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3|回复: 36

散户的最后一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6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tocks/1/664896.shtml

这是一本写给散户的书;准确地说,是一本写给中小散户的书;更准确地说,是一本写给没有人脉关系、没有大量资金、没有证券专业知识的中小散户的书。
  
    写这本书是因为一种责任感的逼迫。以前也写过一些文章,但没有一篇是关于股票的,因为股票就是我的职业,天天泡在这个市场,我对它有严重的“审美疲劳”。然而也是因为职业的缘故,我对中国股市与中国股民有一定的了解——我发现:中国股民对于中国股市并不了解,有时候这种缺乏了解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我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缺乏基础的证券知识。例如,有的股民买基金时会满怀憧憬地问:“利息是多少?”除权除息日会欲哭无泪:“今天我的股票怎么突然跌了这么多?”权证到期被注销之后会莫名惊诧:“我的股票怎么不见了?”……
  
    第二是没有正确的投资理念。比如,股价下跌后坚决不卖,其理论依据是“不卖就还没有亏,卖了就是真的亏了”——典型的鸵鸟心态,可见股市也用到了仿生学。股市火暴的时候,见面打招呼就是“有消息吗”?——据说消息来自一位基金经理,他是“我的大舅子的一个同学的一个牌友的一个邻居的姐姐的一个同事的远房表哥……”
  
    第三是对更深层次的“潜规则”的懵然无知。看到上市公司关于重组的澄清公告后割肉出局,结果没多久发现当初是被庄家顺利震出;发现几乎所有的券商研究机构都在推荐同一只股票,以为必涨无疑,赶紧买入,成功被套……
  
    2006—2007年的大牛市,受益的不仅有券商,还有书商;推高的不仅有股价指数,还有股票书籍的销售量。一时间,无数“股神”纷纷横空出世,众多“教授”竞相著书立说。但直到一位朋友要我推荐本股市入门读物,我到书店里逛了几回,花花绿绿的封面看迷了眼,才发现找不到一本适合中国散户的书。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书的水平不高,它们或许可以成为传世之作——反正“物质不灭”,不管书日后以什么形态存在,那都是“传世”了——只是对于散户而言,它们并不适合:
  
    第一是缺乏针对性。目前,市面上许多书似乎都要把读者培养成未来的巴菲特、索罗斯,但对于普通散户而言,这种可能性有多大?这好比一位娇弱柔美的女人向一个武师求教,希望他能教一点防狼绝技,结果武师写了本《九阴真经》给她,这是不是很荒唐?显然,这位美女没有那个能力资质来练什么绝世武功,她想要的不过是《女子防身术》之类简单有效的技巧。《九阴真经》再厉害,那只适合梅超风,不适合她。更何况,许多书还只是胡编乱凑的旁门左道,比如有的“股神”的书里居然写道“在熊市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生意非常冷清”。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真不知道中国证券业什么时候已经发达到各地都有“证券交易所”了。这简直就像周星驰电影《功夫》里向鼻涕男孩兜售“武功秘籍”的叫花子,你照着他的书就算苦练十载,不仅成不了武林高手,只怕要走火入魔。
  
    第二是缺乏真实性。很多书里把股市描绘得遍地黄金,仿佛看了他的书不久后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有点文采的还写得无比煽情,比如“牛市喘着粗气向我们扑来”。这些话真的能信吗?可能你需要经历惨烈的事实后才能明白,股市这场盛宴里虽然有“牛排”,但也有“熊掌”。对于散户而言,“牛排”吃不到几口,“熊掌”更不是摆在盘子里的美肴而是长在猛兽身上的利爪,被它拍一下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三是缺乏趣味性。我的一大憾事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我坚持认为责任不在我自己——或许应该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本来知识都是妙趣横生的,经中国教育界一加工,立即神奇地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梁启超曾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但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化学化分法来处理中国教材,想从里面把“趣味”抽取出来,那它们仿佛是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根本就是毛发无损。写书的“股神”“教授”想必也是由中国教育事业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以前看别人的书现在终于轮到自己写书了。根据历史经验,婆婆不会因为自己当媳妇时受了苦而对现在的媳妇宽容,反而往往是变本加厉地凶残。怪不得大部分书的功效更适合治疗失眠而不是传道授业,比安眠药更有作用且没有副作用。
  
    当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很敬重一位喜留平头的作家。他说,医治国人的病体是小事,拯救国人的精神才是关键。对于股民也是一样,教育是首要任务。既然目前没有一本适合中国散户的书,那么我不揣浅陋,愿来作一尝试。因此,我决定写这本书,写一本具有针对性、真实性与趣味性的散户股市入门读物。当然,至于我最终是否能达到这一目标,那需要读者来评判。
  
    不过,特别要申明的是,我不是“股神”,本书与其他“股神”的书完全不一样,你不要指望本书能指导你在股市中获得超额收益——相反,本书的目的是想让你清楚地认识股市,最重要的,认识自己在股市中的地位,牢牢地记住,你只是个散户——我不是看轻散户,我自认相对于其他“股神”来说,我对中国散户更有着厚重的尊重与同情——记住你只是个散户,你的目标应该是获得平均收益,否则,等待你的只会是“熊,散户亏;牛,散户亏”的命运。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基础理论:会跳起来的苹果
  
    最基本的问题:股票是什么2
  
    买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5
  
    会跳起来的苹果6
  
    价值是人,价格是狗12
  
    投票机与称重机16
  
    与指数赛跑21
  
    股市算命术24
  
    股市天气预报28
  
    学习范伟还是学习巴菲特32
  
    你只是个散户43
  
    第二章投资理念:女人与股票的异同
  
    两只不存在的股票:“学习知识”和“调整心态”48
  
    女人与股票的异同57
  
    最容易让人意淫的图画61
  
    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71
  
    赔钱与赚钱,哪一个更容易75
  
    鸵鸟与壁虎79
  
    雄性投资者与雌性投资者82
  
    买鱼翅还是买粉丝87
  
    越切越大的葱油饼93
  
    中国股市里的“清朝太监”96
  
    第三章真实世界:法利亚长老的箴言
  
    法利亚长老的箴言112
  
    政策的撩阴腿116
  
    粉丝最多的政府部门125
  
    最有技术含量的菜市场130
  
    一将功成万骨枯135
  
    证券市场的基石144
  
    丧钟为谁而鸣153
  
    至尊宝与白晶晶162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182
  
    第四章投资建议:散户三式
  
    认识你自己186
  
    “散户三式”之基本功187
  
    散户三式1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基础理论:会跳起来的苹果
  
  
  1.1 最基本的问题:股票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最基本、最简单但可能也是没有几个散户可以说清楚的:股票是什么?
  
    2007年5月,一位中学同学打电话给我,这位兄台是我家乡镇里的“高干子弟”,游手好闲的专业户,接到他的电话我颇为惊讶,因为我们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联系了。他跟我客气地寒暄,把我及家人问候了一通,忙完了这些准备工作,他突然说到:“最近股票很火啊,你是专业人士,能不能给我点消息?”——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正题,心里也对他这种常见的散户易犯的错误感到好笑(至于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错误,后文会再详细论述)。我答道:“你也开始炒股了?你知道什么是股票吗,就敢炒?”这位仁兄虽然不学无术,反应倒也不慢,他在电话那头愣了一愣,然后理直气壮地说道:“有几个男人能说清楚女人是什么?这妨碍泡妞吗?”
  
    我家乡是个很小的县镇,中国地图要做到席梦思那么大,才可以在上面找到它的名字。炒股之风已经刮到那里,我预感到本轮行情可能有危机了。果然,大约一周后便发生了赫赫有名的5·30“五卅惨案”——为什么我这位中学同学的入场会给中国股市带来这样一场大灾难留待以后分解,这里主要批驳一下他的诡辩。
  
    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股民是像他这样根本不知道股票为何物就英勇入市的,但估计不会是个小数目。证券投资与男女情爱大不一样,后者靠的是生命本能,你可以听凭身体分泌的荷尔蒙的驱使,而前者靠的是理性与智慧,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进入股市相当于是来做慈善活动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个市场赚到钱,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虽然我们谈的是股票,但一切却要从“公司”说起,举一个最简单的经济模型(不要被这个术语吓到,本书里所谓的模型都是些小故事):王二是一个村里的首富(其实公司、股票都是外国人发明的,本书此述主要是考虑到“王二”比“尼古拉斯凯奇”要简短得多),他发现村里有一个特大的商机——本村的主业是农业,每家每户都特别需要拖拉机,而市场上却没有这样的设备供应。这个时候很明显,生产拖拉机简直就相当于生产印钞机。然而,王二发现了这个商机却无法付诸实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生产拖拉机所需要的投资非常大,比如,需要500万的资金,而在村里福布斯财富排行榜第一名的王二也不过只有200万的闲置资金,连他都吃不下这个项目,就更不要提其他人了。但是王二不仅有财,按现在的话说,还很有才,他提出合伙的建议,找到村里的另外两个有钱人张三与李四,让他们各自出资150万,再加上自己的这200万,拖拉机项目就可以启动。三个人约定好,项目的收益按各自投资额的比例分享——这便是公司的最原始形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按投资比例分享收益便是股票的第一个特征:收益性。
  
