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9|回复: 6

从三一重工投资德国看未来中国企业走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undaomc 于 2009-2-2 13:53 编辑

大过年的,温总很辛苦,带领着一帮企业家春节去串门,而且去欧洲,去金融危机下的欧洲四国:瑞士、德国、西班牙和英国,同时造访欧盟总部比利时。其中新闻很多,有一条引起我的注意,有感而发写下小文与诸君分享:从三一重工投资德国看未来中国企业走向!
      这次温总的环法之行,政治开道,经济重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国内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放眼世界,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多,最重要莫过于技术的创新!
      因此,温总到了德国之后,帮助了国内优秀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有限公司在德国建立了三一重工德国技术研发中心,德国之声说:可以带动德国GDP若干,带动就业600人;其实这个我不关注,我关注的是三一重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的目的是借助世界工业制造和工业技术研发之冠的德国优势,构建起具有世界水准的三一重工技术优势!这步棋很棒!有点微软和英特尔在中国和印度构建软件世界研发中心的意思!赞一个!
      由此想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面临一个绝对的难题,就是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和庞大的技术产业工人创造出的产能如何消化的问题!过去的中国外贸出口估计低水平、低制造和涉及生活用品、轻工业较多,造成不但消耗大而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由此引发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那么面对这个问题无非两个途径,要么面向国内,要么走出国门!回顾第一大美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走过了这条路,就是走出国门,进行全球化的企业集团战略!
      如果选择了走出国门,该进行什么样类型的变革才可以顺顺当当的走出国门呢?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很多,这里较浅的分析几个,供大家参考,也预示着中国企业未来的走向!
     1、技术创新型的华为模式;08年底,传来消息,华为成为世界第一年度申请专利的企业,挤掉了飞利浦多年专利申请的世界第一的宝座。其实三一重工估计也是此类模式!
     2、品牌营销型的联想模式;三年前,联想并购了IBM的个人PC事业部,一下子跃居个人PC世界第三的位置,可是面临的文化整合、战略整合、运营整合最起码三年以上,这次金融危机下的联想开始了创业近三十年来的第二次裁员,我们拭目以待吧!
     3、满足客户服务型的海尔模式;家电业已经不是高新技术类型企业了,虽然也存在着诸多的发明创造,但是消费者需求变得敏感把握才是家电业持续发展之道,这就是海尔的“人单合一、快速反应”的核心,有很多新闻说明了海尔为了卖冰柜设计了欧洲版、美洲版、亚洲版的同一类型的冰柜,就是较快速度的满足客户需求,就是客户服务之道!
     4、行业标准型的中集优势;中集是指中国集装箱集团,该企业占领着世界集装箱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是难得中国优秀企业,虽然本次金融危机造成海运暂时的衰退,但是只要世界经济起步与复苏,占有行业标准和中国国家优势的中集依然楚翘于世界企业之林。
     掌握资料有限,也许还有其他企业也走出国门了,只是限于篇幅有限,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仅仅限于此分析,可是预示未来中国企业的走向,你的企业是否技术研发了?品牌营销了?满足客户服务了?行业标准是你建立的?等等,不一而足!
     写下此文同时,传来哈飞集团与空客建立合资公司的消息,而且哈飞大股东!这又是技术创新类型的典范!
     华为、联想、海尔、中集这四个企业是中国企业的行业标杆企业,走出国门过去是主要依靠自己的企业战略发展,通过这次温总的欧洲之行,我们发现,国家会对那些优秀的国内企业进行具有明显国家行为的帮助策略,这就是为什么是三一重工而不是徐工集团的原因!你优秀否?
发表于 2009-2-2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是一个吸收技术的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是一个吸收技术的好方法!
Free_Corsica 发表于 2009-2-2 14:32

也是培训人才的好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就不存在引进技术的障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若干年后,咱中国不单单是制造大国,也将是技术大国,创新大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该是为了单纯在欧洲搞研发中心,关键是要连同这些欧洲的研发中心和买来的欧洲的技术生产线一起转移至中国国内实体经济中,这是对于国内经济的实际需要。
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尚微的德国对中国的开价还是太高了。德国应该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审视和中国的装备机械技术相关贸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美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中国也要欧美打开技术大门,呵呵。
不趁经济危机,更待何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5 07:06 , Processed in 0.04806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