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陈劲松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42874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草根陈劲松:论孔子歧视平民与女性

已有 145 次阅读2017-2-28 17:33 |个人分类:资本家夺权|系统分类:文化| 孔子, 等级制度, 裹脚缠足, 歧视平民, 草根陈劲松

草根陈劲松:论孔子歧视平民与女性

 

 

孔子     等级制度    裹脚缠足   歧视平民     草根陈劲松

 

 

 

说明:

1、本文中对《论语》的翻译,凡是冠有“译文”二字的,及孔子生平资料,多数来自网络资料《论语全译》,译者姓名不详。

2、许多《论语》译著,在前言和正文注释部分,都有明确说明其思想的局限性、等级性、糟粕性;但未敢直接说破孔子歧视平民,草根陈劲松在此说破。

 

 

 

摘要:

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以“小人”称呼农工商等古代平民,并限定,古代平民在面对贵族、官员等具备统治者身份的人,都必须自称为“小人”、“小老儿”、“小的”、“贱妇”、“草民”等。同时,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又将“小人”一词,定义为没有道德、人品卑劣的人。可见,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将古代平民等同为没有道德、人品卑劣的人。这说明,“小人”一词,是古代统治者强加于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的蔑称,以此来污蔑、矮化古代平民,以彰显自身道德人格上的优越性,从而表明统治阶层掠夺、剥削古代平民财富,压迫、统治古代平民,具备合理性,最终维护自身统治地位!

 

 

 

关键词:

 

孔子     污蔑歧视    小人平民   等级制     裹脚缠足    人人平等

 

 

 

1、孔子所说的君子与小人究竟是指什么人?

(1)孔子所说的君子究竟指什么人?

君子本义,是指国君之子,由于要接大位,自小便受到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能力锻炼,所以往往表现出较好的道德礼仪修养和能力。在先秦的典籍中,“君子”一词,经常被用于统治者或贵族男子通称,或修养和才德出众的男子——但当时,平民可能较少有受此等教育的机会。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时而指有德之人,时而指在位之人。结合孔子培养治国人才的教育方向,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可以推知,在《论语》中,被孔子多次提及的“君子”,必然是指统治阶层、贵族,并在品格道德、修养学识、治国能力等方面,给于要求和全方位的教导。

 

在《易经》中,多有“利见大人”之语,其“大人”,就是指地位高于平民的贵族、统治阶层。也极可能,在当时的家庭中,“大人”就是指管事的长辈、父母等;笔者家乡,问小孩其父母是否在家,常会说“你屋里大人呢?”。

 

 

(2)孔子所说的小人究竟指什么人?

关于《论语》中,“小人”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两种主要解释:品德卑劣的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古代平民,也有学者解释为小孩。草根陈劲松在民间实际用语中,得到第四种解释:子女、晚辈。以草根陈劲松印象,解释为古代平民的译著,极为少见,难于用其他代替时,往往含糊其辞。

那么,孔子本意究竟如何呢?

 

①意指小孩的例子,仅一例。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此句中的“小人”一词,多被解释为品德卑劣的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古代平民),也曾见有学者将此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

 

②意指古代平民的例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土,草根陈劲松认为,意指土地、田地,而非家乡。小人怀土即农民(古代平民的主体)心里惦恋田地。小人怀惠即指即农民心里惦恋收成(利益)。“惠”字,极可能就是从”稻穗“的”穗“字演变而来。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是以知识服务于人的职业。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又常与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表明社会地位极高;至东汉《说文解字》中,儒则指负责丧葬的祭司、术士;还有学者认为儒在前秦,从事教书、相礼。可见,在孔子时代,被称为儒的职业从业者,已经分布广泛,不仅仅服务于统治阶层,也服务于古代平民。如开篇所述,君子本义,是指国君之子,后又泛指统治者、贵族男子。所以,草根陈劲松认为,此句的正确意义应为: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为统治者(君主、贵族)服务的儒,不要做为平民服务的儒;