    当然,我们现在看来,这其实就是凑份子的做法。你肯定会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应该也可以达到王二那个有才的水平。但我们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上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下面我们就要说到股票,这里的技术含量就大大增加了。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额也越来越庞大,比如现在村里开始要造飞机,至少需要1亿的资金。这个时候,王二即使把自己认识的所有有钱人的钱凑在一起也不够。怎么办呢?王二便打起了搞群众运动的主意。村里有这么多人,虽然每个人的资金量并不大,但如果集合在一起,却是一个足够大的数目。于是,他把筹资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村,通过村里的广播向村民画了一个造飞机赚大钱的饼,提议全体集资,然后同样按投资额比例分享收益。村民对公司的投资,便以股票的形式来记载,村民就叫做股东。这样,飞机项目的资金就有了着落。德国有位姓马的大胡子革命家对此有过论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扩大了凑份子的范围而已,其实已经从量变转化为质变了,正如从部落发展到国家,也是范围的扩大,其性质却完全不一样。这一次的转变,意味着公司升级到了公众公司。不过,股票真正有趣的内容却在下面。
  
    股票的第二个特征:不可偿还性。由于股票是公司资本的来源,也是公司运作的物质基础,那么为了公司的持续发展,就规定股票不可偿还——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允许退股的话,公司的资金份额会不断减少,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如果大部分股东都要求退股的话,公司就只有宣布解散了。那么,这个不可偿还性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它最直观的缺陷就是股东从此无法脱身了,这跟通常说的“泡妞泡成老公”的道理是一样的,经济学上叫做丧失了流动性,即资产无法变为现金。为了弥补股票的这个缺陷,我们的天才王二就引入了股票的转让制度,这也就是股票的第三个特征:流通性。虽然股票不能退股,但可以转让给其他人,比如从村民甲转让给村民乙,这个时候公司资本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股东不同了而已。随着股票转让的流行,王二干脆建立了一个集中市场来进行股票交易——这与我们划定一块地方作为菜市场在逻辑上是一样的——这个市场,就是现在的证券交易所。
  
    流通性也带来了股票的第四个特征,也是让无数股民前仆后继杀入股市的根本原因:价格波动性。我们来看看“苏宁电器”(002024),该股于2004年7月21日上市,当天的收盘价是32.7元,而不到3年,其价格(复权后)达到一千多元,上涨30倍。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财富的增值是什么样的速度:假设你在30岁的时候投入10万元(一般中产阶级都可以承受的数目),那么在3年内上涨30倍,10万将变成300万,再到36岁的时候变成9 000万,不到40岁你将拥有27亿!……是不是兴奋得浑身发抖,准备提笔写辞职报告了?先不要这么激动,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银广夏”(000557)在2001年12月29日的最高价达到37.99元,而到了2002年1月22日,它的最低价只有2.12元,市值缩水接近95%!而且,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月之内!假设你在39岁把你的27亿投到这样的股票,那么按照这个贬值的速度,只需要几个月时间(还等不到你过40岁生日),你的资产将只剩下几万元!——真正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怪不得一位欧美投行人士对证券市场如此评论:“除了战争,这是最刺激的事。”不过,我建议,还是多想想惨烈下跌的例子,而不要整天梦到疯狂上涨的个案——相信我,这会有好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买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
  
  
    中国股市目前有近2 000只股票,翻翻它们的行情图,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差异非常大,“中国船舶”(600150)最高价达到了300元,而有的股票只有几元钱。如果说奥迪比奥拓贵、法拉利比夏利价高我们容易理解,但股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是什么造成了股价之间这么大的差异呢?这里我们就必须了解一个概念——股票的内在价值。
  
    股票不同于普通商品的是,它没有实质上的使用功效。我们买块牛排,是因为它可以刺激我们的味蕾、填饱我们的肠胃;我们买件靓衫,是因为它可以遮体御寒乃至帮我们吸引到异性的眼球。这些商品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具体的效用,因此,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它的价值。但是股票呢,我们买股票甚至连纸都没有一张,它不能看不能摸也不能吃,它的效用在哪里呢?
  
    金融是拿钱生钱的行业,而金融产品的效用也正是它所带来的未来的收入。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股票具有收益性,你拥有一只股票后,便可在未来享受该上市公司的利润或者说是利润分红,这便是股票的效用——它可以带来“未来的钱”。
  
    那么,既然其效用是带来“未来的钱”,而我们买卖股票却是在现在,如何在现在为“未来的钱”定价?现代金融学认为,股票的价值便是其未来股利的现值(present value)。
  
    这里出现了一个术语——“现值”,我建议你牢牢记住,因为术语是最能冒充内行、吓唬外行的工具之一,比如跟朋友一起看科幻片时,你如果能冒几个“奇点”“虫洞”之类的怪词,别人准以为你对宇宙物理学有深入研究;同样,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聊股票,你装作漫不经心地说“这只股票的价格已经低于它未来5年利润的现值”,必然会让同性佩服异性臣服。“现值”是金融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地说,现值就是未来的钱在现在值多少钱,而把未来的钱换算成现在的钱的运算过程就叫做“贴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目前的年收益率是5%,现在的100元钱在一年后就变为105元。那么反过来看,一年后的105元就相当于现在的100元,现在的100元便是未来的105元的现值。
  
    据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的时候,手痒难抑,毕竟他是数理专业的,打算在书中插入不少数学公式。一个朋友忠告他:“你每写一个数字公式,读者就会减少一半。”最后,他在书里只保留了一个数学公式,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式。现值的算法也有一套公式,只要有了未来收入的数据与贴现率,拿EXCEL或计算器就能算出现值(当然,实在这两样工具都没有,你也可以用铅笔,只是耗费的时间要长一点)。为了超越霍金,我决定一个数学公式都不写,你只需要记住这样一个结论:未来的钱越多,它的现值就越大(这其实是明显的废话)。
  
    具体在股票上,未来的钱便是股票的股利即上市公司的分红,所以上市公司未来的分红越多,股票的价值就越大。由于上市公司分红的来源是它的利润,那么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买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越多,股票的价值就越大。如果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手边有支笔的话,我建议你在这句话上做个记号。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就把这条定律叫做“价值定律”,它是股票投资的精要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会跳起来的苹果
  
  
    前面讲到股票的价值,这其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实际中经常上蹿下跳引得无数股民脸上的表情像走马灯一般变化的,都是股票的价格。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着股票的价格呢?
  
    有一个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说,如果你能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与“需求”,那么你就把它培养成了经济学家,由此可见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大意义。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它的价格也是由供需来决定的。如果卖股票的人多(其实准确点说,应该是卖的股票的数量多,因为人多未必股数大),那么相当于股票的供给加大,股价会下跌;而如果买股票的人多,则相当于股票的需求增加,股价会上涨。但这相当于没说,因为这又会引入另外一个问题:什么影响着股票的供给和需求?
  
    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
  
    说这个问题复杂,因为我可以列出一大堆因素,它们都可以影响到股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银行利率、资金充裕程度、经济周期、大众心理、小道消息……国外有好事者甚至把股价的波动跟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作过专门研究,然后根据太阳黑子的变化来预测股市。想象一下有人拿着天文望远镜对着太阳晃了几下,然后压低声音,很神秘地告诉你:“太阳黑子今天非常活跃,股市近期将要大涨,赶紧去买股票吧!”——你是不是想抢过天文望远镜来砸他的头?
  
    正因为影响股价的因素非常多,所以股市似乎跟天气一样,存在着蝴蝶效应。这个定律说的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一下翅膀,会造成一个月后在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来看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案例:英国有一家银行是上市公司,它的总行装修得气派奢华,在大厦边有一圈像屋檐的设计,上面是各种各样那种在国外常见的扭胳膊拧腿的雕塑,这本来也是件正常不过的事,但这个大厦的设计师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这会在后来惹出大祸。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许多人到这家银行的屋檐下避雨,人越聚越多,远远望去像一条排队的长龙。这时不知道哪个路人突然发挥了可怕的想象力,认为这些避雨的人是在集体取钱,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挤兑”,这可是银行最大的噩梦。这个谣言一下子传开来,人们都以为这家银行出了问题,它的股价应声下落,而股价的下跌更让人们相信了传言,在这家银行有存款的纷纷去取钱,形成了真正的挤兑……有谁会想到一场大雨会冲垮一家银行的股价?
  
    因为股价变化如此的扑朔迷离,有的经济学家就干脆说股价纯粹就是一个心理预期因素的反映,你认为它值多少钱,它就可以值多少钱——是不是很像我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博傻理论”,就是说我花很高的价钱买了一只股票,你认为我傻?不要紧,我相信有人比我更傻,他会花更高的价从我手里买走,我还是有钱赚——一个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理论在短期内是成立的。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那波让很多人兴奋得快要抽搐的牛市了,当“中石油”(601857)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工商银行”(601398)超过花旗银行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银行、“万科”(000002)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值地产公司的时候,你真的会相信我们的这些公司值这个“世界第一”的价格吗?除非你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不然不会相信这样的神话。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继续推高股价,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总相信,这不是最高点,还会有人来接盘,于是股指继续高攀,直到6 124点的天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股价真的是由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决定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观测大众的心理就可以在股市中稳操胜券?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在实践中没有比预测大众心理更难的事了。牛顿够牛了吧?结果还是在股市中亏得灰头土脸,最后只能酸溜溜地自嘲:“我可以计算到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到大众的疯狂。”为什么牛顿有这么高智商又有这么吉利名字的人都不能预测到股价呢?你可能会想到前面那家倒霉银行的例子,但那只是极端案例,是小概率事件,大众心理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在于你预测的对象是会学习、变化的,所以没有规律可循。
  
