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蛙小王子

刘兆玄:台湾已申请甲骨文为世界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9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最应该申请文化遗产的是吴语粤语这些小语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元素

非常認同你貼的這篇文章。一直以來我都是認為,不應本位主義來看別人,失之偏頗的視角根本沒 ...
lpt 发表于 2010-3-29 14:24

「字詞用法統一」是劉會長提出的,我僅僅表達了我的支持,沒有本位主義的問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詞用法統一」是劉會長提出的,我僅僅表達了我的支持,沒有本位主義的問題 ...
牵你右手 发表于 2010-3-29 15:09



右MM,我是說贊同元素所貼的那篇文章啦,和你前面所說的沒有關連,抱歉造成誤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讲了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也非常明显,因地方语言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与之相伴的艺术也会没有生存空间 ...
元素 发表于 2010-3-29 14:59


各地区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全都保存下来。一部分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都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除了人为破坏遗失外,也有很多文化是被逐渐淘汰的。我觉得有些东西被淘汰就被淘汰了,这也不能算是损失,淘汰了一件旧东西,但未来社会发展还会创造出十件更新的东西。比如说“太平歌词”这种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现在基本没有生存空间了,被淘汰也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这种艺术形式就只能存在于录影带和唱片中,而现实中就要被各种现代歌舞所取代。难到太平歌词被现代歌舞取代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么?

各地区的文化要想更长久地存在,更长久地被继承,唯一的办法就是加以改良,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旗袍难到不是经过改良后才大放异彩的么?所谓保护传统文化,治本的方法还是发展。围棋据估计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了,这种运动之所以还存在就是因为它还不断地有新布局,新定式被挖掘出来,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纯粹是为保护而保护,机械地追求原汁原味,那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这些东西都保护到博物馆去,那和被淘汰也没有什么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右MM,我是說贊同元素所貼的那篇文章啦,和你前面所說的沒有關連,抱歉造成誤會。 ...
lpt 发表于 2010-3-29 15:13

是我想太多了…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灭~~~这个是好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汉字的创造很神奇,特别是会意字,像形字。。先人还是很强大的 ...
wendy_qian 发表于 2010-3-29 15:24


无与伦比的稳定性与艺术美感是汉字的精髓。

拼音文字由于创造文字的成本很低,所以任何方言都可以拥有一套自己的文字,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申遗就申吧..现在用的汉字就不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与伦比的稳定性与艺术美感是汉字的精髓。

拼音文字由于创造文字的成本很低,所以任何方言都可以拥有一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3-29 15:28



    天下之大,脚下就那么点土地,生于斯长于斯居住于斯,连自己本土文化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更大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之大,脚下就那么点土地,生于斯长于斯居住于斯,连自己本土文化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更大的东 ...
乖小孩 发表于 2010-3-29 15:50


“生于斯长于斯居住于斯”,这是典型的小农文化的表现。农业社会的人们就被束缚在耕地上,哪都去不了,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疏于商品交换,疏于与外界的交往,造成较为封闭的生存环境,所以这种经济形态是无法与海洋文化和工业文化相抗衡的。

在未来的发达社会中,生于斯,不见得长于斯,长与斯,不见得居住于斯。生在南方,上学在北方,工作到沿海,将来换了工作再搬到西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国家才越来越发达。在一个发达的中国里,最终是要把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都融为一炉,在这个基础上再创造新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如果眼光永远只盯着自己世代居住的村子,自己的东西都一点不能变,不能发展,不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如果全国各地都如此,那我认为这不是现代社会的多样化,而是社会的停滞,甚至是倒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斯长于斯居住于斯”,这是典型的小农文化的表现。农业社会的人们就被束缚在耕地上,哪都去不了,主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3-29 16:13

那你如何解释上海人不愿意离开上海这种现象呢?这也算小农文化,当然了,北方人可以把他解释为小市民文化,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le 于 2010-3-29 16:26 编辑

甲骨文和现在的汉字二者间不是单独的个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他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无法完全分开,刚在网上搜了下,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章草)到我们现在一般通用的楷书、行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传衍。这应该就是现行汉字和汉字文化间的区别所在。

所以汉字文化申遗并不为过,在宣传我国古代文明的同时,又能加强二岸间的交流,增强二岸对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个人觉得是件好事,应该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如何解释上海人不愿意离开上海这种现象呢?这也算小农文化,当然了,北方人可以把他解释为小市民文化 ...
乖小孩 发表于 2010-3-29 16:19


你恐怕忘了为什么内地的人都离开家乡去沿海打工。

其实发达地区总是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在加上中国人更强调社会关系,所以“人熟是一宝”,对自身的生活更有帮助,所以像上海这样发达城市的人们自然不原意离开上海,那主要是因为机会多的原因。不过若是从整个国家发展来说,哪个国家能更少地靠人际关系获得利益,而是能更多地靠人们自身的能力获得利益,那这个国家将更为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nile

