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95|回复: 14

[焦点关注] 伊斯兰教的各大派别(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伊斯兰教的各大派别(转载)



逊尼派
  
  逊尼派是与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该派。
  形成。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刺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对阿里继任哈里发表示不满。双方为争夺哈里发的职位爆发了隋芬之战。阿里在获胜情况下,接受对方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和谈建议,从而出现了既反对穆阿维叶又反对阿里的哈瓦利吉派。661年初,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杀后,穆阿维叶取得了哈里发职位。因此,围绕着哈里发问题的激烈争论,又形成了什叶派和穆尔吉埃派。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和穆阿维叶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穆尔吉埃派对此则持温和态度,主张哈里发问题应“推延”到后世由安拉裁决。而多数人则承认四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但对穆阿维叶担任哈里发职位一事,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承认。他们除尊崇《古兰经》外,还特别强调以圣训为立法、立论的依据,故被称为遵守“逊奈”(圣训)的人们,即逊尼派。嗣后,该派在同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的斗争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后又在同穆尔太齐赖派的长期论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义、哲学思想和教法学体系,从而使初期的政治派别转而成为宗教派别。
  社会基础。据史学家巴格达人赫蒂《派别分歧》一书的观点,逊尼派主要由八个方面的社会力量构成:(1)通晓一神论、先知的使命、预许与警告、赏与罚的律例及通晓伊玛目与领袖的条件等学问的人;(2)在教法学方面坚持以教法学家的意见为立法原理的“意见派”和主张以圣训为立法依据的“圣训派”,这部分人中还包括主张按《古兰经》字面意义解释法律的查希里耶学派的学者;(3)精通圣训及其传述系统,并能辨别其真伪的圣训学家;(4)在文学、语法和辞法学方面坚持语言学大师们学说的库法学派、巴士拉学派的学者;(5)通晓逊尼派对《古兰经》的读法和注释的人;(6)主张听、视、心是人们辨别善恶的总中枢的苏非派修道者;(7)保卫穆斯林国土和尊严及逊尼派主张的卫士们;(8)各伊斯兰国家中坚持逊尼派各种主张的一般群众。
  政治主张。坚持哈里发必须经过协商选举产生。但需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1)古来什族;(2)成年男子;(3)身心健康;(4)公正,有勇气、魄力及有保卫领土所需要的其他性格特点;(5)为穆斯林所爱戴,并举行了臣服仪式。哈里发在管理国家方面有如下的权力保卫伊斯兰信仰和领土(特别是麦加和麦地那两大圣地);必要时宣布圣战;任命国家官员;征收赋税,管理公共基金;讨伐叛逆;执行法律等。
  教义学思想。四大哈里发时期,国家版图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北非等地。为了在被征服地区确立伊斯兰教信仰,严格按经、训原则办事,以艾什尔里为代表的逊尼派教义学家针对穆尔太齐赖派的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安拉的本体与德性、《古兰经》的无始性和前定与意志自由等问题,从而为该派信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安拉的本体与德性。认为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本体是第一性的,其德性是第二性的。本体和德性都是无始的、永存的。安拉的存在不同于万事万物的存在,他虽具有种种真实的德性,但决不与人同形、同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创造的,它们仅仅是一些实体和“偶性”,而不具备安拉的种种德性。
  (2)《古兰经》的性质。认为《古兰经》是最高、最神圣的天经,是安拉的言语,是天使按原型口授给穆罕默德的。它不是被造,而是无始和永存的。内在的启示并不寓于穆斯林的书、心、口、耳之中。
  (3)前定与意志自由。既承认安拉的前定,又承认个人有意志自由。认为安拉周知万物,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完全在安拉的洞察之中。任何人和物都是安拉所创造的,因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是在万能的安拉的意志下选择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强制与自由之间发挥作用的。
  教法学思想。一贯重视奉行穆罕默德的言行,并据以立法。创制教法的原则,第一,根据《古兰经》;第二,根据圣训;第三,如《古兰经》与圣训无明文规定,才采用“公议”,即遇有重大问题时,召集穆斯林领袖和著名教法学家商榷研究,做出决断;第四,当在经、训中找不到根据时,采用“类比”,即把所遇的问题同经训中与其类似的条文或案例加以比较,进行逻辑推论,从中找到共同点,借以立法断案。但在运用后两种原则时,由于各有侧重,遂有坚持以圣训立法和重视执法者个人见解的两种不同观点。同时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思维方法和所持依据各异,因而又产生以艾卜·哈尼法·努尔曼、马立克、沙斐仪和伊本·罕百勒为代表的不同法学思想派别。
  逊尼派教法学思想的特点在于:(1)维护哈里发国家的统治秩序,一般情况下教法学家是哈里发的代言人;(2)以忠实执行经、训原则,教法学家以不自作主张而著称,从而获得广大穆斯林特别是逊尼派穆斯林的拥护和支持;(3)逊尼派教法的出现结束了阿拉伯半岛无法可依的历史,大大发展和完善了穆罕默德及其门弟子所刨制的教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伊斯兰教法。
  对古兰学和圣训学的贡献。逊尼派学者一贯重视《古兰经》和圣训在宗教上的价值,将其作为约束穆斯林言行、制定法律的重要理论根据,并对《古兰经》作了大量注释。在注释中,他们坚持以古兰注释古兰或以圣训注释古兰。坚持《古兰经》的无始性,并遵从《古兰经》的字面意思,不妄加解释。著名的逊尼派经注家泰伯里的《古兰经解总汇》是该派早期经注代表作,对经注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泰伯里以逊尼派的信仰观点指导经注,为该派经注学的先河。除经注外,该派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圣训学学者。他们将圣训作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又一重要经典,编辑、出版了六大圣训集。
   