    牛顿研究的物理世界与股市不一样,在他研究的那个世界里,科学定律可以被重复验证。比如由于存在地心引力,苹果会从树上垂直落到地上,不管试验多少个苹果,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知道这条定律之后,我们路过苹果树下就要小心,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牛顿那样幸运,被苹果砸中了还能发现科学定律而没有得脑震荡。不可想象这样的情况——我们看见地上有一个苹果,正在不以为然的时候,它突然跳起来砸在我们的脸上,然后顽皮地哈哈大笑说:“小样,你以为我就不会跳起来吗?”——因为苹果是没有学习能力的,它不可能根据我们的位置来变换它运行的轨道。而股市不一样,股市的参与者跟我们一样,都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他们就像那只会跳起来的苹果,根据历史经验、对手的行动等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博弈论”(game theory),既然本书的目的不是打算教你混个经济学学位,就不详细讲这个理论了。你只需要认识到,参与股市的人都与你一样智商正常(我通常是假设他们的智商比我还高),你所能依据公开信息作出的判断其他人一样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把这条定律叫做“博弈定律”。这里我再一次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放心,做完这个记号你就可以把你的笔扔掉了,我不会第三次提出这个要求。“价值定律”与“博弈定律”是本书理论的两条最基本的定律,绝大部分结论都是由这两条定律演化而来的。
  
    根据“博弈定律”,因为人具有学习与应变能力,所以股市中会存在一种“规律自动失效”的现象。简单地说,人们如果发现了一条股市涨跌的规律,那么这条规律被发现以后就会自动失效。2007年曾经有人对大盘的几次单日大跌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几次大跌时间间隔都是26天,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大盘跟女性一样具有较为规律的生理周期,并预测出大盘的下一次大跌是2007年6月11日。结果如何呢?那天大盘显然得了生理周期紊乱的“妇科疾病”,上涨了2.11%。很清楚,如果大家都预期6月11日会跌,那么人人都会在这个日期之前出逃,规律便自动失效。显然,股市是最不能容忍教条主义的地方,《孙子兵法》中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倒是对股市的一个好总结,所以反复亏损的老股民会调侃地说“傻瓜次次不同”,意即每次上的当都不一样。
  
    所以总结起来说,如果有利好,那么市场上所有的人都会调整对股票的估值,价格会直接到达充分考虑了利好因素的水平,如果有利空则恰好相反。在到达了这个充分考虑了利好或利空因素的水平之后,便是无数大众的心理博弈,而这是无法预测的。要明白这种预测的不可能性,你只需要想象一下这个事实:实际上,市场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在两个意见相反的人之间达成的,买家认为股价要涨,否则他不会买;而卖家却认为股价要跌,否则他也不会卖①。——你能说得清楚股价到底是会涨还是会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股价在短期内不可预测的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随机漫步”(random walk)。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认为这只是理论上的空谈,那么我再给你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自己的实验。在我进入证券行业之初,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了一项实验:每天开盘前看完三大证券报,并根据掌握的所有信息对今天的大盘做一个涨跌预测。一个月的实验下来,正确率大约是55%,错误率为45%。我盯着这两个数看了好久,突然想到,这个结果其实跟抛硬币没有两样啊!如果正确率与错误率有极大的悬殊那该多好——哪怕是错误率特别高也好,比如错误率是90%,我反向操作也能赚大钱。——什么世道,想犯错误都这么困难!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的统计研究。你或许会说上述实验只能说明我的水平不高,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内“高手”的情况。中国证券网曾对三大证券报自2000年9月7日—11月14日所发表的各种形式的股评和荐股文章进行统计,并按荐股在有效期内的涨跌幅度评分,按统计者的话说,“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其实我一点都不惊讶)。按所列入的股评家人数计,304人中152人得的是负分,正好占50%;304人总共得了60.32分(每人满分为100分),平均得0.198分,接近0分。按所荐股票的数量计,在43个交易日中总共推荐股票4 937只(次),平均每只(次)得分0.012 2分,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个例子是华尔街的实验。你可能还会说国内黑嘴是被庄家收买,股评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的动机不良,并不意味着股价在技术上不可预测,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例子。美国几个经济学家在一间屋子里挂满了纸条,每张纸条上写着股票代码,然后找了一只猩猩(理论上它的智商应该比我们都低),让猩猩去扯纸条,它扯下来哪张纸条,经济学家就买入纸条上写的股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把猩猩所选的投资组合的业绩与市场上基金经理的业绩相比较,惊讶地发现它的成绩居然在整个基金业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意味着美国基金经理的选股水平跟这个长毛光腚、憨态可掬的大猴子差不多!——天知道猩猩的选股标准是什么,也许它只是看哪个代码更像香蕉。如果说随机选股与经过刻意研究选股的结果差不多,那么就只能说,股价是随机变动的,所以刻意选股不能胜出。
  
    最后一个例子是一个“股神”的事迹。伊莱恩·葛莎莉是美国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裁,1987年10月12日,她预测说“股市崩溃就在眼前”。两天之后,她更把胸脯拍得“砰砰”响,信誓旦旦地告诉美国一家著名的日报,道·琼斯指数很快就会下挫500点以上。一个礼拜后,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降临了。刹那间,她变成了媒体的宠儿。而几年之内,她就把她的名声转化成了一笔财富。她是怎么做的呢?按自己的预测来炒股吗?当然不是。实际上,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她创办的基金,不到一年就达到了7亿美元,只收1%的管理费,她一年就入账700万美元。此外,她还开始发表投资业务通讯,而订阅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万人。权威的预测形象让伊莱思·葛莎莉发了大财——但她的追随者们却没有这么幸运。据统计,她在1987—1996年间做了14次预测,只有5次正确,正确率为36%,连我都还比她多出几个百分点。由于她在股灾之后仍然看空,结果错过了此后的大幅反弹。直到1994年,她的基金持有者们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不声不响地投票决定终止该基金的运营。
  
    说了这么多,运用到实际上来,“随机漫步”对我们有两点指导意义:
  
    第一是不要去迷信“权威人士”的预测。以后谁再告诉你这只股票短线将要涨或是将要跌,你不要真的以为自己像武侠小说中掉到悬崖下的正直青年捡到了武林秘籍。我看到电视上的股评节目,很惊讶许多股民会问所谓的专业人士:“我买了?菖?菖?菖,后期该怎么操作?”还有些公司开发出什么炒股软件,打开电脑就能清楚看到所谓的“买点”与“卖点”,仿佛炒股是全天下最容易的事。让我不解的是,据说卖这些软件的人还赚了大钱——当然,利润的来源不是炒股而是软件的销售收入。你如果实在不相信“随机漫步”的理论,那么应该相信自己的常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如果那个人真有预测股价的本事,他早就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了,用得着这么辛苦穿西装打领带对镜头做表情来听你提问、两眼发黑地对着电脑屏幕编程?
  
    第二是不要进行短线操作。很多散户热衷于频繁买进卖出,个别“高手”还喜欢做所谓的T+1(买卖两笔操作相隔一天)、T+0(买卖两笔操作发生在同一天),一万元的资金量一年可以做出几十万的交易量。他们对证券市场的贡献确实很大,给政府交了不少印花税、给证券公司奉献了很多手续费,没有他们,难以想象中国证券市场可以养活那么多闲杂人员(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操作的结果一般是牛市赚小钱、熊市亏大钱。当你在不断短线进出的同时,你很快就会发现,市场上似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暗暗窥视你的操作并总是跟你对着干:股票在你手里捏了几天就是不动,等你一卖出去马上就会涨;看着一只股票连涨了几天似乎会有大行情,结果你一按捺不住冲了进去立刻就开始跌。至于T+0、T+1的操作,顾名思义,那只会把资产规模从牛仔裤缩水到T字裤。
  
    不过,股价短期无法预测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庄家(或者内幕信息知情者),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股价,从而他是可以预测的,这在“庄家”等章节会专门再讲。但是这个例外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有庄家的股票散户只会死得比“随机漫步”还要惨。当然,如果庄家是你大舅子,那又另当别论。
  
    股价无法预测似乎让人悲观:这是不是意味着研究股票没有任何意义?不要绝望,股价在短期内无法预测,但对于长期而言还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股价在长期内终会向价值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价值是人,价格是狗
  
  
    股价在短期内完全由大众心理因素决定,而大众又是最容易被蛊惑而丧失理智的。如果大众过于乐观,或者说过于疯狂更确切,那么在短期内股价可能严重偏离其价值,这就会形成众所周知的“泡沫”。
  
    历史最悠久的泡沫可能是17世纪初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当时的郁金香花茎卖到了天价。据说一位水手到荷兰吃饭,可能他跟我们中国的山东人一样,喜食大葱,当天吃饭时总感觉缺少点味道,恰好当时店主又不在场,就自己动手找到一颗洋葱来凑数解馋。店主发现后欲哭无泪,原来水手吃掉的是一个郁金香花茎,其昂贵的价格他就是打一辈子工也还不起,最后只能坐牢顶罪。——喜欢吃洋葱的同志们是不是看得一身冷汗?结果泡沫破灭的时候,郁金香花茎还没有一颗洋葱值钱。——可怜的水手,你实在是运气不好,要迟几个月再犯馋病也不至于遭此牢狱之灾了。
  
    另一个古老的泡沫是英国的“南海泡沫”,就是这场泡沫把牛顿也套牢了。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是英国的一家特许贸易公司。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感觉它跟政府的关系不错,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它给英国国会的议员支付了大量贿赂。于是,英国人跟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一样,认为跟着政府的企业就有“肉”吃,于是,南海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并且,南海公司的董事是制造“新闻”的好手。他们不断给媒体透露各种各样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几乎全部都对南海公司极为有利,比如他们又发现金矿了、又拿到港口的经营权了等,当然,这些消息的真实性相当于我们当年“浮夸风”时“亩产万斤”的报告。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120英镑开始,最高峰时达到950英镑。乐极生悲,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发现股价实在是涨得太离谱了,再也没有信心把这个牛皮继续吹下去,于是将自己手中的股票抛售一空,这在泡沫上捅了一个小孔,泡泡“砰”地破开,短时间内股价一泻千里,又回到了最初的价位。
  
