拌菜许可,所以早餐小菜什么的,必须统统买现成的不准自己拌,嫌乎人家有添加剂不新鲜,那得另办许可,否则就不行。各行各业的准入限制,在东北这疙瘩莫不如此可谓点点面面密密麻麻呀!你干什么人家都管得了,所以人家摆谱就牛啊!看那些大商场,电商没起来前,大商场生意那个火,把周边小店给挤兑得叫苦不迭,大家有事没事全家去蹭个空调闲逛一下大减价时候疯抢一下,现在再去,一般时候,差不多都是商场里卖货的比买货的多,稀稀落落的,就因为电商起来了!电商在别的国家轻易起不来,怎么在我们这里就“崛起”“大火”了呢?因为电商没有那么多的准入限制,没有那么高的行政管理成本,没有那么高门卡的“进店费”,尤其在东北!
又想起了2014年去黑龙江某市,从市到镇汽车就十分钟道,中间有个收费站,出租车单程过个路三十块钱,那时候国家政策还不允许拼车呢,晚上了早就错过去镇里的客车了。那位的哥一看我们六个人,要价九十元,因为往返六十都给收费站了,回来没客不能白跑,上车了我们就庆幸,亏了拼车了,省下一半钱呢!那位司机就发牢骚:“你说你三十也太高了,还是单程,十块钱还差不多,十五块钱也行啊。”我们一家三口先下的车,钱给了拼车的另一家,我们下车的时候,司机恍然大悟,原来是拼车的,你们的钱倒是省了不少啊!规定不允许的,还打击过呢。从某市回家的时候,又路过这个收费站,一看,有个口有提示,那意思就是:此处已撒钉,私自闯关,车损自负。于是感慨:收费站也不容易呀!
【利益潜规则的普遍性渗透】
2、没钱办不成的事,有钱通行天下的拿钱打点式的利益潜规则的普遍性渗透。
行政管理权的独大,不仅直接作用在国企、行政单位、事业单位里面;也直接作用在民企和民间。造成了在东北想做事潜规暗扣多,一般都拉关系攀亲戚找人情立后台,凡事拿钱打点——真好使啊!所以,在成年人中间,普遍信奉“没钱办不成的事”“有钱通行天下”。明的不行,来暗的;白的不行,走黑的,所谓明道暗道白道黑道通吃,就是这种拿钱打点式的利益潜规则的普遍性渗透。
有没有直接解决的办法?上面已经将行政管理权独大形成根源的主要因素给分析破解而且策略支招了,那么面对行政管理权独大的拓展性后果,我们又能怎么做呢?
东北的纯正技术人员水平一般都很高,这个跟它的产业结构的技术性强有关,但是这种优势根本没发挥出来,为什么?因为技术不独立管理,受限受辖受制于行政管理,说白了,就是被官权高度管理强行压制着,要么抬头走人滚蛋要么缩头听话干活,那种自主性的活力轻易释放不出来。所以,独立的技术管理支柱和技术自由性和引导性流动就是化解这个症结的一个办法。国家已经在启动尝试了,但好象只偏向于自由性流动,光凭市场的流动那可以解决不出经济强项的问题,但扶助不了经济弱项;而引导性流动可以解决前者的不能。
其他的问题,主要就体现在心态方面了。我们来看看对应的心态。
【等级心态亟待服务心态取代】
1)等级心态:等级心态的持续就是因为有根源动力存在。那么现在看,就是你的权力管理的明规则对人家经济运行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垄断干涉点、繁杂的风险联带点,以及监督不力且过于随意的权力惩罚施加点导致。清理明规则的这些作用点,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直接操作简化和专项集中——说大白话就是怎么管理方便(快)怎么节省成本(省)怎么效果扎实显现(实)怎么目标便捷完成(好)怎么来。最根本的底线要强力把握,其他的均可灵活对应。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去除等级心态持续的根源动力,那么又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取而代之呢?那就是服务心态。说我直接开个会宣传宣传教育教育不行喊喊口号,那服务心态不就有了么?够呛,不行你试试。笔者也不是共产党员,看党内一些教育运动感觉很红红火火的,于是就很羡慕地问其中那么一位:“这你们又写笔记又看影片还听宣讲,都啥内容啊?”那位很率性很实在:“我不知道,跟我有啥关系?”这把笔者噎的。后来一想想也是,人家虽然是党员,但只关心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那点事,领导让干啥就干啥,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你让他在意廉洁在意反腐在意自省在意忠诚,他一因为没那个条件二因为他早就做到了。那么话说回来,没有服务心态,怎么启动和持续这种心态的动力呢?上文已经提到的“利益精确”的办法,就是这个启动动力源。最终还是得由利益主导。
【面子心态背后存在着个人价值普遍性压抑状态】
2)面子心态:说白了就是好面子,为了得到面子不惜付出不该有的代价。面子本身只是自身价值的一个表面缩微化。说的惨一点就是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本事,拿不出来在别人那里一显摆就鹤立鸡群的那种东西,怎么办呢,就小来小去地不时地刷点自我的存在感,让对方付出一下配合一下夸一下捧一下,对方不回应,我就想法让你回应不行把你干趴下,然后自己心满意足,这回有面子——脸上有光了。你看,哥牛逼吧,哥重要吧,哥不是窝囊废吧,没有人看不起哥吧——啊呀,心里隐约酸酸的感觉;他们都不行都不如哥,啥重要的事没有哥他们就干不好,哥说话好使,他们不给谁面子也得给哥面子——哟,有种牛上天的感觉;他们算啥呀,哥有钱,告诉你啊,钱这顿我付,你付你就是看不起哥,哥就跟你急,今天你得多喝,我陪你,你喝多少我喝多少,你喝不过我,今天谁先醉趴下谁孙子——有种开始作死的感觉。
那么,这种面子心态的根源实质就是个人价值普遍受压抑体现不出来。那么都谁压抑他呀?等级心态的压抑是最重要一个,还有就是个人价值体现的通道压抑,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太多的现成的途径去体现个人价值。
当年,超女、超男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可以通过广泛的参与选拔,没有什么门槛学历级别等条件限制,只要你喜欢你什么水平都可以参与,当然如果水平高直接就可以从普通无闻的个人存在向明星价值转变。为什么当年超女造星成功,粉丝那么狂热,被形象地比喻成“中国文艺界的大选”?因为那些最终成为明星的人的身上都带着每个拥簇者对自身价值的梦想——人家圆梦来了,觉得自己也有希望了。
现在直播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全民都可以参与。赚钱的当然是少数。但是,因为大众参与门槛低,自己加入进来就意味着自己拥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可能。那为什么美女主播那么火?因为我们的男性比例总体高于女性,找对象婚姻的成本特高,现实的婚姻无法实现,只能是宅男多,那么人家也已经成年了,冲动的性压抑,荷尔蒙分泌旺盛,必然导致他们的指向大多数是异性,所以美女直播就特受欢迎。这里也挺有意思,原来的美女直播其实就是女性直播,那时候,大家都很要面子,都嫌弃直播,看得多加入的少,普遍认为开直播的那都是不正经的。所以,当年的女性直播者都不咋漂亮,有的长得现在想起来那就是不堪入目,但是人家卖萌撒娇啊大方地飞吻啦甚至语言撩扯你——拿到现在,这都是不算啥都是普遍性的雕虫小技了,但那时候好使着呢。一个飞吻就是礼物满天飞。我见过那时候的“大尺度”,一个平台两个女主播比礼物谁多比着脱衣服,最后的“大尺度”就是拿衣服捂着胸——你什么也看不到,就露个后背,这种镜头在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里非常平常的了,但那时候,笔者跟大批的观众一样,那感觉非常刺激非常疯狂耳红心跳的迷得不要不要的。当然现在露个胸露个屁股露个生殖器竟然都不算最刺激的了。这个直播业是得好好整顿整顿。但是话说回来,有关部门的规则整顿啊,其原则竟然是提高门槛——这不是在挤泡沫而是在面向大众关门,而且是先审后播——那叫直播还是叫录播呀?谁直播犯毛病你可以这样惩罚谁,你这种一刀切切的也太狠了,直接把行业特性都给转变了!国家鼓励创业的,你这样搞不就是在这里把创业者给撵出去,保留“精英”么,所以有关部门的关于直播的这个规则一旦实施,直播行业恐怕就再也火不下去了,压缩萧条是必然。
