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uckyday

【职场必修课】推荐给大学生看的几本书(12月14日更新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职场人士学外语


  有不少职场人士选择在工作时间学英语,我是强烈反对这种做法的。为什么?精力不可能集中,效果不可能突出,这种学习状况,是最糟糕的。
  把这种情况往深处分析,能在工作时间学英语,说明公司“不忙”,说明你在那里也就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从挣钱的角度同样也就没有什么潜力,于是你想改变现状,开始学外语。殊不知这正是你的人生陷阱。因为工作有工作的规律,学外语有学外语的规律,但两者的相同之处是——若不能全力以赴,必然事倍功半。
  新东方培训之所以有效,秘密之一,在于鼓动学生们在短时间内产生爆发力式的冲刺式学习方式。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是新东方培训的秘诀之一、也是大大小小成功者的成功秘诀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环球人的养成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G:

  我在这家外企已经呆了将近半年,虽然语言沟通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和外国人的相处还是觉得比较隔膜。似乎只有和中国背景的人在一起,才有交往的欲望。
  同那些来自欧美的学生相比,大陆学生的优势,自然是熟悉中国文化,对中国这个市场更加了解。但是,大陆学生要达到他们的英语水平,一般来说一两年恐怕还不够。而他们要了解中国的市场,一两个月就够了。这样想来,危机感挺重的。
  徐小平:
  如果你不是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你是不会有愚蠢的担忧,也不会紧张、恐惧的,相反你只会激动。我以为,中国当代青年最成功的典型人群,就是以世界为家的人,或者说以中国为家、以世界为舞台和背景的人。
  当你在国外呆上一到两年,无论是工作还是读书,对国外的文化有一次比较深入和长久的接触,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那时,你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
  G的基本资料:
  2004年,考入某名牌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6年起,先后在一家本土金融企业和一家著名跨国投资银行实习。


  G:

  我和我的很多同学,现在大多在外企或者需要大量地和外企打交道的国企工作。我实习的第一家企业虽然是国企,但业务往来基本上全是涉外的。现在这家公司更不用说了,是彻头彻尾的外企。所以,不管具体从事哪一块领域的工作,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国际化。
  比如,我现在就面临一个让人头痛的选择,我的老板问我是想做中国的业务,还是做大中华区的业务。如果是后者,对国际化的要求自然比只在国内做要高多了。我周围的很多中国同事,更想找机会去美国或者欧洲发展,在这方面面临的考验就更大一些了。
  我在这家外企已经呆了将近半年,虽然语言沟通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和外国人的相处还是觉得比较隔膜。我上个月出差去美国,在那边做一个投资项目。和许多外国同事一起在公司里做事时没有什么困难。但就是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比如去酒吧,我就不知道跟他们讲什么好。大家努力地想找一些共同话题来谈,却发现很难。一起进餐馆吃饭,坐在一起却完全体会不到同事的感觉。但奇怪的是,一回到公司,同事的感觉又立即回来了。于是,和外国同事更多地只是保持工作的关系,最后玩在一起的还是以中国人居多。似乎只有和中国背景的人在一起,才有交往的欲望。
  很多人说,在中国做投资,西方背景的人有他们的优势,中国人也有中国人自己的本地化优势。话是没错,可是我所在的部门里,今年跟我一起入职的五个人中,有四个人是在美国或者加拿大接受的教育,只有我一个人的教育背景是在大陆。这种差异特别明显,我觉得这是我将来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可能也有他们的困惑,但无论如何,跟他们比,我身上存在很大的劣势。
  最大的劣势,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英语。的确如此,即使是英语特别牛的大陆学生,它仍然是最大的劣势。主要的问题倒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换句话说,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子,在把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和英语只是一门外语的人之间,存在相当深的鸿沟。这种距离吧,似乎看不见,但其实无处不在。
  同那些来自欧美的学生相比,大陆学生的优势,自然是熟悉中国文化,对中国这个市场更加了解。但是,大陆学生要达到他们的英语水平,一般来说一两年恐怕还不够。而他们要了解中国的市场,一两个月就够了。这样想来,危机感挺重的。
  另外,就是interpersonal skill,communication skill,人际间的沟通交流技巧。不可否认,大陆教育背景的学生和西方背景的人在这方面差距也比较明显。
  对我来说,在这样一个由外国文化主导的公司,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怎么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呢?另一方面,我又该如何去适应、融合西方的文化呢?


  徐小平语录

  中华鳖精

  世界上无所谓海龟土鳖,只要你有中华鳖精——只要你有真才实学真功夫,你就能得到市场承认,获得中国机会。


  徐小平:
  关于你自己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两个。第一个,你是选择在中国大陆做事业,还是在大中华区地区做?或者甚至选择在环球范围做,比如阿根廷或者是欧洲?我的建议,现阶段你毫无疑问地应该选择大中华区地区。其实高盛的操作在哪里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不同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法规。其实第一个问题是你不应该有的。第一个问题只是一个狐狸尾巴,你可以很快地把它消除掉。
  第二个,在高盛这样的环球化公司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该怎么定位?如果简单地回答,你可能需要去香港生活三年,甚至派到华尔街实习一年,然后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我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当代的青年都应该完成“四化”:市场化、国际化、人性化、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谈恋爱。通过谈恋爱,我们了解生活。通过国际化,我们了解世界。如何才能国际化?如果你不在美国读两年MBA,如果你不在华尔街生活两年,如果你不能和洋人在一起打成一片,空谈国际化是没有用的。
  我不想说空洞的概念,我讲一个故事。我带我儿子去美国看哪所大学适合他读。到了美国以后,我就像所有的中国父母那样,奔前奔后。谁知我儿子竟然对我说dont worry。我忽然间意识到,我和我儿子在国际化的起点上已经完全不同。我儿子之所以能如此轻松坦然,是因为他已经在美国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我当初是31岁出国的,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刚到美国时的那种紧张、那种恐惧,以及各种各样的愚蠢的担忧。我本人算是比较国际化了,我英文写得相当好,讲得也非常好,尽管带有扬州口音。但实际上我不是特别愿意和洋人单独面对面。而对于我的儿子来说,连这一层多少可以称为心理障碍的东西也彻底消失了。
  如果你不是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你是不会有愚蠢的担忧,也不会紧张、恐惧的,相反你只会激动。我以为,中国当代青年最成功的典型人群,就是以世界为家的人,或者说以中国为家、以世界为舞台和背景的人。
  B编新物种之壮大篇——国际化一个洋人很难真正理解中国人在想什么。而同样地,一个中国人也很难理解洋人到底在想什么。但是在他们中间,又有另一种人,有一种说法叫国际自由人,我称其为环球人。当你在国外呆上一到两年,无论是工作还是读书,对国外的文化有一次比较深入和长久的接触,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当你和洋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能够完美地理解洋人的弦外之音。当你跟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又能够完美地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那时,你的优势会非常明显。你说面对那些有着美国或者加拿大教育背景的外国同事,感觉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实你将来的优势会是他们的五倍、十倍。
  我曾经发明了一个词叫“中国美梦”。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有美国梦,但很少有人会说中国梦。希望获得成功的中国人,包括很多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土财主,他要想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最终必然是要通过高盛、摩根斯坦这样的投资集团去香港或者纽约上市。而这些又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尖端文明的内容。所以我称之为“中国美梦”。这个美有美丽的意思,也有美国的意思。当年在美国实现美国梦,没有任何的其他因素。但是今日的中国人要想实现中国的梦,则必须要有美国的因素,因为今日的中国处于一个更加环球化的时代。虽然这个词还没有流行开来,但它迟早一定会流行。我想这是我一个比较伟大的发明。
  环球化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好处是各个方面的。有人说环球化正好强化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这种低端地位,而不是世界研发中心这种高端身份——担心这个问题的人,更应该出国留学啦!因为高端研发,人家只留在他们国家啊!你不去他那里,如何能够发展自己?!
  所以,对于你而言,就是需要更加环球化。你还比较缺乏融入世界大环境的素质。如果你大学四年是在哈佛读的,你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相反你就会问我,徐老师,我也是中国人,怎么和中国人打交道有那么多的障碍?不过,准确地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关于文化差异的永恒的话题,所以我就不去回答了。
  环球化并不只是中国学习西方,优秀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样可以影响世界。我最早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中美教育交流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件小事。
  2006年夏天,为了给小儿子Adam找到一个合适的寄宿中学,我带着他在美国东部访问了好几所学校,其中就有一所甘纳瑞寄宿中学。不久,甘纳瑞招生办主任Tommy Adams先生给我发来一封信,告诉我他要来中国旅行,宣传他的学校,他们准备扩大在中国招生——其实每年也就在中国招收“五六个新生”,希望我帮忙。
  使我感到惊奇的是,从Tommy给我寄来的甘纳瑞学校资料中我才知道,这所学校,曾经接待过容闳发起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容宏曾经把两位留美幼童,送到这个学校度过了难忘的学习岁月!这个掌故,一下子把甘纳瑞和我再次拉近,并使我意识到,当我进入这所学校时所感到的那种亲切感,原来是有历史根基的!
  Tommy寄来的资料里,有这么一段记述。两位幼童来到美国,寄宿在一个美国老太太家里。当时美国人的卫生习惯,还停留在每周六晚上洗一次澡的时代,两个幼童对此非常不习惯,“很不开心”,因为他们在中国已经养成了每天都洗一次澡的习惯。这个习惯很快在小镇上传染开来,结果导致当地小镇上的少年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不良”习惯,开始了每天都洗澡的现代生活!
  查两位留美幼童,基本来自澳门珠海,那里气候炎热,当地居民可能自古以来都有每天“冲凉”的习惯。每天洗澡当然是一件舒服的事情,符合人性需求。所以,这两个孩子把这个“先进沐浴文化”带到美国康州这个小镇,带动地方上孩子们养成更加卫生的个人习惯,堪称中美教育交流史上一件有趣的往事!
  我看到很多懵懂未开的中国学生从美国学到了知识技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报道,但很少看到中国学生教给美国人什么东西的新闻。所以,当我从甘纳瑞寄来的史料中发现,一百多年前曾经有两个留美幼童教给美国人洗澡习惯的逸闻之后,立即让我喜上眉梢,忍俊不禁,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如果不是我的挖掘就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留学往事。
  须知,小到个人、大到民族的自信心,都是通过无数件小事累积起来的。环球化的历程,也是中国和中国人不断积累自信心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读MBA的原则


  工商管理硕士们,如同其他高等教育人才一样,依然是中国社会的稀有资源。关键问题是:稀有资源也有贫矿富矿、资源配置也有高效和低能。你如何把你的MBA学习价值最大化?下面是我的几点建议:
  1必须有工作经验:我经常告诉所有来找我咨询的学生,如果要读MBA,一定要工作几年之后再读,否则没有什么用。名牌商学院的招生简章上,都要求本科生毕业三四年之后再申请。
  2最好是出国留学:工作几年之后,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事业,你可以开始你的MBA旅程。但读MBA,最好是出国读,到西方发达国家读,而且最好是美国。你可以退而求其次,但不可以降格以求。在所有学位中,MBA可能是最最应该甚至必须出国攻读的项目。
  3 GMAT和口语:中外优秀的商学院,都要求考GMAT。“有些学校不要求GMAT!”对。但这类学校肯定不是好学校,你最好不要去。同时,你还必须特别重视口语交流能力,因为,虽然人人都应该学会交流,但MBA显然更应该拥有这种能力。
  4文化更新:读MBA,为的是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而这个市场,越来越不分国内国外,越来越国际化,所以,作为已经是中国人的你,必须通过读书,理解并吸纳西方文化。对西方商业传统和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能够从文化上给你崭新的冲击和更新,使你成为一个国际化新人。
  5人的艺术:MBA是一种技术——财务分析技术、市场营销技术、金融证券技术……但MBA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在资产损益表、项目论证书后面,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活生生、有血有肉、喜怒无常的人。人的艺术,更是MBA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