    最后再说一个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美国网络股泡沫。当时的网络股龙头是亚马逊公司,这家公司是做网络书店的,书没卖几本,亏损却是惊人,比它的亏损更惊人的是它的股价——它的市值反而超过了已上市实体书店的市值之和。为了沾点网络的光,当时的上市公司不管跟网络有多少关系,都想在名字后面加个“多吃糠(.com)”、把总经理的头衔换成“蛇一窝(CEO)”,只要这么一变,股价立即上升。当theglobe.com这家公司上市的时候,首日交易量创造了历史记录,股价从9美元一路摸高到97美元,市值当天一举突破10亿美元,而它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只有区区270万美元。公司的两名创业者(十几岁的小男孩)路演时,以新经济代言人的身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志得意满地对公众说:“对买到了我们公司股票的人我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是幸运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很不幸。”不过,一年过后,他们的话就得反过来听了,那些“幸运者”很“不幸地”被套牢了。网络股泡沫虽然号称“新经济”,但还是避免不了跟老泡沫一样的结局。代表网络经济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达到5 000点的巅峰后,开始大幅度调整。2002年,该指数最低1 108点,相对最高点,3年跌幅达到78%。墙倒众人推,原来改名字的公司又开始争先恐后地要把名字改回去,讽刺的是,这次去掉“多吃糠”股价又还是会上升——可爱的上市公司,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你们辛苦了!
  
    一个典型的泡沫形成的过程是:股市开始变暖,吸引资金流入,股价节节高升,财富效应扩散,这个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股价继续攀升,验证财富效应,原本还存一丝理性的资金也开始入市,股价进一步上涨……历史上的泡沫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一个过程②。但既然历史如此相似,为什么泡沫还会反复出现?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忘记历史的教训?这可能需要心理学家来给个解释。更为实用的,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来理解这个问题,回忆一下那段还记忆犹新的历史是有帮助的。如果说2006—2007年的股市在前半段是正常的价格回归,那么在后半段就进入了一个泡沫形成并吹大的过程:网络、电视、报刊上满是财富激增的报道,一时间仿佛人们都统一认识到,炒股可能是最快最轻松的发财之道,大量的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入股市,每天的新增开户数有几十万户,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集中进入股市,这还没有算上众多的已经开户但在上一次的熊市亏了血本、本来发誓金盆洗手但现在又重新入市的老股民。许多人甚至抵押掉房产、借高利贷去炒股,满仓的程度甚至到了不卖一手股票今天就吃不起晚饭。新发的基金一天就可以轻松募集到几百亿甚至千亿的资金,把基金经理都看傻眼了,不得不订出募集资金的上限,而不久以前,他们还在到处鞠躬作揖地求人买基金。那是一段全民狂欢的岁月,重仓的赚大钱,轻仓的赚小钱,空仓的也能赚点同情。大家都感觉自己身价暴涨,财务自由可能明天就能实现。在那个时候,中国股民达到了集体高潮,发出了“死了都不卖”的嘶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泡沫的主要推手是巨大的财富效应,说得通俗点就是看见别人在股市赚了钱自己会两眼发红。我无法去统计有多少人是因为看到朋友赚钱而开始盲目地进入这个市场的,但在我认识的非专业人士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如此。当邻居炫耀他不到两个月身价已经翻了一番,昔日的好友打电话来说他的资产数额又多了一个零而且是在小数点之前,有几个人能够依然保持理智?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惊呼:上帝啊,你是不是近视眼?这家伙没有我聪明、没有我勤劳甚至没有我帅,他都能发财为什么我却不能?于是乎头一昏心一横,也慨然杀入股市。待到泡沫破灭、市值烟消之后,可能会更质疑上帝是不是得了白内障,却没有想过审视反省自己当初的行为。虽然说贪婪是人的天性,是几乎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可以箪食瓢饮还乐得屁颠屁颠。但是经过一次失败,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人性弱点,极其努力地去克服它,避免类似的错误重复出现。很多时候,炒股比拼的不是智力,而是定力。
  
    但只要是泡沫,它就有破灭的那一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脱离基本面的收益,人的心理预期是重要,短期内“文革”式的理念可以吹大泡沫,但吹得越大,离破灭也就更近了一步。在长期内,股价必然向其价值回归,这也就是我在前面为什么说股价的波动既简单又复杂——说它复杂,因为它复杂到短期内不可能去预测;说它简单,因为它在长期内必然向价值回归。
  
    那么,为什么股价在长期要向价值回归,泡沫必然要破灭呢?主要原因有:
  
    一是总会有些清醒的人。记得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在短期内骗到所有的人,也可以在长期内骗到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长期内骗到所有的人”,人是如此,股票也是如此。随着股价与价值的偏离越来越大,总会有一些人理智尚存,发现问题而开始抛售股票,从而引起股价下跌、泡沫破灭。有趣的是,观察历史,发现这些最早清醒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内部人(简单地说,就是对公司基本面、内幕消息等最清楚的人)。比如,南海公司泡沫的破灭就是因为公司高管开始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惊人地相似,2007年的时候,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刮起了一股高级管理人员辞职的风潮。难道是这些上市公司的高管突然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放着高管厚禄都不要?不要那么天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博弈定律”——这些人能坐到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上,说明他们比一般人要精明得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的爸爸比一般人要精明得多)。因为现有法律对上市公司高管买卖股票有严格的规定,而当他们离职满半年以后,就不再受这些规定的约束。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通常都有较大数量的股份,当泡泡吹得那么大的时候,卖掉股票的钱足够他们下半辈子开着私家游艇周游世界了。这种情况下,不辞掉高管的职位去卖股票简直就是对不起股民烧钱吹泡的深情厚意。
  
    二是现实会对人们的预期进行修正。根据“价值定律”,买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一个泡沫的形成诱因,通常都是因为预期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会大大增加,而等到上市公司真正拿出成绩来时,可能会与预期大相径庭,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开始质疑当初的定价。比如,100元的股票,这一两年每股只有0.1元的利润,把利润全部分红其收益率也不过才0.1%(还不算扣税),那你还会觉得这只股票值100元吗?
  
    三是吹大泡沫的资金总有枯竭的一天。你可能会说,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理智,人们也始终不关心基本面,那是不是泡沫可以永存下去,从而实现人人有钱赚?这个愿望虽然美好,但不可能实现。股价的上涨总是需要资金来推动,简单的逻辑是,如果交易的股数不变,那么股价越高,需要的资金也就越多。所以股价的上涨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来作为支撑。而资金是有限的,当再没有新的资金入市的时候,股价也就到了顶。这好比一只烟花火箭,在它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燃烧火药作为动力,当火药燃尽的时候,它也就开始掉头向下了。
  
    当然,股价不仅有高于其价值的时候,也有可能低于其价值(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安全边际”,在后面的价值投资一节会再详细讲)。但不论怎样,它在长期内都会向价值回归。著名投资家安德烈·克斯托拉尼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价值是人,而股价是狗。喜欢遛狗的人都知道,狗比人精力旺盛,它一会儿在人前面好远撒尿以资纪念,一会在人后面跟异性狗调情。但无论如何,它最终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股价在长期内会向价值回归,这是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投票机与称重机
  
  
    根据前面讲的内容,股价在短期内会因为人们的心理预期而脱离其价值进行波动,但在长期内又会向价值回归。那么,根据股价波动的这种特性,人类创立了两种基本的投资思想:一种是价值投资法,这种方法立足于股票的价值;另一种为趋势投资法,这种方法着力于分析人们的心理预期。我们先来介绍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的思想首创者是格雷厄姆,因此他也被称为“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大意是比较股票的价值与价格,当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便买入,而当价格达到或超过价值时卖出,由于价格远低于价值时风险很小,他把这时的价值与价格之差叫做“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
  
    在实践中,也确实有采用价值投资法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投资家,比如彼得·林奇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接近神话的沃伦·巴菲特了。谈投资就不能不说巴菲特,就仿佛提到物理学肯定会想到爱因斯坦、谈经济学一定要讲到凯恩斯一样。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呱呱坠地,美国“伟人”的诞生显然没有中国“伟人”那样惊天动地,我们看不到巴菲特出生时“满屋红光”之类的记载,但巴菲特的天才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体现——按中国话说的“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他从小就极具商业和投资意识,6岁就开始当“倒爷”,做起倒买倒卖可乐的生意。刚刚跨入11岁,他便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回头来看,他还说后悔自己买得太晚——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11岁的时候钱都交给了一位老大妈,她在我学校门口卖玩具和零食。巴菲特当时买的是6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其中有3股是为他姐姐买的),每股的股价为38美元,这3股股票代表了他当时财富的大部分,股票价格很快跌到27美元,但不久之后又攀升到40美元,巴菲特在这一价位卖掉了他的股票,小赚了一笔。但是他卖掉股票不久,就遭遇到他早期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因为股票价格不久后就涨到200美元。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的童年对其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想必这次经历应该对巴菲特日后形成自己的长期投资风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长大后巴菲特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价值投资创始人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完成学业之后便开始大展拳脚进行实际投资。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两年后,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便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 2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同期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多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 500万美元。而当股市一路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1969年6月,股市急转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只股票的股价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这是他避过的第一个股灾。
  
    1970—1974年间,美国经济得了消化系统疾病“滞胀”,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严重,这害得美国股市得了某种男性疾病,一蹶不振。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中国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华盛顿邮报》,这家公司后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 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集中投入饮料生产,其股价狂涨至51.5美元。至于巴菲特究竟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这也是巴菲特的成名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美国的网络股泡沫中,巴菲特坚守自己的投资信念,不买网络股。随着泡沫的吹大,巴菲特的业绩远远落后于市场,那是巴菲特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1999年夏天,《时代周刊》公然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2000年3月11日,即纳斯达克指数到达其历史最高点的第二天,巴菲特给股东们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业绩不甚理想。在他承认错误的下一个星期一,纳斯达克指数就掉头向下。3月17日,大崩溃来临,现在没人有闲心嘲笑巴菲特了,因为他们忙着下单抛售网络股以自保。从2000—2007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股价上涨141%,每股价格达到109 000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只价格达到6位数的个股。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大约50%。换句话说,巴菲特超越了科技股市场191%。于是,又有媒体开始吹捧巴菲特为股神,包括一开始朝他吠叫的《时代周刊》。
  
    1965—2007年的43年间,巴菲特所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1%,累计增长400 863%,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0.3%,43年累计增长只有6 840%,远远逊色于巴菲特的业绩③。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眼光,在1965年把1万美元投入巴菲特的公司,那么43年后,你已经拥有了4 000多万美元的财富!如果你眼光更好一点,在1957年就把1万美元投入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话,你已经拥有了2.7亿美元——其实准确一点说,在交纳各种税费之前有5亿美元!
  