电商外卖业为什么那么火?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商外卖业主要汇集的是大众小商之力。啥意思,因为门槛低,谁都可以直接实现参与创业,还有补贴,成不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而电商外卖业的活力大家也都看到了,为什么?众捧火焰高啊!只要你想创业,那么就可以去做。当然不乏混水摸鱼一锤子买卖的家伙,但这里有差评的相对约束,只不过证据性差评没有被有关管理部门当成监查的根本出发点,而是把三证当成了根本出发点。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三证是主管部门自己发的,还涉及到收税统计的事,虽说主管部门认为那就是健康卫生合理合法放心安心的管理性标志性权威性认证,但其实老百姓并不信服。由于没有直接站在消费者和创业者这边鼓励创业清除渣滓,所以相当一些主管部门的清查在老百姓那里不怎么被看重不怎么受支持甚至反感恶心恼怒。理由千奇百怪,但的确说明有关部门的查处方式存在问题——不接民生不接民气。前几年,城管和街头流动经营的小商小贩的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杀人的恶性案件,老百姓为啥多数不站在管理这边,根源其实大多就来自于此。好在现在的电商外卖平台给那些原本街头流动性受城管气的小商小贩们分流了一大批,另外也在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为消费者着想提供足够的选择权和方便的同时,扩大了实地中小型饭店的消费需求量,所以火,火的连贵的方便面都开始卖不动了。
但是这里要提示的是,虽然电商外卖业那么火——一降低门槛鼓励了创业二带来了消费的方便和自主三扩大了消费需求,但是并没有改变经济低迷消费不振的事实。为什么?你实地开个饭店是得有一定的本钱——租房子装修购原料或产品,到时候上税,现在开始创业可以享受政府的几年免税政策,反正早晚的事,但关键问题并不在这儿。差在哪呢?就在食品安全和人力那块。
食品安全的问题是积累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好。只不过,舆论引爆大众寒噤全民哗然的突发性爆发性被整体遏制住了。但在解决根本问题那里,有关部门除了强化认证认证贴标签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笔者现在在一样一样地忙着研究策略分析支招,如果有机会愿意一起寻找出这个症结的根源,力争早日就此推出彻底的策略破解之道。但是挑近的说,在外卖业这里,将证据性差评——这一百姓消费的凭证鉴别观察点即时纳入到有关管理部门监测查处的出发点,作为日常执法的动力源,然后及时积累管理经验,总结规律设置有效的规范惩罚性措施,说实话办实事善待创业狠对欺诈,让老百姓舒服开心,那样的话,改变对外卖食品的不放心甚至恐惧的民众心理,就不算什么难事了。
人力成本问题是关键。你靠自己的力量靠家人的力量靠亲戚的力量这都可以,大不了多供顿饭。一旦,你的人手不够,去雇外人,那就有可能走下坡路发展不下去了。在沈阳,比如你夫妻俩开个小饭店,生意反正不温不火,去除成本一年十万块钱还是将就着能赚到的。一旦你雇技术工,那么你出价低没人去你那,出价高就算技术强物有所值你的经营利润也会大幅下降。咱就拿厨师来说,每月五千是均行价——那一般厨师还嫌少呢,但刨去雇厨师的费用,除非你饭店顾客盈门特火,否则你的利润马上降到了四万,这还没算乌七八糟的种种费用呢!所以,小型的饭店向中型转变,个体向私企转变,利润上就直接抑制住了。中型的饭店为什么那么多开了就黄的,就是因为雇工技术成本高起利润打巨折降低导致的。唯有小型的微小的个体的夫妻店类的才能够低成本加足够的利润生存。推而广之,中型私企发展不起来,巨型民企更没影了,那地方经济在民企那里的支撑力能有多少?
话说回来了,改变面子心态的根本在于通过保护和拓展能够促动个人价值提升与实现的通道、途径和施展之地,用价值心态来取代或替换面子心态,用价值上的成就满足、大气和意气风发,来挤兑缩小狭隘的对面子的讲究在意和歇斯底里。有关管理部门别老想着高度限制强力清浊,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呀!经济本身就遇到了诸如人力成本那样的问题硬埂L型走势,好不容易这里火苗本身正旺,你硬来一瓢冷水,强势驱赶,要么不听你的潜规暗行涛声依旧毕竟你越严管市场越是“物以稀为贵”的,要么悲戚戚离别泪汪汪羡慕冷冰冰丧气热腾腾面子个个人为的“憋屈”,简直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一样啊!
【怎么去除政府管理的索要心态】
3)索要心态:与这种心态所相对的心态是付出心态。其实两者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付出是为了得到回报,回报则是为了促进付出这一在老百姓中间持续了几千年的为人处世的根本利益原则。但是两者的不同就在于一是侧重点不同,付出心态强调的是付出,先付出后回报天经地义;索要心态强调的是回报,只要我付出了就应该有令我满意的回报,不令我满意那不行。二是原则不一样,付出心态注重的是付出回报等价等值的平衡性原则;索要心态注重的是回报一定要千方百计大于付出的超值性原则——这恰恰是不满意的根源。这里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说,索要心态就不好,付出心态就好得不得了。因为付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显性付出和隐形付出的明暗之分,有过程付出和结果付出的因果之分,有成本付出和劳力心血技术付出的增值贬值之分,价值衡量不一样,那么心态也就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就非常明显,付出心态更多的处于平衡状态,索要心态则更多地处在不平衡状态。前者容易安稳过日子,后者则多生事端。
支撑索要心态持续的外动力在哪里呢?内动力不多说,任何一个人天生下来都是绝对的利己主义者,可自己的需求来,不满足就哭就闹就耍,那么这时候外在的动力就绝对化地作用。基本需求予以满足,格外需求有的就上供着宠着满足有求必应,有的或讲道理教育或呵斥或连打带揍,反正就是教训冷落你,让你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于是,社会化的人就此分化形成。那么这是人的社会化成长期的外动力作用。那么当人接近成年和成年之后,在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中,开始了付出心态与索要心态的形成,而最终形成根本的作用力就是来自这个社会的作用力,在东北都有哪些呢?
一是管理的傲慢与对立。等级特权是管理者所拥用的,想想你的“命门”都在人家手中把着,你不伺候好人家人家重用不重用你倒是其次,关键是人家可以决定你的待遇改变你的命运轨迹设置你的遭遇,因此管理群体是索要心态最强烈的,无论是于公于私。再对其监督不力和引导性动力促动不足,那么人家想整你就整你,想为难你就为难你,想对付你就对付你。人家要求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人家不考虑你的压力你的成本你的习惯你的客户你的市场,人家只考虑自己方便不方便,顺利不顺利,痛快不痛快,安全不安全,你们算个屁。所以不守承诺也就家常便饭了,民营企业的“JQK”现象——“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也就顺理成章了。据说,在南方没多少人喜欢当公务员,都向往做生意,因为管理“无为”的状态很多,管理的环境相对宽松,管理傲慢也就没啥用武之地,你用也不好使,没有那么多你明暗都控制的条条道道,等级高又能咋地?所以市场空前活跃,自由度高,发展也快,个人的洪荒之力完全耍得出来。反之,越往北越压抑,到了东北,你要能使出三分力就不错了。管理的索要说白了就是一种额外的加码,经过的程序越多,加的码就越多,当超出了个人或企业单位的自身承受力的时候,必然形成对立。管理索要,被管理的反索要——因为他们付出太多不干了,火星一点就着,矛盾就此激化爆发!2016年3月,在黑龙江龙煤集团发生的事就是这个道理。
强力反腐,是中央全面整顿官场的最有效的措施,中央带头当表率,集中整治有问题的贪腐的和不作为的地方大吏和部门大将,然后拓而广之,一方面重视舆情发动群众,另一方面从上到下逐层建立地方和部门的反腐作用强力点。官场有些人那是真哆嗦呀,“宁见阎王不见老王”。官无端压民累积的那种压抑,在反腐这里,舒缓不少,民心大悦!
