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1|回复: 0

深度分析:中东时局面临大变革、大转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9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东作为全球瞩目的热点地区,以美国大选为重要节点,总体局势与各个热点面临着调整的重大契机,因为长期的紧张令美国、中东和世界都承受不起。美国新政府采取何种对外战略、何种中东政策,将是影响中东局势发展的关键因素。
  美国或要从新角度发挥“鲶鱼效应”
  外因继续搅动中东政策。美国的中东政策直接影响局势发展,影响中东几大热点问题的发展。如果美国新政府的中东政策出现大转折,中东总体局势有望好转,中东和平进程也有望进入好的轨道。美国与伊朗、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有望大幅度缓和,与极端组织势力的关系不会如此紧张,双方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某种程度的和解。但如果共和党上台,则短期内仍不乐观。以美国为活动开展主轴,大国在中东展开竞争,但也要看到大国的竞争是有限度的,合作与协调同时存在。中国在中东局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上升,各国的期待也有所加强。
  2008年上半年,布什和赖斯均两次出访中东,希望在推动巴以问题、伊拉克问题解决方面取得进展乃至突破,并寻求对伊朗进行打压和孤立,但效果很有限。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年,美国的中东政策面临调整的前夜和契机,有关方面等待美国未来政策调整的心态日益突出。民主党的奥巴马、共和党的麦凯恩上台之后的中东政策差别会比较大,如果是奥巴马上台,那么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力度和深度将是战略性的,如果麦凯恩上台,其中东政策与布什政府本质差别不大,但预计经历一段时期后也将遭遇主动或被动的调整。因为美国的现行中东政策得大于失,给美国带来的困境已经是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运筹空间受到很大掣肘,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伊朗核问题有惊无险、缓和可待
  伊朗核问题急缓错落态势明显,尽管几度剑拔弩张,美以与伊朗表现出互不相让的态势,但都存在很大的顾忌,最终选择动武方面非常谨慎,没有兵戎相见,没有2007年那样一触即发的态势。继1737、1747号决议之后,美国于2008年3月联合欧洲国家推动安理会通过了进一步制裁伊朗的第1803号决议。但伊朗言行强硬,表示在核问题上没有改变基本立场,不会因任何制裁和制裁威胁而改变立场,决不放弃核权利,并继续增开离心机,并在海湾地区险些与美军舰发生近距离摩擦。从伊朗内部看,政治高层是稳固的,在核问题也基本保持一致政策。8月,西方国家表示要推动联合国发起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但美国的制裁以及更强硬制裁的威胁对伊朗影响有限,伊朗几度以军事演习、导弹试射、外交声明等形势示强,并表示做好应对时局发展的软硬两手准备,言行留有余地,一再希望与美国缓和关系,并继续以谈判进行周旋。伊朗看准了美国和以色列对动武的忌惮,与美以展开心理战,力图维持斗而不破态势,以拖延战略等待美国新政府上台并希望其调整对伊朗政策。
  回顾美国对伊朗政策,其重要目标是想把伊朗的政权倒掉,核问题作为借口比较合适,核问题也只是美国与伊朗进行斗争的表象和工具而已,它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个伪问题,布什政府和伊朗政府对此都心知肚明。实际上,伊朗长期以来跟美国要的很简单直接:承认伊朗,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核问题也是伊朗争取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伊朗核问题在克林顿时期根本没有现在这样激烈和尖锐,甚至在两国关系中可以忽略不提,2003年之后伊朗核问题才真正成了一个“问题”。但布什政府的大员们就是不愿意这样做,至今仍怀疑和质疑伊朗对美国深处的橄榄枝的诚意。他们推倒前任的对伊朗政策,另起炉灶,其目的和用意很值得揣摩了。如果翻开历史看看,朝鲜核问题也是一样,与美国建交、获取承认也是其根本目标。朝鲜2000年与美国甚至开始谈论关系正常化和建交问题了。但新的美国政府一口回绝了.朝鲜没有了退路,伊朗也是被逼迫到墙角了。目前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到总统内贾德,伊朗在高调强硬的同时,依然做出一些缓和姿态,布什政府也几度接招,如考虑在伊朗设立外交代表机构、大使级或副外长级会谈等等,但布什政府难以进行战略性调整。然而伊朗已经把准了布什政府的脉搏,进一步讲,即便伊朗没有缓和姿态,继续强硬,美国也基本仍然无可奈何,那种布什政府下台前对伊朗放手一搏打一把的期待基本是天方夜谭。
  因为伊朗内部是稳固的。伊朗总统的立场基本反映伊朗民意和执政高层的整体主张。在核问题上,哈梅内伊的言辞与内贾德的言行并不矛盾。伊朗总统地位次于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和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拉夫桑贾尼,是伊朗第三号人物,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决策权有限。如果没有幕后执政高层的大力支持,其刚柔并济、以刚为主的立场和举措无法实施。在借重核问题展开对美斗争方面,并非总统一人一意孤行、孤军奋战。伊朗总统反映的其实是整个国家的立场和意志。西方传媒关于内贾德执政地位不稳的诸多评论,不乏夸大和炒作成分。美国也不否认一直设法策动伊朗的反政府力量发起配合行动,并煽动伊朗国内的民族对立(伊朗国内的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等数量也不可忽视),但这些活动收效微乎其微。