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uckyday

【职场必修课】推荐给大学生看的几本书(12月14日更新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出专业无用的绝境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W:
  我本科读到第二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专业不是那么的好。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到后来发展到极端厌恶痛恨这个专业的程度,所以就想通过考研来换专业。
  你必须要身处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找出你的优点,这对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太难了些。你有优点但是你当时并不能立即发现,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找到。


  徐小平:
  你的问题就是一个传统专业的人做一个新的专业,而优秀的你不知道它的定位。其实这是中国大学急剧扩招产生的一个普遍特征。
  在中国的大学,教学的定位比较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师资质量差。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自己拯救自己。
  你如何走出当初的绝境,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W的基本资料:
  2000年,考入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本科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专业。
  2004年,考入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财务管理专业。就读研究生期间,在西门子全职工作长达一年半时间。
  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门子,现为中国第一套中国3G标准tdcdma研发团队核心成员。
  W:
  进大学的时候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或者说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真的是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决定一个人一生从事事业的第一步。当初我考入大学时选的是计算机专业,因为当时计算机、电子特别热,我也就没考虑会计等别的专业。
  我本科读到第二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专业不是那么的好。因为对外经贸大学本身是一个经济学科的学校,却办了一个理工类的专业,所以师资力量不是特别强。另外,学校的教学方式我也觉得比较奇怪,1/3的时间学管理经济学科,1/3的时间才放到你的本身的学科当中里面,还有1/3的时间是利用你已有的工具去弄一些程序。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的东西没什么用。
  本科阶段,我对计算机的各种课程都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其实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对专业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尤其是硬件。除了必修课,我一门选修课都没有选!
  到后来发展到极端厌恶痛恨这个专业的程度。郁闷难耐之时,我曾经找不少人诉苦,当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帮助。不过有一位师兄说的话倒是很好地提醒了我。他说其实大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而不是那些具体的专业课程。我觉得他说得挺对,于是开始特别注意掌握自己看书的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等等。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就想通过考研来换专业。
  最初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最想考的专业是企业管理。因为本科学的课程里有1/3是偏管理的,不至于完全从头学起。当时正好经历非典,非典期间在家里复习基础课,大概七八月份的时候,开始看专业课的书籍。所有的看完以后,发现这些东西全都大而空,都在讲一些空洞却毫无意义的理论,完全没有实践经验。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什么素质和一个学生有什么关系呢?但书上讲的全是诸如此类的东西。
  后来学校说企业管理专业干脆不招了,这倒好,免得我继续烦恼。于是我又在外经贸的研究生专业里看了一圈,觉得金融和财务这两个方向比较好,可以学到一定基础的职业技能,毕业出来就可以从事金融工作。所以当时就选择了财务管理专业。另外,财务管理专业在我们学校的就业率每年都是第一,出来肯定工作不愁。考前四个月每天读书都非常辛苦,一天差不多16个小时,最后终于考上了。
  等到真正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才发现读研究生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的同学他们也是这样的。财务管理这个专业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偏重于用财务的理论知识去管理,但是它没有很多的财务知识在里面,所以它发的证书是管理学证书。毕业出来的话,对应的职位就是做一些基础的会计工作,再往上走的话,会做一个财务方面的领导。
  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东西差不多都是老师讲一讲就完了,我自学也会,所以读了半年以后我就找去了西门子,然后基本上在那里开始全职工作。我的老板和我做事的方式比较相近,所以处得挺愉快的。在那里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还要考试,有一些老师也知道你在外面工作,他们肯定也不会很高兴,所以毕业论文就会比较难过一点。但是工作了一年半以后,终于还是拿到了学位。毕业后老板雇我的时候,是把我当做有一年半的工作经验来录用的,这在找工作的起点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
  我如今做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开始比较难,到现在已经做得很顺利。包括管理方面的一些交流,以及跟其他公司谈一些合作模式的事项。我在那里处理了好几个项目,效果都比较好。后来老板发现我在项目管理上有很强的能力,所以他把手里所有的项目都放在我这边。你必须要身处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找出你的优点,这对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太难了些。你有优点但是你当时并不能立即发现,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找到。
  对于专业与就业的问题,我的经验,或者说教训是:一定要把眼光从具体的学科设置中投射到更加宏观的层面。如果你能跳出专业的限制,独立地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决定,你的未来就有更大的可能被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考古与烤面包


  在我看来,考古作为一门专业固然伟大,但另一门专业——烤面包的价值其实也并不低于考古。无论你从事考古还是烤面包,都是崇高的而且可以使你感到幸福的职业。问题在于中国人才流动从体制上来讲远远不够自由,而且对个人心灵的禁锢更为严重,这不仅使考古学生转而去烤面包成为问题,学烤面包的学生想考古,其实也充满障碍。

  “严重无用”的人才
  我心目中“严重无用”的人才,并不是今天明天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心灵、目光、情感、思维和判断中,扭曲了常识和良知,迷乱了价值与方向,失去了独立与个性的人。我们的教育有很多问题: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大量青少年失学是一个问题。严重不足的资源在被人严重浪费也是一个问题。严重浪费的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严重无用的人才就是更加可怕的问题。

  前途思维方法
  我提倡的前途思维方法:如果把自己的出路用市场需求来考虑、来测量,机会就会很多;而如果把人生价值的标准用学历来衡量,用知识来测算,那么人生的路就很窄很窄。因为,市场给人才提供的机会,都在今天;而知识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都在永远。


  徐小平:
  你的问题就是一个传统专业的人从事一个新的专业,而优秀的你不知道它的定位。
  其实这是中国大学急剧扩招产生的一个普遍特征。我最近去福建的一所大学演讲,一个学生来和我交流。他说他学的是政治学专业,我问他学了以后做什么,他说不知道。我说总得有一个出路,他说可以考公务员吧,我说考出来有什么用吗,他说未必有用。大概五年前,我还和浙江某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个老师谈过。我说你们国际政治系的学生有前途吗,他说理论上说可以去外贸部、外经部、外联部。我说好啊,去那些地方能找到工作吗,他说基本上不能。然后我问他那学生毕业后该怎么做,他说本科生一般不好找工作,他们鼓励学生考研究生。那研究生能找到工作吗?我又问。他说,其实基本上也还是找不到工作。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还有些案例更让人欲哭无泪。在我的《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那本书里,有一个在浙江某学院念书的女模特,我给她起名叫颀长,因为她天生一副178米的魔鬼身材。但她就读的专业竟然叫服装设计兼表演!这让她完全搞不清楚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究竟是做模特还是设计服装。更使我啼笑皆非的是她在来信里对我如此写道:“本校的这个服装表演兼设计专业是培养多技能高素质的模特专业,对服装设计的学习和服装表演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得两方面都会有提高和进步。”这种专业设置的教学思想,简直是幼稚园的水平。就好像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要他们同时学会修钢琴、造钢琴。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么?假如这个钢琴系的学生认定将来只能靠修琴、造琴谋生的话,他就应该赶快退学,到北京钢琴制造厂去学徒。如此简单的问题,就包含了人生最重大的迷茫。职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职业能力和前景的不同。这两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专业设置的荒谬,造成了多少年轻人对于前途的烦恼,也造成了我老人家的麻烦——不得不向一个个青年宣讲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对学业的追求,应该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对课程的设计,也应该以学生的人生出路为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许多院校的急剧发展,导致两个问题:第一,许多专业的设置连老师、校长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学生毕业后出路在哪里。第二,这些系科的设置,连老师、校长也不知道它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要培养哪方面的人才。在西方,他们大学教育的目标就很明确。学历史的就是将来可以去法学院、管理学院。学数学的,将来可以去搞计算机。有这样的出路摆在那里,导致这两个我们看来非常冷门的专业变得十分时髦。而在我们这里,教学的定位比较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师资质量差,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坦白地说,选择读什么专业,对于个人的前途,其意义相当于找对象。甚至可能比找对象还更加重要。找对象如果不合适,尚可随时分手和离婚;而选专业,如果没有选好,那就问题严重了:你必须把自己的前半生通过努力获得的主要能力放弃。这简直相当于自杀一次。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没有太多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的权利。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自己拯救自己。因为你进了这样的学校,你抱怨也没有用。具体到你的例子,所以你就靠换专业考研究生来改变这样的处境。
  就考研来说,很多人认为,有学历总有好处,出国总有好处,我最怕这种想法。生命是不可以浪费的,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最佳的人生发展的设计图,我们就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读研上。举例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到了大四以后,按道理你已经挺完美了,可以到新东方来教书,也可以做《中国日报》的记者。但是一般而言,中国大学英语系的四年级学生,他的英语都不过关,并没有办法自如运用。那怎么办?只能是留学。那么他之前的四年时间就是浪费了。同样地,从现在看起来,你的本科四年也是被浪费掉了。
  这个理想的境界我们姑且不去说它,我想说的是,到了大四,假如你重新选择,你还会不会去选择读研?比如你现在也知道本科毕业就可以读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的简称。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最具权威的一种职业资格,由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发起设立。中国现有的CFA大都在大型跨国投资银行中国代表处和合资投资银行如中金公司等任职。CFA资格已经成了国内顶尖投资人才的代名词。,你当时是不是干脆就不去考研?只要来新东方读一年英语,一年之后,精神就变了,同时又准备CFA。当然考CFA的难度会非常大,我是从人生会计学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我们继续来讲读研的话题。其实读研的这个阶段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最最重要的。我现在到处讲的就是,大学生在学校里要做三件事:一是学好知识,二是了解社会,三是谈恋爱。我认为这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当你已经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假如说考研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或者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压力,慢慢地逼着你去考研。那么无论如何到了你开始读研的期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并非学术研究型的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如果你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道路,你还会陷入人生的困境当中。
  在你的故事里,你告诉我你在读研时去了西门子,在无线通信这个行业里经历了很多的困难,现在已经熬过来了,这很精彩。你如何走出当初的绝境,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读研究生期间到外面去工作的情况现在已经不新鲜了。但我觉得你的案例还是非常重要。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你的命运转折。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一份数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用型职业规划
  一个数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做数学老师,还有其他什么出路?
  答案是:非常多!如同十个数字的组合,无穷无尽。
  要知道,数学不仅是科学之母,数学也是商业之母。比如金融、财务、保险、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当然更有高科技……无数领域里,市场需要无数有数学基础的人才。不同的行业,无论其对于数学基础的要求是直接还是间接,偏重还是偏轻,拥有数学能力的人,可以相当轻松地跳槽、转行、滑行到一个热门职业平台。在企业里,在那些不属于硬性专业的领域里,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后勤支持、一般管理……只要你选准了一个行业,做下去,数学专业毕业生的精密思维能力和计算本能,同样可能令你迅速脱颖而出,从而使你迅速发现、升华、腾飞于一个可以长袖善舞的事业天空。
  我无法确切地告诉你数学到底能够有多少什么样的出路,但我确实知道我身边学数学的朋友去了美国,基本上全部改行,一般都是搞电脑、做统计、念财会、搞金融什么的。
  决定了“做什么”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按照各个领域的从业资格要求,给自己补一点课,拿个资格证书,积累行业经验,从而开始自己一生的发展。
  总之,职业前途与专业无关。或者说,你拿到专业学位未必得到前途,但如果以就业资格为中心,你得到资格就必然可以获得工作!
  当然,假使你真的喜欢学术、喜欢研究、真的想做一个大学教授,那么,你就有必要拿一个数学博士学位。因为,数学博士,是当好一个数学教授的必要从业证书。
  罗娑的职业规划图
  罗娑是谁?看过我的《图穷对话录》的朋友都知道,她就是那篇《四月是残忍的季节》的女主人公。
  罗娑的学历是什么?硕士。罗娑的专业呢?社会学。一所普通大学的一个普通专业。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说它有用非常有用,说它没用非常没用。罗娑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在人才市场中的用途,于是仗着自己的英语不错,在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部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工资不高,罗娑愁眉不展。
  罗娑找到了徐老师我,我给她设计了这样一幅职业规划图:一个月之内离开那个让她感到压抑的单位,两个月之内把北京户口扔掉,三个月之内在一家现代企业里找一份工作重新开始奋斗;两年之内不要来新东方读任何东西,而只集中精力成为她选择的领域里面的优秀专业人士;第三个年头开始的时候,来新东方学一年的英语;第四年开始的时候,好好把自己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整理包装起来,开始申请美国商学院的入学资格。
  离开大学和户口,她加入了一家世界行业领袖级企业。她真的是从助理开始做起,在外企强大的培训和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她很快就进了门,入了道,成为了她所在的领域里一个热门市场营销学专家。
  四年后的四月里,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同时获得美国五个顶尖商学院的录取,其中四所有全额奖学金。她最后选择了哈佛商学院。那个四月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她的消息实在是太好了,好到了令我这样的成功人士都嫉妒和生气的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坏的读研与好的读研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W: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徐小平:
  我的核心思想,就是读研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中国教育最大最大的弊病之一。
  你的考研经历,无论是你考研的动机,还是你选择的专业以及导师的类型,还是你在读研阶段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都恰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类“考研”制度暗合,都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研究生”。也可以说,你就是“好的读研”的典范!


