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2|回复: 2

Su-30MKK机载武器一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2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30MKK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在保留了原苏-30强大的对空作战能力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使其成为与美国F-15E齐名的多用途战斗机。据外刊报道,我国空军已经引进了该型战斗机,这将极大地增强我军远程对地攻击能力。苏-30MKK所具备的强大打击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它所使用的多种先进的机载武器来实现的,因此,了解一下其机载武器的性能可从一个侧面感受苏-30MKK所具有的强大威力。

■ 空空武器

R-73E型空空导弹:该弹由俄三角旗设计局在1975年开始研制,1985年设计定型,1987年开始批量生产,是世界上现役各型近距导弹中性能最好的导弹之一。

图1:“格斗杀手”R-73E近距格斗导弹,与头盔瞄准据配合使用时,在近距离空战中将会具有极大的作战优势

1.gif
R-73E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并应用了气动力和推力矢量联合控制系统,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弹体前部为一组活动控制舵和尾弹翼,尾部为呈十字安装的长四边形尾翼。动力装置为一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尾喷口处装有4个推力矢量控制片,可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并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机动性。战斗部为重8千克的高能炸药杆式战斗部,杀伤半径达10米,采用主动雷达引信。其导引头为新型双色红外探测器,可区分红外干扰弹等假目标,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迎头探测距离为7千米,导弹的最大跟踪角速度达到50度,最大离轴发射角为正负45度,在与头盔瞄准具配合使用时,离轴发射角最大可达到正负60度,这将进一步扩大其在空战中的使用余度,增大杀伤范围。

R-73E弹长2.9米,弹径0.17米,弹重105千克,翼展0.510米,战斗部重8千克,最大射程30千米,最小射程300米,最大机动过载50g,最大离轴角正负45度,使用高度20-20000米,目标最大机动过载12g。

R-27P/T型空空导弹:该弹是俄三角旗设计局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一种中距空空导弹,1984年开始投入使用。

R-27P在气动布局上采用的是与一般中距导弹不同的鸭式外形,弹体中部为4片呈X形设置的倒梯形可控舵面,后部为4片大面积固定式梯形翼面,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使其机动性能较同类型导弹强很多。

R-27P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雷达为9B-1101K 型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迎头对5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达30千米,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动力装置为一台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使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射程达60千米。R-27P发射后初期以惯性飞向目标,中段制导则以数据链对弹道进行修正,末段制导由导弹寻的头进行控制,能有效攻击飞行高度在20米至27千米的目标。导弹战斗部为延伸杆状破片式,重39千克,主动雷达引信,战斗部杀伤半径为15米,命中精度较高。导弹最大机动过载可达到30g,具有离轴发射能力,可攻击机动过载为8g的空中目标。

R-27T为R-27P的红外型,其弹体、控制系统及动力装置完全一样,只是导弹的制导方式改为红外制导,探测器为36T 型二元制冷锑化铟红外探测器,具有较强的抗杂波和抗干扰能力,迎头对5平方米目标的跟踪距离达15千米,尾追攻击达40千米。

R-27P虽然是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但在空情不是十分严重时,它完全可以满足一般中距空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节省性能更好、但价格昂贵的R-77中距空空导弹。

R-27P弹长4.08米,弹径0.23米,翼展0.77米,弹重235千克(T型为250千克),战斗部重39千克,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60千米(T型为50千米)。

2.jpg
R-77型空空导弹:该弹是俄三角旗设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1995年投入使用。其弹体外形十分简洁,弹体中后部有4片长方形弹翼,弹尾是4片格栅状控制舵面,可在高过载状态下获得比传统控制舵面更加优异的控制能力,具备更高的机动性。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为40g,可攻击机动过载为12g的目标。

R-77采用中段捷联惯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具有全向、全天候及发射后不管能力,末制导雷达对5平方米目标跟踪距离为20千米,并具有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动力装置为一台低烟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速度可达4马赫,最大射程可达80千米。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重18千克,配有主动激光引信,可精确控制爆炸点,提高导弹杀伤能力。R-77在苏-30MKK机上所使用的N001M型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配合下,具备同时发射2枚导弹攻击2个不同目标的能力,而在改进机载雷达控制软件后,攻击数量则可提高到4个。

图3:

3.jpg
R-77弹长3.6米,弹径0.2米,弹重175千克,翼展0.57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最大射程80千米,最小射程500米,最大机动过载40g,离轴发射角正负40度。
■ 空地武器