  MBA的选择战略

  有人问我美国人是否讲究名牌大学?答案是非常讲究,虽然和中国讲究的角度和程度并不一样。
  假如你仅仅是想去美国读一个电脑硕士,从毕业后收入的角度,哈佛大学电脑硕士和普通大学电脑硕士的毕业后收入,不会相差太大。从技术的角度,普通大学传授的内容肯定不会比名牌大学的少一个芯片。但是,假如你的志向是要做微软研究院负责人,研究五年十年后人类如何使用电脑,名牌大学的高学位,就比较重要。越是著名的大学,前瞻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就越超前。
  读MBA的情形类似。因为MBA的社会联系、同学网络、社会地位、学校背景,对于MBA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我的一个朋友说:能够得到沃顿的录取,等于能够得到世界任何投资者的青睐。华尔街的银行家,有“百分之六十”是沃顿的校友,毕业后你可以以校友身份,寻求并得到这些校友们的支持。哈佛大学,也有类似的传奇说法。读MBA,当然是越有名的学校越好。美国前十名学校的MBA,很容易进入各行各业世界前十名的公司。

  新东方名师中的成功现象

  新东方一代年轻名师中,有一种非常非常震撼人心的成功现象,这个现象,到现在依然被当代中国青年严重低估:
  新东方很多著名老师,绝大多数,一开始都是为了出国、考研而来新东方上课,上着上着,发现了一个真理:与其在新东方上课花钱,还不如在新东方教课赚钱来得爽呢。假如通过努力能够成为新东方老师,为什么不?这么一反思,于是新东方“三剑客”钱永强、宋昊、杨继以及数不清的年轻一代天骄名师就诞生了。
  作为新东方成功教师代表的钱永强、宋昊、杨继这三个在25岁左右就成为百万富翁的青年教师,当他们在事业上达到第一高峰之后,分别激流勇转,带着自己挣到的大钱,继续追求他们研究生教育——钱永强最先去了耶鲁大学读MBA,宋昊后去了牛津大学读MBA,学德语出身的杨继接着从德国哥德堡大学捧着法学博士的帽子回国继续发展……
  钱、宋、杨的故事,在新东方如果不能数以千计,肯定可以数以百计。北京有无数新东方这样给年轻人提供巨大机会的新型企业,这些年轻人在新东方以及其他地方成功的经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中国机会,给与中国青年比美国更好的发展机会。不留学,不考研,也能成功。
  2但作为上述论点的一个悖论,中国青年事实是又面临另外一个独特挑战——不出国固然可以拥有机会,要捕捉更多中国机会,又需要青年人的国际化,需要环球化。而国际化环球化最直接而迅速的方式,就是出国留学。留学深造,是当代青年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精英到领袖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Z:

  五年下来,我在公司的晋升速度虽然不是最快的,但完全称得上进入公司的高管阶层了。我主管的部门,在公司的业务体系中的位置也非常重要。公司上市之后,股票期权也分了不少。按说我应该比较满足才是。实际上,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事业的上升期,恰恰相反,我倒是有一种瓶颈的感觉。

  徐小平:
  你目前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一目了然。你的挑战在于你整个人的素质的转型,要从本土化的管理精英转成国际化的企业领袖。如果你完成不了这一步,你就没有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到达事业的顶峰。
  在中国发生根本性转型的时候,你有没有完成自己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国际化。

※※※
  Z的基本资料:
  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某著名大学理科专业。
  2002年,加入计算机行业的国内某知名企业,现任公司某业务管理部经理。

  Z:

  在加入现在的企业之前,我在一家做邮件系统的IT公司实习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当时IT比较火,在那家公司做过以后,我也就算有IT的背景了。所以后来我就定向地投了很多家和IT相关的公司,面试也比较多。最后做选择的时候,说实话,我当时的目光也看不到那么远。就因为现在的公司在北京郊区,附近的生活成本比较低,另外公司也相当不错,所以就进去了。当时另外一家很有名的做计算机的外企也答应给我offer,但它的公司在中心市区,我觉得生活成本太高了。现在看来这样的考虑有些可笑,但我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太好,又是个刚毕业的穷学生,所以有这样的算计也是无奈。
  我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要先选择一个各方面还不错的公司先做起来。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而且可供自己发展的空间会很大。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这些年公司的发展很不错,虽然和外企或者联想这样的国内巨头还没法比,但现在也已经稳居国内同行的前五名。五六年下来,我在公司的晋升速度虽然不是最快的,但完全称得上进入公司的高管阶层了。我主管的部门,在公司的业务体系中的位置也非常重要。公司上市之后,股票期权也分了不少。
  按说我应该比较满足才是。实际上,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事业的上升期,恰恰相反,我倒是有一种瓶颈的感觉。
  我主管的部门刚刚新增了一些职能。在我之上还有一个领导,我自认为能很好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并且把这个意图执行下去。同时,在很多方面我也可以去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应该说,仅就目前的职位而言,我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但如果想从这个位置上再往上提升,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观念、知识和技能方面,就都有一些差距了。
  我在今年4月份,刚刚考了香港某大学的金融财务的MBA项目,以在职的方式在北京念书。但感觉不是特别有帮助。
  我甚至有三年后离开公司,自己去创业的冲动。选择一个我自己感兴趣的产业,创立一家能让自己做起来心情愉快的公司。最近一段时间,我的这种冲动在慢慢地增强。但是我还没有明确的计划。这就是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徐小平语录

  留学哲学原理


  留学的意义有三种:一曰走出困境,获得就业竞争能力;二曰走上佳境,获得行业领导能力;三曰走入意境,获得社会预见能力。
  留学与跳龙门
  留学如同鲤鱼跳龙门一样,惊险一跳之后,就是龙飞凤舞的未来。但是,龙飞凤舞的关键是:你在这个致命一跳之前,是否已经准备充分?鲤鱼跳龙门,毕竟你得是一条鲤鱼。假如你准备不够,只是一条泥鳅,奋力一跳之后,可能只会变成一条鳝鱼,那就很糟糕了。
  成功人士的留学选择
  对于在国内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士,留学不再是寻求前途的手段,而只是一个提升个人境界、升华个人素质的途径。而为了这个目的,在留学的时间、方式、国家这些因素上,个人就有了非常宽广和多样的选择。


  徐小平:

  以前我的书里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悲剧故事,可这本书不同,个个人物都是成功者。你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故事,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成功的困惑的故事。
  你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成了一家著名的本土私企,甚至可以说行业的标志性企业之一的一名高管。从职业奋斗的角度讲,应该说是完全成功的。你的问题归纳起来,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主题——你的下一步职业规划该如何制定?但在我看来,其实问题绝没有那么简单。
  你目前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一目了然。那就是你要想成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袖,必须塑造流利的英语口语。比如你的英语程度,是不是能够主持有外国董事参加的董事会,并且能够听懂他们对你的提案是赞成还是反对?如果你听不懂,那你就没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领袖。坦率地说,你的挑战在于你整个人的素质的转型,要从本土化的管理精英转成国际化的企业领袖。如果你完成不了这一步,你就没有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到达事业的顶峰。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次山西大学的一个物理学教授来找我咨询。他是山西大学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来北京找我前先写了封信给我。他到了我的办公室,往那儿一坐,我就说你可以回去了。我说你可以回去辞职,考一年英语出去读博士,否则你就混不下去。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是海归的时代。一个物理学教授,如果没有拿到西方一流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肯定混不下去。就这么简单,没什么可说的。而他恰恰是这么一个人,我说你可以回去了,他就不说了。
  他面临的选择题其实是一道很恐怖的题目。要么出来,要么毁灭。如果你到美国学烤鸭、学针灸,永远都是半吊子。但他是物理学教授,如果不出国的话,毫无疑问他的职业前途将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因为物理学是没有国界的。或者说得再保险一点,他至少必须来北京,去中科院、北大、清华,拜杨振宁、丁肇中等等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们为师。这样他回到山西大学做一个物理学教授,也才能够混得下去。
  你有一流的教育背景,一流的工作经历,你现在遭遇的已经不能称作瓶颈,而应该叫做卡壳。也就是说,尽管在你现有的平台上,你还能继续做,还能发展,但前途是黯淡的。你被卡在这儿,难以动弹。
  你说你考了香港某大学的MBA项目,在北京在职念书。这样的读书对你来说当然也有帮助,但是没有革命性的帮助,特别是你只是读兼职的和本地的。你至少要到香港全职去读,如果能去美国就更加理想。
  可是这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如果这么做,你等于是要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让自己再造。那么,未来的发展机会到底怎么样?前途有没有安全保障怎么样?说实话,没有人可以担保你的未来,你也很难指望获得安全感。那最终是什么?就是大江东流,有人翻船,有人搁浅,有人摇摇晃晃地停在海口,有人奔向浩瀚的大洋。
  或者用那个三文鱼的例子。三文鱼在繁殖季节从海洋游回到河流的上游,在水流湍急的浅滩,有的三文鱼被熊一把抓住,有的用力过猛跳到了岸上,但是最终有足够数量的鱼到达了产卵的地点。在这个过程里,会死掉很多三文鱼,但总会有活下来的,于是整个物种就可以代代相传下去。这个过程的确挺残酷的,但最后活下来的必然都是优秀者,这样才能保持物种的兴旺。你就要尽力做那活下来的三文鱼。
  坦率地说,和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相比,你先走了四五年。你成长的年代,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你可以暂时占得先机。但是中国发展太快了,仅仅和十年前相比,中国就几乎已经是另一个时代。那么,中国更新换代了,你有没有更新换代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我要祝贺你在职场上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我要指出你现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在中国发生根本性转型的时候,你有没有完成自己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刚才讲的国际化。你必须要能够在国际舞台里,像李连杰的武打一样,重新把十八般武艺都打过一遍。如果你现在做不到,那么我建议你去国外读一年两年的书。当然脱产在国内读商学院也行,比如长江、中欧,但是主题还是国际化。
  我在《图穷对话录》中提出了关于留学三个境界的理论。第一个境界是通过留学获得就业竞争力。留学能够使一个普通青年在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上,从缺少市场竞争力,到获得市场竞争力。有了这个竞争力,在中国社会里工作生活,基本是高于一般可比的人群,即比起你的同学同伴来,你的选择和机会,一定比没有留学过的他们胜出许多许多,有时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高度。当然,就业竞争力不一定非得通过留学去获得,就像你,你已经通过自己的就业工作完成了这个使命。
  第二个境界是通过留学获得行业领导力。许多对是否留学犹豫不定的人来找我,他们已经有好的职业,好的收入,好的机会,好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出国?我的答案是,这样的人假如仅仅为了保住眼前的金钱和地位,确实并不一定要出国留学。但是,如果经过仔细评估,出国留学能够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新的飞跃,能够使他从部门经理变成公司经理、使他从地区经理变成全国经理、能够使他从优秀职员变成优秀领导。那么留学对于他进一步深掘他的人生潜力,加强他的个人价值,就是非常必要甚至是迫不及待的。这样的人留学,其实是为了更加伟大的事业前途采取的一种欲擒故纵,舍车求帅,退一步,进两步,是中国社会成功者们往往需要经历的一次升华。对于你来说,形势已经变得非常清晰,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达到这第二层境界。
  第三境界,是通过留学赢得社会推动力,这个境界,属于那些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成为行业领导者,但缺少国际眼光、世界思维的更高层次的成功者们,等待通过留学来起飞。赢得社会推动力,也就是获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见能力,从而一生为了这个明天的中国不断推进不断献身。这个境界是留学的形而上阶段,为了这个目的而留学的人们,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追求和世俗追求。去西方,只是为了寻求有关中国未来的答案与良方;回中国,是为了送回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和方法。如果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完全也可以通过留学达到这第三境界。而一旦你接近这个境界,留学对你来说,就变成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追求的是自由精神,而不是一种现实压力,逃离的是压力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七年之痒的解除


