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r3344

[原创海外] 【原创】为了曾经的记忆,再进非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8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抢个摩天。收集好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桑给巴尔(Zanzibar是我这次行程中最喜爱的沿海城市。岛上融汇着非洲传统黑人、伊斯兰人和印度人文化,而且也能寻找到古代中国的印迹。岛上曾发出中国古青花甆器及宋代铜钱。到了近代,才开始有来自印度的移民。
与大陆相隔的桑给巴尔海峡,人口约63万,主要是班图语系的斯瓦希里人,余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等。首府桑给巴尔。各岛均由珊瑚礁组成,地势低平,部分地区被砂、粘土覆盖。气候湿热,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251503年被葡萄牙占领。17世纪起属马斯喀特苏丹国。1856年成为独立的桑给巴尔苏丹国。1890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3年宣告独立。1964年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同年同坦噶尼喀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首府桑给巴尔,位于桑给巴尔岛西岸,是该区的行政、经济和交通中心。人口约15万。始建于公元初,曾为东非沿岸重要贸易口岸,后一度衰落。19世纪初成为奴隶贸易中心,海运贸易复盛。1824年苏丹赛义德·伊本苏丹在此建都。现为东非重要驳运港,转口贸易兴盛。有丁香油提炼、椰子加工、农机具修理、皮革和制鞋等工业。世界最大的丁香和丁香油输出港。有国际航空站。
桑给巴尔的珊瑚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这种材料极易腐蚀。所以,遗址中的绝大部分建筑物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整修,其中还有几所建筑物受到了彻底的改造。她的城中曲径幽深,有喧闹的集市,有许多清真寺,还有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市区建筑物的高大木门上布满铜钉,华丽的图案精雕细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据估计,这些手工雕刻艺术品可达500多种,它们的存在,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当时那种奢靡的攀比风气。如果你想徜徉于这座被无数条狭窄的街道和小巷环绕、令人心醉神迷的宫殿,你就必须抽出几天的时间来,才能一领小镇所独具的风骚。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东非地区斯瓦希里人建造的诸多海滨商业城市中的一个杰出范例。石头城完好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物及其优美的城镇风光,城中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反映了其别具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非洲阿拉伯地区、印度欧洲等地区的各种不同文化的汇集,这些文化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持续发展长达1000年之久。
石头城--桑给巴尔.jpg
石头城1--桑给巴尔.jpg
石头城2--桑给巴尔.jpg
市区--桑给巴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色大门

[ 本帖最后由 r3344 于 2008-12-18 16:45 编辑 ]

外面水泥板供平时休息时用

外面水泥板供平时休息时用
阿拉伯风格大门2--桑给巴尔.jpg
印度餐厅大门--桑给巴尔.jpg
阿拉伯风格大门1--桑给巴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桑给巴尔是世界上最美的岛屿之一,环绕桑岛的印度洋是罕见的绿松石色,东海岸以日出盛名,像一颗璀璨的宝石一样镶在印度洋宁静水面上,旅游业是其另一大支柱产业,因具有绿松石般的海水和洁白的沙滩,被美国《旅游》杂志评其为东非三大必到目的地之一。

我们去了附近的监狱岛、东海岸和kizimkazi岛。
天空海水泳池水一色--监狱岛.jpg
独桅帆船--监狱岛.jpg
监狱岛.jpg
贝类化石1--监狱岛.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早上九点过到的东海岸,退下的潮水还没有涨起来,要走进去游泳得走近一公里的路,从“船”那副照片中可以看到船的后面还有一个人,可海水只到他的小腿高。
船--东海岸.jpg
细腻沙滩--东海岸.jpg
岛上风光--东海岸.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那个修船人辛苦维修出来的船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人来租用。金融危机快点过去吧。
修船人1--kizimkazi.jpg
海滩情侣--kizimkazi.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手第一次一下能拿下几十万并使用,住一晚11万,吃一顿饭两人2.8万,呵,这样花钱太过瘾。



坦桑尼亚现钞.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阿鲁沙(ARUSHA的城管同我们的差不多,走过去不由纷说用脚踢,用手扔,用嘴骂,搞得周围一片混乱。好在阿鲁沙卖菜妇女对这也是见惯不怪,提起麻袋就走,有损失了的菜一会儿再捡回来就得。不过有一点比我们好的就是,旁观的人绝对不会把捡的菜当着自己的,他们全都是友好地帮损失的人先捡好等一下全退还给损失的人。
赶早妇女--阿鲁沙.jpg
城管--阿鲁沙.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出来再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国家公园,终于走上中国人自己修的路,那是真舒服。也只有这段路不用再受灰尘和颠簸之苦。一问司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路,司机马上对我们伸出大拇指说:是今年刚通车的,中国人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帮着修的,中国人就是好!
我就纳闷:为什么欧美人殖民这里多年且又偏爱这里的风光及动物,为什么就不愿意帮着修一条可以走得舒服点的公路呢?太抠门儿了吧!(从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国家公园再到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路咱们中国人正在建设中)
中国援建修的路.jpg
东非大裂谷.jpg
东非大裂谷悬崖营地.jpg
马塞人--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公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姆万扎(Mwanza)是坦桑尼亚西北部维多利亚湖南岸的一座港口城市,是姆万扎区的首府,是坦桑尼亚继达累斯萨拉姆之后的第二大城市。在这里有个笑话,当时我们其中一个在码头买船票时,其他人没事就找当地人聊天,围着大树下大概有近二十人左右,相信他们之间也互不相识。同伴拿出从中国带去的只剩二把左右葵瓜子给一位小朋友吃,小朋友接过看了下给她妈妈,她妈妈看了又看问我们是什么,我们告诉她可以吃的并教她怎么吃,结果就引来了附近好奇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也引来了正在持抢执勤的警察,连在码头工作的小姐也跑出来分享。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拿到后并不是自己独拿,而是又分两三颗给旁边的人,直到我们手上的分完,二十多个人也都得到了瓜子才大家满意地大笑着(我们把这种完全开怀大笑叫非洲笑)、学吃着、交谈着。待我们离开时,持抢的那个警察又不知从哪里又带了两个警察来希望我们也分点给他的同事,同时打开他的上衣口袋让我们看他刚才分得的瓜子,一副非常珍爱的样子。我们只能万分遗憾地告诉他,我们没有准备,现在已经没有了。