Kh-29L/T空地导弹:该弹是前苏联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空地导弹,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80年开始交付使用,主要装备在对地攻击机上,西方称其为AS-14型空地导弹,绰号“小锚”。该弹在设计思想和作战使用上与美国的AGM-65“小牛”空地导弹基本相同,并发展成为具有不同引导装置的Kh-29L半主动激光制导型和Kh-29T电视制导型两种型号,以供作战飞机根据作战需求而选择不同的弹种。

Kh-29导弹头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小翼面,其后有4片活动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从而构成双鸭式气动外形。尾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有一个副翼,用于横滚/倾斜稳定。头部固定式小翼面起反安定面作用,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这种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的导弹采用模块化舱段设计,可方便地更换不同的导引头,而其它弹体结构则基本保持不变。半主动激光型导引头舱段呈圆头锥形,小翼面呈切梢三角形;电视型导引头舱段则呈圆柱形,小翼面呈矩形。除基本的T/L型外,为克服这两种型号只能在昼间和晴朗天气条件下使用的限制,使其具备昼、夜及全天候作战能力,90年代后又发展出了两种新型号,即Kh-29P型和Kh-29TL型,前者采用了新型的被动雷达,可攻击敌方的各种雷达设施;后者则采用了先进的红外成像制导,可在夜间精确攻击地面点状目标,是Kh-29系列中最重要的一种型号。

Kh-29各型导弹在作战时一般要与相应的控制系统配合使用,像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的Kh-29L型需要载机上加挂激光指示/跟踪吊舱,采用被动雷达的Kh-29P型需要载机具有电子侦察、预警系统,而红外型的Kh-29TL型则需要载机具备前视红外搜索及目标指示吊舱,电视型的Kh-29T则需载机外挂电视收/发数据链吊舱。红外型及电视型也可不使用所需吊舱,而使用导弹本身的导引头对目标进行搜索跟踪,但这样会使其有效发射距离缩短,对载机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Kh-29弹长 3.875米,弹径380毫米,弹重700千克(T型)、660千克(L型),最大射程8千米(L型)、30千米(T型),战斗部重320千克(T型)、317千克(L型)。

Kh-59M空地导弹:Kh-59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防区外发射的中程空地导弹,属于第三代战术空地导弹。1973年开始研制,1980年完成研制,随后开始批量生产。Kh-59M是Kh-59的最新改进型。

图4:

4.jpg
Kh-59M的外型结构较为独特,头部为半球形的玻璃罩,内装电视导引头,弹体中前部为重320千克的战斗部,其后为4片较小的安定面,每片安定面由前后两个翼面套接而成,前翼面呈切梢三角形,后翼面呈斜梯形,嵌于前者之内并可折叠。由于后者展弦比很大,在地面停放或挂机维修时,为防止碰撞损坏,可将位于头部下方的两片后翼面折叠起来,使之贴在弹体表面上。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各有一个控制舵面。弹翼之后为固体火箭助推器,采用喇叭形单一喷口。该助推发动机在其火药燃烧完毕时自行脱落。导弹的主发动机为一台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外装式方案,即吊装在后部弹体下。数据链后视发射天线分别位于弹体两侧、尾部弹翼之间;数据链后视接收天线位于弹体尾部下方,与电视导引头相连的导线位于纵贯前后弹体的条边内。

Kh-59M的制导方式为电视加指令制导,是前苏联第一种发射后通过数据链指令遥控锁定目标的电视制导导弹。在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上,Kh-59M与美国海军70年代后期停止发展的AGM-53A“秃鹰”和1990年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GM-84“斯拉姆”空地导弹(在末段采用的是更先进的红外成像制导)相似。如采用发射前锁定目标加电视自控引导方式,导弹射程为40千米,如果采用数据链指令加电视遥控引导方式,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20千米。

图5:

5.jpg
挂装Kh-59M导弹的苏-30MKK一般也要同时挂装APK-9型数据传输吊舱。该吊舱长4.0米,直径450毫米,重260千克。机载火控系统根据飞行中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产生制导指令,通过数据链传送给导弹,操纵导弹飞向目标区,启动电视导引头摄像机搜索跟踪目标,同时通过数据链将目标区图像传送到载机座舱内的电视监控器上,供飞行员识别捕获目标。一旦捕获目标,则通过数据链向导弹传送锁定目标指令,电视导引头便自动跟踪该目标,命中精度可达到2~3米。

