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9|回复: 11

蚌埠罕见春秋大墓 千年谜团精心设计(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7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427612.html

蚌埠罕见春秋大墓 千年谜团精心设计
                    



          2008年06月26日08:04  来源:新华网
五色封土、圆形墓坑、放射线遗迹、圆锥状土偶……经过19个月的考古发掘,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的蚌埠双墩1号墓葬开启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对墓葬考古发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罕见墓葬震惊学界

  双墩村内有两座高9米以上的古墓葬封土堆,这两个特别大的封土堆是双墩村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双墩某雷达连推平两墓墩顶部建雷达站,并挖开两墓墩封土堆修建防空军事设施,致使两座古墓遭到严重破坏。驻军撤防后,防空洞给盗墓分子提供了便利,其中位于北侧的1号墓2005年6月被盗未遂,蚌埠市人民政府认为该墓葬不宜继续原状进行保护,于2006年向安徽省主管部门申请抢救发掘保护,得到批准。

  自2006年12月以来,蚌埠双墩1号墓考古发掘历时19个月,现已发掘到底。依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考古专家判断其时代应该为我国春秋时代。到目前为止,蚌埠双墩1号墓的来由尚未查到相关文献记载,墓主身份还不清楚。但是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应为诸侯王级的墓葬。

  据悉,该墓葬发掘发现了五色土、白土层、圆形墓坑、放射线遗迹、土偶等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令全国各地相继赶来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们无不感觉“惊讶和震撼”。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中培指出:“这些遗迹现象以前考古上没有见过。”人骨鉴定专家、吉林大学教授朱泓则在现场考察之后表示“震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现象,下一步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精心设计的千年谜团

  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介绍说,蚌埠双墩1号墓谜团重重,而这些“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

  首先,该墓葬使用了我国从来没有见过的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作为封土、填土。专家经过调查发现,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

  第二,该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即封土堆下,墓口外,铺垫一层厚0.30米左右的白土层,直径约60米左右,整体看上去犹如一个庞大玉璧,气势十分壮观。考古人员调查发现,这种纯白色土还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含钙,为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

  第三,在以往发掘的墓葬中,墓坑结构大多呈现方形或者长方形,也有呈“申、甲”等形状,但蚌埠双墩1号墓却是圆形墓坑结构。据介绍,蚌埠双墩1号墓墓口直径20.2米,墓坑深7.5米至8米,从空中俯瞰仿似一个孤立的“麦田圈”。

  第四,在蚌埠双墩1号墓墓坑中,首次出现由深浅不同的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20条放射线从墓坑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他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从空中俯瞰仿佛轮盘。此外,墓壁一周还有2米宽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

  第五,在双墩1号墓墓坑周边约2米范围内,考古人员发现18个大小不同馒头状的土丘,里面放置着大量土偶。据介绍,这些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厘米至25厘米,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与此同时,当考古人员发掘到墓穴第二层时,还发现了由大量土偶堆砌而成的一圈“土偶墙”内壁,俨然是一座城池展现在眼前。如此发现在我国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此外,该墓葬还使用了我国从未见过的墓底埋葬布局。而围绕墓主,10具殉葬者骨架呈“三三三一”的殉葬结构,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同时在墓底发现的还有编钟、鼎、盉、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铜器60余件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

专家:研究尚未开始 解谜还需多学科参与

  考古人员指出,要揭开这些谜团背后的真相,将至少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

  首先,从圆形墓坑和墓底埋葬布局,有专家认为,该墓葬与古史中记载极少的钟离古国有关。

  据了解,在蚌埠双墩1号墓葬的发掘过程中,相距20公里左右的凤阳临淮镇钟离城遗址附近也发现一座类似的圆形古墓葬,其墓底埋葬布局、出土器物与蚌埠双墩1号墓基本一致,尤为重要的是,其出土编钟上的铭文中有“钟离”二字,表明其与春秋时期凤阳钟离古国有关。

  “凤阳春秋墓葬的发现为蚌埠双墩1号墓提供了佐证,说明这种圆形墓葬很可能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种特殊葬制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阚绪杭说。

  其次,针对五色土、白土层、放射线、土偶等遗迹现象,有人认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

