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2|回复: 9

天人合一:万物始于"量子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慕尼黑大学物理教授Hans-Peter Dürr先生


简介:量子物理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虽然它完全符合大自然的逻辑。粒子的行为等同于波,反之亦然。这个模糊状态指出了万物的起源——一种无所不包的源码,那就是:信息。这个由一部分量子物理学家支持的理论,其实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世界观。去了解它,确实不那么容易——而一旦我们去尝试了,将会发现对待我们这个星球的崭新的可能性。


译者注:德国 P.M.杂志20075月对德国物理学家 Hans-Peter Duerr 就人类当今狭隘机械的世界观及其改变的可能性进行了采访。


编者按:量子物理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虽然它完全符合大自然的逻辑。粒子的行为等同于波,反之亦然。这个模糊状态指出了万物的起源——一种无所不包的源码,那就是:信息。这个由一部分量子物理学家支持的理论,其实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世界观。去了解它,确实不那么容易——而一旦我们去尝试了,将会发现对待我们这个星球崭新的可能性。


P.M.Duerr 教授,物质到底是什么?
Duerr:说到底物质并不存在。至少不是我们通常概念中的物质。世上只存在着关系结构,不断的变化,生机。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情况。从根本上说只有关系,一种没有物质基础的联接。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精神。一种我们只能感受而不可触摸的东西。物质和能量是次生的——可以说是精神凝结僵化后的产物。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物质只是能量的弱势状态。它的基础却不是一种更纤细的能量,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生机。我们可以拿计算机里的软件作比拟。


P:万物的基础是无形的?这个想法非常奇特。
D:这就是我们狭隘的思维。我们总是先要找到一个实体,再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譬如说,爱情。我们认为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是爱情本身,这个中间体,却让我们很伤脑筋。除非,我们不去想它而只管去爱。


P:这个中间体就是量子物理的研究对象?
D: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然而仅仅是"对象"这个词已经足以将我们引入歧途。这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该用动词的地方,我们放上大堆的名词。这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我们讨论量子物理的时候,应该用一种"动词语言"。在亚原子的量子世界里没有对象,没有物质,没有名词,没有我们可以触摸领会的事物。那里只有运动,过程,联接,信息。即便是我提到的这些名词,也应该说成:它运动着,进行着,相互之间发生着联系,互相知晓。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生机之源有个大致的概念。或者不如说,我们揣测并体会。


P: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很困难呢?
D:因为我们没有训练大脑去理解量子物理。我的脑子最主要的是帮助我从树上摘苹果,得到营养。我们的口头语言是摘苹果语言。它的形成,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在我采取行动之前,脑子里已经把这主意想了一遍,看看它是不是能够达到目的——是?不是?这就是二元逻辑。然而泾渭分明的逻辑并不是自然的逻辑。量子物理对自然的描绘更确切,因为量子世界遵循多元逻辑,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一个中间体。我们必须习惯的,就是这个不可捉摸,不置可否。


P:我真不能完全习惯这个想象。
D:这就对了。如果您能够把它想象出来,那您还误在歧途上。举个例子,譬如说电子——一个物理学上的量子,我知道它其实并不存在。事实上那后面有着更宏大的东西。一个不稳定系统譬如一片雪地:我的脚可以引动一场雪崩。一个竖立在它尖底上的摆锤,也是这么个不稳定系统。微乎其微的外界干扰,可以使它左倾或右倒。


P:您是说,电子并不存在?
D:至少不是在一种传统的粒子意义上。


P:而是?
D:在我的语言里我称它为""(Duerr自己创造了一些符合他逻辑思维的德语单词。譬如""——Wirks,来自德语动词wirken ——起效果,它的名词状态通常是 Wirkung ——效果,或Wirken ——产生效果这一行动 -- 译者注) 或者"发生子" (Passierchen). 它是真实世界的一个细微的表达,发生着,起着效果,引动着。