强力反腐的同时,如果再理顺明规则,建立起一套激励政府服务为民的“利益精确”动力机制,促发和增强管理人员在公务为民服务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原来的索要加码转变成主动的付出积极地服务快捷的办理——主动积极地通过为老百姓及时快速服务赚到钱不寒碜还是一种光荣和荣耀,这样的话来自政府部门索要心态的支撑力就会被基本破除掉。
【用技术竞购取代单纯以价或以质竞购】
二是供求的不对等。来自主动供应和需求满足的索要问题也很严重。重点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政府采购方面,以价竞购非常普遍。那么在政府采购问题上,价格一旦成为采购的主要依据点,那么你政府再牛也不可能不让人家赚钱,你可以让人家把价格压到最低,哪怕是白菜价,人家肯定会在哪个细节方面给你找回来——找回来了你质量就无法保障。如果你以质竞购,那价钱又不好控制了——按常理说,质量越好价格越高。所以这里面,必须得有内行的技术管理人员出现,把控每个技术要害点和其成本价,从而同时把握看护住质量和价格——这就是技术竞购。同时要力避权力的格外干涉——谁干涉谁拍板谁导致出事谁就要付出巨大的得不偿失的代价,因为大多发生安全事故的工程表明,权力掺和里面的猫腻大多就是拉关系走后门给贿赂提价降质。没有内行技术人员的参与,你采购的不明白就会挨糊弄;当然现在一些地方也不乏技术专家的参与,但是却与腐败权力一起同流合污,睁一眼闭一眼,内行技术专家所承担的责任必须明确,出事是跑不掉的,说的严重点,身败名裂是小事情,要么自杀——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狠了,要么接受法律的严惩。
【国企的市场衔接问题】
2、市场衔接方面,国企对市场的灵敏度整体上是最差的,无论是在供应的主动性上,还是在捕捉需求方面,真的是慢半拍。原因何在?长期当儿子给养的,财政输血、补贴不断、贷款接济,日子还挺优哉游哉;一朝撒手,完全跟不上市场的节拍,大手大脚惯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家先乱了阵脚乱了方寸,以致在人家外企民企甚至私企面前明潜规则之下丢盔卸甲大败而归。业绩急速下滑,营业收入大幅减少,产品严重滞销,库存高企,终于意识到有一个独到的产品技术那是真正的吃香,但是现研究可太吃力了,能不能“老爹”直接帮一把?!说实话,侬“老爹”不太懂市场更不懂技术他只精通人力和关系管理。那怎么办?要知道来自国企的僵尸企业这块,是最令国家头疼的呀!
哎呀,绕来绕去又回到这里,还得提策略三人行系列中的第一篇《策略三人行之国企改革》中蕴藏的要害破解点:
第一招,比竞奖励优者胜。条件一,行业得存在竞争,不能就你哥一个,棋逢对手然后才能取长补短各显神通;条件二,年度或赛度竞争优胜者得奖金,取代财政补贴,失败者或被吞并或被淘汰;条件三,行业竞争的评定标准既要符合市场效益化也要符合社会效益化。(国企索要可以,你得有那能耐完成目标战胜对手。)
第二招,个人行业级别提升平台化。让每个人的级别提升的动力都聚焦聚集在自身专业业绩展示平台上,跳出企业自身的关系网和权力笼络网的控驭或遏制。也就是说,个人想体现自身的价值,就要付出心血辛勤劳动展示成果积累酝酿提升自身价值的条件和机会,就不要再在企业内部拉关系走后门了,因为那样做没用了。(个人索要可以,看你的明规则之下的劳作过程、成果和技术实力。)
第三招,从人力管理和技术管理两大支柱入手,稳定企业,支撑企业的发展,强化企业的发展动力。尤其是技术管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稳定有效的支撑力量是国企发展的动力依仗,各尽其力各尽其才相对独立协同发展,国企才会有希望。)
第四招,在人力和技术管理稳定的基础上,全力推动行业其他人力的自由性和引导性流动。自由性流动,会增强经济强势发展力量,哪块发展快待遇高,那人流就会奔着去;引导性流动,会纾解经济弱势发展的困境,需要人但却没人主动干实在招不到人的,这没有引导是不行的。这样的流动会增加对应人员的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企内部自身的冗员成本高昂的问题,也能解决部门人力管理中常遇到的缺乏人手的问题,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劳动力普遍不足的问题——让铁饭碗内静止沉淀锁锢的人力活跃运用起来。(除了支撑力量,其他人力也必不可少。发挥他们的作用,并提供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流动尝试和参加选拔的机会,这点非常重要)
【市场壁垒的金钱利益化问题】
3、市场壁垒方面。在地方经济管理的明规则中,我们已经知道存在着许多的壁垒,这几乎都是地方和部门行政力量设置推出的,而他们所集中针对的,主要就是民资和外资,尤其是外来户。这也是中国统一大市场在实地经济中始终形不成却在电商经济中集中实现,导致电商经济飞速发展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在实地经济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民资和外资常常会突破这种壁垒,那么他们共同利用的就是贿赂,你们明规则有壁垒,咱们潜规则见。规则是死的,管理是人啊,活的呀。但这种对管理权力的贿赂不会白贿赂,哎,都得赚回来的。从生意中赚回来是最主要的,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外资对产业链的把握相当高超,人家不惜成本的背后是直接控制产业链最赚钱的要害环节,反过来要高价,你不买人家的还不行。民资差点,一般是打价格战,有的再细节找回来,让你问题不断将就将就了事。还有一个潜规渠道,针对的是国家和地方的税收——税负真的很重吗?民资一般造假逃税,外资一般钻空子避税。有位朋友的妻子在民企当了一阵会计,最后吓得宁可在家待着也不干了,为啥?害怕呀,害怕因上司压力不得不造假承担责任自己被抓起来!管理人员怎么能眼睁睁看着造假呢?都塞钱了,成一伙的了!当然贿赂的途径还有一个,就是名噪一时的辽宁人大代表贿选事件。这个的实质是通过贿赂然后将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纳入到权力的管理关系框架内部,一利用权力的抱团及关系应对竞争对手和关照推广自己的企业;二将潜规则运作部分直接转化为明规则的壁垒,打击竞争对手,垄断一门;三潜规则一旦出事,有权力构架的内部关系网通风报信和后台力挺庇护,能躲过劫数能避重就轻。多好的算盘呀,可惜被中央一窝端了!
笔者始终在强调清理明规则中设置壁垒关卡利益点的重要性。如果权力凭公规就能牟非法私利,那你的官场乃至政府部门的风气是好不了的,必然前仆后继。国务院那边是很给力的——大力清理废除陈旧规定,但关键在地方在基层,“县官不如现管”,中央的决策落实不下去,不就卡在这里了么!全是利益,谁能主动舍得自己嘴上的那块肉啊,既得利益受惠群体集团是不可能被上头的一纸变革文书控制住的,许多时机就得是暴风骤雨,雷电交加;当对自身安全的恐惧大于自身受益的时候,他们才会乖乖就范。但是,毕竟晴空万里的日子还是最多,那怎么办?那不又该卷土重来了么?所以,清理明规则,在高压反腐的同时,还要极大的压缩行政管理力量对非底线市场的干预。那么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你行政管理力量被压缩了,你管不住市场趋利的盲动性自发性怎么办?独立的技术管理力量必须跟上去。在市场的管理中,应该多用技术说话,少用权力说话!当然,两手都要硬,维护底线促进发展哪项最好使就用哪项。
【服务对象的问题大多老声常谈】
三是服务对象。
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有求而来的平民和企业。基本上因为地位和级别在那里摆着,所以“你们这是来求我呀”——格外之意就是:不能白求一趟吧,我跟你们不一样,你们算老几,我算爷儿!因此,明规则上的壁垒,底线上的恶意假设——这个是指审查时候的一些卡点,它的前提就是你得证明你不是刁民或奸商,程序上的繁琐;操作上的主观轻视和人为为难,就造就了政府部门的办事之难,还不如潜规则——花点钱塞点钱,人家麻溜地屁颠屁颠地给你主动办下来。否则,那你就跑来跑去吧。实在不行的话,雇中介额外交点钱,他们是我的朋友,会给你办妥妥的。如果涉及到硬式要求,比如领导许诺的,那办不了,有能耐找领导去——理你算!