    2008年,巴菲特由于所持股票大涨,身家猛增至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但钱对于巴菲特而言已经只是数字,他在2006年6月就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该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这位老人虽然看上去有点乡土气息,但他不仅才智超群、意志坚韧,其悲悯众生的道德之心更值得我们敬仰。巴菲特,“奥马哈圣人”,一个活着的神话!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趋势投资。
  
    趋势投资与价值投资不同,它不关心股票本身的价值,而只关注人们的预期(预期就会形成趋势)。换句话说,如果一只股票的价值为5元,那么价值投资者只会在股价低于5元时才会买入,而趋势投资者如果认为因为人们普遍看好该股,股价在将来会升至10元的话,那么即使在7元的价位他也会买入。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便是一个趋势投资者,他在其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趋势投资思想:“专业投资者的情况可以和报纸上的选美竞赛相比拟。在竞赛中,参与者要从100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6张。选出的6张照片最接近于全部参与者一起所选出的6张照片的人就是得奖者。由此可见,每一个参与者所要挑选的并不是他自己认为是最漂亮的人,而是他设想的其他参与者所要挑选的人。全部参与者都以与此相同办法看待这个问题。这里的挑选并不是根据个人判断力来选出最漂亮的人,甚至也不是根据真正的平均的判断力来选出的最漂亮的人,而是运用智力来推测一般人所推测的一般人的意见为何。”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正确的投票方法不是选自己真的认为漂亮的那张脸蛋,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她一票。可以说,趋势投资的核心在于预测大众的主流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趋势投资的翘楚要数大名鼎鼎的乔治·索罗斯了。索罗斯最初是搞哲学的,他的哲学老师是著名的学者卡尔·波普尔(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哲学生涯为他的投资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但也留下了个后遗症——他的投资著作也写得像哲学书一样晦涩难懂。在象牙塔坐了几年冷板凳之后,索罗斯也没有搞出什么科研成果来,于是他发现自己不是搞哲学的料,转而投身于投资领域。这可能是索罗斯一生中最正确的一次选择,如果继续研究哲学,以他的“反身性理论”,不去拉拉人际关系的话,能不能评上个博导都成问题,而转行投资,他已成为一代宗师。
  
    索罗斯成名于1992年的“英镑狙击战”。在1990年,英国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1992年9月,索罗斯敏锐地意识到英国日益高涨的泡沫经济必然令当局将英镑贬值而退出欧洲汇率体系,于是,他悄悄地建了个仓——这可不是个普通的仓,仓位巨大到100亿美元!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做黑色星期三。
  
    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曾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英国的中央银行)的人。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索罗斯的成功似乎总是会带来金融危机,除了上面说的1992年的“英镑狙击战”之外,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是索罗斯的杰作。在这样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当地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股市顷刻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因此,索罗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投资大师。比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泰国总理居然气急败坏地说:“如果索罗斯到泰国来旅游,我不能保证他的人身安全。”而耐人寻味的是,索罗斯的另一角色却是著名的慈善家,并且在2002年获得了“代顿和平奖”,原因是他近些年来为波黑和全球的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据悉,仅在2000年,索罗斯旗下的援助波黑基金会就为波黑的教育、卫生、社会发展等领域投入了近5亿美元的资金。
  
    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在理论上都可以自圆其说,这正如格雷厄姆所说:“在短期内,股市是一台投票机——反映了仅有资金要求而不管智力或情绪稳定性的选民登记测试,但在长期内,股市是一台称重机。”不论是投票还是称重,都提供了利用波动来赢利的机会。粗略地对二者作一个比较:从投资视角来说,价值投资着重于物的价值而趋势投资着重于人的心理;从持有时间来讲,价值投资者一般会长期持有而趋势投资者则热衷于短线操作;从实践效果来说,二者也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一般而言,在道德层面上,人们普遍推崇价值投资而反对趋势投资,因为趋势投资往往是短期炒作,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而从趋势投资形象代言人索罗斯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投资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人会辩解那些经济体存在内在的问题,即使索罗斯不那么做,危机也迟早会发生)。而相比之下,对于巴菲特几乎没有负面的评价。所以,在主流的投资观点中,一般会认为价值投资是“投资”,而趋势投资是“投机”。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连生产奶粉都敢添加化学毒物,做投资就更不需要考虑什么伦理道德。更实际的问题是: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到底哪一个收益率更高?哪一个在中国更为实用?这必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BBS上也经常为这些问题正反双方辩论得杀气腾腾,中国基金经理甚至发明了“趋势交易的价值投资”这样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投资词汇——这与在中国其他的领域一样,当我们做着“甲”这件事时,不能明说我们在做“甲”,而必须用一种“特别的乙”来表达。但我认为,对于散户而言(这是个前提),探讨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孰优孰劣不具有太大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1.6 与指数赛跑
  
  
    在我们开始学习投资分析方法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股价指数。
  
    1884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首任编辑查尔斯·道发现,市场上有这么多股票,每只股票的涨跌情况不一样,即使同是涨跌,涨跌的幅度也大不相同。可以想象,要想全面了解股市的情况,当时的人只能一页一页地按PageDown来逐一查看个股信息——不对,我忘了那是1884年,即使是美国人也还没有用上电脑,那只能是埋头冒汗地查看报纸之类的书面文件了。这项工作的繁琐程度显而易见,并且,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投资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股价的整体变化情况呢?于是,查尔斯·道像一休哥一样盘膝坐下,用两根食指在脑袋顶上“咯叽咯叽”地划呀划,还真划出了一个好主意。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股价指数——道·琼斯指数诞生了。
  
    那么指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对于普通散户而言,不需要去了解指数什么派氏加权之类的具体计算方法,指数最直观的意义,是它代表了所有股票或者说是某一些股票的总体涨跌情况。例如,深证综合指数代表了深圳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整体涨跌情况、中小企业板指数代表中小企业板所有股票的总体涨跌情况、医药生物指数则代表了医药生物类股票的整体涨跌情况。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比较重要的指数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上证指数。这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影响最大的指数,通常我们所说的“大盘”,便是指这个指数。它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基期值为100点。上证指数的样本为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代表了上海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整体涨跌情况。比如,2008年4月23日,上证指数收于3 278.33点,上涨4.15%,我们便可以认为,当天上海股票市场整体上涨,平均的上涨幅度为4.15%。
  
    第二个是深证成指。它的样本是按一定标准选出的深圳市场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从1995年5月1日起开始计算,基数为1 000点。
  
    第三个是沪深300指数。虽然沪深两个市场各自均有独立的综合指数和成分指数,但市场缺乏反映沪深市场整体走势的跨市场指数,于是乎,用领导的话说,“沪深300指数应运而生”。它的样本是从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中选取的300只股票,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期,基期点位为1 000点。
  
    如果在指数方面你想显得更专业一点,关于指数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是指数只能纵比,不能横比。我们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一个指数拿来比较,从而观察它所代表的股票的整体走势,比如上证指数在2005年6月6日收于1 034.38点,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于6 092.06点,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年半上海市场的股票整体上涨了489%。但不同的指数之间不能直接拿绝对数字进行比较,这是因为指数是以一个虚拟化的基准点位为基础来进行编制的,而这个基准点位可能大不一样。比如,在2007年5月25日上证指数为4 179.78点,而深证成指达到12 681.45点,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代表的股价是前者的3倍多,因为前者的基准点位为100点,而后者的基准点位为1 000点(二者的基准日期也不一样)。我曾经听一个股民看着行情感慨:“深圳的股价可真高啊,有一万多点了,不能买,还是买上海的吧,上海才四千多点。”当时我的一个同事正在喝水,听到这句话,本来该进食管的液体全进了气管,咳得两眼像青蛙般凸出——从此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他喝水之前都要习惯性地看看周围有没有股民,让我想起了非洲大草原的兔子,它们在喝水之前要立起身来环顾四周,察看附近是否有狮子。
  