  据了解,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而在现实中,古代统治者曾用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泥土筑坛,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叫社稷坛。这五种颜色的泥土象征了天下的泥土,也代表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目前北京中山公园内依然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

  “事实上,五种颜色混合的"五花土"在墓葬中比较常见,但一般是混合在一起的,不同于社稷土。如果蚌埠双墩1号墓的五色土被证明与社稷坛类似的功用,那表明双墩1号墓埋葬的人地位应该很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宫希成说。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此墓葬中暗含了天文学的象征。比如放射线遗迹从空中俯瞰仿佛轮盘,有专家认为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也有专家称此可能是太阳的图腾图案。还有一些专家从土偶分布的位置和数量来推断,其与汉代的铜镜类似,可能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

  对此,宫希成表示:“目前,对于这些罕见遗迹的研究还没有正式开始。在此之前,每个人对这些遗迹都有自己的初步判断,一切言之有据的推测和猜想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些谜团,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答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27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寒冥国会说是他们祖先留下的谜团吧?
发表于 2008-6-2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确实很有趣..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墓葬...  让人兴奋...
发表于 2008-6-2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探秘安徽蚌埠双墩一号坑春秋古墓神秘陵寝

考古人员正在对双墩春秋古墓进行发掘。



墓坑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保存下来白膏泥样本

考古工作现场

  历史建筑于无数的必然之上,但一个偶然却可以使它拐向让我们始料不及的角度。

  2005年6月的一个夜里,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的一位村民被此起彼伏的犬吠声惊醒。睡眼惺忪的他走出院门,一个落荒而逃的黑影与他擦肩而过,着实吓了他一跳。在他身前不远处,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大洞张开黑洞洞的大嘴,洞口处还散落着新鲜的泥土。

  “撞见盗墓的了。”被吓醒了的村民连夜向村里反映了这一情况,村里又迅速上报给了文保部门。

  一开始当地的文保部门还以为盗墓贼是想打几百米外新石器时代双墩遗址的主意,但仔细想想又不像:当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早在多年前就已完成考古挖掘工作,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捞。思前想后,文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将目光放在了距离盗洞十米左右的一座土丘上。

  双墩村以两座高9米左右的大土堆得名。两个土堆相距30米左右,一条村间小路将它们隔开。没人知道这两个土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更不知道土堆下面有什么。

  文保部门的工作人员用探铲对这个后来被称为一号坑的土堆下的土层进行了取样,结果令他们惊喜得发抖——探铲上的五色土颗粒清晰可见,他们断定下面肯定是座大型的古墓,而且年代不晚于汉代。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座汉墓。人们甚至在考古现场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双墩汉墓”。但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惊喜接踵而来。

  “挖着挖着,大家就觉得不对劲儿了。因为一开始就认为是汉墓,所以挖掘工作都是按照汉代古墓的形制进行的。但我们怎么也找不到墓室的入口,这时我就怀疑脚下的这座墓可能是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以前的古墓。”双墩古墓一号坑考古工作队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说道。

  从2006年11月开始的发掘工作进行得非常艰苦。在其后的几个月时间里,阚绪杭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是用小铲子小刷子一点点地把双墩一号坑古墓给挖了出来。直到2007年夏末,考古挖掘工作终于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一座直径达60米的圆形墓重见天日。此时阚绪杭再也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即便下面一件文物都没有了,这也是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从未有过这样的墓,这座墓将改写历史。”

  专程从陕西赶来协助考古挖掘工作的专家刘文财说,圆形的坟墓并不是中国传统墓葬中常见的类型,除了宋代有圆形墓外,其他历朝历代都极少有圆墓。不少考古专家纷纷赶赴蚌埠。他们感叹,这样的古墓从未在任何文献记载上出现过,这是填补历史空白的伟大发现。

  但这远不是双墩一号坑带给人们的全部震撼,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让人兴奋的事接踵而来:
  ——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盗墓贼曾不止一次打过双墩一号坑的主意,但没有一个盗墓贼能得手,墓中文物保存十分完好;
  ——墓坑内壁上的白色膏泥、底部玉璧形状的白色涂层均是首次发现;
  ——2300多个土偶和18个土丘分布在墓室的四周,墓室填土中有清晰的放射状文饰,这些发现的背后可能蕴涵着多个古老的秘密;
  ——双墩一号坑的位置与古钟离国王城遗址相距不远,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均匀的五色花土颗粒同样从未出现在同时期的古墓之中,加上神秘的土偶以及淮河流域自上古时期就流传的女娲造人传说,双墩一号坑可能成为神话传说和信史之间的桥梁。