不过,这种采用数据链指令遥控的电视制导导弹,虽然发射前不必用导引头锁定目标,可以在远离目标处发射导弹,但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功能,降低了载机的生存力,同时电视制导受天气条件影响,精度下降,其作战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Kh-59M弹长5.69米,弹径380毫米,翼展1.3米,弹重92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0.80马赫,战斗部重320千克,最小射程20千米,最大射程120千米。

图6:外挂Kh-59M空地导弹的苏-30MKK,其进气道下外挂有APK-9型数据传输吊舱


6.gif
Kh-31P反雷达导弹:该弹是前苏联研制的新型超音速多用途导弹,1977年开始研制, 1989年陆续进入俄空军服役,1991年首次对外展出。Kh-31P采用后置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即弹翼位于尾部紧靠控制舵面,形成独特的尾部控制方案。头部为圆锥形,内装一部可覆盖0.7~25千兆赫频率的高精度被动雷达,几乎覆盖了现有所有的制导、搜索、引导雷达所使用的频率,并且还具有自动搜索目标、锁定目标及记忆能力,可对抗具有跳频能力的敌方雷达,即使敌雷达关机,也可根据控制系统的记忆功能对目标进行打击。由于其覆盖范围很广,连敌预警机也是其打击的目标。导弹采用比例引导方式,动力装置为一台组合式固体火箭与液体冲压发动机,4个很长的进气道从弹体中部直达尾部稍前处,4片切梢三角形弹翼和紧靠其后的大展弦比舵面位于每个进气道后上部,因此其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3.5马赫,其它各国尚无相类似的型号。制导系统后部为重90千克的高能预制破片式杀伤战斗部,其外壁装有数千个直径为5毫米的钨合金圆球,可在近距离击穿7毫米厚的装甲钢板,有效杀伤半径达25米,战斗部由高精度近炸引信引爆,其总体性能明显优于美国大量装备的“哈姆”反辐射导弹。由于采用组合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及高精度的被动雷达,使其具有很高的机动飞行速度及目标跟踪能力,能有效地攻击诸如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AN/SPY-1地面相控阵制导雷达。

图7:


7.jpg
导弹采用滑轨发射方式,在后弹体上部的两个圆柱形进气道之间,有前后左右共4个弹耳,与载机上的弹射式发射架配合工作。苏-30MKK在使用Kh-31P反雷达导弹时,一般要有相应的目标探测设备,此外,还要外挂一个ARK-8型数据处理吊舱,用来处理控制导弹的数据信息。不过,有一些苏-30MKK在两侧翼尖加挂了多功能的电子战吊舱,因此使用Kh-31P时不再需要外挂ARK-8型数据处理吊舱,其所有功能可全部由这两个多用途电子战吊舱完成。

Kh-31P弹长5.20米,弹径360毫米,翼展0.79米,弹重600千克,战斗部重9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5马赫,高空最大射程200千米,低空最大射程100千米,最小射程10千米。

图8:


8.jpg
图9:
9.jpg
KAB-500L/KR制导炸弹:KAB-500 L是前苏联1972年研制的第一种激光制导炸弹,它不同于美国“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由常规炸弹加上激光导引装置及控制系统组合而成,而是全新研制的一种激光制导炸弹,于1975年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KAB-500L型由风标式激光半主动导引头、电引爆装置、控制系统部件、战斗部、涡轮发动机、引信、舵面传动装置及弹载自动部件组成。在风标式激光导引头中,目标方位坐标仪固定在头部壳体的万向支架上,一台电子计算机装在弹体的锥体内。捕获目标的距离为7千米,抗干扰能力由信号时间选通和所用功率选通来保证。信号的短时损失不影响下一步的导引动作。控制系统部件包括自动驾驶仪和4个舵面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利用涡轮发生器排出的热燃气进行工作。控制系统部件按倾斜角、俯仰角和航向角使炸弹稳定,并按头部发出的信号进行控制。在自主飞行中,炸弹可按自动驾驶仪的指令由位于安定面内的4个气动力舵来控制。炸弹运动轨迹以计算投弹点为起点的弹道算法算出,而投弹点则由载机瞄准导航综合系统算出。