  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什叶”的阿拉伯语意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历史演变。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内部曾在由谁担任哈里发(继任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后经协商,先后推选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为第一、二、三任哈里发。但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其亲属中信教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弟子赛尔曼·法里西、艾卜·达尔等人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656 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由于部分圣门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因之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拿赫鲁宛之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耶王朝,阿里党人就在反对伍麦耶王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什叶派。
  在680年卡尔巴拉之战中,阿里次子侯赛因被杀,引起了一系列在什叶派思想影响下的暴动,规模最大者为685~687年在库法爆发的穆赫塔尔起义。起义参加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非阿拉伯的新穆斯林——麦瓦立人,什叶派随之传播到非阿拉伯民族中。起义失败后,其余部形成什叶派凯萨尼支派。该支派主张,阿里的权力是从穆罕默德继承下来的,不承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并创立了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救世主)复临人间,恢复正义的学说。认为阿里的第三子伊本·哈乃菲叶是隐遁伊玛目。这些主张对后来什叶派宗教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此后,围绕着侯赛因之子栽因·阿比丁形成了什叶派伊玛目派,因其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奠定了该支派的教法学基础,故亦有人称其为贾法里学派。740年,侯赛因的孙子栽德·本·阿里在库法发动起义并战死,所部后来形成什叶派的支派栽德派。
  750年,阿巴斯人借助什叶派的力量推翻了伍麦耶王朝。但阿巴斯王朝建立后,因慑于该派影响的扩大,而对其采取了各种压制、瓦解措施,引起内部进一步分化。765年贾法尔·萨迪格死后,多数人拥护其次子穆萨·卡孜姆为伊玛目,后形成十二伊玛目派,少数人则拥护其长子伊斯玛仪之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为伊玛目,形成伊斯玛仪派,亦称七伊玛目派。嗣后,伊斯玛仪派聚集了激进的反阿巴斯王朝的力量,发展和宣传“内学”思想,广泛进行鼓动宣传,而十二伊玛目派和栽德派则对阿巴斯王朝持温和态度。
  9世纪末和10世纪初,什叶派的武装起义极为频繁,伊斯玛仪派、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及伊斯玛仪派的尼扎尔派、努赛尔派和德鲁兹派等,均在武装起义中得到发展;其中尤以伊斯玛仪派为最,其教义主张传播远至印度次大陆,成为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力量。但11世纪下半叶,什叶派遭到了一系列挫折。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玛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玛仪派及其尼扎尔派均因失去已建立的政权而大大削弱。
  1502年,波斯沙法维王朝兴起,什叶派开始复兴。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沙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宣布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教义,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励宗教研究,使该派在波斯发展历久不衰,成为什叶派中的主流派。
  信仰与教义。(1)除信安拉、《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些伊斯兰教的共同信条外,信仰伊玛目是什叶派的基本特点,并被定为信条之一。认为伊玛目是继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世界的领袖,伊玛目的权力应属阿里及其后裔。但在伊玛目的神性大小和数目多寡等问题上,内部见解不一。栽德派认为伊玛目是安拉确定的,经穆斯林大众选举而产生的有学问、有德行、有自卫能力的成年男子。十二伊玛目派认为从阿里开始至马赫迪而终的十二代伊玛目均是依安拉的意志,通过先知穆罕默德或前一任伊玛目相延而指定的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均可担任;伊玛目还拥有一一切“表学”和“内学”知识,具有免罪性,能显示奇迹,是安拉和世人的中介。伊斯玛仪派则主张,伊玛目是自安拉而流出的神质,在人类发展的七个历史时期中,开创每个新时期的先知都有依次相替的七个伊玛目相随,阐扬先知所带来人间的天启。而最后一个伊玛目又上升为下一个时期的先知。在伊斯玛仪派的一些支系中,还有伊玛目即安拉化身的主张。
  (2)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思想。伊本·哈乃菲叶于700年死后,凯萨尼派提出他并没有死,而是隐遁于麦地那以东的一座山中,在将来某个时候将以马赫迪救世主的身份重现人间。尽管什叶派各支派对谁是隐遁伊玛目和将来的救世主意见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安拉不会让人间一刻没有精神领袖伊玛目。所以,最后的一位伊玛目没有死,只是隐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有一天重现人间,铲除暴政与邪恶,使人间充满正义。他们还认为在伊玛目隐遁期间,要有经过专门培养的教法学家,据经、训原则和伊玛目的教训,管理穆斯林政教事宜。
  (3)内学和流溢说。伊斯玛仪派发展了内学思想,认为天启的经典除了字面表义外,还有常人不知、只有伊玛目知道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秘传,信徒才能得悉其奥秘,进入宗教的更高境界,故该派常被称为内学派。他们认为《古兰经》和圣训的表义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一些支派曾因此一度废除伊斯兰教法,不履行五功,不要清真寺等。伊斯玛仪派还创立了一种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宇宙流溢说,认为安拉的表现形式是被称为宇宙理性的知识,由这种宇宙理性流溢出宇宙万物。这种流溢说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该派各支系的学说中。
  (4)祟拜伊玛目陵墓。由于什叶派信仰并尊祟伊玛目,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政敌杀害或暗害的,因此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从而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参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或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为自己求取福泽。
  (5)塔基亚原则。什叶派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掩护手段,即允许该派穆斯林在遇到难以抗拒的压力时,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而且应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无谓的牺牲。
  教法原则。在法学原理方面,什叶派各分支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为立法原则,一般不承认“公议”,他们认为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他们认为,创制教法的大门一直敞开,没有关闭,在伊玛目隐遁期间由具有创制教法条件的法学权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法例演绎,每个什叶派穆斯林都必须随从一位在世的教法学权威。在具体法例方面,该派主张农产品的天课税率不是十分之一,应是五分之一。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即根据男女双方协议确定婚姻期限,届满后自行解除。什叶派一般的教法学思想与逊尼派较为相近,各支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是栽德派,他们不否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相信隐遁伊玛目,不承认临时婚姻制和塔基亚原则。
  
  
  哈瓦利吉派
  
  哈瓦利吉派是伊斯兰教早期派别之一。哈瓦利吉意为“出走者”,系指与担任第四任哈里发的阿里分裂而出走的一个派别。因其出走后以库法北部的哈鲁拉村为活动基地,又称哈鲁利亚派。
  产生背景。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暗杀后,阿里被选任第四任哈里发,奥斯曼的堂兄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657年爆发了隋芬之战。穆阿维叶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停战和谈要求。当时阿里营垒内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派占少数,大部分人主张媾和,阿里本人也倾向和解,遂接受穆阿维叶要求,因此引起主战派极端不满。当时约有1200人离开阿里的队伍出走,被称为哈瓦利吉派。阿布杜拉·本·瓦海布·拉西比为该派第一任哈里发,宣布不承认阿里与穆阿维叶在伊斯兰社会中的领袖地位。
  发展过程。起初,阿里曾亲自去哈鲁拉村劝说哈瓦利吉派归队,未获成功。其后因哈瓦利吉派杀死支持阿里的麦达因总督和阿里的使者,从而导致658 年的拿赫鲁宛之战。结果,哈瓦利吉派惨败,首领战死。但该派并不屈服,反而认为自己在离开阿里和穆阿维叶之后,已成为唯一有正确信仰、有资格对穆斯林发挥领导作用的集团。他们企图清除所有可能成为哈里发的人,以便自己掌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661年派人暗杀了阿里,刺伤穆阿维叶。在伍麦耶王朝时期,举行过35次武装起义,曾一度控制过几个部落和城镇,势力最大时曾扩展到波斯、伊拉克、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和也门地区。最后都遭到伍麦耶王朝军队的镇压。
  在阿巴斯王朝初期,该派虽已失去武装斗争的能力,但他们反压迫和提倡平均主义思想,通过散居各地信徒的传播,对广大下层贫苦民众还颇有吸引力。 866年该派领导巴士拉盐场奴隶武装起义,反对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统治。以后又有士兵、贝杜因人、自由农民参加,使这场武装起义先后持续达14年之久,但最后终于失败。
  政治主张与宗教思想。该派认为哈里发应由穆斯林公选,当选者不应只限于古莱什人,所有虔诚并熟知教义的穆斯林,不分部落和种族,甚至奴隶都有资格当选。哈里发应绝对服从安拉,否则就应被推翻,甚至被处死。他们既反对伍麦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贵族专政,也反对只有穆罕默德及阿里的后裔才能当哈里发的主张。他们只承认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两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他们主张在所有穆斯林中共同分配土地和战利品,故又称军事民主派。但他们又认为异己的穆斯林不能得救。因而,不但反对伍麦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统治阶层,而且还反对不赞成该派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平民,认为除哈瓦利吉派外,所有的穆斯林都是叛教者。
  他们把礼拜、斋戒、诚实、公正都看作信仰的组成部分。为了表明自己的信仰而加重苦行,不仅延长礼拜时间,而且虔诚叩头,直到额头溃烂成疮。念诵《古兰经》时,读到天园时就痛哭流涕,企望天园福泽降于自己。提到火狱,就喘息烯嘘,表示恐惧。除此之外,他们还禁止一切娱乐,禁止哀悼死人,禁止与外人通婚和发生继承关系;并有禁止烟酒和剃须等清规戒律。
  关于安拉的存在问题,该派和栽德派、穆尔太齐赖派、穆尔吉埃派观点大体一致。他们认为,安拉是独一的,他无影无形,无方位。他们认为穆斯林绝对不能有犯罪行为,否则就是叛教者,将入火狱;认为《古兰经》是被造的,主张信守《古兰经》的原意,不能再对经文作解释。他们主张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自己的意志,反对定命论。
  该派内部在政治、军事活动中,经常产生分歧和矛盾,从而先后分化出许多支派,主要有阿扎里加派、伯哈希叶派和纳吉德派等,有人认为,艾巴德派也是该派的一个分支。
  