或者,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居于贵族阶层的儒,不要做处于平民阶层的儒。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道德品格上的小人,必然不会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小孩、晚辈、子女三种解释,在此处也说不通;只有平民符合前后文语境:言必信,行必果的平民百姓,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士了。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即儒家所不倡导儒生学习的农工商方面的知识,大受指承担大的责任、职责,主要是指国家大事、治理国家方面。承担国家大事、治理国家方面责任的人,必然是属于统治阶层(贵族、官僚、士),相对的,“不可大受的小人,推断可知为农工商等被统治阶级。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本句出现四种人:圣人大人君子小人孔子口中的圣人,尧舜禹等;大人,国君、贵族一类;君子,以学识道德能力辅助国君、贵族治理国家的官僚、士,剩下的只有农工商,也就是古代平民。可见孔子此句中的小人,指的是古代平民。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易使是指容易指挥调动、管理统治。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指古代平民学了道、明白了道理,就会变得易于指使、统治。如果此句中的“小人”,是指道德上的卑劣之人,就说不通,因为道德上的卑劣之人,就是因为不遵守道德,才是道德上的卑劣之人,学了道德,也不会易于管理。

 

 

从上述解释,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论语》中记述的孔子的上述观点中,“小人”一词,孔子本意是指农工商等古代平民。

还有其他例证。古代平民,见到有贵族、官职等身份的人,都自称为“小人”、“小老儿”、“小的”、“贱妇”、“贱妾”、“贱内”等——古装影视剧中,这种场景随处可见——这并不是古代平民表示自己没有道德,而是表明自己的社会身份是平头百姓。如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臣”;下级官员在上级面前,就绝不自称“小人”,而是自称“卑职”、“下官”;到了清朝,官宦人家的仆人,就得自称“奴才”、“奴婢”、“老奴”了。

 

可见,在中国封建、皇权、等级制的古代,统治阶层对不同社会身份的群体,划分了不同的称呼名称。大人、君子,被指定为对贵族、官僚等统治阶层的称呼;小人,则被指定为对农工商等平民的称呼。

 

 

③意指品德卑劣的例子

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❷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❸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在《论语》记载的上述观点中,孔子将小人定义为:不成人之美,成人之恶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办事很难,不按正道也会得到他的喜欢用人求全责备有仁德的人,等等等等。很明显,孔子在这些观点中,又将“小人”一词,定义为道德、人格上的品德卑劣的人。

在古代,在统治阶层之间,如贵族、官员、士大夫之间,指责他人品性卑劣,往往用“卑鄙小人”一词,可见,统治阶层之间,也是将“小人”当成道德上贬义词的。

 

 

 

2、孔子是否歧视古代平民与女性?

 

(1)孔子是否歧视古代平民

 

综合上述,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以“小人”称呼古代农工商等平民阶级,并限定,古代平民在面对贵族、官员等具备统治者身份的人,都必须自称为“小人”、“小老儿”、“小的”、“贱妇”、“贱妾”、“贱内”、“草民”等等。同时,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又将“小人”一词,定义为没有道德、人品低下的代名词。可见,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将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等同为没有道德、人品卑劣的人。这说明,“小人”一词,是古代统治者强加于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的蔑称,以此来污蔑、矮化古代平民,以彰显自身道德人格上的优越性,从而表明统治阶层掠夺、剥削古代平民财富,压迫、统治古代平民,具备合理性,最终维护自身统治地位!

孔子及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以污蔑古代平民来彰显自身优越性的伎俩,其卑劣程度无以复加。

 

 

(2)孔子是否歧视女性

论语中有一名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小孩、古代平民、道德上卑劣的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可见,作为儒家学术派别与政治团体的创始人与圣人的孔子,是歧视女性的。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成为主导中国古代2000年的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学术派别与政治团体。并继承了孔子歧视女性的传统,还发展出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裹小脚等等规矩,参见草根陈劲松拙文《女性该当顶天立地!》。其中,以裹小脚最为残忍。

 

