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回复: 1

边缘化的欧罗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natorcc 于 2010-8-7 12:37 编辑

在欧洲的精英眼中,中国或许多少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大国,而且也正在用这一概念对当前的中国进行概括和定义。在欧盟的一项调查中,中国俨然成为了铁板一块的缜密的、无情的经济机器。显然这一说法有助于解释,欧洲人眼中,欧洲在中欧关系中的所谓的弱势地位。然而,在中国人的眼中,中国政府及其带领的企业所做的远远不够的努力仅仅是为了改善由于几个世纪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中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并为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并帮助后进国家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远未成为理想中那种协调一致,为国民福祉服务并承担相应的国际社会的理想国家,而中国政府也为完善到如欧洲政要、企业家及学者眼中的那种精密机械式的超强政治经济机器。事实上,无论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中国人,无一不期待中国未来的变化(官方描述是改革),不管是好还是坏。这样以中国人的集体状态来看,持续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今迈步从头越才是中国公民的普遍心态。否则很难理解时不时的爆发出的针对政府颇具规模的不满与抗议(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从这个角度来看,欧盟近期出台的欧中关系实力审核,对于中国所做的那种,进入世贸即改革结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国进一步的迷人的发展中,所有人都是冒险者,不论企业还是个人、抑或政府,摸着石头过河,或许会变成看着气象预报水文预测航行,但是那依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但是,当我们看待欧洲时,却很容易看到它未来在欧中关系中甚至是世界格局中,将会是被边缘化、固定化的一个政治经济地理区域(尽管她可能依然站在世界的高位,维持高贵和优雅的形象)。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欧洲对中国的交往,尽管充满了利益交换与争夺,欧洲人所自命不凡的无条件交往相对中美关系的波诡云异,中俄关系的若即若离还是有其现实的合理性的。但是要看到,这种相对高尚的带着傲慢的无条件交往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欧洲作为冷战中美苏双方争夺的焦点,美苏都在尽力的建设己方阵营中的欧洲部分以其获得制度优越性以及对对方阵营中人民构成强有力的吸引以阐释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并打击对手。这样做的结果,欧洲人在冷战中不仅生产恢复顺利,更被娇惯出了一种仅仅向别人展示科技的强劲、生活的美好、个人权利的良好尊重以及由此凸显的社会制度的优越而不用负担许多的责任与前进中的辛酸(尤其是对比中国这个建国后还是农业国的第三世界国家)。


在苏联遭遇失败,共产主义思潮渐渐落下帷幕之时,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共同体又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文化自信以及道德制高点。这样,欧洲人对于中欧关系中的那种善意的带着些许得意的相对的无条件交往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中国的突飞猛进成长已经在不断改变,各国都在根据本国情况针对中国进行着政策调整。因为,并没有谁可以以现实实力为支撑保持着高姿态,身居中国的塑造者的高位,在08年金融资本主义垮台之后,这种情况甚至演变成了,中国略站上风的情势。欧盟关于转向互惠性的交往只是从欧洲共同体这个集团国家的角度对于成员国政策调整方向的一种追认而已,尽管由于角度和立场不同,欧盟和成员国的具体对策不同。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欧洲仅仅期望从中国的迅猛发展及其广阔的国内市场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但在后危机时代,这个在他们看来已经是过于狭小的目标已经不能涵盖欧洲对中国的利益诉求。欧洲人既期望进一步刺激对华贸易增长又想要中国承担,创建时原本没有中国参与完全没有容纳中国利益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贷者的责任,并期望中国将其持有的巨额自残分散到欧洲的债务中介以及其他投资项目,增强其资本的流动性,以促进经济的复苏。无疑,欧盟试图更强有力的吸引中国的注意力,并在交往中期望中国的政策与走向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利益。但是,当前的欧洲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利益诉求以展开,以欧共体为基本单位的与中国的争夺。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国家以高科技和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和劳工市场,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或期望收益压过了对廉价中国进口品的恐惧,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让他们不怎么在意中国的从制造业方向的崛起,他们依然如故的奉行自由贸易,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作出抨击。以默克尔德国、波兰、捷克组成的小团体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抵制中国,但是由于其政策的非连贯性,一次换届就可能动摇其对中国的策略,比如施罗德当政的德国,以及庞大的在政治上向中国示好,而经济上有求于中国的第三集团,当然还有大批的尾随其后的对中国方向无意见成员国。这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无疑在过往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可以称得上是乌合之众的团体都是通过区域强权团结起来的。在欧洲是不可能出现区域强权的,这是二战后,欧洲人的潜在共识。并且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帝国的美国,是不会允许这样的强权出现。欧洲人从拿破仑时代就开始梦寐以求的欧洲共同体理想,在今天看来更加的遥不可及,尽管出现了欧盟这样的组织,又签订了改革性的里斯本条约。但是,欧洲内部各民族国家的民主制度会强有力的冲击欧盟的约束性,而当前欧洲又不存在冷战期间的苏联那种超强的压力,如果把中国成为苏联那样的巨大压力真是会让人哑然失笑。这样,欧洲进一步的政治拓展是无力的,一切高瞻远瞩的站在欧洲立场上的策略都会变成纸上谈兵。