  
  穆尔吉埃派
  
  穆尔吉埃派是伊斯兰教早朗派别之一。该派对各派在哈里发问题上的分歧不加判断,主张交由安拉末日裁判,因此有犹豫不决派、中庸派之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末年,各派对奥斯曼及其各地总督政绩的评价,众说纷纭,斗争十分激烈。这一事态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奥斯曼被刺杀。事变过程中,穆罕默德的部分门弟子和从前线返回麦地那的将士,遵从穆罕默德的“祸患将来临,那时坐观者胜于行走者,行走者胜于参与者”的训示,对这场内争采取坐观态度,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不愿判断争执各方谁是谁非,主张把圣门弟子间的争端交由洞悉奥秘的安拉裁判。
  阿里继任哈里发以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以替奥斯曼复仇为由,逼阿里交出凶手,并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双方之间的冲突引起隋芬之战,从而产生了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在哈里发问题上的激烈斗争。哈瓦利吉派认为阿里、穆阿维叶和奥斯曼都是叛教者,什叶派认为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都是篡夺了阿里的哈里发继承权的人;而穆尔吉埃派则认为阿里、穆阿维叶及所有各派和伍麦耶人都是穆斯林,对各派既不谴责,也不为其辩护,保持中立态度。至此,穆尔吉埃派的思想为较多的人所接受,遂成为一个独立派别。
  该派主张见于史籍的有:(1)犯大罪者仍是信士,因为信仰是内心的一种信念,不是言行所能证明,礼拜、封斋也不是信仰的条件;(2)不断定基督教、犹太教为不信安拉者;(3)奥斯曼是无辜的,杀害他是不义的;(4)承认伍麦耶王朝当政者是穆斯林。该派初期只是一个政治派别,后因他们的主张大都与宗教信仰有关,便转而研究教义学问题而成为宗教派别。他们研究的内容有:信仰、悖逆、信士和叛教等。由于该派主张较为宽容温和,在客观上就支持了伍麦耶王朝的统治,曾受到王朝当局的扶持,获得很大发展。但阿巴斯王朝推翻伍麦耶王朝以后,对穆尔吉埃派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禁止该派思想的传播,而渐趋消亡。

 回族的宗教派别
  
  影响回族的新教和老教,与阿拉伯、波斯等民族的逊尼派、什叶派不同,回族穆斯林总得来说属逊尼派,但由于民族形成历史的原因,在一些方面也深受什叶派的影响,这也是回族穆斯林的特点(详情见补充)。不只是回族,其他中国穆斯林民族基本上都是逊尼派,只有新疆的一部分塔吉克族和少数维吾尔族属什叶派。中国穆斯林的老教通常指得是“格迪穆”(尊古),而清代以后相继产生的各个派别都为新教。而且中国穆斯林的新老之分有一个特点,即——新教不新,老教不老。
  
  回族中的穆斯林原先都为“格迪穆”(遵古)。到了清代这一局面被打破,当时朝觐归来者在西北地区开始传播苏非派学说,兴起了“门宦”制度。同时 “伊赫瓦尼”教派与汉学派“西道堂”兴起,形成了三大派别(格迪穆、伊赫瓦尼、西道堂。当代也有说四大派别,即加上“赛莱菲耶”)与四大门宦(哲赫忍耶、尕德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的新格局。从广义上来讲,除“格迪穆”为老教,不主张盲目对外传播外,其他派别、门宦均为新教(侯都思),而且新派多极力主张对外传播,并刻意淡化甚至混淆宗教与民族观念。
  
  格迪穆:“格迪穆”阿拉伯语为意为“古老”、“遵古”,一般则称为“老教”、“老派”或“遵古派”、“古教”、“古行”,表现出了其正统性和长期发展的历史,区别于其他教派。“格迪穆”在中国的历史最悠久,主张今生与后世并重,对教派关系主张中庸、调和,看待问题也比较宽容、灵活和顾全大局,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同时又不干预其他教派的事务,具有适应性和宽厚性,可谓老教不老。回族人遵从“格迪穆”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长期不衰,凡有回族居住的城乡,都有格迪穆的遵循者,约占回族总人口的90%以上。历史各代,涌现出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信仰、对民族突出贡献的各界名人非常多(基本都是)。在清代以前,只要是信仰伊斯兰教或者遵循由此而转化成的风俗习惯的回族,在涉及宗教的仪式上几乎全部遵从“格迪穆”。由于历史的经历和所处环境等原因,“格迪穆”不主张对外盲目、积极的传教(或传派),这样也就避免了与外界产生冲突和矛盾,是维护回族乃至中国穆斯林地位骨干力量。因此,往往会成为其他新派别为了扩张各派势力而争相蚕食和攻击的主要目标。
  