草根陈劲松少小时曾在电视剧《海灯法师》中,看到女人裹小脚的全过程:十岁多的少女,绑在椅子上,光着的脚,被放在一个专门断脚掌的简单的木质器具上,大概脚掌后半截被固定、前半截被悬空,脚背前半截上方,横放着有一根木棍——少女是清醒的、也没用麻药之类——两个男的用力一踩木棍,少女的脚掌就断了,然后把断的前半截脚掌折在脚心里,再用布条缠上。这一缠就是一辈子。两只脚掌都短了一半,脚底塞着前半截脚掌,脚底就是不平的,即走不快、也走不远,估计走几步路就会痛。

 

草根陈劲松少小时,老姑婆(父母的姑妈)常被父母接来家里住。她的脚就是裹脚,很细小,大概只相当于现在6-7岁的小孩,洗脚的时候先要拆掉裹脚布——前半截脚掌就是折在脚心里的——洗完然后又缠上。

 

从网上公开资料可知,中国对女性实施裹脚、缠足制度,从北宋或更早的南朝、五代时开始。宋代把脚裹得纤直;元代继续向纤小方向发展;明代裹脚、缠足开始兴盛,要求脚小至三寸金莲、还要成弯弓型;清代裹脚、缠足覆盖全社会各阶层女性,不论贫富贵贱;直到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后,才禁绝。而裹小脚的各种方式中,有一些可谓惨无人道,可参考网络资料。

 

 

(3)清朝受裹脚制度迫害女性不低于4个亿!

 

从北宋至清代这千年间,中国有多少女性被裹小脚?

我们看看人口数据相对齐全的清朝。

清朝时裹脚缠足是覆盖全社会各阶层的。

由于受孔子歧视女性的思想影响,整个旧社会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女性人口应该一直比男性少,所以设定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0%。

清朝时领土面积广阔,整个蒙古大草原、新疆、西藏云贵山区等,人口也有不少,同时受汉化影响较低,估计女性裹小脚的可能性偏小或覆盖程度较低,但汉族人口应该稳占50%以上。这一数据,1953年为98.94%,2010年为91.5%。往少里算,设定裹脚女性占女性人口的50%。

中国清朝时,人均寿命为33岁,解放前为35岁,1957年为57岁。可以推知,清朝时,15-16岁就得结婚生子,这样才能完成代际交替,则15-16岁为一代人。往少里算,设定每30年为一代人。共收集到6代人的总人口数据,康熙24年到乾隆41年中间,有1715年和1745年两代人,没有收集到人口数据。

 

根据计算,从康熙24年(1685年),到清朝垮台前两年的宣统2年(1910年),裹脚女性总数量为40658.2万人。可以说,整个清朝,中国受裹脚制度迫害的女性数量,不低于4个亿!

详见《清代裹小脚女性人口总数量表》。

 


 

 

 

可见,倡导仁者爱人的孔子及其整个儒家学派和儒家政治团体,不仅仅是歧视女性,剥夺了女性种种人权,对惨无人道的残害女性身体的缠足、裹小脚习俗,至少是没有阻止。

 

 

 

3、孔子为何歧视古代平民与女性?

 

(1)时代环境

孔子处于奴隶制崩溃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法家、名家,都有平等思想。这对依赖等级制的贵族阶层,形成较大的压力。为了避免等级制度被平等制度取代,贵族阶层,极可能采取污蔑贬低古代平民阶层,从而美化自己,获得统治权的合理性。孔子极可能为了维护所属的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倡导等级制,对抗平等思想。

美国为了维护全球霸主地位,采取的综合策略是:一边强化自己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力保第一;同时想方设法打击、削弱对手,使之无法赶上自己。冷战时期,是打击削弱苏联、日本、德国,并获得成功;现在是打击削弱中国、欧盟、俄罗斯,尚未成功。

 

 

(2)贵族身份

孔子的远祖是殷王室的后裔宋国贵族,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其后代以孔为氏。孔父嘉杀。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孔子父亲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先娶正妻,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可见孔家为统治阶层中最低的“士”阶层,高于古代平民。