相对的,中国对于欧洲所要求的却并不多,最重要的技术转让经过一系列挫折之后,使得中国相信这件事情的决定权在美国手中。至于人权以及其他政治问题,中国倾向于把这些问题归于中国的后发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处于同样后进的非洲以及亚洲找到另外一个展示自己制度对于当前形式的适合性,并且不否认欧洲的先进水平。这种外交战略的思维很可能来源于,毛泽东时代对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手段,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利大于弊的。在冷战时代,也许欧洲在苏美对于人类终极命运的归宿的不同追求下,必定会成为焦点,因为欧洲在五个世纪以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有让欧洲人满意的未来才是人类的未来,这个美苏潜意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今天,中国所主导的是一场追逐大赛,中国拥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她本身无疑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她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说不上是发达。这样,21世纪的政治正确性争夺无疑将会发生在亚非拉对于西方世界的追赶或者赶超上,至于中国最终会变得和欧洲一样,还是自己创造了另外形式的现代性则是一个未知,无疑欧洲民众对于中国善意的傲慢促使他们认为中国会走向西方式的民主,而他们的政治家也以此为政治正确性。但毫无疑问是,无论中国走向何方,在具体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会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由此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政治工作对象将从欧洲转向亚非拉地区,而欧洲只是作为中国的重要的经济发展空间以及文明世界的一块样板,也仅此而已。


跳出中欧,来看美国,美国更加关心的是走出自身的危机,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及相应的丰厚收入。一个强大统一的欧盟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并且我们有理由怀疑美国在二和冷战之后取得对欧洲的主导地位和英国的半永久结盟的情况下,会认为欧盟能够作为一股区域实力而崛起。至少从当前来看,美国更多的战略重点放在了亚洲,从兵力部署可见一斑,从西亚的伊拉克到中亚的阿富汗,以及东亚的韩国。至于美国的后花园,拉美,其重视程度就不用分析了。美国进一步的战略调整显示,美国的战略重心将调至亚洲中东部,在中国、印度、俄罗斯构成的亚洲三角中展开自己的帝国宏图。在伊拉克战争中,欧洲的意见就已经对美国无关紧要。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欧洲这种无视态度会有增无减的增加。在中欧关系中举足轻重的两大势力,都没有将欧洲作为其各自的战略焦点,而被各国政府养的膘肥体壮的欧洲人,确实不能给人们以改变欧洲的期望。


这样,一个被经典化、边缘化的欧洲在未来世界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欧洲人会维持着自己还算体面的生活,不时的对世界各国指指点点,但是指望欧洲来重塑世界,并在他们自己塑造的世界中攫取自己的利益,将是镜花水月般的虚无缥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8-8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边缘化的欧罗巴2.0版