P:您对量子物理的诠释如此悖论,有如神话传说。
D:如果我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量子物理,确实会是自相矛盾的。您若觉得我说的含糊不清,您的感觉没错。真实世界在我们看来一片模糊,因为它的表达有着无尽的多义。从物理学上来说:真实不等同于现实。(Die Wirklichkeit ist nicht die Realitaet. -- Actuality is not reality -- 译者注) 现实是物的世界,充斥物体及其排列。也就是传统物理学向我们展示的机械化世界观。传统的自然科学并没有错,但是它只在一个粗糙的层次上有效。对日常生活来说是足够了。现代物理中的真实指的是潜能,一个充满着以这样那样质与能的方式出现的可能性。所以我不想再用粒子或原子这种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效或发生子。一个发生子是一个精微的过程。


P:在这片混沌之中我渐渐能体会出一些您的意思了。有点象读诗:每首诗里虽然有许多模糊空间,却总能引起我一些共鸣——我能揣测它的意图。
D:体会是个不错的说法。其实不清晰也仅只是对可触摸的世界而言。从感觉上来说我们都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人的感觉总是有些模糊的,但并不难以被体会。它是一种运动,有着流动的边界。当我们体察到什么,我们常说它引起了我的共鸣,一种与万象的共振。量子物理中的场不仅仅是非物性的,它还沿入更深层更宽广的空间,那与我们日常熟悉的三维空间已毫不相关了。一个纯粹的信息场,——好像一种量子码,和物质或能量已无关。这个信息场不仅仅在我体内,它充斥着整个宇宙。宇宙是完整一体的,因为量子码没有疆界。只有这个""


P:听上去和传统印度哲学相近,它也提到梵,自我与外界的合一。它的基本信条"Tat tvam asi"说的就是"梵我同一"
D:说得更透彻的是梵语Advaita一词,字面上译作"非二元"。准确地说来,前缀 A 在这里不是单纯的否认,而是表明任何分裂切割都是不应当的。


P:不可分性。
D:我们确实只有这个"一元"。但它的内在是有区别的。当我欣赏一幅油画的时候,它的美是一元的。而当我评论画中的细节,譬如圣母的眼睛,我就区分了一元中的不同元素。圣母的眼睛不是画的一部分,而只是画中的一个表达。我不是把这眼睛裁剪下来,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画的局部。


P:也就是说,海洋不仅仅是水滴的集成。
D:是的。从本质上说来,水滴只能存在于海洋之外。当它汇入大海的时候,水滴一词就失去了意义。


P:您说到,传统的机械的自然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作精确——那么,量子物理中的这些新认识会给我们的实际生活带来什么意义呢?
D:如果我们在日常体验中,把那些称之为生动的东西也吸收进来的话,量子物理的新知就有了它的意义。传统机械物理用众所周知的自然法则解释事物本性时,并不区分事物有无生命。您的手放开苹果,苹果遵循万有引力落地。物质的世界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完全有序,也就是说前定。机械的意思就是完全前定。对于一个有生命力的,生动的系统来说,机械化的描绘就不够了。有生命力的事物譬如说人,是一个不稳定系统。它貌似稳定的假象,归功于不断耗能的动态持衡。


P:您不仅仅是量子物理学家,1987年由于您在和平运动中的不懈努力获得了生态和平奖(Right Livelihood Award)。投身于政治的Duerr从量子物理学家Duerr 身上获得了哪些灵感呢?
D: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真实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精神一体。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和未来是敞开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这一认知给予我们无尽的乐观与鼓励。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可以塑造这个世界!西方式的消费文化,蔑视生命的经济竞争,这只是我们所有可能性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尽管如此,许多人依旧以为,经济上的约束是自然法规。不,这只是人为的约束。


P: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D:这是我们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不顾宏观系统,自暴自弃地屈从于经济或科技的约束,就会被奖赏。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没有生趣的。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只有遵循双赢规则才能生存下去。我得利的同时他人必须也得利,在与他人合奏中有所建树,达到的成果总和大于每个部分的相加。所谓正和博弈。现在的年轻人很难获得这种经历。他们总是单打独斗地与周围的人作战,而不是和他人一起建造未来。