国企的服务对象呢?政府采购市场和其他大众市场。前者如果是国家统一下达分配的指标,那是肯定有保障的,这个当然要圆满完成了,不讲条件的,这等好事现在越来越少了。如果是自由采购,那就得额外付出了。一般就是伺候爷儿吃好喝好玩好拿好,尤其是家门口的大爷儿,那得拿下伺候得妥妥的,否则做不成生意亏了一笔算是小事;关键人家管着你,万一给你下绊子找麻烦呢——关系拉好了,以后谁用不着谁呀,至少“咱上头有人”不是,那就是财神爷,那就是生产力,对,就是生产力。怎么会是生产力呢?你看啊,爷儿伺候好了,外来竞争的了,你实力再强能咋地,我们出头那算硬的,在我们的地盘敢“恶性竞争”降低利润我们给你砸吧喽;爷儿出头那算软的,直接护着我,不行的话按规定修理限制不死你。哎,就是呀,也闹心。都这样了闹啥心啊?技术上不如人家外企的,价格不如民营的,真规规矩矩的按价采购,真轮不到咱那!技术不如人家,再怎么说,人家外国来的,先进技术面前咱输了不丢人啊。可成本就是降不下来,价格血拼就是拼不过个体私营民营的,咱这一大家子人老老小小亲戚伯舅的都指望这个吃饭的,人家没有那负担,成本也压得太低了。想起来就来气,尤其那些电商,小来小去的,差不多就是手工作坊样的,沾利就走,什么玩意啊,害得我们利润越来越低,市场越来越小,看看他们的质量吧——有几个能像我们这样的,真有人捧场啊,就应该给禁了!什么,让我们参加电商,多丢脸啊,多掉身份啊!什么,我们不参与就会让山寨店占了位子?哼,那才好呢?你卖假货,电商卖假货哟,不要再在那里买喽!怎么就不听我的呢!就奔便宜去,我就不信没有识货的!于是,颇有一些国企因此陷入了悖论引发的困顿困惑迷茫状态。
民企的服务对象呢?公务采购市场和其他大众市场。民企成本上肯定比国企强,国企那拖家带口子,关系托关系的,效率本身就不高,人还那么多,价格比我们高;技术特强的少,更新也慢,市场反应比较迟钝,在我们这个层面是轻易干不过我们的,除非他们在生产和销售量上压过我们,其他的,不太占优势。但是也闹心。
原因一就在于实地市场的封锁、壁垒、税负和管理失信。你轻易进不去,一些西装革履进去了背心裤头大冬天出来,冷啊感冒啊发烧啊心拔凉拔凉的啊!水土不服,不是,哎,不过好像也算吧!南方那边,民企自由度太高了,这里压抑的很。南方那边,都不把公务员特当回事,这里,不当爷供着那不行,太吃亏了。好不容易,爷儿满足了开了口子,地头蛇那里又过不去了。大哥呀,自由竞争懂不懂啊?为啥动不动就来点垄断暴力呢?还有,招商引资满心欢喜地来了,算盘都打过了稳赚,但谁知道这环境这条件这怂样啊!这回好,投资是投出去了,稳赔!言而无信那!爷儿呀,给孙子解决解决一下问题呗,为难死了!什么,爷忙着呢,没空搭理孙子?!人家招商引资你的任务目标完成了,奖金和荣誉也都拿到了,哪还有动力管你到底呀,正在找下一个呢!好,孙子就看看谁跟我一样中招倒霉!人多力量能大点兴许人再来能把问题给一块解决了啊!
原因二就卡在资金、技术和利润的瓶颈。
【民企资金瓶颈的根本症结所在】
关于资金,我们来看个实例。
东北某地兄弟姐妹一家四个,老大A老二B老三C老四D,A走出山村,与丈夫都无业,先开饭店赚了点钱,后来饭店也多了打白条的也多了(多来自政府管理),钱要不上来,竞争再激烈,最后饭店经营不下去了,除去一批打折都要不上来的白条,还剩点钱,围着学生摆露天摊。A凭借自己的勤快和热情,货弄的很全很新,小摊生意不错。这时候城管出现了,被抄了若干次之后,感觉太亏,取货你得掏钱的,于是被迫进入路边的小店挤个地方,经营成本上升那是肯定的,所以想方设法做大,从进货渠(价低质好)、顾客要求(个人兴趣和喜好)、热卖物品(卖的最快大家都买的)。原来是人家给她挤个地方,后来,人家的东西都卖不过她,不过也特别的累。哎,可以说A创业成功,靠着辛勤劳累热情的服务。B来投奔了,家里种地收入也不高,穷亲戚来投奔了,富亲戚有两种选择,一是帮忙二是不帮,A选择帮忙,帮忙确定之后,还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地帮,二是消极的帮。前者你得帮忙选地——其实就是确定你的服务群体,服务的便捷性以及他们的消费喜好;你的帮助资金——当然肯定是得借得还的,亲兄弟也得明算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利息可以少要甚至不要,但你本金不能最终借了不给;帮助资金的投向参谋和建议——刚入行的什么都不知道,一旦经营不善那信心和支撑力垮的也快,所以必须得帮忙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尤其这里面,A的成功榜样带头的力量这个很重要。若干年之后,B做的生意比A大了,回忆往昔,感激不尽啊!继续发展,C带着D,因为家里穷家里那边老被别人瞧不起,父母的亲戚穷的帮不上,富的冷漠不帮忙,就辍学了——成绩好也不愿意上学,老妈也病殁了,老爸脾气也不好,走吧,没啥特别留恋的,投奔A来了。A这时候是成功者,B则正在奋斗,刚有自己的小摊,刚刚在A的帮助下挖掘到第一桶金——不多但比在家种地强。A复制经验,C和D,就在路边摆摊,城管撵就跑,不撵再回来,风风雨雨的。后来,ABD都有自己的店——当然都是综合性质的小店。B最终开了仨店,最初的时候谁会想到遇到变故B差点连店都没有黄摊回家,全靠跟这几个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的借钱凑钱挨过去的。D通过竞价开了个店,最初在2楼,位置不算太好,生意凑合但不如1楼的,正好,1楼有人干不下去了出兑,C在兄弟姐妹的资助下就把店先给兑下来了,但不久D受到同行和生意的挤兑,2楼待不下去了,C正好也家里有事,所以,C就把店给了D,当然欠的债务得D承担了,D在1楼经营了几年,正好电商快递点兴起,人家相中了D的店,D不情愿,那不行,利益方面谈再加行政权力的连唬带吓,最后一家一半吧,倒也相安无事,也能彼此借点光。A呢,先租房做买卖,后来房租太贵认为房东太“黑”,就租别人家,没想到人家不租了只卖。当时,压力特大,都不准备干了,但一想到自己经营了多年,老客户那么多,舍不得,再说了不干了干别的也不明白呀。于是,东借西凑,因为帮过BCD起来的,BCD那肯定鼎力相助,自己的项目不上也得帮老大呀,不够再自己亲戚借一圈,好不容易凑了首付款,再把买的屋一抵押,做好了连房子带生意全没的准备,当然也没那么绝望,毕竟生意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于是,24小时A夫妻两个人轮流看摊,多项目上马,要不真赚不回来呀!电商兴起了也开个店。后来手里有点余钱了,雇的人也多了,这吃饭的问题应该解决一下,旁边有饭店出兑,哎呀,咱们以前经营过饭店,现在为解决吃饭问题可以尝试一把,赚不到钱不赔钱也行啊!结果,前前后后三个年头,50多万搭进去了,加盟优惠外卖什么都搞了,人力成本太贵了,不行,真赔,后来钱赔的倒是不多了,但管理的人力的心血呀真搭了太多回报不上来呀!最终放弃!B也是,生意火的时候,这买那买,这个“好朋友”借那个好友借,结果都打了水漂。买的档口赔本卖没人买,叫“好朋友”还钱,人家躲着你走,还叫唤呢:“你这大老板就差我这点钱啊!”快离远远的,别再联系了,酒肉的搭档,见利忘义的主,交不得靠不住。电商大规模兴起后,生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生意周转谁都得出状况的,也都想方设法,谁缺钱了大家就帮一把,有钱了就赶紧还钱。
从中能看出什么来呢?
一是利益上的情义化维系——彼此信任互相付出按需帮助。有人说这不是亲情么?彼此信任互相付出按需帮助(需求方是对方)这可不是亲情所独占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情理上的运作规则。同样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互相拆台按需求助(需求方是自己),为此反目的炒架的打闹的甚至刑案的有的是!