伊朗的核开发具有两方面的交叉考虑。它既是战略目的也是对美斗争手段,伊朗根据情势的发展而调整两者的着眼分量。一方面,伊朗借助核问题,根据美伊关系的冷暖缓急,抓住美国的困境和弱点,与美国进行周旋,力求从美国那里获得安全保证、与美国展开直接对话、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完全融入国际社会。历史回顾也表明,核问题作为伊朗对美斗争工具的一面非常明显。在克林顿执政后期,美伊关系转暖的势头强劲,核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2001年1月布什政府执政后大幅度调整对伊政策,把伊朗重新视为邪恶轴心、流氓和无赖国家,但之后两年多,伊朗一直没有放弃寻求同美国缓和关系的愿望。在美国对阿富汗战争中,伊朗实际给予阿富汗的北方联盟(美国的倚靠力量)以很大支持;伊朗对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拍手称快的。但也就在2003年,当伊朗看到布什政府铁了心要推翻伊朗现政权后,也针锋相对、虚与委蛇,在核开发方面坚持强硬言行至今。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不会以武力告终,而会以和解结束。布什政府的策略性调整只能缓和一时,难改僵持大势,也不会动武。新政府存在大幅度调整对伊朗政策的可能性,关键是看谁上台。对伊朗政策是美国中东困局的重要钥匙,也是缓解中东紧张局势尤其是伊拉克局势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关系到叙、黎、阿富汗以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局势,以及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发展。美国许多战略家都已经呼吁多次,但布什政府为本人、本党和派别利益不愿意采取这些建议,拒绝进行对其伊朗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伊朗的战争,不是布什政府不想打,实在是因为打不动了。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依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维持战略僵持态势,要么大幅度缓和与伊朗关系。美国下届政府对伊朗发动战争的可能很小,倒很可能回归之前民主党政府的大幅度缓和政策。即便是共和党政府,也要设法摆脱困局,而办法之一就是借助伊朗的影响。与伊朗顶牛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只符合一些政客以及那些石油和军工利益集团、宗教保守势力的利益而已。
  国际高油价终究不可持续
  剥离虚拟的油价虚高,能源问题逐步回归实质面貌。2008年7月底,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哈利勒表示,如果美元汇率上升,伊朗核危机得到解决的话,国际市场油价可能下降至每桶70美元到80美元。对油价的趋势预测,长期以来存在高涨与回归两种意见,笔者一直赞同后者。 2006年全球石油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805亿吨,沙特的石油储量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分别居首。就探明储量分布而言,世界前10名有6个在中东,中东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占世界的6%和3.3%,非洲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分别占3.3%和3%。美国占2.5%,委内瑞拉占6.5%,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储量也很可观。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占世界的1.4%。2004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0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欧亚地区分别占40.6%和35.7%,俄罗斯、伊朗、沙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26.7%、15.3%和14.4%。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为90多年),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
  世界石油总量相对充足,生产和消费双方的需求在常态交易状况下应可望满足。但地区形势动荡、大国激烈争夺、产油国形势不稳、国际投机商炒作、美元贬值、世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及其互动,推高了国际油价。由于2001年以来具有浓厚石油财团背景的布什政府极力推行新保守主义,领衔发起“反恐”并相继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对伊朗持续进行军事威慑,导致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剧烈变化,石油丰富的地区广受冲击;国际石油炒家趁机兴风作浪,哄抬国际石油价格。种种因素使国际油价从2003年初的20多美元/桶骤然攀升到2005年的70多美元/桶,2007年10月达到98美元,2008年6月逼近140美元,2005年9月一度跌破60美元,2008年8月初回落到110多美元。