P:您自己也有一个对未来的构思:"一点五千瓦的社会"。其中您指出,明智地使用能源,才能持久地,无损生态地发展经济。
D:我曾经估算了一下,目前全人类对原始能量的消耗大约是13太拉瓦(13 x 1012 Watt-- 译者注)。这相当于1300亿个"能量奴隶"()一天十二小时不见断地竭尽全力干活的体力。这里我假设一个能量奴的体力相当于四分之一马力,即200瓦。一辆60马力中型轿车的前盖下就有230个能量奴。一辆190马力的高级奔驰车已经需要三倍于前者的能量奴。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态圈,这个错综复杂,互联均衡的生态系统,可以容忍多少能量奴?估算结果表明,地球生态圈的对人造和机造能量承受的极限大约是10个太拉瓦,也就是1000亿个能量奴。


P:我们如今的消费已经超过了生态圈的承受极限?
D:确实是这样。我们至少多消耗了3个太拉瓦,大约300亿个能量奴。若要控制在地球承受能力之内,我们每个人最多只能使用15个能量奴,换句话说,每小时至多1.5千瓦。从统计数字上来看,地球人人均使用22个能量奴,这使他的工作能力提高了22倍,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相应的附加影响。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能量使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个美国人平均拥有110个能量奴,一个德国人55个,一个中国人10个,一个孟加拉国人连一个能量奴都没用满。


P:所以您呼吁对能量奴施行"计划生育"
D:是的。这首先就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宠儿——汽车的"计划生育"。未来的产品应该经久、耐修。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就可以在同等的输出水平上至少节省一半的能量奴隶。在这基础上,换一种生活方式,使用温和的能量奴譬如散布式太阳能设备,还可以将能耗再减一半。


P:什么叫"换一种生活方式"呢?
D:低能耗的生活方式不是让你披树皮吃草根。多动些脑筋,我们甚至可以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圆满。把人均能耗控制在15个能量奴之内等同于一个瑞士人1969年的生活水准。


P:一个建筑在太阳能基础上的世界经济是不是能够挥霍能量,又不至于让生物圈崩溃?
D:不行。我们的能源问题不仅是指有限的能源储备,还有人类耗能对生态圈引起的效应。决定因素不是地球接收的太阳能总和,而是其中维持生态平衡的那部分能量。生态圈是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系统,但也不是用花岗岩筑成,一成不变。它更象个用扑克牌搭成的房子。人类站在这房子的顶端。太阳辐射中万分之一的能量,大约4500亿能量奴,保持着这幢不稳定牌楼的生态平衡。这个不稳定性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变得生动。


P:我们人类正站在这幢大自然细心搭建的牌楼之巅,用我们的科技文明使它摇摇欲坠。
D:我们在这个微妙的平衡项目上和生态圈展开了竞争。这一点至关重要。1300亿毫无顾忌的能量奴打破了生态平衡。人造的能量奴不理解它们所处的系统并非无限坚实。它们摇撼着自然的大厦,成了经过三亿五千万年发展而成的有机体中的感染源。问题是:这个感染源对整个系统的破坏到什么程度会成为致命的打击?


P:我们可以把一个均衡系统的能量收支看成由不同振荡汇成的海洋,高低起伏,或多或少地共振着。这是太阳能奴。现在叠加上人造的能量奴,它们反振着,破坏了共振的和谐。
D:它们根本就不跟着振动。


P:它们太过麻木无知,而无法在自然的交响中共振?
D:说对了! (粒子)越不稳定才越敏感。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朗克的洞察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23 April 18584 October 1947)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rman physicists of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1918;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inventor of quantum theory.


  • As a man who has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most clear headed science, to the study of matter, I can tell you as a result of my research about atoms this much: There is no matter as such. All matter originates and exists only by virtue of a force which brings the particle of an atom to vibration and holds this most minute solar system of the atom together. We must assume behind this force the existence of a conscious and intelligent mind. This mind is the matrix of all matter.
    • “Das Wesen der Materie” (The Nature of Matter), speech at Florence, Italy, 1944 (from Archiv zur Geschich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Abt. Va, Rep. 11 Planck, Nr. 1797)
  • We have no right to assume that any physical laws exist, or if they have existed up to now, that they will continue to exist in a similar manner in the future.
    • The Universe in the Light of Modern Physics (1931)
  • I regard consciousness as fundamental. I regard matter as derivative from consciousness. We cannot get behind consciousness. Everything that we talk about, everything that we regard as existing, postulates consciousness.
    • The Observer (January 25th, 1931)
  • Anybody who has been seriously engaged in scientific work of any kind realizes that over the entrance to the gates of the temple of science are written the words: Ye must have faith. It is a quality which the scientist cannot dispense with.
    • Where Is Science Going? (1932)
  • Both Religion and science require a belief in God. For believers, God is in the beginning, and for physicists He is at the end of all considerations… To the former He is the foundation, to the latter, the crown of the ediface of every generalized world view.
    • Religion and Natural Science (Lecture Given 1937)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trans. F. Gaynor (New York, 1949), pp. 184