孔子自出生就具备贵族身份,一生都属于贵族阶级,这可能导致孔子产生维护所属的贵族阶级利益的想法。身处统治阶级的人,是很难违背本阶级利益的。对于解放前,出生在资本家、官僚、地主家庭,而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不得不承认其人格高尚,同时也表明,消灭剥削、追求平等公平的事业,是何等伟大。

 

(3)童少年时代的个人经历

孔子三岁时,孔父早丧,家境衰落因不容于正妻,孔母带着孔子的哥哥和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这对作为殷王室的后裔也能见识到贵族生活、仍具备贵族身份的孔子来说,必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落毛凤凰不如鸡,古代平民平常不敢当面对贵族无力,但对这个掉下来的人,想必也会有人撒一撒积攒的怨气,白眼嘲笑估计没少给,孔子少儿时期的生存艰辛可想而知。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这句的“君子”,指的就是社会地位层面居于统治阶层的人,不是说道德层面。

孔子自称少年时社会地位低贱,学会很多古代平民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即农工商方面的技能,20-21岁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在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就同时从事经商的生意。那么,孔子至少在少年时代,必然接触到很多古代平民,也感受到他们的缺点——人人都有的嘛。

 

孔子巨大的心理落差,古代平民的白眼嘲笑,人人都有的、古代平民也有的缺点,孔子当时的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这就会造成孔子对古代平民的偏见或心理阴影。

 

(4)政治理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虽然奴隶制已开始解体,但阶级制度并未消除,仍然根深蒂固,贵族与古代平民等级分明。当时,周王室式微,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对此,孔子提出恢复周礼的政治主张,具体的措施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恢复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权,结束战乱局面,恢复社会秩序——虽然有春秋五霸,但是都没有取代周王室,也都没能带来长久的和平。所以,恢复周礼和周王室的统治权,是实现和平最方便、成本最低的选择。但各诸侯国显然不希望头顶上还有一个周王室管着——草根陈劲松认为,这也是孔子始终不得重用的根本原因。

只是,周礼就是周王朝的等级制度,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体系,就是一种从政府到家庭的社会等级制度体系。

 

(5)结论

综上,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社会秩序,而同时,又要维护自身和所属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统治地位和剥削压榨权力,那么,维护发展等级制度,就成了必然,人格上污蔑歧视平民,就成了重要手段。可见,孔子歧视平民,基本上是为了维护所属的贵族阶层的统治和利益。而孔子歧视女性,就是为了构建家庭等级制度,以完善其社会等级制度体系,以使其等级制度深入到社会基本单位。

 

 

 

4、经济角度看古代平民的缺点

 

人是物质的,首先得满足吃穿等基本的物质需求,否则无法存活。在满足了吃穿等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才有余力讲究道德、仁义。在没有满足吃穿等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前,讲究道德、仁义,是高尚的,也是艰难的。所以,经济条件能够影响人的言行。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角度,解释任何人、任何阶层的部分行为特征。

 

在孔子时代,是农业社会,当时农工商中,工商业发展程度低,农民占古代平民的大多数。农奴雇农农民的劳动所得,大都交了地租和税负,以供统治阶层富足、甚至奢侈的生活,常年难得温饱;农奴雇农农民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为统治阶级建造豪华宏大的住所、城墙;农民雇农还要服兵役,以应对频繁的战争,挣扎在生死线上。

 

从前文分析中已知,孔子代表其所属的古代贵族等统治阶层,对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的缺点,进行了无情的指责。这些缺点,就是孔子及其代表的古代贵族等统治阶层,歧视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从经济角度,重新审视《论语》中,孔子的这些观点。

 

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贵族因为生活无忧,好的声誉有利于从事官僚职业,所以讲求道德;农民只能耕田谋生,有固定的地租或税负,所以惦记着怎样从田里多收获粮食。贵族因为职业是治理国家,所以想着律法规章;古代平民因为生活艰难,所以总想着获得惠利,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人的生命时间有限,做了这个,就做不了那个),所以,以治理国家为职业目标的贵族,不可以去学习农工商技能,(由于经过了学习锻炼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可以承担国家大事的责任;对于平民子弟,(没有给机会让他们学习锻炼治理国家的能力,没有治国能力),所以,不可以承担国家大事的责任,可以去学习农工商技能。