  北美的教育机构,从大学到小学,对教师都有一个叫作sabbatical leave的制度。sabbatical,就是逢七休息的意思。这个制度的特点,是鼓励每个教授或者老师,每七年轮休一年,留薪停职,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进修、学习,以更新知识,补充精神养分。sabbatical leave,逢七深造,是为了专业人士不断发展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个制度,与形容人性弱点的所谓七年之痒seven year itchy,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对于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岗位工作了相当年份的人,这种逢七深造的制度都完全适合。它也不一定非得是七年,因为五年之痒甚至三年之痒也是有的。离开工作去充电进修、改换情绪和思维,既符合人性,也符合专业性。如果你所在的工作环境没有给你这个机会,你要自己给自己创造这个机会!因为它符合人生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出国读研路线图
  大学毕业出国读研,也能够提升自己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在出国读研和在国内读研之间,我一般都是鼓励人们出国读研,原因很简单:出国读研有助于你获得环球就业竞争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能力,能够受用一辈子的能力。
  许多同学本科毕业时没有足够的金钱和语言能力出国留学,于是匆匆考研,把未来三年交给很可能是非常落后的国内研究生教育,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都非常谨慎,因为:如果能够在国外读研,基本就不要在国内读研,因为国外读研对于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科学精神,甚至是团队技能,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我不是说这些能力在国内学不到,但如果出国,到那些先进发达国家去留学,将来回国在竞争同一岗位时,就能够轻易击败那些同等背景但在国内拿到硕士的朋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对于那些毕业时并没有金钱和语言能力的朋友,如果要考研深造,我的指导方针是: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干脆先工作(对于研究性专业,只要做研究性工作就不算脱离专业),积累经验、补习英语(当然来新东方!)、积累资金、积累人脉关系,等个两三年、三四年再出国完成国际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时候我不理解这句话。现在懂了:人生奋斗,是一个终生过程、百年大计。那些企图在22岁仅仅为了“接上”研究生学历而不顾硕士之后做什么的人,其实是鼠目寸光的人。因为,当你在国内读研、工作,到30岁时,你和那些出过国的朋友在就业竞争力上的差距就开始显现。要补上这个差距,你必须重新进行环球化洗礼,否则,你可能就永远无法赶上那些早先设计正确,在25岁前后完成环球化教育的人们!
  反过来,获取中国机会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充分的中国经验,重视“经验”到了偏执的外企,在你竞争就业机会时,往往会看你是否有充分的“中国经验”。这个“经验”的重要性,不出国是难以理解的——瞧,这种重视经验、重视实证的能力,也是你要在国外学习的东西。

  留学与保险
  留学必须买保险,这是中国人在过去无法理解、但最终必须接受的国际化内容之一。
  我曾经多少次目睹耳闻这样的情况:留学生在出国之后意外死亡,因为没有保险也没有财产,父母连去美国奔丧的钱都拿不出来。关于我自己的经历,我想起了1990年在加拿大西部城市萨斯卡吞(Saskatoon),我开车带我太太去七百公里外的累斯布里奇(Lethbridge)面试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开车上高速公路。家里留下一岁的幼儿和六十岁的老母,两个人都不会说一个英语单词。于是走之前,我到当地保险公司花四块钱,四加元,买了一个价值四万加元、有效期为四十八小时的公路意外保险。我把保单交给我的一个朋友,笑着说:“假如两天之内没有电话给你的,请你到我家去。一切就请你take care照料了。”两天之后我安全回来,那张保险单,成为我在加拿大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纪念之一。
  倘若你留学美国,请务必给自己买一个意外人寿保险,收益人是父母。这样万一本·拉登的飞机正好撞到了你供职的大楼,你的孝心,也能在这份保险中照亮爸爸妈妈的晚年。当然,我绝没有认为去美国留学是不安全的,恰恰相反,我在自己的博客里专门写了《留学美国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一文。只是,安全是需要智慧来加以保障的。
  生命是脆弱的,金钱是悲哀的,奋斗是宿命的,保险是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增加职场亲和力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C:

  进入现在的公司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在职场上,特别是在外企里,和别人交流的本领十分重要。有时候,有效的沟通简直就是同事或者部门间合作的生命线。
  本来一般以为最重要的说话的内容,在信息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反倒是最小的。这个结论让我很吃惊,也让我反思,tone其实就是人际沟通交流当中的最主要的技巧问题之一。


  徐小平:

  我说大家要学会营销自己,要有职业意识,要有爱情意识。但具体怎么做呢?这个tone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种技巧。
  这种tone透露的是对人的关心,是服务品质的问题。这种东西,又是更深层次的素质,就是人文教育的最终极的目标。

  ※※※
  C的基本资料:
  2006年,某著名大学保险系毕业,进入某世界500强金融企业。


  C:
  进入现在的公司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在职场上,特别是在外企里,和别人交流的本领十分重要。有时候,有效的沟通简直就是同事或者部门间合作的生命线。
  公司的培训师告诉我们,往往是那些时刻发生着的日常沟通决定了合作的成功与否。有时候,日常沟通甚至比企业战略更加重要。比如客户的流失,部门合作的有名无实,原因不在战略的失误,而在于个体间的无效沟通。
  上次我们内部培训时,就曾得出一个结论:用语言对别人传递信息的时候,说话的内容、voice、tone这三个方面所占比例最高的竟然是tone。本来一般以为最重要的说话的内容,在信息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反倒是最小的。这个结论让我很吃惊,也让我反思,tone其实就是人际沟通交流当中的最主要的技巧问题之一。
  具体到我自己,我在跟别人交流的过程当中,有的做得很好,还有一部分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比如说我发现我在group discussion方面还不大擅长,因为我不是那种别人说出一个问题,我马上就能对答如流的人,我会想一会,等理出一个很清晰的结构,才会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因为我一直都学文科,我的家庭的教育背景也全都是学文科的,所以从小在理性和逻辑方面会差一些。这是我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人的沟通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个不善辞令,或不懂沟通技巧的人,他所用的语气、语调,或者行为方式,可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徐小平语录

  接受规范


  任何事情都有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不能成事。接受这个时代对人才期待的种种规范,是人生成功的起点之一。
  徐小平:
  其实你现在的tone已经非常棒了。作为一个老师,我就特别愿意和你打交道。对于声音音调,你都可以开一门课,真的。除了声音的音调,还包括眼睛的接触,身体各个部分的肢体语言,这些全都表达着你内心的愿望。对于我来说,我跟你讲话的时候,我也是有交流的欲望的,否则的话你肯定就离开了。而你说话的音调和我并不一样,但为什么同样都有魅力?这些都可以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
  我想说的是,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才是学校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内容。以前我更愿意对观念性的东西进行轰炸,一轰完了就没有新东西了。我现在不太会做这样的事情了,现在我更愿意把观念性的东西进行彻底的解构。如果我不跟你们对话,就进入不了这个层面,我自己也不愿意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我说大家要学会营销自己,要有职业意识,要有爱情意识。但具体怎么做呢?光有这些意识以后不够,我还要知道怎么做,怎样提高我的素质。这个tone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种技巧。下一次我去演讲的时候,我邀请你和我一起来演讲,讲素质教育。我不是开玩笑。因为你已经被培训过,所以你就可以面对。可以我讲半个小时,你讲半个小时。我们不仅讲观念性的东西,也讲具体的技巧,这样几千、几万、几百万人都有了一个标准。如果我的职业咨询做到这个程度,其实我们已经达到了500强金融企业的水准,也叫做批量生产。
  在职场中,无论你怎么努力和人打交道,如果你对别人没有吸引力,无法吸引人家对你的好感,那么你的努力可以说都是白费了。我敢说,能进入你现在的企业的那帮人肯定都非常有吸引力。其实现在500强企业的员工,包括新东方所有的老师都很有吸引力。在新东方,英语老师的口语不一定要怎么样,但是他们一定要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实际上就是我提出的“成功者四项基本原则”参见“新物种之繁盛篇”《找到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文末的徐小平语录——“成功者的四ION原则”。中的第四条——个人魅力。个人魅力主要是指个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也就是所谓的People skills。它表现在说话、办事、交流、理解等这些与人打交道时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让别人愿意对你讲话的能力、让别人愿意听你讲话的能力、让别人觉得你喜欢他们尊重他们的能力、让别人喜欢你并尊重你的能力。个人魅力,并非成功者才拥有,但拥有它的人才能成为成功者。而且我们必须明白,个人魅力在前,事业成功在后。成功者,都是从一个不成功的人开始,凭借他的以个人魅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获得他的成功。个人魅力也并不是名牌服装或不穿服装,俞敏洪当年开始施展“魅力”创建新东方的时候可能除了蓑衣没有穿过其他什么都穿过。就像一个人练习书法不容易一样,个人魅力,也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练习,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性格魅力是一种人格的表达,是一种为了使你交流交往的对象感到愉快高兴和接纳你的做人的形式。你只要走向社会、接触他人,你就有责任有必要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又有一种客观标准在被人们时刻筛选、鉴定和取舍着。在美国当议员、选总统,政治家们都必须在性格魅力和人格表达上,赢得选民的喜爱——他的政治主张是好是坏暂且不说,但他给选民的印象必须要好。事实上不仅政治家要这样,你就是一个汽车销售员一个售楼先生或小姐也必须做到让别人第一眼就喜欢你,第N眼也必须继续被你吸引着。传统教育往往遏制学生对于自己性格的表达,封杀他们的性格魅力,结果一个个本来应该很优秀的学生走到我的面前往往使我会产生绝望和轻生的念头——因为他们实在缺乏性格魅力!
  所以我总是说,我其实一直想把“素质教育”加以解构,究竟哪些“素质”是我们的大学生所必须拥有的?在我看来,“素质”在你身上第一体现是口语能力,这个口语能力就包括了tone,而tone恰恰是体现人格和个性魅力的具体承载物。我在《图穷对话录》里也说过一个女生,她被五大会计律师事务所面试,面试了五轮最后一轮被刷下来。那个女生英语肯定不错,但是她的tone肯定很糟糕。糟糕到什么地方?我也说不清楚。我希望你写一篇文章,能把tone的问题加以量化。它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它的秘密在哪里?这样其他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就是向你学习,你的例子就是他们的前途。
  在你们这个行业,客户经理最高的境界就是让客户体会到你在时刻为他考虑。我最近结识很多这样在外企的人,他们的素质其实很糟糕。为什么?他们是第一代,反正外企急需这样的人。他们的口语当然不成问题,但他们就存在你刚才说的tone的问题。这种tone透露的是对人的关心,是服务品质的问题。这种东西,又是更深层次的素质,就是人文教育的最终极的目标。而你现在说话的tone,真的能感觉到对他人负责,别人能感觉你在为他的钱担心。
  我想说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我在加拿大读书时,碰到好几位教授,给我一种特别温柔慈祥的感觉。他们对学生的帮助绝对是无条件的,你能感到那就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愿望。从他们对你的眼神中你能够看到,帮助学生,是他(她)最大的pleasure。当时的我虽然刚刚出国,已经是过了三十的高龄,还真是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慈祥、关爱,从来没有看到过那种眼睛,里面欢快奔涌倾泻的,是真正因为自己帮助了他人而获得的巨大pleasure!我至今忘不了他们的那种目光,至今对这些教授们充满了感激,为自己不能回报他们而耿耿于怀。
  我要感激并“回报”他们的,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具体而微的“帮忙”,而是那种后来帮助改变了我的人格、并且至今还反射在我自己眼中的那种因为帮助学生而获得的pleasure的光芒!
  那些帮助过我的慈爱的教授们,他们其中有些已经到人生的黄昏之年、有些已如夕阳落山,永远地安息在他们教育和帮助过的后辈对他们的感怀之中。面对他们的灵魂与笑貌,我可以毫无愧疚地说,他们传承给我的那种出自本能对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也已经成为我的本能,至今支撑我在新东方、在中国社会,为中国的教育工作做一点“贡献”……
  其实你不要故意去找自己的问题,坦率地说,你现在没有问题。因为你现在正处在职业上升的阶段,通过工作你自然会发现,哪些是你的挑战,哪些是你不能胜任的东西,哪些是你不能胜任但是你必须胜任的等等。等你理清了这些东西,你在职场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完成了。
  过去提倡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现在可以说,职场里面已经诞生了那种可以成为其他大学生仿效对象的一种东西。它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模型,一个模式。你只要照着这样去做,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在什么企业,都可以达到职业上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孔子说