  虎夫耶:意“低声”,即低声念诵“迪克尔”(赞颂词),故又称其为“低念派”。由清朝时期(约1672年)的宗教领袖阿帕克和卓(维吾尔族白山派首领)、马来迟(民族不详)二人创立和传授的。虎非耶的教职人员主要有穆勒什德、海里凡和穆勒提,穆勒什德是教主,又被称为“太爷”,他被教徒视为圣徒,他死后所修的墓地就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海里凡是相当于长老的品级,被称为“老人家”;穆勒提是指学习道乘修功的门徒。另外还有下属的阿訇和“满拉”,实行教主集权制,后演变为教主家族世袭制。下属若干教坊联结为一个教区,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务;各教坊长由教主委任,不由教民推选聘请,他们只在清真寺进行教乘功课。“迪克尔”一般是由首领秘密向他人传授。念诵时把“安拉乎”分成三个音节,并在身上选三个穴位,按音节在穴位上运气,做出不同的动作。在这一派里面,还有20多个分支,分布在中国西北各省以及云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区。这个门宦支系较多,约有20余个,如华寺、毕家场、鲜门、胡门、刘门、洪门、疯门、丁门、法门、通贵、灵明堂、文泉堂、穆夫提、凉州庄、碱沟井、高赵家、临洮、北庄、崖头、撒拉教等,但各个支系之间,并无统辖、隶属关系,独立传教和行使教权。虎夫耶主要分布于西北甘、宁、青、新等地。

 哲赫林耶:意为“公开的”、“高扬的”,在道乘功修中主张高声朗诵“迪克尔”(赞颂词)而得名。故又称为“高赞派”、“高声派”。哲赫林耶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由该派第一辈教主马明心创立。马明心(1719—1781年),道号“维嘎耶图拉”(民族暂不详)。他祖籍甘肃武都,幼年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路遇也门苏菲派道堂教主伊本·辛尼,被收为徒。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回国,带回经籍,创建哲赫林耶门宦,先后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各族(包括部分藏、汉等民族)中宣传其主张,信徒日众,形成中国一门宦教派,哲合林耶有5个支系,分别为板桥、沙沟、南川、北山、新店子,虽同为哲合林耶门宦,但相对独立。哲赫林耶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一带。
  
  嘎德林耶:意为“大能”,也是苏非派的一个较大的教团,约创建于1673年。这个门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门、祁门、韭菜(九彩)坪等支系。嘎德林耶有出家习俗,在出家人中选出一位“当家人”,是该门宦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一带。
  
  库布林耶:起源于中亚地区的一个教团,意思是“至大者”。他们的道乘功课主要是静修参悟,规定穆勒什德(教主,太爷)每年必须静坐40或70天,甚至长达120天,一般是在僻静的山洞里进行,在此期间尽量少吃食物,少睡觉,每天清晨就开始默念“齐克尔”,履行拜功,直到深夜。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派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乡、康乐和皋兰等地。据说它的创立者是一位阿拉伯人,在公元17世纪中期时来到中国,他自称是先知的后裔,多次来传教,开始在广州、广西,后来是在湖北、湖南,后来到甘肃、青海,并决定把甘肃省的河州地区作为根据地,他在这里定居下来,自谋生路,并起了一个中国名字。他去世后,后人为他在当地的大湾头山腰上建立了拱北(墓地),因而他的教派又被称为“大湾头门宦”。以后他的历代子孙都世袭这一职务。不过,该派的教权比较分散,内部事务一般由各清真寺的阿訇掌握。
  
  西道堂:1903年,由马启西脱离虎夫耶的北庄门宦后创建于甘肃临潭。初名金星堂,1909年正式定名西道堂。因其以刘智等人汉文著译为传教依据,又称汉学派。教义上以刘智的学说为依据,坚持正统信仰,履行五功,简化宗教仪式,重视文化教育;教权结构实行教主集权制。倡导学校结合汉语世俗教育、阿语、波斯语伊斯兰教育以及“汉克它布”的中阿教育。教主的言行对教徒有约束力,任职终身,但不世袭。无常后建拱北,受朝拜,忌日为重大宗教节日。内部有集体户400户,在道堂内过集体生活,集体经营商、农、牧、副各业,全部财产归道堂所有。设总经理统管,其下有各业经理和专门负责人,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另有散居户万余人,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地。后因受地方军阀势力打击,其经济组织濒解体。
  
  伊赫瓦尼:“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兄弟”。因该派产生时间较晚,被称为“新派”或“新行派”、“新新教”等,伊赫瓦尼仍属逊尼派。伊赫瓦尼是十九世纪末期由马万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创立的。马万福(1849—1934),东乡族,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人,故人称“马果园”。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他赴麦加朝觐,受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影响,回国联络当时河州十位阿訇,创立伊赫瓦尼派。他们主张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举行宗教活动和仪式,革除认为世俗的礼俗,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重视中阿文并重的经堂教育。
  
  赛莱菲耶:俗称“三抬”,与“伊赫瓦尼”原为一体,渊源与甘肃的东乡。“赛莱菲耶”的推创者是甘肃临夏的马得宝。马得宝,临下和政人,原属“伊赫瓦尼”。一九三六年,马得宝赴麦加朝觐,接受“瓦哈比派”的观点和思想,回国后即创立赛莱菲耶,自成一派。开创之初(约1936年),赛莱菲耶采取秘密传播的方式,七十年代末(约1976年后),开始公开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及民宗部门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各教派一视同仁,提倡“各行其是”、“互相尊重”、“互不歧视”的方针,由此各教派之间,均能以团结为重,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往来,和睦相处。某些刻意拉帮结派、分裂感情、制造敌意的人,他们就是有意要掀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的祸首。这些人把圣洁的信仰作为私欲的工具,把原本一个统一的信仰分裂成许多教派、各式各样的学说和宗派主义,尤其是个别“侯都思”(新行)者,习惯高抬本派、贬低他派,甚至视他派为对头,以宣教为名丧心病狂盲目拉帮结伙、鼓惑他人,挑争端、闹内讧,甚至攻击热爱本民族的人为“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破坏者”,倒打一耙,乐此不眷;使各种坏分子乘虚而入。综观历史,这些人制造了多起各帮派间、各民族间的冲突和仇杀,给大量无辜者或冲突双方带来深重灾难和损失,付出了无谓的牺牲,严重败坏了各族穆斯林的形象、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真诚理智的穆斯林以及广大回族人,有责任密切注意和警惕这些制造混乱和事端的人,让大众识别这类人的伪装面目,揭露他们的险恶目的。
  
  
  补充一点,回族中的信教者虽奉行的是逊尼派,但很多方面也有什叶派的痕迹,而且是相当大的影响。这都和回族的民族起源、民族文化有重要的关系。
  据冯今源先生在《中国的伊斯兰》一书中根据前人的传述列举了一些事例,其中有:
  一、经堂教育毕业的学员,要举行“穿衣挂帐”的仪式,所谓的“穿衣”,即是穿绿色的大衣。重绿色,正是什叶派的特点之一。
  二、主管教务的被称做伊玛目,称呼经堂教育的学员为哈里发。这也是什叶派习惯的称谓。
  三、传习经典多用波斯语,如《虎托布》、《克尔白欧》、《古力斯它尼》、《米尔涮德》、《侯赛尼》、《赖麻尔台》等等。
  四、冲头、礼拜的举意以及日常用语多是波斯语。
  五、注重纪念阿里之妻法图麦,每年都要做法图麦姑太太会,却不为法图麦的母亲,圣室海底彻做“圣纪”。
  六、给小孩起名字,多取“阿里、哈桑、侯赛因、法图麦”等什叶派尊敬的人物。
  七、卧尔足桌上上多讲的阿里的骁勇,少讲的是欧麦尔的战功。
  八、在八项教门原根中强调“为伊玛目”。