如果所谓的汉字申遗的这种共同认知仅限于台湾的官方和某些文化机构,而没有在基础教育方面深入,那也是没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le 于 2010-3-29 16:44 编辑
回复  nile

如果所谓的汉字申遗的这种共同认知仅限于台湾的官方和某些文化机构,而没有在基础教育方面深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3-29 16:33


做了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不是么

扁时期一直在做去中国化的事,汉字文化共同申遗不正是二岸同宗同源的一个明证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台湾加油 于 2010-3-29 16:49 编辑

这个申遗是可能会有技术难度的。

首先,申遗必须先有申报的主体,申报的主体不是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具有资格,而必须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如果申报的是物质遗产)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如果申报的是非物质遗产)的成员。

联合国的下属组织之中,并非所有组织都要求成员必须是国家,例如世贸组织,香港也可以作为单独关税区加入。不过,这两个《公约》的成员却要求必须是国家。澳门的历史城区文化遗产就是以中国的名义申报的,因为澳门不是《公约》的成员。



申报的第一个程序就是要由《公约》成员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清单,根据楼文提供的信息,“文總已經向聯合國提出申請”,如果情况属实,显然台湾是《公约》成员。

如果台湾现在仍然未成为《公约》成员,则这个报道可能有虚假成份。或者说,甲骨文申遗,实质是《公约》成员资格申请的一个造势行动,把拓展外交空间与文化保护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使反对台湾拓展外交空间的人背上不保护文化遗产的恶名。

当然,我也是根据表面呈现出来的资料作出的个人揣测,希望其他网友指出其中的不是。如果台湾一早就是《公约》成员,则我的以上揣测全部不成立,台湾网友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吗,例如台湾是以什么名称成为成员的?我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名单上找不到“中华民国”(“中华台北”或“台湾”)http://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员名单上也找不到“中华民国”(“中华台北”或“台湾”)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34611&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除了以上申请主体资格的技术问题之外,还有的是遗产的资格问题。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遗产”应该是一个不可移动的结构,无论它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譬如,埃及金字塔是“遗产”,维纳斯雕像就不是《公约》定义的遗产,出土的甲骨文文物也不是。

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指的是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自然遗产指的是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甲骨文似乎也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欠奉,Acer大概没有问题吧)
(a) oral traditions and expressions, including language as a vehic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 performing arts;
(c) 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
(d)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最后,再附上中国大陆已经得到承认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供参考:

其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包括




非物质遗产包括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
——“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
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
文化分布区。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和端午节等22个项目
2009年9月30日,中国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名录的22个中国项目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
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侗族大歌
2009年11月,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味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
部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即“侗族大歌”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
2009年12月,《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传统,由我国藏族和蒙古族等名族共同创造,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了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不是么

扁时期一直在做去中国化的事,汉字文化共同申遗不正是中国化的 ...
nile 发表于 2010-3-29 16:41


当然不是。做了不见得比不做好,多做也不见得比少做好。一切表面现象都是次要的,关键看落实的本质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恐怕忘了为什么内地的人都离开家乡去沿海打工。

其实发达地区总是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在加上中国人更强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3-29 16:26

1945年以来,除了第三次国内战争,有许多上海人逃难到了港台以外,其实再困难的时候,上海人都没有抛弃故土,至今都还有很多支边支内知青老人渴望回家,即便他们回来可能连栖身的地方都没有,其实上海机会多,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机会多是与高物价高房价挂钩的,而他们却没有得到多少实实在在的机会,其实用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外地人因为上海的高房价而离开上海,他们有的学历很高,而其实很多上海人也是不是很有钱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工作也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宁愿挤在一个非常小的房子里,也不愿意离开上海,为什么,其实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感,上海人把上海当成家一样来爱,你把这种文化认同感给去掉了,上海就不是上海了,而可能是另一个深圳,或者是别的什么地方

其实四海为家的游牧性格是害了中国,而不是对中国有利的,因为你四海为家,所以你可以到处去工作,而忘了生育你的家乡,一个,两个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所有人都这样,那他的家乡还能发展么,四海为家只能在发展极为平均的情况下,才是值得提倡的,而现阶段发展差异这么明显的情况下,非常不值得提倡,会加剧发展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想怎么样?你要怎么样?
wendy_qian 发表于 2010-3-29 16:52


我只是觉得对于所有的事情都要冷眼旁观,不要过早地捧着热火罐子。有一句老话,钱到手,饭到口。在过去的分房体制当中,如果你的领导对你说,老钱,明年有你一套房子啊。你听了这话之后还是淡定一些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墩墩 于 2010-3-29 16:58 编辑
1945年以来,除了第三次国内战争,有许多上海人逃难到了港台以外,其实再困难的时候,上海人都没有抛弃故 ...
乖小孩 发表于 2010-3-29 16:55


假如漠河的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都和洛杉矶东京一个水平,我不相信上海人不原意去。

生育自己的家乡是中国,记住中国就行了。具体到哪个村,哪个镇,那是次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7 19:35 , Processed in 0.04175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