  孔子一生没有写过什么电子邮件,一部《论语》,是学生记录的他的言论。“子曰”就是“孔子说”。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那篇改变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演说,其力量,可以和后来飞虎队运来的武器装备相当。
  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马丁·路得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都是人类争取自由幸福的强大思想武器,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伟大的精神力量。
  说,作为一种人类的美德,在中国社会,依然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提倡;说,作为中国青年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必备的应付人生挑战的一种能力,依然由于先天的缺失、后天的鄙弃而远远不能适应生存竞争的需求。
  说,会说,能说,“说”得比唱得好,“说”得天花乱坠,“说”得别人如痴如醉。这些都是人才成功的优秀素质,罕见品质。“说”是推销员做生意的根本大法,“说”是管理者统领员工的精神法宝。不“说”只做的人,往往受治于人,既说又做的人,则可以治人。“说”是一种必备的人生技能,“说”是一种需要演练的人生艺术,“说”是奋斗者成功实现自己的重要前提。无论你是找雇主,还是找雇员,无论你是面对团队,还是面对市场,你都必须会“说”。


  接受感谢时不该说的话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有一句话不该说,人家感谢你为他做的事,你一般不能说:“No,不用谢,这是我的工作!”
  而要说:“这是我的快乐,这是我的幸福,这是我的荣耀……”
  “Thanks for your help”
  “Its my pleasure”
  “谢谢你的帮助。”
  “这是我的快感!”
  我故意把pleasure不翻译成快乐,而翻译成快感,实在是有目的的。快乐是一种心情,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而快感则是一种体验,更多是身体化学层面的。当help成为一种身体化学层面的体验,帮助他人,就不再是被动的、不再是被要求的、不再是不得不做的,而成为一种需求、一种本能、一种条件反射、一种后天获得的被cultivated——栽种进去的——“人”的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滑的传输带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H:

  我之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以猛冲为主。现在有时候在工作时想往回收,但有一种惯性在那里,成为不小的阻碍。热情可能会让人觉得充满力量,但一定要把这种力量把握好。这就是您说的平滑的概念。现在我正在慢慢地摸索这个概念,但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还有,我在礼节这一方面并不擅长。特别是在外企里,最上面的老板是外国人,中层有各种各样的海归,人际交往的规则挺复杂的。

  徐小平: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有锐气、有干劲、有目标就一定能办成一件事。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希望你能够再去好好修炼一下,对你会有突破性的帮助。我认为你以后肯定能成为外企里的一个领袖人物,在这个前提下,你早日具备这种关心别人的能力,就会让你事业的传输带运转得更加平稳、平滑。
  要想做成一件事,你得让这个企业机器里面的每一个齿轮,都愿意朝着你的方向去运作,否则一切都仅止步于构想而已。

  ※※※
  H的基本资料:
  H: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之前的人生经历,都是以猛冲为主。现在有时候在工作时想往回收,但有一种惯性在那里,成为不小的阻碍。热情可能会让人觉得充满力量,但一定要把这种力量把握好。这就是您说的平滑的概念。现在我正在慢慢地摸索这个概念,但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前段时间正做一个项目时,公司派我到外地出差,于是我就叫一个同事帮我处理了项目里的一些事情。因为我跟他的老板挺熟的,所以出差回来我只是给他发了个Email道谢,没有给他打电话,也没有请他吃饭。后来我又突然想到了这件事。我想别人会不会觉得只发一个邮件还不够?前两天项目结算的时候,我就根据公司里的某一条奖励制度,给他提成了一定数额的钱。当然,从本质上来说,我觉得这样做其实已经是亡羊补牢的事情。但总比以前那样只发个Email要好。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大部分事情都是越分享越多。就像一个蛋糕切成很多块分给人吃,自己虽然只吃了一块,但会比吃整个蛋糕更香,别人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一时的利益得失,归根结底都是很微小、很不足挂齿的,从现在的眼光去看以前的很多事,我会发现很多忧虑都是没必要的。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虽然当时的确很痛苦。
  还有,我在礼节这一方面并不擅长。特别是在外企里,可能最上面的老板是外国人,中层有各种各样的海归,人际交往的规则挺复杂的。您认为要掌握这些礼节啊礼貌啊,是不是非常要紧的一件事?


  徐小平语录
  教育与人性


  教育的责任,不仅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三皇五帝、天文地理、问题和主义、知识和真理……同时,还必须让他们知道真实的人生,以及真实的人生所要面对的种种敌人——人生的敌人很多,其中就包括你不想要的竞争、你不想要的内斗、你不想要的解聘,以及那些种种可能压抑你自己人性发展的他人人性。

  对于人性的态度
  禅曰:菩提就是树,明镜亦有台,世间尘埃多,我有鸡毛掸!他人人性不因你的好恶而改变,面对复杂的人欲世界,我们唯一的应付之道,就是认识人性、直面人性、尊重人性、巧对人性,勇敢面对、巧妙处理、变废为宝、化险为夷……

  徐小平:
  通常来找我咨询的,都是人生很糟糕、很失败的人。你不同,你已经很优秀、很杰出,也有自己巨大的优点,对于自己的理想也是非常专注的。但是很优秀、很杰出的人,也往往有他的巨大的缺点。你从职场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从整体素质的角度来讲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我觉得你的问题是如何的呢?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有锐气、有干劲、有目标就一定能办成一件事。在如何处理具体事情的方法上,你还得更加老道、圆熟。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希望你能够再去好好修炼一下,对你会有突破性的帮助。我认为你以后肯定能成为外企里的一个领袖人物,在这个前提下,你早日具备这种关心别人的能力,就会让你事业的传输带运转得更加平稳、平滑。
  在职场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件事怎么就一直拖下去了,甚至拖上半年一年?这肯定不正常,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给对方送一点小礼物,慰问慰问他,看望看望他,跟他说这件事咱们先不做。你得先了解合作对象他有什么特定的需求,或者他有什么特定的问题,然后他就会死心塌地地为你卖命。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无论对于在外企还是国企工作的同学,都特别有帮助。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是特别伟大的。
  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上海人通过我的一位朋友介绍,想来找我谈合作。正好那段时间我比较忙,他非常积极,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后来我们终于见面了,但不凑巧的是,那两天我正好处在一种负健康的状态,虽然没有生病,但做什么都没有欲望。要在平常我可以连着讲几个小时,但是和他见面时我觉得我讲一分钟都觉得是种负担。但他一点没察觉到,见面时比在电话里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对他来说,本来是一种用意良好的行为,但其实只会更加让我不耐烦。我这样讲好像带着对他的批评,其实也不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多替别人着想,可能很多看起来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某种出乎意料的方式迎刃而解。当时我就跟他开玩笑,我说你老约我约不上,但假如你送我一支我喜欢的毛笔,我肯定立即从北京飞到上海来见你。真的,人家送来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徐小平还是会挺兴奋的。
  你得学会在那种状态之下关心对方,留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而年轻人一般都不知道这一点。为什么说男女关系复杂呢?举个例子,两个人上班很累回到家里,你想和我讲话,可是我现在没情绪理你,结果大家就吵架。于是你就说,我怎么跟别人有说有笑,见到你就不开心了。其实我就是要见到你才不开心,我跟别人还没法不开心,我只能跟你在一起时不开心。
  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而且会让你受益无穷的能力。它绝不仅仅可以让你达到职场上的某一个目标。其实只要你活着就要靠这样的能力来解决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它包括如何跟人打交道,包括如何处理跟女朋友的关系,以及结婚以后同妻子的关系,也包括你怎么样创造一个和美的家庭,怎么样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终极挑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知道了生命的意义。美国有好多电影讲的都是这样一些东西。比如《欢乐一家亲》,讲的就是儿子和爸爸、儿子和兄弟之间的矛盾。
  假如说你在事业上比很多同龄人先行一步,这叫做少年得志也好,或者叫起步占得先机也好,你要进一步往前发展,学会关心别人的能力将成为你继续前进的重要支撑。你的目标就是使你的同事、朋友、亲友等等心甘情愿地跟你在一起合作共事。
  另外,说到个人风格,我觉得你还不如我遇见的一些外企里的女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当然,女孩子在这方面有一些天生的优势。和她们相比,你的问题在于,还应该再外向一点。也许你会说你已经足够外向了。但你要看看你的外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的外向体现在进攻性上,就是做事大胆,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但是这种外向并不是我提倡的外向。你看,像我也是非常外向的,但是我其实又非常的低调。我该进攻的时候进攻,但是我该内敛的时候又很内敛。当我要得罪人的时候,我是有意去得罪人的,比如刚才我就进攻你。但是反过来,你是有的时候得罪了人,你都不知道。进攻性并不一定是自信,也不一定是外向。进攻性恰恰是所有的个性里面,可能是最容易给人产生负面印象的东西,可能是最坏的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我的咨询助手Robin讲得很正确,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规范。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状态的人,要有不同交往的方式。你不能用同学交往的方式来和老师打交道。你不能因为你聪明智慧,你能力出众,就要用你的这种方式和所有人打交道。也许你只是觉得自己是用一种积极性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但我却发现其实你对于他人是有一种冒犯性的。如果你能够悟到你的冒犯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你就拥有了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潜质。否则你只能成为一个因为少年得志而气势凌人的人,而且会很多次地碰壁。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觉得它具有指标性作用。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成功者和名人,但是我的工作恰恰是在呼唤你这样的人出现,恰恰是在帮助青年人寻找他的最佳的成功之路。当然,如果你意识不到也无所谓。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你就会迈出你的职场和人生中的新的一大步。
  我在这里对你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你要向更文明地区的人靠齐,使你的同事和上司们觉得你好像是留学回来一般。当然,我用留学回来这种提法有一定的庸俗性,难道海归们就一定有魅力吗?不一定。比如说汇丰,其实我接触到的绝大部分客户经理,他们都没有留学,但是他们都很优秀。我这里的真实意思是,你要观念上先进一步,行动上先进一步,学会和你的团队、你的老板去有效合作。你回去好好想一想。你除了你的做事能力,还得配合上你的合作观念和行动力,这就是综合素质。你就会变得非常了不起。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袖,或者一个部门的领导,特别是那些对企业有决定性意义的部门的领导,他产生的许多伟大的想法对整个企业有好处,对个人也有好处,但问题就在于如何使这些想法得以实现。这就需要许多的技巧。我可以讲讲我在新东方的一些感受。从现在来讲,新东方无疑是成功了,但是也留下了不少遗憾。我在新东方十年,老觉得一些伟大的想法不能实现,一直很困惑。比如当时我向新东方推销雅思,当时好多人都不愿意做,这成为新东方众多遗憾中的一个。虽然新东方产生了一两个雅思竞争对手,但雅思至今没有成为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当时没做这件事,当时我说不做就拉倒。现在回头来想,如果当年我把这个构想加以精心的设计,劝导他们做,迫使他们做,可能现在新东方在这方面就会不一样。当然,在其他一些更重大的事情上,我决定要做的就一定要做,许多事情就因此做成了。也就是说,要想做成一件事,你得让这个企业机器里面的每一个齿轮,都愿意朝着你的方向去运作,否则一切都仅止步于构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外企对于人才的普遍性要求