  中国的穆斯林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
  一、中国伊斯兰教派是流不是源
  中国伊斯兰教的各种教派,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是阿拉伯和中亚地区各种伊斯兰教派影响的结果。它们或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或是由中国穆斯林从国外引进,而不是中国穆斯林独创的。
  
  格底木、西道堂、新疆维吾尔等族的逊尼派,都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而且都遵循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
  
  伊合瓦尼、新疆维吾尔等族的圣训派,提倡“尊经革俗”,“凭经立教”,被称作“尊经派”,显然是受18世纪中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及本世纪初期该半岛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伊合瓦尼的创始人马万福(1849-1934),又称“果园哈吉”,清光绪十四年(1888)赴麦加朝觐,曾受教于沙特阿拉伯的“海里夕巴氏学堂”,归国时带回一批瓦哈比派的教律经典及其批判“异端”的经籍。正是在研读这批经典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大纲领枣“果园十条”,创立了中国伊合瓦尼教派。
  
  门宦教派和伊禅教派都源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的神秘主义修道派别苏非派。
  
  新疆维吾尔等族的伊禅教派也都来自中亚地区。
  塔吉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大约在10世纪,在历史上曾受过不同伊斯兰教派的多种影响。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他们又改奉了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受国外影响形成的,他们的源头都在国外。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伊斯兰教确系世界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伊斯兰世界发生的教派分化,对中国伊斯兰教是有影响的。 二、中国伊斯兰教派分化的历史不长
  
  据中外史家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考证,很久以前即有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在中国的土地上栖身与活动。
  
  远在公元8世纪初期,许多什叶派教徒及阿里的后裔,为逃避倭马亚王朝(661-750)在压迫和迫害,从呼罗珊向东方移动,一直逃到中国西北地区,隐姓埋名,定居下来。11世纪到过远东的阿拉伯施行家夏乐夫·阿利沙门·泰显·马尔瓦则,记述了这些阿里派穆斯林的后裔在北宋王朝进口贸易中做牙客的事实。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桑原骘藏在其《隋唐时代来居中国的西域人》一文中,对此也做了有力的论证。 11世纪以后,中国已有苏非派教徒当无疑问。喀喇汗王朝时期中国杰出的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中,那位潜隐山林、遁世苦修的苦行者觉醒就是苏非派教徒,他决心以理性抑制情欲,用智慧克服欲念;他完全否认今世生活的价值,身边只有一钵一杖,都却声称自己“心头有真主作伴。”
  
  到了元代,苏非派教徒的数量有所增加。中世纪伟大的穆斯林旅游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在他著名的《游记》中记述了刺桐城(泉州)、隋尼克兰城(广州)建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大寺和道堂,他还亲自拜访过隋尼克兰城外山洞里奇异的老修道士。《元典章》中多处提到的“迭里威士”一词,是波斯语Dervish的音译,原意为“沿门乞讨”,意译为“托钵僧”或“苦行僧”,专指那些按照苏非派学说完成了修炼功课的修道士,是苏非派中的高级成员。《元典章》中多处提到他们,可知他们当时的数量不会很少。
  
  尽管如此,上述什叶派、苏百非派教徒的存在并不是我们这里强调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分化,因为他们毕竟是直接从国外进入中国的不同教派穆斯林,并非是中国伊斯兰教本身的教派分化。中国穆斯林的这种教派分化历史,其实是很短的,迄今不过300多年的时间。

  内地回回等族的教派分化大约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其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松弛,对外贸易开放,苏非派思想传入内地。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初一度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随着清军攻占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土爽}遣使赍降表至清军并雉发受诏,郑氏政权败亡,海禁已失去了意义。康熙二十三年十月,清廷宣布“弛海禁,但不得以火器出洋”。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方面是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国的穆斯林商人和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内地,特别是那些神秘主义的苏非派教徒,在西北和西南广大地区到处传播他们的宗教主张,中国各地的穆斯林,接受了他们的宣传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嘎的林耶大拱北门宦创始人祁静一,虎非耶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和穆夫提门宦创始人马守贞,都是在这种条件下创立门户的。另一方面,由于海禁松弛,中国穆斯林远涉重洋朝觐天方的日渐增多。1950年甘肃省民委对临夏社会调查表明,清代康熙、乾隆以来,每年都有赴麦加朝觐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仅八坊、阳哇山、扎藏、何家、东乡等地穆斯林,康、乾以来朝觐过麦加的哈吉就有百余人之众。这些哈吉们在阿拉伯地区接受了苏非派的学理,回国后进行广泛的传播。哲合林耶门宦马明心、虎非耶的花寺门宦马来迟,都是这样创建本门宦派的。
  
  其二,清代初期,由于实行停止圈地、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和措施,创造了100多年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封建经济逐渐呈现出由战乱破坏到恢复和明显发展的局面。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与当时全国的经济形势基本一致。特别是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回族穆斯林,通过由元到明数百年的适应环境和惨淡经营,充分利用当时那种多民族大统一的局面,开田垦荒,安家立舍,兴修水利,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显露出很强的开拓进取的民族活力。他们的人口在繁衍增加,他们的居住地区在不断扩大。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后,陕西渭河两岸,到处都有回回村庄,西安省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甘肃东部,从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自天水、秦安、通渭、渭源、临洮、临夏、西宁至甘肃西部的酒泉、张掖,都是回民聚居的地方;云南东部的昭通、会泽、巧家,西部的大理、保山、剑川,都出现了回民村镇,云南已成为仅次于西北的第二个回民大聚居区;各大城市,如广西桂林、江苏南京、四川成都,都出现了回民聚居的街道,有大量的回回在那里生活。其他如撒拉族也大致相仿,到乾隆四十六年以后,他们已从以前的 “六门八户”逐渐繁衍到6000余户、近3万人;居住区也从徒子的八个村庄扩大成循化的内八工和巴燕戎格(今化隆)的外五工,共计十三工(“工”是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些民族内部的封建生产关系也更加发展,阶级分化更加显著。大批农民因土地兼并而破产,土地大量集中到少数地主豪绅、寺院掌教、封建头人等手中。康熙年间河州知州王全臣在其所著《河州志》卷3中,记录了当时撒拉族土司的桩桩劣迹:“撒拉头目韩大用、韩炳,巢穴原在积石关外,最为豪强,近关居民,累受侵害。田房尽被霸占,甚至擅准汉民词讼,窥造之家稍可聊生,即商同地棍,捏词诬控,差役锁拿,被告之家不至破产不止。”这生动地说明,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日益加重,广大穆斯林群众生活陷入贫困之中,社会斗争日渐尖锐。
  
  这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反映在宗教上,就出现了我们上面所讲到的中国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分化。
  