 

 

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官僚、士)等服务于统治者(君主、皇族、贵族门阀、大官僚),从圣人之言学得修养与治国之道,所以畏大人君主、皇族、贵族门阀、大官僚,畏圣人之言古代平民因受大人剥削压榨而生活艰难,所以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古代平民没有机会学习圣人之言,学习、遵从圣人之言的贵族,却压迫剥削古代平民,所以古代平民轻侮圣人之言。君子学习了知识,对人生、自然有一定了解,所以畏天命,平民没有机会学习知识,所以不畏天命。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与人和谐但保持独立性而不趋同古代平民讲求与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贵族官僚由于积累财富资源多,彼此暗地里争权夺利,有损失也不影响生活,所以表面上经常与对手表现得和气、合作、融洽;贵族官僚也由于积累财富资源多,抗风险能力强,所以有能力保持独立性。古代平民没财富资源积累,任何一点利益损失,都会导致生活更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因而经受不住风险,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才更安全;涉及利益的时候,也就往往比较看重个人私利,没那么虚假。

 

(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最常见的解释是,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这种解释是把小人解释为道德上的卑劣之人。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权谋学说,主张抛弃一切道德,以利益为中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是否说的通呢?贵族由于财富较多,抗风险能力强,做事可以从义或不义角度考虑,古代平民挣扎在温饱线上,经受不住损失,凡事必须先从利益的角度考虑,以避免损失,否则可能家人挨饿。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道德上的卑劣小人,真的经常忧愁烦恼吗?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职场上、在生活中自己所见到过的那些道德上的卑劣小人,真的是经常忧愁烦恼吗?事实是不是恰恰相反?由于他们既可以采用正当手段,又可以采用不正当手段,比一般人手段更多、约束更少,更容易成事,所以才有“小人得志”之语;而且,他们敢突破一般人不敢突破的道德底线,又往往比较奸猾,经常成功逃避责任。这些决定道德上的卑劣小人,必然不会经常忧愁烦恼。

贵族由于生活富足,养尊处优,不缺钱花不愁就业,所以“坦荡荡”;古代平民自小可能就要参与劳作,经常忍饥挨饿、衣不蔽体,未来也不会更好,怎能不经常忧愁烦恼。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贵族本身积累财富资源多,又掌握社会权力,且往往交游广阔,遇到问题,能够运用自己的财富资源,调动他人或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古代平民没有财富资源积累,遇到问题,只能求人。

 

 

经由上述分析可知,孔子所指责的“小人”——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百姓的各种缺点,其中(1)、(4)、(5)、(6)、(7)点,都是经济原因造成的,都是平民百姓收入低、财产少造成的。其中(2)、(3)两点,一方面也是由于平民百姓收入低、财产少,另一方面就是统治阶层对教育的垄断,以至于没有机会学习治国之道和圣人之言。可见,孔子所指责的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百姓的各种缺点,其实主要都是平民百姓收入低、财产少造成的。



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百姓,为何收入低、财产少呢?

贵族、君子等古代阶级社会的贵族统治者,为了维持其奢侈生活,通过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税收、地租)和劳役,对古代平民(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创造的财富进行剥夺,这才导致古代平民难得温饱,有时甚至顾不得道德品格完美——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必须首先满足生理(吃穿)和安全需求后,才能顾忌社交尊重(有道德上的要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本就是孔子所属的统治阶层一手逼迫制造的,孔子及其所属的统治阶层,却反过来指责平民这不好、那不好,岂不可耻?

 

并且,贵族等统治阶层尽管通过剥削压榨古代平民,物质生活富足甚至奢侈糜烂,但自身为了争权夺利,往往不择手段,践踏一切道德规范,无所不用其极,即不遵守任何道德,也不追求品格高尚——甚至,为了争权夺利,反而积极抛弃所有道德规范的束缚,追求不择手段,抛弃一切品格修养,追求无所不用其极,抛弃一切情感,追求冷酷无情,只唯利是图、唯权是图。反而,农工等平民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偏于老实、忠厚,道德品格上虽然不完美,却也少有严重违背道德律法的。

 

 

 

5、孔子做到仁了吗?