KAB-500KR是前苏联1975年在KAB-500L的基础上发展的第一种光电制导炸弹,其弹体及弹上控制系统与KAB-500L完全一样,只是将制导系统改为电视制导,主要用于打击铁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掩体、机场跑道和机库等点状目标。KAB-500KR的电视导引头是用陀螺稳定的,用相关算法处理目标信息。导引头包括安装在三自由度陀螺稳定平台上的光学电子部件和信息处理电子部件,两者均装于同一壳体内。导引头的前部有球形透明整流罩。自动跟踪角速度为7度/秒。KAB-500KR的抗干扰能力很强。为防止电子干扰,在导引头的光学整流罩上装有具有屏蔽性能的金属壳体和金属网。为防止大面积烟雾和尘埃的干扰,当导引头视界的40%被蒙盖时,导引头的目标情报处理校正程序可自动处理电视信号。也就是说,如果炸弹偏离目标,则电视导引头可确定这一误差,并借助控制系统予以自行消除。与外国同类炸弹相比,KAB-500KR型炸弹可摧毁环境反差比较小且有伪装的目标,因为该炸弹具有“记忆”目标与周围物体(参照物)状况的能力。载机可一次同时对多个目标实施打击。由于炸弹配备电视跟踪导引头,使导弹具备了“发射后不管”能力,飞机在投弹后即可迅速脱离敌防空区域。而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制导炸弹发射后通常需要加以控制(或照射),直至炸弹命中目标。该型炸弹曾在俄靶场进行过多次实弹试验,证实其战斗部可以穿透厚1.5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深10米的中密度土层,并可摧毁移动中的小型目标。

图10:

10.jpg
KAB-500L弹长3.05米,弹径350毫米,翼展850毫米,弹重560千克,战斗部重达360千克,投弹高度500~5000米,命中精度4米。

图11:

11.jpg
KAB-1500制导炸弹:该弹是俄在KAB-500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重型制导炸弹,1980年研制,分为激光制导型KAB-1500L和电视制导型KAB-1500KR。其弹体、控制方式及内部结构与KAB-500L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弹体长度、弹径及战斗部的装药量,并且尾翼采用了折叠式。激光制导型又分为KAB-1500L-PR和KAB-1500L-F两型。前者主要用于摧毁小型目标,特别是加固良好和地下深层目标,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掩体和指挥所等。这种炸弹全重1500千克,战斗部为重1100千克的高爆钻地战斗部。该炸弹经试验证实可钻入地下20米的土质地层或穿透3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战斗部具有很大的穿透能力,是战时打击敌地下飞机洞库、地下指挥所及地下仓库的最为有效的武器。KAB-1500L-F则拥有重达1180千克的爆破杀伤战斗部,其杀伤半径可达150米,用于打击地面大面积的人员、轻型车辆等面状目标。
图12:
12.jpg
KAB-1500L-PR型炸弹采用电视制导,其电视摄像机具有自动跟踪能力,可在15千米的距离上锁定目标。为防电子干扰,在导引头的光学整流罩上同样采用具有屏蔽性能的金属壳体和金属网,因此它也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

以上两种激光制导炸弹使用时必须要与激光指示吊舱配合使用,在它命中前的全程飞行中,载机要不间断地用激光指示器对目标进行照射,增加了载机受到地面防空火力打击的可能性;而采用电视制导时,导引头锁定目标后即可脱离,因此载机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保证。

图13:

13.jpg
KAB-1500L弹长4.6米,弹径580毫米,翼展850/1350毫米(前翼/后翼),弹重1500千克,战斗部重1100千克,投弹高度1000~5000米,命中精度5米(L型)/3米(KR型)。
■ 结 语

以上就是苏-30MKK所能携带的各种空空、空地制导武器,可以看出基本都是俄罗斯目前最新的型号,可保证苏-30MKK顺利完成对空及对地作战任务,特别是具备了很强的远程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不过,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其现有武器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对地攻击武器。现在美国所使用的远程对地攻击武器一般都采用了GPS及红外成像制导,抗干扰能力及目标识别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苏-30MKK所使用的空地制导武器大部分都是电视及半主动激光制导,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今后为苏-30MKK加装诸如美国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SOW(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JASSM(防区外发射的空地导弹)等全天候空地武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表于 2009-12-22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R-73是格斗战好手,不过因为军方经费短缺,没什么更新,导引头有些落后了
国产的红外格斗弹还是可以,中距雷达弹还应该加强。仿ASPIDE的PL-11搞了20年才列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熊猫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05:02 , Processed in 0.04410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