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空气稀薄

外国纪录片里的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4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有得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蜘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NHK 上海便利店之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NHK.风光片.中国之旅桂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末代皇帝,讲述溥仪的一生...
drinkmilk101 发表于 2010-3-14 13:07



    这个不能算纪录片,最多是人物传记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残留孤儿归国记(上)


非常感人,很多人看哭了,很老的片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丝绸之路,有10集,此第五

本帖最后由 123ljwater 于 2010-3-14 20:23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纪录片里的百年中国

——回顾百年来外国人拍摄的有关中国的纪录片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苏联纪录片《上海纪事·1927》(1927)

*

   【单万里按】2002年8月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接到《南方周末》编辑的电话,希望我能写一篇全面介绍百年来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情况,而且希望我在星期一上午8点之前交稿。本文发表后曾在网上广为流传,但是由于写作时十分匆忙,留下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文中说“1960年代,似乎没有外国人来中国拍摄纪录片”,这句话有些含糊。其实,1960年代是有外国人来中国拍摄纪录片的,如英国电视记者费利克斯·格林拍摄的《中国》(1963),日本电影导演时枝俊江拍摄的《黎明前的国家》(1965)。类似的不足之处,需要将来修订时加以补充。此外,本文系作为《让眼睛也能感受音乐——艾伦·米勒访谈》一文的背景资料而发表。

*
伴随电影诞生的中国题材
        外国人来华拍摄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刚诞生的那几年。 1896 年,卢米埃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过纪录片,只是这些影片的名称和内容现在已难以考证。
        1898 年,美国爱迪生电影公司的一名摄影师在周游世界过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过一些素材,后来被编入《香港码头》、《上海街景》等6部短纪录片中。4年后,另一家美国电影公司根据其摄影师在北京、天津拍摄的素材编辑发行了《北京前门》和《天津街景》两部短片。
         1908 年,在上海从事电影放映活动的意大利人劳罗也开始了拍片活动,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片,而在北京拍摄的《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纪录了一个古老帝国的两位统治者的葬礼。
         1909 年,法国百代电影公司的摄影师来北京拍摄风光片,也拍摄了纪录一些京剧名角(如杨小楼、何佩亭)的演出片断。同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亚细亚影戏公司,起初拍摄的大多是纪录片,如《西太后》、《不幸儿》等。
        1925 年,苏联导演史涅伊吉诺夫与一名摄影师随同开辟莫斯科—北京远程航线的苏联飞机来到中国,在张家口、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摄了一些素材,被编入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此片后来更名为《东方之光》,作为苏联在国外上映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在西欧诸国放映。两年之后,另一位苏联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来中国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上海纪事》,影片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上海的情形,于1928 年在苏联上映。
        1927 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开始对中国的西北部进行了持续8年之久的考察活动,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电影资料,曾在北京放映。1920 年末期,另一位瑞典人,考古学家安特森用电影纪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见闻,影片对塞外的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
战争岁月的记录者
         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用一台16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1936年,斯诺在访问延安期间拍摄的一些素材,纪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形象,红军步兵和骑兵的操练、检阅和野战演习,八一运动会的球赛及部队的文娱生活,这些素材也成为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继斯诺之后,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海姆也辗转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要给予反击》。
        1938年,又一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罗曼·卡尔曼来到中国拍摄了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中》和《在中国》。同年,荷兰纪录电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历尽艰险来到中国,他拍摄的《四万万人民》曾在不少国家上映,对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相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来华拍摄的日本纪录片不仅被用作鼓动日本民众和军队进行侵略战争的宣传手段,更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军国主义的外交手段。1937年8月21日,就在“七七事变”一个多月后,“大日本电影协会”在中国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大肆制作宣扬伪满“国策”的影片。从1937年至1945 年,该协会在中国拍摄了600 余部影片,其中半数为系列新闻纪录片,如《新闻周报》、《大东亚战争特报》等。
        从1938 年到1943 年,日军曾经对重庆进行过200 多次空袭,出动战机9000余架次,投掷炸弹两万多枚,炸死炸伤市民数万人……这段被称为“重庆大轰炸”的史实曾经被纪录在长达6个小时的电影资料片中,摄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队的随军摄影师、德国驻华大使馆新闻记者以及原国民党中央新闻制片厂的摄影师。这些资料片在二战后曾经被美军缴获,后来几经辗转才流入国内。2001年6月4日,根据这些资料片剪辑而成的51分钟的关于“重庆大轰炸”的纪录片在重庆试播,这是国内第一部反映60年前那场劫难的纪录片。

*
封闭与开放
         1949年9月底,25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来到中国,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两个摄影队拍摄了大量的素材,分别被编入了两部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这两部影片于1950年7月17日全部制作完成,上映后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均获得了“斯大林奖”一等奖。这两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国人在华拍摄的最早的彩色纪录片。