  ※※※
  W的基本资料:
  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大经济学院,此后继续读研究生。
  在读研期间一直为能加入顶级投资银行准备,并最终加入荷兰银行投行部,年薪60万。

  W:
  我看过徐老师写的文章,您一般是不主张本科后直接读研的。我完全赞同徐老师的观点,因为您是针对很多盲目考研的学生说那样的话。但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我觉得我这两年研究生读得还是挺值的。这两年,我思考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简单地说,我考研是为了想明白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我本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时,我也是比较贪心的人,什么都想要尝试一下。因为本科期间我给自己的一个定位,就是要尝试不同的东西。从大二开始,我自己做了不少学校的社团工作,也参加过一些出国交流活动,还利用假期和课余的时间在公司里实习或兼职。各式各样的实习我都去做过,包括证券、咨询等等,还有朋友的私人公司我也去帮过忙。
  最后到了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却发现不知道干什么最好。一方面是因为体验了很多以后,有一点迷茫,没有找到特别明确的发展方向。看着周围的同学去宝洁、壳牌、“四大”之类,觉得自己想过一种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未来一定要进入顶尖的工作领域,这就要求很高的竞争力,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准备。而当时我在心态和能力上的储备都还不够。通过实习,我已经基本了解了几个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以及这些行业对人的基本要求,所以非常希望能够更好地让自己做好准备。于是,读研就成为我进入自己心仪的行业前的一个非常必要的缓冲和准备阶段。
  当时我也计算了读研的成本。因为我是推荐研究生,不是考的,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是考研的话,成本太高了,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也许当时我就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比如直接工作也有可能。但我现在读研的成本很低,不需要考试,导师又是自己很喜欢的,还可以有很多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这样综合考虑下来,所以当时就决定读研。
  于是在推研备选的几个专业中,我就选择了一个跟本科根本不搭配的专业,转到人力资源专业上去了。因为本科学的专业属于技术和管理结合,通过本科时的摸索,我已经明确了自己对技术毫无兴趣。
  当时决定要再读两年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两年不是用来读书的,而是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的导师也是很偏实物的导师。读研期间,我还做了无数的企业管理咨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先已经想好了才去做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不值。读研时我在外面实习比较多,如果是在假期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平时导师就不太同意。不过只要不耽误学业和导师的项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大家都要面对未来的找工作,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理解。
  通过这些种种实习,我渐渐发现,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我最想要的。后来我的兴趣慢慢就锁定在投资银行上面,而我以前积累的东西跟投资银行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终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投资银行。
  假如和那些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而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相比,我的劣势仅仅只是在于我老了两年,但我的优势是我对我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本科同学,全班有三十人,当时毕业以后工作的有十来个,大部分的人继续读研或者出国。当初这工作的十来个人里,他们现在能说自己想明白了的都比较少。即使想明白了,也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困扰。
  我们本科的专业是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职业定位很明确,就业形势也还可以。但这个方向与很多同学的兴趣点不符合,所以他们并不喜欢,我本科的同学中就业做本行的比例也不高。不过这实际上是高考选择的问题,跟专业本身的职业定位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发现这个职业定位跟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和别人相比,我确实少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时间我也在学校里没有白待。因为我不读这两年的话,就不会有“过来人”的经验。不读这两年,我就不会决定做投行。甚至不读这两年,也不会认识您了。
  我最后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投行,最重要的原因,坦白地说,是对收入的考虑。同时这个选择也是经过对自己的认真反思而得出的。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高度竞争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而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基本上只有投行能够给我这种环境。我也特别喜欢和这个行业的人一起工作。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考研的目的

  如何解决中国学生考研的盲目性?我想我能够提供明确无误的答案:考研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career)为目的。不确立这个目标,不把这个问题想透,就不可以轻率考研。否则,多一个学位,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
  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读研的目的就是要你在职业场上证明高等教育如何改变你的命运,提高你的地位。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你简直就是辱没了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考研吉祥三宝

  爸爸
  哎!
  本科毕业就非得考研吗?
  对啦!
  不考研难道就没有出路吗?
  哪有啊!
  许多硕士生也相当郁闷啊!
  接着读博嘛!
  学士硕士博士就是吉祥的一家!
  妈妈
  哎!
  病中的儿子何时能够回家?
  等考研成了!
  考不上难道你就不爱我吗?
  去火葬场吧!
  李嘉诚也就是小学毕业啊!
  少跟我废话!
  硕士博士烈士就是吉祥的一家!
  宝贝
  啊?
  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
  那妈妈呢?
  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
  那我呢?
  你是考研无意识的苦瓜!
  噢!明白啦!
  考研盲从抑郁症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考研盲从抑郁症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徐小平: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研究生来说,如果能把精力投入跟自己的兴趣相关的行业,一般来说都会有比较辉煌的成就。可以这样讲吧!
  在《仙人指路》里,我写过一篇文章《新杂志旧杂志》。文章里的女主人公“旧杂志”,就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研究生,但毕业后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经过半年努力,她只得到了一份广告公司月薪两千元人民币的offer。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那么读研究生究竟有何用处?正所谓硕士到手烦恼起,北广毕业等于零。
  那么她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她虽然苦读多年获得北广的硕士学位,但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却非常落后。换句话说,没有以就业为指导全面协调发展自己的能力。最糟糕的是,她以来自农村的出身而为自己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辩护,说一支口红贵得可以贵到农村人家几个月的口粮钱,一瓶香水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这可谓极其陈旧的观念。我也以种地为比喻,告诉她说,作为记者,你每天都要和人面对面交往、眼对眼对流、口对口呼吸,你的面孔,就是你的耕地;你的口红,就是你的化肥。为了面孔土地的肥沃而投资一些颜料和油料,是农民兄弟都深谙的伟大智慧。这是投资,而不是挥霍。这是施肥壮苗,而不是水土流失。
  “旧杂志”可谓“坏的读研”的典型性人物。如果以就业为指导,“旧杂志”同学读研时就不会只重视新闻理论和技巧,而不学习现代媒体人应该有的现代气质、表达和思想。
  其实,熟悉我的读者和学生都知道,关于考研的话题,在我的各种演讲、文章和关于职业问题的专著《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和重要的位置。
  我的核心思想,就是读研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中国教育最大最大的弊病之一。很多人在拿到他们苦苦追求默默等待的那张文凭之后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却远远低于自己当初的期待值,被工作抛弃,被机会抛弃,被社会抛弃。他们,几乎所有人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奋斗与出路结合,把自己的学习与生存挂钩,把自己的成功与就业焊接,把自己的幸福与工资串连。
  如果说在高考阶段,大家的人生理想、理性和志趣都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在就业目标上也许可以,甚至必须稍微缓一缓,不必要那么急切地决定。但临到大学毕业时期,如果你决定考研,你就一定要仔细想清楚你的考研的目的——毕业后出来干什么。因为,“更好的职业”才是人们读书的主要理由。如果对这个更好的就业出路存在怀疑,就千万不要跳进研究生的火坑!
  我曾经粗略地把处于大学后教育阶段的Graduate student(即“研究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比如基础科学和高科技,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是大学、政府或企业的研究机构,其职业头衔是教授、研究者……在这种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后教育中,博士学位往往是未来的入门资格。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学术研究生”。而另外一种,虽然在美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实现多年,但可惜在中国还没有被人们意识到,这就是职业学院制度,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等,这种学院的学生,本质上不是“研究生”,而只是一种为了进入所学专业而接受的职业培训。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职业研究生”。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生分开来命名,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就可以得到普及澄清,考研目的性也就随之而水落石出。
  但一般中国学生心目中的考研,却往往只是把本科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学两年,深入一个专题、多拿一个学位而已。所以,中国人考研,很大部分要求专业对口。而北美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个特定的职业未来,通过对大学后另外一个学位的学习,获得进入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资格。所以北美大学生“考研”,往往并不要求你有对口专业背景。进入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固然是热门背景,但物理数学人文地理照样有资格申请医学院入学。而法学院、管理学院这样的职业学院,学生的本科背景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在新东方,经常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是去美国读DBA呢还是去读MBA?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把中国人特有的问题,带到美国去麻烦别人了。为什么?美国有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是职业类学位;也有DBA,工商管理博士,则是学术类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只要求你会用现成的知识和工具去解决组织发生的问题;而工商管理博士,则要求你对工商管理提供新的、别人还没有发现、没有提出、没有想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所以答案非常简单——你想做管理、搞企业、赚大钱,就读MBA,如果你想到北大光华学院搞研究、带学生、写专著,你就去读DBA!
  再回到你的案例。你的考研经历,无论是你考研的动机,还是你选择的专业以及导师的类型,还是你在读研阶段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都恰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类“考研”制度暗合,都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研究生”。也可以说,你就是“好的读研”的典范!
  曾经有一个在新东方教书的青年教师,他毕业于一个边远省份的师范大专英语专业,来到北京努力奋斗,成为了新东方新概念英语部一个不错的教师。在和他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会且只会培根的一些名言。其实这就是他的核心问题——虽然侥幸在新东方做了一个老师,但他的英语和文化基础并不足以长期支撑他在这个领域发展下去。但他把进修深造的迫切需要,错误地定位在学位之上,以为自己只要出国读个MBA,就可以解决他的心理和职业发展问题。其实,他需要的是真正定心读书思考的机会,考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告诉他,他不应该读MBA,因为这个学位对于他认定的教育职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既然他喜欢教学并且打算把这个工作当作事业来终生追求,他就应该顺水摸鱼,从实际出发,干脆到北大或什么大学的英语系读个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我说,别人考研是为了拿个学历,而你的这个考研计划则将直接丰富你的讲课、直接提高你的收入,直接推动你在新东方教学岗位上不断升官发财(在新东方做到管理者的收入会很高),为了这个具体可行的职业目标而考研,那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哪怕花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努力读书,黄金屋和颜如玉都会被你读得次第敞开的……
  这也是一个“好的读研”的典型。总之,一定要把读研和你既有的经验能力以及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这样的读研,才是理性的读研,才是能够确保人生收获的读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对“研究生”的一项语义学考证

  我曾经在多次演讲和写作中提出,对于美国人的职业类硕士学位教育,我们不能简单翻译为研究生,而应该称之为“大学后职业教育”(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称之为“有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an Masters degree)。由于这些专业的特点,职业硕士教育并不要求申请者有特定的对口专业,而只要你证明自己是一块有能力完成学业的料子就行了,所以,它们给北美本科毕业生,无论是否好找工作,提供了非常宽广的人生发展通道。
  中国教育把这种本质意义上的职业训练课程,翻译和理解成“研究生”教育,事实上造成了理念上的混乱,也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境。这些学位本来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予学生一种“就业资格”,你入学只是学习、记忆、理解、分析并掌握从事某种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进入某个行业挣钱谋生的资格证书——比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的执照而已。
  英语单词research,是re和search的组合。re是重复的意思,search是寻找。重复寻找,在已经找过的地方继续找——找过的东西,re找一遍——在发现了的东西中间,再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只存在于学术类研究生领域。在学术领域里攻读学位的硕士生,才可以称之为“研究”生,而在professional field追求职业资格的大学毕业生,则只能称之为带硕士学位的“职业培训生”!
  我想,我的这一项考证,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它对于中国学生解决“考研”还是“不考研”,以及“考什么样的研”,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考研前的“三思”


  1过去几年,你的学科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和出路是什么?你认为这些学长的出路,是值得你为之付出三四年寒窗生涯的前途吗?
  2这个专业,以及这个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是你喜欢的吗?
  3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其学位是从事相关工作需要的必备条件(即“从业资格”)吗?中国职场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把硕士当作一种比学士更高的素质,而不是当作一种从业资格。

  以上三点,如果你不确定,千万要再思而行。因为,大量工作岗位尤其是工资更高的外企,他们看中的更是三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不是三年的考研读研“资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弃学术的正面意义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S:


  我一直都能获得最好的机会。我也曾分析自己为何如此顺利的原因。我觉得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东西特别快。不过再顺利的人生也会有困惑产生的时候。眼下最困惑我的,就是我是不是该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
  当初我选择读研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我特别欣赏那些独立的知识分子。在北大呆的时间很长,见到学校里很多真正的学者,让我觉得那些知识分子活得特别有意义,对社会亦有特别的帮助。可是如果做一个职业人士呢,和做知识分子的感觉比起来,似乎就很有欠缺,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上面。