二就是包容性——容忍。你说他们兄弟姐妹四个,就没有矛盾吗?当然有!A兑下饭店的时候,BCD都反对,为什么?不是你最擅长的,而且服务业竞争太激烈,四周群体消费水平本身也低,你连锁经营的范围有那么狭窄,连锁本店的条件又那么苛刻。现在实地经济开始不景气,现金为王,别脱离了自己最擅长的买卖去盲目性投资,一旦失败,投进去的是回不来的。不听!就是脑袋里就是自己的如意算盘。三年折腾后,不甘心变成了心服口服地退出,赔了那就是赔了,算花钱买个大教训!再怎么该人家也是自己愿意。欠一屁股债靠最擅长的补偿呗!那么在这个折腾的期间,A的房子还贷当然压力倍增了,但好歹能借到钱应对过去。B也是,赚钱了赚钱了,投投资吧,凭借自己超自信的商业眼光花10万买个新建设商厦的一个档口——位置很好。但是商厦开业了,没多少人去。档口空闲着时候连7、8万都没人要。每个人的个性、想法、意志和思维都不一样,有胜利的时候必然有失败的时候。所以,虽然没有风雨同舟,各走各的路,但是彼此都很尊重对方——自己折腾自己的,帐可以欠着但必须还上。
记得笔者初步了解到这兄弟姐妹四个人通过互帮互助解决资金难题的时候,曾经这样感慨:你说兄弟姐妹情义的维系,除了血缘那就是利益上的互帮互助——当然兄弟姐妹多的也有许多不帮忙无情无义的。可现在这几代人都一家一个孩将来可怎么办啊?!靠银行还是靠民间贷款呀?!现在不感慨了,突然发现,原来只要遵从这两大原则就可以解决民企所面临的资金链问题。那么,其实这就是一个单双向对接平台及其法律有效保障诚信的问题。关于平台,中国是最不缺的,2016年10月被十五部委联手整治互联网金融中的P2P网贷、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等什么的,就是这种条件性的尝试。但这些平台,几乎都是乱象丛生的,导致问题非常多。问题的实质集中在诚信的保障上面了。国家层面正在试图建立中国的一统通畅性的诚信机制,以及建立法律的独立权威性,比如法院对老赖的禁止、曝光和拘留性的行动催讨,都是在诚信保障上下功夫。只不过中国的诚信保障机制的完全建立尚待时日,还有许多的功夫要下,因为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心态和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高奏凯歌凯旋而归的。但话说回来,对相应平台上相关的民众权利实施法律强制力对接保障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管理者不该因为问题多就全面否定这种类型的平台,它的兴起与兴盛恰恰是老百姓需求的一种反映,我们的管理者必须要予以尊重,直接纳入到管理辖下,主抓平台消费者最头疼最不满的问题,而不能看成是麻烦的制造者和不该发生的事物。
【具体困扰民企技术瓶颈的阻碍点】
关于技术,我们总是感慨没技术,我们掌握的太少了!是呀,如果你只看到高尖端技术,那我们的确掌握的太少了。但是技术可不仅仅是高端技术,还有中端技术和低端技术。所谓的中端技术又叫专业技术,什么意思呢?你得需要进入这个行当之中,操作实战才能掌握这种技术,这是专业人才产生的基础之地。低端技术又叫大众技术,凡是与大众生存生活直接休戚相关的技术,就是大众技术。这怎么能叫大众技术呢?就是因为每个民众都能因为参与实战(应用)而拥有研究改造创新创造的可能机会。在这个巨大的技术范围之内,人人皆有成功的可能。有人不屑:哪有那么多技术啊!那是你没看见!另外,大众技术的普及必须需要引路、带路和保障有这三种力量,否则,大众技术是普及发展不起来的——民间的这个热门那个兴起都是条件具备才起来的!而民企的大多数所依靠的技术其实就是大众技术。我们也应该知道,许多民间有效的秘方流传至今,不是高中大学教出来的——高中大学也教不出来,而是人家自己在实战中尝试研制出来并被证实且大众接受了的“家传宝贝”。我们的先辈其实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去研究创制,可惜的是大多数因为种种因素都失传了。科学的验证体系不过才建立几百年——好像才200多年吧。许多的技术,我们的当代人只能在现在重新探索,技术其实是有窍门的,知识并不会告诉你这些个窍门在哪里,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需要我们亲自去发掘去研究去总结去发现。人类所发现所解构的未知才多点啊!但实际上现在的技术应用非常不理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一是技术本身受到轻视,不受待见。当官多好,技术有啥研究头,谁谁都把官知重——位高权重关键是能压住你卡死你,你研究技术的算个屁呀!现在的世道,宁可看脸看胸看屁股,哪怕都是整容的,人家就算九迷幻道的至少能最后赚到钱,你研究技术的,能跟人家比么?有技术的,直接拿出来就赚钱,五六千的,不费劲,不行不满意不伺候了。你研究技术的能行啊!凡也是,比那些研究策略的能强那么一点点。因为技术成果看得见,策略效果事先还看不见呢。再加上,那些扬言自己研究策略者自恃有才狂妄傲气,被狠狠地踩在大家的脚下,混得谁都不如,活该呀!所以研究技术的,要有自信,至少比他们强!
二是技术对接缺少权威保障平台。现有平台利益化商业化和好恶锁控化非常严重,担当不起这个重任。
三是技术认证的短板。技术认证的本身其实起源于行会标准,说白了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商家的垄断、弱化市场的竞争,有利于大商家大资本有力打开和飞速占领市场。所以,现在的技术认证推广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技术认证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高端技术和中端技术领域。因为这两项技术的共同特征就是知识学习积累基础化、专业延伸的探索理论化、实战实验的双通道并行验证化,这是必须跨越的门槛。但是在低端技术(大众技术)领域,技术认证的触角一旦进入这里,就会封锁和扼杀这里的技术发展。因为大众技术领域不是建立在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的,完全是从满足生存生活的各种需求点出发的。角度不一样,途径不一样,要求还不一样,一旦你来认证,强行施加,那么必然会扼杀大众技术的灵感、多样、多元。那么,当有人打算研究技术,一看,可研究的都研究出来了,没啥研究的了!这其实就是被技术认证的基础——已有的知识理论框架和技术认证造成的商业垄断结构给糊弄蒙蔽遮掩打压住了。
四、技术的科学逻辑没有建立。科学的建立是近几百年的事。那么科学逻辑的内容就是问题逻辑和需求逻辑。说白了,科学性本身就是能够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脱离了这两点,其他的都是扯淡。知识理论借助科学性上位后,将自身的理论逻辑强加在科学性上,导致了许多科学逻辑的高条件偏差,这是必须要注意剔除掉的。
那么关于技术的瓶颈,我们该如何破除呢?
建立独立的技术管理发展机制,在技术管理领域,一定要把行政管理弱化,让技术的科学性(问题解决和需求满足)说了算,同时避免技术认证的扩大化和唯一化。
建立技术对接权威保障平台。利益保障——要让真正研究技术的能够赚到钱(利益促动,让技术研究过程和成果都能够动力十足);信用保障——要让实用性的技术开花结果,要保障对技术投资人的权利分享(让人家放心而来满意而去);科学性保障——评估的方面只能是问题得没得到解决,解决程度高不高;需求有没有满足,满足的覆盖面有多大(价值的推广与充分发挥);权威性保障——对骗术的制裁和对别有用心而来的防范(法治权威和底线治理)。
总之,在笔者看来,在技术立国的基础之上,按照现在的兴趣群体,建立一种权威性质的平台,按需求引路、遵照该技术的科学规律带路,政策保护和促进对此的交流长进研究,对成果进行一定的利益法治保障,大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是一种必然!
【困锁民企的不是成本的高低而是利润的有无与多少】
关于利润,刨去成本就是利润。如果利润少,辛辛苦苦的劳作之后最后感觉得不偿失,那么民企无论大中小,不干或该意愿必然增强;在笔者看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兴盛衰落的根本就在于利润!咦,不对呀,大家普遍认为决定企业的应该是成本,我怎么说是利润呢?看一看这里的逻辑对不对。
成本低利润高,这产业你干不干?干!成本高利润高,这产业你干不干?干!成本高利润低,你干不干?嗯,想想啊,恐怕干不了几年啊!成本低利润低,你干不干?会不会赔本呀?跟前面那个一样,也没啥意思了。
对,逻辑验证下,决定民企的就是利润的高低!事实上,逻辑中这四种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就是一个企业发展由盛而衰的必然过程。兴起奔着啥去的,赚取高利润去的嘛!成本低利润高,先入者为王。发展活跃起来了,开始进入成本高利润高的鼎盛阶段。然后,生产过剩,利润降低,就出现成本高利润低的由盛而衰阶段。到了成本低利润低阶段,那基本上就是饱和和勉强生存的衰落阶段了。最后的两个阶段,如果你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就是利润高的新发展点,那么颓势就不可挽回了。人都有一死,何况企业了!看来关注保障民企的利润真的很关键!
