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9|回复: 0

G20会诊金融危机:求解危机"病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0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将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机比作一场大病,那么,唯有确诊病因才能施治。断定当前危机根源,无疑是实现经济复苏并预防危机重演的关键。

全球经济失衡因而备受关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等人提出,这次金融危机“病因”不只是银行家贪婪和金融规范缺位,而与全球经济失衡相关。


失衡并非某一方面或某些国家单方面使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所致。一些经济学家希望,4月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讨论这一话题。


现状失衡


伯南克3月10日在美国外交学会一次演讲中说:“要理解这场危机,不提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全球性贸易和资本流动失衡根本不可能。我们所有人对削减这种失衡都做得不够。”


世界经济体系一端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金融产业发达,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内需求驱动,高度依赖信贷,经常项目常年赤字。另一端是亚洲等地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这些经济体出口增多,经常项目盈余充足,外汇储备数目庞大,居民储蓄率较高。


作为一国国际收支主要组成部分,经常项目账户是衡量投资与储蓄水平是否适当的主要指标。


在美国,经常项目自1992年以来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尽管储蓄水平自1997年以来急剧下降,美国投资步伐并未减缓。2006年,美国投资与储蓄差额达到7880亿美元顶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向海外出售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各种资产,借款填补经常项目账户赤字。


与此同时,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储蓄稳步上升,经常账户项目保持盈余,有充裕资金购买美国资产。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内,多名西方政要和分析师责难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储蓄率是金融危机根源所在。


保尔森等人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不断涌入,致使美国资产泡沫持续膨胀。同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利率杠杆作用失灵。尽管自2004年中期以来,美联储多次上调短期利率,美国长期利率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美方上述论断遭到驳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月6日发表报告说,如果没有美国私营机构对开发金融产品的“独到创意”,发展中国家的高储蓄率不至于引发金融危机。为迎合投资者追求高额回报的心理,华尔街频繁推出创新金融衍生品,最终导致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破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金融监管缺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认为,全球失衡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之一,但强调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危机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股票市场互联网板块泡沫2001年破灭后,美联储担心经济衰退,2002年至2003年奉行低利率政策,放弃控制美元供应目标。结果,世界范围内美元过量发行,全球储蓄供大于求,更多资金流入美国金融市场。


文章得出结论:“如果说亚洲储蓄抛出了绳子,结果是美国吊死了自己。”


储蓄无过


发展中国家高储蓄率并非发达国家低储蓄率和高逆差的成因,而是现行世界经济格局下不得已的发展结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直到1996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当年合计780亿美元。这以后10年间,亚洲国家经常项目实现盈余,合计数百亿美元,储蓄水平和外汇储备同步增长。


在这以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消费的习惯早已养成。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个人储蓄率一度降到零以下。美国个人储蓄率1984年开始新一轮下降,1999年降为2%,维持6年之久。美联储奉行低利率政策期间,美国个人储蓄水平继续下降,2005年至2007年均低于1%的水平。


美国的贸易赤字也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持续至今,历经将近30年。所以,所谓发展中国家高顺差导致美国高消费的观点站不住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2003年后开始大幅增加,把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归咎于中国等国高储蓄率“极其荒谬和不负责任,属于‘强盗逻辑’”。


张健华说,巨额外贸顺差不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中国出口增长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这种分工模式由不得中国完全主动选择。 一定程度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有贸易顺差,是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之下。


过去20年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附加值制造业。这种新的分工条件下,新兴经济体自然积累大量贸易顺差。


就进口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低进口也并非完全自愿,而与部分发达国家实行高技术贸易壁垒相关。大量进口消费品满足民众内需的同时,美国对出口产品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


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储蓄率在1997年承受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增长迅速,同样是由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亚洲不少国家经常项目常年赤字、对外资依赖严重,结果无力应对国际游资对本国货币的冲击,随着外资抽逃而陷入金融危机。


当年,储蓄率过低、大量依赖外资是触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向亚洲国家提供金融救援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苛刻条件,对受援国家的经常项目和财政预算赤字有严格要求。因条件过于严苛,这些贷款最终变成一剂“苦药”。接受救援的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1998年经济分别收缩7%、13%和10.5%。


十多年来,亚洲国家汲取本地区金融危机教训,加强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危机应对能力明显增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低储蓄、高逆差情形与亚洲国家1997年所处状况颇为相似,却指责后者是导致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


出路IMF?


探寻危机根源是为寻找解决办法。应对上世纪的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如今这场金融危机,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的呼声再度响起。G20伦敦峰会有望围绕这一议题取得成果。


涉及如何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注重点不同。


美国和欧洲联盟原则上同意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限额增至5000亿美元。欧盟同时主张,加强这一政府间国际机构监管国际金融活动的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眼下可用贷款额度为2500亿美元,难以满足当前金融救援所需。


美方主张,以增加“新借款安排”方式注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墨西哥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年设立“新借款安排”,作为援助陷入困境成员国的紧急救援资金。自设立以来,这项基金仅1998年12月用过一次,向巴西提供贷款。


欧盟国家财政部长10日通过决议,主张遵循以成员国认缴基金份额为依据的“公平分摊”原则注资。由于认缴基金份额与表决权成正比,增加基金份额是个敏感话题,各成员国短期内恐怕难以达成妥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有最多基金份额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可向成员国借款,以增加注资。发达经济体中,日本已承诺向货币基金组织提供1000亿美元额外基金份额。外汇储备充裕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借款对象,有可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获得更多话语权。


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可以兼顾美欧政治经济所需。对美国而言,扩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扮演“金融警察”角色,监督受援国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令美国的相关主张得以在全球落实。对欧洲而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动用新增资金加大救援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力度,挽救欧洲经济。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看来,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额度固然重要,关键却在于放宽借款条件。高储蓄率是发展中国家防范自身陷入危机的未雨绸缪之举,反映它们在危机发生时难以获得救援资金的困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24日宣布,鉴于全球金融形势严峻,放松针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贷款条件。即使这样,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接受过救援的韩国方面说,暂无计划申请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货币基金组织一名驻韩国的官员说:“只要听到IMF这个词,韩国人就发抖,金融市场也反应敏感,所以不太愿意加入(贷款)计划。”


泰国总理阿披实·维乍集瓦3月16日说,G20讨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不仅是增资问题,还关乎资金运用方式。他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这一组织放贷时(强加)条件,令一些国家难以在不影响本国发展计划的前提下使用贷款”。


不过,这种情况也许会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24日宣布,将改革长久以来受到发展中国家诟病的贷款附加条件。将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更多依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而不像过去那样在发放贷款后继续对受援国“指手画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认,过去设立的贷款条件中,许多没有必要。以往,它提供贷款时往往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受援国按照这一机构的经济理论改革国内经济体制,结果往往是受援国经济反受其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0 10:04 , Processed in 0.0404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