  如今,双墩一号坑的挖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关于古墓本身以及墓主身份的考据才刚刚开始。

  划时代的封土堆为春秋断代

  阚绪杭说:“尽管文献资料上没有关于这座墓以及它的主人的任何记载,但从古墓的封土结构以及出土的部分文物上看,它的主人肯定是春秋中晚期的人物。”

  从已有的历史资料上看,春秋中晚期应该是中国墓葬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坟墓不封不树(没有封土堆也不树墓碑),此后封土堆开始出现。双墩一号坑高达9米的封土堆可能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封土堆之一。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后世墓葬外部形制的变迁,可以说,双墩一号坑是封土堆最古老的标本。

  60米大墓昭示墓主地位显赫

  圆形的墓坑深约17米,底部直径60米左右,开掘作业面呈上窄下宽的喇叭状。距墓顶两米左右的地方有一道梯台,规模之大令人惊讶。

  古墓规模大只是一个方面,里面陪葬的器物也充分证明了墓主的显赫身份。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大量随葬品,如编钟、鼎、盉、舀、铃、车马器、石磬彩陶器和几何印纹陶器等,此外墓内还有少量玉器和腐朽的漆器、木器。

  位于墓室一侧的器物室内还有一些动物的骨骼,估计是当初下葬时为墓主准备的粮食。

  6月18日和19日,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墓主棺椁的时候又发现了部分青铜质地的戈、矛、镞(弓箭的箭头)和剑。从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墓葬礼制来看,至少是当时的大贵族才能享受如此奢华的待遇。

  史上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如今双墩一号坑墓坑的内壁已经完全被水泥覆盖,领队阚绪杭解释说,这是出于保护墓坑,防止边缘开裂、塌方的需要。这种保护措施并非只有现代人才想得到,早在2000多年前修建这座墓的时候,当时的人就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挖开双墩一号坑墓顶的时候,考古队员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墓顶到四壁均匀地涂抹着一层厚厚的白色泥层。这种白色膏泥可以防止墓壁出现开裂,同时相对稳定的水饱和状态也可以有效隔绝地下水向内侵蚀,从而起到保护墓室的作用。

  “四面墙壁全是白色,这可能体现了当时人一种审美观。”阚绪杭说,“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室内装修工程,而且从目前看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工程范本。”

  “纯天然”式防盗 古墓安度两千年

  2005年6月失手的那个盗墓贼不是唯一一个想从双墩一号坑捞油水的人,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上发现了不止一处盗洞,其年代从古时到新中国成立前不等。

  一方面,双墩一号坑所在的位置决定了它很难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盗掘。双墩一号坑位于双墩村的核心区域,10米之外就是村里修的小路,四周不超过20米的范围内就是密集的民宅,要想不惊动村民挖掘古墓比登天还难。

  另一方面,从1957年开始,空军某部就在双墩一号坑的上面建了一座雷达站,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防,当地一直是军事禁区。

  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双墩一号坑古墓自身。

  双墩一号坑古墓的内部填土质地很松,这一点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古墓——要么是完全夯实,不留一点空隙(因重力原因和外部侵蚀作用,不利于墓主遗骸和墓内器物的保存);要么就是在墓室核心区上层和周边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止盗墓贼侵入(墓内物品大多得以完整保存,但一旦被盗墓贼突破防线进入地宫,缺乏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双墩一号坑古墓不夯实填土的做法恰恰弥补了上述两种方式的不足。一旦盗墓贼试图挖开地宫,四周松散的土壤结构就会受重力影响向挖空的地方汇集,将挖空的地方填满。即便是挖开了一条通道,四周的土还是会不断向中空地区挤压,稍有波动就能将盗墓贼活埋在里面。

  如果盗墓贼克服了这道难关进入墓室,那么等待他的还有更严峻的问题。盗洞只能为盗墓贼提供纵向的活动空间,一旦横向移动就免不了要开掘四周的土层。松软的土层随时可能垮塌,使墓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盗墓贼必须时刻警惕身后的通道是否已被填死,更不能使用火把之类的照明工具(这样会加速消耗墓室内的氧气),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盗墓实在是很难。