当我们把眼光从关注企业成本挪向企业利润那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复杂了。开辟开创新的增长点就是一种必需,不管你的成本高还是低,利润高是关键!那么,利润高又是由哪些因素来决定的呢?
其实就两大因素,一个是技术(其实市场需求更多的是大众技术),一个是消费者(增多、减少或持平,这就是人气)。看实例:
实例一,老刘头鸡架。这是在沈阳某市场外摆摊卖鸡架的,非常火。大家一般都排队购买。因为这鸡架骨酥肉嫩口感好尤其是配酒那个香啊回头客不少还不断增加回头客!旁边的商家一看,卖鸡架那么火,我也卖鸡架,五块钱俩,便宜不,快来买呀!一家两家三家四家,都先后冒出来了。老刘头鸡架呢,大鸡架六元一个,小鸡架五元一个,贵,真贵,买的人也觉得比较周边五块钱俩的真贵,但是人家那个味道那个烂糊劲筋道劲别人家弄不出来,技术啊!所以,是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冲击,但是人家鸡架就是吃着香吃着舒服有独到的技术含量,人家就敢卖那价,不行的话,一周就出摊两到三次攒攒需求,就不失客源。有熟人就问这个老刘头:“你手艺这么好,排队买的这么多,叫你儿子一起干那(省着我们这排队等了)。”老刘头当时说的那原话忘了,不过那意思就是:就凭我这手艺,我儿子如果跟我学,那吃穿什么以后都不用发愁了。可是人家不干看不上啊!咱们琢磨琢磨因为啥看不上,摆摊的,推着车子,上头两大桶筐鸡架,一大一小,然后放个凳子,玻璃柜,什么鸡杂鸡心鸡肚之类的,嫌土气嫌寒碜嫌丢脸。其实,两千多年来,刚开始小本做买卖的,不都是那个样子过来的么!生意做足够大了,才有店面的。这小伙子,跟城管怎么一个观念一个出发点呢?!
这个,就是消费者不断支持的技术支撑下的利润经营——成本低利润高。
实例二,馒头铺。截至到2016年11月,人家这家馒头铺也就开了仨月。那边是老刘头鸡架排的队,旁边是好几家卖鸡架的吆喝五块钱俩,这边是排队买馒头的,而且一等就得等半个小时,等什么呢?刚才蒸的都卖没了,现蒸的。走两步道拐个弯,哎,就是另外一家馒头铺,人家都关门了他家还得撑着,馒头还没卖完呢!区别在哪里?就在于人家的馒头没有添加剂的味道,跟人家宣传的一样,就是小时候大碱发的馒头那个味道,外表软乎内里疏松,六毛钱一个,还一点都不贵,大众价;看他家的呢,你一吃就吃出来了,一股股浓浓的添加剂的味道,大家一对比,他家只能捡剩了,有不愿意等嫌费事的,就去他家呗。但是,人家的馒头卖的就是好,供不应求。就在于人家研究改进这技术了——看样子也就二十多岁吧一个小伙子实验和面研究的,消费者太满意了。原来,中午的时候,还可以到人家馒头铺那里买到豆包啊,花卷、烤饼了之类的,现在再去,除了馒头其他全卖没了!就这么火。
这个,也是技术支撑下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利润经营——成本高利润高。
这两个实例,都是独到技术(前提是市场认可)带来的高利润。我们可以看到高利润并不受成本高低的影响。如果没有独到的技术含量,那么只能在低利润上徘徊,这时候,如果你还想提高利润那怎么办?只能是降低成本。原来成本高,我给他想方设法降低,如果成本低,我还要降,那么我们不妨想想结果会怎么样?比如那些五块钱俩卖鸡架的,利润本身就低,你再高就没人买了,还想压缩成本,那就极有可能接近甚至突破法理的市场底线——食品安全的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没有支柱技术和大众技术不普及民智不能普遍性开启的悲哀之处。那么在市场中还有一种竞争方式,那就是打价格战。在技术相当的状态下,我成本低你成本高我就压低出售价格,靠走量保持我的利润。你我成本差不多,我也压低出售价格,甚至赔本赚吆喝,就抢你的市场,把你干黄了,我再涨价。这倒是市场竞争的一些手段和结果,几乎都发生在低利润发展颓势的阴影下。因此,力挽狂澜的最佳出路就是新的大众技术的应用与市场认可。
实例三,早市某经营水果的商贩,他的水果质量比较好一点,价格稍高于大众价。我买了几次,还是有点口碑的。但是,有一次买一种热带水果,什么来着忘了,他标价挺高,水果看上去就挺好,问的人多,但一听价都走了。如果照往常来说,他把价格降一些,也就稍高于大众价,少赚一点,也就没事了。他就挺着,始终挺着,心态就是:我买的这水果这么好,怎么能降价卖呢?我绕一圈,因为诚心想给老婆孩子买,就最终选择了他家。三十几块钱一斤。他在我这儿终于卖出去了。这个有成就感,还跟我说呢:“你看,我就觉得我这个水果对得住我这个价。”那次,他是赚到了。但很快,我逛早市比较勤,就发现他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顾客越来越少了。原来,常去他那买东西的老客户,比如我,也擦肩而过,为什么?觉得他卖的太贵——我到早市就是为了图便宜的,你那次卖我那么贵我再也不去你那买了,买不起。后来,他也降价,甚至降到比大众价还低,但是没人认他了。最后,在早市,再也看不到他了。在离开之前某次机会,听到他跟旁边同行发牢骚,那意思就是:这破JB地方,一群穷鬼,还得在超市和大厅里卖,要不卖不动。
这个,意味着你的高利润必须得经过市场认可。你过多地追求高利润,忽视了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完全站在个人私利这边,没有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哪怕仅有一次,也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正因为顺应满足服务了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所以你的消费群体才会增长或保持,毕竟消费群体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分。反之,则会减少。因此,我们会顺便发现什么?真正的市场技术标准其实就是能否顺应服务满足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当我们的管理制定的技术标准符合顺应服务满足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这一根本性原则,那么市场就会认可和遵守。反之,市场不认可不遵守乱象丛生是一种可能;钳制市场需求扼杀市场活力是另外一种可能。
因此,我们可以推出结论:力挽狂澜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就是顺应满足服务好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来自消费方的意愿和评价)。
由此,在利润的瓶颈上,大力发展和应用大众技术,放开准入和标准中的底线上部的所有限制,关注研究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点,关注研究民企的利润构成然后对症下药,就是有关部门应该要做的。
此外,还普遍存在着攀比心态、闭锁心态、打点心态和依仗心态。简略分析一下:
【攀比心态背后是自我价值共识轻过程只看结果导致的混乱】
在东北,在平民中感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攀比心态,“哪哪又涨工资了”“哪哪单位补助都发了”“哪哪那福利比咱们强”,包括上街闹事,都是攀比心态在主导,归了包堆,核心就那么一句:为啥人家有我没有!乍看上去,是一种平等的意识,其背后是一种计较(避免利益的缺失)和显示(对自我价值的外显与张扬)的心态。