 

提出了“仁”、“仁者爱人”观点的孔子,做到仁了吗?

从上述分析看,对统治阶级,孔子是满满的仁爱——对统治阶级如何成为有学识、有道德品格、有治国能力的君子,孔子从各方面进行了详尽指导,同时,甚少指责贵族统治者。但对农工商等古代平民,孔子却只有接二连三的指责。

裹脚、缠足制度,分明是一种对女性的恶毒残忍、伤天害理的戕害。从至少北宋兴起,到清朝时覆盖全社会,这1000年中,一直主张仁义道德的儒家门徒,占据整个国家的政府体系、从县官覆盖到宰相的儒家门徒,分明有能力阻止这种残忍习俗,为何没有阻止?可见儒家对女性是没有仁爱的。

 

2000多年来,孔子的等级思想被奉行,孔子的门徒占据了历朝历代的官僚阶层。所以,在古代等级社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仁心之人,才会哀民生之多艰。

 

延安时期,有人对毛泽东说,老百姓在道德上有诸多不好的方面,毛主席回答说,这都是地主阶级造成的。从上述分析看,毛泽东没有说错。大多数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由于地主阶级的剥削,以致家庭贫困,没有机会读书长见识,谋生手段只有种田,小农守着几亩薄田,没田的只能给地主当长工,劳动成果剩余都被地主阶级的地租、税负剥削光了,毫无剩余,常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兵役等。生存都困难,如何奢言道德完美?正所谓“仓禀实,知廉耻”(原句来自《管子·牧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毛泽东生长于农村,开展农村调查,办农校、农会,进煤矿,办女校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常年与社会底层打交道,对老百姓的缺点肯定见识不少,但毛泽东依然能够看到,老百姓的缺点是地主阶级造成的,并为古代平民百姓的翻身解放而真正奋斗了终身,可见,毛泽东是怀大仁心的人。

 

 

6、如何正确对待孔子?

 

从上述对《论语》的分析可知,被当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圣人的孔子,其等级思想是极其严重的。

中国古代2000年,人们推崇他,是因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为其儒门信徒,争取到了2000年的官僚阶层的主导地位。

但是,到了今天人人追求平等的时代,对于歧视平民、歧视女性、等级思想浓厚的孔子,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可以肯定,在人人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孔子已不适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圣人与道德楷模。

当然,孔子的思想中,仍有许多适用于现代社会,仍然可以继承发扬。

 

 

7、“小人”概念的演化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孔子时代,古代平民被称为“小人”,和贵族被称为“大人”对应,是表明不同社会等级身份的称呼。当时的社会等级有高贵低贱之分,所以“小人”一词,有社会身份上的贬低意味。

同时,《论语》中,孔子又将道德卑劣之人,称为小人;至于当时的整个皇族、官僚、士组成的贵族统治阶层,恐怕更甚。这就在道德、人格上,把古代农工商等平民阶层,等同于卑劣之人,实现对古代农工商等平民阶层,在道德上、人格上的污蔑化、矮化。

由于孔子地位尊崇,《论语》及其歧视平民、歧视女性的等级思想,在中国广泛实践了2000年,以至于“小人”一词,作为“道德上的卑劣之人”的代名词,同时作为农工商等平民社会等级身份的称呼,流行了2000年。

清政府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后,人人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小人”一词,作为古代农工商等平民的社会身份的称呼,才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完全成了一个道德上的名词,专指品德卑劣之人。




参见:

 

《资本家集团夺权后会消灭掉12亿中底层人民》

《资本家集团要挟政府成功,获免死金牌》

 

 

草根陈劲松联系方式:

微信号:XMBX666;

QQ号:1965166509;

微信公众号:草根陈劲松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3-29 14:01 , Processed in 0.03071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