  据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18记载:“至乾隆初,河州回民始有前开与后开之异。前开者先开斋而后礼拜也,后开者先礼拜而后开斋也。其始不知何时,然教至是分而为二。”前开之教(花寺门宦教派)的创始人是马来迟。他不仅从国外带回了苏非主义的虎非耶学理,也带回一部既简便又节省费用的《古兰经》选编本《冥沙经》,在一定程度上比传统的后开之教(格底木教派)加在农民身上的宗教负担要经一些,遂为广大穆斯林群众乐于接受,“一时翕然从之,前开之教愈盛。”到马明心时,他从西域带回一本《卯路经》,节目比《冥沙经》更简单,并且“入其教者皆有周济”,因此“附之者愈众,反盛于马来迟之教”。此外,据著名的哲合林耶经学家穆罕默德·曼苏勒·马学智所著《哲合林耶道统史》,我们也知道,无论是马明心还是他的弟子,都能自守清寒,他们穿着自织的粗羊毛褐衫,过着枵腹度日的生活,以打柴维持生活,却把教众奉献的钱财、衣物、食品转送给更穷困的群众,他们是一群真正的苏非派“迭里威士”(苦行僧)。马明心反对向穆斯林强征天课,主张为教众念经不收经礼,过“尔麦里”(办道活动)时不宰牛凌晨设度大吃特吃,而以几碟干鲜果品简单地招待阿訇,提倡简化宗教仪式从事宗教革新。这一切实际上教反映了广大贫苦穆斯林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他的新教一经产生,立刻得到人们的欢迎和拥护,纷纷皈依他的哲合林耶教派。
  
  此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分化瓦解,挑拨离间,拉一派打一派,使中国伊斯兰教派分化愈演愈烈,也发生过一些令亲痛仇快的大规模流血事件,为我们留下了痛心的记忆和血的教训。

  中国的穆斯林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
  一、中国伊斯兰教派是流不是源
  中国伊斯兰教的各种教派,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是阿拉伯和中亚地区各种伊斯兰教派影响的结果。它们或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或是由中国穆斯林从国外引进,而不是中国穆斯林独创的。
  
  格底木、西道堂、新疆维吾尔等族的逊尼派,都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而且都遵循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
  
  伊合瓦尼、新疆维吾尔等族的圣训派,提倡“尊经革俗”,“凭经立教”,被称作“尊经派”,显然是受18世纪中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及本世纪初期该半岛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伊合瓦尼的创始人马万福(1849-1934),又称“果园哈吉”,清光绪十四年(1888)赴麦加朝觐,曾受教于沙特阿拉伯的“海里夕巴氏学堂”,归国时带回一批瓦哈比派的教律经典及其批判“异端”的经籍。正是在研读这批经典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大纲领枣“果园十条”,创立了中国伊合瓦尼教派。
  
  门宦教派和伊禅教派都源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的神秘主义修道派别苏非派。
  
  新疆维吾尔等族的伊禅教派也都来自中亚地区。
  塔吉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大约在10世纪,在历史上曾受过不同伊斯兰教派的多种影响。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他们又改奉了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受国外影响形成的,他们的源头都在国外。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伊斯兰教确系世界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伊斯兰世界发生的教派分化,对中国伊斯兰教是有影响的。 二、中国伊斯兰教派分化的历史不长
  
  据中外史家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考证,很久以前即有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在中国的土地上栖身与活动。
  
  远在公元8世纪初期,许多什叶派教徒及阿里的后裔,为逃避倭马亚王朝(661-750)在压迫和迫害,从呼罗珊向东方移动,一直逃到中国西北地区,隐姓埋名,定居下来。11世纪到过远东的阿拉伯施行家夏乐夫·阿利沙门·泰显·马尔瓦则,记述了这些阿里派穆斯林的后裔在北宋王朝进口贸易中做牙客的事实。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桑原骘藏在其《隋唐时代来居中国的西域人》一文中,对此也做了有力的论证。 11世纪以后,中国已有苏非派教徒当无疑问。喀喇汗王朝时期中国杰出的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中,那位潜隐山林、遁世苦修的苦行者觉醒就是苏非派教徒,他决心以理性抑制情欲,用智慧克服欲念;他完全否认今世生活的价值,身边只有一钵一杖,都却声称自己“心头有真主作伴。”
  
  到了元代,苏非派教徒的数量有所增加。中世纪伟大的穆斯林旅游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在他著名的《游记》中记述了刺桐城(泉州)、隋尼克兰城(广州)建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大寺和道堂,他还亲自拜访过隋尼克兰城外山洞里奇异的老修道士。《元典章》中多处提到的“迭里威士”一词,是波斯语Dervish的音译,原意为“沿门乞讨”,意译为“托钵僧”或“苦行僧”,专指那些按照苏非派学说完成了修炼功课的修道士,是苏非派中的高级成员。《元典章》中多处提到他们,可知他们当时的数量不会很少。
  
  尽管如此,上述什叶派、苏百非派教徒的存在并不是我们这里强调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分化,因为他们毕竟是直接从国外进入中国的不同教派穆斯林,并非是 三、中国伊斯兰教派的理论分歧不大
  
  中国伊斯兰教派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却未发现这些教派之间有什么严重的理论分歧。正如前文中我们提到的,中国绝大多数穆斯林,无论是格底木、伊合瓦尼、西道堂,还是伊禅教派或门宦教派,他们都自称是逊尼派,教承认四大哈里发为正统,而且大都遵守大伊玛目阿布·哈尼法的教法。这就是说,在基本和教法学理论上,大家是大体一致的。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既不是根本信仰的互异,也不是政治主张的不同,而主要是在宗教修持或具体的宗教仪式上存在一些差别。
  
  还是让我们举些具体实例来说明这一点。
  
  中亚地区影响很大的苏非派为乃合西板底耶,其第七辈“穆勒师德”(老人家)伊玛目热巴尼,是位久享成盛名的教义学家,曾著一部《买克吐巴特》。在这部书中,他把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分为四个梯级:教乘(舍勒尔提)、道乘(托勒格提)、真乘(哈格盖提)、超乘(买勒所提),后三级也统称为“道乘”。教乘是指穆斯林通过念、礼、斋、课、朝等宗教功课的完成,去敬主、拜主、畏主,最后到达接近和认识真主的目的。道乘则蝗旨通过修行办道、弃绝尘世、明心尽性等一系列修炼步骤,去返本还源,达到“浑然无人,心不纳物,唯物一主”及性与天道合一的境界。
  
  伊禅教派、门宦教派,一般都很重视道乘的修持,其中有的教派(如虎非耶和哲合林耶)是教乘与道乘兼修,有的教派(如嘎的林耶)只重视道乘修持。而格底木、伊合瓦尼等派,原则上也并不反对道乘之说,但仅将它看作是一种副功。特别是格底木教派,对门宦教派虽有异议,但却对各门宦教派中那些品学兼优者给予相当的尊敬,视其为“贤者”;对从国外来华传教的苏非派教徒的“圣墓”,也表示尊敬,届期去游坟,在坟前“接都阿”(祈祷),只是不主张为之修建拱北并搞拱北崇拜。
  
