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6|回复: 2

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构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NNSHENG 于 2011-4-6 16:23 编辑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7af2f0100jufo.html

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构想


      

人类的和谐归根结底是个人、家庭、组织、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就是化解利益纷争之外的资源共享的公正和公平。



所谓事在人为,就是说在没有做之前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其他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事情可能也就做成功了。如果大多数人在家庭和组织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奉行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共道德观点,大同世界的理想不至于三千多年过去了还不见踪影。


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这个人口最多国家里的草根阶层的崛起,互联网传播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也为和谐社会的理想的普及创造了条件。现在中国的七零后、八零后们由于见识了文明的衰落带给自己的困惑,他们会从自己的孩子抓起,培养出聪明、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一代又一代,我们的人类就能得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进步!


古代精神文明的精华和糟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发现并汲取和扬弃的,基督教理论中关于人类的起源之类的神话被无神论者用实证否决了之后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原罪理论对世界关系的指导。因此,上古哲人理论的精华和糟粕我们也需与时俱进地加以研究。


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我国先秦时孔子“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孔子“大同世界”的构想在《礼记·礼运》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所提倡的宗法等级道德体系的核心或基础是宗族内部自然的伦理秩序。孔子的学生有子的一句话较好地表达了他的这种道德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在孔子那里,自然血缘关系的伦理化正是社会道德规范建立与践行的核心与基础。家庭伦理还得通过一定的方式推演扩展为社会伦理。在孔子那里,这种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推演社会伦理的道德扩展方式有二:一是“恕道”,二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恕”即“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通过“恕道”可以建立“我”与“他”之间的道德关系。“能近取譬”实际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他人可以譬之于自己,君臣可以譬之于父子,朋友也可以譬之于兄弟。这样,家庭道德推之于家族、社会组织、国家政府机构等,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便建立起来了。


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构想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有着详尽的阐述。“理想国”是柏拉图在自己关于“善”的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善的理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只不过柏拉图理解的道德或善与孔子所理解的并不一样。在柏拉图看来,所谓善的社会就是公正的社会,而社会的公正就是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并拥有自己的德性(智慧、勇敢和节制)。其次,从内容上讲,“理想国”也是一种以人们的和谐相处为目的的社会。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各安其位,彼此拥有自己的德性、实现自己的功能,其结果是铸造了各个阶层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理性熟悉理念世界的所有理念,居于头部;意志(激情)居于胸部,主管人的行为之发动;欲望则居于腹部,它服从于肉体需要的满足。在他看来,灵魂这三部分的秩序是理性居于支配地位。因为,理性拥有所有的知识(理念),因而,理性指导下的灵魂就是一个符合善的理念的灵魂即一个善的灵魂。拥有善的灵魂的人才是一个善(正义)的人。所以,从具体的内容看,这种善的灵魂就是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现出自己的“德性”,即理性“智慧”,意志(激情)“勇敢”,欲望“节制”,整个灵魂在理性的指导下处于和谐统一状态。


同样的道理,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也像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善的或正义的国家可以通过与人的类比而建立起来。


大同世界”是建立在“仁爱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而仁爱是一种“德性情感”;“理想国”则是建立在“公正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而公正是一种“实践理性”。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相同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和谐”的理念,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不是指整齐划一、完全一致,而是在承认区别的前提下追求“和而不同”。中国文化提倡的是积极的“和谐”精神,不仅尊重一切与自己不同的对象,而且把差异的存在当做达成和谐的基础和创造的资源。抽象的普遍主义和封闭的个体主义均与中国人的“和谐”理念背道而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的内容,其中最不利于我们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就是“天朝上国”、以自我为中心的自高自大,以及“华夷之辨”的中外对立和固步自封。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向外敞开了大门,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清楚地认识了世界,也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改革开放迄今30年,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正常的、日益密切的、全方位的对外关系,

整个世界的全球化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必须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文化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相互之间建立起友好互助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保持、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与合作。本届中央政府对内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想,对外发出的“求同存异”的呼吁,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待外部世界和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也彰显了中国为当今全球化发展贡献的独特智慧。不同文明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这就是人类历史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破解当前世界发展难题的答案,也是我们面对外部世界和外来文化时应该抱持的正确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预览的功能,在重排版式就出现了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预览的功能,在重排版式就出现了错误!
YANNSHENG 发表于 2011-4-6 16:21



    在发贴框,右上角有一个 源码 前面的方框 点击。
之后的模式发贴,格式就不会混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4 00:01 , Processed in 0.04646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