  徐小平: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总是需要寻找自己,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和机会。我常常看到各方面条件优秀得不得了的学生,最后却一事无成,收入很低,心情很坏,生活质量很差,心情很郁闷。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的转折点不在于你放弃了出国,而在于你放弃了学术制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职业人士,就是资源的配置者和调度者。资源配置调度得好,你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它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
  现在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思想,唤醒民众。现在的中国,缺少的是能走到创造财富的第一线,走到配置和调度社会资源的第一线,为社会带来繁荣和富有,同时改变更多人命运的那种知识分子。


  ※※※
  S的基本资料:
  2001年,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财务专业。
  2005年,继续在本专业念研究生,希望从事学术研究。
  2006年,在高盛投资银行部实习,萌生了放弃走学术道路的念头。

  S:
  我在北大本科念的是财务专业,毕业后推荐直升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挺顺的。我是福建人,高考的成绩大概在全省排到二十名左右。在本科阶段,我的成绩在本专业基本上一直排第一,奖学金拿了好多。本科时在学生会也做过,一直做到学生会主席。我还被选为学校的校际交流代表,当时全北京一共选了五个学生。本科时去了三四次美国,前后加起来在国外应该呆了一年左右。还在香港实习过一段时间。
  这样一直到本科毕业,又顺理成章地直升了研究生。
  简单地说,我一直都能获得最好的机会。我也曾分析自己为何如此顺利的原因。我觉得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东西特别快。同样的东西,我总是比别人花少得多的时间,就可以很容易地加以掌握了。
  不过再顺利的人生也会有困惑产生的时候。眼下最困惑我的,就是我是不是该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现在回过头去想,假如学校依旧推荐我读研,我是不是还会接受,恐怕就比较难说了。当时读研的目的,是想继续读博士。但是现在这种愿望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了。当时想读博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财务方面的研究特别感兴趣。
  可现在我觉得自己做学术研究不是特别适合。这种心情的改变从何而来,我也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一天莫名地,我忽然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呆的时间太长了。很想出去看看实际的资本市场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愿望一旦产生,就一天比一天强烈起来。在研一的时候,我在高盛实习了一段时间,做投资银行。
  另外我比较后悔的一点是,即使读研,也应该选择国外的名校。因为如果要走学术道路,必须要找到最好的导师,否则他的研究方法不正宗、不先进,读研就有点近似于浪费时间。所以我有了出国申请念研究生的打算,自己也为此考了托福。
  当初我选择读研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我特别欣赏那些独立的知识分子。在北大呆的时间很长,见到学校里很多真正的学者,让我觉得那些知识分子活得特别有意义,对社会亦有特别的帮助。可是如果做一个职业人士呢,和做知识分子的感觉比起来,似乎就很有欠缺,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上面。这一点也让我在做未来道路选择的时候,觉得特别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观念决定一切
  选择决定命运。而决定我们选择的,并不是性格,而是价值观念。
  知识分子
  把知识商品化,把思想市场化,把理论金钱化,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财富与精神
  有人会在创造财富时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精神追求上也成为绝代佳人——比如在世界各地创办“开放的社会”研究所的索罗斯、创办了汕头大学和东方商学院的李嘉诚、捐献100亿美元资助人类攻克癌症、艾滋病的比尔·盖茨。所以,我的真正的思想是:我们追求精神,但是不蔑视财富;我们追求财富,但是不背弃精神。


  徐小平:

  谈谈我对你的印象。你说得并不多,但是非常清晰,有一种智慧的光芒。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你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你的同学比起来,你一路走过来不同之处在哪里?比如说我自己就很清楚我的特点。我从小就能说会道,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试图抑制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最后发现不行。所以不停地说话成为了我顽强的生命力的象征。根据你自己的分析,你学东西特别快,这显然显示你的智商特别高。
  其实,关于智商的话题,我是不敢接触的。因为我在很多方面是弱智的。比如让我分析外汇,一百美元买入价875元,到底是赚是赔,我自己完全搞不清楚。这说明我数学方面的能力很差。去年夏天我在哈佛遇到一位教授,他被称之为人类有史以来一百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发明的一套理论叫多元智慧理论,被称为皮亚杰之后最杰出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9种不同的智慧,这9种不同的智慧是先天带来的,有人生来就有人际关系的智慧,有人天生就有空间想象的智慧,有些人有语言天才,有些人有数学天才等等。根据他的理论,我发现我最缺的就是逻辑和数学智慧。我的小儿子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他的语言智慧跟我一样强大。虽然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但我实际上没有音乐智慧。在听完一段音乐之后,我永远记不住旋律。可是我能记住歌词,我有这方面的天才,这是我大学毕业以后才发现的。我在北大当音乐教师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写的歌词不错。但从来没人夸我作曲作得好。
  你说你一路走来十分顺利,却仍然有困惑。对此我很有感触。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总是需要寻找自己,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和机会。近来我正在探讨一个特别让人感觉悲哀的问题。我常常看到各方面条件优秀得不得了的学生,最后却一事无成,收入很低,心情很坏,生活质量很差,心情很郁闷。一言以蔽之,凡是不幸福的标志,在他身上全可以找到。郁郁不得志还算是好的,个别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结局。每每看到这样的学生,我都特别地痛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况他本身的才质已是如此杰出,却落得天生我材无用处,怎不让人叹息!
  在出国的问题上,我想你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你发现在国内念财会专业的研究生不行,已经打算出国去读。可是就算你进了国外的名校,念的是非常尖端、非常优秀的财会专业,你的出路仍然是进入大公司高层去做财务管理。而不是你设想的学术研究。所以,你现在选择进入高盛是完全正确的。考研之前你如果知道有这么一个在高盛做投行的机会,你很可能就不考虑读研了,是不是?当然,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国外念书深造,进一步加强你的职业竞争力,也是完全合理的。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的转折点不在于你放弃了出国,而在于你放弃了学术研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你说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前段时间,我给中国农业大学捐了一笔钱。我昨天收到一条短信。这个学生说,徐老师,今天你的捐助发到我手上了,我要哭了。如果你愿意,可以来组织一下具体操作这件事。我捐款的目的是想每年帮助农大五十个最穷最穷的学生。学校方面当时问我人选的条件是什么,我说惟一的条件就是最穷最穷,至于智力什么的我都不管。如果仅仅是捐钱还不是我全部的目的,我希望你们能定期去给这些学生做一次讲座,讲述你们的学习经验和职业经验。本来我是想自己定期去给他们讲的,但一想到我要连着讲四年,我就精神崩溃了。我实在没那么多可讲的。我曾经把这个想法讲给我在高盛的一些朋友听,他们都觉得此事功德无量,都想要投资赞助此事。现在我想请你们去给他们讲。若是你们去讲,跟他们交朋友,我觉得四年以后,必有重大成果。你们要告诉他们,你们在职业和人生道路通向成功的路径,你们遭遇挫折时的的反思,让他们也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觉得这件事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我强烈地鼓励你去做一个职业人士。我刚才讲的那件事,实际上说的就是投资和事业的关系。而一个职业人士,就是资源的配置者和调度者。资源配置调度得好,你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它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比如我自己,我就不算公共知识分子,但我算一个独立知识分子。
  现在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思想,唤醒民众。现在的中国,缺少的是能走到创造财富的第一线,走到配置和调度社会资源的第一线,为社会带来繁荣和富有,同时改变更多人命运的那种知识分子。如果这种知识分子多了,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有了保障。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结构里最紧缺的就是职业人士。这种人应该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最缺乏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崇尚读书破万卷,而忘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极其需要职业人士,这样一个社会才能保持健康长久的运转。如果这个阶层能够不断壮大,并且社会舆论把它当做一个神圣的理想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糊口的代名词,你就会充满自豪地去追求它。
  其实在北大就有很现成的例子。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生物系主任陈章良教授,当时对他的报道中,有两个细节至今使我难忘:一个是他和他的坐骑蓝鸟小轿车的一张合影,一个是北大生物系的老师奖金比其他系多出一倍以上。我不知道陈教授对于生物学学术上的贡献有多大,我也不在乎,但他留学回国之后,极大推动了北大生物系把科研向生产力方面的转化,这就是对中国社会居功至伟的贡献!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是美国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最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之一,更是留学生能够带回国的最珍贵的思想与贡献之一。从这个角度,陈章良的贡献,其实并不亚于近百年来中国留学史上那些学有所成、回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学科的学术泰斗和先贤。因为他开创的和代表的,是一代科学工作者以及中国社会大众最紧缺的新思维、新价值、新地位和新生活。陈章良只是中国机会的一个象征,象征着在腾飞的中国,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做成世界级的伟大事业,并且获得人生价值的多层次、全方位、高纯度实现。陈章良并没有创造时代,是这个时代创造了陈章良,这个时代也更在呼唤着更多的陈章良的出现。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时候,许多有知识分子情结的人不屑或不愿去做一个职业人士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对市场的运作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比如,市场上,人才就像建材,需要购买者挑选、试用、遗弃、保留。如果你把这种程序当作无情的甚至是羞耻的事情,你是否就甘愿继续抱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放?但是,这种被选择的程序却又恰恰是市场经济时代重新赋予知识分子和各级人才真正个人价值和尊严的途径,也是已经被历史证明唯一畅通的人生大路。你只有学会勇敢地在人才市场上去兜售自己的肌肉,展览自己的皮肤,显示自己的力量,叫卖自己的价值,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当你真正掌握了职业人士应该具备的新的思维、新的语境、新的工作方式,你才会对这个新的价值体系给予发自肺腑的肯定!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对Overqualified的神译

  Overqualified这个词,主要用在职场上,具体说是在求职场上——你去申请一份工作,假如你教育背景和经验能力超过了这份工作的要求,你就很难得到这份工作,人们就会说:Sorry,you are overqualified,所以,你还是另谋高就吧……
  我知道overqualified这个英文单词,是在1990年早期。当时我在加拿大刚刚硕士毕业,开始无望地找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就对如何找工作感上了兴趣,慢慢居然成了半个专家,也就知道了overqualified这个单词,以及这个单词代表的我当时的无奈。
  Overqualified不但是一个词,而且更是一种概念。可以说它反映了西方发达社会一种特有的职场现象:即高学历的人如果想低就,其实也不容易,人们宁可雇用学历相当的职员,也不愿聘请降格以求、教育过剩的求职者。因为根据教育规律,龙生龙,凤生凤,法律博士(JD)搞诉讼!有了高学历而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在西方人看来,如果不是你综合素质有问题,就是你当初学习目的不正确,总之我不能雇你!
  Overqualified这个概念,揭示了一个简单常识:人才市场上,并非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高学历(硕士、博士)的工作机会,永远不如低学历(本科、大专、中专)的工作机会多,市场需求量大。硕士博士,也是一种教育产品,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按需供应,而不应该盲目生产、盲目追求!
  但我居然无法从我最热爱的博大精深的中文,找一个相对的单词,来翻译我那可爱的overqualified现象,来介绍这个对大学生人生奋斗意义重大的概念。
  后来,我灵机一动,就从音译下手,一下子就找到了overqualified的翻译:查overqualified之词,乃是资格过了反而不合格的意思。也就是中文的“过犹不及”之说。过犹不及,过了就是废了,于是,我把Overqualified,译作“过立废”。过立废,过立废,资格过了立即作废!
  Overqualified——过立废——学历过高反而找不到工作,过于强调高学历,反而会让市场自己在人才市场上过期作废,甚至立即作废!过立废是一种现象,是今日中国市场上许多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

  我工作的性质

  我做的工作,就是教育和职业指导老师的工作。大海航行靠舵手,丝路探险靠导游,我是驾车自助行的导航,我是超市万花筒的导购……我的工作,和一种人非常类似——我指的是北京城外入口处那些专业带路人。当新东方学生,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或走到一座他们一生都在为之努力靠近并进入其中的都城和宫殿门口,而却不知道向左向右、前进后退、留学还是移民、考研还是就业、辞职还是留职、结婚还是离婚时,我老人家就是那个专门为他们站在人生旅程路边上,头顶一个金字招牌,手持一个硕大箭头:带路!——我是他们最最需要并信任的带路人!
  城市入口处的带路人,他们带路是为了自己赚钱吃饭,万一把路带错,他们顶多砸了一天的饭碗;而我带路,则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幸福,如果我把路带错,我就会砸了他们一生的饭碗。砸了学生的饭碗,我很担心,但我更担心因此而砸了我自己的饭碗。所以,为了学生和我自己的根本利益,我带路,只能把学生带到安全地带,带到黄金地带,带到成功地带。如果我不确定前面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我不带还不行吗!
  所以,跟我上路,肯定没错。因为你要走的地方,我刚刚走过。我知道前面有多少陷阱,我知道路上有多少清泉,我知道哪里可以逗留憩息,我知道何时必须日夜兼程……假如我自己没有走过,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起推断,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清晰的人生路径,选择自己下一步如何迈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叉点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X:

  我选择香港地铁公司主要的原因:第一,可以预见轨道交通行业的前景在内地是非常不错的。第二,我希望做一个公共服务类的行业,这个公司能够满足我的这一愿望。第三,它是第一年在内地招人,所以我觉得机会很好。


  徐小平:

  假如你有择业的正确意识观念了,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就是一个对于旧的传统、旧的人生观念的埋葬者和掘墓人。
  当你真正追求公共利益的时候,你的个人利益也就会水落石出。


  ※※※
  X的基本资料:
  2006年,毕业于某著名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历。
  毕业后短期就职于团中央下属某组委会。
  2007年初,应聘香港地铁公司,赴香港就职。

  X:
  记得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的时候,特别痛苦,因为要选择。人最痛苦的,其实是选择的时刻。当你有目标的时候,反而是最开心的。因为你只需要努力去实现你的目标就行了。
  我是大学第三年开始第一次找工作的,但是我第一年找工作特别不顺利。仅仅就职业而言,就有很多诱惑摆在面前。更别说还有出国、读研等等。因为找工作不太顺,我一度严重地怀疑过自己,开始犹豫是不是也去出国或者读研。
  在找工作的初期阶段,我并没有想去公共服务业,而是特别想进制造业。那个时候的我感觉上是特别想看到实物成果的一个人,有一点儿虚荣心,希望自己能够经营一个品牌之类的。后来我的观念才逐渐转变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面试。那家公司是在它那个行业排名世界前三的一家外企。那次已经到了二面,面试官没有问任何专业的问题,只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你人生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我来不及仔细思考,把临时想到的几件事情说了出来。头两件事很容易地过关了,可是最后一件就卡住了,当时我说的是“要在一家制造业外企成为部门经理”。但面试官一听我说完就表示不认同我的说法,而且我说的任何一个理由他都能找出理由来反驳我。他说的话里最击中我软肋的一句是:“你完全迷惑于表面的光环和虚幻的荣耀,根本没有考虑事情的实质是什么!”
  说到后面自己已经哑口无言,无地自容得只想赶紧离开那个座位。我本以为就此结束了,但面试官却让我明天再去,还是说那三件事。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真有些灵魂脱壳的感觉,面试官的话一直在耳边像被按了复读键一样反复播放。是啊,我为什么要在一家制造业外企当部门经理?为什么?对此我以前真的没有仔细的考虑过啊。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我反反复复地思考了这些问题。我痛感其实面试官说的话很有道理。我们的确在追求很多东西,但往往只是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没有看清本质。第二天重面的时候,我把第三件事换成了“带领一个团队成功开发一个商业项目”。它和企业管理相关,并且又跟我的专业有关,并且我通过自己实习时的经历,说明为什么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终于把面试官说服了。他在这次面试最后说的一席话也让我极其难忘。他的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利益的切合点。我拿到了这家外企的offer,后来虽然因为别的原因我没有去,但我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我现在的这份工作第一年在香港,然后来内地。工资在内地这边是年薪12万多,在香港16万多。公司主要的业务有三块:一块是地铁轨道建设和运营,一块是房地产,还有一块是物业。
  我选择香港地铁公司主要的原因:第一,可以预见轨道交通行业的前景在内地是非常不错的。他们在香港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现在刚刚进入内地拓展业务,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一定会发展得很好。第二,我希望做一个公共服务类的行业,这个公司能够满足我的这一愿望。第三,它是第一年在内地招人,所以我觉得机会很好。
  坦白地说,如果从更长期的一个角度考虑,我的目标或者说我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对此我还感到有些迷茫。因为毕竟我自己现在经历得还太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体验,对自己的了解也不够。所以还不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是想干什么,另一方面也觉得可做的事情确实太多太多。
  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我是这么考虑的:首先,这个项目本身有好几块业务,在未来一年到两年里,我希望对各个方面的业务都有所了解,对这个行业不同的职能有所认识,有很多东西要学。就现在来讲,我还说不好我到底具体喜欢做什么。其次,现在和这家公司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我还不太确定这个公司是不是我长期能呆的公司。未来也有别的可能情况发生,比如我对房地产感兴趣,或者我对运营大型的写字楼或者商场感兴趣,那么我也可能会去转换。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当然也要去考MB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工作的最低与最高纲领

  人们为什么出来工作?——工作的主要目的,或曰最低纲领,就是谋生。工作的最高纲领呢,肯定是为社会服务,在充分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比如像我老人家现在所做的这样。追求最高纲领,不要忘记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其实也包含着最高纲领。

  人是教育的产物
  人是教育的产物。喝狼奶长大的孩子是狼孩——虽然喝牛奶长大的孩子,只要不和牛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变成牛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高中和大学学生,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教育环境、舆论大势,就会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然就会影响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必定就会影响整个他所处的群体,他所发挥影响的社会。

  大学生的生产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生产力,才能解放全社会的生产力。你的生产力在哪里?你的生产力植根于你自己喜爱的职业,它蕴藏于你自己想从事的事业。


  徐小平:

  其实看到像你这样的咨询者,看到你在职场上的发展空间有这么大,我觉得非常非常的不习惯。长久以来,我习惯于跟有问题的学生谈,来找我的人通常都有着特别糟糕、特别混乱的人生。跟他们谈就显得我很睿智,要不然我就没有什么成就感。而你呢,总体来说我觉得你现在这样就非常好。也许我的角色要变一下了。
  你说到最初选择职业时执意要去制造业,这是相当愚昧的一种观念。我不是批判你,我是讲一个我的感悟。我曾经在香港认识一个投资家。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老跟我说投资可以赚几十倍的钱。我就问他钱从哪里来,他说靠资源配置。最多的钱进入最好的产业,最好的产业进入最好的公司。资本家的钱最终还是从土地里来的,比如从新东方里面来的,它一定是产出来的。我也觉得这帮混蛋拿着钱在赚钱,不劳而获,但这么想是不对的。
  以前我看到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在那儿买一幅画,几百万、几千万,我觉得这种人真应该杀掉。后来我想了一下,生活在五万年前山洞里的原始人,吃饱了没事的时候也得画一幅画消遣。除了物质的满足以外还得有精神满足,在原始人那里就已经开始有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反而会有这种误区呢?这都是过去教育的结果。坦白地说,造成这种误区的即使不叫邪恶的种子,至少也是扭曲的种子。杨白劳那么穷,出门躲债七天,回家还买一个红头绳,可见爱美之心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比如将来你肯定会买奢侈品,虽然它在价值上有一些虚拟的东西,但那其实就是进入繁荣、财富、社会和谐等等的象征。可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所受的教育是脱节的,就像你最早想进入制造业,是吧?
  从你说的选择公司的三点理由可以看出,你对行业的展望是基于对公共服务业的正确理解之上的。比如,你并没有把公共服务限定为做官或者行政,也没有限定为非盈利的组织机构,这就是非常正确的观念,这就是这个时代公共服务业的新特征。也有一些来找我的其他学生,他们也把理想寄托在国营企业,但理由恰恰是诸如工作不累、没有压力、管理不严密等等。假如你有择业的正确意识观念了,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就是一个对于旧的传统、旧的人生观念的埋葬者和掘墓人。
  前不久我就把一个同学的旧我埋葬了,从此以后他可能就是一个新我。他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国有企业,他就是在选择一条急剧缩小的人生道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像你这样就非常的不错。你的选择,对一个人的未来,就是一个正确无误的选择。比如马克思当年说要为全人类服务,那么我们今天怎么为全人类服务?你看星巴克,它已经做到了为全人类服务。新东方也做到了这一点。也许有人说,新东方怎么算公共服务业呢?我说当然算。既然卖一杯咖啡,做一个补习班都是这样的,那地铁行业就更加毋庸置疑地是公共服务业。其实一切行业都有公共价值,如此它才有存在的理由,否则它就不会存在。
  另外,你说香港地铁是第一年在内地招人,所以你看重这些资源。这虽然是稍微技术一点的因素,但也是很经典的市场意识。
  假设人生奋斗是一种技术的话,虽然我们很难把观念这种软的东西进行量化,但我认为你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对于未来的规划肯定已经属于尖端技术的范畴了。这种尖端技术包含了职场的竞争意识,行业的意识,公共服务的意识。当然,对公共服务意识的强调并没有任何行业歧视的意思。
  第二点,我对你最欣赏的就是比较伟大的理想主义。坦率地说,如果我们新东方当年就为了赚钱,我们一定做不到今天的成就。任何企业都一定要有社会责任。而当你真正追求公共利益的时候,你的个人利益也就会水落石出。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入学顾问及其他


  美国大学入学顾问,admissions consultant,or,college entrance advisor,是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行业。许多大学录取专员admissions officer,包括一些哈佛大学录取办公室成员,在为大学干了一段时间、积累了经验和信用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学入学顾问,专帮高中生申请名牌大学。许多美国家庭,尤其是那些能够承担费用的家庭,也愿意出资两三万美元,请入学顾问为之帮助。这成为美国最近年来,高等教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新东方其实是这方面的先驱,开始得并不比美国晚。我1996年回到中国之后,在利益和责任心的双重驱动下,就成了新东方第一个专职帮助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奖学金的老师。新东方其他老师告诉学生怎么考好托福、GRE,而新东方徐小平老师则告诉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优秀背景真实、准确、响亮地表达出来。
  大学录取顾问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的学校(而不仅仅是哈佛、耶鲁),并帮助学生把自己最适合这个学校的“素质”,或优秀点,展现出来。
  唯一不幸的是:中国学生对于寻找入学顾问的重要性,还不那么认同(虽然连我自己的外甥和儿子,我都聘请入学顾问帮助!)。
  同时,更不幸的,是中国这个产业才刚刚起步,有经验、有能力、有信用、可靠可信可敬的入学顾问很少很少,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中国教育紧缺的,其实何止是美国大学入学顾问啊!与学科教育相配套的许多专业人士,比如适合中国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自己的升学顾问、专业顾问、学习顾问、心理顾问、职业顾问……我们的缺口,大概不是用“严重”能够解释的,基本处在原始状态……

  当公德和爱心成为教育标准

  如果一种高等教育体系,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上好大学,你就必须做好事、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关爱孤寡人士、做义工、做劳工(打工锻炼、挣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些东西,不仅被作为一种美德提倡,作为一种品质在鼓励,而把它作为你在入学、升级、个人价值升值上旗帜鲜明、赏罚分明的优点和分数,那么,这个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一定会以这种标准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一定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有公德、有奉献的人。
  把社会公德和爱心慈善作为衡量和选择学生的一个标准,是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特点之一。在这个体制下,孩子们会在入学前努力表现自己,他们会在入学后努力根据这个标准成长,他们更会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时,让上述标准成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最积极最负责最有价值的公民!它不仅是美国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价值标准,也是美国社会选择人才的一种价值标准、也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标准……美国强大、繁荣、富有,同时,美国人民还是世界各国人均慈善捐赠最高的人民!
  美德如同一切技能,需要学习和演练才能获得。而一切学习和演练,都需要有考核标准和奖励条件,才能鼓励人们去努力获得这种技能。

  目的与归宿

  一个看上去纯洁可爱的大学生从远方来找我,告诉我他的梦想是想从政。问到最后,他为什么要从政,他说:“我的一位亲人因犯事进了监狱,被判无期徒刑,我想从政,是想进入官场从而打通关系,把他弄出来。”
  无独有偶,2005年圣诞节期间,在我参加的凤凰卫视胡一虎“一虎一席谈”节目里,也有一个大学生,成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官。他的当官目的在电视上也阐述的清清楚楚:将来利用手中的权力向与其家庭发生过肢体冲突、打伤了自己祖母的邻居复仇。
  就上述两个青年人而言,我接触过的学生,属于比较罕见,但是,他们心灵深处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当官谋私、从政复仇、考公务员以冠冕堂皇开始腐败人生的这种意识,毫无疑问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上天所赐,不是凤毛麟角,而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
  不错,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贫民弟子尤其是农村贫民子弟,通过当官改变命运,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人生追求。人各有志,对此我并没有异议。但我强烈提倡两个东西:第一,当官必须要有正当目的和正确价值导向。第二,人生幸福未必只有当官才能实现。除了官场,广大青年还可以通过商品市场来实现自身价值,完成命运改变。这种一开始就把家族复仇和干预司法作为人生主要价值取向的追求,无论如何是一种可怕的行为。
  不过,我在谴责和企图帮助这个青年走出思维黑暗误区的同时,更谴责那个使他滋长了这个复仇心态的社会环境。我在倾听了那个当官只为挽救大牢中亲人的学生的同时,更质疑为什么四年大学教育竟然没有改变他这种愚蠢而疯狂的念头。
  当官,从政,你确实有机会滥用权力,但如果把滥用权力当作你当官从政的主要追求时,这个追求,必然失败,而且会败得很惨。这有点像世界杯:你可以在世界杯上故意伤人、故意手球而幸运地逃避惩罚,但如果把故意伤人、故意手球当作你训练计划的一部分,这样的球员一定不可能给足球带来任何好处,也不可能真的从足球上得到什么东西。