  其实,我们要知道,外企虽然是当今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外企对于非技术类的一般性管理人才,准入的要求也并不高:能说会道(中英文)、能言善辩、有生意头脑、有市场意识、有主动性、有创造性、有一点个性……
  这些东西说来容易,其实,它是我们人生全方位教育中积淀的一种人格特征。在这里,我所谓的人格特指personality,这是一种与价值判断无关的比如“外向、内向、活泼、沉稳”等这种人格、性格组合。它与character,即带有道德和价值因素的人品、品格有区别。所有的外企,以及像新东方这样的民营机构,或者联想这样的新型的综合体制的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
  当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时,也就是中国青年人格特征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在中国青年人身上正在发生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意义,未必不比五四时期对于“个性自由”的精神和文化呼唤更重要!因为,这个呼唤,是用工资地位和生活质量为吸引力的呼唤,它将直接改变中国学生对于教育结果的追求,将直接改变中国社会对于教育结构的定位。它的影响,必将渗透到中国国民性的深处。

  大家都以这样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教育、规划自己的人生吧!

  eye contact
  eye contact,目光接触,这是我们要形成自己的personality所必需的第一项功课。因为这是人际交流最基本的手段、最重要的表达,要勇敢看着对方,把自己的真诚和希望,用你富有魅力的眼睛发射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司新人应该高调还是低调?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N:

  刚进公司的时候,就有前辈来跟我说,做事一定要放低姿态,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老老实实干活。所有的point就是要低调。我想问:低调和新员工这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么?

  徐小平:
  你得和你周围的人走在一起。无论你多牛,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场合,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必须要在意他们的感觉和尊严。不要担心如果低调了别人会看不到你。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你整个人应该盛开,把自己给打开,把你的整个人呈现出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形象找到自己的风格。


  ※※※
  N的基本资料:
  N:
  刚进公司的时候,最主要的体会就是,做这一行的员工压力确实是很大的。周围的同事都处在非常紧张的状态,老板要求很严,希望你能做得更好,超出他们的预期。这时就有前辈来跟我说,做事一定要放低姿态,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老老实实干活。所有的point就是要低调。对此我感到相当迷惑,我想问:低调和新员工这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么?
  一方面,我自己感觉到周围的同事非常优秀,加入公司后你是个新手,别人为什么要帮助你呢?如果想要学到东西,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跟别人交流。我接手第一个项目时,几乎每天都需要向负责的经理汇报工作情况,与他有比较频繁的交流。有一次我向他请教怎样安排一个项目的流程。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推说最近很忙,或者说这个事情太复杂了回头再说之类的。这样反复了好几次,也许是他被我感动,或者是被问烦了,于是他跟我讲了一下。那个时候,觉得真正地学到了东西,而且远不止课堂上和书本上能得到的东西。
  其实,我初入职场时感到自己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很多时候太学生气了。甚至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的学生气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怕生,不够aggressive。所以我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要害怕提问,不要害怕丢脸。完成一个项目,需要问很多人,但即使去问了最后也有可能达不成效果。这里又有一个技巧的问题。你要知道去问谁,要把事情说清楚,还要考虑别人的时间等等。这些似乎又不仅仅是aggressive就能解决的,倒是更接近于modest。我觉得这点也很重要。
  包括回想面试的时候,当时面了那么多公司,渐渐发现最受公司欢迎的,并不一定是那种发挥最出挑、表现得最aggressive的人。这种人一般容易情绪化,一说到自己熟悉的领域立即就劲头十足。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很好地表达自信的方式。倒是那些行事沉稳、但在关键点上又有自己想法的人,最容易被公司看重。


  徐小平语录
  认识你自己


  如果要我从自己错综复杂的咨询实践中提炼出一句话来概括我的基本思想,我会说:认识你自己。我要大家认识自己的方法是:以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一个中心”,以你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两个基本点”,从这里出发,寻找你一生正确的职业定位。

  徐小平:

  前面两篇我着重谈了培养外向性人格的问题,这里我要重点说说谦卑与低调。其实你完全不必困惑,你的答案已经包含在你对自己的分析里,低调与外向完全不矛盾。
  在职场上,态度要谦卑一些,行为要低调一些。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要做事如山,做人如水。这是很重要的。这并不仅限于公司新人,旧人也要如此。如果你是新人,当然就更必须低调了。
  你得和你周围的人走在一起。无论你多牛,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场合,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必须要在意他们的感觉和尊严。你不能因为你的存在,使他们感觉你是在一览众山小。
  说说我自己。我就自认为是中国最没有个人价值的人。当你和我交往的时候,你们也看得出来这一点。过去我在新东方掌管媒体的时候,胡敏、周子华都是新东方经典的老师。他们感觉一直被俞敏洪、王强和我,也就是所谓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压着。其实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胡敏教了那么多课,但是他不如我有名。如果当时我可以顺便帮助他们出名,带着所有的人一起出名,我想也许他们不会走。或者即使走了,今天他们也会感谢我的。
  关于公司新人的问题,李开复先生的特别助理Allan·郭跟我说过他的经验。他原来刚进一家公司实习的时候,第一个月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他知道他说了也和没说一样,所以一直不断地听别人的想法和观点,努力去学习。一个月后,老板在讨论中突然问他关于某个问题的看法,于是他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得老板的赞赏。你看,虽然他之前的一个月没有说话,但是他听了一个月,如果没有听,他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说什么。所以你千万不要担心别人看不到你,不要担心如果低调了别人会看不到你。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我说一个关于交流的小问题。中国学生最糟糕的习惯,是在演讲会上利用提问的机会,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你是反驳或赞同演讲者,都同样糟糕。因为,当你占用宝贵的演讲会时间在长篇大论时,实际上剥夺了其他听众希望多听主讲者观点的权力和期待,也剥夺了主讲者完成自己演讲使命的时间,也剥夺了主办者希望多给听众机会的目的……这是一种基本交流意识,是我们需要补上的交流常识课。
  当然,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许你到30岁、40岁也还会有新的问题。但我认为,只要你掌握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的原则,只要坚持内心自信、外表谦卑的态度,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坦率地说,在你交往的这些成年人当中,不可能有人比我更自信,也不可能有人比我更谦卑。我在这个问题上绝对是典范,我一直追求这样的境界。
  另外,还要注意你的开放性。很多时候,有人把低调等同于包藏,就是说把自己藏起来,表现得非常矜持。这种表现通常也是沟通的一大障碍。比如,当你和人说话时,你的肢体语言就应该丰富一些,动作幅度可以稍微大一些。这也是我的一个指导意见,它涉及一些更加具体的数值,包括你的表情显明的程度,你的动作做起来的程度。不要太有那种沉重、持重的感觉。你的整个人应该动起来,主动去和人交流,这就是开放性。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优秀的低调。我接触到的优秀的人才,一般都具备这种外在的水平。他那种点头,一般人会点三四下,但他只点一下,就会让你特别愉快。
  你整个人应该盛开,把自己给打开,把你的整个人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技巧性的东西。我跟你交往时,我就觉得你有一种包藏。但是你可能就觉得,这样只是你的一种风格。风格无所谓好与坏,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有不同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形象找到自己的风格。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太太要我一天到晚都装着很有威力的样子。要达到那种状态,于是我就得时时刻刻不停地讲话,我一不讲话,真的就像傻瓜一样。就是这样,你看姚明要像我这样动,大家肯定会感到恐惧。
  我说的这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我所谓的把素质教育解构之后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这些东西也是外企培训里需要掌握的,或者说就是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敬业的本能


  1992年左右,我在加拿大留学时,曾一度在一家必胜客餐馆送比萨外卖为生。那时的我,开着比萨车,头戴必胜帽,心里想的全是钱——我送比萨不想钱,难道要我想白求恩?!我在送比萨时,无论有无小费,无论心情如何(好的时候不多),但我总是拿起比萨就走,开着汽车就飞驰。每天工作的那几个小时,我总处在一种出自本能的激情澎湃状态,好像每个比萨的送达速度,都维系并决定着我的未来。

  当然比萨并没有维系和决定我的一生。但这种做每一件事都激情投入、忘我敬业的本能,确实是我最骄傲的素质。我感谢我的母亲给了我这个基因,也愿意把它移植给所有想要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从沟通开始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T:
  踏入职场之前,我在学校里一直都没有做过任何的社会工作。社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所以刚从学校一出来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诸如一些非常社会化的礼节性的东西,我都不是很清楚。在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徐小平:
  因为你是在外企做事,而且你的目标是要做新一代外企的领导者。那么在这一方面,强化具有外企风格的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会加速你的发展。


  ※※※
  T的基本资料:
  T:
  我读书一直蛮刻苦的,本科时拿了很多的奖学金。这种证那种证也考了不少,英语也是我的强项。再加上我读的专业就业形势也向来不坏。所以到大三下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本人还一直很自信,认为我找工作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心思。漫不经心我自信满满地投出了十几份简历,开始果然不出我所料,几乎所有的简历都有了回应。接着就是面试,此时我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大一、大二时我没有参加太多社团,我自己一开始对这类活动不太热心。实际上,在整个本科阶段,我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做过任何的社会工作。社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所以和面试官一交谈,给人印象相当不好。有的公司第一轮面试就把我刷下来了,有的进了最后一轮面试,但是最终仍被淘汰。
  大四上学期是我面试最疯狂的时候,10月和11月每个月都大概面试了七八家,12月份面试了近10家,什么样的行当都有。最终只有一家给了我offer,虽然是外企,但部门和待遇都比较一般。到了圣诞节左右,我的心情已经非常糟糕了。平安夜的时候,同寝室的室友都出去狂欢了,我一个人忍不住躲在被窝里哭了,哭得很伤心,二十几年来积累下的种种骄傲和自信仿佛在一瞬间崩塌了。那一晚我一夜没有合眼,天快亮的时候,我突然非常想到操场上跑步,于是就像《重庆森林》里金城武失恋时那样狂奔了一圈又一圈,然后才慢慢冷静下来。
  冷静之后我对自己做了分析,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其实我的各方面条件并不差,主要是沟通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其实我一直都想做投行或者咨询业。我一开始对职业没有太多的规划,对投行也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只不过专业上投行和咨询比较对口。而且我自以为是比较要强的人,喜欢那种有压力的工作。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些行业归根结底其实都是服务业,都需要把别人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追求。
  有个要好的师姐向我传授经验,她比我高两届,在高盛工作。她对我的建议概括地说就是要主动与人交流、交往。个性很重要,外向型个性往往容易建立起人脉。此外,对自己的技能,包括沟通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都是一个锻炼。她说我既然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本来应该早早积极去参加这方面行业的一些圈子。比如说学校有咨询类的俱乐部或者协会,基本上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都会聚在那里。虽然我临到找工作时才意识到这些已经太晚了,但还是在师姐的建议下亡羊补牢,找到一些已经入行的师兄师姐请教经验。同时在宣讲会中跟一些外企高层的人聊,听听他们对毕业生的看法。这样才慢慢地开始有了一些状态。
  有了很多失败和经历后,心态就逐渐平稳下来。不要期望过高,同时也不要太低调沮丧。去面现在这家公司的时候我一直感觉自己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最后结束时的感觉,反而不觉得自己在做面试,而是在跟面试官聊天,很自然的那样一种沟通的过程。回来的时候,我感觉是比较正常的发挥。最后给我offer与否,我都觉得是正常的结果,自己也不会有太多遗憾。现在回头来看,当时才是最好的状态。
  与面试公司是否投缘,根本上讲是看性格。尤其面试到公司高级别的人时,他们认为你的qualification方面肯定是够了,他们更喜欢聊一些日常的话题,可以从中看出不同人的性格。
  我记得面试时第一次遇上那个有名的airport test,就是你跟你的老板去赶飞机,到了机场发现飞机晚点一个小时,那么这一个小时你们做什么。我根本不知道答什么。胡诌了几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了一个非常无趣的人。其实我在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等到后来再面临相似的问题,我终于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回答和对方的关注点结合起来,引向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踏入职场初期,诸如一些非常社会化的礼节性的东西,我都不是很清楚。在这方面,遇到很多的问题,吃了不少苦头。
  后来慢慢和年长的同事学习,才有了一些进步。我们这个行业,沟通能力真是太重要了。因为很多时候你不能凭一己之力去完成一个任务,这就需要经常去问别人,比如小到EXCEL的一个功能如何使用、大到某一类的材料应该怎么写。和客户打交道,也需要与客户沟通的特别技巧。比如,与客户开会讨论我们提交的方案时,客户可能由于不理解、外行、固执等原因会提出反对意见,此时,哪怕我们再有理,也不会针锋相对立刻否定对方的意见,而是采取先退后进的迂回战术,通常可把对方牵引到我们的思路上去。
  作为女生,投行是很辛苦的工作,劣势在于体力不行,可能熬不住。但是在投行男女比例悬殊的环境下,人际方面女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沟通应该比较容易。特别是我有了在沟通上吃苦头的经历,更加发现自己其实在这方面有很多潜力可挖。
  总之,一定要学会倾听与沟通。在面临决策时,你总会认为什么是对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想到其他人的主意也不坏,正确的或者好的选择决不只有一种。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最行得通的选择,往往并不是最理想化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沟通就是空气、阳光和水