    第二是指数失真的问题。按理说指数应该是反映股市整体涨跌情况的指标,但有时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下跌,指数却在上涨;或者相反,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上涨,指数却在下跌,这便是所谓的“指数失真”。不幸的是,这一问题在我们最重要的上证指数上却也最为严重。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指数的编制采用了“加权”的方法,简化一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指数的涨跌相当于由它所代表的股票来投票决定,上涨的股票就投上涨票,下跌的股票就投下跌票,但问题出在票数计算上。跟美国的民主选举不同,指数计算的票数规则不是一人一票(即一只股票算一票),而是每只股票的市值作为它的投票票数。于是,市值越大的股票,它的话语权也就越大。而上海市场的大盘股股数惊人,最大的“中石油”(601857)一家股数就有1 619亿股,相比之下,一些小公司的股数只有几亿股。所以,如果市值最大的几只股票投票上涨的话,其他的股票投票反对也没有用。——可见,有水分的民主不仅存在于政治,也存在于证券。
  
    指数对于投资的一个重要参考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个市场的平均收益④。还是我们上面举的那个例子:上证指数在2005年6月6日收于1 034.38点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于6 092.06点,那么意味着这两年半所有投资者的平均收益为489%,即资产增加了接近5倍。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点让你吃惊呢?因为我相信绝大部分看这本书的人在那段时间资产没有增加这么多,这就是说,你跑输了指数。由于指数代表的是平均收益,有人跑输,那就意味着有人跑赢,而一旦跑赢指数,你的成绩便超过了市场上的平均水平(通常把收益率超过指数的部分叫做“超额收益”)。因此,一般把是否跑赢指数作为一个衡量投资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相当于我们读书考试时的排名次一样,分数会因为考题的难度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而名次就更能说明一个人的学习水平。——我们的幸福与痛苦都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可怜的人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1.7 股市算命术
  
  
    我们在前面讲过投资的两种主要思想: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但这只是抽象的思想,在投资实践中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呢?这就是下面要讲的投资分析方法。
  
    在股市中赚钱唯一的方法就是低买高卖,不管用什么样的花招,归根结底还是这个原理。即使是“卖空”,也只是高卖低买,把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实质不变。而要做到低买高卖,就需要分析股价的走势。大体而言,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技术分析法,其二是基本面分析法,我们这里先讲第一种。
  
    技术分析法猛一看似乎很复杂,什么MACD、OBV、KDJ的字符一大堆搞得像高等数学。其实说白了,它就是捣腾过去的成交数据,然后来预测未来的股价走势。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是不相信技术分析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缺乏有效的科学理论基础。技术分析法的一个隐含前提是,历史会在未来重现。前面讲过,股市与物理世界不一样,在这里苹果可能会跳起来,不是像数学一样有严格的线性关系或者其他什么名字的关系存在。在这个世界里存在“规律自动失效”,我们凭什么认为分析过去的数据可以预测未来?
  
    第二,它支持的都是短线交易。技术分析所谓的买点和卖点都是根据数据算出来或者观察出来的,一般来说,两个点出现的时间间隔不会太远。很难想象一个搞技术分析的人在买点买入后,一两年后才找到卖点。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股价在短期内是不可预测的,技术分析玩的其实就是抛硬币的游戏。
  
    第三,它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如果技术分析是普遍适用的,那么所有人都能发现买点,当买点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这只股票会涨,那么还有谁会卖呢?反之,当卖点出现时,所有人都知道这只股票会跌,那又有谁来买呢?——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规律自动失效”。所以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说:“技术分析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它。”——如果真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那会是我们吗?相反,据我所知,许多庄家可以随心所欲做出他想要(或者说是技术分析者想要)的成交数据。比如技术分析通常认为价涨量升是股价上涨的征兆,庄家就通过自买自卖对倒的手法来做出这样的态势,如果没有人相信技术分析,那么庄家的一番苦心岂不是要白费?
  
    近年来电脑的出现又让技术分析翻了新花样,搞出来了所谓的炒股软件,但用电脑来算命不能就说算命科学化了,马甲可以千变万化,穿马甲的人也就是理论基础却没有变。你要是还执意地相信那些所谓的炒股软件,我建议你根据“博弈定律”这样思考:如果它真是正确的,那么买点出现的时候,编软件的人想买,你及其他许多追随者也想买,这必然会抬升股价,增加他的进货成本;而卖点出现的时候,他想卖,你及其他追随者肯定也不傻,这又要跟他抢夺卖盘。所以,如果你是那个编程的人,你会发明了这样赚大钱的软件而拿出来卖吗?——当然,你如果非要说他心地善良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我也无话可说。
  
    技术分析不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用技术分析来指导炒股你根本不用关心上市公司的行业是开银行还是抢银行,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不关注公司基本面而将股价走势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都可以划入技术分析。前面提到的认为大盘是妙龄少女具有规律生理周期、太阳黑子与股市有密切关系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属于技术分析。国外还有所谓的“裙摆理论”,认为通过女人的裙子长短可以预测股价,如此说来,色狼同志们最适宜炒股。
  
    再从实践来看,历史上不存在使用技术分析能持续获得成功的例子。例如,20世纪80年代,影响最大的技术分析者是一个名叫罗伯特·普莱彻特的毛头小子。这位兄台人生极其精彩,在耶鲁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又到一个乐队敲了四年的鼓,令人惊讶的是,他后来居然应聘到了美林证券做技术分析师。我们不得不对他的应聘技巧表示叹服,因为实在想不出美林证券这种著名证券公司为什么会聘任一个打鼓的?如果是在中国,面试官还有可能将“打鼓”误听为“炒股”,而在英语中这两个短语的发音又大相径庭。普莱彻特受艾略特的影响很大,接受并发扬了他的“波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股市存在着可以预测的如同波浪一样波动的投资者心理,而投资者心理的波动会推动市场相应地潮起潮落。不知道艾略特是否曾经边坐船边炒股,否则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客观地说,普莱彻特最初的几次预测极其准确,他仿佛从时间隧道里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牛市,那时追随他的同志都发了大财。但所有的技术分析者都有一个毛病,一旦成名之后就要败名。1987年之后,他的“波浪理论”完全失效,他预测的波峰实际上都是波谷,彻底错过了90年代的大牛市。发现自己的理论不管用了之后,他又采取了技术分析者常用的那套算命式的语言技巧,比如他后来预测会说“股市下跌10%的可能性是五五开”——连说“四六开”的信心都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技术分析的历史实践也确实证明了它的业绩一般,但在市场上始终不乏追随者,尤其在中国似乎粉丝更多,这可能与中国股民喜欢短线交易有关系。你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技术分析真的与抛硬币没有两样的话,那么它为什么还会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呢?这也许需要弗雷泽⑤来给我们解释:可能因为人类总有点神秘主义的情结,相信存在神秘、超自然的规律。比如现在我们在公园等处还能看见有人留着花白胡子眯着眼睛,在他面前拿几个石头压着一块油腻腻的破布,上书“看相算命”几个大字——他们跟技术分析者虽然在本质上差不多,但却骄傲地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
  
    我建议你不用花精力去学习技术分析,但有几个技术分析的基本指标我们还是需要了解,虽然这些指标不能预测未来,却有助于我们了解现在与过去。
  
    首先要了解四个价格: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我们只说最实用的内容,不去考虑什么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等竞价机制。简单地讲,开盘价就是一只股票在一天中的第一个成交价格,而收盘价是一天中的最后一个成交价格。至于最高价与最低价就明白得都不用我解释了。
  
    第二是成交量,也就是一只股票的买卖股数(单边计算)。成交量代表了一只股票的交易活跃程度,这个对证券公司尤为重要,因为它一般是按成交量到股民的腰包里掏钱收手续费的。
  
    第三是K线图。K线图又被称为蜡烛图,据说起源于18世纪日本的米市,当时日本的米商用来表示米价的变动,后因其标画方法具有独到之处,因而在股市及期市中被广泛应用。现在一般的行情软件上显示的都是日K线图,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以一个交易日为考察周期。日K线图以考察的交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绘制而成,其结构可分为上影线、下影线及中间实体三部分,中间的矩形称为实体,影线在实体上方的细线叫上影线,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线。当收盘价高于开盘价时,实体部分一般绘成红色,称为“阳线”;当收盘价低于开盘价时,实体部分一般绘成绿色,称为“阴线”。每根K线上都标识了四个价格信息:上影线的上方端点表示最高价,下影线的下方端点表示最低价;如果是阳线,实体的上方边线为收盘价,下方边线为开盘价;而如果是阴线,则实体的上方边线为开盘价,下方边线为收盘价(见图1)。
  
    此外,也还有其他考察周期的K线图,比如长的有周K线、月K线,而短的有小时K线、分钟K线。顾名思义,它们与日K线相比,区别在于考察周期不同,而绘制原理一样。这里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中国股民已经习惯了红色代表上涨而绿色代表下跌,其实在国际惯例中,恰好相反。——是不是有点吃惊?当初在中国证券市场建设初期是谁与国际惯例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已不可考,但理由我们都可以猜得到:在我们的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比如婚礼叫做“红喜事”。而绿色,想想“绿帽子”就知道绿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什么地位了……不过,至少在交通信号灯上,我们还没有执拗地强调中国特色,否则不知多少外国友人到中国来要“闯绿灯”了。
  
    关于技术分析的指标,我认为了解以上三个就足够了,而且再次说明,学习这些指标无益于我们预测未来,只是方便我们了解过去而已。至于其他的什么“均线”“内盘”“外盘”和OBV等英文缩写字母之类的“屠龙术”就让技术分析者自己去把玩好了,我们还是来看一看另外一种分析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1.8 股市天气预报
  
  
    前面讲过,股价在短期内无法预测,而长期内会向价值回归。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分析股票的价值就可以找到股价在长期内的趋势?正是如此,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投资分析的就是基本面分析法。
  
    由于股票的价值由其未来的利润而决定,基本面分析法的着手点便是研究公司在未来的赢利情况、计算其价值,然后将价值与价格进行比较,当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便买入,而当价格达到或超过价值时卖出。
  