前者与管理者计较的特别厉害,原因当然在于管理者把控着利益发放点,中饱私囊和顺风顺水沾光抹油很容易,所以,对管理者的防范式看护式计较是很强烈的。而管理者也不是省油的灯,对此的反击是将利益发放点列入明规则(直接高压)或行动潜规则(暗地瞒天过海),同时利用对权力监督的不力明面或暗地沾光揩油。前者在商业同行中计较得也很厉害,打架骂战拼死压价叫人捣乱搞得很邪乎很黑道的。一般的和解以前是通过收地皮保护费的黑社会老大,现在基本上请公安局的来压阵谈判——可以说这些年来东北打黑打得挺狠打得不错的。
后者出现最大的偏颇就是外显与张扬的途径说来说去就一个“钱”字,“看谁最有钱”,“谁花的钱最多”,比阔比富。有钱就了不起,有钱就其他什么都有了,有钱就可以什么都干——什么媳妇啊、小三啊、妓女啊,主播啦,为了有钱什么都可以干都应该干都值得干。体现自我的个人价值。为什么不是技术呢?为什么不是策略呢?为什么不是劳动呢?因为技术不值钱,策略不值钱,劳动不值钱?还真不是。现在技术值钱了,一个技术工,一个月五六千轻松;策略也值钱了,讲一次课听众每个人至少一百五;劳动也值钱了,肯出苦力的,每月三四千,你别看人家站街头举个牌子。那为什么攀比比的还是钱呢?因为实战产生技术,大家学的就是知识,实战很少,大众技术基础并不普及,也没有引领,大家就觉得技术离自己好远。因为策略除了课堂其他领域竟然没有自己那块用武之地,管理者一般亲自调查亲自支招亲自拍拍脑袋决策,你们策略者算什么,垃圾一样,有领导在,还容得了你们思考研究支招,你们算个屁!说点额外的,笔者对太平天国的那段历史很感兴趣,有个发现就是太平天国最终被遏制镇压,是由三股力量共同协力完成的,那就是地主权贵力量、维护正统的策略力量和外国武装技术力量。而庞大的知识分子力量恰恰构成了策略智囊,将太平军及其应和的农民起义力量的失误和要害逐一抓住,最后完全铲除。怎么说呢,不要把策略不当回事,真正的策略人士对问题对需求的把握、研究和思考程度那可不是你几个官一批机构所能够比得过的。还有,因为劳动太累了,尤其是体力劳动,又脏又累又繁琐又麻烦,人家瞧不起的。没学历的低学历的才做那个的!“我们这些接受教育多年的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去当工人当农民做那种粗陋的下等人工作呢!”总而言之,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共识的拿得出手代表个人价值的行业或本领,所以大家都盯着最终的结果——金钱。连自我价值的显现和张扬都是这个“钱”字。如果你只强调结果,那么过程谁都不会在意了。
【闭锁心态背后是一大批在体制内被单位困锁住的劳动力】
闭锁心态。封闭锁定是东北人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的心态。“拒绝闯荡”“这样挺好”。这个在留守东北人(相对去中原和南方闯荡的东北人而言)这里,是非常明显的。“你说你不好好听话干这个,那你干啥去!”“想想到时候干这行的人多了,你不行,那你能干啥去?”最初,笔者是在单位内部会议上听某领导那么说的,意思是劝诫好好干本行进一步学本领,不要干上头和他不愿意让你干的。后来就听到身边许多人也都这个意思:“哎呀,满足吧,不如咱们的有的是。”“你说像咱们这样的,不让咱们干本行了,咱们能干啥?”“你让我们从头再来,我们接受不了也承受不起。”“凑合吧,就这B样,你也改变不了;小民一个,也没人听你的,你也没那个权力,别扯了,凑合活着吧。”对外部的新鲜事物“拒”(拒绝——不是上头安排的我不干,我自己干真不行,我不干,说啥也不干)“怕”(害怕出事,害怕拒绝,害怕风言风语,害怕失败),对内部的既定事实“服”(绝对服从,只要利益指使规则(明暗)使然)“守”(死守我的利益——欠我的不行,一毛一厘也得给我,我的;守自己的家业——时刻算计不放过明暗两条规则的任何机会)“傲”(对创业的人对南方中原来的人对“侵犯”自己既定利益的人对不和自己一个习惯的人那是耍尽嘴脸挖苦至极,甚至告状阻拦无所不用)。老辈闯关东时候的那种“一切从头”——重新学习心态,“不顾艰险”——闯荡的豪迈心态,“不畏人言”——坚定无畏心态,“披荆斩棘”——利益成就收获心态,“一路向前”——价值显现心态,竟然荡然无存。而且全是反面负面的心态。没有办法吗?有的。让体制内部的绝大多数人员不再死气沉沉铁板一块,引导性流动起来,原来工作要做而且还要做好,保持稳定性,然后通过引导性流动(体制内流动到体制内外流动,从行业内部流动到行业外流动,领域大去了)去接触新的工作,重新学习,全新体验,再加上利益的格外收获——活不能白干不能白补缺,有什么新招新思路都可以提供,没准中奖,一步一步去做,得尝到甜头,最后才能彻底全面活跃起来,就靠挖掘和提升个人闯荡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打点心态的背后就是明规则无效的问题】
打点心态。通过送人钱财等礼物疏通关系,力求关照。这是在北方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上头有人”“托关系走后门”“有人就好使”“谁求不着谁呀”“那谁给咱家办事了,不能白办啊,万一以后再求他呢,塞点钱吧”“这事多亏人家,要不亏大了,赶紧点炮”“人家现在可好使了,赶紧巴结,要不错过机会了你就后悔去吧”“真惹不起呀,多给点钱换咱自己宁静吧”。打点心态的出发点在哪里,也就是为啥要打点?出发点一,办事难。为什么办事难?因为人家如果认真为你办事付出的话,人家觉得没有相应的回报太亏。出发点二,潜规则。大家都那么做,你不那么做,涉及到你、你家亲人、亲戚,有可能被报复为难因此出事。出发点三,拉关系。尤其是与位高权重的人拉关系,干什么,借助其权力威望荣誉为自己撑腰点缀添彩和带来附加的利益地位面子的提升。说白了就是明规则不给力。办事难是明规则处理的办事动力不足问题,潜规则是明规则形同虚设装模作样不干正事的负面衍生品,拉关系是明规则对权力制约或对权利保护不力导致对个人价值体现推崇不佳的结果。所以,清理明规则,正视明晰设置明规则的动力点,底线处置防范潜规则,制约权力和维护权利条理化明晰化底线化是根本。
【破除依仗心态实现慎独自立的三大通道】
依仗心态。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但是只靠自己和对象的努力和实力,轻易是达不到的。那怎么办?靠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帮扶;没有那就没有了。在外边呢,靠朋友靠老乡靠亲戚,吃吃喝喝,吹吹捧捧,人一多我就有仗势,看你不顺眼,我人多就K你。没有依仗会怎么样,惹事或不服那就是挨K的货。在单位呢,靠上司靠领导靠管理,人家有权力,你跟人家的融洽度和谐度友好度必须要高,不高的话好事未必轮到你,坏事兴许一大堆;怎么办,送礼呀!此外,还有种种体现。并不说这种依仗不好,这种心态是可以暂时解决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但根本问题在哪里呢?当这种依仗心态太多乃至普遍化的话,就会导致弱势群体的整体依附化。也就是说,弱者愈弱强者愈强,这对国家统治而言不是什么好现象,是重大统治危机的积累和前奏。那么对应依仗心态,而问题较少的就是慎独自立的心态。这也是实现个人中国梦的必需具备的一种心态。那么想转变为这种心态,需要哪些条件呢?