         1955年,法国纪录片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了《北京的星期天》,享有法国“新浪潮之母”盛誉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作为艺术顾问一同前来。1958年,已经定居巴黎的伊文思再次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早春》,反映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江南农村景象。
         1960 年代,似乎没有外国人来中国拍摄纪录片。
        1971 年,伊文思与罗丽丹花费5年时间拍摄了由12部影片组成的大型系列纪录片集《愚公移山》。1976年3月初,这些影片在巴黎的四家艺术影院同时上映。也许是由于满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闭锁国”已久的中国的需求,此片仅在法国的映期就长达6个月,后来又在西德、比利时、巴西等国播映,受到广泛好评。1980年代中后期,他们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在中国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风的故事》更成为纪录电影史上的杰作。1938 —1988年,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这部影片让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电影在中国遭到全国性的批判。安东尼奥尼的遭遇在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正如一位加拿大纪录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这些影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冷淡,从来没有成功地与他们进行过密切的交流,只是一些由观光客拍摄的旅行日记般的有关中国的印象而已。
        二战结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冷战局面主导着国际关系。超级大国之间划定了不容“敌国”记者和游客涉足的势力范围。1972年,美国与中国突然恢复外交关系的举动似乎成了打破冷战僵局的信号。基辛格精心策划的北京之行吸引了成群的西方记者扛着摄影机飞往中国,争相录下尼克松和毛泽东相互表达慷慨友谊的盛大仪式。友好的节日气氛为来去中国的其他旅行打开了通道,这些旅行的宗旨通常是为了拍纪录片。一位美国纪录片学者认为,《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坦恩在中国》(1980,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奖),可以说是这类影片中最意味深长和最温暖人心的一部,纪录了美国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艾萨克·斯特恩通过旅行演出为中美音乐界的合作而付出的努力,若是在几年以前,双方都会认为这样的举动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1979 年8月,一支由日本人和中国人联合组成的摄影队踏上了沉寂千年的丝绸古道。1981年5月完成的《丝绸之路》播出后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丝路热”。此次合作拍摄的成功又诞生了后来的《话说长江》、《黄河》等系列纪录片。这类影片尽管总体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但因受到题材等因素的局限,无法展开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使得这类影片更多地停留在考古探幽和对古文化遗址的重新解读上。这期间,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为题材、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纪录片应该说是英国导演菲尔·阿格兰花费三年时间在云南拍摄的《云之南》和 BBC出资制作的《龙之心》。
         新世纪以来,中国这块古老而富有生机的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吸引着更多国家的纪录片人的目光。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2002年8月29日,原文题目《外国纪录片中的百年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NHK]中朝边境正在发生什么-鸭绿江八百公里纪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The.400.Million.1938.DVDRip.Divx5
中文名称:四万万人民
英文名称:The 400 Million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愚公移山》、《风的故事》也是他的作品,47楼有视频
视频:

发行时间:1939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THE 400 MILLION(1939)
53 minutes / sound / black&white / 35mm
English title: The 400 Million
French title: Les 400 millions
Director: Joris Ivens
Script: Joris Ivens
Camera: John Ferno, Robert Capa
Editor(s): Helen van Dongen
Music: Hanns Eisler
Commentary: Frederic March
(written by Dudley Nichols)
Production company: History Today Inc.
字幕:中文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nhk][纪录片]中国—汽车立国 能否赶超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何而战之中国战役why we fight: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安纳托尔·李维克
主演:Claire Chennault    Kai-Shek Chiang    Madame Chiang
类型: 纪录片/   战争        

我们为何而战之中国战争



这部影片讲述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片中包括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在美国国会的精彩 演讲, 饱受蹂躏的南京城, (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以及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等珍贵历史资料.
“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新的战争,这是对无辜平民百姓的轰炸,为什么中国人要无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弹下,要找到这个答案,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两国情况...”
part1

part2

part3

part4

part5

part6

part7


youtube完整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NHK和韩国的KBS共同制作的茶马古道,制作精美,风景很漂亮。啊,祖国,你咋那么壮丽呢







后面还有,大家去翻吧
http://v.ku6.com/show/wA_1Sd3c4XWdxl-i.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23ljwater 于 2010-3-14 20:42 编辑

[NHK]老百姓话说建国60年  我个人推荐,看国外报道中国的国庆




里面从建国之前谈起,有国共内战之类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23ljwater 于 2010-3-14 20:49 编辑

NHK][纪录片].彼岸的青春(上)

讲述留学生在日本的奋斗,据说是中国人自己拍的,为什么要有NHK的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岸奋斗的青春下

本帖最后由 123ljwater 于 2010-3-14 20:49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NHK][纪录片]中国四世同堂之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NHK][纪录片].家在我心中

讲述中国人在日本,不过我估计和上面应该是一样的


讲述一个上海人在日本奋斗,赚钱送女儿上世界名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NHK][纪录片]中国山村代课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录片]雪域高原上的流动影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3 22:58 , Processed in 0.03818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