    这个原理并不复杂,看完了上面的方法,数学成绩好的同志可能现在已经热血沸腾了:算出现值再拿来与价格对比,连微积分都没有用上,太容易了!——在你挽袖子准备大算一场之前,我不得不来泼盆冷水:基本面分析与数学能力基本没有关系,股神巴菲特就曾说过,他用过的最高级的数学知识也不过就是比率而已。
  
    基本面分析的重点不在数学演算价值,而在于预测赢利。前面讲过,要计算现值,我们必须要知道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即使你有再深厚的数学功底,也不可能爬进时间隧道找到这些数据。所以,价值投资的核心是预测上市公司的赢利,而要做到这样的预测,必须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其所在的行业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的证券研究人员大都按行业来分工,而所谓“复合型人才”在研究机构特别受欢迎,比如如果你本科学医而硕士学金融,来做医药行业的研究便是左右逢源。
  
    由于基本面分析需要对公司、行业乃至宏观经济有相当全面深刻的了解,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不可能具有它所要求的背景知识,这里只讲一种最简单的基本面分析法——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等于股价除以每股赢利⑥。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股价相当于我们付出的成本,所以是越低越好;而每股赢利可以看成是我们的收益,那便是越高越妙。因此,根据小学数学知识,一只股票的市盈率越低,这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为了方便理解,你可以把市盈率当作回收投资的年数,而它的倒数看成收益率(假设前提是赢利不变且不考虑税收问题)。比如,如果一只股票的市盈率为20,那么意味着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润全部拿来分红,你买入的股票在20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而年收益率便为5%。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一些股票的市盈率高达1 000多,也就是投资回收期要1 000多年。换句话说,相当于你在宋朝的祖先买了这只股票,传到你这里才算收回了投资。而一些更夸张的股票市盈率上万,那可能要周口店的“北京人”传到承办奥运会的“北京人”才收得回投资了。
  
    市盈率分析是最简化的一个分析方法,通常来说,不能单依靠它来作为投资决策的标准,原因很简单,它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的情况。市盈率计算公式中的每股赢利一般是用去年的数据,这说明它只能反映上市公司的历史情况。而我们知道,根据“价值定律”,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依据是未来的利润。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现在可能为50,似乎很高,但如果它利润增长非常快,假设在第二年增长了2倍的话,那么其市盈率便可以下降到20以下;相反,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现在为15似乎正常,但第二年其利润急剧下降了75%,则其市盈率又会急增至60。因此,投资家费雪说:“要判断一只股票是便宜还是标价过高,真正重要的参考依据不是它今年的市盈率,而是它几年以后的市盈率。”所以,一些朝阳行业、快速增长的公司其市盈率偏高,但这不一定表示它股价高于价值;而夕阳行业、赢利下滑的公司,其市盈率较低,也并不能说明它就具有了安全边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因为基本面分析的科学性以及它通过了一些投资家实践的验证,现在许多的机构投资者都宣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师”,忠诚得似乎是在红旗下宣誓的新党员。那么,基本面分析的整体成绩如何呢?它对我们这样的散户是否适用?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对于散户,价值投资的基本面分析法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
  
    首先,基本面分析需要相当的背景知识,一般散户不具备这个条件。前面提到,进行基本面分析需要对上市公司、行业乃至宏观经济的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如果你连什么是“存贷利差”“资产负债管理”都搞不清楚的话,你能对银行业的发展作出判断吗?更不要提对某一家具体银行的前景进行分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人认为其他领域需要专业知识,比如开家软件公司你至少得会点什么Java之类的语言吧?但一到炒股,大部分人好像都感觉连智障也可以玩,更不要提什么专业知识了。是的,要进入这个市场很容易,拿出几百元就可以开始买卖了,但是在这个市场上赚钱的人有多少呢?这好比长了两只手的人都能打几下乒乓球,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可能拿到比赛冠军吗?
  
    第二是对上市公司未来赢利的预测相当困难。虽然我们散户不具备专业知识,但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感到自卑,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虽然EPS⑦、ROE⑧之类的符号能搞出来一大堆,也不是就拿到了童话中的水晶球,可以窥视未来。预测未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随机事件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变化、上市公司原始数据有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预测的正确性。可以说,价值的计算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可惜的是,真正掌握这门技术的人是凤毛麟角,不但非专业人士做不好,专业人士也“专业”不到哪里去。可以这么说,基本面分析犹如股市的天气预报,虽然其原理是科学的,但由于人类知识的局限,仍不可能对上市公司赢利作出精确的预测。并且与天气预报类似,基本面分析也是时间越近预测的准确性越高、时间越远则准确性大大降低。而显然,对于投资决策而言,近期的情况本来就相对明了,只有远期的预测才更为重要。
  
    第三点,我认为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价值投资观念的普及。根据“博弈定律”,当价值投资被市场认可之后,绝大部分投资者会按照这套理论来进行操作,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理论上,不会再有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出现,因为一旦价格低于价值,价值投资者就会大量买入,一直到股价上升到等于价值;而价格高于价值时,他们又会大量卖出,直到二者相等。从而,价值投资者将找不到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对象。一个类似的情况是,概率论比赌博晚出现长达数百年之久,概率论专家伊恩·哈金研究了概率论出现之前的赌博情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当时,谁只要有少量的概率论知识,他也能在一周之内赢得整个高卢。”但现在呢?虽然我读本科时概率论考了97分,但上次在澳门葡京赌场游玩,我也没敢牛皮哄哄地拿出我的概率论成绩单来叫印度保安给我开间VIP房。实际上,我只是躲在角落里玩两港币一次的角子机,而我的概率论知识并没有帮我赚到钱,我跟绝大部分的赌徒一样,为澳门的GDP作出了一点自己微薄的贡献——显然,角子机的设计者本身已经应用了概率论的知识,赌徒不可能再依靠这些知识赢过角子机。当然,不存在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对象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并不统一、因为情绪原因而不能理性地作出投资判断等,市场上还是总会有投资机会存在,但具有“安全边际”的股票会越来越少,“安全边际”的幅度会越来越小。从而,只有价值投资的绝顶高手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而一般人即使运用了价值投资的方法,也很难跑赢指数。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拿最主流的基本面分析者——基金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投资业绩与同期的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业绩来看,基金的投资业绩败给了指数(见表1)。尽管基金在某些短暂的时期内可能拥有非常好的投资业绩,但总体来说这种优异表现并没有始终如一的连续性,而且投资者也无法预测基金在未来的表现会如何。
  
    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也颇不情愿地得出结论,人们再也不能依靠基本面分析来获得出色的投资回报了。他在去世前不久说:“我现在已不再倡导为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而运用精细复杂的基本面分析技术了。以前,比如40年前我和托德合著的《证券分析》首次出版的时候,进行细致的基础分析还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时过境迁,情况已今非昔比了……(现在)我怀疑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析基本面信息能够选出足够好的股票是否值得……”在我的理解里,格雷厄姆这番话的实质就是在“规律自动失效”的股市里价值投资虽然具有科学基础,但随着它的流行,市场会变得越来越有效率,采用价值投资法也只能获得平均收益,而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另一位高手彼得·林奇从麦哲伦基金退休后也承认说,积极管理型的基金并不会跑赢指数。
  
    你可能还会想到:巴菲特呢?对于巴菲特而言,超额收益当然是显而易见可以获得的,在与指数的赛跑中,巴菲特远远地把指数甩在了后面,距离大得指数连他的屁股都看不见。然而,巴菲特在2008年6月宣布,他将设一“赌局”,押注标准普尔500指数将战胜一个包括数只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与巴菲特打赌的是一家名为Protégé合伙公司的对冲基金,赌博有效期为10年,即在2017年见分晓,赌注为32万美元。巴菲特也认为主动管理的对冲基金战胜不了指数——这说明什么呢?我认为,他的意思就是说,他跑得过指数,但其他人跑不过。也就是说,他虽然能获得超额收益,但其他人得不到。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们也可以来凑热闹打个赌,我也赌对冲基金将败给指数。——你说什么?10年太长了,能不能改为1个月?唉,我对中国股民的这种心态已经见怪不惊了。要知道,如果这场赌博的期限越长,巴菲特取胜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能是巴老年事已高,否则按他的性格,他应该是想赌个20、30年的。如果只是1个月,那就是真正的“赌博”了。
  
    看到这里,聪明的你可能会提这样的一个问题:讲了半天,技术分析一点没用,基本面分析有点用却不能获得超额收益,那么,在股市上到底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呢?如果能,有什么方法?Good question!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学习范伟还是学习巴菲特
  
  
    经济学关于股市有一个“有效市场”理论,它认为股市会根据公开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将所有的信息有效地反映在价格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引用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聪明的投资者持续不断地主动“货比三家”,寻找很划算的股票价格,卖出他们认为将会价值高估的股票,买入他们期望目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那么,他们这样行动的结果将必然是:当前的股票价格已将股票未来可能有的好前景在自身进行了贴现。因此,对那些消极被动的投资者而言,他们自己不去发现价值低估或高估的股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股价将是:随便买入的一只股票较之另外一只股票来说基本上都无所谓好坏。消极被动的投资者只需采取随机选股的策略就很可能取得与使用其他任何选股方法一样的效果。
  
    在这个理论下,显而易见,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会那么傻,把具有超额收益前途的股票卖给你,你也不可能以一个超过正常收益的价格把股票卖出去。
  
    这个理论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从绝对意义上讲,它肯定是错的,股市上肯定有赚到了超额收益的人,巴菲特便是一个例子。他对“有效市场”理论如此评价:“如果市场真的是有效的,那么我现在还是一个流浪汉,拿着锡铁杯子在街头要饭。”有趣的是,萨缪尔森在学术上虽然非常支持“有效市场”理论,在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买了许多巴菲特公司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更有趣的是他获得了许多超额收益,却没有想过修正自己的“有效市场”理论。
  
    那么,既然市场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如何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呢?
  