  • Eine neue wissenschaftliche Wahrheit pflegt sich nicht in der Weise durchzusetzen, daß ihre Gegner überzeugt werden und sich als belehrt erklären, sondern vielmehr dadurch, daß ihre Gegner allmählich aussterben und daß die heranwachsende Generation von vornherein mit der Wahrheit vertraut geworden ist.
    • Translation: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 'Wissenschaftliche Selbstbiographie. Mit einem Bildnis und der von Max von Laue gehaltenen Traueransprache. 35 pp. (Leipzig, 1948).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trans. F. Gaynor (New York, 1949), pp.33-34 (as cited in T.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 Condensed variant: Die Wahrheit triumphiert nie, ihre Gegner sterben nur aus. ~ Truth never triumphs -- its opponents just die out.
  •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t is no wonder, that the movement of atheists, which declares religion to be just a deliberate illusion, invented by power-seeking priests, and which has for the pious belief in a higher Power nothing but words of mockery, eagerly makes use of progressiv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n a presumed unity with it, expands in an ever faster pace its disintegrating action on all nations of the earth and on all social levels. I do not need to explain in any more detail that after its victory not only all the most precious treasures of our culture would vanish, but – which is even worse – also any prospects at a better future.
    • Religion und Naturwissenschaft (Leipzig, 1958)
  • New scientific ideas never spring from a communal body, however organized, but rather from the head of an individually inspired researcher who struggles with his problems in lonely thought and unites all his thought on one single point which is his whole world for the mome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是对宇宙生命本原的认识。
有人说文字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那是西方拼音文字。而中国创造的文字符号,乃是思悟的艺术再现。语言的下层是语音层,包括音素与音节。语言的上层是语义层,包括语素与词句。英文是音素文字,日文是音节文字,汉文是语素文字。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义是汉字的灵魂。历史的沧桑巨变,语言的地域特性,发音的时空差异,都不能阻止汉字的统一与传承,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的表义性。
《管子·心术》载:"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荀子·正名》载:"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宜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实的关系,如老子所言:"名者,实之宾。"但是,名的涵义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空的递迁,不断的约定俗成,不断的人为命定,名实之间也在不断的重新改易。老子的年代,临近甲骨文,而属于金文盛行的时期。春秋战国时秦用籀文(大篆),而诸侯各自为政。秦始皇废六国文,统一为小篆。汉魏多用隶书,晋始作楷书。许慎撰《说文解字》,并没有见过甲骨文,其所解字义也与甲骨文本义有很大区别。所以不能用后世演变的汉字形音义来误释老子,更不能用现今通俗的字义去任意曲解老子。推而广之,不能用现代汉语来盲目臆测古代经典,更不能用西方科学来鉴定取舍中华文化。
以通行本《老子》第一章(帛书本以言上德为先,论道在后,不分章)为例。第一个字即是""。甲骨文的""从行从止,以路和脚的象形表示大路中有人在行走;金文演为从行从首。其本义显然指通行的大路,亦可指认识的思路。金文以路与头的象形,表示道是思悟的通途(小篆成为会意字,楷书承之,引申义有途径、方法、标准、述说等)。这种思悟的大道,直通自然的本原。"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今本作"",帛书甲乙本作"",为避汉文帝讳而改)千古以来众说纷纭。其关键似在于""字。甲骨文的""字,左下为口的象形,右上为弯曲的右手和前臂的象形。用手捂在嘴上,表示不许出声,或说不出话。许可、准许是引申义。由袭击动物时,用手捂嘴,小声示意可以行动而来。""的造字与之相似,下为口而上为掌形。悟即为心悟,而难以口述。《老子》的""用的是本义,即不能完全说出来:道是难以直接用语言描述的道理,而不是指通常行走的道路;名是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名辞,而不是指通常物件的名称。
如果把"可道"释为"可以说",则前后之两""一名一动,而且两义毫无必然联系。何况老子生活的年代,""字并没有说的意思。此外,如果"恒道"被解释成"永恒的道",那么不是永恒的道就是暂时的道,暂时的道又是什么样的道?以此类推,下文则会被解释出"永恒的名""永恒的无欲""永恒的有欲",如是则更难自圆其说。
甲骨文的""字是上下两横间有一弯弦月,表示月在天地之中。金文在弯月旁加一心的象形,小篆承之。""的本义为通常如此,引申义才是长久、永久。《诗经》有"月之如恒,如日之升",即指月在天地间悬挂,日在天地间升降,通常是这样。金文添心寓通常的心态。通常所说的道是行走的道路,而老子的道却是思悟的大道。谁说"中国人不知思维的功能在脑"?甲骨文的""字就是下为心而上为头囟的象形。从有名到无名,就是思悟的追溯。追溯再追溯,直通自然的本原。
甲骨文的""字是人以双手持松柏枝,环绕篝火舞蹈的象形。其义隐寓着自旋,同时又环周旋转,而且是围绕中心的环周旋转。这是宇宙之原,这是万有之本("没有"是引申义,源于舞罢曲终,火熄人散,松柏投尽,两手无物)。无是自在,有是表现;无是未显,有是显示。甲骨文的""字就是伸开的手的象形。无为本,有为用。引申的"无有"是相对范畴。如无限为无,有限为有;无形为无,有形为有;虚空间为无,实空间为有;虚时间为无,实时间为有;过程为无,结构为有;空间为无,实体为有;神气为无,形器为有……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今本俱作"天地之始""天地之母";帛书甲乙本作"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史记·日者列传》及王弼注同。后世多于无、有后断句,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辙及梁启超、高亨等皆是。但此承上文"名可名,非恒名""无名""有名"是对名的分类,如下文"道常无名""始制有名""道隐无名""无名之朴"等。无名、有名本为一,是认识的需要分为二,因而成为两个认识领域。《文子·原道》载:"有名产于无名。"无名是无为的自在,有名是有为的世界。无名无界万物未形,有名有界万物已成。于是,该句就能理解为:无名是万物显现的原始之本,有名是万物显现的母性之门。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今本"""",帛书作""""下有""字(完全否定了"欲以"连读的可能性)。司马光、王安石、苏辙、范应元等皆以"常无""常有"断句,马叙伦、劳健、高亨等同。但"无欲""有欲"与上"无名""有名"相应,为意识所处态势的分类,如下文"无知无欲""则恒无欲""我无欲而民自朴"等。河上公注、王弼注与帛书同。无欲是清静而无为之态,有欲是意动而有为之态。清静无为才能观察无名的原始,意动有为只能观察有名的世界。于是,该句就能理解为:所以在通常无欲的态势下,用以观察无名的原始;在通常有欲的态势下,用以观察有名的世界。
""""""的组合字。甲骨文的""字是四个小点,表示至微极小,小到无限则是无名的原始。""字在当时有发生原始之义。下文"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即指万物发生的根本。无名自在的原始是认识的另一个领域,而人们通常容易认识的却是有名自为的世界。""是有形万物的边界。无形则无界,有形则有界。大大小小的边界、里里外外的边界,如整体、器官、组织、细胞皆是。即使深入微观,从分子到原子,从中子到电子,……都只能观其边界,都是永远的"黑箱"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书本如此,今本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历代解释五花八门,兹不赘述)。无名与有名两个认识领域同出于一个本原。虽然使用不同的名词而同是描述自然过程。从探索有名,那万物的发生;到追溯无名,那万物的原始。探索再探索,追溯再追溯,乃是通向一切本原的门径。自然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无名与有名是不可分割的,包括运动与物质、空间与时间都是不可分割的。人类为了认识的需要才赋予不同的名称。当我们追本溯源的时候,从有名到无名的思悟,才是通向真理的大门。