  目的扭曲,归宿必然扭曲。梦想黑暗,人生必定黑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睁开眼睛看世界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Z:

  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你心里更明白你自己以后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和以前那种每天读书然后去考试的状态下产生的思考,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徐小平: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我们都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如果有条件,要多创造一些短期出国的机会。如果出去比较困难,至少也要尽可能地多和在中国的外国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学习人家的长处。

  ※※※
  Z的基本资料:
  2002年,考入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专业。
  2003年,大二时加入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后任AIESEC对外经贸大学分会会长。
  2006年毕业,现就职于某大型合资企业投资银行部。

  Z:
  先讲一讲我的家庭背景。我是四川人,家庭是蛮传统蛮保守的那种。所以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大学毕业以后考研,然后再出来工作。因为总觉得高学历会很重要,我父母都是一直这么跟我说的,我也一直这样去想。
  大二时,正好学校里有一个国际性的学生组织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当时正招新。我想,除了读书以外,这应该算是另外一种蛮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就报名参加了。这个组织在全球很多国家也都有分部。它在中国有一个总部,在国内许多大学设有分支机构,主要做学生交换的活动。在中国,它一方面把国外的一些在校大学生引到国内企业来实习,另一方面把国内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实习。
  我参加这个组织以后,在里面做了不少事。即使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和外国学生交流,我们一般通过英语来交流。后来也去了一些国家。我的整个人因此改变很多。简单地说,在这样一个国际组织里面,你的视野会变得很开阔。
  在AIESEC的活动里,要求每一个人去表演一种很独特的舞蹈:AIESEC DANCE。这种舞蹈是全球统一的,然后伴着AIESEC音乐,大家一起跳,从这点就让人觉得AIESEC的成员很开放。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因此对这种活动很有感觉。记得第一次在北京开大会,当时白天开会,晚上就是晚会,很多人在那里一起跳,那种感觉真的很不错。
  与很多别的社团相比,虽然你也是做一样的事情,但体会到的文化还是很不同的。而且很多社团,普通成员没有很多事情可做,除非你干到部长之类的才会有实质性的事情。但是只要你进了AIESEC,一开始就会有很多工作去做,开会特别多,事情也特别多。这就要求你必须必须很好地安排你的学习和活动。最初体会到这种感觉,对于曾经是“书呆子”的我来说是很奇妙的。
  加入AIESEC更大的收获在于,不同视野、不同背景的人一起交流,我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背景来考虑问题。同时在不同背景的朋友身上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有一件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每年我们都要接待一次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生团队。当时我们就请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表演一些他们日本本地的节目。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组织里,对政治的敏感度比较弱一些,我们就没有太在意他们节目的内容。但当时的时间刚好是“九一八”附近,在台下观看节目的学生观众又有不少来自东北的同学,顿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东北同学说这个日本学生团队表演的节目里含有色情的因素,这是对中国的侮辱。
  其实那天那些日本学生穿得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他们那天打扮得特别慎重。女孩子都穿和服,男孩子都穿传统的衣服。我们这边作为组织者的中国学生也穿得相当正式。本来原意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多沟通一下大家的文化。可能唯一引起纠纷的,就是日方的学生拍了两张节目的宣传照带到现场,照片里人物的动作以及说明文字在日语的意思里确实有那么一点点挑逗或者戏谑的意味。但基本上属于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觉得无所谓的那样一些东西。而且他们的本意也是为了让节目更好玩一些,渲染一下气氛。
  可是那一群中国学生,当然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同校的同学,强烈要求日本学生道歉,不然就会去学校告我们这群组织者,并且威胁要把照片公之于众之类的。我们作为组织方当时就被迫做了很多协调的工作。那些日本学生觉得整件事很不可理解。对他们而言,可能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大家处的立场不一样,他们不能够意识到为什么这些本来无所谓的事情会在中国学生里引起这么大的反应。我们去给他们解释了很多,说了很多委婉致歉的话,最终日本学生那方面还是同意向中国学生道歉。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就在我们学校的草坪上,很多中国学生围着他们骂,你们日本怎么样,你们日本学生怎么样,你们不要再来我们中国了。当时无论是他们那些日本学生,还是我们这些组织者,都咬着牙没有说话,就等着他们把指责的话说完,等他们把气消掉。这件事情才总算结束了。
  可是这件事留给我的震撼还是蛮深的。我这才强烈地意识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大家的观点会完全不一样。就像这件事中要求道歉的中国学生,他们一定觉得日本学生无礼之至。但反过来讲,日本学生也会觉得中国人很无礼。所以有的时候,即使相当简单的问题,也会变得非常棘手。我也得出一个教训,如果你不了解别人的情况,或者不想了解别人的情况,最好还是不要去以你主观的意志去强制别人做任何事情。很多时候大家真的需要增进一些了解,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立场。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你心里更明白你自己以后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太重要了。它和以前那种每天读书然后去考试的状态下产生的思考,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在这方面,我也有特别深的感悟。
  我当初刚进这个组织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太多,只觉得做这些事情蛮简单的,只要去做就会OK的那种。等到具体做事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之前没有暴露的缺点开始凸显出来。比如以前与人交往时,我通常总是看别人的短处,所以刚进去的时候,我就老想着要怎么给他们指点出来。后来我在这件事情上有了很多反省,可能是自己在做工作时候会比较着急。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慢慢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包括我们每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不同的风格给我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包括我下面的一些人,他们也都各有所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像木桶一样,你要把诸多木板拼在一起,这样才是一个完整而有用的木桶。
  同时,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以前虽然读了那么多年的经济和金融,但到最后,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自己到底更喜欢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是,在参加这个组织以后,在其中做事的过程里,我发现自己已随之慢慢地改变,而且渐渐找到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和适合做什么。
  大二加入AIESEC后,我就认识了一个原来就是做投行的朋友,可能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我在AIESEC里做事情总是非常有条理、善于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我觉得投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可以很多人一起讨论来完成一个项目。我是比较喜欢teamwork的人,大家一起讨论,甚至一起熬夜,最终做出一个东西来,感觉很好的。说实话,当我有一天忽然明白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心里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春节与圣诞节

  抵制外来文化,如同动辄抵制外国货一样——每当经济疲软时,美国从国会议员到失业工人就会有抵制外国货的呼声和行动——都是心理虚弱、精神疲惫的表现。反过来,积极拥抱不同文明,大胆吸纳异域精华,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表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勇敢大胆积极主动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积极因素,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一部分。不了解中国春节,怎知中华文明精髓?耶鲁知道这一点,所以要求她的MBA一定要来中国访问。不知道圣诞节,怎知西方人文精神?我们大学里一些博士却在说什么抵制圣诞节,防止西方化,这是为什么?

  徐小平:

  在大学里,我们以前的社团主要还是兴趣社团、同仁社团,比如说文学或者社会实践方面的,更多地还是一种自我取乐和发展兴趣的地方。像你参加的AIESEC就完全是一种国际化的学生组织了。对于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过去没见过的一个独特的东西。你参加AIESEC的这些小故事,串起来就会对许多人产生巨大的启示作用。那就是,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我们都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
  加入这个国际化组织,你的最主要的收获,我来归纳一下,就是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你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你要学习其他民族国家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管理。而且通过这种学习,你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中你谈到的那个中日学生文化冲突的故事,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宏大在哪里?它指出了存在于一部分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致命问题。这个致命的问题是,以十三亿人的名义,五千年大国的心态,对别人实施一种思想暴力。我一般不愿意接触这个主题,因为它会触怒当代所谓的愤青。但是实际上所谓愤青,恰恰是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有过太多交流沟通的人。他没有,所以对于他所仇恨的对象,他其实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是在与鬼作战,他在与魂纠缠。这种思想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义和团暴力的源泉,这就非常的可怕。不过这个话题已经完全超出职业发展的范畴了。
  如果有条件,我们在校的大学生要多创造一些短期出国的机会。如果出去比较困难,至少也要尽可能地多和在中国的外国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学习人家的长处。
  即使只是呆在中国国内,国际化的种种途径也是向人们敞开着的。最直接而有效的一条捷径,当然就是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工作经验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和经验价值,是世界通用的。中国的外企工作人员,它的工作背景的价值,和欧美的总公司或分公司的工作背景价值也基本一样。经常有外企工作人员,通过内部的“Transfer”,从中国转到了国外工作。这意味着,中国工作经验可以非常方便地转化为国际工作经验。
  当今的中国,确实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机会。但中国机会,越来越被环球化浪潮冲击拍打,越来越被国际型人才占有。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越早投身于这样的潮流中,才越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年初我曾经受邀在北京参加了一个聚会,客人是耶鲁商学院几十个MBA学生,来中国访问考察。带队的是耶鲁大学商学院的一名华人教授。他在会上发言,说耶鲁商学院组织MBA学生来中国访问,开始是作为一种课外活动,但现在已经成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修课——换言之,耶鲁商学院MBA学生如果没有参团来过中国学习考察,就拿不到MBA学位,不能从耶鲁商学院毕业!
  这个信息对在场的我无疑是一个震撼。耶鲁商学院虽然排名不到前五,但怎么也是美国主流商学院之一,排名总在第十左右。耶鲁大学的崇高威望,更加说明了商学院这个规定所包含的深远意义。
  所谓海纳百川,所谓兼容并包,所谓有容乃大,这个政策显然就是一个活的例证。这就是美国教育对环球化时代作出的敏锐反应。这也是美国大学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当然,这更是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如此强大的秘密之一。
  既然美国人都在睁眼看中国,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睁眼看世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何谓leadership

  国外著名学校,在招生时,无一不强调一个核心主题:你是否具有作为一个leader即领导者的素质或潜能。领导者未必指国家领导人或企业领导人,但一定是能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新实践、新方案的人。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即所谓改革开放),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今天。
  中国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推动中国社会,与世界接轨,与发达结缘,与繁荣接吻,与先进结伴。环球化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向西方学习者必将崛起,拒绝学习先进的人可能衰退。

  去外企打短工

  西方公司来到中国市场,他们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人才。任何一家世界500强来到中国,可以派高级主管,但不可能把大型活动助理、临时市场推广人员等等也空运来。这就为中国学生睁眼看世界提供了大量触手可及的机会。如果不能立即正式进入外企工作,那么就利用各种契机去外企打短工吧。
  美国的职业咨询专家经常说: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都是不经过广告直接从各个渠道填充上的。换言之,假如一家外企要招一百个人的话,很可能九十个人都是未经公开招聘、而通过各种内部信息得来的。打短工的工作时间虽短,但已足以让外企老板知道你是一个可用之人,已经让你在未来就业机会上,战胜了另外的九十人,进入前十名。
  而且,外企的人才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哪怕这份短工只有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但它也是一份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在全世界都会被认可。比如,美国的商学院,最喜欢有具体工作经验的人;加拿大就业市场,最优先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人。无论你将来去美国读书还是去加拿大移民,这份工作经验都是和你的学历同样重要的一项基本人才素质。

  留学,从高中开始

  如果你有相应的经济能力,你就可以、应该、必须把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选项之一,在环球范围内,为自己设计最佳教育方案。
  世界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空间还很大。反而是中国学生自己的保守谨慎以及不了解真相,而弃置了无数优质国际资源。在这个领域,如果我们加强开发——如同我们的商人到巴西俄罗斯去购买森林、到加拿大去购买矿产、到非洲去开采石油那样——如果我们加强开放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意识和宣传,我们就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国际优质高教资源,来为更多中华学子获取优秀高等教育机会,而不至于让千军万马挤在高考独木桥上,一旦落榜,天崩地裂,万念俱灰……
  对于那些在教育领域瞻前顾后的朋友们,我想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是珍贵资源,你不赶紧占领,韩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外星人天天都在占领。
  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想过留学的朋友们,我想说:货比三家不吃亏,高考留学两相宜,试问中原鹿归谁?品学优秀贯中西!
  ……
  环球化潮流汹涌澎湃。让更多人知道并考虑美国留学机会,是我的责任。我要让更多人知道:高考之路看似天险,其实你只要“加一减一”它就不复存在!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只要你学好英语,有一个托福或雅思成绩,你实际上就通过了西方大学的“高考”,你就可以绕过中国“高考”这道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而直奔西方留学这座无限宽广的蓝色海洋……