  马通先生在《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作史略》一书中,记载了伊合瓦尼创始人马万福提出的“果园十条”:不聚众念《古兰经》,只能一人念,众人听;不高声赞圣;不多作“都阿”;不探望拱北;不聚众念“讨白”(忏悔);不纪念亡人的日子;不用《古兰经》转“伊斯尕退”;不干“抬太卧尔”的“尔麦里”;主张对“豪空”用“省海勒”(手端);“尔麦里”要自己干,《古兰经》要自己念,别人代干、代念不行。这所谓的伊合瓦尼“十大纲领”,显然都是一些具体礼仪和办法,很难把它们认作是一些重大的宗教理论改革。
  
  至于说到格底木与伊合瓦尼之间的差别,更属细枝末节上的不同。如念经受酬(俗称“吃海底业”)问题,格底木教派的家庭举办纪念亡人的活动,一般穆斯林都将阿訇请至家中念经,包上一包或几包经礼(海底业)送给念经人;也有的直接把一包经礼送至清真寺,请阿訇到礼拜殿上念经;或在游坟时请阿訇在撤离上念经,送给阿訇一包经礼。从教民角度讲,这是替亡人施舍;从阿訇方面来说,也增加了一部分维持生活的收入。伊合瓦尼教派坚决反对念经受酬,理由是不应拿尊贵的《古兰经》当作谋生发财的工具;出钱雇人念经,雇人者、念经者、亡人都得不到安拉的回赐。所以,他们主张吃了不念,念了不吃,也就是说,阿訇到亡人家,如果吃了他家的饭,就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而不予念经;如果以阿訇的身份去念经,就坚决不吃丧家饭,也不收取任何形式的报酬。
  
  类似细枝末节的分歧还有许多。比如,丧葬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为亡人举行站“者那
  孜”(站礼)仪式时,要不要脱鞋?在洗亡人时,是否在亡人身旁念《古兰经》的第二十章(塔哈章),念《塔哈》是否可使亡人避免蟒蛇?是否在人断气后,先举行传香炉的仪式,用香转水床一周,再将亡人移至水床之上去洗;还是先浪亡人并将其装入匣中之后再转香炉?亡人在生前撇欠斋、拜,无法还补,是用转经的办法还是用转钱的办法去补其所欠斋拜的罚金数目?坟坑内是否可以用书写经文的围坑布,能否在亡人尸体上放护胸“都阿”(祈祷词)?亡人亲属能否穿孝服、勒孝带、带黑纱?可否在亡人去世的当天及殡埋后的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搞纪念活动?又如,礼拜中的一个仪式是坐定,这时要念作证词,念作证词时要不要举右手食指来表示认主独一?接“都阿”后是抹一次脸还是抹两次脸?是否应强调男穆斯林留胡须,女穆斯林必须戴盖头?在所有这些问题上,格底木与伊合瓦尼的主张和作法均不相同。此外,伊合瓦尼还反对礼没根据的“副功拜”。他们认为,斋月里的“台拉威哈”,日食、月食、求雨的副功拜,都是有所根据的;除此之外那些定期的副功拜,如盖德尔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殡埋亡者夜拜、开斋节夜拜和日拜、阿舒拉日拜、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拜等,都是没有根据的。这些无根据的拜功“是异端而受禁止的,礼了它还有罪”。伊合瓦尼还从根本上反对作圣忌,理由是:“忌日”是指先人死的日子,给先知作圣忌、办周年,意味着开经求主饶恕先知穆罕默德,而穆罕默德是圣人,他不用我们为他开经去搭救他;作圣忌没有法律经的明文规定;作圣忌,又称过圣会,往往是聚众大吃一顿,浪费金钱。因此我们坚决主张取缔作圣忌。
  
  就列举这些吧。凡此种种所谓的差异,有哪些涉及到基本的宗教信仰呢?没有,几乎一条也没有。他们在宗教基本理论上,是没有重大分歧的。正因为他们都“既无学术上的理论,又无创造的主张。”所以有人甚至认为,严格来说他们都是不能称为派别的,不过是在末节形式上有点不同而已。这种断语虽有些偏激,但不无一定的道理。
    中国伊斯兰教本身的教派分化。中国穆斯林的这种教派分化历史,其实是很短的,迄今不过300多年的时间。

  四、中国逊尼派中有什叶派影响
  
  中国著名回族阿訇王静斋(1879-1949),在本世纪20年代初,曾利用在埃及学习期间赴麦加朝觐。朝觐途中,与一波斯什叶派穆斯林同舟。相交之后,那位波斯穆斯林对王氏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亲近,引起王氏诧异,便询问其原因。波斯人说:“您不是中国的穆斯林吗?那么您当然就是我的同志了,怎么能不亲密呢?”王说:“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是我们的同志,怎么能仅限于中国呢?”波斯人说:“不,我是什叶派,中国穆斯林也是什叶派,所以我们是同志。”静斋阿訇恍然大悟,遂向他详细介绍中国伊斯兰教是逊尼派而不是什叶派的证据。那位波斯穆斯林也大为惊骇,感到闻所未闻。这位波斯穆斯林的认识并非绝无根据。清末著名史学家洪钧(1839-1893)在其所著《元史译文证补》第23卷中说:“大抵天方教在东土者,尽系阿里一派,所谓什叶教也。”此外,作者署名抱咫斋的《中国人种考原》一书中也认为:“中国今日通行之(伊斯兰)教,为阿里什叶派。”
  
  造成学者们这种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什叶派对中国逊尼派穆斯林的影响。中国许多很有威信的回族学者,如金吉堂、赵斌、王静斋等,对这种影响都曾予以承认。他们举出如下一些证据来说明这种来自什叶派影响的存在:
  
  经堂教育毕业的学员,要举行“穿衣挂幛”的仪式。所谓“穿衣”,即是穿绿色大衣。重绿色,正是什叶派的特点之一。历史上什叶派建立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在中国被称作“绿衣大食”。
  
  在中国,主管教务的被称作伊玛目,呼经堂教育的学员为哈里发,这是扬伊玛目抑哈里发。
  
  传习经典多用波斯语文,如《虎托布》(圣谕详解)、《艾尔白欧》(圣训注解)、《古洛司汤》(真境花园)、《米尔萨德》(归真要道)、《候赛尼》(经注学)、《额慎麻{石亭}》(昭元密诀)等;沐浴、礼拜等各种举意词也多用波斯文(参见1982年10月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印《中阿文乜帖》);日常宗教用语里,大量使用波斯语借词。
  
  注重《太服细勒》(经解),与土耳其等国穆斯林注重《古兰经》原文者不同。
  
  注重纪念阿里之妻法蒂玛。每年斋月十四日为“法蒂玛节”,也叫“女圣纪”,相传法蒂玛逝世于这一日。这一天,穆斯林妇女要收敛钱粮,设备饭菜,请阿訇念经祈祷,纪念法蒂玛;韭菜坪嘎的林耶甚至称法蒂玛为“罕格老母”;却从未见穆罕默德之妻赫蒂彻受如此尊贵的待遇。
  