""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是脐带上下绵延的象形。金文和小篆均一脉相承。以之可象征生命的连续与传衍,并可以象征对人的始祖与生命之原的追溯。""的喻义是追本溯源。上溯本原是那样的遥远,所以又引申为幽远、深奥。老子用作动词,显然为其本义,而绝非引申义。《说文》以"幽远"解,扬雄以"幽摊万类"解,张衡以"无形"解,苏辙以"玄色"解,范应元以"不可分别"解,吴澄以"不可测知"解,朱谦以"变化不测"解。后竟有以歪曲的"玄而又玄""不可知论""神秘主义"攻击老子,实在是千古奇冤。
王夫子在《老子衍》中谓:"若夫道,含万物而入万物,方往方来,方来方往,蜿蟺希微,固不穷已。乃当其排之而来则有,当其引之而去则托于无以生有,而可名为无。"道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包含万物的生化,而又主导万物的生化。道在有生于无而复归于无的循环往来之中。道在正反、虚实、开合、动静等的空间运变之中。道与无名、有名等都是关于自然过程的认识,并非指精神、理念,亦非"第一性""第二性"问题,"唯心主义""玄学"的污蔑实在是罕见的无知。
道不是实体,更不是什么"精神实体"。道是关于过程的认识,关于有无的认识,关于相互关系的认识,关于相互作用的认识。因而既是关于自然与生命本原的认识,也是关于正反有无生化过程的认识。道所描述的自然本原就是空,"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其贯穿有无,往来不穷,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形无限。于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便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即无与有,无名与有名,并囊括本与用、隐与显、过程与结构、空间与实体等各个方面。
这一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的思悟方式和认识领域,正是现代科学革命的指向,也是未来文明追求的目标。面对上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科学革命浪潮,一大批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惊呼,这一骤然兴起的伟大变革,是向古代老子之道的回归。实际上就是向中华文化的回归。
    走近了老子就走近了中华文化,走近了中华文化就走近了未来文明。中华文化寄托数百代的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里,厚德载物的包容在这里,人类进步的希望在这里,未来文明的方向在这里。甲骨文重现人间,开辟了重新认识老子的道路,点燃了人类走向明天的火炬。