  留学读本科有三个基本条件:
  1经济条件。
  2英语条件。
  3家长学生必备的现代人开放心态。
  时间准备:
  1越早越好,从初中起开始强化英语。
  2在高二暑假前完成托福、雅思和SAT等考试。
  3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启动申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期出国的好处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T:

  如果要我概括在本科阶段几次出国的最大收获,我觉得就是看问题的高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我称之为眼界。这些接触可能不仅仅是提高我哪一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会让你反省你之前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许多看法。
  徐小平:
  台湾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做演讲时就曾说过,要想跟上世界的潮流,每年都要出一次国。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每次出国到一个地方,都有特别崭新的感悟。
  所谓国际意识,如同地球旋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年轻人多出来看看,就知道中国的进步和不足,然后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所在。
  我最大的梦想是:选择一个时间,到哈佛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泡上三个月半年的,让自己的日渐老朽的大脑,获得新思想的冲击……

  ※※※
  T的基本资料:
  2006年,本科毕业于某著名大学管理专业。
  现就职于某外资企业。

  T:
  本科时我自己出国去做过一些实习或者访问活动,在国外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我并不是想说自己去过国外一些地方,就多么了解世界的文化。但是有些观感对我自己来说确实触动挺大的。出去以后,一方面我确实看到很多外国的好的地方,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一些我之前会以为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地方。
  有一次暑期时我在欧洲参加交流活动,在那边呆了一个多月,转了六七个国家。在没去之前的印象中,我觉得欧洲人会非常讲秩序,欧洲人的自觉性应该是最强的。当时我们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奥地利,我对奥地利的第一印象也是这样。莫扎特的故乡美丽极了,那里的人也非常彬彬有礼又热情好客。后来我们又去了比利时。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是他们那里人种最复杂的地方。去的第一天,我们住的宾馆下面就有人被抢了,弄得我们晚上都不敢出门。坐地铁的时候,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一起,给我的感觉几乎像回到了北京。
  我因此醒悟到,原来我们觉得中国不如别的国家的地方,其实很有可能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文明是需要一些硬件去辅助的,而不仅仅是从人的主观上就可以去推动的,仅仅靠讲提高素质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像这样一些我自己原先深以为然的东西,回来以后就颠覆了。如果我没有走出去的话,我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所以书上的东西自己一定要亲眼去看,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
  还有,我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大学里上他们的讨论课。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选举。他们没有限定一个固有的背景或者框架,比如说专门讨论中国的普选机制,或者说只是讨论美国或者中国香港的选举机制,而是让你自由发挥你自己对选举的看法。他们的教授和我们一起来讨论,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类似这样的讨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医学、国际关系等众多国际性和地区性的话题,话题的实际意义和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积累,让这种讨论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辩论。通过接触这样的讨论,我才意识到我们在国内好多时候思考问题的范围还非常有局限。
  另外,第一次接触到美国大学里的职业指导中心时,我的震动也蛮大的。他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从高中到大学,求学之路同时也是一次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之旅。和国内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感觉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们都会很娴熟地用各种方法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和我们这里的情形实在差别太大了。
  我还被选为新加坡大学的交换学生,在那边上了一个学期的课。那个学期一共就四门课,感觉一下子到了天堂。那边英语授课,注重实践,有很多case study。感觉自己基本知识有些欠缺,处于劣势,但数学能力占优势。英语写作方面就感觉和那边的学生有些差距。半年呆下来,英语听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当时整个选拔和面试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体验。
  如果要我概括在本科阶段几次出国的最大收获,我觉得就是看问题的高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我称之为眼界。它会让你接触到很多以前你仅仅呆在自己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东西。这些接触可能不仅仅是提高我哪一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会让你反省你之前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许多看法。眼界这个东西说起来很抽象,但也很具体。比如说到职场方面,现在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几乎都是把国外的先进东西引进来在中国搞。网络时代,把互联网技术一移植到中国,马上就造就了一批新富豪。还有新东方,这个让我有很多感触的名字,其实就是引进了国外的“教育咨询”的概念。
  我的体会是,在大学阶段,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申请大学交换或一些暑期学校等。或者还可以参加一些跨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项目,现在国际合作部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我发现现在校园招聘时,有国际交流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有这样的经历,在求职时自然会比较有竞争力。


  徐小平语录


  留学的价值

  留学当然要学知识,要学技术,要拿学位,但留学最要学的,是要把发达国家以语言为基本载体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学回来,这样才能改造中国,才能发挥作为留学人员的独特价值。
  三点一线
  个人特点(你的所长)、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的(学习后的职业目标),犹如射击上的“三点一线”,只要你把这三点想清楚,尤其是把“靶标”即学习目的瞄准好,你就能成为自己人生射击场上的许海峰,摘下自己的人生金牌。这就是人生设计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
  从你的故事,我想起自己前段时间刚去过台湾后的一些感受。当然台湾不算出国,但怎么也算是特别区域。台湾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做演讲时就曾说过,要想跟上世界的潮流,每年都要出一次国。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每次出国到一个地方,都有特别崭新的感悟。
  我出境访问无数次,到过不少国家和地区,但第一次来台湾地区。印象中如此熟悉的祖国宝岛台湾,实际上对于我本人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一路走来,我非常强烈地感到:我对台湾实在是太不了解了!不了解就会产生误解,误解就会产生偏见,偏见就会产生矛盾,矛盾就会产生冲突……短短一周宝岛之行,使我对可爱的台湾有了亲密接触,对两岸未来也有了新的思考。
  台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的素质。从各种类型的服务人员,到我们接触到的各级官员、公务员、学者,甚至农民、渔民、花农、厨师……总之,我这次旅行碰到的所有台湾同胞,男性个个都是谦谦君子,女性人人是优雅淑女。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给我们展示的君子风度,邓丽君、林青霞向我们散发的淑女魅力,我在此行接触到的大部分台湾同胞身上都能强烈感觉到。一直关注人的素质的我老人家,在台湾看到了中华民族素质的高贵。这事使我感到非常震惊,也使我看到了巨大希望。
  每个人心中的台湾一定和实际的台湾不一样,我就刚刚经历过这个观感的冲击。如果中国大陆都能像台湾一样,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就为时不远了。因为复兴也有指标,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许许多多指标上已经实现了。比如在大学教育方面,台湾人就说在台湾要想不上大学非常难,因为台湾的大学能招30万人,但是现在只有20万的毕业生。中国内地也实现了好多指标,但是如果我们大陆整体的指标能和台湾、香港一样,比如人均的GDP,比如人的教育水准,中华文明的复兴就绝对是超级复兴。
  多年前——具体而言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知识分子喜欢说:香港?文化沙漠!现在想起来,说这些话的人如果不是文盲,就一定愚昧。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至少在80年代那种人人谈起来都觉得自豪的启蒙时代,我们其实是那么的愚昧。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不知绿洲,说什么沙漠。80年代的知识分子,包括时刻会热血沸腾的我老人家,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文化绿洲,什么是文化繁荣,才会这样看待香港。愚昧如同空气,也无处不在。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愚蠢透顶。
  读大学时,我有过一个感受: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贫乏。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我最近几年的另外一个重要感受:看过的世界越多,越感到自己眼界狭窄。所谓国际意识,如同地球旋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年轻人多出来看看,就知道中国的进步和不足,然后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所在。中国,就在对世界不断深化的认知中一天天进步和成长,包括我自己、你自己、我们大家。
  在《仙人指路》的《一个英语口语老师的烦恼》里,我曾建议那个新东方的口语老师如果暂时不能留学,哪怕出去进修、短训、访问、考察,在伦敦住个十几天也有用,去纽约泡上一个月很值得,去布里斯班剪羊毛、拉斯维加玩一把、新英格兰看哈佛、纽奥尔良听爵士,巴黎、罗马、柏林、莫斯科、蒙特利尔、卡尔加里、埃德蒙顿、多伦多……哪怕参加那种十天十三国游的新时期艰苦长征,或者加入那个三千美金周游世界的经济学旅游。总之,一定得出去。因为理由很简单,新东方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已经开始,而且就是从口语部开始。过去新东方不用外来人才也许能够成功,那是因为竞争对象大部分都是国内大学毕业的同一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但现在我们的老师,将不得不面对国际人才的压力了!
  我还曾经举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一家著名私立学校做到最高层,同时发表不少影响很大的著作,但总是感觉到自己后劲不足,感到自己离世界先进教育观念太远,总想继续出国深造、进修、读书、考察……但总是没有时间,但越没有时间,他就离世界最新教育信息、发展潮流、教育思想越远,他就越有危机感。这个家伙就是我自己。
  前两年,一位多年的好友在看了我的博客后跟我说,觉得我的文字好像不如从前那般源头活水、清新如许了,建议我应该多读书,多走动。这位朋友对我是非常了解的,这个意见虽然非常微妙超前,但事实上是正确的。它触及了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敏感却又非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即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一定声望、有一定话语权的人自我更新与自我提升的问题。
  从2001下半年开始,我从新东方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一开始,多年积累的案例和思绪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地奔涌了一段时间。《图穷对话录》、《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都是那段时间写成的。直到2004年下半年,我逐渐感到了文思的枯干。
  文思枯竭的标志之一,是我发现自己在公开场合讲话时,总是那么几个笑话,那么几个案例,那么几个观点,以至于我自己都惭愧。2005年春天,我忽然对自己说了十年的那些陈旧留学故事感到郁闷无比,正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一个教育问题的研讨会,邀请新东方参加,我听说之后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这次会议,见了很多中国学生。会议结束之后,再去哈佛呆了几天,也见到了哈佛商学院一批中国学生。结果,我对留学生生活的了解,一下子更新了十年!从我贩卖了十年我自己的留学生涯,更新到了2005年斯坦福、哈佛商学院那些学生的人生状态。
  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利用几周时间去国外,考察当地的留学生情况,参加一些国际教育会议,回来的感觉是: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许多观念意识,在这短短的行程中,也得到了更新充实!
  我最大的梦想是:选择一个时间,到哈佛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泡上三个月半年的,让自己的日渐老朽的大脑,获得新思想的冲击……为什么获取新思想非要选择美国?很简单,我是搞留学出身的,不去美国去哪里?更何况,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部分都可以从美国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现成的参考!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美国留学的春天


  简单地说:如果你想留学,无论你是最有钱的,还是最没有钱的,无论你是最学术型的,还是最不学无术的,无论你是想绿卡的,还是最不想绿卡的,无论你是搞文理工,还是搞商法政,除了特定的个人与专业理由外(比如亲人在加拿大、导师在爱尔兰、某种专业在某国某校最佳……),只要你想留学,美国都应该是你留学的首选和最佳去处。为什么?因为美国高等教育全球最发达。
  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的签证政策是如此严酷,把留学前途压在美国签证上,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赌博。但现在,美国终于放松了它过于残酷的签证政策。美国签证风险,已经降低到了和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等同的水平。在这个情况下,除非你有特殊的个人和专业理由,我都会建议你认真考虑美国。
  换言之,如果美国签证的风险降低到了和英联邦国家同等的水平,那么,在选择留学国家时,如果你没有特别的个人和专业理由,留学就应该去美国。为了规避签证风险而选择美国之外的国家,在未来几年将成为一个不必要的措施。
  美国有三四千所大学,必有一款适合你。只要你符合特定大学的最低录取标准,获得录取不是难事。难就难在签证上。但如果签证不是问题,那么,美国留学和其他国家相比,就不再具有特殊风险。一旦美国签证的特殊风险不再存在,那么,美国留学的种种优势和亮点,就会立即展示万丈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香港的职场新物种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X:

  大约16岁的时候,我已经基本上决定,以后的职业要做投资行业。在整个大学生活里面,我的侧重点没有放在书本上,而是放在实际的操作上。
  香港曾经有黄金30年,那么现在哪里会出现新的黄金30年呢?就在中国内地。内地应该有黄金50年。
  内地同学就业难,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也不去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


  徐小平: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从小为自己的职业做好准备的观念,所有人都一定能够找到工作。你的出现,以及这本书里这一批职场新人的出现,将会埋葬那些没有职业意识、市场意识的人。它就好像赛马一样,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些人在前面,也有人会被甩掉。要想不掉队,关键就是学会怎么在比赛中竞争。
  对内地学生来说的所谓职场新物种,恰恰是香港、台湾以及西方国家教育所培养的普遍物种。如果香港、台湾的青年来到内地寻求发展,以及那些在国外读完本科的学生回到中国,会给中国内地的学生,包括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经贸大学的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
  X的基本资料:
  香港人。本科毕业于香港排名前三的金融专业。
  有感于内地的巨大发展空间,三次考研,终于成功考上清华经济学院。
  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外企offer,决定自主创业,方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