  当地地质部门的学者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些资料。2000多年前当地地下水位相对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气候环境的变迁,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地下水位上升到4米左右时开始形成流沙层——上面是灰红色黏土层,下面就是水,这一断层恰好位于从上方进入墓室的关键地带。就这样,富含水分且极易塌方的流沙层又给双墩一号坑古墓加了一道保险。

  从考古现场发现的盗洞看,曾经有两次盗墓贼已经接近成功了。在墓室底部也就是距地平面17米深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处直径在一米左右的圆形痕迹,其中距墓主棺椁最近的一处仅有两米。当时盗墓贼已经突破了土层和流沙层两道防线,下到了墓室的最深处,但最终还是被汹涌的地下水挡住了去路。

  事实上,即便是装备精良的考古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挖开这样一座古墓。从2006年11月正式进驻一直到2008年6月工程接近尾声,考古队用19个月的时间才达到目标。领队阚绪杭说,他们经常要停下来加固墓室的四壁,更要不时和上涌的地下水作斗争。

  时至今日,在双墩一号坑的四周仍有8口井在24小时不停地向外抽水,一旦停下来,墓室的底部就会是一片汪洋。此外,为了防止雨水对墓室内文物的破坏,考古队还专门掏出80万的资金修建了一座钢结构的防雨棚。这样的投入显然是那些单打独斗的盗墓贼做不到的。

  那么双墩一号坑古墓真的从来没有被盗过吗?阚绪杭明确地向记者表示,双墩一号坑古墓墓室的布局和器物的摆放没有被扰乱过的痕迹。(文/摄 新报记者 郭诗亮)


http://www.022net.com/2008/6-22/435925322768046.htm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2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对天文是非常重视的。另外,为什么我们的考古工作老是落后于盗墓贼?
发表于 2008-6-2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利益驱使...考古的重点放在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上;而盗墓的觉得不抓紧偷,就让别人先下手了...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27 10:39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ppykl 于 2008-6-27 10:34 发表
呵呵...利益驱使...考古的会觉得我什么时候考古都行;盗墓的觉得不抓紧偷,就让别人先下手了...


恩。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遗址是因为有了盗墓的才被发现的。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的考古人员要向盗墓者学习。
发表于 2008-7-5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各地的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在吃干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vi_cn 于 2008-6-27 10:42 发表


恩。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遗址是因为有了盗墓的才被发现的。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的考古人员要向盗墓者学习。




即使现在的兵马俑也是没有全部发掘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有些彩色的兵马俑发掘出来根本无法保护,反而会褪色、损坏。那还不如不发掘。不是什么东西挖出来就好了,因为考古工作者不是盗墓贼,只是去挖掘宝贝,为了赚钱。

南海号当时也是因为被什么国际盗墓组织盯上,才抢救性发掘的,整体打捞花费了多少钱。早早就发现了,原来怕人盗,所以一直封锁消息,也根本就没有这个财力开发,所以只能在周围警戒。是因为现在国家的财政状况良好,所以才有这个条件。原来还有一艘沉船,因为当时没钱,无法进行水下考古,据说直接给卖掉了,当然这个是非官方消息。希望国家富强了,能在这方面在财力上多多支持。。

很多时候文物古迹只有整体保护才有更大的研究价值,这方面,要加强对未进行考古发现的古迹的保护力度才行。

对于以上两位同志的发言,很不以为然。。如果你对考古工作者有意见,请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学考古的是历史专业里最累的一个,通常只招收男生。。。而且如果有理工科背景的更好。还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在这项事业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所以人活着还要为死后伤心,真是麻烦诶。
盗墓和考古最大的区别在心吧,一个惟利是图,一个是为了研究保护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叶芸芸01 于 2008-7-5 18:33 发表
哎~所以人活着还要为死后伤心,真是麻烦诶。
盗墓和考古最大的区别在心吧,一个惟利是图,一个是为了研究保护文化。


现在的文物热,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很多时候这都是推动盗墓者追寻利益的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但是要做到这点总是很难。
比如我的梦想之一就是有个古董茶杯拿来喝茶——所以将心比心,人都是有欲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5 02:45 , Processed in 1.77093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