[ 本帖最后由 naga 于 2008-11-17 17: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期待科学进一步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之间有两股气,代表天的阳气,代表地的阴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汇合,孕化万物,万物之灵,首当推人,天尊地卑,阴阳刚柔。天地乃阴阳两项合,乃天道所行的是至刚至纯的路,事物的发展是天道的周而复始,阴阳此消彼长。太阳乃万物之始,是至阳至刚的,虽然昼显夜伏,然而万事万物依她的能量而生生不息的,所以太阳象征天道之根本,永远至尊至贵。天乃阳,天行健,天即道。聚合天之至尊至贵、至刚至健、至阳至纯的聪明灵秀之气孕合而生的人和物代表着天道之正气,而聚合着地阴乖戾邪恶的浊气孕就而成的人与物乃是卑劣低贱的至阴之气.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秉合了这两种气而生就的。人若秉承至纯至阳、聪明灵秀之气所生便为人中之龙凤,若秉承乖戾邪谬之气而生乃人中之魔,首推这两种人为正邪之核心力量,余者所秉承阴阳之气或多或少从而划归为两个阵营。不多不少势均力敌者为依墙派、或为庸人俗人、或为小恶小善。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正邪较量,互不相让,你死我活,此消彼长中推进的。但是天道长存的根本在于天行健,所以世界得以长存的根本也在于天道行健,“健”乃日、日为阳、阳为正。天行健,个人是如此、民族亦如此、国家亦如此、有正有邪、历史上各个时代亦如此。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邪恶势力昌盛,正义之力被压制,道德沦丧、价值颠倒、信仰混乱。金乃重浊之物,拜金之风猖獗,邪谬乖戾之气充满华夏,渣滓泛起,泥沙俱下,邪谬之气已快走到尽头了,所谓阴极阳生,否极泰来,天玄地黄,阴阳必有一搏。
   