  是否油价将持续高企、无法下降并回归了?高低互换的规律在油价走势中不止一次得到体现。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石油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尽管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对石油的需求劲头强劲,但到90年代甚至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国际石油价格却长期徘徊在10-20多美元每桶之间,石油价格不仅没有成正比例上升,反而大幅下滑并长期低迷。所以说,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导致油价攀升。非经济因素在本次国际油价疯长中起了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有限。所谓能源枯竭说纯粹是炒作,稍微细想,不难得出比较理性的判断,不要上了国际能源投机商的当。就象应对股市、房市、期货一样,世界各国应该对可能的油价大跌保持必要警惕和准备。
  美国的石油投机商和大石油公司是赚钱了,但高油价却伤害了世界多数国家,也伤害了美国民众的利益,美国民众叫苦不迭,油价长期维持高位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正常的。美国新政府很可能将采取得力举措,调整政策,舒缓紧张,降低油价。因此,考虑到国际原油储量充足,伴随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国际形势逐步稳定以及各国国内措施的跟进,国际石油价格用2-3年左右的时间重新回归到40美元(按照2003年的美元汇率,大约为目前汇率的65美元左右)每桶的相对低位仍是可能的。
  伊拉克局势面临两种前景
  尽管伊拉克仍不时发生爆炸事件,但美军经过增兵以及策略调整之后,从宏观上控制伊拉克安全局势的能力有所增强,伊局势有所好转,重建进程继续取得进展。美国与伊拉克政府谈判美军驻扎伊拉克期限问题。2007年11月,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和美国总统布什共同签署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原则性文件,计划在7月底完成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美国希望通过缔结长期关系协议使美军在联合国授权到期后继续在伊驻扎合法化,以确保其在伊的长期利益和影响力。7月31日是美国和伊拉克长期关系协议谈判原定的截止日期,但双方并未能如期完成谈判。美伊在驻伊美军地位、撤军时间表等诸多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伊拉克政府日益体现出独立性的一面,注意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以及伊朗等周边国家的反应,表示不希望美军永久或长期留驻伊拉克,拒绝有损伊拉克主权的美国要求。什叶派武装“萨德尔运动”领导人萨德尔说,如果政府不与美国签署该协议,他将准备与政府合作。
  尽管美国国内仍有延长在伊拉克驻军或增兵的强硬声音,布什政府于7月底同意考虑进一步减少驻伊美军人数和留驻期限,但拒绝给美军撤离设定硬性的时间表,说明布什政府有边走边看的心态,美伊政府在驻军与撤军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实质性的伊拉克政策转机可能要看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后的动作。美国《华盛顿邮报》也认为,美伊双方正在讨论制定一份过渡性文件,而完成长期关系谈判和正式签署驻军协议的工作将由新一届美国政府来完成。
  奥巴马反对伊拉克战争。奥巴马表示,美国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同时重新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以应对新的全球性挑战并抓住种种新契机。如果美国新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采取对外多边和和解为先的政策,伊拉克局势在大国关系稳定、周边国家帮助以及阿拉伯温和国家的帮助下,尤其是美国缓和与伊朗关系情况下,伊拉克局势有望出现大幅度缓和,美国不用武力占领一样可以取得石油利益。7月,奥巴马访问伊拉克并强调,驻伊美军应在16个月内撤出,并可抽调其中部分兵力增援局势趋于不稳定的阿富汗。
  但麦凯恩的主张与奥巴马差别很大,他认为以美国为首的驻伊拉克联盟军队正在获得成功,反对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美军撤出伊拉克,美国将在2013年从伊拉克撤出大部分作战部队。他还认为,制止"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在阿富汗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在其邻国巴基斯坦的成败,必须防止巴基斯坦变成"基地"组织又一个藏身之地。
  中东和谈无法取得实质进展
  巴以和谈不可能取得实质进展,巴方内部派别的分歧难以化解,团结更多是姿态,实质分歧太大,阿巴斯处境依然尴尬,以色列政府很不稳定,内部党派斗争激烈。中东和谈轨道难以割裂进行,尽管叙以谈判恢复并取得一定进展,但实质问题上以色列能做出多大步伐是个疑问。由于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控制加沙的事实分裂局面没有改变,在没有哈马斯参与的情况下,巴以谈判难以取得进展。以色列奥尔默特政府地位不稳固,政府多次威胁对伊朗动武更多是转移国内注意力,但奥尔默特仍不得不表示玉于2008年9月辞职,以色列政坛进入新的不稳定时期,并直接影响到阿以谈判,尤其巴以不可能在2008年底,按照2007年底在美国举行的中东和会日程达成一揽子协议。
  以色列与叙利亚在土耳其的斡旋下展开非直接谈判,试图离间叙利亚与伊朗的盟友关系,减弱叙利亚对黎巴嫩局势的干预,同时推进巴以谈判。叙利亚也表现出改善与以色列和西方关系的愿望,此举引起伊朗的不满。以叙谈判没能解决实质问题,叙利亚顾忌伊朗,没有走得太远,总统巴沙尔在核问题紧张的情况下于8月初访问伊朗。中东和谈的根本好转,有赖于未来美国新政府的政策回归和转向。
(杨鸿玺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3-29 21:33 , Processed in 0.0401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