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内地普遍崇拜关公,许多地方都建有关帝庙,可以说是汉民族信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许多人大概还不知道,在西藏拉萨,也有一座关帝庙。
2009年春天,我再次拜访了这座不同寻常的庙宇。
这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坐北朝南的汉式建筑,远远就可以看到黄色围墙内山顶上的琉璃瓦屋顶。这与众不同的庙堂,常常吸引过往行人的目光。
倾听汉藏两个民族的历史故事 关帝庙坐落在拉萨布达拉宫和药王山以西的帕玛日山上,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由清政府派出的福康安大将军等清朝官兵修建的。由于这座小山形似磨盘,清朝驻藏官员称其为磨盘山,所以关帝庙又称为“磨盘山关帝庙”。在《清史稿》、《卫藏通志》等文献中都有对这座寺庙的记载。
关帝即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因关羽一生作战神勇,为人忠义,被尊为“关公”,后为封建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并加以神化,在各地建立关帝庙。关帝庙又称“帝君庙”或“武庙”,元代以前多称武庙、关公庙,明清之后多称关帝庙。有学者研究,关公信仰“形成于南北朝至唐代,发展于宋之时期,盛行于明代,至清代而达到顶峰”。 显然,磨盘山关帝庙是在清朝这一关帝信仰的高峰期建立的。然而作为清朝驻藏官兵的宗教活动场所,可以说又是一次保家卫国的产物。《磨盘山关帝庙碑文》对此有详细记载:
“乾隆五十有六年秋,廓尔喀自作不靖,侵凌藏界,并抢掠扎什伦布庙。皇上赫然震怒,谓卫藏自策零敦多卜殄灭后,隶职方者百余年,使靳征调之烦,从移驻班禅、达赖之议,其济咙、聂拉木等地势将尽委之贼,此后受戕者,当不止前后卫藏矣。特贲纶音,福安康为大将军,一等公海兰察、四川总督惠龄为参赞大臣,统领劲兵,大张挞伐。大司空和琳飞刍挽粟,专司策应,为后路声援。大学士孙士毅复自昌都驰赴西招,协理军储,于五十七年夏,由宗喀、济咙整旅遄进。先是驻军前藏,征兵筹饷,谒札什城关帝庙,见其堂皇湫隘,不可以瞻礼,缅神御灾捍患,所以佑我朝者,屡著其孚格。于是度地磨盘山,鸠工庀材,命所司董其役,默祷启行,荐临贼境,七战皆捷,距阳布数十里,廓酋震詟军威,乞降至再。皇帝鉴其诚款,体上天好生之德,准纳表贡。诏令班师,并御制《十全记》颁示臣下,子惟此视师。自进兵以来,山溪险劣,瘴雾毒淫,竟获履险如坦,不三月而蒇绩,自非神佑不至此。凯旋之日,庙适落成,与诸公瞻仰殿庑,徘徊俎豆,深感大功速竣,维神之力,而益欣继自今前后卫藏之永永无虞也。是为记。时乾隆五十七年谷昌。”
碑文中提到的廓尔喀是尼泊尔境内的一个民族,1788年出兵侵占后藏聂拉木等地,清政府立即调内地官兵赴藏,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将廓尔喀入侵的军队逐出国境。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再度入侵,占据了聂拉木、吉隆等地,并偷袭日喀则,将扎什伦布寺的财产、法器抢劫一空。清政府遂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师入藏,八世达赖积极配合驻藏大臣和中央军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七月驱走了入侵的廓尔喀军队,一直打到了廓尔喀的都城,即今天的加德满都。
按照当时的习俗,清军出征前几乎都要祭祀关羽,祈求他在冥冥中的保佑。打了胜仗,则要修建关帝庙,以答谢关帝圣君的相助。大将军福康安班师回到拉萨,士兵们认为在边陲万里险恶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中,能顺利击败以骁勇善战闻名的廓尔喀人,一定是武圣关羽在冥冥之中相助,于是上下官兵捐银7000两,修建了这座关帝庙。因为关帝形象与藏族史诗中的古代英雄格萨尔非常近似,所以拉萨人也称关帝庙为“格萨拉康”。 其实,在帕玛日关帝庙建造之前,清朝驻藏官兵在扎什城的兵营附近就建有关帝庙,但这时已“堂皇湫隘”,不足以观瞻。于是决定在磨盘山“新建关帝庙”。
对此,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驻藏大臣和琳撰写的《重修扎什城关帝庙碑文》中也有记述:
“恭惟我国家抚有区夏……举凡王师所向,靡不诚服,关帝圣君实默佑焉……乾隆辛亥秋,廓尔喀部落惑于逆僧沙玛尔巴游说,潜师侵掠后藏……我兵出奇奋勇,七战七捷,直逼贼巢……自进师王凯旋,凡三越月,固由圣主庙谟广运,指示机先,大将军运筹帷幄,靡坚不破,然究属帝君威灵呵护之所致也。大将军回藏,度地磨盘山,创立神祠,以答灵贶……”
可以肯定,帕玛日关帝庙是汉藏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历史遗存,也是研究清政府在西藏施政用兵行使主权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据记载,清代,西藏共建有关帝庙十座,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工布江达以及军事要塞、交通要道。2008年,由国家投资300余万元,对拉萨关帝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再现了这座汉藏合璧建筑的古老风采。
关帝庙:不同的供奉,共同的寄托
关帝庙现在由功德林寺管辖,历史上就是功德林的一部分。
功德林在磨盘山的南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格鲁派寺庙。抗击廓尔喀战役胜利后,这里成为摄政达擦活佛的永久官邸,现在依然香火旺盛,朝拜者往来不绝。
从北侧山门沿石阶登上风马旗飘扬的磨盘山,就进入关帝庙的庭院。庭院呈长方形,东西两边对称建有两层平顶藏式楼房。底层原为僧房,二楼为接待香客用房。
庭院东北竖有一块石碑——关帝庙落成碑,它是庙内现存最重要的文物。碑高3.04米,碑首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中间篆刻“万年不朽”四字。碑身正面四边饰云雷纹,中间是汉字楷书碑文,记载清军打败廓尔喀入侵的经过和建庙缘由。如今碑身汉字碑文已模糊难辨。满院盛开的桃花为这块古老的石碑增添了浓浓的历史韵味。
由庭院登上北面的13级台阶便是主殿——关帝殿,殿前建筑为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四角飞檐排空,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殿外东侧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福康安等清朝官兵所铸铜钟一口,称“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钟上的文字至今清晰可见。大殿外面有可环绕大殿一周的“回”字形转经道。 走进主殿,迎面供奉的就是英武威严的关羽塑像。殿堂两侧,是包括诸葛亮、张飞、关平在内的四座彩色人物塑像,同样栩栩如生。在关公塑像左侧,供奉有藏族同胞十分崇拜的格萨尔神像。
大殿背后的黄色殿堂,藏语称“加央拉康”,即文殊殿,其建筑风格与关帝殿基本相同。但殿内主供文殊菩萨,两边塑有恰那多吉、四臂观音、龙树菩萨等塑像,还摆放着许多彩色泥塑佛像。殿前,几百盏酥油灯吐放着淡淡的青烟。
不同的供奉,共同的寄托,共融的文化,藏汉合璧的关帝庙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思考。
资料显示,帕玛日关帝庙过去的祭祀活动除了5月13日(关公诞生之日)的固定性祭拜外,一般还是以信徒临时祭拜为主。现在的朝拜者中,汉族和藏族均有,朝拜习俗也是汉藏习俗融合。案前供酥油灯、净水碗、青稞酒,以及在庭院中的煨桑炉,都是藏民族最为传统而又普遍的祭神拜佛方式。
正在这里为酥油灯添油的僧人古丹格桑告诉我,关帝庙所在的帕玛日山和布达拉宫所在的玛波日(红山)是拉萨的风水宝地,护佑着拉萨的善男信女。这使我更明白了前往这里朝拜的人的期望与梦想。
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见到过旧时的庙宇模样,心生许多感慨。如今,我站在玛波日的山顶,遥望远处巍峨的布达拉宫,长久地在修葺一新的幽幽庭院里驻足,内心充满了感动。正是桃花盛开时节,这里被粉白色的桃花所弥漫,阳光与蓝天为他护佑,绿色的琉璃瓦顶、红黄相间的藏式房屋,江南风格的月亮门、走廊,都在这里显得那么和谐、安详和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