边缘化的欧罗巴
在欧洲的精英眼中,中国或许多少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大国,而且也正在用这一概念对当前的中国进行概括和定义。在欧盟的一项调查中,中国俨然成为了铁板一块的缜密的、无情的经济机器。显然这一说法有助于解释,欧洲人眼中,欧洲在中欧关系中的所谓的弱势地位。然而,在中国人的眼中,中国政府及其带领的企业所做的远远不够的努力仅仅是为了改善由于几个世纪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中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并为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同时帮助后进国家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远未成为理想中那种协调一致,为国民福祉服务并承担相应的国际社会的理想国家,中国政府也未完善到如欧洲政要、企业家及学者眼中的那种精密机械式的超强政治经济机器。事实上,无论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中国人,无一不期待中国未来的变化(官方描述是改革),不管是好还是坏。这样以中国人的集体状态来看,持续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今迈步从头越才是中国公民的普遍心态。否则很难理解,时不时的爆发出的针对政府颇具规模的不满与抗议(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从这个角度来看,欧盟近期出台的欧中关系实力审核,对于中国所做的那种进入世贸即改革结束的判断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国进一步迷人的发展中,所有人都是冒险者,不论企业还是个人、抑或政府,摸着石头过河,或许会变成看着气象预报水文预测航行,但是那依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但是,当我们看待欧洲时,却很容易看到它未来在欧中关系中甚至是世界格局中,将会是被边缘化、固定化的一个政治经济地理区域(尽管她可能依然站在世界的高位,维持高贵和优雅的形象)。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欧洲对中国的交往,尽管充满了利益交换与争夺,欧洲人所自命不凡的无条件交往相对中美关系的波诡云异,中俄关系的若即若离还是有其现实的合理性的。但是要看到,这种相对高尚带着傲慢的无条件交往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欧洲作为冷战中美苏双方争夺的焦点,美苏都在尽力的建设己方阵营中的欧洲部分以其获得制度优越性以及对对方阵营中人民构成强有力的吸引以阐释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并打击对手。这样做的结果,欧洲人在冷战中不仅生产恢复顺利,更被娇惯出了这样一种竞争方式,这是一种不用或者很少使用商业式的交换与斗争手段,仅仅向别人展示科技的强劲、生活的美好、个人权利的良好尊重以及由此凸显的社会制度的优越而不用负担许多的责任与前进中的辛酸(尤其是对比中国这个建国后还是农业国的第三世界国家),就可以获取胜利的那种冷战时期产生的欧洲式的竞争方式。在苏联遭遇失败,共产主义思潮渐渐落下帷幕之时,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共同体又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文化自信以及道德制高点。这样,欧洲人对于中欧关系中的那种善意的带着些许得意的相对的无条件交往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中国的突飞猛进的成长已经在不断改变,各国都在根据本国情况针对中国进行着政策调整。因为,并没有谁可以以现实实力为支撑保持着高姿态,身居中国的塑造者的高位,在08年金融资本主义垮台之后,这种情况甚至演变成了,中国略站上风的情势。欧盟关于转向互惠性的交往只是从欧洲共同体这个集团的角度对于成员国政策调整方向的一种追认而已,尽管由于角度和立场不同,欧盟和成员国的具体对策不同。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欧洲仅仅期望从中国的迅猛发展及其广阔的国内市场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但在后危机时代,这个在他们看来已经是过于狭小的目标已经不能涵盖欧洲对中国的利益诉求。欧洲人既期望进一步刺激对华贸易增长又想要中国承担,创建时原本没有中国参与完全没有容纳中国利益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贷者的责任,并期望中国将其持有的巨额自残分散到欧洲的债务中介以及其他投资项目,增强其资本的流动性,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并在气候与能源问题上期望中国承担本不属于她的责任,并打开其关于该行业的技术市场,取消对中国本土技术企业的支撑,从而获得自身发展清洁能源的资本与空间,同时拖慢中国在未来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进程中的脚步。无疑,欧盟试图更强有力的吸引中国的注意力,并在交往中期望中国的政策与走向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利益。但是,当前的欧洲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利益诉求并展开以欧共体为基本单位的与中国的争夺。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国家以高科技和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和劳工市场,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或期望收益压过了对廉价中国进口品的恐惧,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让他们不怎么在意中国的从制造业方向的崛起,他们依然如故的奉行自由贸易,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作出抨击。以默克尔德国、波兰、捷克组成的小团体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抵制中国,但是由于其政策的非连贯性,一次换届就可能动摇其对中国的策略,比如施罗德当政的德国,以及庞大的在政治上向中国示好,而经济上有求于中国的第三集团,当然还有大批的尾随其后的对中国方向无意见成员国。这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从该报告所列举的四大组别的成员国来看,这些国家的经济组成的不同足以在面对任何一个大国时,产生新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与矛盾摩擦。在过往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可以称得上是乌合之众的团体都是通过区域强权团结起来的。在欧洲是不可能出现区域强权的,这是从几个世界的腥风血雨中达成的欧洲人的潜在共识。并且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帝国的美国,是不会允许这样的强权出现。欧洲人从拿破仑时代就开始梦寐以求的欧洲共同体理想,在今天看来更加的遥不可及,尽管出现了欧盟这样的组织。但是,欧洲内部各民族国家的民主制度会强有力的冲击欧盟的约束性,而当前欧洲又不存在冷战期间的苏联那种超强的压力,如果把中国成为苏联那样的巨大压力真是会让人哑然失笑。被欧洲各国政府养的膘肥体壮的欧洲人,确实不能给人们以改变欧洲的期望.欧洲进一步的政治拓展将是无力的,一切高瞻远瞩的站在欧洲立场上的策略都会变的纸上谈兵。从近期欧盟出台的《中关系实力审核》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欧盟对于整合欧洲各成员国的无力。这个报告中充斥着这样一些高瞻远瞩的评论,诸如:
“避免被这场新旧世界大国的对话踢出局,欧盟必须一改内部充斥对立意见的嘈杂不和的形象。”
“一个协调的欧盟政策固然有理论上的好处,但问题是在大多数问题上,要跨越27国分歧达成共识,往往比直接应付中国还困难。无数成员国于是采取单独行动——与其大费周章地去争取一个欧盟共识但屡屡以失败告终,还不如单独行动多少有点微薄回报。”