  沟通的能力,是一种从老板到普通员工都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才能。它对于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的成功,如同空气、阳光和水对于生命一样重要。


  人际合作的良性互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期待,都是一种互动的东西。你给得越多,对方就回馈越多。你回馈越多,对方也就给得越多。最后形成了人际合作最美好的良性互动。


  徐小平:
  ……
  说到礼节的问题,西方人有一整套成熟的礼节文化。比如说面试完了你得写封信对面试官表示感谢,过生日当然要寄卡,到人家家里去吃饭要带一瓶葡萄酒等等。这一整套系统构成了西方人所谓的礼节。西方人的礼节和中国人传统的礼节是不一样的,他们生了孩子绝对不会拎鸡蛋、红糖,就是送一束鲜花。这是西方人际交往的一套,构成了他们的一个文化系统。说实话,其实我至今也还有各种各样的西方礼节搞得不是十分清楚。
  因为你是在外企做事,而且你的目标是要做新一代外企的领导者。那么在这一方面,强化具有外企风格的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会加速你的发展。如果你从小是在美国长大的,你当然就知道这些,问题是你在中国长大的但你又恰恰在外企工作。简单地说,你首先要学习这一整套文化。依靠训练,依靠熏陶,依靠教育,从而熟悉这些东西。
  一开始,你也许会觉得事情很复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你只要明白这一套礼节文化的核心就会好办多了。洋人有几个经典的词,一个是替别人着想,一个是关爱别人。这几个词就是他们礼节文化的核心。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学会“兜售自己”
  兜售自己的能力,即sell(出售)自己的能力,和一个人的实力同样重要。
  来找我咨询的人中间,因为营销意识不足——也即不会推广、推销、兜售、出卖自己——而导致职场困难的案例非常之多。许多人的问题不在于专业技艺不够,而在于没有推销自己、推广自己的意识,当然更谈不上寻找专业人士——比如职业咨询顾问——的帮助。

  面试
  被外企带到中国来的求职规范与程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面谈。获得面谈资格的人,都是在纸面资格审查上,包括简历、求职信、推荐信、文凭、证书等等硬件上已经得到企业认可的人。理论上,或者精确一点说从“硬件”要求上,这些人都已经是合格者。但面试一关,将最终决定这些纸面上看来合格的求职者的命运。
  大家在学校里追求“知识”和所谓“真才实学”,而忘却了一个更加重要的真理:许多外表的东西,包括衣着打扮、化妆发型、卫生面貌、谈吐举止、肢体语言、交流方式等等,都离应该拥有的实在差得很远。要知道,这些外表的东西,其实也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教养啊!显示在你脸上身上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比蕴藏在大脑心灵里的东西更加重要,比如就业面试!这些“印象”,都是外在的东西,真是会被人认为是肤浅的、表面的、不值得重视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被中国的大学生求职者常常忽略的东西。
  面试?面试什么?面试的就是雇主和他的人事经理们,对你这个申请者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印象——是的,嗅觉印象同样重要。假如你在面试时嘴里的气味把对方熏倒的话,你就等着他在晕厥过去之前把你请出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个座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过于相信这类书
尤其是我的性格是否适合....?之类的内容
这些内容极大的限制的青年的社会想象力,容易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面
如果你认为你是这样的,那你就是这样的,但是很多人容易首先被消极的思想打败,从而接受
是可否而不可取,吸取知识首先要判断知识是否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的木桶理论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B:

  我现在在一家500强公司的核心部门从事核心角色的工作,应该说目前正处于事业的蓬勃发展期。但是可能这些机会我都要放弃。下一步我人生的目标是去广州,因为我男朋友在那边。对于是否去广东这个问题,我已经痛苦了非常久的时间。


  徐小平:
  要不要去跟随男朋友去广东,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你自己最终的一个权衡,你最终要听从心灵的召唤。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灵往往是被遮蔽的。
  爱情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但它是由一块一块木板组成的木桶,职业的、财富的、朋友的、社交的、个人情感的木板一点一滴围筑成一桶叫做幸福的泉水,如果抽掉哪一块都会导致幸福的流失。


  ※※※
  B的基本资料:
  2004年,本科毕业。
  2005年,进入北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如今在公司技术部门担任项目协调人。


  B:

  我现在的公司福利比较好,而且最关键的是,我现在可以在公司的核心部门从事核心角色的工作。应该说我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事业起点,目前正处于事业的蓬勃发展期。但是可能这些机会我都要放弃。我都不会去做了。下一步我人生的目标是去广州,因为我男朋友在那边。
  我男朋友是今年年初去广州工作的,他所在的公司也很好,也是一家500强。从那以来,两个人就处于两地分居的痛苦中。我记得徐老师写的书里说过这样的话,爱情是人生的三大任务之一。它现在是不是我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呢?
  目前可知的是,到了广州以后,自己的工作待遇可能会比现在差一些,机会也少一些。至少在一两年内情况是如此,也许时间还会更长一些。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为爱情做出牺牲呢?
  对于是否去广东这个问题,我已经痛苦了非常久的时间。就这个问题我和很多的人谈论过,她们都是结过婚、有过小孩的,年纪多半有30多岁。她们中间大概有一半人沉默,一半人就完全否定,叫我不要去广州。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外向、说话比较直接的人就直接否定了。基本上就是这样子,一半保守一半否定,支持的人很少。我想她们也许并不十分了解我和我男朋友的恋爱状况,所以才会有现在这个结论。
  我看过徐老师的《图穷对话录》,里面那个梅非月她也面临是否为了爱情和婚姻去美国的问题。徐老师当年劝她不要去美国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她大学尚未毕业,即使去了美国,除了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家庭主妇,什么也成为不了。但我现在的情况和她这么一对比,显然不是如此。如果我去广州什么都没有,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当家庭主妇这样子过生活,我不可能这样选择。我很可能就不会过去。但是在广州那边我也会努力地找工作,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和我现在的工作类似的职位一定是存在的。找一个还得过去的工作总归是可以的。只不过公司环境可能不如现在的理想,成长期也可能会比在这边慢一点。最差的情况,如果在一段时间之内,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能自己再去深造学习一点东西。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而且,归根结底,感情诉求是无法量化的,你说它究竟值多少呢?去还是不去,这真的是一个让我极度烦恼的艰难选择。
  据我所知,其实现在在外企工作的很多人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她的男朋友是北方人,她是南方人。她在广州的一家外资银行里工作,过段时间很可能又要调去上海。她的男朋友在北京的摩托罗拉总部。两个人都觉得分开太久不大好,一直在为这个事苦恼。但是谁过来或者谁过去呢,又实在难以做出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幸福的物质构成


  幸福虽然是一个虚幻的词,但幸福的构成,却非常明确而量化。幸福的物质构成之一,是拥有一个明确的事业目标。没有这个事业目标,人生就立即失去了幸福的理由,哪怕你嫁给默多克或者李泽楷。

  作为系统工程的幸福
  人生幸福是一种系统工程。获得幸福人生需要综合素质,需要满足种种复杂条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人生失败,却只需要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缺口。就像那倾美国举国国力打造的价值很多亿美元的“挑战者”航天飞机,惨烈爆炸只是因为一个几分钱的螺帽。


