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2|回复: 12

“科学”词条该修改了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7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q.51kang.com/html/47/47-1593.html

毛嘉陵撰文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4大最著名的汉语工具书。所谓工具书就是指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具有权威性、指导性、成熟性、可信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只要在工作学习中遇到概念不清的时候,我们都必定会找工具书查一下,以求得到一个准确可信的解释。


    不同的工具书对同一个词条的解释和表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意思却应该是一致的。由于工具书对词条的解释都必须成熟可靠,至少应得到绝大多数相关专家的认可。对有争议的词条,要么暂时不收入,要么注明分歧点,甚至将有代表性的观点都罗列出来供大家了解。


    通过对《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考察,发现对一些词条的解释存在着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下面仅举“科学”词条一例
加以分析:


   一、对“科学”的解释:


    《辞海》的解释: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新华词典》的解释: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由于存在着认识上的不一致,以上4大权威工具书在对“科学”词条的解释时,存在着尺度把握上的问题,要么过于宽松,要么过于狭窄:


   1.宽松类:科学与知识没有明显的区别,基本上一样。如老版本《辞海》将“科学”定义为:“发现和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发生发展的知识体系。”与最新版本《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一致。


   2.狭窄类:有严格的定义,以便与知识相区别。如最新版本《辞海》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这里新增了“范畴”、“定理”和“定律”等几个附加条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则是按照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作出定义:“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二、中文“科学”词条的形成历史


   对“科学”词条的解释出现各说各的现象,这不是词典编纂者有误,而是学术界到现在还没有对“科学”一词从概念和定义上达成共识,大家很容易就能找到多种解释,有的过于宽泛,有的又过于狭隘。这种状况既给词典编纂者的编写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使读者在对照查阅这个词条后感到莫衷一是。


   “科学”的英文“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最早的意思就是指“分科的知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通的规律或结论。”中国学者根据《礼记·大学》中“格物而后致知”(意即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知识),将science译为“格致”、“格知”。明治维新时,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是指“分科的学问”,故简称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将其引入中国,而后才逐渐流行起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自然类学术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三、对“科学”定义进行解析


    1.如果按照比较宽松的解释,科学与知识的含义基本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创造“科学”这个词出来对知识“搅局”。


   2.如果按照过度狭窄的解释,很多有实际价值的知识都将被拒绝之于科学的大门之外。按照最新版本《辞海》的解释,没有利用“范畴”、“定理”和“定律”等思维形式形成的知识,就构不成科学。同样,如果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没有进行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等研究处理,得到的知识,也构不成科学。此外,还有一种没有被编入词典的观点:“只有能够精确量化的知识才是科学”。这就更加极端,甚至有些狭隘了。


   是否所有的知识都能用狭窄类定义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创造呢?我们认为,对自然界中纯粹物质方面的理化研究,采用以上绝对的甚至有些狭隘的研究方式和运用西方还原论思维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但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方式也仍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物质方面的问题。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就认为即使在西式的物理领域中,要“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何况当我们在面对充满感情、有思想的人时,简单地照搬这些主要针对“死的”物质世界的研究方式,来处理“活的”生命现象,即使取得一些局部性的进展和成果,最终也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反而还会给社会造成人力、物力和科研经费上的巨大浪费。


    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都是难以符合这种狭隘的要求的,不符合是否就不能算是科学研究?创造的知识是否就都没有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如此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招牌岂不也应改为“中国社会院”或“中国社会研究院”?


   最新版的《辞海》还将科学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这说明科学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分类的问题了。的确,“科学”在我国百余年的传播中,已经贴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标签,远远超越了“科学是分类知识”的本义,也大大高于“科学”的本意所包容的内涵,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不属于科学的东西必然就是坏东西,谁敢承负这样的“罪名”呢?像中医药这类极有实践价值的人类智慧和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一旦被这种狭隘的所谓标准判定为不是科学,马上就会被打入冷宫,也必然会被列入“非科学”、“伪科学”之中。百余年来关于中医药是不是科学的是非之争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任何正确的理论都应当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践才是最伟大的。因此,我们不要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句话仅仅当作一个口号,而应当以此作为指引我们发展方向的航标,作为指导我们处理现实问题的准则。可见,过度宽松的定义等于没有定义,过度狭窄的定义则会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真理和客观规律并且具有相当实践价值的人类智慧拒之于科学的大门外,这两种过度定义的方式都不利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正常发展。