  X: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大约16岁的时候,我已经基本上决定,以后的职业要做投资行业。所以从那时起,我就自己看了很多专业的书,对这个行业有了不少的了解。在读本科之前,我还进了一家期货公司,在里面做了一段时间投资顾问。
  大学阶段,我读的是三年制金融本科。我所在的那所学校,金融专业在全香港来说大概排第三。在整个大学生活里面,坦白地说,我再没有读很多书了。我的侧重点没有放在书本上,而是放在实际的操作上。读本科期间,我自己投资,也去一些外汇公司做兼职的工作。我通常是白天上课,晚上去外汇市场实习,这样干了一年。
  大二的时候,我跟几个朋友参加一个创业比赛,最后我得了第二名,赢了5万块奖金。我是把这个实战演习当作真正的事业去做的。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我很喜欢尝试和挑战,喜欢做一些别人不喜欢做的事情。作为学生来讲,我也许不算是最好的学生,不过我的成绩还可以,关键在于我会干一些我自己愿意投入的事情。所以我最后选择在大学阶段自己创业,在创业的过程里,我发现我的角色跟我去公司工作时完全不一样。我这样自己做公司,搞了差不多两年。公司最初只有两三个人。做到最大的时候,全职的有十几个,包括兼职的人员在内,有大约200人的规模。
  大三刚毕业的时候,公司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当时香港电讯行业刚刚开放,产生了几家上市公司。我就想到我们可以去为这些上市公司做独立的电讯顾问。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很好的朋友,他也是一个企业家。他就跟我说,如果他是我的话,他会放弃这个公司。他觉得我应该去内地发展。他这么说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当时我觉得自己也做得相当不错。他说不是的,你做事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它的长期。长期地看,香港曾经有黄金30年,那么现在哪里会出现新的黄金30年呢?就在中国内地。内地应该有黄金50年。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我就跟他说,我普通话都不懂,去内地怎么创业?他说你先回去读书,把你的人脉先打理好,自然会有机会。
  第一年考的时候,所有的书都看,我是当时香港惟一一个最后可以参加面试的人。面试的时候,清华的老师就说,你普通话都不懂,怎么来读?之后他又面试了我的数学,他觉得数学的程度还不够,因为经济学院的数学程度要求特别高。所以当时叫我回去了。当时我就想,要不然还是留在香港自己继续创业吧,或者找家公司进去工作。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考研。这件事瞒着我家里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所有人都反对。到2005年的时候,我又第二次来到了清华面试。我对面试的老师说,我是第二次来的,如果你觉得我不行,我回去再准备,三年以后再来。最后那个老师也感叹说你来到清华上学不容易。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
  第三年,转折点终于来了。我认识了清华的一个师兄,他把他的经验跟我分享,告诉我该怎么面试,给我讲了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我找他找得很辛苦,但太值得了。我这才意识到,香港和内地在考试方法上,以及面试的要点,都有很大的区别。于是,第三次面试终于通过了,就这样我进了清华。因为我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设计得很清楚,我在金融方面也还是相当不错。
  读研究生时,一方面,我去了投资银行做事。另一方面,我和朋友开始一起搞了一个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的平台。我们做的平台就是网站,我们不向学生收费,而向企业收费,让企业通过我们来招聘,让企业可以更有效率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我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呢?对我来说,我觉得可以帮助很多同学。因为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很优秀,如果他们更早意识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或者更早有机会了解不同的行业,我觉得他们可以发展得更好。而这正是我自己一直以来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内地同学就业难,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也不去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坦白地说,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从小时候起你就得慢慢地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你才知道,如果要进这个行业,你要准备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与国外以及港台学生相比,内地学生的劣势在于职业教育非常少,比如简历、面试、职业追求等等。而且国外的学生对自己追求的行业都很了解,每个公司的业绩如何、特点何在之类。此外,企业好像有一种普遍的评价,认为内地学生的商业感觉不好,因为他们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很学院派的学习。另外在全球化视角方面也要弱一些,因为毕竟有国外经历的人不是很多。
  不过,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商业感觉,只要注意积累,很容易达到企业要求的那种所谓商业感觉。但中国大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迅速提高。我也能从我的清华同学中强烈感受到这一点。他们的职业意识都很强,而且有很多实习的经历。据说外企原来许多职位都不在内地招人的,现在都改变了做法。
  还有,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清楚自己20年、30年之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清晰的长远目标,才能制定你的中期目标。我们现在很多人说的工作、读研还是出国,都只是短期目标而已。你不能制定了你的短期目标,再去制定长远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残酷的挑战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切不适应生存的东西。大到文明和制度,小到企业和雇员,都在永远不停地经受冲击、洗刷、更新与淘汰。在急剧变化的中国,人才既面临惊人的机会,同时,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更面临残酷的挑战。对于当代中国青年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之所以残酷,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构成和心理基础,并没有为这个挑战做好准备。
  徐小平:
  我继续用掘墓人的概念。你到内地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掘墓人,你所做的一切会把大多数内地学生全部埋葬了。这挺恐怖的。
  比如说面试。大部分内地同学不会面试,不懂得应该怎么和对方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他们不明白面试的含义。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我也写过很多文章,我说面试就是要让人家看,看到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人家看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看外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的服装。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这种观念,这就构成了许多人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内地学生去面试都不穿正装?他不是买不起,主要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穷在观念里。观念的贫穷,是比真正的贫穷本身更要可怕得多的东西。这种观念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所分析的内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得非常好。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从小为自己的职业做好准备的观念,所有人都一定能够找到工作。假设我们现在挑选若干个最最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如果跟你一起呆两个月,他一定能找到工作。即使退一步说,他暂时还找不到工作,他也不会像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一般集体郁闷,因为他知道他总会找到工作。
  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内地学生病得非常地严重。我可以说,他们是集体病态的。以前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个形容词,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本质上是一种病态,或者一种衰落。因为中国学生对于职业的追求从来没有健康过,本来就是从一个僵死的躯体上诞生了活体。以前大家讲分配,每一个被分配的人都是被动的,处于睡眠状态的。后来国家说要自己找工作,于是大家醒了,学生就在原地哭,说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国内地的学生,他们的职业意识、市场意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对你来说,如果当时你在香港创办的公司非常赚钱的话,或者计算一下,如果来内地发展的机会成本太高,你一般是不会放弃那个公司的。但你放弃了,说明经过你的计算,内地的发展机会肯定要大于香港。你说你的公司两百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兼职的,也就是说做得还是挺辛苦的,利润不会太高。当年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是这样,他本来要留学,但是后来一计算发现留下来的发展空间更大,就放弃了留学。这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你,其他的我就不用多说了,你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你的出现,以及这本书里这一批职场新人的出现,将会埋葬那些没有职业意识、市场意识的人。我想找一个概念来描述这种情况。它就好像赛马一样,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些人在前面,也有人会被甩掉。要想不掉队,关键就是学会怎么在比赛中竞争。
  我为什么说像你这样的香港学生进入内地来发展是件很恐怖的事呢?恐怖在于,过去香港学生确实有着普通话的障碍,这个障碍一旦消除,他们在内地的发展空间将是非常惊人的。像你的普通话现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而你在内地才学了两三年。台湾学生更是没有普通话的问题,一旦实现三通,他们进入大陆发展完全没有障碍。这样一来,许多企业里的高端位置,年薪20万的位置,内地学生将很难得到了。还有更恐怖的事,未来10年,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内地去美国、英国读本科的学生回来。这就意味着,那个时候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已经失去竞争力了。事实上,从两年前开始,香港大学可以在内地招生,已经对内地大学产生了一种毫无疑义的巨大压力。北大、清华的学生,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去香港。过去我们可以说留学,现在不是,香港就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了。
  内地学生一定要有这种危机感、恐惧感。问题真的很严重。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内地学生,一类是那种还继续沉湎在计划经济和学位崇拜里的人,一类是像这本书里你们这样的职场新物种,或者说职场的先知先觉者。但问题在于,对内地学生来说的所谓职场新物种,恰恰是香港、台湾以及西方国家教育所培养的普遍物种。如果香港、台湾的青年来到内地寻求发展,以及那些在国外读完本科的学生回到中国,会给中国内地的学生,包括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经贸大学的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虽然这种发展态势眼下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潮流,但大家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竞争力定位。对于内地大学生来说,如果你不能把外语口语说得极其流利,那么你一定要掌握极强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样你才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谁有权力承认你的学历?


  2006年,我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特别节目“高考进行时”担任嘉宾,谈香港澳门大学来内地招生的问题。这是一个直播节目,一个学生观众用短信向我提问:
  “徐老师,国内承认不承认香港大学的学历?”
  我听了,内心有点恼火,为这个学生陈旧的思维恼火,但假装温柔体贴地说:你要谁承认?李嘉诚承认就够了!香港企业承认就够了!!人才市场承认就够了!!!
  谁有权力承认你的学历?谁有权力承认你的经历、资历、阅历以及人才市场看重的能力?
  不是国家、不是教育部、不是任何自称有权决定你生杀大权的人——只有人才市场,只有用人单位,以及作为人才市场主体、作为奋斗机器引擎的你自己。
  我的户籍在周口店
  中国的国情之一,是变化快。许多“旧国情”正在被“新国情”迅速取代——户口就是其中之一。
  户口虽然包含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所有价值和特权,但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狗日的户口所包含的那些价值和特权,已经如同太阳下的冰山,正在日益融化,而且继续在融化,迅速在融化,最后,即使国家不取消户口制度——这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它也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盲肠——除了制造麻烦,根本没有用,一旦有用时,其实就是它制造麻烦的时候,你干脆一刀割了它!
  在许多地方,户口已经是一个盲肠。但在许多人心中,户口还是一把尚方宝剑,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价值。这样的人,是传统的人,是保守的人,是把自身价值贬低到户口价值之下的人,他必然是一个相对失败的人。
  在《图穷对话录》“沙玫十日谈”文章里面,那个叫沙玫的外地女孩,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不敢在北京找工作。我鼓励她打破户口禁忌,冲破政策牢笼,告诉招聘方:“我有户口,户籍就在北京市周口店。门牌号码?山顶洞一号二门三坑!”冲破户口心理障碍的沙玫,很快在世界500强企业找到了工作,从此踏上了命运的康庄大道。
  世界上没有一个雇主对户口感兴趣。他们要的,是人才!人才找到适合人才发挥的舞台,就会拥有一切!
  从“电脑事件”看内地与香港教育的差距
  2006年9月,我看到了一条上海交通大学“建议”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要在宿舍使用电脑的新闻,并且发现中国大学“建议”或“禁止”新生携带电脑的并不只是上海交大这一家,于是写了一篇《英国工人砸纺织机与上海交大阻新生电脑》的博客文章,强烈反对这种违背现代文化精神的现象。随后,我的博文激起了网友的激烈反应,一位交大的学生写了《答徐小平的谬论》,对我的反对予以坚决的反对。但是也有博友坚决支持我的观点,其中一个署名“星河无际”的博友的留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星河无际”的留言:
  这简直太荒唐了,大学本来就是资讯融汇的地方,当今这时代连小孩都要用电脑,如此知名学府竞不主张同学用电脑,这教育到底怎么了?像我在香港浸会大学,4间学校(港大、科大、浸大、岭大)联合专门找品牌机厂商合作以低价鼓励学生买电脑,很多作业必须在网上完成,连宿舍机房都是24小时开的啊。
  徐小平的回应:
  交大领导、学生,以及全国大学生们,知道徐老师为什么着急了吧!
  这位“星河无际”同学,显然也是内地高中生,幸运的是他去了我们祖国的香港读书。四年后,他的综合素质,一定是令人羡慕地高……为什么?
  内地教育和世界先进教育的差距,并非仅仅体现在带不带电脑一件事上,差距是全方位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人群的竞争,主要就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急人啊!
  为什么北大、清华从来都不是一流大学?
  中国香港大学来内地招生,使中国学子多了一个求学选择,撼动了北大、清华在中国教育界的宗主地位,惹得舆论纷纷。
  这是环球化时代,这是一个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连锁反应的时代;这是一个就连酸雨、海啸、非典、禽流感、沙尘暴、厄尔尼诺纷纷环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北大、清华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标准——环球化标准;只有一个坐标——环球化坐标;只有一个方法——把它们拉到世界教育舞台上去遛一遛、瞧一瞧、展开竞争与比较、促进交流与互惠,从而迅速加快两所最高学府,以及所有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开放进程,提升与更新步伐!
  横看成岭侧成峰,东边下雨西边红。站在全球角度看北大、清华,它们还不是一流大学。它们之所以被认为是“一流大学”,过去,是因为中国反正关上了国门,老子天下第一,夜郎大于汉朝;今天,只是我们思维深处还把中国当作世界的中心,还在习惯以一种天真无邪的心态,为我们民族高校这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绝代双骄而沾沾自喜。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民谣:我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减肥了;我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离婚了;当我们刚住进瓦房,你们又住别墅了;我们刚用上人体炸弹,你们又用上巡航导弹了;我们刚刚庆祝了北大、清华百年校庆,剑桥又庆祝它800岁诞辰、哈佛大学又在为它的生日蛋糕插上第370支蜡烛了;我们刚刚誓言未来二三十年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已经毕业出了三四十诺贝尔校友了……
  呜呼,何时北大、清华突兀成一(流)族,此生不去港大、哥大、耶大、哈大、剑大、牛大死亦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力量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Y:

  我觉得英语就是磨出来的硬工夫,到时候一张嘴别人就能看出来,根本就不能靠突击。我在汇丰的面试从头到尾用的都是英语。后来,我的老板跟我说,面试的时候我一张嘴就给他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和我一起二面时,还有一个南大的研究生也被录取了。和她在底下交流时,发现她真是那种传闻中“英文比中文说得好”的“怪物”,我这么说一点也没带夸张的色彩。我的老板后来也讲,当时他也很吃惊:中国学生的英语怎么可以这么好?徐小平:
  现在国内很多上市公司的团队,有许多都是新东方培养出来的。像我的一位在高盛的朋友,当年也是我的学生,她每一次见着我都说,她自己就是新东方的一个产品。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你的故事,对于所有面临职场的大学生的意义,那就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企业选定的人才。对于外企来说,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如果能解决语言问题,人生核聚变的产生就有了最扎实的基础。


  ※※※
  Y的基本资料:
  2002年,考入某经贸大学保险专业。
  2006年,本科毕业后进入汇丰银行工作。


  Y:
  我从小就喜欢学英语。这和我的中学母校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我们有很多机会和新西兰交换学生交流相处,这种与英语国家的学生的直接接触,和自己背英语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和他们交流多了,英语就会非常顺利地从嘴里蹦出来。中学阶段,老师还要求一天背一句话,不断用复读机来纠正读音。早上和晚上还要各朗诵半小时的英语。因此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
  上了大学以后,我也在英语上下了很大工夫,尤其是专业英语。我平时比较懒,不太会自己找事做,但一旦我决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会认认真真完成。我们保险专业对英语也非常重视,大一的英语每周有40个课时,整个班学英语都很刻苦。当时,老师甚至鼓励我们把所有的课文听磁带听写下来。我就听写了很厚的一本,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虽然很辛苦,但是事后发现,英语确实进步了许多。大三的时候,我过了英语专业八级,在我们班是第一个。
  当然,要学好英语,仅靠上课肯定是不行的。我觉得英语就是磨出来的硬工夫,到时候一张嘴别人就能看出来,根本就不能靠突击。即使其他课业很重,也可以找到一些比较轻松的方法来提高英语水平,比如看看美剧,但是不要盯着中文字幕,要注意感受语音语调。大学阶段,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和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一起交流,这对我帮助也很大。
  我的班级一共有78个人,基本上都是去保险公司或者银行。我的offer大概可以排到最好的TOP5。据说当时投汇丰的有2000多份简历,据我所知,光我们班往汇丰投简历的就有二三十人左右。我们班得到面试的机会只有两人,最后通过两次面试最终被录用的只有我一个人。
  所以当我得到面试机会时,对我来说真是一种意外惊喜。实际上,那是我第一个正式的英文面试,当时相当紧张。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就尽力准备了。到二面的时候就慢慢放松了。现在想来,我在汇丰的面试从头到尾用的都是英语。后来,我的老板跟我说,面试的时候我一张嘴就给他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和我一起二面时,还有一个南大的研究生也被录取了。和她在底下交流时,发现她真是那种传闻中“英文比中文说得好”的“怪物”,我这么说一点也没带夸张的色彩。我的老板后来也讲,当时他也很吃惊:中国学生的英语怎么可以这么好?
  说实话,对于外资银行当时我知道得相当有限。甚至连每个外资银行的优势,具体做什么,我都不是非常清楚。好在面试官问的专业问题并不多,而且我觉得在面试的时候我放得开,问的问题基本上都能答。我一放松就能放得很开,整个过程都很开心,感觉也特别好。同时,大学时一次去欧洲做交流学生的经历也助了我一臂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可控人生核聚变
  海水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一旦能以可控核聚变的方式从海水中提取能量,每一滴海水,就会变成一个太阳。人生也积蓄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只要引爆你人生的潜能、并以可以控制的方式储存、运输、释放、燃烧,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伟大的光源,照亮他自己和他人的世界。
  第二官方语言
  时至今日,英语再也不是时髦、再也不是“洋气”、再也不是“工具”。英语是今日世界知识分子的普通话,英语是世界专业人士的国际歌,英语是今日世界商业人员的凯旋门。假如我是教育部长,我就会宣布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让每一个“平民”在语言上和世界彻底接轨,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
  徐小平:
  我想,汇丰银行选你的原因,跟你的学校没有关系,跟你专业也没有太大关系。关键第一是英语,我估计你的口语肯定不错。英语,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通话。对任何一个志存高远的青年学生,它如同数学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你这门学科学得好,自然就有了进汇丰的敲门砖。
  其实我觉得我对你没有什么可讲的。为什么?因为汇丰太优秀了,真的是极其优秀。它刚来到中国,它的服务的优势没有人能抵挡。当然汇丰目前做的还是高端领域的业务,但是它在低端领域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汇丰这种经营了一百多年的老牌银行,各方面实在是太出色了,而且它对于人才的选择也是极为苛刻的。我接触的汇丰人才,确实也都是很出色的。像你这样进去干上两三年、三四年,毫无疑问,百分之百地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职业的顶峰。而且这样的顶峰是放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出来的。
  汇丰的这种优势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在美国的好银行有很多,可是在中国,你去任何一家国内银行,排队都是那么漫长。这就意味着汇丰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分行、营业所、营业部。它一定不用像以前那样苦苦地等待,而是迅速地寻找机会。可以想象,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汇丰很可能发展成为在中国排前几位的商业银行。因为它在美国已经是第二大银行,在进入加拿大之后一夜之间成为了第五大银行,现在已经排名第三了吧。
  但是许多人还不能从这样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举个例子。在《图穷对话录》中,沙玫到万事达工作,去了一天以后,她发现这份工作只能做一个礼拜。而她之前已经有一份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作。她就问我怎么办,是不是放弃两千块钱一月的工作?我说你当然放弃。为什么我敢让她放弃一份固定的工作而去接受一个礼拜的短工呢?我的分析就是,万事达肯定要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主流。汇丰的情形也有些类似。据我所知,汇丰现在的业务范围主要针对高端客户,五十万是一个界线。五十万以下也可以,但是每个月必须向银行缴纳一定的服务费。不过可以预料的是,它很快就会向中低端发展,比如说开放到二十万以下。一旦它进入中低端领域,汇丰的发展空间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你要充分认识到你所处的这个平台的巨大优势。
  我突然想起我的第一个秘书。她是英语系毕业的,英文口语非常好,而且气质特别像海归。许多人跟她谈话,就说老师你是什么时候留学回来的。你看这么一个优秀的女生,英语好到那种程度,而实际上那个时候她才读大三。可是她后来去国外读书研究老舍,她的才能显然就被湮没了,因为这个没有任何出路。那是1996年的事,当时我根本没有想过要劝阻她出国,因为那个时候出国还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时代的力量。就好像90年代初香港人要移民加拿大一样,那是一种时代的力量。我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其实当时她如果不出国,就在国内工作两三年,一定会挣到不少钱,然后再出去读MBA,现在百分之百的是像在摩根斯坦里可以拿年薪20万、30万美金的人。现在国内很多上市公司的团队,有许多都是新东方培养出来的。像我的一位在高盛的朋友,当年也是我的学生,她每一次见着我都说,她自己就是新东方的一个产品。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我到汇丰去的时候,看见门口的警卫都会说流利的英语。可以想象,会说英语的警卫,工资一定远远高于不会说英语的警卫。而最令我震惊的是,过一会儿来了个日本人,那个警卫也能说简单的日语。你的口语一定很好,即使在你的班级里不是最好的一个,也一定是达到了汇丰的标准。而这恰恰是你的职场生涯产生核聚变般的效应的最重要原因。
  可控人生核聚变是我引以为傲的徐氏好概念,是我最早在《图穷对话录》里提出来的。什么是可控人生核聚变?简单地说,那就是有计划地按照人生设计的日程,引爆自己的生命力量。说得庸俗一点,它指的是:当同学们平均工资都在两千五百块时,通过人生设计,你的工资达到五千块;当同辈人平均工资都是五千块时,你的工资超过一万大关。不要小看了这个“一倍”——根据国民经济十年翻一番的高速度,你已经整整比别人领先十年了!生命的能量,以提前十年的速度在释放,不是人生核聚变是什么?货币是衡量一切劳动的尺子。一个人才到底有多少价值是可以用钱来计算的——虽然人才创造出来的思想、精神、发明、发现,有时候无法用货币衡量——在市场上,如果你的身价能够超过别人一倍的话,其实你已经是百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优秀人才。一万个人的才华在你一人身上凝聚爆发,这不是人生核聚变是什么?而实际上,你现在的工资水平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我设定的“一倍”的标准,我只能称之为超级核聚变了。
  所以,你的故事,对于所有面临职场的大学生的意义,那就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企业选定的人才。对于外企来说,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如果能解决语言问题,人生核聚变的产生就有了最扎实的基础。
  说到语言,我必须谈一下“哑巴英语”和“哑巴汉语”的问题。
  英语是外来语,中国人本来不会,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没有学会使用它,就显得物非所值,触目惊心。而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中国人生而知之,人人会用,所以就掩盖了一个哑巴汉语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严峻现实。人人都在说哑巴英语的问题,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哑巴汉语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对于自己母语的运用能力:在口头交流和文字写作上与应该有的水平差得很远,成为制约他们人生发展的一个不该有的瓶颈。中国大学生,很多很多人不仅说着哑巴英语,其实他们很多人的使用中文的能力,严格说来也属于半哑状态,离“哑巴汉语”也差不了多少!中国大学生不善说话、不善表达、不善写作、不善面谈(interview)、不善辩论、不善沟通、不善谈判、不善兜售自己、不善卖弄自己、不善推广自己、不善经营自己……
  哑巴英语使得无数青年进入不了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而哑巴汉语呢?则是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浊流中主要泥沙之一。不会开口,不善表达,不能交流沟通,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妨碍青年人发挥才干、获取成功的教育公害,一种影响人们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幸福的民族缺陷。
  “哑巴英语”现象,其散发的不过是一股中国人学英语时由于综合价值观堆积起来的千年牛粪的恶臭,而那种不善于运用母语来达到自己人生目的的“哑巴汉语”现象,才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和警觉——至于那种人云亦云、屈从权威、不敢挑战权力、不敢超越常规、缺乏个性、缺乏自由、缺乏创造性、缺乏想象力的“哑巴思维”现象呢?毫无疑问,这种“哑巴思维”现象,才是造成“哑巴英语”和“哑巴汉语”的真正病根。
  “哑巴思维”——对于思想、精神、观念、意识、个性、创造性、想象力的压抑和扼制,是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路上随时随地可能下陷的路基,可能出轨的断层。改造这个路基,填满这个深坑,是我们从文化到教育、从家庭到媒体各个社会层面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这样,中国人的“哑巴英语”和“哑巴汉语”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因此,解决语言问题和各种外语证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你说你大学阶段已经过了专业八级。其实不一定要八级,甚至六级都不必考。为什么呢?因为你只要口语好就够了。假设你有八级证书,但是你的英语发音特别恶心,面试时一定会被刷下来。但是反过来,即使你没有过八级,但是有非常流利的英语口语,面试官绝对不会怀疑你。所以一张纸不能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的能力的人还是你自己。倘若你花那么多的时间就为了那张纸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的确,很多外企要求你至少拥有六级证书,那是去面试的前提条件。但是许多人有六级证书,但他不能开口说话。如果你考不出六级,但你的英语口语通过面试得到认可了,你照样是成功的。也就是说,英语的实际能力更重要。有人曾经问我,如果他没有六级证书,在求职简历上写有六级,我支持他这么做吗?我当然不支持这样做。但这其实是个求职技巧的问题。比如我可以在求职信上这样写,我听说没有六级证书得不到外企面试,如果你的企业也是这样的规定,你就会失去一个人才。然后我接着写,我虽然没有六级证书,但是我做过很多次同声传译,我比许多有八级证书的人的水平还要高。这样的话,这家外企百分之百地一定会面试你。当然你去了之后,你一定得展示自己的英文口语能力。许多人因为没有六级证书,拼命花时间在那里考,导致人生奋斗的失败,这就特别让人恶心。汇丰有一个女生是在新东方毕业的,那个女孩子相当不错,她实际上只有大专学历。据说她现在已经高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3-29 15:00 , Processed in 0.04913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