[ 本帖最后由 r3344 于 2008-12-18 17:04 编辑 ]
姆万扎风光.jpg
姆万扎维多利亚湖边奇石.jpg
姆万扎维多利亚湖边鸟石.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kampala)位于非洲最大的维多利亚湖北面,距离湖岸十一公里,全城座落在七个小山头上,景色优美,按当地语"坎帕拉""小羚羊之地"的意思,传说这里原是布干达国王放牧羊群的地方。
市区--乌干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才来非洲的时候我不会照黑人,每次照完总是习惯性去看被照者的五官,每次看完后都删除照片,因为我找不到他们的五官,我以为是自己的相机出问题了。
还有一次我们去地摊上买芒果,同伴让我给拍张她与卖芒果的黑人妇女的合影,拍完后她来看效果,我们一看同时大笑不止。因为我们只看到她与一隐身人在合影
市区1--乌干达.jpg
DSC0217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中巴到乌干达第二天城市金贾市,那里1870年英国探险家斯比克(Speke)发现此地为尼罗河源头而闻名,自然景点颇多,如布贾加利瀑布和维多利亚湖等。
又出笑话一则:同伴赵老师已经习惯坦桑尼亚人民坐中巴的传统(我们曾经坐过八人车挤进十八人的中巴,其中还有两位是荷兰旅客),以为乌干达也一样的,一上车就紧挨着我坐下,把后排三人坐的空间又腾出了两人坐,收票员一看马上告诉她一坐一人。晕死,终于可以坐得轻松点了。
不过在坦桑尼亚的中巴内,我们确实体会了什么叫和谐社会。每个人上车都会对车上的人打招呼,像一家人一样。当车拥挤时没人抱怨,已经人挤人根本不可能再装人时,车上的人会让想上车的坐他们身上就像自己家人不介意,无论人多人少,整个车厢始终笑声不断一团和气。有喂奶的不方便,旁边的人可以帮你整理下衣服;有人裙子拉链没拉好可以很自然地伸手帮她拉上;吃完了东西不顺手丢出窗外(他们的习惯)时有人帮你丢;下车时才知道一直抱着孩子的并不是母亲而只是乘车人……。这些都发生在你的眼皮下,每一个动作你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这里是那么的自然和淳朴。
中巴车内--乌干达.jpg
金贾市区.jpg
金贾夜景.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是非洲人生活中的大事,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取水。一路走来,看到的人大部分为水忙碌。我也奇怪了,这么缺水为什么洗衣服总是有水,又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洗衣服。在非洲很多地方(包括边远)总是看到洗衣妇女或晾晒着的衣物,他们可能接受了欧美习惯,每天换洗一身并熨烫,我们看到很多司机甚至搬运工也都穿上熨烫整齐的衣服。在中国,起码我的家乡成都还做不到。
尼罗河源头生活的人们5.jpg
尼罗河源头忙碌的人们.jpg
wuganda 8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这句话:生存与死亡只是一瞬间的惊险,余下来的会是无限美好的生活。
楼主是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这对姐妹俩,可能妹妹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我们走进了类似中国的棚户区),特别害怕,姐姐不断喂食或抱着妹妹哄她,丝毫没有不懒烦,姐姐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后更高兴,而妹妹始终一副紧张和戒备的表情。
姐妹深情--乌干达.jpg
姐妹深情1--乌干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小女孩的发型让我很好奇。
小女孩--乌干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棚户区出来看到村子的孩子们赤脚在草地上踢用很多塑料袋揉在一起形成有弹性的球时,我感叹中国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金钱?是物资?是精神?是现实?还是“心情”?


[ 本帖最后由 r3344 于 2008-12-18 17:30 编辑 ]
wuganda 83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尼罗河长6690公里,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南,有两条干流:从埃塞俄比亚流向苏丹的称蓝尼罗河(Blue Nile),从乌干达流向苏丹的称白尼罗河(White Nile)。
尼罗河源头漂流是很多人漂流爱好者的梦想,我虽然没有这个梦想但已经到了这里还是想去感受下尼罗河的温柔。划着单人皮划艇畅漾在平静的河面,看着水草里的螃蟹漫步,河里的螺也忙着生计,低飞的小鸟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后再从你的身边突然窜起飞上树枝,我沉醉了,原来人与大自然也可以这样亲密相伴。
双人艇冲浪.jpg
观看冲浪.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副画面
渔家--尼罗河源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4 10:47 , Processed in 0.04420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