  徐小平:
  准确地说,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呢?因为我的观点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就必须朝朝暮暮。以前我们爱讲,两情若是长久时,何必朝朝暮暮,那是扯淡!那是不对的,就必须朝朝暮暮。
  当然,在外企工作的所有人都存在一个调动的问题,这可能是职场人士永远的问题。但你和你的朋友你们两人是情侣,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矛盾又远远不是工作地点调动那么简单。
  我曾经碰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这是三年前的事,当时有一个女生给我写信,叙述她在职业上的痛苦。然后她的老公偷看了她的信,就打电话给我,说徐老师你必须劝她回来。我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不对任何人负责,我对我负责,我对我的咨询的荣誉负责。就是说我不能够跟你密谋做一件事,因为她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幸福不能建筑在她的痛苦的基础之上。那个男人除了偷看了她的信,是不是还偷拿过什么,跟踪过什么,控制过什么,这些我都没问。因为是她老公自己打电话来的,我就不好说了,如果我从别的渠道知道这件事,我就会问到。这件事很有意思,这可以拍成一部大电影,就像美国电影《克来默夫妇》所讲的就是类似的事情。最后她可能变成一个完全彻底丧失自我、没有个性、没有潜力、没有自己的人生的一个悲剧女性。
  总而言之这件事很难缠,其实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极深刻的问题。这个深刻的问题就是那个女士的独立性。当然她是已婚,还有孩子,和你的问题性质有些不一样。不过,关于一个女性如何对待她的独立性、责任性以及她选择生活的自由,这些问题你们是完全相同的。
  你要挣钱就得做贡献,就得把工作做好,而企业要挣钱,就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有社会责任。所以你要意识到,你现在在职场上的成功是世界级的。作为一个白领,你的收入所拥有的购买力,目前在中国国内看来,已经达到这个时代的顶级水平了。这已经够了,从职业咨询的角度来说,我已经没有任何可说的了。因为即使你就停在这个位置上,其实已经是高级挣钱阶级了。更何况我在想,你说不定还可以继续往前走,做一个500强企业里的更高层次的管理者。
  说不定你再干两年,做到27、28岁,当你工资达到每月两万的时候,你就能够去哈佛或者麻省理工学院去读MBA。读完回来你的薪资起点就是年收入13、14万美金,在中国其实就相当于20、30万美金的购买力,这就进入了一个极乐世界了。这差不多就是一个人在收入上可以达到的终极成功了。因为一年挣20、30万美金的人,其实和挣200、300万美金的人在感觉上已经差不多了,再多挣就会痛苦了。这是我对于你的人生设计。
  我讲这些就是要回到你的那个问题,要不要放弃你目前的这份工作而去广州?可以这么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哲学的问题。我这么说是我一贯的风格,也是我给我自己的压力。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我们的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
  一年前美国报出一条新闻,《纽约时报》做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调查,说毕业于美国大学中最著名的常春藤大学联盟的女生,绝大部分都准备在工作到30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生孩子,放弃工作。这个话题之重大,立即就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如果这些最顶级美国大学最顶级的学生到30岁的时候还是回归到家庭中,那么教育资源是不是被浪费了呢?60年代的女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又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大,也很沉重,但是却极有意义。
  对我来说,答案特别简单。那就是你自己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要什么东西,你自己的人生要怎么过。那就是必须你自己OK,而不是你和谁一起怎么样。这就涉及到爱情观,牵涉到性道德,涉及到两性关系,以及你本人的终极追求。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几年前信誓旦旦地对我说她要做伟大的工作,我听了特别激动。但是现在她说她要去开小农场,做家庭主妇,过什么小日子。我还没有来得及跟她谈,那个小日子真的是她要过的吗?那么伟大的工作她真的不想做了吗?
  对你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你自己的个性到底是什么?这种个性你清楚地知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个性主义。你说要放弃的问题,真的是你自己想要放弃的吗?可能爱情和职业我们两者都想要,但是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故意选择放弃其中一个。但是当你放弃的那个不是你真的想放弃的,你怎么办呢?因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某种原始的召唤,它会告诉你真正的答案。这个话题真的很有意思。可怕的是,当代中国青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已经在心底放弃自我的人。很多来找我的人,都是如此。
  什么是自我呢?就是你到底要什么,你到底准备怎么度过你的一生。这个问题,一般来说美国人到了20、30岁的时候已经解决了。像我的两个子女,他们就对我说,爸爸你别经常跟我讲哈佛哈佛什么的,如果上完哈佛以后人生不幸福,上哈佛又有什么意义。后来我和我的小孩再也不说这个话题了。但在中国,很多人都不会这么说。管它什么有没有意义,只要能考上哈佛就OK了。大多数中国人对高学历的追求已经植入他的灵魂深处。
  所以,要不要跟随男朋友去广东,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你自己最终的一个权衡,你最终要听从心灵的召唤。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灵往往是被遮蔽的。这是我说这些话的意思。
  当你从一个急剧上升职业的状态当中走出来,你的男朋友能够使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吗?我想也是不能的。因为你的男朋友现在也处在事业的发展之中,他也非常忙,有他自己关注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他能够提供你想拥有的物质方面的自由吗?肯定也不能。其实就算你的男朋友现在一年能挣20万、30万,也不能满足你所需要的东西。无论从时间来说,还是从财富来说,他都不能满足你。更何况,他能提供给你人生发展种种的需求吗,包括你的社交圈子,你的朋友,以及你在事业上如今企业可以提供的无数的发展机会?也不能!我说的这些都是特别具体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说:我愿抛弃了财产和你去牧羊,我愿抛弃500强去追随你,我就问你一句话,牧羊也是商业行为,牧羊者也是一个职务,如果你牧不好羊全死了,你的爱情也会死亡。它不是美丽的故事。所以像牧羊这样一个千古传唱的爱情境界,其实是虚伪的。你知道吗?因为它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样一分析,你的问题好像成为了是放下爱情还是追求爱情两者之间的选择。其实不是。这个命题是你要在爱情和事业之间,选择两者之一。关于我上面说的这几个指标,你对财富的需求,你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你对于社会身份的需求,以及你自己的职业发展,如果去广州你能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能得到满足,或者得到一半的满足,那么也许你就可以大踏步地放心去了。这里面有许多数据的,你可以回去量化一下。
  也许你算一下会觉得去广州不值得,那么是不是就让你男朋友来北京呢?但是要那样他就惨了,很有可能你们之间的关系马上就破裂了。无数的留学生,如果男人追随女人最后全是离婚的,但是女人追随丈夫的话,离婚率就会低很多。这是个很悲惨的话题。
  咱们再假设一点,比如三年以后,你男朋友已经做了广州公司的总代理,物质上年收入达到30、50万,拥有的权力也很大。也许你那时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就会比较自信。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让你去分析,至于怎么选择是要你自己做出的。你现在的职业处在急剧上升期,处在凯旋上升期,而且你自己也酷爱你这份工作,毫无疑问你是满足于你的成就的,这也是你会被男孩子追求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其实我的结论,分析到最后,非常清晰。爱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在演讲中说过爱情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但是这个最高价值的木桶是建筑在一系列的木板之上的,这些木板包括自我成就感、价值的实现感、收入、社交、朋友圈、自己的野心、自己的私欲(也许这个词用得不恰当),还有闺密等等一系列的东西。爱情的木桶是建立在这些木板之上的,没有这些木板整个木桶就毁了。
  世界上两大著名的现代公主,一个是戴安娜,她跟一个老头结婚,婚后不快乐,最后闹出臭气熏天的丑闻,这是很恐怖的。另外一个是日本公主雅子,她毕业于哈佛,又是职业外交家,嫁给王子后听说她得了抑郁症,但东方女性绝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望让皇室蒙羞。这是东方传统道德的特点,我不说它是优点,而是特点。但在西方这是不可想象的。坦率地说,这两个公主唤醒了天下所有女人的梦想,希望能有像她们那样的际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结论。人性是没有止境的,也没有一把铡刀可以为人性切出准则,有人走得近一点,有人走得远一点。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怎么选择。但是不要忘记,爱情如果是木桶的话,它是由一系列的木板组成的。你的木板我已经列举出来了。假设把其余的木板全部撤掉,只剩下男朋友这一块板,能不能筑成你全部幸福的甘泉?坦率地说,在某一阶段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一生都能这样吗?那个日本王子追求雅子小姐,追求了八年,向她发出求婚的讯息。雅子等了八年,最后是一句话打动了她——我将终生保护你。雅子感动了。但我觉得其实不是。雅子在想,这么矮的人我真要嫁给他吗?他们在公共场合出现的时候,总是王子走在前面,她走在后面,而真正的公主王子是应该一起走的。但是王子比她矮10公分。我不是对日本王室不敬,也没有调侃日本人的意思,但是我对日本人的思考可以说比较透彻。谁都挡不住一个王子的求爱。如果嫁给王子,对每一个少女来说,其实是意味着圣诞节可以收到无数的礼物,意味着被众多的人赞美,最后依靠这些东西构成一个平衡的幸福生活。
  所以我至少揭示一点东西,爱情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但它是由一块一块木板组成的木桶,职业的、财富的、朋友的、社交的、个人情感的木板一点一滴围筑成一桶叫做幸福的泉水,如果抽掉哪一块都会导致幸福的流失。
  我最近的一本新书《仙人指路》第一篇文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她要在两个男人之间选择。但是她永远无法选择。她和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比较复杂,但简单地说又非常没意思。她问我,在两个男人中她该跟哪一个结婚。这个问题首先是愚蠢的,因为她有一个愚蠢的行为,就是她和这两个男人都保持intimate亲密关系,但是都不发生sexual性关系。这样她就无法选择。她的幸福婚姻的木桶同理缺少一块叫做两性关系的木板,她故意不让它发生也是为了性道德,这就是当代女士的困境问题,这是一个斯芬克司之谜。一方面她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女性,不寻求自己欲望的满足,是不可想象的。她在两者之间挣扎。她实际上是一个病灶,现代和古代两种自我观念冲突产生了一个癌组织,她自己无法把这个东西割掉。现代的观念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假如按照传统的观念,她就觉得这么做非常地不道德。我讲这些想说明的是,她的核心问题是缺少了婚姻木桶上一块具有决定影响和本质意义的木板,她的行为使她失去了选择。这已经有点跑题了。
  回到你的问题,现在我没有让你在两个男人之间做选择,我是让你在你自己和你们两个人之间做一个选择。假如你把所有的方面都衡量过了,你还是要像现在这样地选择,这个选择就是无怨无悔的选择。
  (附记:至本书出版前夕,B已从北京辞职到了广州,和男友同居。现正在寻找新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对于可黛的人生咨询(一)

  可黛是我的《美国留学天问》和《仙人指路》两本书里都曾写到的一个女孩。可黛的故事,可以说是关于如何处理爱情与事业的矛盾的经典案例。
  初见可黛时,她刚获得了美国一所排名七八十的商学院录取,而且还得到了MBA学生罕见的奖学金。她长得并不漂亮,她的本科学校很一般,研究生毕业于一所二流大学。但她的综合实力很强:她不但有经济学本科、金融学硕士的学位,还拥有一个会计执照和一个经济法律师资格,以及某商业银行的一年工作经验。可黛告诉我,她有一个长相英俊的未婚夫,两人恋爱已经很多年,但是为了能够留学,她决定推迟婚期。
  我对她的建议是:夫妻虽是同林鸟,分居导致燕分飞,如果她想放弃未婚男友,那么我立刻就送她去机场;如果她不想放弃这段真实而珍贵的爱情,那么就暂时放弃美国、放弃这个并不值钱的奖学金,来年我帮她去哈佛!
  我的建议基于两个根本的价值判断:第一,我认为以她的实力可以去更好的学校。而MBA学校的好坏,将决定她一生的生活层次、社会地位、工资数额、汽车牌子……第二,她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人的一生也许可以结许多婚,但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就这么一次。不要用留学来破坏这个刻骨铭心的爱情,也不要以奋斗为名,忘记了我们奋斗的最高价值其实就是心灵深处的幸福。
  可黛自信矜持的表情,在我的压迫下开始崩溃。她当时就失声痛哭起来。我知道她哭什么。

  对于可黛的人生咨询(二)
  可黛放弃了美国留学,很快就结婚了,家庭生活非常幸福。她的工作发展也非常好,银行很重用她,即将被提升为处长。两年后,她第二次来找我咨询时,我却强烈建议她立刻申请留学。
  我的理由是,幸福舒适的生活,虽然确实是我们生活终极的目标,也是我四处鼓吹的价值,但为了保持这个目标的新鲜可及,为了保持这个价值的不被贬值,人们就必须走出自己既有的环境,去未知的世界探险征战。二十七八岁的事业小有所成、家庭小富即安的优秀女性,如果这个时候就轻易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自己潜力的努力,到了三十七八岁基本上就会痛恨和懊恼自己。我没有让她放弃留学,我只是要她退一步,进两步,进入留学的最高境界。同时,可黛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已经让她认识到,在她从事的金融行业,出国留学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再过两年之后,可黛被斯坦福录取,开始她的MBA之旅,她的加入世界级金融机构工作并成为顶尖的financial professional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同时,她的先生也正申请美国的MBA入学,有望第二年就与可黛在美国会合。我在四年前为可黛做的“夫妻双双赴北美”的人生规划终于成为了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为王

《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作者:徐小平

  U:


  有段时间也曾经困惑过,到底是钱更重要,还是爱情更重要,还是事业更重要。最近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应该是生活最重要。
  我一直认为,作为女孩子,事业固然重要,但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我觉得这个平衡点我找到了。
  徐小平:
  追求知识发展,在中国是不必强调的,因为这是一个被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得变态的一个主题,但谈到人和人性的发展,我们立即显出了中国教育的滞后与过时。
  大学期间,对有三件事的把握,将决定你一生幸福与否:读书、活动、恋爱。