民族与民族之间亦如此,东隅有一国正是这邪谬乖戾之气凝聚的场所,中华民族与这个邪恶民族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个民族窝居的那一隅之地,正是至阴至邪之地,一个贫瘠的岛屿,四周都是水,水乃至阴之物,阴气弥漫的小岛,怎能孕育出至阳的民族!岛内山多地少,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样的地方正是聚集浊气之地、这样地域条件培养出一个怪胎实在不奇怪,而我中华天朝则是地域广袤、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之处。“中华”何意?即中央大地上盛开美丽鲜花的国度。那么那个穷山恶水居盛的邪恶民族怎能不觊觎我大中华,所以在这种地缘下的两个民族天生注定不共戴天!我中华民族代表的正是天道正气,在与这个邪恶民族的生死之战中必是天道注定的胜者!因为这样一个毁灭人性不符合天道的劣质民族是不可能主宰人世间的,否则人类则是全体死亡或退化。但它们往往可猖獗一时,如二战时的希特勒,但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这就是天道恒久长远的力量所显示出的伟大意义!一个阴险、血腥、野蛮、残忍、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有明显断代裂痕的民族的确具备了反人性反文明一切魔鬼特征,所以他必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我民族的象征与品德。巍巍华夏,弥纶天地之道,与日月共辉,恒久长远!
   
国家与国家之间亦如此,正邪分立。西方有一国凭借其强盛使其称霸全球的私欲膨胀到了极点,堕落成了魔鬼独裁的代言人。就世界范围而言,此国已毫无民主可言,狂妄、蛮横、独裁、霸道正是一切人间魔鬼的行为特征,所以这个国家已走向魔鬼般的疯狂。天道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这个国家总是自诩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择,在这里我们意义中的上帝就是天道,与他们的“上帝”风牛马不相及,实际上宇宙大化的上帝就是天道,是主宰世间万物的规律。这个国家为了他们的眼里的“上帝”——帝国主义金融势力的侵略扩张以阴谋、以暴虐、以谎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手段,将他的魔爪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这个魔头正引领着他的一群鬼魅魍魉的乌合之众围剿我们的大中华,并且在我们内部买通了一大批数典忘祖的败类把持在各个关口要道,一旦举事,里应外合,妄图摧毁我们千年的万里长城。这个尊魔鬼为上帝的国家与我们明真暗斗正是时代之缘形成的,我们躲不过去,也不想躲了,更不能躲。它想阻挠我们的崛起,让我们永世沦为被他们鱼肉的奴隶。承载着伟大天道赋予我们的正义使命的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万里长城!自古正邪不两立,以正压邪就是天道永恒长存最终选择!万物恒长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民族追溯至遥远的上古,即在整个人类尚处于野蛮与蒙昧的时代,整个人类尚处于人兽为伍的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诞生了一位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伟大圣人——伏羲,我们民族的人文先祖。他开创了我们民族的人文先河,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兴盛奠定了基础,从而揭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序幕,也是整个东方文明的历史序幕,我们民族的一切文化:诸如天文、数理、医学、地理、军事等等无不透着“易”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我们的民族由悟道而成道,一直是天地大道的承载者,这样的民族天生具备天的开明、地的厚德。所以她历来是代表邪恶一方力量所打击、侵略、摧残的对象,她上百年被列强凌辱的历史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这个民族与一切邪恶之势不能共存!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百年耻辱,集天之大道于一身的历史伟人毛泽东重又让我们我们民族获得了顶天立地的自豪,然而时至今日,阳盛转阴,邪恶的利爪又准备将她撕裂,不过恶魔的猖狂再次让我们觉醒和振作,对吃人的魔鬼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箭在弦上,恰如见龙在田之时,中华巨龙已出现在东方的大地上,准备迎接或跃在渊,乾道乃革的时代。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噶很有才啊,不知道有没有自己的原创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华还在心里孵豆芽的阶段, ,十年后成熟并成书吧。


From Awakening To Enlightenme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你看过1412中国发现新大陆那本书没有,作者很有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当年笑帅 于 2008-11-19 21:46 发表
不知道你看过1412中国发现新大陆那本书没有,作者很有才


是的,Gavin Menzies 是西人中之君子人也。我看的是原版,他的下一本:1434: 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 还没看。不过没看也知道他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了老子就走近了中华文化,走近了中华文化就走近了未来文明。中华文化寄托数百代的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里,厚德载物的包容在这里,人类进步的希望在这里,未来文明的方向在这里。甲骨文重现人间,开辟了重新认识老子的道路,点燃了人类走向明天的火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05:41 , Processed in 1.82350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