财富通道。赚钱容易吗?都应该不容易。为大众个人提供和保障合情合理合法的赚钱机会点,不断开掘且拓展拓宽财富面,这非常重要。法规保障自由和人为积极顾及引导并不矛盾。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知识并不能带来财富,连本钱都带不来,只有技术可以。而大众技术就是这个通道的发展壮大的平台。举个例子,就拿草药来说,笔者最初认为相对于提纯药和化学合成药,草药太粗糙了,根本不能跟人家比。后来发现提纯合成药副作用非常大,而草药副作用一般非常小。而且它们的种类以及搭配使用的可能是远远大于化学药剂的,而且中华文化从病因寒因热而起入手,提出了草药的寒热性,即热药治寒症,寒药治热症的基本治疗原则,并对草药和疾病的寒热进行了鉴别。笔者自己因大寒致病,最初用了提纯药,效果惨不忍睹;后来改用草药,经过摸索终于找到了门道,三次大寒,第一次病达一年之久,第二次病达半年,第三次四天基本痊愈。笔者用的就是草药。如今,身体有恙即抿口对症的药酒然后无恙,就根据草药的寒热性和科学药理,不用上医院治(当然诊病还是得去的,中医诊病不太可靠)。现在,洗头洗脸洗澡也全是用草药(当然,在用之前,笔者虽然小心加小心,查了又查,还是内心做好了洗脸毁容的准备的,还是有风险的,入门需谨慎),咱就大方点说,内裤原来洗澡时候那都黏糊糊的,现在,就是一块布,跟肉有很大距离的,感觉绝对不一样。原来洗脸总痒而且发羴,笔者是油性皮肤,现在洗完脸很舒服,什么雪花膏护脸霜都不用擦。听说,特定草药剂洗碗去油不错,正跃跃欲试,这篇文章写完发表,笔者就去配一把去。另外,菜肴的搭配,饮料的配兑,笔者都在试,成功几率目前很低,但是成就有那么一点,希望是大大的!这仅仅是兴趣导致的,如果把原理告诉大家,大众都纷纷参与实验测试,通过自己的付出研究出技术上的秘方,这不是不可能!福建那个药膳很流行,不就是自己鼓捣尝试确定亲戚推广出来的吗!而这才仅仅是草药一项。面向大众的生存生活的技术项目,成千上万。基础一立,民智一开,大众技术大有可为。
规则通道。这个通道要想通畅,要符合这几个原则。一是规则大众化,就是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为的是要满足大众的需求要解决大众面临的问题。注意,一不是单纯满足和解决你管理者的需求和问题,二不是单纯满足和解决少数既得利益者的需求和问题。二是规则的非利益化,利益渗透是明规则面临的最大问题。资本恰恰是通过利益化这一点来染指规则的。如果你执政党代表资本的利益,那么你应该让规则满满的利益化,反之,必须清除规则中的利益化。三是规则的中立化,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之间,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对双方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都要顾及和关注。不偏向才能更好地解决双方面临的问题和满足双方的正常的需求。四是规则的唯一化,说白了,就是有效的明规则取代无效的明规则,潜规则消失。说,我直接规定这就是唯一的明规则,行不行?没用。不是你让潜规则消失它就能消失得了的。啥叫有效,解决好大众的问题,满足好大众的需求,那才叫有效。你说有效那没用,得大众满意服气那才叫有效。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让潜规则消失。一是明规则采纳潜规则的有效方式方法,公开化明晰化;二是明规则纳入潜规则的涉及内容,公开化明晰化;三是潜规则的刑罚化,明规则底线有效防御,公开化明晰化。我们现在在强调什么都公开化,这是对的,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规则的有效性。五是规则公信化,规则必须要大众信服大众遵守,对大众强制与高压是形不成公信力的。在强制和高压下维护的规则不宜太多,要精(精要)少(少数)准(准确)服(服气)。否则就是形同虚设,有还不如没有。
制约通道。对权力要制约,把权力关进牢笼,不让它伤害无辜;把权力套上制度,叫他们承诺守信不敢违反。对权利也要制约,享受权利可以,必须得相应付出。强者需要制约他可能性的攫取、索要和掠夺;弱者也需要制约他可能性的计较耍赖、损他利己和不守规则。现在,这个权利的制约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导致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出生不同权利不同,财富不同权利不同,里外不同待遇不同。许多的管理规则,没有对权利进行必要的制约,在高中低三大阶层那里不公平感竟然都很强,这太不正常了!当然,这一切要在法治底线下实现重点制约强化治理。
这三大通道一旦通畅顺利,每个人的慎独自立的腰杆才挺得起来,靠自己就能够顺利成功。如此,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大业可成。
官方第三点说法,第三产业占比低。为什么第三产业总体占比会很低呢?
【第三产业占比低的四大原因】
原因一,围绕权力关系圈,相当一部分利润丰厚的服务资源被直接垄断走了。就人家一家,你爱用不用,人家不稀的屌你,上头直接决定,就他家。干活糙了,你不满意没用,人家上头直接拨款,完事了就完事了。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的,人家非常忙碌非常赚钱,仅此一家。你服不服不重要,你算个屁呀,就一个摆设木偶,说傀儡都高抬你。至于其他的,边边角角的,小来小去的,零七八碎的,利润微薄的,你们竞争去吧!
原因二,不堪其扰的第三产业。办证换证,办理部门卡你;营业了,检查部门的查你,主管部门的扰你;竞争激烈的,同行挤兑你吓唬你;小黑帮——一般在郊区还有,点头了乱你,不点头搅你。所以,如果你想立足,必须得找到一个实打实的有事为你出面摆平的靠山,否则你生意小没事,生意就甭想做大了。可以说,法律在这里就是条文,许多的势力都觊觎着你那点钱。你有靠山了,供着人家人家给你撑腰,其他大的知趣离开,小的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小偷小摸的呀,往宾馆房门底下出溜名片的,打架的,哎,反正一天到晚的事你想都解决也解决不了,你想逃避也逃不掉。所以,在东北做生意的,不懂关系不找靠山那想做好做大一门生意,很难的。
原因三,缺人缺钱缺技术的第三产业。其实在东北,个体经营是很普遍的也很多的,包括许多南方到东北来闯荡的人,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个体经营户多但占的第三产业总体的比例太低了。个体发展到中型私企就是起不来,那你第三产业总体上肯定起不来。这里面就是三缺。
缺人,城里年轻的劳动力有,人家不愿意干的居多,一般都高中毕业,好歹知识分子呀,那就不能工人农民小商小贩那样,其实就是嫌累嫌苦嫌这个嫌那个;农村来的,越来越少了。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是有而且有的是,都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静静地养着呢!包括国有观念强、利益动力少,求一份清闲、自在的守候,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探索不愿意脱离习惯。
缺钱,创业资金,银行贷款,关键是这种发放得建立在信任关系基础之上的。但是,我们没有从小到大的诚信记录系统,连个人档案都那么雷同的,直接大多一抄了事,还诚信记录系统。所以,那么创业资金和银行贷款会看上什么样的人呢?第一,是地域指标的。谁管理的谁推荐呗,完成上头布置的任务。那你说,管理的一般会推荐谁呢?第二,是学校学生,学校作担保做举荐,团员党员的,这肯定好使。第三呢,就是主管麾下保人的关系户了。所以,一般的个体经营户除非被逼无奈,否则不可能去壮大自己,因为他们轻易借不到钱,也满足于低成本的利润收获。
缺技术。沈阳有一家医院,治湿疹非常出名。笔者的一位同事脖子得了湿疹,做了一个半点的公汽,排了一个小时的号,结果进去3分钟不到出来了。据他说,医生眼皮就抬了一下,然后就在那边问边写:“你想快点好慢点好?”“用不用给你开口服的药啊?”这位同事就回答两句,“当然快点好最好”“不用开了”,结果出来交钱得到一瓶该院独自配兑的草药水,好像三百多块钱。坐了一个半点车回来,心里这不平衡。他说据他观察询问,所有看病的开的都这个药,太贵了。过几天,脖子的湿疹真的好了。笔者问他你不嫌贵吗?他回答说,(药水)还剩一多半呢!民间探索研究类似这样大众技术的人物其实很多。笔者有一个朋友的婆婆,她老公公得了什么癌来着,忘了,反正到医院看去,花费不菲,最后医院直接下通牒,治不了等死吧。老太太此后天天读古医书,这个方子那个方子地用,最后,自己老头的病被老太太竟然鼓捣好了,比医生的预测多活了十年,你说牛不牛?笔者还刻意托朋友去向她讨教药方。但是笔者发现,老人家更多的是古方的模仿和照搬,还没有领悟更多的窍门。这都这样牛,如果再加上科学性的引导和启迪,那还了得!
原因四,孤掌难鸣的第三产业。啥意思,有一批这样的第三产业,他们是依附第一第二产业的。脱离了第一或第二产业,它们就黄铺了。但如果第一第二产业本身也参与到第三产业之中,现在其实都有这种模式了,什么种植大棚采摘园了,奶厂生产公开参观啊,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旅游项目,通过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的联动,彼此依存,这不都挺好的模式么,一推广就完事了,免费做广告的同时,还能督促企业正规化标准化生产,再加上地方的税收,一举三得的事,。
总而言之,第三产业占比低,怎么破解?一是破除垄断,技术(质量和价钱综合评价)竞购,让使用者反馈说话,斩断既得权力利益链条,放开一批利润丰厚的服务资源吸引大户到来。二是及时调查商户,以利润为本,集中整治商户的经营环境,不行,来个利益精确,当地政府直接当商户的靠山。三是把劳动力集中内部调动外部流动起来,给足利益动力,解决缺人难题。四是个人的诚信的准确记录培育必须主抓起来。五是设立大众技术引导平台,以兴趣聚集人气和探索者,以权威的科学性和分享利益给技术探索者足够的启蒙。六是充分促进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联动。
第二篇《策略三人行之东北怎么办》笔者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尽全力完成了,希望有点用吧!再次推荐第一篇《策略三人行之国企改革》。休息,休息,笔者够累的,得休息一阵,我们策略三人行第三篇再见!
201611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2 01:36 , Processed in 0.0409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