※※※
  U的基本资料:
  U:
  我觉得人生不能只关注职业。职业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无论如何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从生命的角度看,我觉得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的圈子,然后才会有好的互动和循环。当然这个生活方式不是刻意的,并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而是自己本身就是这样,只是以前没有花时间去思考和挖掘。
  有段时间也曾经困惑过,到底是钱更重要,还是爱情更重要,还是事业更重要。最近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应该是生活最重要。在职场闯荡是为了将来的生活,然而生活不单单是工作睡觉吃饭那么简单。我一直认为,作为女孩子,事业固然重要,但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我觉得这个平衡点我找到了。
  其实回想自己以前的经历,感觉自己还是随性而行,到现在为止的人生过程总体来说还是很开心的,至少没有偏离自己的兴趣轨道太远。
  我父母从小就很少给我什么压力,高中时候也从来不像老师一样觉得我一定要考某某学校。大学时,我也不太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满。不管是进社团还是去实习,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人比你还要强,暂时不如你的人也有很多。我总是觉得自己处于一个比较中间的状态,所以我会比较随性的安排自己。
  我的男朋友是我大二做社团活动时认识的,我们感情很好。我喜欢旅游,记得大四把工作找好以后,我和男友还抽空去泰国、新加坡自助游了一趟。阅读是我的另一个乐趣,各类书都看,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在学校时我最喜欢在图书馆里找个角落静静地看书,有时一个下午就把厚厚的一本小说看完。由于工作关系,现在看书偏向于财经一点。另外受我男朋友的影响,历史、社会、传记等等以前不太感兴趣和不太了解的学科方面的书,现在也爱看了。刚开始时是想有意识地多看一点东西来启发思维,渐渐看多了就真的喜欢上了。从高中的时候就有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会经常去健身房做做操,跑跑步。周末也爱和同事或者朋友一起去K歌。
  我周围的同事,包括我男朋友公司的同事,他们大多也会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有的在业余会学点东西,或者登山、泡吧等等。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但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当然,我认为身边也有很多人忙碌于一些所谓重要的东西,其实都只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比如你的父母老师告诉你成绩好重要,你就去拼命读书。流行杂志上说苗条的女生最性感,你就去使劲减肥。我们往往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决定追求什么东西。但我们很少认真考虑,追求的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我现在的一个同事,和我是同一届毕业的。他是广东人,大学也在广东念的。他说他以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只能是赚钱。但来到北京以后,才发现很多和赚钱无关的东西也非常有趣和充满价值。他说如果没有转换一下环境,他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点也很重要,我觉得趁年轻,多游历一下,多发掘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远比追逐潮流有意义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语录


  人为什么而活


  人不要为别人活着,而要为自己而活。人不要为虚荣活着,而要为实质而活。人不要为手段活着,而要为目的而活。
  亚生存状态
  当代中国还有无数青年人,在种种愚蠢而陈旧的人生思想指导下,依然在走着一条暗无天日的道路,过着一种痛不欲生的生活。“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发病之间的身体状态。“亚生存”,则是一种介于青春与衰朽之间的生命状态。青年人的特点是青春和希望,而绝不应该是长期的痛苦与绝望!


  徐小平:
  你对于生活的理解,我大概只有用“赞美”这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了。
  我多年来从事学生指导工作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鼓励大家努力追求人和人性的发展。追求知识发展,在中国是不必强调的,因为这是一个被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得变态的一个主题,但谈到人和人性的发展,我们立即显出了中国教育的滞后与过时。尤其是对恋爱和身体的忽视甚至是敌视,构成了中国学生人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大学期间,对有三件事的把握,将决定你一生幸福与否:读书、活动、恋爱。读书,就是学习知识。活动,就是读书之外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打工、义务劳动、学生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恋爱,就是通过与异性的交往,了解人类的另一半,了解你人生的另一半,了解你幸福生活的核心内涵!
  爱情是个人的事。但对爱情的鼓励、教育、引导、再鼓励,确是整个社会的事,我们不能采取鸵鸟政策故意回避这种关系到青年终生幸福、一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大事。
  只有通过男女交往,你才能知道人类有一种情感叫“爱情”,点燃它,你的生命就会像奥运圣火一样,从此赋予你的人生一种绚丽璀璨的意义。如果没有这种感情,你的人生绝对不完整。而大学岁月,正是你发现和发展这种情感的最佳时机……过了这个村,也许还有这家店——现在连锁店多的是——但你为什么要错过这家店呢?毕竟下一家店的店掌柜,肯定就不再是“佟湘玉”或司马相如了!
  歌德诗云:“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是人世间的至美至纯……(虽然期间也有惨痛发生)”这是一个个千古不变、万古常青的人性公理。但奇怪的是,在今日中国大学生中间,这个功利竟然会遇到不少天真无邪、缺恋少爱的少男少女的振振有词、似是而非的“挑战”……
  谁有病?不是这些孩子,而是教出这些孩子来的我们的教育。
  我想起一个博友在给我的留言里讲的一个真实的笑话:大学入学教育时,辅导员(女)不赞成学生恋爱。她刚讲完,她老公(系里骨干教师)发言,告诉大家要谈,并指着他太太即辅导员,对着麦克风大声喊道:“她,就是我大学谈恋爱的结果!”全系笑倒一片。
  我在这条留言后面是这么写的:
  这个女辅导员我见过。她的名字叫:“真实的谎言”。她自己搞过了(恋爱),却不让人家搞(对象)!要知道,辅导员辅导员,她的工作,是辅导青年啊!
  真实的谎言女士辅导出来的女士先生们,会好到哪里去?
  一个处心积虑遏制自己爱欲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肯定不正常,绝对不正常。有一次,一个三十岁的男生让我看看他的留学申请信,信中说:“我是如此的热爱学习,都三十岁了,还没有一个女朋友……”我看了,羡慕地问:“三十岁了还没有一个女朋友,那你显然有很多男朋友?你好酷啊,哦也!”
  这件事,发生在我到新东方不久之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遏制爱欲,肯定不正常。但不遏制的反面,未必是纵欲。在纵欲和节欲之间,人类早就找到了最佳生存方式——顺其自然,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说到底,人活着也就是走这么一回而已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不知为何,我居然想起了小学课本里这首诗。革命激情,人皆向往;但人性烈火,为什么不能把它烧得旺旺的?
  找不到男朋友,或找不到女朋友,是一个社会问题。但作为一种时代特征,很多男孩女孩经过多年的“教育”,已经丧失了生活的能力:性意识、两性关系意识、男女交往技能、做妻子的能力、做丈夫的能力……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这些关系到男男女女人生发展如此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刻意鄙视和扼杀的话,至少没有大力提倡和指导,以使他们获得这种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技能和素质。
  关于身体,我曾经提出过“身体比智慧更加美丽”的观点。
  今年年初,我曾邀请毕业于英国哈罗中学(Harrow school)和剑桥大学的Adrian Marcus(中文名李国栋)先生来新东方演讲,我和几十个预约而来的新东方学生、家长,获得一次美妙的精神享受。Adrian10岁时来到哈罗中学寄宿读书。当时学校有800多人,但总共包括他才有两个华人。Adrian说他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了如何建立自信。Adrian的故事有一个特别打动我的细节,他在崇尚体育的英国学校里,找到了适合自己亚洲人身体条件的运动:柔道,并通过努力,居然成为英国同等级柔道冠军,打败过比他高“50公分”的巨人。
  这个故事打动我,因为它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一个隐痛。我小时候,也是在中学的时候,意识到自己身体不够高大强壮,而且这个意识,总是在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过之后才感到切肤之痛。每逢这个时候,我就咬牙切齿赌咒发誓要练武功,练肌肉,练体力,将来好痛打那些打过我的坏蛋们……因为目的邪恶,所以结果也不好,从中学起算,我练武功已经三四十年,至今我还没有在体力上占过任何人的便宜。成为我人生一大遗憾,估计会遗憾终身了!
  而在哈罗中学,长得有点像哈里波特的Adrian通过体育以及其他综合教育找到了自信,从剑桥毕业后,进入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工作,然后又进入斯坦福商学院读MBA,毕业后立即回到他的母国中国创业,创办了一家利用网络链接中国英语学生和美国口语老师的网站,梦想改变中国英语教学的格局。这样自信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
  我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因为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之中,也吃过各种各样的补药,补脑、补肾、补血、补气,就是忘记补心、补精神、补肌肉、补体力!各种动植物制品吃过不少,甚至在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还带了满满一袋,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美国第一天,北大老友刘江去机场接我,在高速公路上按一百二十公里狂奔一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从此我再也,再也没有碰过那些“补品”,直到现在和未来为止!
  到底是什么使我瞬间摆脱了对这些“补品”的依赖,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毫无疑问,就是出国之后,自己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里自身心理的狂飙突进、精神的逆风飞扬和对于生命、青春、个性、体质的全面革命性感受……一个身心突然获得巨大释放和空前自由的人,大概是不会愿意接受让自己的美丽躯体接受某种小动物器官或排泄物的“滋补”的吧!
  中国文化里有许多精华——但我要说的是也有许多糟粕。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个人,增强体质的最根本办法,绝不在于蚂蚁、蜂王、鹿角、驴鞭、虎骨……而在于体育锻炼。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质量,而不是一种功利、锦标和虚荣,中国人的体质以及心理体质(素质),就会大大年轻起来,幸福指数也会迅速飙升。
  我的大儿子从美国放春假回来,看见他身体非常强壮,非常athletic,一副体育明星的样子,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即使回国休假,他也要每天找gym健身房锻炼,否则就坐立不安。看见儿子有如此美好的习惯,我突然意识到中华民族下一代,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体格特征,当然也包括人格魅力而傲然于世,想到这里,虽然自己已经到了要戴“阅读镜”实乃“老花镜”的岁月了,但还是感到自己身上青春的热血在奔流,奔流,奔流,奔流到海不回头!
  另外,中学、大学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青年人除了埋头学习之外,无论如何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前途:将来靠什么谋生?靠什么谋生,就是什么前途。也许这个时候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不直接兑现于我们的职业和前途,但趁着年轻,你可以幻想很多很多种可能的前途,你也可以尝试很多很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正是这些幼稚的、冲动的、不切实际的,有时甚至是狂妄可笑的幻想和尝试,将播下你人生大树的种子,为你生命的旷野,预订一片浓荫。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我不能不鼓励谈恋爱


  虽然大学期间谈不谈恋爱是“个人”的事,你可以谈也可以不谈。但作为从事教育的人,比如我老人家,却不得不出以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并作为自封的青春拯救者,来告诉我深爱着的青年学生们:假如你在中学期间被迫失去了初恋机会的话,大学期间,一定要从思想和理论上去这样看待两性关系——爱情是人生最美丽的情感,是一种应该勇敢大胆光明磊落去追求的神圣人生价值!
  你可以不谈恋爱,但我不能不鼓励你恋爱!
  论谈恋爱的时间问题
  中学生该不该谈恋爱,我也不知道。但我只知道人类社会越发达,这个社会里的人类谈恋爱时间就越早,而不是越晚。中学生问题我先不说,但我可以庄严地告诉大家,如果你在大学期间还不谈恋爱,已经实在太晚——要是你在研究生阶段还不谈恋爱,那就实在太遥远了。如此遥远,你简直成了古代人。古代人,如何在现代社会混?
  把美丽当作宗教来信仰
  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先从追求、塑造、挖掘、表现自己的美丽开始。然后你干什么都行。因为不爱自己的人,必不爱别人,自己不会幸福,也难以给别人带来幸福。这是我给所有女孩子的咨询(其实男生也完全适用)。
  有人问我:“可是我长得很丑,怎么追求自己的美?”
  放屁。只要是人,就是美丽的!
  而且,只要是人,都可以把美丽当宗教,使自己变得更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3-28 23:31 , Processed in 0.05419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