  中国穆斯林命名多取“阿里”、“哈桑”、“侯赛因”、“法蒂玛”等什叶派崇敬的人物,而很少以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赫蒂彻等人命名者。
  掌教在演讲中,经常叙述阿里的战阵之勇,而对欧麦尔的赫赫武功却鲜有称道。叙及此,笔者记起,幼时在回族武术师的兵刃架上悬挂一柄*图形双尖宝剑,剑身两侧刻有经文,武术师视为家珍,轻易不准人动。据说,这是“阿里剑”,阿拉伯语为“祖勒飞卡尔”,原是穆罕默德从大天使哲布勒伊来手中所得,转送给阿里。阿里以之屡立战功,像雄狮一样勇猛。
  中国穆斯林接受穆尔太齐赖派八件著名的信条,称之为“八件教门原根”。这些信条于认主独一、知主公道、信圣人之后,还强调须认伊玛目,而且特别强调须认阿里及其十一代子孙为正道伊玛目。
  
  金吉堂先生还指出,中国清真寺的经常教育,各种课程具备,独无伊斯兰教历史。他推测,这一定是因为讲述教史须以巴格达的哈里发为正统,然后在叙事上方有标准,而这正是什叶派教徒所不愿承认的。
  
  当代回族学者冯增烈先生在《“格迪目”八议》一文中也曾提到两点:其一是格底木教派的阿訇们讲“瓦尔滋”时,有时也会提到“隐遁伊玛目”在逊尼派中的变种马赫迪,而“隐遁伊玛目”众所周知是什叶派的基本教义之一;其二是马卿伯所写的汉文译著《教款捷要》中,也曾将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与四大哈里发并列,断为“具是正道的伊玛目”。
  
  总之,在中国逊尼派中,遗留着一些什叶派的习俗,有什叶派的某些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前文中我们记述的那样,从唐、宋至元代,都有什叶派穆斯林到过中国内地,是他们将什叶派的教义、习俗带入另的。诚如庞士谦阿訇在《埃及九年》中所说:可能在很早的时候,从海道来到中国沿海一带的穆斯林都是逊尼派的阿拉伯人;从陆路来到西北的穆斯林都是什叶派的波斯人。后来年代久远,这些派别在中国的大地上逐渐融合并归于消失,于是便形成中国的逊尼派枣保存着什叶派一些习俗的逊尼派。
  
  在国外两个水火不容的伊斯兰教派,到中国却由和平共处进而到合二为一,这在世界伊斯兰教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这说明,中国穆斯林的前辈们注重团结,不搞门户之见和无原则的派别纠纷。这正是历史上中国穆斯林的优良传统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2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人类的几大宗教,俺都很感兴趣,转这种有看头的帖子,俺加分鼓励
楼主要是能消化后作为心得精读发帖,俺还会重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言笑 于 2011-6-26 02:40 编辑

还缺了一个

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的,还属那些精神上继承阿萨辛派衣钵的安巴尔马瓦里徒子徒孙们

两年前的下个月五号,是他们名声最为响亮的时刻

每一念及这帮杂碎,长使人恨不得起旭烈兀于地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常言笑

请教一个问题:据说英语中的“刺客”一词assassin源于阿拉伯语,与这个阿萨辛派有何渊源?名字好像啊。

前两天看了一个我警方搜捕新疆骚乱分子的视频,才稍觉解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言笑 于 2011-6-26 05:00 编辑
回复  常言笑

请教一个问题:据说英语中的“刺客”一词assassin源于阿拉伯语,与这个阿萨辛派有何渊源? ...
luparma 发表于 2011-6-26 03:49


就是来源于这个龟孙子教派,也就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的山中老人教派,一帮养不熟的白眼狼。

施瓦辛格演的《野蛮人柯南》里的蛇妖大反派,就是取材自某一任山中老人。

这个教派鲜廉寡耻,欺软怕硬,为了利益时而跟穆斯林一起打十字军,时而跟十字军一起打穆斯林,还试图暗杀过萨拉丁,砍得萨拉丁一脸的血。最后被萨拉丁大军压境,逼迫他们签字画押,永世不再动暗杀萨拉丁的念头。(如果他们行刺成功了,伊斯兰教别想从基督教徒手里夺取耶路撒冷。)

后来被旭烈兀的大军暴打了一顿,时任教主投降,被蒙古人像狗一样押解着,到处劝降该教派的城堡。利用价值被榨干之后,教主被砍下人头送往元大都,老巢及各地堡垒被焚烧或荡平,各地教徒被斩尽杀绝。只有少量运气好的杂碎们幸存了下来。蒙古人当年杀戮无数,就这件事是替天行道的。

几年前某个盗版穆斯林论坛里,一个国产盗版穆斯林本着“不管死的活的,只要是阿拉伯穆斯林都是尊容高贵的正版穆斯林”的原则,发帖子控诉蒙古人屠杀了阿萨辛派,他要给阿萨辛派喊冤。

可惜他不读书,哈着山中老人的卵脬却不知道山中老人叫什么,被我挖了个陷阱骗他跳,最后他指着山中老人的名字当做蒙古人,破口骂街。当时我笑得肚子都是疼的。


七五也好,东突也好,嘴巴上信的这个教那个派,其实就行为而言,都是打闷棍玩背刺的阿萨辛派亲生的孝子贤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常言笑


    长知识了,原来是扯着真主名号的刺客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想不出YSL在中国存在的理由,YSL若能在美国、欧洲、日本发展倒是件好事,可惜人家也不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了几十个圈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宗教是愚昧者的团体,是被不信仰自己宗教的教主控制的一个工具。

点评

话也不能说这么绝对 宗教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道德标准与世界观的制定者与推广者。 宗教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共鸣程度,去选择相信。但对神职人员或者打着宗教旗号来号召别人去做什么事的人,保持十二万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7-17 0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7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huaxm 发表于 2011-7-15 12:59
转了几十个圈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宗教是愚昧者的团体,是被不信仰自己宗教的教主控制的一个工具。 ...

话也不能说这么绝对

宗教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道德标准与世界观的制定者与推广者。

宗教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共鸣程度,去选择相信。但对神职人员或者打着宗教旗号来号召别人去做什么事的人,保持十二万分的警惕都不为过。

我的看法,一个不允许信徒和非信徒们对自己进行否定性的推论与思考的宗教,不是一个好宗教。

这一点上,天启宗教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不算合格,基督教历经了那么多年的尸山血海,在这一点上已经学会做得比较隐晦了。伊斯兰教则历经了那么多年的尸山血海,还是老样子,甚至比中世纪的宽容还有所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8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言笑 发表于 2011-7-17 02:19
话也不能说这么绝对

宗教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道德标准与世界观的制定者与推广者。

同意你的看法。
佛道到还做的不错,可能于他们多神论有关。
一神教要发展成你说的好宗教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8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精华,愿真主保佑!!!
还有就是想与‘常言笑’兄台交个朋友,有机会一起探讨宗教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13:53 , Processed in 0.08382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