    要获得超额收益,有两大途径,第一便是——犯罪!
  
    没错,你没有看错,是犯罪。当然,我这里说的犯罪不是指像电影《天下无贼》里范伟所饰演的那个低智商劫匪一样,举着把西瓜刀到证券公司营业部抢劫交易结算资金,那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这里说的犯罪专指非法的证券交易,详细条款可以参见《证券法》第三章第四节“禁止的交易行为”,通俗一点说就是内幕交易、坐庄、老鼠仓等。比如,你如果能事先知道一家高赢利公司将重组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那么你想不获得超额收益都困难。有一些走火入魔的经济学家认为甚至未公开的信息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⑨,这显然是神化了市场的功能,唯一会支持他们的可能就是那些内幕信息交易者了,只不过支持的原因是基于利益而不是事实。在第三章“真实世界”中,我会详细再讲是哪些人通过哪些手段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超额收益,这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具体说说第二条途径。
  
    第二条途径就是成为一个投资家。以巴菲特为例,他也是草根出身,最初的时候,他跟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散户”,我们自然会想到,可以通过学习他来成为一个投资家而获得超额收益。关于巴菲特投资方法的书数量多得像他拥有的股票市值,对他的投资思想也总结得五花八门。如果你把关于巴菲特的书看得足够多,我相信你一定会迷糊,因为其中可能会存在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不奇怪,因为这些书都是其他人对巴菲特思想的总结,每个人的理解难免有偏差。巴菲特除了每年给股东写一封公开信外,自己并没有写过书——这也没办法,巴老要管理几百亿美元的资产,人家忙啊。不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佩服巴老的修养,他有多少粉丝啊,出本书可能会热销得地球纸贵,但人家就是不写,哪像中国的某些名人,自传虽然出了好几本,只是自传不是自己写的,自传写的也不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里也冒着以讹传讹的危险,把巴菲特的投资精神作一个总结,但我侧重于归纳他所具备的素质与资源,而不是像其他书那样介绍他的投资方法——毕竟,我们要学习他的话,前提是我们要具备他的有关素质与资源,否则模仿只会是空中楼阁。
  
    1. 深邃的智慧
  
    这一点容易理解,要达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没有点智商是不行的,阿甘弱智仍取得了大成就,但那是在电影里,现实生活中我还没有见过。理查德·桑图里就曾经说:“大胆地说,巴菲特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人。”他这样说不是因为他在医院从事智障医疗工作没见过什么智力正常的人,相反,人家是全球最大的公务机公司——NetJets公司的总裁,周围都是精英环绕,智商120以下的人跟他打个招呼都几乎没有机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智慧与聪明是有区别的。也许你问巴菲特一道脑筋急转弯,比如“尚未初吻——打一字”,他花了读10份年报的时间也没想出答案。这时你千万不要洋洋自得地对他说:“孰为汝多智乎?答案就是‘咎’嘛!你的智商不过如此,看来我在投资上完全可以超过你。”——这些只是小聪明,巴菲特拥有的是大智慧,是对人与事的最深刻的领悟,能察看到市场最核心的本质,不经过深重的思索是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的——一言以蔽之,前者是“术”而后者是“道”。
  
    2. 坚韧的恒心
  
    成功的投资需要坚韧的恒心,这与其他任何领域的成功一样,甚至可能更为明显。
  
    有一个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因为只要有时间,其他的资源都可以再花时间去寻找替代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与时间作对(可能女人的体现比男人更为明显)。而同时,时间作为最稀缺的资源,其带来的回报也是最为惊人的。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有大成就的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恒心。相关事例我们在应付小学作文时就收集了很多,这里还是回到投资上来。巴菲特最为世人所知的,也是他的恒心。据说,巴菲特的平均持股期限是20年,一些好股票他持有了接近50年,甚至到现在仍在持有。20年——这个数字变成印刷体后,丧失了那份沉重,无法直观地体验到那种漫长坚守的艰辛。20年——似乎感觉并不多,上班加班下班、恋爱结婚生子,一混就过来了,好像也挺快,“白驹过隙”嘛!只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这弹指之间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呢?年少之时,个个有鸿鹄之志,长大以后,人人成为市井俗民,方知当日不过只是轻狂。立志做文学家写尽人生百味的如今弃笔执铲,下班后忙着在厨房烹调百味;想成为音乐家的没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反被命运控制了双手,只有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至于要当政治家的没有做上“父母官”只能改行做了“父母”,奶瓶尿布、把屎提尿之余,想着既然不能欺骗民众也可以欺骗一下孩子:“再不好好睡觉狼就要来吃你!”沉溺于俗务琐事之余蓦然回首,看见旧时的梦想像风干的木乃伊躺在棺木中供己凭吊——仔细想想,我们有曾专注于一件事20年吗?可能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我们再没有20年如一日地投入于一件事。再大大降低一下要求,我们有没有持有一只股票超过仅仅2年呢?恐怕大部分人没有,而这才是20年的1/10。想象一下股民甲与股民乙在讨论股票,甲问乙:“最近有什么消息吗?”乙说:“有啊,?菖?菖?菖不错!”甲又问:“什么时候可以抛?”乙答道:“估计20年后吧!”——甲听到这个回答的反应可能是遍地去找板砖。
  
    恒心是世界上说起来最容易、但做起来却最难的事。对于投资尤其如此,因为坚守就意味着要放弃兑现收益、延后享受人生。如果一个人从30岁开始投资(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年龄才有积蓄开始投资是正常的),20年后他就已经50岁了,这意味着在人生的黄金阶段他除了看着数字变动之外,没有实质享受到任何投资的收益!换句话说,坚守型的投资其实就是拿生命质量来换取投资收益,而人的本能愿望是及时行乐、倾向于享受当前的生活,所以说这种投资方式是与人的天性相冲突的。比如,根据科学家的统计,阉人的平均寿命要比正常人的多出10年(至于其长寿的原因科学家没有说,但我们似乎也很容易理解)。10年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即使人们知道这条规律,又会有几个人因为想长寿而慨然自宫呢?长期投资其实是一种苦行僧式的投资方式,而这显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至于50年,那就几乎是一辈子抱着这只股票过了,现代人对伴侣尚且不会有这么忠诚,更不用说对股票了。巴菲特曾说:“如果你买了一只股票,希望它下周就开始上涨是愚蠢的。”相比之下,对于中国股民而言,下周才开始涨都太慢了,最好是今天买入,明天就来个涨停。
  
    3. 独立的哲学
  
    独立的哲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建立自己的独立哲学,第二是要坚守自己的独立哲学。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说:“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意思考。许多人确实就是这样死的。”这毫不奇怪,因为思考大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比如哲学中有著名的“痛苦的苏格拉底与快乐的猪”的说法,二者精神状态的差异根源就在于苏格拉底要思考而猪不思考。但根据“博弈定律”,如果要获得超额收益,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哲学——要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战胜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独立哲学,那么你的投资操作将与市场上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你又凭什么超越他们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核心思想是市场会犯错,而这些错误正是获得超额收益的根本来源。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投资哲学:
  
    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描述过对市场波动的心态,我认为这对于投资成功来说教义颇深。他说,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名叫“市场先生”的朋友。“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会买入你的股票也会卖给你他的股票的价格,从未失灵。
  
    即使你们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不会稳定。悲观地说,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易动感情的不治之症。有些时候,他心情愉快,因此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有这种心境时,他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盯上他的股票,抢劫他即将获得的利润。在另外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因此只能看到企业和世界的前途荆棘密布。在这种时候,他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你的股票脱手给他。
  
    “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可爱的特征:他从不介意无人理会。如果今天他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天他会再来一个新的报价供你选择。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行为越狂躁抑郁,对你越有利。
  
    但是,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你必须留意一个警告,否则一切都会变回到南瓜和老鼠:“市场先生”会服侍你,但不能指导你。你会发现他的钱袋而不是他的智慧用处更大。如果某一天他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可以随意地忽略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那就会大难临头。实际上,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远比“市场先生”更了解而且更能估价你的股票,那么你就不能参加这场游戏。
  
    “市场先生”的寓言,在今天的投资世界里看起来可能已经过时。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专业人士和学术人士都在谈论“有效市场理论”“动态波段操作”和“β值”。他们对这些事的兴趣令人费解,因为裹着神秘面纱的投资技巧显然对投资建议的提供者有利。
  
    对听取投资建议的消费者来说,市场秘籍的价值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或者股票和市场的价格行为闪现出的信号,不能导致成功。相反,通过把良好的企业判断,与将他的思想和行为同旋绕在市场中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相结合,一个投资者却可以取得成功。在我自己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概念牢记在心作用极大。
  
    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查理⑩和我,让我们的股票通过他们运作的结果——而不是每天的,甚至是每年的报价来告诉我们投资是否成功。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企业的成功,但最终会加以肯定。就像格雷厄姆说的那样:“在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市场是台称重机。”此外,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合意的速度增长,那么企业被认知的速度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滞后的认知有可能是一种有利因素:它可以给我们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好东西。
  
    当然,有时市场可能会判断一家企业比实际情况表明的更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卖出我们的股票。当然,我们需要强调,我们不会仅仅因为股价已经增值,或因为我们已经持有了很长时间而卖掉它。只要企业未来的资本收益令人满意,管理人员有能力而又诚实,而且市场没有高估企业的价值,我们就甘愿无限期地持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09:42 , Processed in 0.05027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