   我认为,“科学”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正确的知识或学问,而并非绝对的真理、绝对正确的知识,也并非只有一种表述方式和一种逻辑形式。我们在面对科学时,应当真正回归到“科学”本来所具有的质朴而真切的本义上来,充分尊重人类所获得的一切有价值的智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东西方文明所创造的知识结晶都包容进来(详情见北京科技出版社新书《第三只眼看中医》)。
     
   结语:


    为了正视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给客观存在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东方科学”新概念。2007年8月8日,毛嘉陵、刘长林、宋正海、张其成、姜岩、曹东义、黎鸣(按姓氏笔划为序)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联合发表了《东方科学迎奥运宣言》,希望国家确立东方科学的学术地位,并呼吁和期待有关部门组织学术界对“科学”一词进行重新解释,使其能够充分包容东西方科学知识体系。要从学术源头上去改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从根本上避免少数人将个人的一己之见忽悠成所谓的“国际上的科学标准”后,以此对不同于西方科学形式的知识体系和与己意不合的学术观点,打棍子、扣帽子,破坏正常的学术创造和学术争鸣。


   在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后,学术界对百年来久争未决的“科学”概念问题,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统一说法了。只有学术界达成了基本共识,才可能将修改后的最新的“科学”词条,编进《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到那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才能让人真正心里踏实,只有彻底明白什么是“真科学”,才能知道什么是“假科学”、“伪科学”,也才能不至于再上当受骗,更不至于使读者在查阅工具书后不仅没有得到解惑,反而更加看晕了头。


    修改“科学”概念的定义,使其能够充分包容东西方文明智慧,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


发表于 2008-7-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约定俗成的东西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版的《辞海》还将科学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直这么讲的,不稀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VIVI,敬佩VIVI的求实精神...

       "科学"一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而国学版块的一些争执,归根结底是采用了不同的"科学"定义造成的.

         对于大家不同的见解,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权保留自己的看法,既然学术界尚有分歧,那么大家争执难免..

        希望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对于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什么结果的贴子,我想大家还是应以和为贵,彼此退一步,求同存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把国学版块一起建设好,让更多爱好国学的朋友在AC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7-7 13: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ppykl 于 2008-7-7 12:47 发表
感谢VIVI,敬佩VIVI的求实精神...

       "科学"一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而国学版块的一些争执,归根结底是采用了不同的"科学"定义造成的.

         对于大家不同的见解,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权保留自己的看法,既然学术界尚有分歧,那么大家争执难免..

        希望大家都能心情气和,就事论事.对于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什么结果的贴子,我想大家还是应以和为贵,彼此退一步,求同存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把国学版块一起建设好,让更多爱好国学的朋友在AC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
...


感谢happy的精彩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一点理解,科学应该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利用知识来欺骗民众,诈取钱财的都是伪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从来都是没绝对的绝对的。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它是包容的,一切看似的生活规律,实践都可在一时称为科学。所谓的伪科学是不懂的遵循上面的精神。对于易经我不了解,所以不说什么。希望大家都能无深知不妄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受教,科学应该是近乎真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方法论。我自己理解的哦,可能不严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zy1984 于 2008-7-7 13:39 发表
科学从来都是没绝对的绝对的。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它是包容的,一切看似的生活规律,实践都可在一时称为科学。所谓的伪科学是不懂的遵循上面的精神。对于易经我不了解,所以不说什么。希望大家都能无深知不妄言。 ...


无深知不妄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ppykl 于 2008-7-7 12:47 发表
感谢VIVI,敬佩VIVI的求实精神...

       "科学"一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而国学版块的一些争执,归根结底是采用了不同的"科学"定义造成的.

         对于大家不同的见解,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权保留自己的看法, ...

中肯,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suradahe 于 2008-7-7 13:36 发表
个人的一点理解,科学应该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利用知识来欺骗民众,诈取钱财的都是伪科学!

对于“伪科学”这个概念,我向来是不以为然的。“利用知识来欺骗民众”,本来就是骗术,不用再斥之为“伪科学”。
似楼主之说,科学的定义尚且不明确,何来谈“伪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总结的方法。既然是人探索中的产物,总会不停的被深入和充实。随着人认知的变化,也会有变化。
人的认知和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那么科学的定义肯定会不断被更改了。
东方科学的兴起,会给世界现有的知识体系带来什么变化呢?拭目以待啊。


[ 本帖最后由 火秋 于 2008-7-7 21: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目前看已经有一些影响了,不过还没有经典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4 00:32 , Processed in 1.7230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