从这些金玉良言中,我们不难发现,欧洲对于整合自身抱有强烈的愿望,但又在现实中遇到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跨越的阻碍,这份报告如其在结论中所概括的那样,与其说是为了更好的与华交往,不如说是通过强调同中国打交道所遭遇的挑战以敦促各成员国通过《里斯本条约》以整合自身。

相对的,中国对于欧洲所要求的却并不多,最重要的技术转让经过一系列挫折之后,使得中国相信这件事情的决定权在美国人手中。至于人权以及其他政治问题,中国倾向于把这些问题归于中国的后发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处于同样后进的非洲以及亚洲找到另外一个展示自己制度对于当前形式的适合性,并且不否认欧洲的先进水平。这种外交战略的思维很可能来源于,毛泽东时代对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手段,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利大于弊的。在冷战时代,也许欧洲在苏美对于人类终极命运的归宿的不同追求下,必定会成为焦点,因为欧洲在五个世纪以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有让欧洲人满意的未来才是人类的未来,这个美苏潜在的共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今天,中国所主导的是一场追逐大赛,中国拥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她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她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说不上是发达。

21世纪的制度优越性的争夺很可能会发生在亚非拉对于西方世界的追赶或者赶超上,民主需要在各自国家的土壤中自己生长,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中国最终会变得和欧洲一样,还是自己创造了另外形式的现代性确实让人浮想联翩。无疑欧洲民众对于中国善意的傲慢促使他们认为中国会走向西方式的民主,他们的政治家也以此为政治正确性。毫无疑问的是,无论中国走向何方,在具体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会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结合亚非拉的经济现实,中国的未来政治工作对象将从欧洲转向亚非拉地区,欧洲只是作为中国的重要的经济发展空间以及文明世界的一块样板,也仅此而已。

跳出中欧,来看美国,美国更加关心的是走出自身的危机,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及相应的丰厚收入。一个强大统一的欧盟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并且我们有理由怀疑美国在二和冷战之后取得对欧洲的主导地位和英国的半永久结盟的情况下,根本就不认为欧盟作为一股区域实力而崛起。美国更多的战略重点放在了亚洲,从兵力部署可见一斑,从西亚的伊拉克到中亚的阿富汗,以及东亚的韩国。至于美国的后花园,拉美,其重视程度就不用分析了。美国进一步的战略调整显示,美国的战略重心将调至亚洲,在中国、印度、俄罗斯构成的亚洲三角中展开自己的帝国宏图。在伊拉克战争中,欧洲的意见就已经对美国无关紧要。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欧洲这种无视态度会有增无减的增加。最近美国关于自身的定位用到越来越多的词语是:太平洋国家。这又促使,中国和俄国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全以及核心利益的美国身上。

一个被经典化、边缘化的欧洲在未来世界中的形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浮现出来。到时,欧洲人会维持着自己还算体面的生活,不时的对世界各国指指点点,满足自己的那种高人一等的精神优越感。指望欧洲重塑世界,领导世界并在那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攫取欧洲人的利益将是镜花水月般的虚无缥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2 22:24 , Processed in 1.74325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